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质柔性片材、其制造方法以及其制造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孔质柔性片材、其制造方法以及其制造装置.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08202A43申请公布日20141022CN104108202A21申请号201410153181122申请日20140416201308563420130416JPB31D1/02200601G09F3/00200601G03G16/0020060171申请人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地址日本东京72发明人三井乡史74专利代理机构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代理人陈建全54发明名称多孔质柔性片材、其制造方法以及其制造装置57摘要在本发明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方法中,对由包含颗粒形态的热塑性树脂(T)和无机颗粒(E)的混合物形成的层进行加热,以残留这些颗粒之间的间隙。
2、(C)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使得由热塑性树脂(T)形成的颗粒彼此热熔合以及与无机颗粒(E)热熔合。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0页附图4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0页附图4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08202ACN104108202A1/1页21一种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下述工序形成层,所述层由包含多个热塑性树脂颗粒和无机颗粒的混合物形成,并且所述热塑性树脂颗粒之间具有间隙;和对所述层进行加热,以残留所述间隙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使得所述热塑性树脂颗粒彼此热熔合以及与所述无机颗粒热熔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质柔性片材。
3、的制造方法,其中,对所述层进行非接触加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方法,其还包括下述工序对非接触加热后的所述层的一部分施加热和压力,从而使所述部分的厚度和孔隙率更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电子照相法来形成所述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热塑性树脂颗粒,混合1015质量份的无机颗粒。6一种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装置,其具备层形成部,所述层形成部用于形成层,所述层由包含多个热塑性树脂颗粒和无机颗粒的混合物形成,并且所述热塑性树脂颗粒之间具有间隙;和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对所述层进行加热,以残留所述间隙。
4、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使得所述热塑性树脂颗粒彼此热熔合以及与所述无机颗粒热熔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装置,其中,所述加热部对所述层进行非接触加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装置,其还具备压花部,所述压花部对非接触加热后的所述层的一部分施加热和压力,从而使所述部分的厚度和孔隙率更小。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装置,其中,通过电子照相法来形成所述层。10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方法而形成的多孔质柔性片材,其包含由所述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多孔体和担载在所述多孔体上的所述无机颗粒。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过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方法而形成的多孔质柔性片材,其具备作为所述多孔质柔性片材的。
5、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作为所述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其他部分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凹陷,并且与所述第二部分相比,孔隙率更小。权利要求书CN104108202A1/10页3多孔质柔性片材、其制造方法以及其制造装置0001本申请基于2013年4月1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3085634号主张优先权,并且将该基础申请的内容全部并入本申请。技术领域0002本发明涉及多孔质柔性片材、其制造方法以及其制造装置。背景技术0003柔性片材有各种各样的用途。标签是柔性片材的用途之一。0004对于由柔性片材形成的标签而言,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283745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18447。
6、0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1107418号公报中,提出了通过下述方法来进行制造首先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接着向其供给调色剂,从而形成具有与静电潜像对应的形状的调色剂层,之后将调色剂层由感光鼓转印到剥离性片材上,然后对调色剂层施加热和压力,由此使调色剂层变化为非多孔质片材的形态。0005然而,对于柔性片材而言,质地、透水性等其所要求的性能会根据其用途而不同。利用了电子照相法的上述方法虽然具有不需要版和冲压模而适合于按需(ONDEMAND)制造柔性片材之类的优点,但是其通常只能制造非多孔质柔性片材。发明内容0006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适合于按需制造的多孔质柔性片材。0007。
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达到目的,本发明的多孔质柔性片材、其制造方法以及其制造装置如下构成。0008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多孔质柔性片材,其包含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多孔体和担载在上述多孔体上的无机颗粒。0009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下述工序形成层,上述层由包含多个热塑性树脂颗粒和无机颗粒的混合物形成,并且上述热塑性树脂颗粒之间具有间隙;和对上述层进行加热,以残留上述间隙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使得上述热塑性树脂颗粒彼此热熔合以及与上述无机颗粒热熔合。0010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装置,其具备层形成部,上述层形成部用于形成层,上述层由包含多。
8、个热塑性树脂颗粒和无机颗粒的混合物形成,并且上述热塑性树脂颗粒之间具有间隙;和加热部,上述加热部对上述层进行加热,以残留上述间隙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使得上述热塑性树脂颗粒彼此热熔合以及与上述无机颗粒热熔合。附图说明0011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侧视图。说明书CN104108202A2/10页40012图2是将图1所示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侧视图。0013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通过对图1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一部分施加热和压力而得到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0014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中的一个工序的侧视图。0015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当省。
9、略了无机颗粒时所得到的柔性片材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0016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可以在图1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中使用的制造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0017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可以在图6的制造装置中使用的加热部的一个例子的图。0018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可以在图6的制造装置中使用的加热部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0019图9是实施例2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显微镜照片。0020图10是比较例1的柔性片材的显微镜照片。具体实施方式002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0022其中,对于起到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构成要素在全部附图中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有时将可以单独处理的层或平面形状物根据。
10、其厚度称为“薄膜”或“片材”,但这些用语在此不带有厚度的概念。0023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侧视图。图2是将图1所示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侧视图。0024图1和图2所示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包含形成多孔体的热塑性树脂T和担载在多孔体上的无机颗粒E。上述多孔质柔性片材S如后所述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对由包含颗粒形态的热塑性树脂T和无机颗粒E的混合物形成的层进行加热,以残留这些颗粒之间的间隙C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使得由热塑性树脂T形成的颗粒彼此热熔合以及与无机颗粒E热熔合。通过上述热熔合,热塑性树脂T和无机颗粒E一体化。而且,典型地,在多孔质柔性片材S中,热塑性树。
11、脂T残留着接近于颗粒的形状并且彼此熔合。0025多孔质柔性片材S的孔隙率例如在20至70的范围内,典型地在40至60的范围内。对于孔隙率小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而言,由于是多孔质而产生的效果有时无法明显地显现出来。孔隙率大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有时强度不够。0026多孔质柔性片材S的厚度例如在90M至350M的范围内,典型地在120M至280M的范围内。对于多孔质柔性片材S而言,当减小厚度时,有时强度会不够。另外,对于多孔质柔性片材S而言,当增大厚度时,挠性降低。0027对于多孔质柔性片材S而言,无机颗粒E的体积VE与热塑性树脂T的体积VT之比VE/VT例如在16103至29102的范围内,典型地在5。
12、7103至11102的范围内。其中,在此所说的“体积”不是包含间隙C在内的表观体积而是不包含间隙C在内的实际体积。当减小比VE/VT时,变得难以将柔性片材S制成多孔质。当增大比VE/VT时,挠性降低。0028热塑性树脂T是通常用于薄膜的热塑性树脂。这样的热塑性树脂典型地玻璃化转说明书CN104108202A3/10页5变温度(TG)低。玻璃化转变温度例如小于0。其中,玻璃化转变温度低的热塑性树脂的粉碎优选利用冻结粉碎。0029上述热塑性树脂T的软化点只要玻璃化转变温度满足上述条件就行,没有特别限制,典型地为95至145。0030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T,可以使用例如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系树脂、聚乙烯系。
13、树脂、聚丙烯系树脂或结晶性聚酯树脂。0031多孔体还可以含有带电控制剂、蜡和着色剂等其他成分。0032带电控制剂例如在通过电子照相法制造多孔质柔性片材S时使用。即,在多孔体由调色剂颗粒形成的情况下,该调色剂颗粒通常除了热塑性树脂T以外还含有带电控制剂。0033当使用带电控制剂时,可以调节调色剂的带电量和带电速度。作为带电控制剂,通常可以使用在电子照相用调色剂中所使用的任意的带电控制剂。另外,带电控制剂的量与热塑性树脂T的量之比可以设定为与通常的薄膜用调色剂相同。0034为了脱模效果和热特性的稳定化,可以使用蜡。作为蜡,可以列举出酯系的巴西棕榈蜡或聚丙烯、聚乙烯、沙索蜡(SASOLWAX)等,没。
14、有特别的限制。0035当使用着色剂时,可以将多孔质柔性片材S着色。因此,当使用着色剂时,可以使多孔质柔性片材S显示单色图像、多色图像和灰度图像等。着色剂的量与热塑性树脂T的量之比可以设定为与通常的薄膜用调色剂相同。0036作为着色剂,例如若为黑系,则炭黑最为合适。其他也可以使用有机黑色染料、颜料等。若为白系,则优选使用白色颜料的氧化钛。作为其他的白色剂,也可以使用二氧化硅、氧化铈等,但从着色力、成本以及操作容易性考虑,优选氧化钛。0037若为品红色,则可以使用喹吖啶酮系、萘酚系、钙色淀系的有机颜料或罗丹明系的有机染料等。0038若为青色,则铜酞菁的有机颜料是适合的。其他也可以使用铝酞菁系颜料或。
15、青色染料等。0039若为黄色,则可以使用单偶氮系、双偶氮系、异吲哚啉酮系、苯并咪唑酮系等的有机颜料或有机染料、钒酸铋之类的无机颜料。0040另外,若为金属调的颜色,则使用金属光泽色的颜料。例如,可以使用在云母、二氧化硅、氧化铝或硼硅酸玻璃上包覆了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而成的珠光颜料等。0041若为荧光发色的颜色,则可以使用例如三聚氰胺系的有机荧光剂或在各种陶瓷中掺杂了铕、锰、铽、锌等金属的无机系的荧光剂等。0042在利用电子照相法制造多孔质柔性片材S的情况下,调色剂颗粒的平均粒径例如为20M至60M,典型地为25M至50M。在此,“平均粒径”是指通过流动式图像解析法得到的体积平均粒径(D50)。当。
16、减小调色剂颗粒的平均粒径时,多孔体的间隙C的平均直径也变小。因此,当过度减小调色剂颗粒的平均粒径时,变得难以将柔性片材S制成多孔质。另外,当过度增大调色剂颗粒的平均粒径时,利用电子照相法本身变得困难。此外,在利用电子照相法制造多孔质柔性片材S的情况下,当热塑性树脂T残留接近于颗粒的形状并且彼此熔合时,其平均粒径与调色剂颗粒的平均粒径大致相等。0043当在热塑性树脂T中添加带电控制剂、蜡和着色剂等作为调色剂颗粒时,除了在说明书CN104108202A4/10页6上述粉碎工序中使用冻结粉碎方式的粉碎机以外,还可以使用通常用于得到调色剂的设备。例如,混合、外部添加可以使用亨舍尔混合机;热熔融混炼可以。
17、使用双轴的混炼机(例如PCM等),但将混炼后的料股(STRAND)从模头出口通过水槽进行冷却,用造粒机等进行粒料化,由此冻结粉碎变得容易。粉碎后的调色剂只要可以得到目标的薄膜调色剂就行,对于通常用于得到调色剂的设备没有特别地局限,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气流式的分级设备来控制目标粒径。0044无机颗粒E在多孔质柔性片材S的制造过程中起到防止由热塑性树脂T形成的颗粒彼此完全熔合的作用。即,无机颗粒E起到以使间隙C残留的方式来限制热塑性树脂T的熔合的作用。0045作为无机颗粒E,可以使用例如由二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钛等无机氧化物形成的颗粒。无机颗粒E也可以例如通过有机硅或硅烷偶联剂来进行表面处理而疏水化。
18、。0046无机颗粒E的平均粒径例如为002M至01M,典型地为003M至008M。在此,“平均粒径”是指对调色剂颗粒利用上述的方法而得到的体积平均粒径(D50)。当过度减小无机颗粒E的平均粒径时,变得难以将柔性片材S制成多孔质。另外,当过度增大无机颗粒E的平均粒径时,柔性片材S的强度降低。0047使无机颗粒E附着于由热塑性树脂T形成的颗粒表面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目的是为了赋予用于控制上述热熔融时的孔隙率的耐热性能;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赋予调色剂印刷时的带电性能、流动性能。无机颗粒E为埋入由热塑性树脂T形成的颗粒表面或者通过静电力、范德华力而牢固地附着在树脂颗粒表面的结构,因此并不容易脱离。0048作。
19、为使无机颗粒E附着在由热塑性树脂T形成的颗粒表面的方法,可以使用通常的调色剂外部添加设备,例如可以用亨舍尔混合机等将由热塑性树脂T形成的颗粒与无机颗粒E同时混合,制成无机颗粒E牢固地附着在由热塑性树脂T形成的颗粒的表面的状态。0049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通过对图1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一部分施加热和压力而得到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0050图3所示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包含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上述多孔质柔性片材S例如通过对图1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的一部分进行压花(EMBOSS)而得到,即,通过施加热和压力而得到。第一部分P1与压花后的部分相当,第二部分P2与没有压花的部分相当。0051第一部分P。
20、1除了以下的方面以外与第二部分P2相同。即,第一部分P1相对于第二部分凹陷,厚度和孔隙率更小。第一部分P1既可以包含间隙,也可以不包含间隙。另外,第二部分P2的表面具有反映了颗粒形状的形状;与此相对,第一部分的表面由于压花而是平坦的,或者转印了设置在模具上的凹凸。0052第二部分P2与第一部分P1相比,厚度和孔隙率更大。第二部分P2具有与参照图1和图2说明过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相同的结构。0053第一部分P1与第二部分P2相比,孔隙率更小。因此,第一部分P1与第二部分P2相比,光散射能力更低。另外,第一部分P1的表面通过压花而被赋形;与此相对,第二部分P2的表面具有反映了颗粒形状的形状。而且,第。
21、一部分P1与第二部分P2相比,表面的高度低。即,如上所述,第一部分P1相对于第二部分凹陷。因此,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在用肉眼进行观察时可以相互区别。因此,图3所示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可以显示与第一部说明书CN104108202A5/10页7分P1或第二部分P2对应的形状的图像。0054这些多孔质柔性片材S可以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这些多孔质柔性片材S可以用作杯垫、包装片材、防滑片材、服饰材料或标签(TAB)。另外,若在这些多孔质柔性片材S的一个面上设置粘接层,则也可以将其作为粘接标签来使用。0055接着,对图1所示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0056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多孔质。
22、柔性片材的制造中的一个工序的侧视图。0057当制造多孔质柔性片材S时,首先,形成层L,上述层L由包含颗粒状的热塑性树脂T和无机颗粒E的混合物形成,并且这些颗粒之间具有间隙C。层L也可以用除了电子照相法以外的方法来形成,但在利用了电子照相法的情况下,容易将层L按需形成为任意的形状。另外,此时作为层L,不仅容易形成显示单色图像的层,而且也容易形成显示多色图像和灰度图像等的层。此外,在利用了电子照相法的情况下,以颗粒之间具有间隙C的方式来形成层L也很容易。0058接着,对层L进行加热,例如进行非接触加热,以残留之前的间隙C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使得颗粒状的热塑性树脂T彼此热熔合以及与无机颗粒E热熔合。在。
23、此,“非接触加热”是指不伴随对层L进行加压而是通过放射、对流或这两者向层L热传递的加热。非接触加热例如可以利用陶瓷加热器、卤素加热器或烘箱。0059在该非接触加热中,以产生上述热熔合的方式,将层L加热到与热塑性树脂T的软化点基本相等的温度或比其高的温度。但是,若热熔合过度进行,则颗粒之间的间隙减少。因此,加热温度与热塑性树脂T的软化点之差优选为50以下。0060另外,随着热熔合的进行,有时加热时间也会受到影响。在加热时间短的情况下,难以使热熔合充分发生;在加热时间长的情况下,热熔合过度地进行,颗粒之间的间隙C有时会减少。上述加热时间例如设定在120秒至300秒的范围内。0061此外,如上所述,。
24、无机颗粒E起到防止由热塑性树脂T形成的颗粒彼此完全熔合的作用。反而言之,若省略无机颗粒E,则由热塑性树脂T形成的颗粒有可能彼此完全熔合。0062图5示意性地表示当省略了无机颗粒时所得到的柔性片材的一个例子。如图5所示,若省去无机颗粒E,则几乎没有间隙C,由热塑性树脂T形成的颗粒彼此几乎完全熔合。0063接着,对于可以在图1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的制造中利用的制造装置进行说明。0064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可以在图1的多孔质柔性片材的制造中利用的制造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0065图6所示的制造装置1包括剥离性片材供给部10、输送机构20A及20B、成像单元30A至30D和加热部40A。0066从剥离性片材。
25、供给部10向输送机构20A所具备的带22A上供给剥离性片材P。0067作为剥离性片材P,使用表面能低、剥离性良好的片材,通常可以使用作为剥离性片材使用的纸或树脂薄膜等片材。剥离性片材P可以反复使用,典型地使用薄膜型的剥离性片材。薄膜型的剥离性片材与纸型的片材相比,耐久性高,因此可以耐受更多次的反复使用。0068输送机构20A具备多个驱动辊21A和架设于这些驱动辊21A和后述的转印辊37的带(无端带)22A。输送机构20A从剥离性片材供给部10供给剥离性片材P,将其依次输送到成像单元30A至30D的正面,然后向输送机构20B送出。说明书CN104108202A6/10页80069成像单元30A至。
26、30D为层形成部。层形成部在被带22A输送到其正面的剥离性片材P上形成层,上述层由包含含有热塑性树脂T作为主成分的调色剂颗粒和无机颗粒E的混合物形成,并且在这些颗粒之间具有间隙C。0070成像单元30A至30D各自具备在表面上形成有感光体层的感光鼓31;通过在圆周方向上包围感光鼓31的周面而配置的刮刀(未图示);带电辊(未图示);由LED头形成的曝光头(未图示);显像辊(未图示);填充调色剂颗粒和无机颗粒的混合物并且将该混合物供给到显像辊的槽36;以及在与感光鼓31之间夹着剥离性片材P和带22并且在剥离性片材P上转印上述混合物的转印辊37。0071典型地,在成像单元30A至30D的槽36中,填。
27、充调色剂颗粒的颜色不同的混合物。例如,在成像单元30A、30B和30C的槽36中,分别填充调色剂颗粒为品红色的混合物、调色剂颗粒为青色的混合物以及调色剂颗粒为黄色的混合物,在成像单元30D的槽36中,填充调色剂颗粒为无色透明或无彩色的混合物。或者,在成像单元30A填充中,无色透明或无彩色的混合物,在成像单元30B、30C和30D的槽36中,分别填充调色剂颗粒为品红色的混合物、调色剂颗粒为青色的混合物以及调色剂颗粒为黄色的混合物。0072由调色剂颗粒为无色透明或无彩色的混合物形成的层、由调色剂颗粒为品红色的混合物形成的层、由调色剂颗粒为青色的混合物形成的层以及由调色剂颗粒为黄色的混合物形成的层各。
28、自可以在剥离性片材P上以重叠的方式转印。即,在层形成部中形成在剥离性片材P上的层既可以具有单层结构,也可以具有多层结构。0073输送机构20B具备多个驱动辊21B和架设于这些驱动辊21B的带(无端带)22B。输送机构20B从输送机构20A供给剥离性片材P,将其在加热部40A内输送。0074加热部40A对层L进行非接触加热,以残留间隙C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使得调色剂颗粒彼此热熔合以及与无机颗粒E热熔合。由此,得到多孔质柔性片材S。0075在此,加热部40A具备陶瓷加热器作为加热器41A。加热器41A以与被输送机构20B输送的剥离性片材P对置的方式设置。0076此外,在制造图3所示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
29、的情况下,例如在加热部40A的后段设置没有图示的压花部,在该处对多孔质柔性片材S进行压花就行。0077压花部也可以设置在层形成部与加热部40A之间。但是,此时容易发生热塑性树脂颗粒T等附着在压花模上。0078加热器41A也可以不是陶瓷加热器。例如,可以是图7所示的卤素加热器41A。另外,可以代替具备加热器41A的加热部40A而使用图8所示的烘箱40B作为加热部。0079以上,对于利用了电子照相法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的制造进行了说明,但多孔质柔性片材S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制造。例如,首先,制备包含由热塑性树脂T形成的颗粒(以下称为热塑性树脂颗粒)和无机颗粒E的浆料。之后,将该浆料涂布在剥离性片材等支。
30、承体上,从而形成涂膜。接着,以不产生热塑性树脂颗粒的熔合的方式使该涂膜干燥,从而形成层,该层由包含热塑性树脂颗粒和无机颗粒E的混合物形成,并且在这些颗粒之间具有间隙C。然后,对上述层进行加热,例如进行非接触加热,以残留该间隙C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使得热塑性树脂颗粒彼此热熔合以及与无机颗粒E热熔合。0080实施例0081(实施例1)说明书CN104108202A7/10页90082用液氮使三菱化学公司制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系树脂“GSPLA”冻结,将其利用细川密克朗公司制的LINREXMILL而粉碎成通过75M筛的粒径。以下,将这样操作而得到的粉末称为“树脂粉”。0083测定该树脂粉的体积平均粒径(。
31、D50)。具体而言,将少量的树脂粉与精制水和表面活性剂一起加入烧杯,制备将其用超声波搅拌而成的试样,将该试样用SYSMEX公司制的流动式颗粒像分析装置“FPIA2100”分析。其结果是,树脂粉的体积平均粒径(D50)为48M。0084另外,测定树脂粉的软化点。具体而言,使用1G的树脂粉作为试样,利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的流动测试仪“CFT500D”进行分析。在此,将升温速度设定为6/分钟,将负荷设定为20KG,并且使用直径为1MM、长度为1MM的喷嘴。然后,利用1/2法求出软化点。即,将试样的一半流出时的温度作为软化点。其结果是,树脂粉的软化点为125。0085接着,用亨舍尔混合机混合100质量份。
32、的树脂粉和15质量份的作为疏水性二氧化硅的日本AEROSIL公司制的二氧化硅“RY50”。将这样操作得到的粉体填充在图6所示的制造装置1的成像单元30A的槽36中,在剥离性片材P上形成由之前的粉体形成的层L。此外,在此未通过加热部40A对层L进行加热。0086然后,将层L与剥离性片材P一起放入图8所示的烘箱40B,在105下加热3分钟。0087使用千分尺测定该加热后的层L的厚度。其结果是,加热后的层L具有约180M的厚度。0088另外,对于加热后的层L,评价熔融状态、多孔性及强度。0089熔融状态通过以下的方法评价用显微镜观察层L,并且将观察结果参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0090各热塑性树脂颗粒。
33、熔融并与其他任何一种颗粒结合。0091仅一部分热塑性树脂颗粒熔融并与其他任何一种颗粒结合。0092各热塑性树脂颗粒没有熔融。0093多孔性通过以下的方法评价用显微镜观察层L,并且将观察结果参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0094各热塑性树脂颗粒保持着颗粒的形状。0095各热塑性树脂颗粒形状稍微破坏,间隙略微被填埋。0096各热塑性树脂颗粒失去颗粒的形状,层L为实心的片材。0097强度依据以下基准评价。0098层L从剥离性片材剥离,即使用手触摸也保持片材的形状。0099层L用手触摸时撕裂或成为粉状。0100另外,除了将加热温度设定为110、115、120、125及130以外,利用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层。
34、L的形成、加热及评价。0101将这些结果汇总于以下的表1。0102此外,代替上述树脂粉,将三菱化学公司制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系树脂“GSPLA”、相对于树脂为1质量的带电控制剂和相对于树脂为2质量的蜡熔融混炼,将其与树脂粉同样地冻结粉碎,由此形成粉体,除了使用了该粉体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层L的形成及烘箱中的加热,对于加热后的层L,评价熔融状态、多孔性及强度。其结果是,得到与说明书CN104108202A8/10页10实施例1相同的结果。0103(实施例2)0104将100质量份的树脂粉和15质量份的作为疏水性二氧化硅的日本AEROSIL公司制的二氧化硅“RY50”分散于以7030的体积比含。
35、有水和异丙醇且还含有极微量的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介质中。接着,在剥离性片材上设置框,在该框内流入上述分散液。此外,分散液的供给量以使每单位面积的树脂粉及疏水性二氧化硅的量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调整。接着,在温度被设定为60的烘箱中,对其加热30分钟,由此使其干燥。由此,在剥离性片材上形成由之前的粉体形成的层L。0105以这样的方法形成多个层L,然后将这些层L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加热。然后,对于加热后的层L,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熔融状态、多孔性及强度。将这些结果汇总在以下的表1中。0106(实施例3)0107除了将疏水性二氧化硅的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树脂粉设定为10质量份以外,。
36、与实施例2同样地进行分散液的制备、向框内的供给及干燥,从而形成多个由这些粉体形成的层L。接着,将这些层L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加热。然后,对于加热后的层L,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熔融状态、多孔性及强度。将这些结果汇总在以下的表1中。0108(比较例1)0109除了省略了疏水性二氧化硅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进行分散液的制备、向框内的供给及干燥,从而形成多个由这些粉体形成的层L。接着,将这些层L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加热。然后,对于加热后的层L,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熔融状态、多孔性及强度。将这些结果汇总在以下的表1中。0110(比较例2)0111除了将疏水性二氧化硅的。
37、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树脂粉设为05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进行分散液的制备、向框内的供给及干燥,从而形成多个由这些粉体形成的层L。接着,将这些层L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加热。然后,对于加热后的层L,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熔融状态、多孔性及强度。将这些结果汇总在以下的表1中。0112表10113说明书CN104108202A109/10页1101141)零星地存在有贯通孔。0115另外,图9表示当在实施例2中将加热温度设定为120以上时所得到的片材的显微镜照片。而且,图10表示当在比较例1中将加热温度设定为120以上时所得到的片材的显微镜照片。0116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及。
38、2中,当将加热温度设定为120以上时,熔融状态、多孔性及强度全部都得到了特别优异的结果。此外,实施例1及2中得到的加热后的层L即多孔质柔性片材S具有高的挠性,而且皮肤触感也相同。0117就实施例1的制造方法和实施例2的制造方法而言,前者利用电子照相法形成层L;与此相对,后者仅在从分散液形成层L的方面不同。由上可知,选择利用电子照相法形成层L或者从分散液形成层L不会对最终产品的性能产生大的影响。0118当对实施例2和3的结果中将加热温度设定为120以上的情况进行比较时,与实施例2相比,实施例3中热塑性树脂颗粒的形状略微破坏,间隙稍微被填埋。此外,实施例3中得到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与实施例1和2中得。
39、到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相比,挠性更低,其肌肤触感没有实施例1和2中得到的多孔质柔性片材S那么柔软。这可以认为是由于,与实施例2相比,实施例3中疏水性二氧化硅的量少,因此抑制热塑性树脂颗粒熔合的效果更小。0119就比较例1及2而言,当将加热温度设定为120以上时,得到了不是多孔质而是实心的片材。由实施例2与比较例1的比较可知,为了得到多孔质柔性片材,足够量的无机颗粒必不可缺。0120此外,对于实施例1至3以及比较例1和2得到的片材,进行孔隙率的测定。其结果是,多孔性的评价为“”的片材的孔隙率为40以上,多孔性的评价为“”的片材的孔隙率为20以上且小于40,多孔性的评价为“”的片材的孔隙率小于20。。
40、0121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0122通过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主旨进行了描述和说明,当然在不脱离本申请所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在布局和细节上对该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变更,也就是说,说明书CN104108202A1110/10页12所有这样的变更和变形只要在本申请所公开的主旨和范围内,均包括在本申请内。说明书CN104108202A121/4页13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08202A132/4页14图3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4108202A143/4页15图6图7图8说明书附图CN104108202A154/4页16图9图10说明书附图CN104108202A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