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4887680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3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248752.5

申请日:

2013.06.21

公开号:

CN104244151A

公开日:

2014.12.2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撤回IPC(主分类):H04R 17/00申请公布日:2014122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4R 17/00申请日:20130621|||公开

IPC分类号:

H04R17/00

主分类号:

H04R17/00

申请人: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仁淙

地址: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扬声器,包括上盖和基底,上盖具有高频腔、中频腔和低频腔,中频腔的容积大于高频腔且小于低频腔,高频腔内具有设置在基底上的高频驱动器、高频电极和第一纳米碳管薄膜,高频驱动器通过高频电极连接第一纳米碳管薄膜以使第一纳米碳管薄膜振动,中频腔内具有设置在基底上的中频驱动器、中频电极和第二碳纳米薄膜,中频驱动器通过中频电极连接第二纳米碳管薄膜以使第二纳米碳管薄膜振动,低频腔具有设置在基底上的低频驱动器、低频电极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低频驱动器通过低频电极连接第三纳米碳管薄膜以使第三纳米碳管薄膜振动,高频腔、中频腔和低频腔具有微孔,第一纳米碳管薄膜、纳米碳管薄膜和纳米碳管薄膜产生的振动波经微孔传出。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扬声器,包括上盖和基底,所述上盖具有高频腔、中频腔和低频腔,所述中频腔的容积大于所述高频腔的容积且小于所述低频腔的容积,所述高频腔内具有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高频驱动器、高频电极和第一纳米碳管薄膜,所述高频驱动器通过所述高频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以使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振动,所述中频腔内具有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中频驱动器、中频电极和第二碳纳米薄膜,所述中频驱动器通过所述中频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纳米碳管薄膜以使所述第二纳米碳管薄膜振动,所述低频腔具有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低频驱动器、低频电极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所述低频驱动器通过所述低频电极连接所述第三纳米碳管薄膜以使所述第三纳米碳管薄膜振动,所述高频腔、中频腔和低频腔具有微孔,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第二纳米碳管薄膜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产生的振动波经所述微孔传出。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为倒V形,直径向所述基底方向逐渐减小。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电极、中频电极和低频电极均为形成在所述基底上的导电胶、金属线或导电油墨。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和基底的材料为玻璃、刚性塑胶或金属。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为石英玻璃或硼硅玻璃。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和上盖之间具有胶水,以密封所述基底和上盖之间的空间。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第二纳米碳管薄膜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军包括单层、两层或三层平行排列的纳米碳管。

说明书

说明书扬声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扬声器,尤其涉及一种纳米碳管扬声器。
背景技术
扬声器是将电信号转换成人耳能够听到的空气整栋的设备。具体地,烟升起能够将一定范围内的音频电功率信号通过换能方式转变为失真小且具有足够声压级的可听声音。按照扬声器的工作原理,现有的扬声器可分为电动式、压电式以及静电式扬声器等。其中,电动式扬声器结构简单、音质优秀且成本体,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现有技术中的压电式扬声器通常包括压电薄膜、聚合物薄膜以及电极,聚合物薄膜设置在压电薄膜上,当与声音对应的电压施加在电极上时,在聚合物薄膜之间产生电压差以振动压电薄膜,从而再现声音。
然而,聚合物薄膜具有有限的导电性,不容易涂布在压电薄膜上,且不能均匀施加在压电薄膜上。因此,聚合物薄膜的厚度不均匀,从而降低了声音的品质。另外,由于聚合物具有较差的耐化学性和防潮性,所以在低音区中具有较差的声压特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耐化学性和防潮性的扬声器。
一种扬声器,包括上盖和基底,所述上盖具有高频腔、中频腔和低频腔,所述中频腔的容积大于所述高频腔的容积且小于所述低频腔的容积,所述高频腔内具有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高频驱动器、高频电极和第一纳米碳管薄膜,所述高频驱动器通过所述高频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以使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振动,所述中频腔内具有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中频驱动器、中频电极和第二碳纳米薄膜,所述中频驱动器通过所述中频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纳米碳管薄膜以使所述第二纳米碳管薄膜振动,所述低频腔具有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低频驱动器、低频电极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所述低频驱动器通过所述低频电极连接所述第三纳米碳管薄膜以使所述第三纳米碳管薄膜振动,所述高频腔、中频腔和低频腔具有微孔,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第二纳米碳管薄膜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产生的振动波经所述微孔传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扬声器通过纳米碳管薄膜的振动产生所声音,由于纳米碳管薄膜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和防潮性,从而使得扬声器同样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和防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扬声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极和纳米碳管薄膜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扬声器200基底20上盖21间隔体210高频腔211中频腔212低频腔213微孔214高频驱动器22第一高频电极221第二高频电极222第一纳米碳管薄膜23第一纳米碳管230中频驱动器24第一中频电极241第二中频电极242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第二纳米碳管250低频驱动器26第一低频电极261第二低频电极262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第三纳米碳管270胶水28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200包括基底20和上盖21,上盖21借助胶水28固定在基底20上。
上盖21通过间隔体210被分为高频腔211、中频腔212和低频腔213,其中,低频腔213的容积最大,高频腔211的容积最小,中频腔212的容积介于低频腔213和高频腔211之间。
高频腔211、中频腔212和低频腔213均具有微孔214,微孔214的轴向截面为倒V形,即直径由上盖21向基底20方向逐渐减小,倒V形的微孔214可以防止灰尘、微粒等脏污掉落至上盖21和基底20之间的区域。微孔214的尺寸能够使声波传出即可。
上盖21和基底20的材料为玻璃、刚性塑胶或金属,例如,玻璃可以为石英玻璃或硼硅玻璃。
高频腔211内设置有位于基底20上的高频驱动器22、第一高频电极221、第二高频电极222和第一纳米碳管薄膜23。第一纳米碳管薄膜23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第一纳米碳管230,高频驱动22通过第一高频电极221和第二高频电极222分别连接每一根第一纳米碳管230的两端。高频驱动器22接收高频声音信号,并将高频声音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电压输出给第一高频电极221和第二高频电极222,第一高频电极221和第二高频电极222将电压施加至第一纳米碳管薄膜23上,如此,第一纳米碳管薄膜23在电压的驱动下振动,振动产生的表面波经高频腔211上的微孔214发出。
中频腔212内设置有位于基底20上的中频驱动器24、第一中频电极241、第二中频电极242和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第二纳米碳管250,中频驱动器24通过第一中频电极241和第二中频电极242分别连接每一根第二纳米碳管250的两端。中频驱动器24接收中频声音信号,并将中频声音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电压输出给第一中频电极241和第二中频电极242,第一中频电极241和第二中频电极242将电压施加至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上,如此,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在电压的驱动下振动,振动产生的表面波经中频腔212上的微孔214发出。
低频腔213内设置有位于基底20肾功能的低频驱动器26、第一低频电极261、第二低频电极262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三纳米碳管270,低频驱动器26通过第一低频电极261和第二低频电极262分别连接每一根第三纳米碳管270的两端。低频驱动器26接收低频声音信号,并将低频声音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电压输出给第一低频电极261和第二低频电极262,第一低频电极261和第二低频电极262将电压施加至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上,如此,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在电压的驱动下振动,振动产生的表面波经低频腔213上的微孔214发出。
第一高频电极221、第二高频电极222、第一中频电极241、第二中频电极242、第一低频电极261和第二低频电极262可通过在基底20上印刷导电胶、导电油墨或布设金属线的方式来形成。
第一纳米碳管薄膜23、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均可以为单层、两层或多层,每一层均由平行设置的纳米碳管构成。
上盖21和基底20的边缘设置有胶水28,胶水28将上盖21和基底20之间的空间密封,进而将第一纳米碳管薄膜23、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密封在上盖21和基底20之间。
由于纳米碳管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和防潮性,所以由第一纳米碳管薄膜23、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构成的扬声器200同样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和防潮性。
第一纳米碳管薄膜23、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被密封在上盖21和基底20之间,在使用过程中得第一纳米碳管薄膜23、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不会因为直接接触到使用者而造成损坏,如此,可保护纳米碳管薄膜。
扬声器200具有高频腔211、中频腔212和低频腔213,大小不同的高频腔211、中频腔212和低频腔213可以分别使一纳米碳管薄膜23、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产生的表面波具有不同的行程,从而使扬声器200具有变化的混音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等用在本发明的设计,只要其不偏离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均可。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扬声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扬声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扬声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扬声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声器.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4415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2.24 CN 104244151 A (21)申请号 201310248752.5 (22)申请日 2013.06.21 H04R 17/00(2006.01) (71)申请人 鸿富锦精密工业 (深圳) 有限公司 地址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 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 2 号 申请人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张仁淙 (54) 发明名称 扬声器 (57) 摘要 一种扬声器, 包括上盖和基底, 上盖具有高频 腔、 中频腔和低频腔, 中频腔的容积大于高频腔且 小于低频腔, 高频腔内具有。

2、设置在基底上的高频 驱动器、 高频电极和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高频驱动 器通过高频电极连接第一纳米碳管薄膜以使第一 纳米碳管薄膜振动, 中频腔内具有设置在基底上 的中频驱动器、 中频电极和第二碳纳米薄膜, 中频 驱动器通过中频电极连接第二纳米碳管薄膜以使 第二纳米碳管薄膜振动, 低频腔具有设置在基底 上的低频驱动器、 低频电极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 低频驱动器通过低频电极连接第三纳米碳管薄膜 以使第三纳米碳管薄膜振动, 高频腔、 中频腔和低 频腔具有微孔, 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纳米碳管薄膜 和纳米碳管薄膜产生的振动波经微孔传出。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44151 A CN 104244151 A 1/1 页 2 1. 一种扬声器, 包括上盖和基底, 所述上盖具有高频腔、 中频腔和低频腔, 所述中频腔 的容积大于所述高频腔的容积且小于所述低频腔的容积, 所述高频腔内具有设置在所述基 底上的高频驱动器、 高频电极和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所述高频驱动器通过所述高频电极连 接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以使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振动, 所述中频腔内具有设置在所述 基底上的中频驱动器、 中频电极和第二碳纳米薄膜, 所述中频驱动。

4、器通过所述中频电极连 接所述第二纳米碳管薄膜以使所述第二纳米碳管薄膜振动, 所述低频腔具有设置在所述基 底上的低频驱动器、 低频电极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 所述低频驱动器通过所述低频电极连 接所述第三纳米碳管薄膜以使所述第三纳米碳管薄膜振动, 所述高频腔、 中频腔和低频腔 具有微孔, 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第二纳米碳管薄膜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产生的振动波 经所述微孔传出。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扬声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孔为倒 V 形, 直径向所述基底方向 逐渐减小。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扬声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频电极、 中频电极和低频电极均为 形成在所述基底上的导电胶、。

5、 金属线或导电油墨。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扬声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盖和基底的材料为玻璃、 刚性塑胶 或金属。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扬声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为石英玻璃或硼硅玻璃。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扬声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和上盖之间具有胶水, 以密封所 述基底和上盖之间的空间。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扬声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第二纳米碳管薄 膜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军包括单层、 两层或三层平行排列的纳米碳管。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44151 A 2 1/3 页 3 扬声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扬声。

6、器, 尤其涉及一种纳米碳管扬声器。 背景技术 0002 扬声器是将电信号转换成人耳能够听到的空气整栋的设备。具体地, 烟升起能够 将一定范围内的音频电功率信号通过换能方式转变为失真小且具有足够声压级的可听声 音。按照扬声器的工作原理, 现有的扬声器可分为电动式、 压电式以及静电式扬声器等。其 中, 电动式扬声器结构简单、 音质优秀且成本体, 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0003 现有技术中的压电式扬声器通常包括压电薄膜、 聚合物薄膜以及电极, 聚合物薄 膜设置在压电薄膜上, 当与声音对应的电压施加在电极上时, 在聚合物薄膜之间产生电压 差以振动压电薄膜, 从而再现声音。 0004 然而, 聚合物薄膜具。

7、有有限的导电性, 不容易涂布在压电薄膜上, 且不能均匀施加 在压电薄膜上。因此, 聚合物薄膜的厚度不均匀, 从而降低了声音的品质。另外, 由于聚合 物具有较差的耐化学性和防潮性, 所以在低音区中具有较差的声压特性。 发明内容 0005 有鉴于此, 有必要提供一种耐化学性和防潮性的扬声器。 0006 一种扬声器, 包括上盖和基底, 所述上盖具有高频腔、 中频腔和低频腔, 所述中频 腔的容积大于所述高频腔的容积且小于所述低频腔的容积, 所述高频腔内具有设置在所述 基底上的高频驱动器、 高频电极和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所述高频驱动器通过所述高频电极 连接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以使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振动。

8、, 所述中频腔内具有设置在所 述基底上的中频驱动器、 中频电极和第二碳纳米薄膜, 所述中频驱动器通过所述中频电极 连接所述第二纳米碳管薄膜以使所述第二纳米碳管薄膜振动, 所述低频腔具有设置在所述 基底上的低频驱动器、 低频电极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 所述低频驱动器通过所述低频电极 连接所述第三纳米碳管薄膜以使所述第三纳米碳管薄膜振动, 所述高频腔、 中频腔和低频 腔具有微孔, 所述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第二纳米碳管薄膜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产生的振动 波经所述微孔传出。 0007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施例的扬声器通过纳米碳管薄膜的振动产生所声音, 由于 纳米碳管薄膜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和防潮性, 从而。

9、使得扬声器同样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和 防潮性。 附图说明 0008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扬声器的截面示意图。 0009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极和纳米碳管薄膜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0010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说 明 书 CN 104244151 A 3 2/3 页 4 扬声器200 基底20 上盖21 间隔体210 高频腔211 中频腔212 低频腔213 微孔214 高频驱动器22 第一高频电极221 第二高频电极222 第一纳米碳管薄膜23 第一纳米碳管230 中频驱动器24 第一中频电极241 第二中频电极242 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 第二纳米碳管250 低频驱动器26 第一低频电极。

10、261 第二低频电极262 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 第三纳米碳管270 胶水28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请参阅图 1 及图 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 200 包括基底 20 和上盖 21, 上盖 21 借助胶水 28 固定在基底 20 上。 0012 上盖21通过间隔体210被分为高频腔211、 中频腔212和低频腔213, 其中, 低频腔 213 的容积最大, 高频腔 211 的容积最小, 中频腔 212 的容积介于低频腔 213 和高频腔 211 之间。 0013 高频腔211、 中频腔212和低频腔213均具有微孔214, 微孔21。

11、4的轴向截面为倒V 形, 即直径由上盖 21 向基底 20 方向逐渐减小, 倒 V 形的微孔 214 可以防止灰尘、 微粒等脏 污掉落至上盖 21 和基底 20 之间的区域。微孔 214 的尺寸能够使声波传出即可。 0014 上盖 21 和基底 20 的材料为玻璃、 刚性塑胶或金属, 例如, 玻璃可以为石英玻璃或 硼硅玻璃。 0015 高频腔 211 内设置有位于基底 20 上的高频驱动器 22、 第一高频电极 221、 第二高 频电极 222 和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23。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23 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第一纳米 碳管 230, 高频驱动 22 通过第一高频电极 221 和第二高频电极。

12、 222 分别连接每一根第一纳 米碳管 230 的两端。高频驱动器 22 接收高频声音信号, 并将高频声音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电 压输出给第一高频电极221和第二高频电极222, 第一高频电极221和第二高频电极222将 电压施加至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23 上, 如此, 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23 在电压的驱动下振动, 振 动产生的表面波经高频腔 211 上的微孔 214 发出。 0016 中频腔 212 内设置有位于基底 20 上的中频驱动器 24、 第一中频电极 241、 第二中 说 明 书 CN 104244151 A 4 3/3 页 5 频电极 242 和第二纳米碳管薄膜 25。第二纳米碳管薄膜。

13、 25 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第二纳米 碳管 250, 中频驱动器 24 通过第一中频电极 241 和第二中频电极 242 分别连接每一根第二 纳米碳管 250 的两端。中频驱动器 24 接收中频声音信号, 并将中频声音信号转换为对应的 电压输出给第一中频电极 241 和第二中频电极 242, 第一中频电极 241 和第二中频电极 242 将电压施加至第二纳米碳管薄膜 25 上, 如此, 第二纳米碳管薄膜 25 在电压的驱动下振动, 振动产生的表面波经中频腔 212 上的微孔 214 发出。 0017 低频腔 213 内设置有位于基底 20 肾功能的低频驱动器 26、 第一低频电极 261、 第 。

14、二低频电极 262 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 27。第三纳米碳管薄膜 27 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三纳米 碳管 270, 低频驱动器 26 通过第一低频电极 261 和第二低频电极 262 分别连接每一根第三 纳米碳管 270 的两端。低频驱动器 26 接收低频声音信号, 并将低频声音信号转换为对应的 电压输出给第一低频电极 261 和第二低频电极 262, 第一低频电极 261 和第二低频电极 262 将电压施加至第三纳米碳管薄膜 27 上, 如此, 第三纳米碳管薄膜 27 在电压的驱动下振动, 振动产生的表面波经低频腔 213 上的微孔 214 发出。 0018 第一高频电极221、 第二高频电极22。

15、2、 第一中频电极241、 第二中频电极242、 第一 低频电极 261 和第二低频电极 262 可通过在基底 20 上印刷导电胶、 导电油墨或布设金属线 的方式来形成。 0019 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23、 第二纳米碳管薄膜 25 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 27 均可以为单 层、 两层或多层, 每一层均由平行设置的纳米碳管构成。 0020 上盖 21 和基底 20 的边缘设置有胶水 28, 胶水 28 将上盖 21 和基底 20 之间的空间 密封, 进而将第一纳米碳管薄膜23、 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27密封在上 盖 21 和基底 20 之间。 0021 由于纳米碳管具有良好的耐化学。

16、性和防潮性, 所以由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23、 第二 纳米碳管薄膜 25 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 27 构成的扬声器 200 同样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和防 潮性。 0022 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23、 第二纳米碳管薄膜 25 和第三纳米碳管薄膜 27 被密封在上 盖 21 和基底 20 之间, 在使用过程中得第一纳米碳管薄膜 23、 第二纳米碳管薄膜 25 和第三 纳米碳管薄膜 27 不会因为直接接触到使用者而造成损坏, 如此, 可保护纳米碳管薄膜。 0023 扬声器 200 具有高频腔 211、 中频腔 212 和低频腔 213, 大小不同的高频腔 211、 中 频腔212和低频腔213可以分别使一纳米碳管薄膜23、 第二纳米碳管薄膜25和第三纳米碳 管薄膜 27 产生的表面波具有不同的行程, 从而使扬声器 200 具有变化的混音效果。 0024 可以理解的是,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等用在本发明的 设计, 只要其不偏离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均可。 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 都应包含在 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104244151 A 5 1/1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44151 A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电通信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