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890003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4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38961.X

申请日:

2011.11.01

公开号:

CN103089909A

公开日:

2013.05.08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登录超时

IPC分类号:

F16F13/00

主分类号:

F16F13/00

申请人:

成都红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发明人:

徐永尧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和平村四组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代理人:

谢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包括贮油筒(5)以及设置在贮油筒(5)内的工作缸(6),贮油筒(5)与工作缸(6)相通,贮油筒(5)的一端设有底阀组件(9),贮油筒(5)的另一端设有油封(3),工作缸(6)内插有活塞杆(2),活塞杆(2)插入工作缸(6)内的一端依次套接有导向座组件(4)、橡胶压套(7)以及缓冲弹簧(8),缓冲弹簧(8)通过螺母固定在活塞杆(2)的末端,活塞杆(2)的另一端设置有自锁螺母(1)。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能使汽车的减震效果更好,提高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贮油筒(5)以及设置在贮油筒(5)内的工作缸(6),贮油筒(5)与工作缸(6)相通,贮油筒(5)的一端设有底阀组件(9),贮油筒(5)的另一端设有油封(3),工作缸(6)内插有活塞杆(2),活塞杆(2)插入工作缸(6)内的一端依次套接有导向座组件(4)、橡胶压套(7)以及缓冲弹簧(8),缓冲弹簧(8)通过螺母固定在活塞杆(2)的末端,活塞杆(2)的另一端设置有自锁螺母(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封(3)为环状零件,且油封(3)套接在活塞杆(2)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螺母(1)为六角螺母。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座组件(4)为环状零件,导向座组件(4)套接在活塞杆(2)上,且导向座组件(4)的外壁固定在贮油筒(5)的内壁上。

说明书

说明书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器,具体是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中由于弹性元件受冲击产生震动,为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悬架中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减震器,为衰减震动,汽车悬架系统中采用减震器多是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在油液通道截面和等因素不变时,阻尼力随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增减,并与油液粘度有关。现有的减振器一般包括防尘盖、内接联套、外接联套、弹簧、防尘罩以及阻尼器,阻尼器通常包括贮液缸、工作缸以及活塞杆。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凸起的地面时,汽车前轮压迫前减震弹簧收缩,当驶过凸起的地面时,前减震弹簧又复位,依次往复,吸收和消耗路面不平带来的震动能量。通常,减震弹簧具有较大的压缩强度,当减震弹簧被压缩后,不能让其自由复位,否则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将造成二次震动,此时阻尼器就能发挥它的作用,可以防止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但是,一般阻尼器的阻尼力是固定的,而弹簧的复位速度也是固定的,因此减震效果有限,这样就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形,不能真正给汽车行驶带来舒适性和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提供了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解决了以往的汽车阻尼器减震效果有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不够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包括贮油筒以及设置在贮油筒内的工作缸,贮油筒与工作缸相通,贮油筒的一端设有底阀组件,贮油筒的另一端设有油封,工作缸内插有活塞杆,活塞杆插入工作缸内的一端依次套接有导向座组件、橡胶压套以及缓冲弹簧,缓冲弹簧通过螺母固定在活塞杆的末端,活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自锁螺母。
所述油封为环状零件,且油封套接在活塞杆上。
所述自锁螺母为六角螺母。
所述导向座组件为环状零件,导向座组件套接在活塞杆上,且导向座组件的外壁固定在贮油筒的内壁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原有阻尼器的基础上,在活塞杆的末端通过螺母固定有缓冲弹簧,这样,使得阻尼器的阻尼力不再是固定不变的,避免了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造成二次震动,使得整个减震效果更好,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更好。
(2)本发明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操作方便,实用性较强,易于普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所对应的附图标记为:1、自锁螺母,2、活塞杆,3、油封,4、导向座组件,5、贮油筒,6、工作缸,7、橡胶压套,8、缓冲弹簧,9、底阀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贮油筒5以及设置在贮油筒5内的工作缸6,贮油筒5与工作缸6相通。
本实施例的贮油筒5的一端设有底阀组件9,贮油筒5的另一端设有油封3,油封3为环状零件,且油封3套接在活塞杆2上。
本实施例的工作缸6内插有活塞杆2,活塞杆2插入工作缸6内的一端依次套接有导向座组件4、橡胶压套7以及缓冲弹簧8,缓冲弹簧8通过螺母固定在活塞杆2的末端,活塞杆2的另一端设置有自锁螺母1,自锁螺母1为六角螺母。
本实施例的导向座组件4为环状零件,导向座组件4套接在活塞杆2上,且导向座组件4的外壁固定在贮油筒5的内壁上。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凸起的地面时,汽车前轮压迫前减震弹簧收缩,阻尼器的活塞杆2向靠近工作缸6的方向运动,缓冲弹簧8处于逐渐压缩状态,起到缓冲作用;当驶过凸起的地面时,前减震弹簧开始复位,阻尼器的活塞杆2向远离工作缸6的方向运动,缓冲弹簧8处于逐渐拉伸状态,防止了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避免造成二次震动。
如上所述,则能很好地实现本发明。

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8990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08 CN 103089909 A *CN103089909A* (21)申请号 201110338961.X (22)申请日 2011.11.01 F16F 13/00(2006.01) (71)申请人 成都红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 和平村四组 (72)发明人 徐永尧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51220 代理人 谢敏 (54) 发明名称 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包括贮。

2、油筒 (5) 以及设置在贮油筒 (5) 内的工作 缸 (6) , 贮油筒 (5) 与工作缸 (6) 相通, 贮油筒 (5) 的一端设有底阀组件 (9) , 贮油筒 (5) 的另一端设 有油封 (3) , 工作缸 (6) 内插有活塞杆 (2) , 活塞杆 (2) 插入工作缸 (6) 内的一端依次套接有导向座 组件 (4) 、 橡胶压套 (7) 以及缓冲弹簧 (8) , 缓冲弹 簧 (8) 通过螺母固定在活塞杆 (2) 的末端, 活塞杆 (2) 的另一端设置有自锁螺母 (1) 。本发明采用上 述结构, 能使汽车的减震效果更好, 提高汽车在行 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51)Int.Cl. 权利。

3、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89909 A CN 103089909 A *CN103089909A* 1/1 页 2 1. 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其特征在于 : 包括贮油筒 (5) 以及设置在贮油筒 (5) 内 的工作缸 (6) , 贮油筒 (5) 与工作缸 (6) 相通, 贮油筒 (5) 的一端设有底阀组件 (9) , 贮油筒 (5) 的另一端设有油封 (3) , 工作缸 (6) 内插有活塞杆 (2) , 活塞杆 (2) 插入工作缸 (。

4、6) 内的 一端依次套接有导向座组件 (4) 、 橡胶压套 (7) 以及缓冲弹簧 (8) , 缓冲弹簧 (8) 通过螺母固 定在活塞杆 (2) 的末端, 活塞杆 (2) 的另一端设置有自锁螺母 (1)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油封 (3) 为环 状零件, 且油封 (3) 套接在活塞杆 (2) 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自锁螺母 (1) 为六角螺母。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导向座组件 (4) 为环状零件, 导向座组件 (4) 套接在活塞杆。

5、 (2) 上, 且导向座组件 (4) 的外壁固定在贮 油筒 (5) 的内壁上。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89909 A 2 1/2 页 3 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器, 具体是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0002 悬架系统中由于弹性元件受冲击产生震动, 为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 悬架中与弹 性元件并联安装减震器, 为衰减震动, 汽车悬架系统中采用减震器多是液力减震器, 其工作 原理是当车架 (或车身) 和车桥间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 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 减震 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 此时孔壁与油。

6、液间的摩 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 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 再由减震 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在油液通道截面和等因素不变时, 阻尼力随车架与车桥 (或车轮) 之 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增减, 并与油液粘度有关。现有的减振器一般包括防尘盖、 内接联套、 外 接联套、 弹簧、 防尘罩以及阻尼器, 阻尼器通常包括贮液缸、 工作缸以及活塞杆。 当汽车在行 驶过程中遇到凸起的地面时, 汽车前轮压迫前减震弹簧收缩, 当驶过凸起的地面时, 前减震 弹簧又复位, 依次往复, 吸收和消耗路面不平带来的震动能量。通常, 减震弹簧具有较大的 压缩强度, 当减震弹簧被压缩后, 不能让其自由复位, 否则减。

7、震弹簧的突然复位将造成二次 震动, 此时阻尼器就能发挥它的作用, 可以防止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但是, 一般阻尼器的 阻尼力是固定的, 而弹簧的复位速度也是固定的, 因此减震效果有限, 这样就不能应对各种 复杂的路形, 不能真正给汽车行驶带来舒适性和安全性。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提供了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解决了以往的汽车阻尼器减震效果 有限,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不够的问题。 0004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 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 器, 包括贮油筒以及设置在贮油筒内的工作缸, 贮油筒与工作缸相通, 贮油筒的一端设有底 阀组件, 贮油筒的另一。

8、端设有油封, 工作缸内插有活塞杆, 活塞杆插入工作缸内的一端依次 套接有导向座组件、 橡胶压套以及缓冲弹簧, 缓冲弹簧通过螺母固定在活塞杆的末端, 活塞 杆的另一端设置有自锁螺母。 0005 所述油封为环状零件, 且油封套接在活塞杆上。 0006 所述自锁螺母为六角螺母。 0007 所述导向座组件为环状零件, 导向座组件套接在活塞杆上, 且导向座组件的外壁 固定在贮油筒的内壁上。 0008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 (1) 本发明在原有阻尼器的基础上, 在活塞杆的末端通过螺母固定有缓冲弹簧, 这样, 使得阻尼器的阻尼力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避免了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造成二次震。

9、动, 使得 整个减震效果更好,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更好。 0009 (2) 本发明结构简单, 稳定性好, 操作方便, 实用性较强, 易于普及。 说 明 书 CN 103089909 A 3 2/2 页 4 附图说明 0010 图 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1 附图中所对应的附图标记为 : 1、 自锁螺母, 2、 活塞杆, 3、 油封, 4、 导向座组件, 5、 贮 油筒, 6、 工作缸, 7、 橡胶压套, 8、 缓冲弹簧, 9、 底阀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13 实施例 : 如图 1 所。

10、示, 本发明包括贮油筒 5 以及设置在贮油筒 5 内的工作缸 6, 贮油筒 5 与工作 缸 6 相通。 0014 本实施例的贮油筒 5 的一端设有底阀组件 9, 贮油筒 5 的另一端设有油封 3, 油封 3 为环状零件, 且油封 3 套接在活塞杆 2 上。 0015 本实施例的工作缸6内插有活塞杆2, 活塞杆2插入工作缸6内的一端依次套接有 导向座组件 4、 橡胶压套 7 以及缓冲弹簧 8, 缓冲弹簧 8 通过螺母固定在活塞杆 2 的末端, 活 塞杆 2 的另一端设置有自锁螺母 1, 自锁螺母 1 为六角螺母。 0016 本实施例的导向座组件 4 为环状零件, 导向座组件 4 套接在活塞杆 2。

11、 上, 且导向座 组件 4 的外壁固定在贮油筒 5 的内壁上。 0017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 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凸起的地面时, 汽车前轮压迫前 减震弹簧收缩, 阻尼器的活塞杆 2 向靠近工作缸 6 的方向运动, 缓冲弹簧 8 处于逐渐压缩状 态, 起到缓冲作用 ; 当驶过凸起的地面时, 前减震弹簧开始复位, 阻尼器的活塞杆 2 向远离 工作缸 6 的方向运动, 缓冲弹簧 8 处于逐渐拉伸状态, 防止了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 避免造 成二次震动。 0018 如上所述, 则能很好地实现本发明。 说 明 书 CN 103089909 A 4 1/1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89909 A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