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492201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95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80768.6

申请日:

2008.12.02

公开号:

CN101746562A

公开日:

2010.06.2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B65D 81/05登记生效日:20170901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苏州亚比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昆山亚比斯环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15164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胥江工业园茅蓬路288号变更后权利人:215325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周庄镇园区路南侧|||授权|||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B65D 81/05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亚比斯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苏州亚比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中国台湾台北县新店市民权路130巷7号4楼变更后权利人:215164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胥江工业园茅蓬路288号登记生效日:2010120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D 81/05申请日:20081202|||公开

IPC分类号:

B65D81/05; B65D81/17; F16K15/20

主分类号:

B65D81/05

申请人:

亚比斯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廖建华; 廖耀鑫; 廖国雄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县新店市民权路130巷7号4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代理人:

万学堂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包括止气阀和至少一气柱,所述气柱是经热封二片外膜的周边热封线而形成在二片外膜之间,所述止气阀被气柱的一条周边热封线热封而形成在气柱上,该止气阀包括:二第一内膜和至少一组二第二内膜,所述二第一内膜介于所述气柱的二片外膜之间,且部分第一内膜露出于气柱之外;所述第二内膜介于二第一内膜之间;和至少一个第二入气口,是经热封粘接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而形成在第二内膜之间。所述止气阀不仅具有很好的强度以适应高压快速充气,而且能实现很好的闭气止气效果。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包括止气阀(10)和至少一气柱(20),所述气柱(20)是经热封二片外膜(2a、2b)的周边热封线而形成在二片外膜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气阀(10)被气柱(20)的一条周边热封线热封而形成在气柱上,该止气阀包括: 二第一内膜(11a、11b)和至少一组二第二内膜(12a,12b;12a’,12b’),所述二第一内膜介于所述气柱(20)的二片外膜(2a、2b)之间,且部分第一内膜露出于气柱(20)之外;所述第二内膜介于二第一内膜(11a、11b)之间;和 至少一个第二入气口(12d、12d’),是经热封粘接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而形成在第二内膜之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气阀(10)包括一组第二内膜(12a、12b),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下半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第一内膜的底端与第二内膜的底端对齐;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气柱(20)内; 二片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12c)或放置有耐热垫片,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中间热封线(18),中间热封线(18)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12c)或耐热垫片相对应,二片第二内膜之间在中间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12d); 在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上部还涂覆有第二耐热材料(11c)或放置有耐热垫片,且该第二耐热材料(11c)或耐热垫片贯穿所述气柱的一条周边热封线,二片第一内膜之间在该周边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第一入气口(11d); 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有第一热封线(16)和第二热封线(17),第一、第二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上述周边热封线,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气阀(10)包括一组第二内膜(12a、12b),该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上半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且第二内膜的顶端与第一内膜的顶端对齐,二片第二内膜的底部位于气柱(20)内; 二片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12c)或放置有耐热垫片,该第一耐热材料(12c)或耐热垫片贯穿气柱的一条周边热封线,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中间热封线(18),中间热封线(18)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12c)或耐热垫片相对应或位于第一耐热材料或耐热垫片的上方,二片第二内膜之间在上述周边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12d);在该第二入气口的下方经热封二片第二内膜且在第二内膜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12e),其一端与第二入气口(12d)相连; 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有第一热封线(16)和第二热封线(17),这二条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上述气柱的周边热封线,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 充气时,使充气工具(5)插入止气阀内的第二气体通道(12e)中并充入高压气体,使气柱充气膨胀。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气阀(10)包括二组第二内膜(12a、12b和12a’、12b’);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 第一组的二第二内膜(12a、12b)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下半部;第 一组的第二内膜的底端与第一内膜的底端对齐,且第一组的第二内膜全部位于气柱(20)内;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12c),在第一内膜和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上形成有中间热封线(18),中间热封线(18)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12c)相对应,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之间在中间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12d); 第二组的二片第二内膜(12a’、12b’)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上半部;第二组的第二内膜的顶端与第一内膜的顶端对齐,第二组的第二内膜的底部位于气柱(20)内;第二组的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三耐热材料(12c’),在二片第一内膜和第二组的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第二中间热封线(18’),该第二中间热封线(18’)的位置与第三耐热材料(12c’)相对应或高于第三耐热材料的顶端,第二组的第二内膜之间在所述气柱的周边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第二组的第二入气口(12d’); 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有第一热封线(16)和第二热封线(17),这二条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所述周边热封线,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
5: 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入气口(12d)的下方经热封二片第二内膜(12a、12b)且在第二内膜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12e),第二气体通道(12e)的一端与第二入气口(12d)相连; 所述第二气体通道(12e)的与所述第二入气口(12d)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其另一端的宽度,或第二气体通道(12e)的形状是弧状、网点状或折线状。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入气口(11d)的下方经热封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并在第一内膜之间形成第一气体通道(11e),第一气体通道的一端与第一入气口(11d)相连;第一气体通道(11e)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d)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或者第一气体通道(11e)的形状是弧状、网点状或折线状。
7: 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气阀(10)位于气柱(20)的周边热封线的中间或侧端。
8: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的厚度大于二片第二内膜的厚度。
9: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柱(20)的外膜(2a)由第一膜片(21a)与第二膜片(22a)组成,该第一、第二膜片的周边被热封粘接后形成储存气体的第一辅助气室(23a);另一外膜(2b)由第三膜片(21b)与第四膜片(22b)组成,该第三、第四膜片的周边被热封粘接后形成储存气体的第二辅助气室(23b); 第一膜片(21a)和第二膜片(22a)被局部热封并形成热封线,且第三膜片(21b)和第四膜片(22b)也被局部热封并形成热封线。
10: 一种止气阀,其设置在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上,该空气密封体包括至少一气柱(20),所述气柱(20)是经热封二片外膜(2a、2b)的周边热封线而形成在二片外膜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气阀(10)被气柱(20)的一条周边热封线热封而形成在气柱上,该止气阀包括: 二第一内膜(11a、11b)和至少一组二第二内膜(12a,12b;12a’,12b’),所述二第一内 膜介于所述气柱(20)的二片外膜(2a、2b)之间,且部分第一内膜露出于气柱(20)之外;所述第二内膜介于二第一内膜(11a、11b)之间;和 至少一个第二入气口(12d、12d’),是经热封粘接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而形成在第二内膜之间。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止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气阀(10)包括一组第二内膜(12a、12b),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下半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第一内膜的底端与第二内膜的底端对齐;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气柱(20)内; 二片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12c)或放置有耐热垫片,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中间热封线(18),中间热封线(18)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12c)或耐热垫片相对应,二片第二内膜之间在中间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12d); 在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上部还涂覆有第二耐热材料(11c)或放置有耐热垫片,且该第二耐热材料(11c)或耐热垫片贯穿所述气柱的一条周边热封线,二片第一内膜之间在该周边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第一入气口(11d); 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有第一热封线(16)和第二热封线(17),第一、第二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上述周边热封线,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止气阀,其特征在于:止气阀(10)包括一组第二内膜(12a、12b),该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上半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且第二内膜的顶端与第一内膜的顶端对齐,二片第二内膜的底部位于气柱(20)内; 二片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12c)或放置有耐热垫片,该第一耐热材料(12c)或耐热垫片贯穿气柱的一条周边热封线,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中间热封线(18),中间热封线(18)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12c)或耐热垫片相对应或位于第一耐热材料或耐热垫片的上方,二片第二内膜之间在上述周边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12d);在该第二入气口的下方经热封二片第二内膜且在第二内膜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12e),其一端与第二入气口(12d)相连; 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有第一热封线(16)和第二热封线(17),这二条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上述气柱的周边热封线,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 充气时,使充气工具(5)插入止气阀内的第二气体通道(12e)中并充入高压气体,使气柱充气膨胀。
13: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止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气阀(10)包括二组第二内膜(12a、12b和12a’、12b’);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 第一组的二第二内膜(12a、12b)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下半部;第一组的第二内膜的底端与第一内膜的底端对齐,且第一组的第二内膜全部位于气柱(20)内;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12c),在第一内膜和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上形成有中间热封线(18),中间热封线(18)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12c)相对应,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之间在中间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12d); 第二组的二片第二内膜(12a’、12b’)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上半 部;第二组的第二内膜的顶端与第一内膜的顶端对齐,第二组的第二内膜的底部位于气柱(20)内;第二组的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三耐热材料(12c’),在二片第一内膜和第二组的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第二中间热封线(18’),该第二中间热封线(18’)的位置与第三耐热材料(12c’)相对应或高于第三耐热材料的顶端,第二组的第二内膜之间在所述气柱的周边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第二组的第二入气口(12d’); 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有第一热封线(16)和第二热封线(17),这二条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所述周边热封线,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
14: 如权利要求11或13所述的止气阀,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入气口(12d)的下方经热封二片第二内膜(12a、12b)且在第二内膜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12e),第二气体通道(12e)的一端与第二入气口(12d)相连; 所述第二气体通道(12e)的与所述第二入气口(12d)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其另一端的宽度,或第二气体通道(12e)的形状是弧状、网点状或折线状。
15: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止气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入气口(11d)的下方经热封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并在第一内膜之间形成第一气体通道(11e),第一气体通道的一端与第一入气口(11d)相连;第一气体通道(11e)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d)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或者第一气体通道(11e)的形状是弧状、网点状或折线状。
16: 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止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气阀(10)位于气柱(20)的周边热封线的中间或侧端。
17: 如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止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的厚度大于二片第二内膜的厚度。

说明书


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特别涉及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

    背景技术

    一般大型物品在装入货柜运送时,会在物品之间放置缓冲气袋,由此来缓冲保护物品,减少运送过程中因碰撞而造成的刮伤或损害,提高运送过程中的合格品率。

    然而为了提供较好的缓冲保护效果,这种缓冲气袋的体积都相当庞大,因此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充气,相当费时费力,若以高压气体充入缓冲气袋,容易造成缓冲气袋的逆止阀破损而无法闭气,或是造成缓冲气袋的外膜破损而泄气。而且,这种缓冲气袋常会被货柜内的物品的尖角或锐角刮伤而破损,造成缓冲气袋的气体外泄而丧失缓冲保护的功能,而且必须要等到从货柜内搬出物品时才能发现,而此时物品也因运送过程中缺少缓冲的中间媒介保护而产生刮伤或损害。

    由此可知,如何改进缓冲气袋及其逆止阀的结构,提高充气速度而减少向缓冲气袋充气所需的时间,进而通过改进缓冲气袋的结构,避免缓冲气袋易受到货柜内物品的尖角、锐角刮伤而破损,造成气体外泄而丧失缓冲保护功能的情况发生,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欲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实现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包括止气阀和至少一气柱,所述气柱是经热封二片外膜的周边热封线而形成在二片外膜之间,所述止气阀被气柱的一条周边热封线热封而形成在气柱上,该止气阀包括:二第一内膜和至少一组二第二内膜,所述二第一内膜介于所述气柱的二片外膜之间,且部分第一内膜露出于气柱之外;所述第二内膜介于二第一内膜之间;和至少一个第二入气口,是经热封粘接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而形成在第二内膜之间。

    所述止气阀包括一组第二内膜,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之间的下半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第一内膜的底端与第二内膜的底端对齐;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气柱内;二片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或放置有耐热垫片,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中间热封线,中间热封线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或耐热垫片相对应,二片第二内膜之间在中间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在二片第一内膜之间的上部还涂覆有第二耐热材料或放置有耐热垫片,且该第二耐热材料或耐热垫片贯穿所述气柱的一条周边热封线,二片第一内膜之间在该周边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第一入气口;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有第一热封线和第二热封线,第一、第二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上述周边热封线,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

    所述止气阀包括一组第二内膜,该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之间的上半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且第二内膜的顶端与第一内膜的顶端对齐,二片第二内膜的底部位于气柱内;二片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或放置有耐热垫片,该第一耐热材料或耐热垫片贯穿气柱的一条周边热封线,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中间热封线,中间热封线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或耐热垫片相对应或位于第一耐热材料或耐热垫片的上方,二片第二内膜之间在上述周边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在该第二入气口的下方经热封二片第二内膜且在第二内膜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其一端与第二入气口相连;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有第一热封线和第二热封线,这二条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上述气柱的周边热封线,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充气时,使充气工具插入止气阀内的第二气体通道中并充入高压气体,使气柱充气膨胀。

    所述止气阀包括二组第二内膜;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第一组的二第二内膜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之间的下半部;第一组的第二内膜的底端与第一内膜的底端对齐,且第一组的第二内膜全部位于气柱内;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在第一内膜和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上形成有中间热封线,中间热封线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相对应,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之间在中间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第二组的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之间的上半部;第二组的第二内膜地顶端与第一内膜的顶端对齐,第二组的第二内膜的底部位于气柱内;第二组的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三耐热材料,在二片第一内膜和第二组的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第二中间热封线,该第二中间热封线的位置与第三耐热材料相对应或高于第三耐热材料的顶端,第二组的第二内膜之间在所述气柱的周边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第二组的第二入气口;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有第一热封线和第二热封线,这二条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所述周边热封线,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

    在所述第二入气口的下方经热封二片第二内膜且在第二内膜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的一端与第二入气口相连;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与所述第二入气口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其另一端的宽度,或第二气体通道的形状是弧状、网点状或折线状。

    在所述第一入气口的下方经热封所述二片第一内膜并在第一内膜之间形成第一气体通道,第一气体通道的一端与第一入气口相连;第一气体通道连接于第一入气口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或者第一气体通道的形状是弧状、网点状或折线状。

    所述止气阀位于气柱的周边热封线的中间或侧端。

    所述二片第一内膜的厚度大于二片第二内膜的厚度。

    所述气柱的外膜由第一膜片与第二膜片组成,该第一、第二膜片的周边被热封粘接后形成储存气体的第一辅助气室;另一外膜由第三膜片与第四膜片组成,该第三、第四膜片的周边被热封粘接后形成储存气体的第二辅助气室;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被局部热封并形成热封线,且第三膜片和第四膜片也被局部热封并形成热封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止气阀,其设置在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上,该空气密封体包括至少一气柱,所述气柱是经热封二片外膜的周边热封线而形成在二片外膜之间,所述止气阀被气柱的一条周边热封线热封而形成在气柱上,该止气阀包括:二第一内膜和至少一组二第二内膜,所述二第一内膜介于所述气柱的二片外膜之间,且部分第一内膜露出于气柱之外;所述第二内膜介于二第一内膜之间;和至少一个第二入气口,是经热封粘接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而形成在第二内膜之间。

    所述止气阀包括一组第二内膜,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之间的下半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第一内膜的底端与第二内膜的底端对齐;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气柱内;二片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或放置有耐热垫片,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中间热封线,中间热封线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或耐热垫片相对应,二片第二内膜之间在中间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在二片第一内膜之间的上部还涂覆有第二耐热材料或放置有耐热垫片,且该第二耐热材料或耐热垫片贯穿所述气柱的一条周边热封线,二片第一内膜之间在该周边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第一入气口;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有第一热封线和第二热封线,第一、第二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上述周边热封线,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

    所述止气阀包括一组第二内膜,该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之间的上半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且第二内膜的顶端与第一内膜的顶端对齐,二片第二内膜的底部位于气柱内;二片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或放置有耐热垫片,该第一耐热材料或耐热垫片贯穿气柱的一条周边热封线,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中间热封线,中间热封线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或耐热垫片相对应或位于第一耐热材料或耐热垫片的上方,二片第二内膜之间在上述周边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在该第二入气口的下方经热封二片第二内膜且在第二内膜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其一端与第二入气口相连;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有第一热封线和第二热封线,这二条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上述气柱的周边热封线,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充气时,使充气工具插入止气阀内的第二气体通道中并充入高压气体,使气柱充气膨胀。

    所述止气阀包括二组第二内膜;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第一组的二第二内膜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之间的下半部;第一组的第二内膜的底端与第一内膜的底端对齐,且第一组的第二内膜全部位于气柱内;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在第一内膜和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上形成有中间热封线,中间热封线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相对应,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之间在中间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第二组的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之间的上半部;第二组的第二内膜的顶端与第一内膜的顶端对齐,第二组的第二内膜的底部位于气柱内;第二组的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三耐热材料,在二片第一内膜和第二组的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第二中间热封线,该第二中间热封线的位置与第三耐热材料相对应或高于第三耐热材料的顶端,第二组的第二内膜之间在所述气柱的周边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第二组的第二入气口;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有第一热封线和第二热封线,这二条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所述周边热封线,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

    在所述第二入气口的下方经热封二片第二内膜且在第二内膜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的一端与第二入气口相连;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与所述第二入气口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其另一端的宽度,或第二气体通道的形状是弧状、网点状或折线状。

    在所述第一入气口的下方经热封所述二片第一内膜并在第一内膜之间形成第一气体通道,第一气体通道的一端与第一入气口相连;第一气体通道连接于第一入气口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或者第一气体通道的形状是弧状、网点状或折线状。

    所述止气阀位于气柱的周边热封线的中间或侧端。

    所述二片第一内膜的厚度大于二片第二内膜的厚度。

    本发明的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包括至少一气柱和止气阀,止气阀是由相互叠合的二个第一内膜与至少一组二第二内膜组成,其中,二个第二内膜叠置于二个第一内膜之间,用以强化止气阀的强度,以将高压气体经由止气阀充入气柱,使气柱能快速充气膨胀,有效地防止了因气体充入时的高压而造成止气阀破损的情况发生,能实现很好的闭气止气效果,另外还能大大提高充气速度、缩短充气时间。此外,本发明也可以由相互独立且不相互粘合的多个膜片构成外膜,用以强化外膜的强度,当任一膜片发生破损时,仍不会减损气柱的缓冲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密封体在充气前的平面图(一);

    图1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二);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充气后的侧向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充气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密封体在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空气密封体在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充气后的侧向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空气密封体在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充气后的侧向剖面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空气密封体在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充气后的侧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A、图1B、图2和图3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本发明的空气密封体包括:止气阀10和至少一个气柱20。

    所述气柱20包括上下叠合的二片外膜2a与2b,止气阀10介于所述二片外膜2a与2b之间,如图1A和图1B所示,沿着图中所示的周边热封线41、42、51、52热封粘接二片外膜2a、2b后,在二片外膜之间形成用于储存气体的气柱20。其中止气阀10被气柱20的一条周边热封线热封而形成在气柱上。

    如图2所示,所述止气阀10包括二片上下叠合的第一内膜11a与11b、和二片上下叠合的第二内膜12a与12b。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介于所述气柱20的二片外膜2a、2b之间且部分露出于气柱20之外。二片第一内膜11a与11b、和二片第二内膜12a与12b的宽度相等,但二片第二内膜的长度短于二片第一内膜的长度。且二片第二内膜12a与12b上下叠合后置于二片第一内膜11a与11b之间,第一内膜的底端和第二内膜的底端对齐,并以第一热封线16、第二热封线17、中间热封线18热封粘接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其中,第一、第二热封线16、17分别形成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的两侧边,且第一、第二热封线相互平行且均起始于周边热封线41、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中间热封线18沿横向热封粘接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如图1A所示,止气阀10位于气柱20的周边热封线41的侧端,此时第二热封线17与另一周边热封线52重合;或者如图1B所示,止气阀10位于周边热封线41的中间。

    本实施例中,二片第二内膜12a、12b位于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下半部,即二片第二内膜位于气柱20内,但非以此为限,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调整第二内膜在第一内膜内的位置。此外,二片第一内膜的厚度大于二片第二内膜12a、12b的厚度,但非以此为限,或者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的厚度一样。

    如图2所示,在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上部预先涂覆第二耐热材料11c,或预先放置耐热垫片,再沿着周边热封线41热封粘接二片外膜2a与2b、二片第一内膜11a与11b,二片第一内膜在周边热封线41处互不粘接而形成第一入气口11d。

    另,二片第二内膜12a与12b之间预先涂覆第一耐热材料12c或预先放置耐热垫片,在二片第二内膜的顶端或靠近顶端的适当位置用所述中间热封线18热封粘接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也即:中间热封线18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12c的位置相对应,二片第二内膜之间在中间热封线18处互不粘接而形成第二入气口12d。此外,在该第二入气口12d下方的二片第二内膜被热封粘接、且在二片第二内膜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12e,第二气体通道12e的一端与第二入气口12d相连,另一端与气柱20相通。如图1A所示,与第二入气口12d连接的第二气体通道12e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由此使气体容易进入第二入气口12d从而进入气柱而不易逸出,但第二气体通道12e的形状非以此为限,还可以是弧状、网点状、折线状或可依实际设计需求调整其形状。

    如图3所示,使用者在进行充气之前,先将止气阀10的二片第一内膜11a、11b分别向外拉开而开启第一入气口11d;接着由于中间热封线18使第一内膜11a与第二内膜12a相粘接、使第一内膜11b与第二内膜12b相粘接,且二片第二内膜间涂覆第一耐热材料12c,因此二片第一内膜11a、11b分别向外拉开时,会带动二片第二内膜12a、12b也同时打开从而开启第二入气口12d;再将充气工具9插入止气阀10内并使该充气工具的头部位于第二气体通道12e内,然后充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通过第二气体通道12e充入气柱20而使气柱充气膨胀。充气后,气柱20内的气体压力压迫二片第一内膜11a与11b、二片第二内膜12a与12b,使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均闭合,并覆盖第二气体通道12e和第二入气口12d而封闭气柱20,使气体不外泄而实现闭气的效果。本实施例中,因在二片第一内膜之间增设有二片第二内膜12a、12b,故加强了止气阀的强度,能有效地防止因充入有高压气体而造成止气阀破损的情况发生,能达到非常好的闭气止气效果,进而大大地提高了充气速度,缩短了充气时间。

    充气完成后,止气阀10的底端悬挂于气柱20内,当使用者取出充气工具9时,由于气柱20的内部气压会压迫止气阀10并使其紧贴在充气工具9上,所以这时可将二片第一内膜11a、11b的一侧边与气柱的二片外膜2a、2b的一侧边热封粘接在一起,这样当取出充气工具9时,止气阀10不会随着充气工具9的取出而翻出气柱20外,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二实施例

    图4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

    与第一实施例图1A的区别是,本实施例还设有第一气体通道11e。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入气口11d的下方经热封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并在二片第一内膜之间形成第一气体通道11e,该第一气体通道的一端与第一入气口11d相连,也即:第一气体通道的上端起始于周边热封线41,且第一气体通道连接于第一入气口11d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使气体容易进入第一入气口11d而不易逸出,但第一气体通道11e的形状非以此为限,也可是弧状、网点状或折线状,或可依实际设计需求调整其形状。

    第三实施例

    图5和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

    本实施例中,二片上下叠合的第二内膜12a、12b位于二片上下叠合的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上半部,即:大部分二片第二内膜露出于气柱20,其余部分位于气柱内。二片第二内膜12a、12b与二片第一内膜11a、11b的顶端对齐,二片第二内膜的底部则位于气柱20内。

    二片第二内膜12a与12b之间预先涂覆第一耐热材料12c,该第一耐热材料12c贯穿气柱的周边热封线41,二片第二内膜之间在上述周边热封线41处互不粘接而形成第二入气口12d。以第一热封线16、第二热封线17和中间热封线18热封粘接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第一、第二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上述周边热封线41、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中间热封线18使第一内膜11a与第二内膜12a相粘接、使第一内膜11b与第二内膜12b相粘接,该中间热封线18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12c的位置相对应或位于该第一耐热材料12c的上方。

    此外,在上述第二入气口12d的下方经热封粘接二片第二内膜12a、12b,并在第二内膜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12e,其一端起始于周边热封线41处并与第二入气口12d相连。

    使用者在充气前,先将二片第一内膜11a、11b向外拉开,由于中间热封线18分别粘接第一内膜11a与第二内膜12a、第一内膜11b与第二内膜12b,且二片第二内膜间涂覆第一耐热材料12c,因此二片第一内膜11a、11b被向外拉开时,二片第二内膜12a、12b同时被向外拉开从而开启第二入气口12d。再将充气工具9插入二片第二内膜12a、12b之间,优选是使充气工具的头部位于第二气体通道12e内,再充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通过第二气体通道12e充入气柱20而使气柱膨胀。充气后,气柱20内的气体压力会压迫二片第一内膜11a与11b、二片第二内膜12a与12b,并使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均闭合,以覆盖第二入气口12d和第二气体通道12e从而封闭气柱20,使气体不外泄而达成闭气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用预先放置耐热垫片的方式来代替所述第一耐热材料12c。

    第四实施例

    图7和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气阀10包括二组第二内膜12a、12b和12a’、12b’,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的宽度相等。

    第一组的二第二内膜12a、12b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下半部;第一组的第二内膜的底端与第一内膜的底端对齐,且第一组的第二内膜全部位于气柱20内。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一耐热材料12c,在第一内膜和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上热封形成有中间热封线18,中间热封线18的位置与第一耐热材料12c相对应,第一组的第二内膜之间在中间热封线处互不粘接而形成所述第二入气口12d。另外,在该第二入气口12d的下方也可以设置第二气体通道12e,即:在第二入气口12d的下方经热封第一组的二片第二内膜12a、12b并在第二内膜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12e,其一端与第二入气口12d相连。

    第二组的二片第二内膜12a’、12b’位于所述二片第一内膜11a、11b之间的上半部;第二组的第二内膜的顶端与第一内膜的顶端对齐,第二组的第二内膜的底部位于气柱20内;第二组的第二内膜之间涂覆有第三耐热材料12c’,在二片第一内膜和二片第二内膜上形成有第二中间热封线18’,该第二中间热封线18’的位置与第三耐热材料12c’相对应或高于第三耐热材料的顶端,第二组的第二内膜之间在所述气柱的周边热封线41处互不粘接而形成第二组的第二入气口12d’。

    在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两侧边还分别热封形成有第一热封线16和第二热封线17,这二条热封线的上端均起始于所述周边热封线41、下端终止于第一内膜的底端。

    充气时,使充气工具5插入止气阀内并深入至第二气体通道12e内。

    第五实施例

    图9和图10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

    本实施例中,气柱20的外膜2a由第一膜片21a和第二膜片22a组成,另一外膜2b由第三膜片21b和第四膜片22b组成。

    再局部热封粘接第一、第二膜片21a、22a,以及局部热封粘接第三、第四膜片21b、22b,以形成如图9所示的十字形热封线,由此来强化二片外膜2a与2b的结构,防止二片外膜2a、2b因被尖锐物刺穿而泄气。

    此外,经热封粘接第一、第二膜片21a、22a的周边后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第一辅助气室23a,经热封粘接第三、第四膜片21b、22b的周边后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第二辅助气室23b,由此强化缓冲保护的效果,且当第一辅助气室23a或第二辅助气室23b被刺穿时,气柱20仍具有缓冲保护的功效。

    虽然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已经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该技术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作的任何改动都应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包括止气阀和至少一气柱,所述气柱是经热封二片外膜的周边热封线而形成在二片外膜之间,所述止气阀被气柱的一条周边热封线热封而形成在气柱上,该止气阀包括:二第一内膜和至少一组二第二内膜,所述二第一内膜介于所述气柱的二片外膜之间,且部分第一内膜露出于气柱之外;所述第二内膜介于二第一内膜之间;和至少一个第二入气口,是经热封粘接第一内膜和第二内膜而形成在第二内膜之间。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