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9775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8.20 CN 103997759 A (21)申请号 201410232527.7 (22)申请日 2014.05.28 H04W 28/04(2009.01) H04L 1/00(2006.01) (71)申请人 北京邮电大学 地址 100876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 10 号 (72)发明人 廖建新 张乐剑 张磊 张成 李炜 王纯 (54) 发明名称 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57) 摘要 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包 括下列操作步骤 : (1) 源节点把要发送的原始数 据分割成k个。
2、大小相同的原始包 ; (2)发送端向接 收端发送前述的全部 k 个原始包, 接收端成功接 收到n个原始包 ; (3)所述的发送端按照设定的编 码方法对原始包进行编码, 得到编码包, 并向接收 端发送编码包 ; (4) 所述的接收端按照设定的译 码方法对所接收的编码包进行译码, 直到所述的 接收端可以完全恢复出所有丢失的原始包或译码 过程结束 ; 本发明使用基于丢包率的波纹大小递 减的喷泉编译码方法, 使得数据传输过程中冗余 率小, 吞吐率高, 传输速度快。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8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
3、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97759 A CN 103997759 A 1/2 页 2 1. 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操作步 骤 : (1) 源节点把要发送的原始数据分割成 k 个大小相同的原始包, 原始包又称为信源符 号, k 为自然数, 表示信源符号的长度, 构造信源符号序列 S s1,s2,.,sk, 其中 si表示 第 i 个信源符号, i 为不大于 k 的自然数 ; (2) 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前述的全部 k 个原始包, 由于存在丢包率, 接收端成功接收到 n 个原始包, n 是一个不大于 k 的自。
4、然数, 接收端把接收到的原始包的数量 n 通过反馈的方 式告诉发送端 ; 所述的发送端可以是源节点, 也可以是中继节点 ; 所述的接收端可以是中 继节点, 也可以是目的节点 ; (3) 所述的发送端按照设定的编码方法对原始包进行编码, 得到编码包, 并向接收端发 送编码包 ; 编码包又称为编码符号 ; (4) 所述的接收端按照设定的译码方法对所接收的编码包进行译码, 直到所述的接收 端可以完全恢复出所有丢失的原始包或译码过程结束。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 的步骤 (3) 和步骤 (4) 中所述的设定的编码方法和译码方法可以是喷泉。
5、编码和译码方法。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 的步骤 (3) 中所述的设定的编码方法是基于丢包率的波纹大小递减的喷泉编码方法, 其具 体内容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 (31) 计算编码度分布函数 (d), 其中 d 为自然数, d 1,2,3,.,k, 具体计算过程包 括如下子步骤 : (3101) 如果所述接收端成功接收的信源符号个数为 n, 令作为编码度分 布函数的最小度数, 即 : (d) 0, 当 dd0时, 运算符表示取不大于 x 的最大整数 ; (3102) 按照下式计算波纹应该保持的最小值 R0(L), 上式中, L 是一。
6、个自然数, 表示在译码过程中还未成功译码的信源符号的个数 ; s 表示 译码过程中未被处理的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的个数 ; s 定义为其中 c 是 译码过程中未被处理的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的数量的调节参数, 指译码失败的概 率 ; 所述的波纹是指译码过程中未被处理的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的集合, 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即是信源符号 ; (3103) 假设 n 个信源符号已经成功接收并加入到所述的波纹中, 按照下式计算波纹大 小应该保持的值 R(L), (3104) 按照下式计算当 k-L 个信源符号被译码成功时应该释放的信源符号的数量 Q(L), Q(L) R(L)-R(L。
7、+1)+1 (3105)按照下式计算当L个信源符号还未译码成功, 所述波纹大小为R时, 一个编码度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97759 A 2 2/2 页 3 数为 d 的编码符号被释放并且能够加入到波纹中的概率 q(d,L,R), (3106) 通过最小非负二乘法求解如下线性方程组, 求解出编码度分布函数 (d), 上述方程组中 P 是一个由所述概率 q(d,L,R) 构造的矩阵, 具体定义如下 : 上述方程组中, M 表示所需要的编码符号的数量 ; (32) 对步骤 (1) 所述的信源符号序列 S s1,s2,.,sk 进行喷泉编码, 得到喷泉编 码序列 V v1,v2,., 其。
8、中, 编码符号 vi(i 1,2,.) 的实现步骤如下 : (3201) 按照步骤 (31) 计算出的编码度分布函数 (d), 根据所述的分布函数 (d) 随 机生成一个非负整数 di, 将 di作为编码符号 vi的编码度 ; (3202) 从 k 个信源符号中随机选取 di个不同的信源符号 ; (3203) 对所述的 di个不同的信源符号进行异或运算, 得到编码符号 vi。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3 所述的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步骤 (4) 中所述的设定的译码方法的内容是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 (41) 从所述的波纹中选择一个信源符号, 并从所述的波。
9、纹中移除该信源符号 ; (42) 针对每一个编码符号, 如果所述的信源符号是该编码符号的邻居符号, 则该编码 符号的编码度数减一, 且移除所述的信源符号作为所述的编码符号的邻居符号 ; (43) 如果所述的编码符号的编码度数减一后的值为 1, 则表示成功译码出一个信源符 号 ; 如果所译码出的该信源符号未出现在所述的波纹中, 则把该信源符号加入到所述的波 纹中 ; 如果所有的信源符号都被成功译出, 则译码成功, 译码过程结束, 否则转步骤 (44) ; (44) 如果在译码完成之前, 所述的波纹变为空集, 则表示译码失败, 译码过程结束 ; 否 则转步骤 (41)。 权 利 要 求 书 CN 。
10、103997759 A 3 1/8 页 4 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特 别是属于数字喷泉码编译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无线通信网络和物联网的发展对无线中继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性能提出了很高的 要求, 但是与有线通信网络相比, 无线中继网络存在丢包率高和传输延迟大的问题。 传统的 丢包重传策略在无线中继网络的数据传输中不再适用。一般使用前向纠错编码, 如低密度 奇偶校验码来纠正错误的或者丢失的数据包。 然而, 这些码比较复杂, 需要特殊的硬件设备 进行编解码, 在很多计算能力有限的传感器。
11、设备上不能很好的使用。 0003 喷泉编码是一种稀疏图编码, 解决了很多前向纠错码的复杂的编解码计算 问 题。 卢 比 (Luby) 编 码 (M.Luby,LT Codes,In Proceeding of the ACM Symposium on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Vancouver,BC,CA,November2002) 是第一个通用的喷 泉编码, 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卢比编码的解码复杂度还是比较高, 故猛禽 (Raptor) 编码 (A.Shokrollahi,Raptor Codes,Information Theory,vol.52,p。
12、p.2551-2567,June2006)采 用预编码与卢比编码结合的方式, 解决了解码复杂度高的问题, 但是这些编码在无线中继 网络中需要进行多次编码解码, 消耗了大量的计算资源。 0004 在传输过程中利用接收端的反馈信息可以改进发送端的编码策略, 从而减少编码 包的复杂度和个数。例如实时 (RT) 无状态编码 (A.Beimel,S.Dolev,and N.Singer,“RT Oblivious Erasure Correcting,” IEEE Trans.Networking,vol.15,no.6,pp.1321-1332 ,December2007) 根据接收端反馈收到的编码包。
13、个数实时的调整发送端编码包的度数, 该 编码由于不保存之前的状态, 故占用内存小, 但是为了恢复少量的丢失的数据包需要发送 大量的冗余编码包。变换卢比 (SLT) 编码 (A.Hagedorn,S.Agarwal,D,Starobinski,and A.Trachtenberg,“Rateless Coding with Feedback,” In Proceeding of INFOCOM,Rio de Janeiro,Brazil,April2009) 与实时无状态编码一样, 使用接收端反馈的已经恢复的原始 包的个数来动态调整编码包的编码度数, 但是该编码编码器使用固定大小的波纹, 故平均。
14、 冗余率和平均编码度数均比较大。 0005 如何解决无线中继网络中的喷泉编码的上述问题, 成为目前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急 需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0006 有鉴于此, 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实现数 据传输过程中编码包的平均数据包冗余度、 平均编码度数分布、 能力消耗和内存需求都比 较小的目标。 0007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包括 下列操作步骤 : 说 明 书 CN 103997759 A 4 2/8 页 5 0008 (1) 源节点把要发送的原始数据分割成 k 个大小相同的原始包, 原始包又称为信 源符号。
15、, k 为自然数, 表示信源符号的长度, 构造信源符号序列 S s1,s2,.,sk, 其中 si 表示第 i 个信源符号, i 为不大于 k 的自然数 ; 0009 (2) 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前述的全部 k 个原始包, 由于存在丢包率, 接收端成功接 收到 n 个原始包, n 是一个不大于 k 的自然数, 接收端把接收到的原始包的数量 n 通过反馈 的方式告诉发送端 ; 所述的发送端可以是源节点, 也可以是中继节点 ; 所述的接收端可以 是中继节点, 也可以是目的节点 ; 0010 (3) 所述的发送端按照设定的编码方法对原始包进行编码, 得到编码包, 并向接收 端发送编码包 ; 编码包又称。
16、为编码符号 ; 0011 (4) 所述的接收端按照设定的译码方法对所接收的编码包进行译码, 直到所述的 接收端可以完全恢复出所有丢失的原始包或译码过程结束。 0012 所述的步骤(3)和步骤(4)中所述的设定的编码方法和译码方法可以是喷泉编码 和译码方法。 0013 所述的步骤 (3) 中所述的设定的编码方法是基于丢包率的波纹大小递减的喷泉 编码方法, 其具体内容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 0014 (31) 计算编码度分布函数 (d), 其中 d 为自然数, d 1,2,3,.,k, 具体计算过 程包括如下子步骤 : 0015 (3101) 如果所述接收端成功接收的信源符号个数为 n, 令作为编码。
17、 度分布函数的最小度数, 即 : (d) 0, 当 dd0时, 运算符表示取不大于 x 的最大整数 ; 0016 (3102) 按照下式计算波纹应该保持的最小值 R0(L), 0017 0018 上式中, L 是一个自然数, 表示在译码过程中还未成功译码的信源符号的个数 ; s 表示译码过程中未被处理的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的个数 ; s 定义为其中 c 是译码过程中未被处理的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的数量的调节参数, 指译码失败的概 率 ; 所述的波纹是指译码过程中未被处理的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的集合, 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即是信源符号 ; 0019 (3103) 假设 n。
18、 个信源符号已经成功接收并加入到所述的波纹中, 按照下式计算波 纹大小应该保持的值 R(L), 0020 0021 (3104) 按照下式计算当 k-L 个信源符号被译码成功时应该释放的信源符号的数 量 Q(L), 0022 Q(L) R(L)-R(L+1)+1 0023 (3105)按照下式计算当L个信源符号还未译码成功, 所述波纹大小为R时, 一个编 码度数为 d 的编码符号被释放并且能够加入到波纹中的概率 q(d,L,R), 0024 说 明 书 CN 103997759 A 5 3/8 页 6 0025 (3106) 通过最小非负二乘法求解如下线性方程组, 求解出编码度分布函数 (d)。
19、, 0026 0027 上述方程组中 P 是一个由所述概率 q(d,L,R) 构造的矩阵, 具体定义如下 : 0028 0029 上述方程组中, M 表示所需要的编码符号的数量 ; 0030 (32) 对步骤 (1) 所述的信源符号序列 S s1,s2,.,sk 进行喷泉编码, 得到喷 泉编码序列 V v1,v2,., 其中, 编码符号 vi(i 1,2,.) 的实现步骤如下 : 0031 (3201) 按照步骤 (31) 计算出的编码度分布函数 (d), 根据所述的分布函数 (d) 随机生成一个非负整数 di, 将 di作为编码符号 vi的编码度 ; 0032 (3202) 从 k 个信源符。
20、号中随机选取 di个不同的信源符号 ; 0033 (3203) 对所述的 di个不同的信源符号进行异或运算, 得到编码符号 vi。 0034 所述的步骤 (4) 中所述的设定的译码方法的内容是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 0035 (41) 从所述的波纹中选择一个信源符号, 并从所述的波纹中移除该信源符号 ; 0036 (42) 针对每一个编码符号, 如果所述的信源符号是该编码符号的邻居符号, 则该 编码符号的编码度数减一, 且移除所述的信源符号作为所述的编码符号的邻居符号 ; 0037 (43) 如果所述的编码符号的编码度数减一后的值为 1, 则表示成功译码出一个 信源符号 ; 如果所译码出的该信源。
21、符号未出现在所述的波纹中, 则把该信源符号加入到所 述的波纹中 ; 如果所有的信源符号都被成功译出, 则译码成功, 译码过程结束, 否则转步骤 (44) ; 0038 (44) 如果在译码完成之前, 所述的波纹变为空集, 则表示译码失败, 译码过程结 束 ; 否则转步骤 (41)。 003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当丢包率较小时, 那么只生产和传输了很少的编码包, 这 样系统不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来处理编解码 ; 当丢包率较大时, 可以通过喷泉码前向纠错 说 明 书 CN 103997759 A 6 4/8 页 7 已经丢失的数据包, 避免等待重传, 从而提高了吞吐率 ; 采用基于丢包率和快速递减。
22、波纹大 小的度数分布, 平均冗余率, 平均度数都较小, 由于冗余率小, 故吞吐率高, 传输速度快 ; 由 于度数小, 故编解码的复杂度低, 能耗低。 附图说明 0040 图 1 是无线中继网络中数据传输的网络结构示意图。 0041 图 2 是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0042 图 3 是本发明仿真实验结果图 - 编码冗余率比较图。 0043 图 4 是本发明仿真实验结果图 - 暂存在内存中的编码包数量比较图。 0044 图 5 是本发明仿真实验结果图 - 传输时间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
23、作进一步 的详细描述。 0046 参见图 1, 传统的无线中继通信网络传输数据时的基本过程是 : 假设源节点需要 通过若干个中继节点才能把数据发送到目的节点, 并且每个节点都只有一个天线, 只能半 双工的工作, 要么接收数据、 要么发送数据, 不能够同时即接收数据又发送数据。源节点要 发送的数据被分割成 k 个大小相同的原始包, 源节点根据原始包生成编码包, 然后发送到 与其相连的中继节点, 该中继节点收集到足够的编码包后恢复出原始包, 源节点停止传输, 该中继节点生成编码包然后传输给下一跳的中继节点, 直至所有的原始包被目的节点接 收。 0047 本发明提出的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在。
24、传输数据时的基本过程是 : 由 于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过程中, 丢包率可能会比较大, 但是每一跳的丢包率却没有 那么大, 所以在每一跳的传输过程中, 只有一小部分的数据包丢失。 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两个 阶段的数据传输方案 : 第一个阶段 : 发送端发送k个原始包, 由于丢包, 接收端成功接收到n 个原始包 (n k), 并把接收到的数量 n 通过反馈的方式告诉发送端, 第一个阶段完成 ; 第 二个阶段 : 发送端发送编码包, 直到接收端可以完全恢复出所有丢失的数据包。 0048 参见图 2, 介绍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 包括下列操 作步骤 : 0049 (1) 源节。
25、点把要发送的原始数据分割成 k 个大小相同的原始包, 原始包又称 为信源符号, k 为自然数, 表示信源符号的长度 ( 如 k 256), 构造信源符号序列 S s1,s2,.,sk, 其中 si表示第 i 个信源符号, i 为不大于 k 的自然数 ; 0050 (2) 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前述的全部 k 个原始包, 由于存在丢包率, 接收端成功接 收到 n 个原始包, n 是一个不大于 k 的自然数, 接收端把接收到的原始包的数量 n 通过反馈 的方式告诉发送端 ; 所述的发送端可以是源节点, 也可以是中继节点 ; 所述的接收端可以 是中继节点, 也可以是目的节点 ; 0051 (3) 所述的。
26、发送端按照设定的编码方法对原始包进行编码, 得到编码包, 并向接收 端发送编码包 ; 编码包又称为编码符号 ; 0052 (4) 所述的接收端按照设定的译码方法对所接收的编码包进行译码, 直到所述的 说 明 书 CN 103997759 A 7 5/8 页 8 接收端可以完全恢复出所有丢失的原始包或译码过程结束。 0053 所述的步骤(3)和步骤(4)中所述的设定的编码方法和译码方法可以是喷泉编码 和译码方法。 0054 所述的步骤 (3) 中所述的设定的编码方法是基于丢包率的波纹大小递减的喷泉 编码方法, 其具体内容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 0055 (31) 计算编码度分布函数 (d), 其中。
27、 d 为自然数, d 1,2,3,.,k, 具体计算过 程包括如下子步骤 : 0056 (3101) 如果所述接收端成功接收的信源符号个数为 n, 令作为编码 度分布函数的最小度数, 即 : (d) 0, 当 dd0时, 运算符表示取不大于 x 的最大整数 ; 0057 比如 k 10, n 5 时, 算出从而 (1) 0 ; 0058 (3102) 按照下式计算波纹应该保持的最小值 R0(L), 0059 0060 上式中, L 是一个自然数, 表示在译码过程中还未成功译码的信源符号的个数 ; s 表示译码过程中未被处理的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的个数 ; s 定义为其中 c 是译码过程中。
28、未被处理的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的数量的调节参数, (c 一般取值与 k 有 关, 经过测试 k 256 时, c 为 0.01 比较合适, c 值如果太大, 则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 太多, 编码效率差, 即产生大量的冗余编码包, c 值如果太小, 则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太 少, 在译码成功之前, 波纹大小为 0 了 ), 指译码失败的概率 ( 表示译码失败的概率, 也 与k有关, 经过测试k256时, 其可以设置为0.01, 如果设置的太小, 那么编码效率可能会 比较差, 即产生大量的冗余编码包, 如果设置的比较大, 则译码可能失败 ) ; 所述的波纹是 指译码过程中未被处理。
29、的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的集合, 编码度数为 1 的编码符号即是 信源符号 ; 0061 (3103) 假设 n 个信源符号已经成功接收并加入到所述的波纹中, 按照下式计算波 纹大小应该保持的值 R(L), 0062 0063 (3104) 按照下式计算当 k-L 个信源符号被译码成功时应该释放的信源符号的数 量 Q(L), 0064 Q(L) R(L)-R(L+1)+1 0065 (3105)按照下式计算当L个信源符号还未译码成功, 所述波纹大小为R时, 一个编 码度数为 d 的编码符号被释放并且能够加入到波纹中的概率 q(d,L,R), 0066 说 明 书 CN 103997759 。
30、A 8 6/8 页 9 0067 (3106) 通过最小非负二乘法求解如下线性方程组, 求解出编码度分布函数 (d), 0068 0069 上述方程组中 P 是一个由所述概率 q(d,L,R) 构造的矩阵, 具体定义如下 : 0070 0071 上述方程组中, M 表示所需要的编码符号的数量 ; 0072 具体计算过程是 : 通过最小非负二乘法求解上述的线性方程组, 先求解出 Mi(d), d d0,d0+1,.,k-1,k, 然后由如下公式再计算出所要的编码度分布函数 (d), 0073 0074 举例如下 : 0075 设 c 0.01, 0.01, k 10, n 5 时, 0076 算。
31、出从而 (1) 0 ; 0077 计算出 R0(L)、 R(L) 以及 Q(L) 的值如下 : 0078 R0(10) 0.2184, R0(9) 0.2041, R0(8) 0.1891, R0(7) 0.1733, 0079 R0(6) 0.1567, R0(5) 0.1370, R0(4) 0.1198, R0(3) 0.099, R0(2) 0.0749 ; 0080 R(10) 4.0, R(9) 3.0, R(8) 2.0, R(7) 1.0, 0081 R(6) 0.1567, R(5) 0.1390, R(4) 0.1198, R(3) 0.099, R(2) 0.075 ; 。
32、0082 Q(10) 0.0, Q(9) 0.0, Q(8) 0.0, Q(7) 0.0, 0083 Q(6) 0.1567, Q(5) 0.9823, Q(4) 0.9809, Q(3) 0.9790, Q(2) 0.9761 ; 0084 计算出的由所述概率 q(d,L,R) 构造的矩阵 P 如下 : 说 明 书 CN 103997759 A 9 7/8 页 10 0085 0086 通过最小非负二乘法求解如下线性方程组, 0087 0088 得到 : 0089 M(2) 0.0, M(3) 0.0, M(4) 0.3954, M(5) 3.6816, M(6) 0.0, 0090 M(7。
33、) 0.0, M(8) 0.0, M(9) 0.0, M(10) 0.1148 0091 最后求出编码度分布函数 (d) 如下 : 0092 0093 (32) 对步骤 (1) 所述的信源符号序列 S s1,s2,.,sk 进行喷泉编码, 得到喷 泉编码序列 V v1,v2,., 其中, 编码符号 vi(i 1,2,.) 的实现步骤如下 : 0094 (3201) 按照步骤 (31) 计算出的编码度分布函数 (d), 根据所述的分布函数 (d) 随机生成一个非负整数 di, 将 di作为编码符号 vi的编码度 ; 0095 (3202) 从 k 个信源符号中随机选取 di个不同的信源符号 ; 。
34、0096 (3203) 对所述的 di个不同的信源符号进行异或运算, 得到编码符号 vi。 0097 所述的步骤 (4) 中所述的设定的译码方法的内容是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 说 明 书 CN 103997759 A 10 8/8 页 11 0098 (41) 从所述的波纹中选择一个信源符号, 并从所述的波纹中移除该信源符号 ; 0099 (42) 针对每一个编码符号, 如果所述的信源符号是该编码符号的邻居符号, 则该 编码符号的编码度数减一, 且移除所述的信源符号作为所述的编码符号的邻居符号 ; 0100 (43) 如果所述的编码符号的编码度数减一后的值为 1, 则表示成功译码出一个 信源符号。
35、 ; 如果所译码出的该信源符号未出现在所述的波纹中, 则把该信源符号加入到所 述的波纹中 ; 如果所有的信源符号都被成功译出, 则译码成功, 译码过程结束, 否则转步骤 (44) ; 0101 (44) 如果在译码完成之前, 所述的波纹变为空集, 则表示译码失败, 译码过程结 束 ; 否则转步骤 (41)。 0102 对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 发明人进行了仿真实验, 实验参数设置如下 : 0.01, c 0.01, k 256, b 256 字节, b 表示原始包的大小。仿真实验中, 发明人把本发明 的方法 ( 简写为 LT-LR-DRS) 与基于丢包的卢比编码方法 SLT-LR(Shifted。
36、 LT with Loss Rate : A.Hagedorn,S.Agarwal,D,Starobinski,and A.Trachtenberg,“Rateless Coding with Feedback,” In Proceeding of INFOCOM,Rio de Janeiro,Brazil,April2009)、卢 比 编码方法 LT(Luby Transfer : M.Luby,LT Codes,In Proceeding of the ACM Symposium on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Vancouver,BC,CA,Nove。
37、mber2002) 以及基于波纹递减 的卢比编码方法 LT-DRS(LT with Decreasing Ripple Size, J.H.Sorensen,P.Popovski and J.Ostergaard,“Design and Analysis of LT Codes with Decreasing Ripple Size,” IEEE Transactions on,vol.60,2012,pp.1-7.) 等进行了对比实验, 实验结果参见图 3、 图 4 和图 5。对比实验结果表明, 本发明的方法在编码冗余率、 暂存在内存中的编码包数量和传输时 间等技术指标上都好于其他三种方法。 说 明 书 CN 103997759 A 11 1/3 页 12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97759 A 12 2/3 页 13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97759 A 13 3/3 页 1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97759 A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