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乙肝的药物及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484906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4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6116950.8

申请日:

1996.06.03

公开号:

CN1166970A

公开日:

1997.12.1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公告日:1997.12.10|||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5/78

主分类号:

A61K35/78

申请人:

沈光;

发明人:

沈光

地址:

210029江苏省南京市珠江路32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乙肝的药物及其加工方法,主要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山豆根、板蓝根、虎杖、凤尾草、矮地茶、重楼、猪苓、当归、白芍、丹参、川楝子、鸡内金、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茱萸、淫羊藿等组成,对治疗急慢性乙肝及带病毒者均有显著疗效。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治疗乙肝的药物,其特征是它的重量比为:白花蛇舌草 9.9-1
2: 9、蒲公英2.3-4.3、山豆根1.2-2.2、板兰根4.5-6.5、虎杖 5.6-8.6、凤尾草5.8-10.8、矮地茶2.2-
3: 2、重楼3.3-4.3、猪苓 4.5-6.5、当归3.3-4.3、白芍2.2-3.2、丹参2.2-3.2、川栋子1.2- 2.2、鸡内金0.7-1.7、黄芪6.6-8.6、人参2.2-3.2、白术2.2-3.2、 茯苓2.2-3.2、甘草1.2-2.2、山茱萸0.3-1.3、淫羊藿3.3-4.3。其 生产方法是:在21味药中,取山茱萸和1/2量的白药粉碎至60目-80 目,其余19味药与剩余的1/2量的白芍粉碎,加水煎煮,温度为60℃ -80℃,温浸时间8-12小时,在60℃-70℃以减压浓缩后再和上述山 茱萸、白芍粉未混合,经65℃-75℃下真空干燥并粉碎,与适量淀粉 混合后,过50-70目后,分装在胶囊中即成。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治疗乙肝的药物,其中各组份的最佳配比 为:白花蛇舌草420克、蒲公英140克、山豆根70克、板兰根210克、 虎杖280克、凤尾草350克、矮地茶150克、重楼140克、猪苓210克、 当归140克、白芍10克、丹参105克、川栋子70克、鸡内金56克、黄 芪280克、人参105克、白术105克、茯苓105克、甘草70克、山茱萸 42克、淫羊藿140克、余为适量淀粉。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治疗乙肝药物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在21 味药中,取山茱萸和1/2量的白药粉碎至60目-80目,其余190味药与 剩余的1/2量的白芍粉碎,加水煎煮,温度为60℃-80℃,温浸时间 8-12小时,在60℃-70℃以减压浓缩后再和上述山茱萸、白芍粉未混 合,经65℃-75℃下真空干燥并粉碎,与适量淀粉混合后,过50-70 目后,分装在胶囊中即成。
4: 3、山豆根1.2-2.2、板兰根4.5-6.5、虎杖
5: 6-8.6、凤尾草5.8-10.8、矮地茶2.2-3.2、重楼3.3-4.3、猪苓 4.5-6.5、当归3.3-4.3、白芍2.2-3.2、丹参2.2-3.2、川栋子1.2- 2.2、鸡内金0.7-1.7、黄芪6.6-8.6、人参2.2-3.2、白术2.2-3.2、 茯苓2.2-3.2、甘草1.2-2.2、山茱萸0.3-1.3、淫羊藿3.3-4.3。其 生产方法是:在21味药中,取山茱萸和1/2量的白药粉碎至60目-80 目,其余19味药与剩余的1/2量的白芍粉碎,加水煎煮,温度为60℃ -80℃,温浸时间8-12小时,在60℃-70℃以减压浓缩后再和上述山 茱萸、白芍粉未混合,经65℃-75℃下真空干燥并粉碎,与适量淀粉 混合后,过50-70目后,分装在胶囊中即成。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治疗乙肝的药物,其中各组份的最佳配比 为:白花蛇舌草420克、蒲公英140克、山豆根70克、板兰根210克、 虎杖280克、凤尾草350克、矮地茶150克、重楼140克、猪苓210克、 当归140克、白芍10克、丹参105克、川栋子70克、鸡内金56克、黄 芪280克、人参105克、白术105克、茯苓105克、甘草70克、山茱萸 42克、淫羊藿140克、余为适量淀粉。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治疗乙肝药物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在21 味药中,取山茱萸和1/2量的白药粉碎至60目-80目,其余190味药与 剩余的1/2量的白芍粉碎,加水煎煮,温度为60℃-80℃,温浸时间 8-12小时,在60℃-70℃以减压浓缩后再和上述山茱萸、白芍粉未混 合,经65℃-75℃下真空干燥并粉碎,与适量淀粉混合后,过50-70 目后,分装在胶囊中即成。
6: 5、虎杖 5.6-8.6、凤尾草5.8-10.8、矮地茶2.2-3.2、重楼3.3-4.3、猪苓 4.5-6.5、当归3.3-4.3、白芍2.2-3.2、丹参2.2-3.2、川栋子1.2- 2.2、鸡内金0.7-1.7、黄芪6.6-8.6、人参2.2-3.2、白术2.2-3.2、 茯苓2.2-3.2、甘草1.2-2.2、山茱萸0.3-1.3、淫羊藿3.3-4.3。其 生产方法是:在21味药中,取山茱萸和1/2量的白药粉碎至60目-80 目,其余19味药与剩余的1/2量的白芍粉碎,加水煎煮,温度为60℃ -80℃,温浸时间8-12小时,在60℃-70℃以减压浓缩后再和上述山 茱萸、白芍粉未混合,经65℃-75℃下真空干燥并粉碎,与适量淀粉 混合后,过50-70目后,分装在胶囊中即成。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治疗乙肝的药物,其中各组份的最佳配比 为:白花蛇舌草420克、蒲公英140克、山豆根70克、板兰根210克、 虎杖280克、凤尾草350克、矮地茶150克、重楼140克、猪苓210克、 当归140克、白芍10克、丹参105克、川栋子70克、鸡内金56克、黄 芪280克、人参105克、白术105克、茯苓105克、甘草70克、山茱萸 42克、淫羊藿140克、余为适量淀粉。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治疗乙肝药物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在21 味药中,取山茱萸和1/2量的白药粉碎至60目-80目,其余190味药与 剩余的1/2量的白芍粉碎,加水煎煮,温度为60℃-80℃,温浸时间 8-12小时,在60℃-70℃以减压浓缩后再和上述山茱萸、白芍粉未混 合,经65℃-75℃下真空干燥并粉碎,与适量淀粉混合后,过50-70 目后,分装在胶囊中即成。

说明书


一种治疗乙肝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学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到一种治疗乙肝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它以中草药为原料,通过一定方法制备而成。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肝脏受损为主,免疫功能失调的传染性疾病,它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病势缠绵反复性强,危害性较大的特点,若不进行有效、及时地治疗,极易转变为肝硬变及肝癌。

    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虽已应用临床,例如干扰素、阿糖腺苷、元环乌苷、猪苓多糖、免疫核糖核酸等,能抑制乙肝病毒的繁殖,使DNA多聚酶转为阴性,e抗原阴转似有一定效果,但尚不能使整合在肝细胞中的乙肝病毒基因清除,仅能间接发挥作用,待停药后多数病人的血清标志又转阳性,况且象干扰素等可引起多种副作用如发热、寒颤、全身不适、恶心呕吐、毛发脱落及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等,且药源不宽裕,价格昂贵,不论在经济上、体力上都是一般患者难以承受的,非是临床上较为满意的首选药物。

    我国中草药治疗乙肝,可谓是一个优势。努力从中草药中发掘治疗乙肝新药,起到治疗作用的中草药单方或复方,例如抗病毒的药物山豆根、大黄等,改善或恢复肝功能的药物,如茵陈、五味子、丹参等,起到调节机体免疫的药物如黄芪、白花蛇舌草等、中草药治疗乙肝,历史悠久,论著较多,但尚缺乏新的探索和治疗方面的现代化研究,加之给药途径甚不方便,疗效仍不迅捷和理想,探索理想的药物及制备方法乃是医药界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发明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治疗方法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见效较快,配制合理,制备科学的治疗乙肝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在不断总结经验,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对药物的选择,审慎地进行取舍,并博采古医家之长,对中医经典著作及中药药理再深入研究分析,把乙肝的症状表现进行辨证分型,对药的君、臣、佐、使作了安排,分清主次,主药的芪、参、芍、术为主扶正,配以清热化湿解毒祛邪,使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参阅有关中药历来有效成份分析、观察并选择科学的制备及给药方法研制而成。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地:

    本发明以中草药为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选择配方为:

    白花蛇草9.9-12.9、蒲公英2.3-4.3、山豆根1.2-2.2、板兰根4.5-6.5、虎杖5.6-8.6、凤尾草5.8-10.8、矮地茶2.2-3.2、重楼3.3-4.3、猪苓4.5-6.5、当归(土炒)2.3-4.3、白芍(炒)2.2-3.2、丹参2.2-3.2、川栋子(炒)1.2-2.2、鸡内金0.7-1.7、黄芪6.6-8.6、人参(生晒)2.2-3.2、白术(炒)2.2-3.2、茯苓2.2-3.2、甘草1.2-3.2、山茱萸0.3-1.3、淫羊藿3.2-4.3,余为淀粉。

    根据中医药理论及经验对处方的论述,我们认为:慢性肝炎,中医文献虽没有这个病名,但有关“胁痛”“肝郁”“积聚”“黄疸”的证候有近似之处。据中医学理论来认识,本病的病因多与外因湿浊瘀热,疫毒乘虚侵袭,以及七情郁结,饮食内伤等有关。慢性肝炎其症迂延,病程较长大多数是久经治疗,未得善痊。一般是真元暗耗,湿热未清,虚实我错,多属攻补两难之候,猛剂重药均不适宜。根据辨证施治,对此当以疏肝利胆、祛邪扶正两全之法。方中君药重用白花蛇舌草,本品善于清热解毒,利湿退毒、活血消肿、抗癌止痛。臣以蒲公英、山豆根、板兰根、虎杖、凤尾草、矮地茶、重楼、猪苓共8味,清热解毒、化浊利湿、清泄肺胃、疏肝利胆之品,特能集中优势药力宣畅三焦气化。基于“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经者主气、络者主血”之理,配伍化瘀通络药物,佐有当归、白芍、丹参,复用川栋子、鸡内金,疏肝理气,消症除积则肝脾肿和胀痛即可消除,病程久延、湿毒留恋不解,邪必伤正,当配伍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加黄芪以增强扶脾胃生发之气。补气血生化之源以助复肝之用,再用山萸肉补肾阴,淫羊藿补肾阳,为复肝创造条件,最后以甘草调和诸药,共收除病毒保肝体之功效。

    本发明的制备工艺为:    

    在上述21味药中,按上述重量百分比取山茱萸和1/2量的白芍粉碎至60目-80目,其余19味药与剩余的1/2量的白芍粉碎,加水煎煮,温度为60℃-80℃,温浸时间8-12小时,在60℃-70℃下减压浓缩后,再和上述山茱萸、白芍粉未混合,经65℃-75℃下真空干燥并粉碎,再与淀粉混合后,过50-70目后,分装在胶囊即成。

    (一)本乙肝胶囊的药理、毒理学研究综述如下:

    它可明显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TAA、CCL4、乙醇和D一半乳糖胺盐酸盐(D-GaLn)等引起的肝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可使中毒肝脏中HDA含量明显降低,可使肝脏部分切除的小鼠肝脏再生力增强,能使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还能降低小鼠血清中总脂和总胆固醇含量。本品可显著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对异物清除能力,并具抗炎症作用。

    (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

    以90g/kg剂量给小鼠在24小时内分三次给药观察一周没有明显毒性反应,此剂量相当于临床用量的625倍,相当于生药量522g/kg。

    (三)长期毒性实验结果表明:

    给大鼠灌胃给药至180天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心肝、脾、肺、肾、肾上腺素、睾丸、付睾、子宫、卵巢等主要脏器均无明显病理学改变。

    (四)本品在鸭乙肝病毒的治疗效果研究(北京)对鸭乙肝病毒感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医疗过程中,我们总结资料所著文章例如:自1990年至1992年3月以本品为主,结全辨证加减,对186例HBsAg阳性、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治疗并设对照组30例分析,对照组中,对临床病例按6∶1随机抽样作为对照治疗,使用益肝灵、云芝肝泰等正规连续用药,疗程:两组均以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羊后检查肝功能,两对半等,判断疗效。从治疗结果分析:见表(一)表(二)表(三)

    (一)、治疗前后两对半阳性数比较治疗阳前性  率  %       HBsAg       HBeAg         HBcAb  治疗组  177  (95.2%)  对照组  30  (100%)  治疗组  157  (84%)  对照组  17  (57%)  治疗组  93  (50%)  对照组  10  (33%)治阳疗性后率  %P 值  39  (21%)  <0.05  23  (77%)  <0.05  59  (32%)  <0.05  11  (37%)  <0.05  24  (13%)  <0.05  7  (23%)  <0.05

    (二)、治疗前后肝功能异常数比较治疗前      TTT          ZnTT         SGPT           A/G  治疗组  39  (48%)  对照组  17  (57%)  治疗组  74  (40%)  对照组  19  (63%)  治疗组  141  (76%)  对照组  21  (70%)  治疗组  19  (10.2%  对照组  6  (20%)治疗后  17  (9%)  <0.05  5  (17%)  <0.05  11  (6%)  <0.05  5  (16%)  <0.05  19  (10%)  <0.05  14  (47%)  <0.05  8  (4.3%)  <0.05  4  (13%)  >0.05

    (三)、总有效率比较  总例数  显效率(例数)  有效率(例数) 无效率(例数)治疗组    185    57%(106)    25%(47)  18%(33)对照组    30    23%(7)    33%(10)  44%(13)P  值    -    <0.05    <0.05  >0.05

    总结:一、第(一)组,治疗前后两对半阳性数比较本组统计资料显示,治疗组三项HBVS标物治疗后,附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临床反映eAg、CAb阴转易HBsAg转阴则较慢。二、第(二)组,显示肝功能指标下降而治疗组尤明显,说明本品对降浊抗肝纤维化及降低转氨酶恢复肝细胞损伤较好。三、第(三)组,本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显示,治疗组效果较好,为82%(R<0.05),而且显效病率占多数,说明其疗效稳定,治疗质量好。

    本品在治疗中对肝郁脾虚型肝炎症效果尤好,其功用为:扶正抗毒、清热化湿,疏肝运脾、活血补肾。据动物实验及药物有效成份分析:有抗病毒、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提高T细胞活性,纠正和调节免疫低下失调和紊乱状态,主治:急慢性乙肝及带病毒者(慢迁肝、慢活肝),肝纤维化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还可以作为与乙肝病人接触者的预防用药。

    本发明的最佳配方即实施例为:白花蛇舌草420克、蒲公英140克、山豆根70克、板兰根210克、虎杖280克、凤尾草550克、矮地茶105克、重楼140克、猪苓210克、当归140克、白芍105克、丹参105克、川栋子70克、鸡内金56克、黄芪280克、人参105克、白术105克、甘草70克、山茱萸42克、淫羊藿140克、余为适量淀粉。

    制配工艺为:在21味中药中,取山茱萸和1/2量的白芍粉碎至80目,其余19味中药与剩余的1/2量的白芍粉碎后,加水煎煮,温度为70℃,温浸时间为10小时,再在65℃下减压浓缩,再和上述山茱萸、白芍粉未混合,经70℃下真空干燥粉碎,与适量淀粉混合后,过60目后,分装在胶囊中即成。

一种治疗乙肝的药物及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治疗乙肝的药物及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治疗乙肝的药物及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乙肝的药物及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乙肝的药物及制备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乙肝的药物及其加工方法,主要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山豆根、板蓝根、虎杖、凤尾草、矮地茶、重楼、猪苓、当归、白芍、丹参、川楝子、鸡内金、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茱萸、淫羊藿等组成,对治疗急慢性乙肝及带病毒者均有显著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