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714465.3 (22)申请日 2014.11.29 H03K 19/20(2006.01) (71)申请人 成都思茂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永丰路 24 号附 1 号 (72)发明人 谢彬 何梅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合道英联专利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44309 代理人 廉红果 陆庆红 (54) 发明名称 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 统, 主要由前端处理电路, 与前端处理电路输出端 相连接的放大电路, 与放大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 脉冲。
2、纠偏电路, 与脉冲纠偏电路相连接的微调电 路, 以及与脉冲纠偏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警示电 路组成 ; 其特征在于 : 在放大电路和脉冲纠偏电 路之间还设置有线性驱动电路 ; 所述的线性驱动 电路由驱动芯片 U, 三极管 VT2, 三极管 VT3, 三极 管 VT4, 三极管 VT5, 正极与放大电路相连接、 负极 经电阻 R16 后与驱动芯片 U 的 IN1 管脚相连接的 极性电容 C7 等组成。本发明设置有线性驱动电 路, 其可以使电气系统更加稳定。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
3、N 10446781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3.25 CN 104467814 A 1/2 页 2 1.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 主要由前端处理电路, 与前端处理电路输出端相连 接的放大电路, 与放大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脉冲纠偏电路, 与脉冲纠偏电路相连接的微调 电路, 以及与脉冲纠偏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警示电路组成 ; 其特征在于 : 在放大电路和脉 冲纠偏电路之间还设置有线性驱动电路 ; 所述的线性驱动电路由驱动芯片 U, 三极管 VT2, 三极管VT3, 三极管VT4, 三极管VT5, 正极与放大电路相连接、 负极经电阻R16后与驱动芯片 U 的 IN1 管脚相连接的极性。
4、电容 C7, 一端与三极管 VT5 的集电极相连接、 另一端经电阻 R18 后与三极管 VT3 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 R17, 正极与三极管 VT5 的基极相连接、 负极与驱动芯 片U的IN1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8, 正极与驱动芯片U的IN2管脚相连接、 负极接地的极 性电容 C9, 一端与三极管 VT5 的发射极相连接、 另一端与三极管 VT2 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 R20, 一端与三极管 VT2 的基极相连接、 另一端与三极管 VT3 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 R19, N 极 与三极管 VT5 的集电极相连接、 P 极与三极管 VT2 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 D2, 正相端与三 极管 VT5 的。
5、集电极相连接、 反相端与三极管 VT4 集电极相连接的非门 Y, 一端与三极管 VT4 发射极相连接、 另一端经电阻 R21 后与三极管 VT3 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 R22, P 极与非门 Y 的反相端相连接、 N 极与电阻 R22 和电阻 R21 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 D3 组成 ; 所述驱动 芯片 U 的 VCC 管脚与三极管 VT5 的基极相连接、 END 管脚接地、 OUT 管脚与三极管 VT2 的集 电极相连接, 三极管 VT2 的集电极还与三极管 VT4 的基极相连接、 其发射极与三极管家 VT3 的基极相连接, 三极管 VT3 的集电极接地, 二极管 D3 的 N 极与脉冲纠。
6、偏电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前端处 理电路包括电阻 R1, 电阻 R2, 电阻 R3, 电容 C1 ; 电容 C1 的负极经电阻 R2 后与电阻 R1 相连 接, 电阻 R3 和电阻 R2 相并联, 其两个共同端均与放大电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放大电 路由放大器 P1, 放大器 P2, 一端与放大器 P2 的正极相连接、 另一端则经电阻 R6 后与放大器 P2 的输出极相连接的电阻 R4, 以及串接在放大器 P1 的负极和输出极之间的电阻 R5 组成 ; 所。
7、述放大器 P1 的正极与电容 C1 的负极相连接、 输出极与电容 C7 的正极相连接, 放大器 P2 的负极与放大器 P1 的正极相连接、 其正极则与电阻 R2 和电阻 R1 的连接点相连接、 输出极 与脉冲纠偏电路相连接, 电阻 R4 和电阻 R6 的连接点与脉冲纠偏电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脉冲纠 偏电路包括纠偏芯片 K, 电阻 R7, 电容 C2, 电容 C3 ; 电容 C2 的正极经电阻 R7 后与纠偏芯片 K 的 INI 管脚相连接、 负极接地, 电容 C3 的负极与纠偏芯片 K 的 VCC 管脚相连接、 其正极则 。
8、与电阻R4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的同时作为系统的一个输出端 ; 所述纠偏芯片K的INV 管脚与放大器 P2 的输出极相连接, 其 INI 管脚则与二极管 D3 的 N 极相连接, COM 管脚与电 容 C2 的正极相连接, GND 管脚接地, PWM 管脚和 VREF 管脚均与警示电路相连接, RT 管脚与 微调电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微调电 路包括电阻 R10, 三极管 VT1, 电容 C5 ; 三极管 VT1 的基极经电阻 R10 后与纠偏芯片 K 的 RT 管脚相连接, 其发射极与警示电路相连接的同时作为系统的另一输。
9、出端, 集电极经电容 C5 后与电容 C3 的正极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警示电路 由采样电路以及检测电路组成 ; 所述的采样电路包括电容C4, 电阻R8, 电阻R9, 电阻R11, 以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67814 A 2 2/2 页 3 及稳压二极管 D1 ; 电容 C4 的正极经电阻 R8、 电阻 R9、 电阻 R11 后与稳压二极管 D1 的 P 极 相连接、 其负极则直接与稳压二极管 D1 的 N 极相连接, 所述电容 C4 的正极还与纠偏芯片 K 的 VREF 管脚相连接、 负极还与三极管 VT1 的发。
10、射极相连接, 电阻 R8 和电阻 R9 的连接点与 检测电路相连接, 电阻 R9 和电阻 R11 的连接点与检测电路相连接的同时接地 ; 所述的检测电路由与非门 Q1, 与非门 Q2, 与非门 Q3, 与非门 Q4, 一端和与非门 Q1 的正 相端相连接、 另一端经电阻 R13 后和与非门 Q1 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 R12, 正极和与非门 Q2 的输出端相连接、 负极则与电阻 R12 和电阻 R13 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电容 C6, 一端和与非 门 Q3 的输出端相连接、 另一端经电阻 R15 后和与非门 Q4 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 R14, 以及 一端与电阻 R12 和电阻 R13 的连接点相。
11、连接、 另一端则与电阻 R14 和电阻 R15 的连接点相 连接的警示灯 VL 组成 ; 所述与非门 Q1 的反相端与电阻 R11 和电阻 R9 的连接点相连接, 与 非门 Q2 的正相端和与非门 Q1 的输出端相连接、 其反相端则与电阻 R8 和电阻 R9 的连接点 相连接, 与非门 Q3 的正向极和反向极以及与非门 Q4 的正向极和反向极均和与非门 Q2 的输 出端相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67814 A 3 1/4 页 4 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系统, 具体是指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
12、量要求的提高, 电气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 更是 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少的关键学科。 正是电子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推动了以计算机 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 并将改变人类的生活、 工作模式。 目前的电气系统不能检测 系统电压是否正常, 如系统电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终端用电负载的正常使用。这不但 影响用电负载的使用寿命, 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 生活。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的电气系统无法检测电压是否正常的缺陷, 提供一种 能够自动检测电压的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 0004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现实 : 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 主要由前 端。
13、处理电路, 与前端处理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放大电路, 与放大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脉冲 纠偏电路, 与脉冲纠偏电路相连接的微调电路, 以及与脉冲纠偏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警示 电路组成 ; 在放大电路和脉冲纠偏电路之间还设置有线性驱动电路 ; 所述的线性驱动电路 由驱动芯片 U, 三极管 VT2, 三极管 VT3, 三极管 VT4, 三极管 VT5, 正极与放大电路相连接、 负 极经电阻 R16 后与驱动芯片 U 的 IN1 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 C7, 一端与三极管 VT5 的集电 极相连接、 另一端经电阻 R18 后与三极管 VT3 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 R17, 正极与三极管 VT5 的基极相连接、。
14、 负极与驱动芯片 U 的 IN1 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 C8, 正极与驱动芯片 U 的 IN2 管脚相连接、 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 C9, 一端与三极管 VT5 的发射极相连接、 另一端与三 极管 VT2 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 R20, 一端与三极管 VT2 的基极相连接、 另一端与三极管 VT3 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 R19, N 极与三极管 VT5 的集电极相连接、 P 极与三极管 VT2 的集电极 相连接的二极管D2, 正相端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 反相端与三极管VT4集电极相连 接的非门 Y, 一端与三极管 VT4 发射极相连接、 另一端经电阻 R21 后与三极管 VT3 的发射极 。
15、相连接的电阻 R22, P 极与非门 Y 的反相端相连接、 N 极与电阻 R22 和电阻 R21 的连接点相 连接的二极管 D3 组成 ; 所述驱动芯片 U 的 VCC 管脚与三极管 VT5 的基极相连接、 END 管脚 接地、 OUT 管脚与三极管 VT2 的集电极相连接, 三极管 VT2 的集电极还与三极管 VT4 的基极 相连接、 其发射极与三极管家 VT3 的基极相连接, 三极管 VT3 的集电极接地, 二极管 D3 的 N 极与脉冲纠偏电路相连接。 0005 所述的前端处理电路包括电阻 R1, 电阻 R2, 电阻 R3, 电容 C1 ; 电容 C1 的负极经电 阻 R2 后与电阻 R。
16、1 相连接, 电阻 R3 和电阻 R2 相并联, 其两个共同端均与放大电路相连接。 0006 所述的放大电路由放大器 P1, 放大器 P2, 一端与放大器 P2 的正极相连接、 另一端 则经电阻 R6 后与放大器 P2 的输出极相连接的电阻 R4, 以及串接在放大器 P1 的负极和输 出极之间的电阻 R5 组成 ; 所述放大器 P1 的正极与电容 C1 的负极相连接、 输出极与电容 C7 说 明 书 CN 104467814 A 4 2/4 页 5 的正极相连接, 放大器 P2 的负极与放大器 P1 的正极相连接、 其正极则与电阻 R2 和电阻 R1 的连接点相连接、 输出极与脉冲纠偏电路相连。
17、接, 电阻R4和电阻R6的连接点与脉冲纠偏电 路相连接。 0007 所述的脉冲纠偏电路包括纠偏芯片K, 电阻R7, 电容C2, 电容C3 ; 电容C2的正极经 电阻 R7 后与纠偏芯片 K 的 INI 管脚相连接、 负极接地, 电容 C3 的负极与纠偏芯片 K 的 VCC 管脚相连接、 其正极则与电阻R4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的同时作为系统的一个输出端 ; 所述纠偏芯片 K 的 INV 管脚与放大器 P2 的输出极相连接, 其 INI 管脚则与二极管 D3 的 N 极相连接, COM 管脚与电容 C2 的正极相连接, GND 管脚接地, PWM 管脚和 VREF 管脚均与警示 电路相连接, 。
18、RT 管脚与微调电路相连接。 0008 所述的微调电路包括电阻R10, 三极管VT1, 电容C5 ; 三极管VT1的基极经电阻R10 后与纠偏芯片K的RT管脚相连接, 其发射极与警示电路相连接的同时作为系统的另一输出 端, 集电极经电容 C5 后与电容 C3 的正极相连接。 0009 所述警示电路由采样电路以及检测电路组成 ; 所述的采样电路包括电容 C4, 电阻 R8, 电阻 R9, 电阻 R11, 以及稳压二极管 D1 ; 电容 C4 的正极经电阻 R8、 电阻 R9、 电阻 R11 后 与稳压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 其负极则直接与稳压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 所述电容C4 的正极还与纠。
19、偏芯片 K 的 VREF 管脚相连接、 负极还与三极管 VT1 的发射极相连接, 电阻 R8 和电阻 R9 的连接点与检测电路相连接, 电阻 R9 和电阻 R11 的连接点与检测电路相连接的 同时接地。 0010 所述的检测电路由与非门 Q1, 与非门 Q2, 与非门 Q3, 与非门 Q4, 一端和与非门 Q1 的正相端相连接、 另一端经电阻R13后和与非门Q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12, 正极和与非 门 Q2 的输出端相连接、 负极则与电阻 R12 和电阻 R13 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电容 C6, 一端和与 非门 Q3 的输出端相连接、 另一端经电阻 R15 后和与非门 Q4 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
20、阻 R14, 以 及一端与电阻 R12 和电阻 R13 的连接点相连接、 另一端则与电阻 R14 和电阻 R15 的连接点 相连接的警示灯 VL 组成 ; 所述与非门 Q1 的反相端与电阻 R11 和电阻 R9 的连接点相连接, 与非门 Q2 的正相端和与非门 Q1 的输出端相连接、 其反相端则与电阻 R8 和电阻 R9 的连接 点相连接, 与非门 Q3 的正向极和反向极以及与非门 Q4 的正向极和反向极均和与非门 Q2 的 输出端相连接。 001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 0012 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了警示电路, 通过警示电路的作用使电气系统能够 自动检测。
21、系统电压, 并做出相应的警示, 人们可以根据其所发出的警示判断系统电压是否 正常, 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0013 2、 本发明的检测电路结构中采用了与非门, 通过与非门的组合使得电路的抗干扰 能力更强、 检测的结果更准确。 0014 3、 本发明设置有线性驱动电路, 其可以使电气系统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0015 图 1 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 图 2 为本发明线性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 CN 104467814 A 5 3/4 页 6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 此。 0018 实施例 0019 如。
22、图 1 所示,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线性驱动的电气系统, 主要由前端处理电路, 与前 端处理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放大电路, 与放大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脉冲纠偏电路, 与脉冲 纠偏电路相连接的微调电路, 以及与脉冲纠偏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警示电路组成 ; 在放大 电路和脉冲纠偏电路之间还设置有线性驱动电路。 0020 如图 2 所示, 所述的线性驱动电路由驱动芯片 U, 三极管 VT2, 三极管 VT3, 三极管 VT4, 三极管 VT5, 正极与放大电路相连接、 负极经电阻 R16 后与驱动芯片 U 的 IN1 管脚相连 接的极性电容C7, 一端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 另一端经电阻R18后与三极。
23、管VT3的 基极相连接的电阻 R17, 正极与三极管 VT5 的基极相连接、 负极与驱动芯片 U 的 IN1 管脚相 连接的极性电容 C8, 正极与驱动芯片 U 的 IN2 管脚相连接、 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 C9, 一端与 三极管 VT5 的发射极相连接、 另一端与三极管 VT2 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 R20, 一端与三极管 VT2 的基极相连接、 另一端与三极管 VT3 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 R19, N 极与三极管 VT5 的集 电极相连接、 P 极与三极管 VT2 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 D2, 正相端与三极管 VT5 的集电极 相连接、 反相端与三极管VT4集电极相连接的非门Y, 一端与三。
24、极管VT4发射极相连接、 另一 端经电阻 R21 后与三极管 VT3 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 R22, P 极与非门 Y 的反相端相连接、 N 极与电阻 R22 和电阻 R21 的连接点相连接的二极管 D3 组成 ; 所述驱动芯片 U 的 VCC 管脚 与三极管 VT5 的基极相连接、 END 管脚接地、 OUT 管脚与三极管 VT2 的集电极相连接, 三极管 VT2 的集电极还与三极管 VT4 的基极相连接、 其发射极与三极管家 VT3 的基极相连接, 三极 管 VT3 的集电极接地, 二极管 D3 的 N 极与脉冲纠偏电路相连接。为了保证实施效果, 所述 的驱动芯片 U 优选为 LM387 。
25、集成芯片, 其灵敏度高、 并且价格便宜。 0021 所述的前端处理电路包括电阻 R1, 电阻 R2, 电阻 R3, 电容 C1 ; 电容 C1 的负极经电 阻 R2 后与电阻 R1 相连接, 电阻 R3 和电阻 R2 相并联, 其两个共同端均与放大电路相连接。 0022 所述的放大电路由放大器 P1, 放大器 P2, 一端与放大器 P2 的正极相连接、 另一端 则经电阻 R6 后与放大器 P2 的输出极相连接的电阻 R4, 以及串接在放大器 P1 的负极和输 出极之间的电阻 R5 组成 ; 所述放大器 P1 的正极与电容 C1 的负极相连接、 输出极与电容 C7 的正极相连接, 放大器 P2 。
26、的负极与放大器 P1 的正极相连接、 其正极则与电阻 R2 和电阻 R1 的连接点相连接、 输出极与脉冲纠偏电路相连接, 电阻R4和电阻R6的连接点与脉冲纠偏电 路相连接。 0023 所述的脉冲纠偏电路包括纠偏芯片K, 电阻R7, 电容C2, 电容C3 ; 电容C2的正极经 电阻 R7 后与纠偏芯片 K 的 INI 管脚相连接、 负极接地, 电容 C3 的负极与纠偏芯片 K 的 VCC 管脚相连接、 其正极则与电阻R4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的同时作为系统的一个输出端 ; 所述纠偏芯片 K 的 INV 管脚与放大器 P2 的输出极相连接, 其 INI 管脚则与二极管 D3 的 N 极相连接, 。
27、COM 管脚与电容 C2 的正极相连接, GND 管脚接地, PWM 管脚和 VREF 管脚均与警示 电路相连接, RT 管脚与微调电路相连接。所述的纠偏芯片 K 优选为 UC3842, 其输出频率的 最大占空比可达 100, 使系统驱动更稳定。 0024 所述的微调电路包括电阻R10, 三极管VT1, 电容C5 ; 三极管VT1的基极经电阻R10 说 明 书 CN 104467814 A 6 4/4 页 7 后与纠偏芯片K的RT管脚相连接, 其发射极与警示电路相连接的同时作为系统的另一输出 端, 集电极经电容 C5 后与电容 C3 的正极相连接。 0025 所述警示电路由采样电路以及检测电路。
28、组成 ; 所述的采样电路包括电容 C4, 电阻 R8, 电阻 R9, 电阻 R11, 以及稳压二极管 D1 ; 电容 C4 的正极经电阻 R8、 电阻 R9、 电阻 R11 后 与稳压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 其负极则直接与稳压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 所述电容C4 的正极还与纠偏芯片 K 的 VREF 管脚相连接、 负极还与三极管 VT1 的发射极相连接, 电阻 R8 和电阻 R9 的连接点与检测电路相连接, 电阻 R9 和电阻 R11 的连接点与检测电路相连接的 同时接地。 0026 所述的检测电路由与非门 Q1, 与非门 Q2, 与非门 Q3, 与非门 Q4, 一端和与非门 Q1 的正相。
29、端相连接、 另一端经电阻R13后和与非门Q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12, 正极和与非 门 Q2 的输出端相连接、 负极则与电阻 R12 和电阻 R13 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电容 C6, 一端和与 非门 Q3 的输出端相连接、 另一端经电阻 R15 后和与非门 Q4 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 R14, 以 及一端与电阻 R12 和电阻 R13 的连接点相连接、 另一端则与电阻 R14 和电阻 R15 的连接点 相连接的警示灯 VL 组成 ; 所述与非门 Q1 的反相端与电阻 R11 和电阻 R9 的连接点相连接, 与非门 Q2 的正相端和与非门 Q1 的输出端相连接、 其反相端则与电阻 R8 和电阻 R。
30、9 的连接 点相连接, 与非门 Q3 的正向极和反向极以及与非门 Q4 的正向极和反向极均和与非门 Q2 的 输出端相连接。 0027 工作时, 当检测电路检测到系统的电压过低时, 本实施例为低于 11V, 警示灯 VL 会 发出稳定的光。 当检测电路检测到系统的电压过高时, 本实施例为高于15V, 警示灯VL会以 1HZ 的频度闪烁。当电压正常时, 即电压在 11-15V 之间时, 警示灯会熄灭, 人们可以根据不 同的情况做出处理。 0028 如上所述, 便可很好的实现本发明。 说 明 书 CN 104467814 A 7 1/2 页 8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467814 A 8 2/2 页 9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467814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