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水果加工机械领域,具体而言属梅、李、杏和桃等水果雕花、取核技术领域。 雕梅是云南省洱源民间传统手工艺果品,是一种既有特殊风味又具艺术造型的佳品,花型有灯笼形、人字菊、扭丝菊等,相传自大理南诏国就为人们喜爱,一直沿袭至今。
目前雕梅仍是手工作业,每个梅子要雕24-36刀,熟练工人花费2-3分钟方能一个,效率低、成本高、不卫生、操作者手易受伤等问题,均有待解决。
现有技术中,水果去核机械不在少数,但无雕花机械,雕花取核者更鲜为人知。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雕花取核机,满足传统名特果品造型及加工风味的工艺要求,具有高效、卫生、安全的效果。
结合附图1-4说明如下:
本发明由机架(1)、床座(2)、喂料机构(3)、水平刀盘(4)、竖直刀床(5)几部分组成。
机架是由金属型材构成的框架,框架内固定着一个床座(2),它由上、中、下三个平行台板及垂直于台板的一根空心立柱连成一体。
所述喂料机构由上横梁(11)、喂料杆(6)、定位杆(7)、踏板(8)、下横梁(9)、竖杆(10)组成。竖杆扦入床座(2)的上、下台板轴套内,踏下踏板(8)竖杆可在其中滑移。定位杆上端在空心转轴(21)内,下端与下横梁(9)连接。
水平刀盘(4)由上盘(12)、刀杆(13)、刀头(14)、压盖(15)、弹簧(16)、下盘(17)和手柄(18)组成。刀头套装在刀杆上,可根据鲜果直径及雕花型式更换不同规格的刀头。刀杆为径向安装,可在下盘的槽内移动,刀头指向中心。上盘有若干条阿基米德螺旋线(或直线)筋条扦入与之对应的刀杆的槽内,上盘旋转则刀杆径向位移(进刀、退刀)。上盘回位处于静止位置时,刀刃形成一个特定迥转空间,其直径可有20-80毫米。
竖直刀床(5)安装在床座(2)的中、下两台板上,主要有转轴(21)、进给螺旋座(25)和竖床座衬套(26)三部分。扎头(20)将一把具有弹性的锥形、多辨取核刀(19)旋紧在转轴上端,空心转轴(21)则支承在螺旋座(24)和竖床座衬套(26)内,可在二轴套内旋转和滑移,轴端衬套装一个皮带轮,由马达驱动。
进给螺旋座(25)包括导向套(22)、拉杆(27)、耳盘(24)、尾套(28)和踏板(29)。螺旋座(25)外圆至少有两个螺旋槽与导向套(22)的销钉配合,螺旋座可在导向套内旋转和滑移,从而带动转轴移位,两根拉杆(17)与导向套连接,穿过床座下台板固定于尾套(28)。
水平刀盘的手柄(18)与螺旋座耳盘(24)之间有一根拨杆相互连接,当手柄转动时(顺时针方向),螺旋座旋转上升,推动取核刀上行进刀,手柄转到死点后在回位机构作用下,刀头(14)回位,取核刀才进入水平刀盘中心,相对刀头略微滞后。
床座(2)上台板上有一把“十”字刀,装夹梅果前先使果基划一“十”字,可以减小取核刀的孔口直径。
雕花取核的动作如下:启动马达,转轴(取核刀)旋转,果基划一“十”字,踏下踏板(8),喂料杆(6)与定位杆(7)扩张,放置梅果于其间,松开踏板夹紧梅果的果基与果顶,旋转上盘,刀头雕花后回位,誏出取核刀进刀的位置,避免两种刀相撞,取核刀(19)比刀头(14)稍滞后进入果内旋转取核,踏下踏板(29),牵动导向套(22)连带转轴(取核刀)下移,定位杆(7)也随之下移,使果核离开果体,转动手柄使上盘回位,螺旋座(24)和取核刀(19)下移,定位杆将果核顶出取核刀,同时果肉落入收集器内。
本发明优点:
1.可对梅、李、杏、桃进行雕花或/和取核,使加工后的鲜果不僅味美而且具有工艺美术品的造型。
2.手工雕花3分钟/个,本装置仅用10秒/个,工效提高15倍,加工费也不高于手工雕花费。
3.果肉损失率低于10%。
4.果核完整,可以栽种或取仁。
5.安全又卫生。
附图说明:
附图1 雕花取核机总体结构
1.机架 2.床座 3.喂料机构
4.水平刀盘 5.竖直刀床
附图2 喂料机构
6.喂料杆 7.定位杆 8.踏板
9.下横梁 10.竖杆 11.上横梁
附图3 水平刀盘
12.上盘 13.刀杆 14.刀头
15.压盖 16.弹簧 17.下盘
18.手柄
附图4 竖直刀床
19.取核刀 20.扎头 21.转轴
22.滑套 23.拉簧 24.耳盘
25.螺旋座 26.竖床座衬套 27.拉杆
28.尾套 29.踏板
实施例:
对云南省洱源县青梅加工,抽样检测5公斤约350个,果径26-32毫米,经分级后分三批进行,结果如下:
工效:10秒/个 果基孔口:8-10毫米
果顶孔口:6-8毫米 果肉损失率:7%
花纹:与手工接近 结论: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