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01438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287665.X

申请日:

2015.05.29

公开号:

CN104948152A

公开日:

2015.09.3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21B 43/22申请日:20150529|||公开

IPC分类号:

E21B43/22

主分类号:

E21B43/22

申请人:

苏州泽方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段浩

地址:

215000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大道99号苏州纳米城中北区23幢214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57

代理人:

李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该施工工艺在地面井口施压20~22Mpa情况下确保不刺不漏后,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5~3.0wt.%的前置液,用量为5~7m3;然后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0~2.2wt.%的处理液,用量为Q=π(r^2)·h·Φ,其中Q为总液量,r为处理半径,h为油井有效厚度,Φ为孔隙率;继续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5~2.7wt.%的后置液,用量为5~7m3;最后采用污水顶替,用量为5~10m3;然后关井至少72h后,提出施工管柱,放下原生产管柱后完井。该施工工艺中使用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非常高的释放所有固体表面碳氢化合物(油)的能力,不会对地层造成二次污染,不会对原油脱水及污水处理系统造成紊乱的特点,并能够大大提高产油量,此外该施工工艺操作方面,安全可靠,适于大范围使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提出井下原生产管柱,放下通井管柱通至人工井底来测人工井底深度及井下状况,然后提出通井管柱后放下光油管,大排量反洗井一周;
(2)在地面管线及井口施压20~22Mpa,不刺不漏后进行下一步;
(3)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5~3.0wt.%的前置液,用量为5~7m3;然后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0~2.2wt.%的处理液,用量为Q=π(r^2)·h·Φ,其中Q为总液量,r为处理半径,h为油井有效厚度,Φ为孔隙率;继续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5~2.7wt.%的后置液,用量为5~7m3;最后采用污水顶替,用量为5~10m3
(4)关井至少72h后,提出施工管柱,放下原生产管柱后完井;
其中所述处理液中含有生物表面活性剂,该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采油混合菌提取制备所得,该采油混合菌是由保藏编号为CCTCC AB 205091且名称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保藏编号为CCTCC S2013441且名称为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 ginsengagri)和保藏编号为CCTCC AB 205141和名称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菌株混合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指标为:外观呈现棕茶色半透明浓缩液体且有酵素气味;pH值为5~7,密度为1~1.1g/cm3,完全溶于水且能够与任何矿化度的污水配伍,但不溶于油;沸点为100℃,且耐温≤220℃。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成分是鼠李糖脂。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液为能够对头层油层进行预冲洗并能够调整产产层洗后能力的液体。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液为能够青瓷套管内壁上残留水泥浆的液体。

说明书

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能源需求量也日趋增大,对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石油是目前我国能源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品种之一,自从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高,在2002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就突破了1亿吨,居高不下的国际原油价格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因而发展强化采油技术,提高开采效率,有效利用和节约石油资源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强化采油是一类通过改善油藏及油藏流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开采技术。石油开采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一次采油是利用油层中的天然能量进行的;二次采油是利用一定工艺技术恢复油层压力来进行油田开发的,常见的为注水采油;此后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属于三次采油。目前,除中东地区外,世界主要产油国家的主力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因此大力开发各类新型三次采油技术,提高油井采收率,对于提高原油产量,缓解石油危机意义重大。
微生物可在石油勘探、采收和石油环保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在“九五”、“十五”期间,先后对微生物采油技术立项攻关。中国石化与中科院合作,在胜利油田围绕石油微生物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基础研究和矿场应用研究。胜利油田1995年就建立了石油微生物菌种库,已掌握了120多种不同用途的菌种。石油微生物技术在石油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不但能进一步提高石油采收率,延长油田开发寿命,而且能够有效地降解石油污染物,解决油田生产中的原油污染问题,没有二次污染。目前,世界采油工业采收率也就50%左右,美国能源部(DOE)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可提高采收率10%-15%,可延长油藏开发5-10年。挪威Statoil公司在Norne油田 使用微生物采油技术,结果增产7%-10%,预计在15年内可累计增3000万桶原油。我国胜利油田在四个块区的微生物采油试验也已累计增油6万余桶。
目前,世界各主要产油国都把微生物采油技术确定为新一代采油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在生物增产领域,新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制剂,可以应用在射孔、作业洗修井、完井等工艺中,解决植物胶残渣的伤害,并有良好的降粘清洁油垢,诱导油流,不伤害油藏。用该技术完井,在环境保护的有利基础上,比同类油井增产30%以上。然而,如何将微生物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在油田施工工艺中,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有效将微生物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在油田开采中、并有效增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包括下述步骤:
(1)提出井下原生产管柱,放下通井管柱通至人工井底来测人工井底深度及井下状况,然后提出通井管柱后放下光油管,大排量反洗井一周;
(2)在地面管线及井口施压20~22Mpa,不刺不漏后进行下一步;
(3)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5~3.0wt.%的前置液,用量为5~7m3;然后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0~2.2wt.%的处理液,用量为Q=π(r^2)·h·Φ,其中Q为总液量,r为处理半径,h为油井有效厚度,Φ为孔隙率;继续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5~2.7wt.%的后置液,用量为5~7m3;最后采用污水顶替,用量为5~10m 3
(4)关井至少72h后,提出施工管柱,放下原生产管柱后完井;
其中所述处理液中含有生物表面活性剂,该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采油混合菌提取制备所得,该采油混合菌是由保藏编号为CCTCC AB 205091且名称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保藏编号为CCTCC S2013441且名称为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 ginsengagri)和保藏编号为CCTCC AB 205141和名称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菌株混合组成。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指标为:外观呈现棕茶色半透明浓缩液体且有酵素气味;pH值为5~7,密度为1~1.1g/cm3,完全溶于水且能够与任何矿化度的污水配伍,但不溶于油;沸点为100℃,且耐温≤220℃。
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成分是鼠李糖脂。
所述前置液为能够对头层油层进行预冲洗并能够调整产产层洗后能力的液体。
所述后置液为能够青瓷套管内壁上残留水泥浆的液体。
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所述施工工艺中使用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非常高的释放所有固体表面碳氢化合物(油)的能力,不会对地层造成二次污染,不会对原油脱水及污水处理系统造成紊乱的特点,并能够大大提高产油量,此外该施工工艺操作方面,安全可靠,适于大范围使用。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包括下述步骤:
(1)提出井下原生产管柱,放下通井管柱通至人工井底来测人工井底深度及井下状况,然后提出通井管柱后下21/2光油管至1000m,尾管为油管接箍,井口上紧顶丝,装上整套采油树,大排量反洗井一周;
(2)在地面管线及井口施压20Mpa,不刺不漏为合格;
(3)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5wt.%的前置液,用量为5m3;然后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0wt.%的处理液,用量按照Q=π(r^2)·h·Φ计算,其中Q为总液量,r为处理半径,h为油井有效厚度,Φ为孔隙率,本实施例中采用15m3;继续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5wt.%的后置液,用量为5m3;最后采用污水顶替,用量为10m3
(4)关井72h后,提出施工管柱,放下原生产管柱后完井;
其中所述处理液中含有生物表面活性剂,该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采油混合菌提取制备所得,该采油混合菌是由保藏编号为CCTCC AB 205091且名称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保藏编号为CCTCC S2013441且名称为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 ginsengagri)和保藏编号为CCTCC AB 205141和名称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菌株混合组成,其保藏日期分别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保藏日期为2014年11月21日;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 ginsengagri)保藏日期为2013年3月1日;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保藏日期为2005年10月21日。
上述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指标为:外观呈现棕茶色半透明浓缩液体且有酵素气味;pH值为5~7,密度为1~1.1g/cm3,完全溶于水且能够与任何矿化度的污水配伍,但不溶于油;沸点为100℃,且耐温≤220℃,该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成分是鼠李糖脂。
本发明中所用的述前置液为能够对头层油层进行预冲洗并能够调整产产层洗后能力的液体,使用本领域能够达到该功能的常见前置液即可,其功能为对头层进行预冲洗,以调整产层吸收能力,或作为缓冲液体,以提高注液效率和处理效果或减少地层损害。
本发明中所述的后置液为能够青瓷套管内壁上残留水泥浆的液体,使用本领域能够达到该功能的常见后置液即可,其功能为清洗套管内壁上残留的水泥浆,防止污染顶替的液体。
本发明混合菌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利用微生物生化提取得生物表面活性催化制剂,在提高采油方面比微生物生化更具直接性,效果反应快,是国内外油田化学最先进的提高采收率、强化采油的技术,其具有适用范围广、工艺简单、投资少、见效快、不损伤油层和无污染等优点,可以让低渗透的老油田重新获得强化生产。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采油技术中较领先的技术,它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具有高效释放固体粒子表面碳氢化合物(油)的能力。生物表面活性剂是一种高效、环保型液体产品,具有非常高的释放固体表面原油的能力,可进行生物降解,能迅速剥离固体表面的碳氢化合 物(原油)。生物表面活性剂注入地层后,可以将近井地带结晶、堆积在岩石颗粒上的蜡及沥青质剥落下来,一部分生物表面活性剂附着在岩石表面,使岩石润湿性由油湿转变为水湿,降低原油在地层空隙中的流动阻力,使原油从岩石颗粒表面释放,从微孔隙中析出,进入水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分子,可以被水运送到砂岩地层周围更远的地带,并打开新的流通通道,在砂岩地层中产生新的出油通道,达到注水井解堵增注、油井解堵增产、驱油、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使用本发明所述施工工艺,油田能够获得数倍到数十倍以上的增产效果,许多老井达到了新井的产量,且增产时间持久,长达1~2年的稳产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油田施工工艺,该施工工艺在地面井口施压2022Mpa情况下确保不刺不漏后,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53.0wt.的前置液,用量为57m3;然后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02.2wt.的处理液,用量为Q(r2)h,其中Q为总液量,r为处理半径,h为油井有效厚度,为孔隙率;继续向油井内注入浓度为2.52.7wt.的后置液,用量为57m3;最后采用污水顶替,用量为510m3;然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