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秋夏双季茭白的栽培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秋夏双季茭白的栽培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6013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3.13 CN 102960137 A *CN102960137A* (21)申请号 201210438868.0 (22)申请日 2012.11.07 A01G 1/00(2006.01) (71)申请人 吴江市同里镇生元水八仙蔬菜专业 合作社 地址 215216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同里镇屯 村三港村 (72)发明人 怀于生 (74)专利代理机构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代理人 王凌霄 (54) 发明名称 一种秋夏双季茭白的栽培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秋夏双季茭白的栽培方 法, 首先是选。
2、种育苗, 然后将育好的苗移栽到大田 秋栽定植, 定植期间做好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的防 治工作, 并同时要摘叶除草, 于 10 月上旬始收秋 茭, 10 月底结束, 留只型偏小茭白不采收, 翌年 5 月上旬、 中旬始收夏茭, 5 月底结束。这种秋夏双 季茭白的栽培方法能够使茭白的培植更加科学合 理, 从而提高了茭白的产量以及品质, 使其市场价 值更高。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1 页 2 1. 一种秋夏双季茭白的栽培方法, 其特征是, 包括以下步骤 : (1) 选种。
3、育苗 : 选择具有分生长整齐、 节紧缩、 结茭早而多、 肉质肥大无灰茭雄茭的健 壮茭白墩作为母株, 在 4 月上旬按 40cm60cm 的株行距移入扩繁秧田内, 当留种茭秧苗高 20cm30cm 时, 剔除灰茭和雄茭, 每墩沿苔管向下纵切, 分成 45 个小墩 ; (2) 秋栽定植 : 7 月下旬将准备种茭白的大田耕翻晒垡, 每 667m2施优质腐熟有机肥 1500kg, 捣细整平, 8 月上中旬, 将秧苗挖出进行分苗, 种植时采用宽窄行, 宽行 70cm, 窄行 50cm, 株距 40cm ; (3) 定植后 15 天左右开始剥黄叶, 每隔 710 天进行一次, 茭白植株越冬后, 于 2 月。
4、底、 3 月初用镰刀齐泥割平茭墩, 去除枯叶及秋茭残留下的分蘖苗, 在孕茭期和采收期及时去除 强茭、 灰茭、 结茭少和结茭迟的植株 ; (4) 水肥管理 : 在 3 月中旬每 667m2施腐熟有机肥 1500kg 或三元复合肥 50kg 左右 ; 移 栽定植后, 成活前保持 3cm5cm 左右的浅水层, 成活后加深到 5cm7cm, 移栽后 20 天左右进 入分盛期, 水层可降至 3cm5cm 左右, 当每墩分蘖达到 8 株时, 加深到 7cm, 控制无效分蘖, 争取早孕茭, 孕茭以后加深水层到10cm12cm, 采收开始后逐渐降至1cm3cm ; 春季3月上旬 返青期时, 田间保持 3cm 。
5、左右水层, 4 月中旬, 当每墩分达到 810 株左右时, 加深水层到 7cm 左右, 用深水控制无效生长, 5 月中旬孕茭以后, 水层控制在 10cm12cm ; (5) 病虫害防治 : 胡麻叶斑病、 锈病可用 50% 多菌灵 600 倍 800 倍喷雾或 25% 粉锈宁 可湿性粉剂 35 克 /667m2加水喷雾 ; 长绿飞虱可用吡虫啉 10% 可湿性粉剂 3000 倍喷雾 ; 大 螟、 二化螟每 667m2用 50% 虫杀手 100g 喷雾或 4.5% 氯氰菊酯乳油 40ml 喷雾 ; 蚜虫每 667m2 用 10% 吡虫啉 20g 兑水 40kg 喷雾, 杜绝有机磷农药使用 ; (6)。
6、 采收 : 秋茭于 10 月上旬始收, 10 月底结束, 一般每隔 24 天采收一次, 共收 24 次 结束 ; 秋茭采收后期, 茭白只型偏小, 可留23只不采收, 有利于夏茭早熟、 高产, 夏茭于5月 上旬、 中旬始收, 5 月底结束。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60137 A 2 1/3 页 3 一种秋夏双季茭白的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蔬菜的培育方法, 尤其涉及一种秋夏双季茭白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茭白为禾本科多年生水生宿根植物。株高 1.6-2 米, 有叶 5-8 片, 叶由叶片和叶鞘 两部分而成。叶片与叶鞘相接处有三角形的叶枕, 称 “茭白眼”。
7、 。叶鞘自地面向上层层左右 互相抱合, 形成假茎。 茎可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种, 地上茎是短缩状, 部分埋入土中, 其上发 生多数分蘖, 地下茎为匍匐茎, 横生于土中越冬, 其先端数芽次年春萌生新株, 新株又能产 生新的分蘖。 由于茭白植株体内寄生着黑穗菌, 其菌丝体随植株的生长, 到初夏或秋季抽苔 薹时, 主茎和早期分蘖的短缩茎上的花茎组织受菌丝体代谢产物吲哚乙酸的刺激, 基 部 27 节处分生组织细胞增生, 膨大成肥嫩的肉质茎 ( 菌瘿 ), 即食用的茭白。 0003 茭白有秋产单季茭和秋夏双季茭两类。这两者均用分株繁殖, 长江流域单季茭在 清明至谷雨分墩定植, 夏秋双季茭可分春秋两季, 春。
8、栽在谷雨前后, 秋栽在立秋前后。 0004 但是由于种植比较分散, 因此种植技术得不到推广, 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得不到 提升。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茭白产量和品质的一种秋夏双 季茭白的栽培方法。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一种秋夏双季茭白 的栽培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 选种育苗 : 选择具有分生长整齐、 节紧缩、 结茭早而多、 肉 质肥大无灰茭雄茭的健壮茭白墩作为母株, 在 4 月上旬按 40cm60cm 的株行距移入扩繁秧 田内, 当留种茭秧苗高 20cm30cm 时, 剔除灰茭和雄茭, 每墩沿。
9、苔管向下纵切, 分成 45 个 小墩 ;(2) 秋栽定植 : 7 月下旬将准备种茭白的大田耕翻晒垡, 每 667m2施优质腐熟有机肥 1500kg, 捣细整平, 8 月上中旬, 将秧苗挖出进行分苗, 种植时采用宽窄行, 宽行 70cm, 窄行 50cm, 株距 40cm ;(3) 定植后 15 天左右开始剥黄叶, 每隔 710 天进行一次, 茭白植株越冬 后, 于 2 月底、 3 月初用镰刀齐泥割平茭墩, 去除枯叶及秋茭残留下的分蘖苗, 在孕茭期和采 收期及时去除强茭、 灰茭、 结茭少和结茭迟的植株 ;(4) 水肥管理 : 在 3 月中旬每 667m2施腐 熟有机肥 1500kg 或三元复合肥。
10、 50kg 左右 ; 移栽定植后, 成活前保持 3cm5cm 左右的浅水 层, 成活后加深到5cm7cm, 移栽后20天左右进入分盛期, 水层可降至3cm5cm左右, 当每墩 分蘖达到8株时, 加深到7cm, 控制无效分蘖, 争取早孕茭, 孕茭以后加深水层到10cm12cm, 采收开始后逐渐降至 1cm3cm ; 春季 3 月上旬返青期时, 田间保持 3cm 左右水层, 4 月中旬, 当每墩分达到 810 株左右时, 加深水层到 7cm 左右, 用深水控制无效生长, 5 月中旬孕茭以 后, 水层控制在 10cm12cm ;(5) 病虫害防治 : 胡麻叶斑病、 锈病可用 50% 多菌灵 600 。
11、倍 800 倍喷雾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5克/667m2加水喷雾 ; 长绿飞虱可用吡虫啉10%可湿性粉 剂 3000 倍喷雾 ; 大螟、 二化螟每 667m2用 50% 虫杀手 100g 喷雾或 4.5% 氯氰菊酯乳油 40ml 说 明 书 CN 102960137 A 3 2/3 页 4 喷雾 ; 蚜虫每 667m2用 10% 吡虫啉 20g 兑水 40kg 喷雾, 杜绝有机磷农药使用 ;(6) 采收 : 秋 茭于 10 月上旬始收, 10 月底结束, 一般每隔 24 天采收一次, 共收 24 次结束 ; 秋茭采收后 期, 茭白只型偏小, 可留23只不采收, 有利于夏茭早熟、 高产, 夏。
12、茭于5月上旬、 中旬始收, 5 月底结束。 0007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 这种秋夏双季茭白的栽培方法能够使 茭白的培植更加科学合理, 从而提高了茭白的产量以及品质, 使其市场价值更高。 0008 具体实施方式 :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0009 一种秋夏双季茭白的栽培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1、 选种 : 秋季选取具有品种特征特性、 分生长整齐、 节紧缩、 结茭早而多、 肉质肥大、 成 熟一直, 无灰茭雄茭的健壮白墩作为母株。 0010 2、 寄秧 : 在种植秋茭的大田附近, 选择土壤肥沃、 排灌方便的田块, 先进行翻耕整 地, 每 667m2施。
13、入有机肥 500kg, 使田平泥烂。 0011 3、 茭秧管理 : 越冬期秧田内保持 1cm 左右的水层, 2 月份加深到 2cm, 34 月份保持 在 3cm 左右, 移栽前 56 天, 去除长势特别旺的苗, 春季低温可用塑料薄膜覆盖。 0012 4、 春栽扩繁 : 首先选择田块, 秋季茭白定植前留种茭秧需进行一次扩繁, 一般在 近秋茭定植田附近选择土壤肥沃、 保水性好的田块作秧田, 先行耕翻, 每 667m2施有机肥 1500kg, 做到泥烂田平, 为减轻移栽时的劳动强度, 多选择前茬藕田四周作扩繁秧田, 亦称 “藕塘茭” ; 4月上旬, 当留种茭秧苗高20cm30cm时, 剔除灰茭和雄茭。
14、, 每墩沿苔管向下纵切, 分成 45 个小墩, 并按 40cm60cm 的株行距移入扩繁秧田内, 如为 “藕塘茭” 则在藕田四周 留 34 行茭秧, 占田 1/3 左右, 待菜藕采收后, 再将四周茭秧移入本田。 0013 5、 秋栽定植 : 定植前首先整地施肥, 7 月下旬将准备种茭白的大田耕翻晒垡, 每 667m2施优质腐熟有机肥 1500kg, 捣细整平, 达到田平、 泥烂、 肥足, 8 月中旬, 将秧田内的繁 殖苗挖出, 并进行分苗, 分苗时应顺势将茭墩分处茎节掰开, 理顺根系, 一般每墩可分 24 个小墩, 随掘、 随分、 随栽, 种植方法采用宽窄行, 宽行 70cm, 窄行 50cm。
15、, 株距 40cm。 0014 6、 追施肥料 : 通常在收夏茭前进行追肥, 一般在 3 月中旬每 667m2施腐熟有机肥 1500kg 或三元复合肥 50kg 左右。 0015 7、 水层管理 : 秋茭移载定植后, 成活前保持 3cm5cm 左右的浅水层, 成活后加深到 5cm7cm, 移栽后 20 天左右进入分盛期, 水层可降至 3cm5cm 左右, 当每墩分蘖达到 8 株时, 加深到 7cm, 控制无效分蘖, 争取早孕茭, 孕茭以后加深水层到 10cm12cm, 采收开始后, 逐 渐降至1cm3cm ; 对于夏茭, 春季3月上旬返青期, 田间保持3cm左右的水层, 4月中旬, 当每 墩分。
16、达到810株左右时, 应加深水层到7cm左右, 用深水控制无效生长, 改善田间通风透光 条件, 争取孕茭, 5 月中旬孕茭以后, 水层控制在 10cm12cm, 防止阳光直接射茭肉而变青。 0016 定植后 15 天左右开始剥黄叶, 每隔 7 天 10 天进行一次, 剥下的枯黄叶、 叶鞘随机 踩入泥中 ; 茭白植株越冬后, 于 2 月底、 3 月初用镰刀齐泥割平茭墩, 去除枯叶及秋茭残留下 的分蘖苗, 并注意对长势旺的株墩适当深割, 土下 1cm, 控制生长, 防止分蘖过旺, 对长势弱 的株墩, 适当浅割, 土上 1cm, 促进分蘖, 保证全田块植株生长整齐 ; 定植生长期需结合施肥 耘田除草。
17、 23 次, 在孕茭期和采收期, 根据品种的特性, 及时去除强茭、 灰茭结茭少和结茭 迟的植株。 说 明 书 CN 102960137 A 4 3/3 页 5 0017 8、 病虫防治 : 茭白的主要病害有胡麻叶斑病、 锈病, 主要虫害有长绿飞虱、 大螟和 二化螟 ; 防治胡麻叶斑病、 锈病可用 50% 多菌灵 600 倍 800 倍喷雾或 25% 粉锈宁可湿性粉 剂 35 克 /667m2加水喷雾 ; 防治长绿飞虱可用吡虫啉 10% 可湿性粉剂 3000 倍喷雾 ; 防治大 螟、 二化螟每 667m2用 50% 虫杀手 100g 喷雾或 4.5% 氯氰菊酯乳油 40ml 喷雾 ; 防治蚜虫每。
18、 667m2用 10% 吡虫啉 20g 兑水 40kg 喷雾, 杜绝有机磷农药的使用。 0018 9、 采收 : 当植株心叶短缩, 倒三张大叶片与叶鞘交界的 “茭白眼” 明显重叠并束腰, 侧茎亦显著膨大时为适当采收期, 蜡台茭叶鞘易开裂, 造成茭肉发青, 因此应及时采收。秋 茭于 10 月上旬始收, 10 月底结束, 一般每隔 2 天 4 天采收一次, 共收 24 次结束, 秋茭采 收后期, 茭白只型偏小, 可留23只不采收, 有利于夏茭早熟、 高产, 夏茭于5月上旬、 中旬始 收, 5 月底结束 ; 采收时将手握紧茭白茎基部将苔拧断或掰断, 毎采收 10 多只将茭叶捆扎起 来放于田头。 00。
19、19 10、 选种留种 : 选择具有品种特性, 生长整齐, 苔管短, 结茭多。茭肉洁白, 成熟一 致、 无灰茭和雄茭的植株留种 ; 在秋茭收获时, 挑选结茭整齐、 采收集中, 产量高的茭墩, 做 好记号, 并于当年冬季移栽于寄秧田, 再于翌年春季分墩扩繁, 或者将选留好的茭墩直接留 在本田, 翌年春再分墩扩繁。 0020 这种秋夏双季茭白的栽培方法能够使茭白的培植更加科学合理, 从而提高了茭白 的产量以及品质, 使其市场价值更高。 0021 需要强调的是 :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 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修饰, 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2960137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