《打印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机.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67313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9.19 CN 102673132 A *CN102673132A* (21)申请号 201210058527.0 (22)申请日 2012.03.07 2011-051331 2011.03.09 JP B41J 2/01(2006.01) (71)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小阿濑崇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王轶 李伟 (54) 发明名称 打印机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机, 其抑制打印速度的 降低, 且使打印至介质。
2、上的图像高精细化。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2 页 1/1 页 2 1. 一种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朝向介质喷出墨滴的记录头 ; 朝向附着在上述介质的上述墨滴送风的送风单元 ; 使上述记录头相对上述介质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的主搬运部 ; 使上述介质相对上述记录头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副搬运部, 作为打印模式具有标准模式和高精细模式, 在上述标准模式中, 上述记录头一边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一边喷出与上述标。
3、准模式相比较 大的上述墨滴, 上述送风单元在上述记录头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期间进行送风, 在上述高精细模式中, 上述记录头在沿一方的上述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期间, 喷出与上述标准模式相比较小的 上述墨滴, 在沿另一方的上述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期间, 不喷出与上述标准模式相比较小的 上述墨滴, 上述送风单元在上述记录头沿上述一方的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期间停止送风, 而在上述 记录头沿上述另一方的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期间送风。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打印机,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高精细模式中, 上述记录头在沿上述另一方的上述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期间不喷出上述墨滴, 在上述记录头沿上述另一方的主扫描方向。
4、移动时, 上述送风单元以与上述标准模式相 比较高的风速朝向附着在上述介质上的上述墨滴送风。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673132 A 2 1/5 页 3 打印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串行式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公知有在使用接触角变大的墨水和介质以喷墨方式在介质上形成图像的情 况下, 因局部上以较高的分布密度附着在介质上的墨滴彼此集合。为了防止由这样的墨滴 的集合而引起的渗透, 而将在 1 个路线中附着在介质上的墨滴的分布密度抑制得较低, 且 反复进行在使墨滴干燥后, 在后续路线中使墨滴附着在与先行路线相同区域的处理。在专 利文献 1 中记载了强制干燥附着在。
5、介质上的墨滴的技术。通过强制干燥附着在介质上的墨 滴, 能够使墨滴的干燥时间缩短。 0003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1-191507 号公报 0004 但是, 如在专利文献 1 中所记载的那样, 强制干燥附着在介质上的墨滴的空气被 送出至喷出墨滴的记录头和介质之间。 因此, 若在从记录头喷出墨滴的期间送风, 则墨滴的 飞行轨迹因风压而错位, 墨滴的喷落位置错位。 而且, 若为了使图像高精细化而使墨滴微细 化, 则墨滴的相对表面积变大, 因此, 存在喷落位置的错位变大的问题。 另外, 在仅在从记录 头没有喷出墨滴的期间进行送风的情况下, 存在打印速度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
6、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完成的, 目的之一为抑制打印速度的降低, 且使打 印至介质上的图像高精细化。 0006 (1)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打印机, 具备 : 朝向介质喷出墨滴的记录头 ; 朝向附着在 上述介质的上述墨滴送风的送风单元 ; 使上述记录头相对上述介质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 动的主搬运部 ; 使上述介质相对上述记录头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副搬运部, 作为打印模 式具有标准模式和高精细模 式, 在上述标准模式中, 上述记录头一边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 进行往复移动一边喷出与上述标准模式相比平均较大的上述墨滴, 上述送风单元在上述记 录头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期间进行送风, 在上述高精细。
7、模式中, 上述记录头在 沿一方的上述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期间, 喷出与上述标准模式相比平均较小的上述墨滴, 在 沿另一方的上述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期间, 不喷出与上述标准模式相比较小的上述墨滴, 上 述送风单元在上述记录头沿上述一方的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期间停止送风, 而在上述记录头 沿上述另一方的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期间送风。 0007 能够通过在标准模式中使用较大的墨滴进行双方向打印而提高打印速度。而且, 较大的墨滴不易受到因风压而导致的飞行轨迹的影响, 因此, 能够在喷出较大墨滴的期间 也通过送风强制干燥墨滴, 从而防止因墨滴的集合而引起的渗透。 另一方面, 在高精细模式 中, 能够通过使用较小的墨滴进。
8、行打印来使图像高精细化。 而且, 在记录头一边一个方向移 动一边喷出较小墨滴的期间停止送风, 通过记录头在反方向移动的期间通过送风强制干燥 墨滴, 能够防止较小的墨滴的飞行轨迹因送风而错位。因此, 根据本发明, 能够抑制打印速 说 明 书 CN 102673132 A 3 2/5 页 4 度的降低, 且使打印至介质上的图像高精细化。 0008 (2) 在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打印机中, 在上述高精细模式中, 上述记录头在沿上述 另一方的上述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期间不喷出上述墨滴, 在上述记录头沿上述另一方的主扫 描方向移动时, 上述送风单元可以以与上述标准模式相比较高的风速朝向附着在上述介质 上的上述。
9、墨滴送风。 0009 在全部停止墨滴的喷出的路线中, 即便提高风速, 墨滴的飞行轨迹也不会错位。 若 提高风速则加速附着在介质上的墨滴的干燥, 因此, 更难产生因墨滴的集合而引起的渗透, 也能够缩短干燥时间且缩短打印时间。 附图说明 0010 图 1 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示意图。 0011 图 2 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示意图。 0012 图 3 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以下,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 在各图中对对应的构成要素 赋予相同的标记, 省略重复的说明。 0014 1. 第一实施例 0015 图 1 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
10、实施例的打印机 1。打印机 1 是通过使墨水在介质上定 影而形成图像的串行式喷墨打印机。打印机 1 具备 : 向介质 P 喷出墨滴的记录头 11、 使记 录头11相对介质P在主扫描方向以及副扫描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搬运单元20、 朝向附着在介 质 P 上的墨滴送风的送风单元 30 和控制部 40。 0016 搬运单元20为了使介质P在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副扫描方向上移动, 具备由供纸 辊 22、 中继辊 21a、 21b、 副扫描辊 17a、 17b、 17c、 17d、 电动机 26、 马达驱动器 45、 导向部 25、 压板 19、 纸检测传感器 18 等构成的副搬运部。供纸辊 22 是用于从托。
11、盘 27 逐张取出最上 部的介质 P 并将介质 P 搬运至其前端到达中继辊 21a、 21b 的辊。中继辊 21a、 21b 是将从托 盘 27 通过供纸辊 22 搬运的介质 P 搬运至副扫描辊 17c、 17d 能够保持的位置的辊。马达驱 动器 45 是驱动电动机 26 的电路。电动机 26 使供纸辊 22 和中继辊 21a、 21b 以及副扫描辊 17b、 17d 同时旋转。导向部 25 是具有将通过中继辊 21a、 21b 和供纸辊 22 搬运的介质 P 引 导至副扫描辊 17c、 17d 能够保持的位置的形状的壁。副扫描辊 17a、 17b、 17c、 17d 在副扫描 方向上搬运从托。
12、盘 27 取出且通过中继辊 21a、 21b 搬运的介质 P。压板 19 设置在记录头 11 的正下方, 是针对记录头11对介质P进行定位的棒状部件。 纸检测传感器18是设置在压板 19 的上游侧附近的光传感器。纸检测传感器 18 具备未图示的发光部和受光部, 通过介质 P 遮挡从发光部至受光部的光路, 来检测出单页纸的前端到达了纸检测传感器 18 的光路。 0017 另外, 搬运单元 20 为了使记录头 11 相对介质 P 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 具备由滑架 13、 导向部 14、 环形带 15、 电动机 16、 马达驱动器 47 等构成的主搬运部。滑架 13 是安装墨 盒 12 以及记录头 。
13、11 且往复移动的支承部件。导向部 14 是将滑架 13 的移动从图 2 所示的 初始位置 H 至偏离位置 L 在主扫描方向上引导的棒状部件。环形带 15 架设在未图示 的带 轮上, 向主扫描方向牵引滑架13。 电动机16是使架设有环形带15的带轮旋转的步进电机。 说 明 书 CN 102673132 A 4 3/5 页 5 马达驱动器 47 是驱动电动机 16 的电路。 0018 记录头 11 具备压电式、 热式之类的公知的墨水喷出机构, 从多个喷嘴针对从托盘 27 的供给的介质 P 喷出墨滴并使之定影。墨滴的喷出时机与每当记录头 11 在主扫描方向 上移动规定距离时从未图示的编码器输出的信。
14、号的上升或者下降对应。墨盒 12 是按颜色 存储向记录头 11 供给的墨水的容器。记录头控制器 46 是基于打印数据驱动记录头 11 的 电路。 0019 送风单元 30 具备 : 风扇、 驱动风扇的电动机、 驱动该电动机的电路、 从风扇的轴向 进气并向风扇的切线方向排气的壳体、 和从壳体的排气口沿压板 19 的附近延伸的喷嘴。位 于压板19的附近的喷嘴的开口部30a如图2所示那样, 具有沿与压板19平行的方向较长延 伸的扁平的形状, 且向压板 (platen)19 和记录头 11 之间送出空气。喷嘴的开口部 30a 的 宽度与介质 P 的主扫描方向的宽度几乎相等。因此, 送风单元 30 不在。
15、主扫描方向上移动, 就能够向附着在介质 P 上的 1 次路线的量的墨滴送风。 0020 控制部 40 包含由未图示的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主存储器、 非易失性 存储器、 输入输出部等构成的计算机。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有用于控制马达驱动器 45、 47、 记录头控制器 46 以及送风单元 30 的打印控制程序。CPU 是执行载入到主存储器中的打印 控制程序的处理器。 0021 图3是表示使用了打印机1的打印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在该方法中, 通过 将以水或者酒精为溶剂的主成分的水性墨水定影在 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16、)、 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等树脂性的介质P上而对图像进行打印。 由于水性墨水未 浸透树脂制的介质 P, 因此, 反复进行墨滴的喷涂和干燥来在介质 P 上形成图像。 0022 首先, 通过控制部40来判定打印模式(S100)。 即, 控制部40对作为打印模式选择 标准模式和高精细模式中的哪一个进行判定。打印模式在设置于打印机 1 的操作面板、 作 为与打印机 1 连接的控制装置的 PC(Personal Computer) 等中, 根据用户进行的规定的操 作而被选择。 0023 标准模式和高精细模式的具体的差别如下。从记录头 11 喷出的墨滴的质量, 在标 准。
17、模式中为 7ng, 在高精细模式中为 3ng。墨滴的质量越小墨滴对介质的附着面积越小, 因 此, 能够形成细致的图像。每 1 带的路线 (Pass) 数在标准模式、 高精细模式中均为 8 次路 线, 但在标准模式中为双向打印, 在高精细模式中为单向打印。 因此, 在标准模式中, 通过记 录头 11 从初始位置 H 至偏离位置 L 往返 4 次来形成 1 带的量的图像, 在高精细模式中通过 记录头 11 从初始位置 H 至偏离位置 L 往返 8 次来形成 1 带 (band) 的量的图像。这里所谓 的带是通过记录头 11 一边从喷嘴喷出墨滴一边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而能够使墨滴附着的 介质 P 的区。
18、域。记录头 11 的向主扫描方向的移动速度用检测记录头 11 的主扫描方向的位 置的编码器的输出脉冲换算, 在标准模式、 高精细模式中均为 200cps。送风单元 30 的送风 速度在标准模式中为 3m/s。在高精细模式中, 在记录头 11 边从初始位置 H 向偏离位置 L 移 动边喷出墨滴的期间, 送风单元 30 停止送风, 在记录头 11 从偏离位置 L 向初始位置 H 移动 的期间, 送风单元 30 以风速 5m/s 送风。送风速度越高, 从送风单元 30 向附着在介质 P 上 的 1 次路线的量的墨水送出的空气量越多, 干燥加速。 0024 即打印机1在打印模式为标准模式时, 在去路以。
19、及回路中一边通过送风单元30送 风, 一边从记录头 11 喷出较大的墨滴来执行打印 (S101)。具体而言, 控制部 40 以记录头 说 明 书 CN 102673132 A 5 4/5 页 6 11 一边从喷嘴喷出 7ng 的墨滴, 一边沿主扫描方向的一方以及另一方以相当于 200cps 的 速度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 对记录头控制器 46、 电动机 16、 马达驱动器 47 以及记录头 11 进 行控制。另外, 控制部 40 在打印开始至打印结束, 以从喷嘴的开口部 30a 以风速 3m/s 喷出 空气的方式对送风单元 30 进行控制。而且, 控制部 40 每当记录头 11 在主扫描方向上进。
20、行 4 次往复时, 以介质 P 相对记录头 11 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 1 次路线的量的方式对马达驱动 器 45 以及电动机 26 进行控制。另外, 在记录头 11 沿主扫描方向进行 4 次往复的期间, 可 以停止介质 P 的向副扫描方向的搬运, 每当记录头 11 沿主扫描方向进行 1 次往复, 可以使 介质 P 相对记录头 11 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 1/4 带的量, 每当记录头 11 移动 1 次路线的量 时, 可以使介质 P 相对记录头 11 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 1/8 带的量。 0025 另外, 打印机1在打印模式为高精细模式时, 在去路中停止送风单 元30且从记录 头 11 喷出较小的墨。
21、滴, 在回路中不喷出墨滴而一边通过送风单元 30 以较高的风速送风一 边执行打印(S102)。 具体而言, 控制部40以记录头11一边喷出3ng的墨滴一边以与200cps 相当的速度从初始位置 H 向偏离位置 L 移动的方式对记录头控制器 46、 电动机 16、 马达驱 动器 47 以及记录头 11 进行控制。另外, 控制部 40 以记录头 11 不喷出墨滴而以与 200cps 相当的速度从偏离位置 L 向初始位置 H 移动的方式对记录头控制器 46、 电动机 16、 马达驱 动器 47 以及记录头 11 进行控制。而且, 控制部 40 以在记录头 11 从初始位置 H 向偏离位 置L移动的期。
22、间停止送风单元30, 在记录头11从偏离位置L向初始位置H移动的期间以风 速 5m/s 从喷嘴的开口部 30a 喷出空气的方式对送风单元 30 进行控制。而且, 控制部 40 每 当记录头 11 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 8 次往复, 就以使介质 P 相对记录头 11 在副扫描方向上 移动 1 个带的量的方式对马达驱动器 45 以及电动机 26 进行控制。 0026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例, 在标准模式中通过喷出较大墨滴的双向打印来形成 图像, 因此, 能够提高打印速度, 并且, 在喷出墨水的期间也通过送风单元 30 送风, 因此, 能 够防止因墨滴的集合而引起的渗透。 而且, 在送风中不喷出较小。
23、的墨滴, 因此能够抑制墨滴 的喷落位置的错位。另一方面, 在高精细模式中, 从记录头 11 喷出与标准模式相比较小的 墨滴, 因此, 能够打印高精细的图像。另外, 在高精细模式中, 仅在送风单元 30 的送风停止 的期间喷出较小的墨滴, 因此, 墨滴的喷落位置不会因风压而错位。而且, 记录头 11 在从偏 离位置 L 向初始位置 H 移动的期间不喷出墨滴而通过送风单元 30 以较高的风速送风, 因 此, 能够使附着在介质 P 上的墨滴迅速干燥。即,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例, 能够抑制打印速 度的降低, 并且使打印至介质的图像高精细化。 0027 另外, 在标准模式中, 虽然送风单元 30 的风速。
24、较低, 但送风期间较长, 因此, 抑制 向附着在介质 P 上的墨滴喷出的每个带的空气量的减少。另外, 在高精细模式中, 每个路线 的墨水喷出量与标准模式相比变少, 因此, 通过送风单元 30, 向附着在介质 P 上的未干燥的 墨滴喷出的单位墨水量的空气量增大。 因此, 能够使先行路线的墨滴充分干燥后, 将通过先 行路线附着的墨滴作为基底, 使后续路线的墨滴附着。 0028 2. 其他的实施方式 0029 另外,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 围内能够增加各种变更。 0030 例如, 在高精细模式中, 每 1 个路线的墨水喷出量较少, 因此, 可以使风速与标。
25、准 模式等同, 在从偏离位置 L 朝向初始位置 H 时, 可以提高打印头 11 的移动速度来缩短每 1 说 明 书 CN 102673132 A 6 5/5 页 7 个路线的送风时间。 0031 另外, 不期望在空气流通在介质 P 和记录头 11 之间的期间, 喷出极微小的雾状的 墨滴, 但也可以喷出相对表面积较小、 不易受风压影响的较大的墨滴。例如, 在高精细模式 中, 可以在通过送风单元 30 送风的期间, 喷出风压的影响较少的 7ng 的墨滴。 0032 另外, 在高精细模式中, 可以在使送风单元30停止且在单向上搬运记录头11的期 间喷出相对表面积不同的多种墨滴。当然, 3ng、 7n。
26、g 这样的墨滴的质量、 3m/s、 5m/s 这样的 风速、 200cps 这样的记录头 11 的移动速度、 8 个路线这样的每 1 个带的路线数是例示。 0033 另外, 可以使送风单元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即, 可以以追随记录头 11 的方式使 送风单元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该情况下, 不会从送风单元向记录头 11 和介质 P 之间直接 送出风, 但通过送风单元的送风在打印机 1 的未图示的壳体内产生气流, 因此, 微小的墨滴 受到该气流的影响。因此,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 本发明也有效作用。 0034 另外, 即便在使用任何组成的墨滴、 介质的情况下, 本发明也有效作用。 例如, 即便 在向单。
27、页纸等的纸介质喷出溶剂类墨滴 ( 颜料、 染料分散或者溶解在相对极性溶剂中的墨 滴 ) 的情况下, 也能够通过适用本发明, 使打印至纸介质上的图像高精细化。 0035 符号说明 0036 1. 打印机, 10. 送风单元, 11. 记录头, 12. 墨盒, 13. 滑架, 14. 导 向部, 15. 环形带, 16. 电动机, 17a、 17b、 17c、 17d. 副扫描辊, 18. 纸检测传感 器, 19. 压印滚筒, 20. 搬运单元, 21a、 21b. 中继辊, 22. 供纸辊, 25. 导向部, 26. 电动机, 27. 托盘, 30. 送风单元, 30a. 开口部, 40. 控制部, 45、 47. 马达驱 动器, 46. 记录头控制器, P. 介质。 说 明 书 CN 102673132 A 7 1/2 页 8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673132 A 8 2/2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673132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