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能量传输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无线能量传输装置.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6517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9.24 CN 104065177 A (21)申请号 201410265924.4 (22)申请日 2014.06.14 H02J 17/00(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地址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 6 号 (72)发明人 廖承林 陈德清 王丽芳 朱庆伟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 任公司 11251 代理人 关玲 (54) 发明名称 一种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57) 摘要 一种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其能量发送装置与 能量接收装置的线圈均包括单线圈和。
2、双线圈两种 结构形式。单线圈结构的能量发送装置包括第一 发送线圈 (11) 和第一发送磁体 (12)。能量发送 装置的第一发送磁体 (12)、 第二发送磁体 (23), 以及能量接收装置第一接收磁体 (14) 和第二接 收磁体 (26) 均由 8 条相同的磁体构成, 每条磁体 均为十字形, 8 条磁体平放在同一平面上, 围绕第 一发送线圈、 第二发送线圈、 第一接收线圈或第二 接收线圈中心点呈扇形展开, 相邻每条磁体中心 线之间的角度为 45 度, 每条磁体十字型交点处与 第一发送线圈、 第二发送线圈、 第一接收线圈或第 二接收线圈最外圈中心位置重合。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3 。
3、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65177 A CN 104065177 A 1/3 页 2 1. 一种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包括能量发送装置与能量接收装置两部分, 能量发送装置 和能量接收装置均由线圈和磁体组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 均有两种结构 : 单线圈结构和双线圈结构 ; 单线圈结构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中, 能量发送 装置由第一发送线圈 (11) 和第一发送磁体 (12) 构成, 能量接收装置由第一接收线圈 (13) 和第一接收磁。
4、体 (14) 构成 ; 第一发送线圈 (11)、 第一发送磁体 (12)、 第一接收线圈 (13) 和第一接收磁体 (14) 彼此平行布置, 且四者中心位于同一中心轴线上 ; 双线圈结构的无线 能量传输装置中, 能量发送装置由第二发送线圈 (21)、 发送放大线圈 (22) 和第二发送磁体 (23) 构成, 第二发送线圈 (21) 和发送放大线圈 (22) 处于同一平面, 构成发送线圈组 ; 能量 接收装置由第二接收线圈(24)、 接收放大线圈(25)和第二接收磁体(26)构成, 第二接收线 圈 (24) 和接收放大线圈 (25) 处于同一平面, 构成接收线圈组 ; 第一发送磁体 (12)、 。
5、第二发 送磁体(23)、 第一接收磁体(14)和第二接收磁体(26)均由8条相同的磁体构成, 每条磁体 均为十字形, 8 条磁体平放在同一平面上, 围绕第一发送线圈 (11)、 第二发送线圈 (21)、 第 一接收线圈 (13) 或第二接收线圈 (24) 的中心点呈扇形展开, 相邻每条磁体中心线之间的 角度为 45 度, 每条磁体十字型交点处与第一发送线圈 (11)、 第二发送线圈 (21)、 第一接收 线圈 (13) 或第二接收线圈 (24) 最外圈中心位置重合。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线圈结构的无线能 量传输装置中, 第一发送线圈 (11)、 。
6、第一发送磁体 (12)、 第一接收线圈 (24) 和第一接收磁 体(26)的布置顺序从下到上依次为第一发送磁体(12)第一发送线圈(11)第一接 收线圈(13)第一接收磁体(14) ; 第一发送磁体(12)与第一发送线圈(11) 之间的距离 为 M11, M11 小于 10mm, 第一接收磁体 (14) 与第一接收线圈 (13) 之间的距离为 M12, M12 小 于10mm ; 第一发送线圈(11)与第一接收线圈(13)之间的距离为P11, P11在100mm至400mm 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发送线圈 (11) 采用平面盘式螺。
7、旋稀松绕制的形式, 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 线圈导线线材为单股铜 线或多股利兹线 ; 第一发送线圈 (11) 由外至内绕制成 N1 圈, N1 2 15, 相邻两圈导线中 心距均为 L1, 线圈导线直径为 D1, 最外圈导线中心位置与第一发送线圈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为 R11, R11 300mm 且 R11 D1 且 L1 50mm 且 A0 30mm 且 LD1 LD1, 磁体厚度均为 LM1, LM1 1mm 且 LM1 300mm 且 R41 D4 且 L4 50mm 且 A0 30mm 且 LD4 LD4 ; 磁体厚度均为 LM4, LM4 1mm 且 LM4 300mm 且 R11 。
8、2D1 且 L1 300mm 且 R21 2D2 且 L2 50mm 且 A0 30mm 且 LD1 LD1, 磁体厚度均为 LM1, LM1 1mm 且 LM1 300mm 且 R11 2D4 且 L4 2D3 且 L3 50mm 且 A0 30mm 且 LD4 LD4, 磁体厚度均为 LM4, LM4 1mm 且 LM4 300mm 且 R11 L1 且 D1 50mm 且 A0 30mm 且 LD1LD1, 磁体厚度均为LM1, LM11mm 说 明 书 CN 104065177 A 6 3/6 页 7 且LM1 300mm 且 R41 D4 且 L4 50mm 且 A0 30mm 且 。
9、LD4 LD4, 磁体厚度均为 LM4, LM4 1mm 且 LM4 300mm 且 R11 2D1 且 L1 300mm 且 R21 2D2 且 L2 50mm 且 A0 30mm 且 LD1 LD1, 磁体厚度均为 LM1, LM1 1mm 且 LM1 300mm 且 R41 2D4 且 L42D3 且 L3 50mm 且 A0 30mm 且 LD4 LD4, 磁体厚度均为 LM4, LM4 1mm 且 LM4 10mm, 8 条磁体平放在同一平面上, 围绕第二接收线圈中心点呈扇形展开, 相邻每条磁体中 心线之间的角度为 45 度, 每条磁体十字型交点处与第二接收线圈最外圈中心位置重合。 。
10、0028 所述的发送放大线圈和接收放大线圈的形状、 尺寸、 圈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 二发送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的形状、 尺寸、 圈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二发送磁体和第二 接收磁体的结构、 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四个线圈可采用单股漆包线、 多股漆包线绕 制, 漆包线材质可为铜、 银、 镀银铜线等。第二发送磁体和第二接收磁体分别采用具有高导 磁率特性的磁性材料, 例如金属磁粉、 软磁铁氧体等。 002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 0030 与现有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0031 1.能量发送装置与能量接收装置之间的线圈互感耦合系数高。 本发明的单线圈结 构和双线圈结构。
11、均可通过调整线圈的各圈导线之间的间距来提高能量发送装置与能量接 收装置的线圈之间的互感耦合系数。 0032 2、 本发明采用的磁体结构可对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磁路进行优化, 使互感耦合系 数进一步提高, 而且呈 45 度扇形散开的十字形磁体可保持较高耦合系数的同时显著降低 磁体重量、 成本, 减少磁体损耗, 提高系统效率。 附图说明 0033 图 1 是单线圈结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实施例布置示意图。 0034 图 2a 与图 2b 是单线圈结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 2a 为俯视 图, 图 2b 为剖视图。 0035 图 3a 与图 3b 是本发明的双线圈结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实施。
12、例示意图 , 图 3a 为 俯视图, 图 3b 为剖视图。 0036 图 4 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磁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0038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圆形线圈结构, 除圆形线圈外, 还可以采用正多边形等形式的 说 明 书 CN 104065177 A 8 5/6 页 9 线圈。 0039 本发明所述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包括能量发送装置与能量接收装置两部分, 能量 发送装置将高频交流电转换为时变电磁场并通过空气气隙耦合到能量接收装置, 能量接收 装置将耦合过来的时变电磁场转换为高频交流电。 能量发送装置由发送线圈和发送磁体组 成, 能量接收。
13、装置由接收线圈和接收磁体组成。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 接收装置均包括两种结构 : 单线圈结构和双线圈结构。 0040 单线圈结构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中, 能量发送装置由第一发送线圈和第一发送磁 体构成, 能量接收装置由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一接收磁体构成。 0041 双线圈结构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中, 能量发送装置由第二发送线圈、 发送放大线 圈和第二发送磁体构成, 第二发送线圈和发送放大线圈处于同一平面, 构成发送线圈组 ; 能 量接收装置由第二接收线圈、 接收放大线圈和第二接收磁体构成, 第二接收线圈和接收放 大线圈处于同一平面, 构成接收线圈组。 0042 图 1 所示为一种单线圈结。
14、构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布置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所 述单线圈结构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包括第一发送线圈 11、 第一发送磁体 12、 第一接收线圈 13 和第一接收磁体 14。第一发送线圈、 第一接收线圈、 第一发送磁体、 第一接收磁体彼此 平行同心布置, 布置顺序由下到上依次为第一发送磁体第一发送线圈第一接收线 圈第一接收磁体。 且第一发送线圈和第一发送磁体之间的距离为M11, 第一接收线圈和 第一发送线圈之间的距离为 P11, 第一接收线圈和接收磁体之间的距离为 M12。 0043 作为一种实施例, 第一发送线圈与第一接收线圈的结构, 外轮廓形状, 线圈圈数相 同, 各圈导数的中心线之间的。
15、间距均相同, 线圈均采用线径为 4.8mm 的多股漆包线绕制而 成。第一发送磁体和第一接收磁体的结构, 形状及尺寸均相同。 0044 图 2a 与图 2b 所示为单线圈结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 2a 为俯视图, 图 2b 为剖视图。图中 : 11 第一发送线圈, 12 第一发送磁体 ; 第一发送磁体由 8 条磁体平放在同一平面上, 围绕第一接收线圈中心点呈扇形展开, 相邻每条磁体中心线之 间的角度为 45 度, 每条磁体十字型交点处与第一接收线圈最外圈中心位置重合。LM1 为第 一发送磁体厚度。L1 为第一发送线圈相邻两圈之间的距离。R12 为第一发送线圈内径, R11。
16、 为第一发送线圈外径, R42 为第一接收线圈的内径, R41 为第一接收线圈的外径, LM4 第一接 收磁体的厚度。 0045 如图 2a 与图 2b 所示, 第一发送线圈与第一接收线圈采用平面盘式螺旋稀松绕制 的形式, 形状采用圆形, 由外至内绕制成 4 圈。发送端最内圈半径为 R12, 接收端最内圈半 径为 R42, 且 R12 R42 160mm ; 发送端最外圈半径为 R11, 接收端最外圈半径为 R41, 且 R11 R41 190mm。发送端导线之间的间距为 L1 10mm, 接收端导线之间的间距为 L4 10mm。第一发送磁体厚度为 LM1 4mm, 第一接收磁体厚度为 LM4。
17、 4mm。 0046 图3a与图3b所示为一种双线圈结构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 图, 包括第二发送线圈 21、 发送放大线圈 22、 第二发送磁体 23、 第二接收线圈 24、 接收放大 线圈25和第二接收磁体26。 第二发送线圈和发送放大线圈处于同一平面, 构成能量发送线 圈组。第二接收线圈和接收放大线圈处于同一平面, 构成能量接收线圈组。发送线圈组、 接 收线圈组、 第二发送磁体和第二接收磁体彼此平行同心布置, 布置顺序从下到上依次为第 二发送磁体发送线圈组接收线圈组第二接收磁体。 说 明 书 CN 104065177 A 9 6/6 页 10 0047 作为一种实施例, 。
18、第二发送线圈与第二接收线圈的结构、 外轮廓形状、 线圈圈数相 同, 各圈导数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均相同。 发送放大线圈与接收放大线圈的结构、 外轮廓形 状、 线圈圈数相同, 各圈导数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均相同。 第二发送磁体和第二接收磁体的 结构、 形状及尺寸均相同。 0048 第二发送线圈与第二接收线圈采用平面盘式螺旋稀松绕制的形式, 形状采用圆 形, 由外至内绕制成 2 圈。发送端最内圈半径为 R12, 接收端最内圈半径为 R42, 且 R12 R42 175mm ; 发送端最外圈半径为 R11, 接收端最外圈半径为 R41, 且 R11 R41 195mm。 发送端导线之间的间距为 L1 1。
19、0mm, 接收端导线之间的间距为 L4 10mm。 0049 发送放大线圈与接收放大线圈采用平面盘式螺旋稀松绕制的形式, 形状采用圆 形, 由外至内绕制成 4 圈。发送放大线圈最内圈半径为 R22, 接收放大线圈最内圈半径为 R32, 且 R22 R32 160mm ; 发送放大线圈最外圈半径为 R21, 接收放大线圈最外圈半径为 R31, 且 R21 R31 190mm。发送放大线圈导线之间的间距为 L2 10mm, 接收放大线圈导 线之间的间距为 L3 10mm。第二发送磁体厚度为 LM1 4mm, 第二接收磁体厚度为 LM4 4mm。 0050 图 4 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磁体结构示意图。
20、。如图 4 所示, R12 为第一发送线圈 和第二发送线圈的内径, R11 为第一发送线圈和第二发送的外径, LD1 为第一发送磁体和第 二发送磁体的宽度, LH1 为第一发送磁体和第二发送磁体的高, LL1 为第一接收磁体和第二 接收磁体的长度, 磁体的长度指的是十字形磁体最长方向的尺寸, 即 “十” 字的 “竖” 。R42 为 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的内径, R41 为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的外径, LD4 为 第一接收磁体和第二接收磁体的宽度, LH4 为第一接收磁体和第二接收磁体的高, LL4 为第 一发送磁体和第二发送磁体的长度。第一发送磁体和第二发送磁体均由 8 条相同的磁。
21、体构 成, 每条磁体均为十字形, 十字形磁体的长度为LL1, LL1(R11-R12)+2A0230mm, 其中 A0100mm, 十字形磁体的高度为LH1120mm, 高度指的是与长度垂直方向的尺寸, 即 “十” 字的 “横” , 磁体的宽度为 LD1 40mm, 宽度指的是每一面的宽, 即 “竖” 和 “横” 本身的宽度, 8 条磁体平放在同一平面上, 围绕第一发送线圈或第二发送线圈的中心点呈扇形展开, 相邻 每条磁体中心线之间的角度为 45 度, 每条磁体十字型交点处与第一发送线圈或第二发送 线圈的最外圈中心位置重合, 磁体厚度 LM1 3mm, 磁体紧贴着线圈。第一接收磁体和第二 接收。
22、磁体均由8条相同的磁体构成, 每条磁体均为十字形, 十字形磁体的长度为LL4, LL4 (R41-R42)+2A0 230mm, 其中 A0 100mm, 十字形磁体的高度为 LH4 120mm, 磁体的宽 度为LD440mm, 8条磁体平放在同一平面上, 围绕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的中心点 呈扇形展开, 相邻每条磁体中心线之间的角度为 45 度, 每条磁体十字型交点处与第一接收 线圈或第二接收线圈的最外圈中心位置重合, 磁体厚度 LM4 3mm, 磁体紧贴着线圈。 说 明 书 CN 104065177 A 10 1/2 页 11 图 1 图 2a 图 2b 图 3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065177 A 11 2/2 页 12 图 3b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065177 A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