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压缩机的静涡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压缩机,特别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静涡盘。
背景技术
图1为传统涡旋压缩机的部分断面图,图2为图1的静涡盘放大图。如图所示,涡旋压缩机是由容器11,压缩部21,电机部31等部件所组成。各部件的结构与作用如下。容器11内部形成有封闭的储存空间。在容器11内上部区域的压缩部21起压缩冷媒的作用。在压缩部21下侧的电机部31给压缩部21提供动力。
容器11的一侧设置有吸入管13,可以吸入冷媒,吸入管13的上侧有排出管15可以排出被压缩的冷媒。
容器11的内部上侧区域设置有高低压分离板35,高低压分离板的下侧有压缩部21。其中高低压分离板35的作用是划分出高压腔H和低压腔L。高压腔H可以储存被压缩的冷媒,相对压力较小的低压腔L储存压缩前的冷媒。
压缩部21有固定在容器11内部的静涡盘23和可以与静涡盘23相对转动的动涡盘28。静涡盘23地静涡旋片24具有内旋形状。动涡盘28的动涡旋片29具有内旋形状,并与静涡旋片相对应。
电机部31由转轴34,可以与转轴同步转动的转子33,以及在转子33周围固定的定子32所组成。可以做相对运动的转轴34,上端结合在动涡盘28的下侧,驱动动涡盘28。
另外,在静涡盘23的中心区域,静涡旋片24和动涡旋片29之间形成压缩腔P。在压缩腔P内部贯通腔壁形成的冷媒排出口26可以排出被压缩的冷媒,在冷媒排出口26上侧有排出阀27可以防止被排出的冷媒倒流。
但,对于传统的涡旋压缩机的静涡盘来说,有以下问题点。冷媒排出口26具有单一直径,以此满足设计规格上要求的压缩比。排出阀27的开闭决定于,在压缩腔P内部被压缩的冷媒压力与高压腔H的压力差。因为压缩时发生压力的脉动,所以导致排出阀27的开闭不稳定,同时还会发生排出阀27与静涡盘23的冲撞性结合,从而引发相当大的噪音。
还有,为了解决这种噪音问题,加大排出体积与吸入体积的比例体积比时,因排出的冷媒量不足导致冷媒压力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静涡盘,可以减少脉动以及因此产生的噪音,同时提高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静涡盘包括涡旋片主体,第一排出区段,一个以上的扩大区段结构组合。涡旋片主体与动涡盘可以做相对运动,并与动涡盘结合后形成冷媒的压缩空间,其中具有圆盘形状的涡旋片主体有静涡旋片,静涡旋片具有内旋形状。贯穿涡旋片主体的中心部位后形成的第一排出区段,可以排出被压缩的冷媒。顺冷媒的排出方向,第一排出区段的下流区段上连通扩大区段,扩大区段比第一排出区段具有更大的流动横断面积。上述结构可以提供减少脉动以及因此产生的噪音,同时可以提高性能。
在这里,扩大区段具有椭圆形断面形状。
扩大区段包括第二排出区段,第三排出区段形成更有效。顺冷媒的排出方向,第一排出区段的下流区段上连通第二排出区段,第二排出区段比第一排出区段具有更大的流动横断面积。第二排出区段的下流区段上连通第三排出区段,第三排出区段比第二排出区段具有更大的流动横断面积。
上述第三排出区段在平面投影时具有环状非圆形断面形状更有效。
上述第三排出区段在平面投影时具有椭圆形断面形状更合理。
在涡旋片主体的厚度方向,第一排出区段和扩大区段之间形成分界面。把分界面和各扩大区段之间的数个分界面区域设计如下比较合理。数个分界面区域中,至少一个以上的区域顺冷媒的排出方向逐渐加大流动横断面积,从而具有倾斜区段的断面形状。
综上所述,本发明有如下效果:可以减少脉动及因此产生的噪音,同时可以提高性能。该静涡盘包括涡旋片主体,第一排出区段,一个以上的扩大区段等结构组合为特征。涡旋片主体具有圆盘形状,并具有静涡旋片,静涡旋片具有内旋形状。第一排出区段在贯穿上述涡旋片主体的中心部位后形成,并可以排出被压缩的冷媒。顺冷媒的排出方向,在上述第一排出区段的下流区段连通扩大区段,扩大区段比第一排出区段具有更大的流动横断面积。
还有,本发明提出的涡旋压缩机静涡盘可以设计成,与所需的压缩比,即排出口的大小,位置相符,因此可以改善排出口。
还有,从前静涡盘设计时,必须依据与所需规格相对应的冷媒排出口的圆度,圆筒度以及尺寸公差设计涡轮才可以。但本发明提出的涡旋压缩机设计时,制约条件相对减少,扩大区段所需形象的加工要求也相应减低,从而加工更容易。
而且,依照本发明提出的涡旋压缩机静涡盘,容易进行扩大区段形状的变更,从而容易进行排出阀的厚度,长度,大小的变更。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涡旋压缩机的部分断面图
图2为图1的静涡盘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例图,涡旋压缩机的静涡盘使用状态图。
图4为图3的静涡盘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例图,涡旋压缩机静涡盘的断面图。
图6及图7为本发明的又一实例图,涡旋压缩机静涡盘的断面图。
图8为图7中冷媒排出口区域的平面图。
图中:
11:容器 13:吸入管
15:排出管 21:压缩部
24:静涡旋片 P:压缩腔
26:排出口 27:排出阀
28:动涡盘 29:动涡旋片
31:电机部 32:定子
33:转子 34:转轴
35:高低压分离板 41:静涡盘
43:涡旋片主体 45:流通部
47:螺栓孔 49:螺母
53:固定螺栓 57a:第一排出区段
57b:第二排出区段 57c:倾斜区段
57d:第三排出区段 57e:非圆形区段
H:高压腔 L:低压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3为本发明的实例图,涡旋压缩机的静涡盘使用状态图。图4为图3的静涡盘放大图。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例图,涡旋压缩机静涡盘的断面图。如图所示,涡旋压缩机具备容器11,压缩部21,电机部31等构造。容器11内部有封闭的储存空间。容器内部上侧区域有压缩冷媒的压缩部21。在容器内部的电机部31以转轴34,转子33,定子32所组成,给压缩部21提供动力。容器11的一侧有吸入管13和排出管15可以吸入或排出冷媒。容器11内部上侧区域固定有高低压分离板35把上侧区域分成高压腔H和低压腔L。高低压分离板35的下侧有动涡盘28和涡旋压缩机的静涡盘41可以形成压缩空间。动涡盘28具有动涡旋片29,并在转轴的带动下转动。
涡旋压缩机的静涡盘41包括涡旋片主体43,第一排出区段57a,第二排出区段57b等结构所组成。涡旋片主体43具有圆盘形状,它的静涡旋片24与动涡盘28相互协助形成冷媒的压缩腔P。静涡旋片24具有内旋形状。第一排出区段57a在贯穿涡旋片主体43的中心部位后形成。顺冷媒的排出方向,第二排出区段57b与第一排出区段57a的下流区段上连通,它比第一排出区段57a具有更大的流动横断面积。
涡旋片主体43的一侧贯穿后形成流通部45,可让经吸入管13吸入的冷媒通过,另一侧贯穿后形成螺栓孔47,通过它与固定螺栓53的结合,可以把涡旋片主体43固定在支撑框架51上。支撑框架51支撑动涡盘28,以便让动涡盘28作转动。
顺厚度方向,涡旋片主体43上部区域形成数个螺母49,以便于让高低压分离板35被固定螺栓37固定。第二排出区段57b上侧设有排出阀27,可以开闭第二排出区段57b。
同时,第一排出区段57a根据静涡盘41及动涡盘28的设计规格所形成。为了减少冷媒的流动阻力与脉动现象,以及让排出量最大化,第二排出区段57b的长度与形状设计必须要合理。比如设计成椭圆形比较合理。另外,第一排出区段57a与第二排出区段57b的分界区域如图5所示,为了使冷媒的流动横断面积逐渐加大,把第一排出区段57a与第二排出区段57b的分界区域上形成倾斜区段57c比较合理。
图6及图7为本发明的又一实例图,涡旋压缩机静涡盘的断面图。图8为图7中冷媒排出口区域的平面图。如图所示,涡旋压缩机的静涡盘41包括涡旋片主体43,第一排出区段57a,第二排出区段57b,第三排出区段57d等结构所组成。涡旋片主体43具有圆盘形状,它的静涡旋片24与动涡盘28相互协助形成冷媒的压缩腔P。静涡旋片24具有内旋形状。第一排出区段57a在贯穿涡旋片主体43的中心部位后形成,顺冷媒的排出方向,第二排出区段57b在第一排出区段57a的下流区段连通后形成,它比第一排出区段57a具有更大的流动横断面积。第三排出区段57d在第二排出区段57b的下流区段连通后形成,它比第二排出区段57b具有更大的流动横断面积。
在这里,第二排出区段57b及第三排出区段57d考虑到被压缩冷媒的排出特性,如图7图8所示,可以设计成直径扩大后平面投影形成非圆形的非圆形区段57e。
依这种结构,动涡盘28相对静涡盘41作转动时,从一侧吸入冷媒后进行压缩,从而被压缩冷媒的压力上升后超过高压腔P的压力,开启排出阀27,把冷媒经第一排出区段57a,扩大区段b-e排出到高压腔P。顺着冷媒的排出方向,下流区域形成扩大区段。这时,考虑到扩大区段的形状,大小,噪音,性能,可以把排出阀27设计成可调节排出量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