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抗精子抗体不育(不孕)症颗粒剂 本发明属中药制剂领域,尤其是一种治疗抗精子抗体不育(不孕)症颗粒剂。
由抗精子抗体引起的免疫性男性不育及女性不孕症是妇产科和男性科的疑难病症,目前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明了,亦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法,更无专治的中、西成药。
本发明的目的是就是提供一种既具有补气滋阴、清解瘀毒功效,又具有消除抗精子抗体,能治愈抗精子抗体不育(不孕)症的颗粒剂。
本发明的治疗抗精子抗体不育(不孕)症颗粒剂配方如下(按重量份计):
黄芪 30-60 白术 10-15 防风 6-10
熟地 15-24 当归 10-15 甘草 10-15
天虫 10-15 龙舌草 30-45 丹皮 10-12
丹参 10-15 乌梅 10-12 石上柏 15-30
虎杖 10-15
其制备工艺是:
(1)将当归、防风分别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用容器收集;
(2)将黄芪、白术、熟地、甘草、天虫、龙舌草、丹皮、丹参、乌梅、石上柏、虎杖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0-2.5小时,第二次1.5-2.0小时,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滤液备用;
(3)将上述水溶液与滤液合并,之后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2-1.35(50℃)的清膏;
(4)取上述清膏1份与4份蔗粉、1份糊精,用适量乙醇制成颗粒,再干燥,然后加入当归、防风挥发油,混匀,即得。
从《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5月1版)查证;
黄芪:甘,微温;入肺、脾经;生用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效,炙用有补中益气之功效。
甘草:甘,平;入脾、胃、肺经;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
熟地:甘、微温;入肝、肾经;有滋阴、补血之功效,治男妇精血不足,营卫不克等患。
天虫:辛成,平;入肝、肺、胃经;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之功效。
丹皮:辛苦,凉;入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和血、消瘀之功效。
虎杖:苦,平;有祛风,利湿,破瘀、通经之功效。
石上柏:甘,平;有清热解毒,抗癌、止血之功效。
丹参:苦、微温;入心、肝经;有活血祛阏、安神宁心、排脓、止痛之功效。
龙舌草:苦、甘、寒;入心、肝、脾三经;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
乌梅:辛酸、温;入肺、脾、肺、大肠经;有收敛生津,安蛔驱虫之功效。
白术:苦甘、温;入脾、肾经;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之功效。
防风:辛苦、湿;入膀胱、肺、脾经;有发表、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效。
当归:甘辛、湿;入心、肝、脾经;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之功效。
本发明的治疗抗精子抗体不育(不孕)症颗粒剂以黄芪为君药,以熟地、当归、乌梅、白术、天虫、丹参为臣药,以防风、龙舌草、石上柏、丹皮、虎杖为佐药,以甘草为使药,特为治疗抗精子抗体不育(不孕)症而设,具有补气滋阴、清解瘀毒之功效,临床观察到有消除抗精子抗体的作用。
临床效果:用本发明的治疗抗精子抗体不育(不孕)症颗粒剂治疗抗精子抗体不育(不孕)症33例,痊愈30例(抗精子抗体复查为阴性),治愈率达90.9%(其中妊娠18例、妊娠率为54.5%);好转2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抗精子抗体复查仍为阳性)占6%;无效1例(治疗3个月经周期、未达好转者)占3%。
典型病例:
1、×××,男,32岁,个体户。自诉结婚已3年不育,夫妻同居,性生活正常。女方妇检等未见异常。精液检查在正常范围内,血清抗精子抗体阳性。服用本发明的颗粒剂,每日一剂,连服2个月,诸症渐愈。复查精液常规正常,血清抗精子抗体转阴。以原方巩固1个月,其妻妊娠,顺产1男孩。
2、×××,女,26岁,银行职员。婚后4年不孕。男健。患者妇检未发现异常。经查宫颈粘液局部抗精子抗体阳性,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服用本发明的颗粒剂,每日一剂,连服2月余,诸症消失,治疗期间停经受孕。
实施例1:
治疗抗精子抗体不育(不孕)症颗粒剂配方是:黄芪40克、白术15克、防风8克、熟地15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天虫10克、龙舌草45克、丹皮12克、丹参15克、乌梅12克、石上柏30克、虎杖10克。
其制备工艺是:
(1)将当归、防风分别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用容器收集;
(2)将黄芪、白术、熟地、甘草、天虫、龙舌草、丹皮、丹参、乌梅、石上柏、虎杖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5小时,第二次1.5小时,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滤液备用;
(3)将上述水溶液与滤液合并,之后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2(50℃时)的清膏;
(4)取上述清膏1份与4份蔗粉、1份糊精,用适量乙醇制成颗粒,再干燥,然后加入当归、防风挥发油,混匀,即得。
实施例2:
治疗抗精子抗体不育(不孕)症颗粒剂配方是:黄芪30克、白术10克、防风6克、熟地24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天虫15克、龙舌草30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乌梅10克、石上柏10克、虎杖15克。
其制备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治疗抗精子抗体不育(不孕)症颗粒剂配方是:黄芪60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熟地18克、当归13克、甘草14克、天虫11克、龙舌草35克、丹皮10克、丹参10克、乌梅12克、石上柏20克、虎杖12克。
其制备工艺与实施例1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