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搭载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很多个蓄电池搭载于车辆时的蓄电池的配置方式。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厅于 2001 年公告的日本专利第 3199296 号提出 : 为了在车辆中搭载尽量 多的蓄电池, 在车辆的地板 (floor panel) 的下侧并列配置蓄电池。
很多个蓄电池在平面上沿车辆横剖方向和车辆纵剖方向并列配置, 构成蓄电池 组。在车辆的车厢中设置有前座椅和后座椅, 蓄电池组配置在包括前座椅和后座椅在内的 区域的地板的下侧。
上述以往技术的蓄电池搭载构造在平面上并列蓄电池, 因此蓄电池组的高度是相 同的。换言之, 为了增加蓄电池的搭载容量, 必须提高地板的高度, 结果影响车厢的乘坐舒 适性。 特别是在前座椅与后座椅之间, 当地板的高度较高时, 就坐于后座椅的乘客的脚的位 置变高, 会使乘客觉得不适。
也就是说, 很难基于以往技术的蓄电池搭载构造同时满足车厢的乘坐舒适性的要 求和蓄电池的搭载容量的要求。
发明内容 因而,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同时满足上述要求。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搭载构造, 其用于在车辆的地板的下 侧配置多个蓄电池, 该构造包括 : 第 1 蓄电池组 ; 第 2 蓄电池组, 其在车辆纵剖方向上配置 在上述第 1 蓄电池组的后方 ; 第 3 蓄电池组, 其在车辆纵剖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第 2 蓄电池组 的后方。上述第 2 蓄电池组的高度设定为低于上述第 1 蓄电池组的高度和上述第 3 蓄电池 组的高度。
另外,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壳体, 其固定于车辆且用于收容蓄电池的层叠体, 该 蓄电池壳体包括 : 第 1 蓄电池收容部 ; 第 2 蓄电池收容部, 其在车辆纵剖方向上配置在上述 第 1 蓄电池收容部的后方 ; 第 3 蓄电池收容部, 其在车辆纵剖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第 2 蓄电池 收容部的后方。上述第 2 蓄电池收容部的高度设定为低于上述第 1 蓄电池收容部的高度和 上述第 3 蓄电池收容部的高度。
另外,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收容空间, 其朝下地形成于车辆的地板, 该蓄电池收 容空间包括 : 第 1 凹部 ; 第 2 凹部, 其在车辆纵剖方向上形成在上述第 1 凹部的后方 ; 第3凹 部, 其在车辆纵剖方向上形成在上述第 2 凹部的后方 . 上述第 2 凹部的高度设定为低于上 述第 1 凹部的高度和上述第 3 凹部的高度。
另外,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组件, 其搭载在车辆上, 该蓄电池组件包括 : 第1蓄 电池组 ; 第 2 蓄电池组, 其在车辆纵剖方向上形成在上述第 1 蓄电池组的后方 ; 第 3 蓄电池 组, 其在车辆纵剖方向上形成在上述第 2 蓄电池组的后方。上述第 2 蓄电池组的高度设定 为低于上述第 1 蓄电池组的高度和上述第 3 蓄电池组的高度。
本发明的详细内容以及其他特点、 优点见说明书的下述说明, 且表示在附图中。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搭载构造的车辆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 2 是表示蓄电池搭载构造的车辆主要部分的水平剖视图。 图 3 是沿图 2 的 III-III 线切断后的车辆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 图 4 是本发明的蓄电池组件的俯视图。 图 5 是蓄电池组件的立体图。 图 6 是本发明的蓄电池搭载框架的立体图。 图 7 是说明本发明的铅垂方向层叠部的蓄电池层叠工艺的分解立体图。 图 8 是说明本发明的车辆横剖方向层叠部的蓄电池层叠工艺的分解立体图。 图 9 是收装蓄电池组件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 10 是蓄电池组件的电路图。 图 11 是本发明的蓄电池壳体和蓄电池收容空间的扩大后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的图 1, 车辆 1 包括车厢 2 和形成在车厢 2 的前方的前仓 11。图中的箭 头 UP 表示铅垂方向朝上, 图中的箭头 FR 表示与车辆 1 的行驶方向相关的前方。车辆 1 是 利用收纳在前仓 11 中的电动机 12 的动力行驶的所谓的电动汽车。车辆 1 也可以是以电动 机和内燃发动机作为动力源而行驶的混合动力驱动车辆、 或在由燃料电池产生的电力驱动 的电动机的动力的作用下行驶的燃料电池车辆。
为了驱动电动机 12, 在车辆 1 的车厢 2 的地面下配置很多个蓄电池 3。
参照图 2 和图 3, 在车辆 1 的车身上, 在构成车厢 2 的地面的地板 16 的下方配置有 沿车辆纵剖方向延伸的一对平行的纵梁 (side member)4。图中的箭头 WD 表示车辆 1 的横 剖方向, 且表示面向车辆 1 的前方的右侧。一对纵梁 4 的前端固定于沿车辆横剖方向延伸 的车架横梁 (cross member)6。在一对纵梁 4 的后端固定有一对后纵梁 9。在一对后纵梁 9 上固定有沿车辆横剖方向延伸的后车架横梁 10。
车架横梁 6 的两端和后车架横梁 10 的两端固定于作为车身一部分的下门槛 (side sill)7, 该下门槛 7 用于划分形成车辆的车门用开口部的下端。一对纵梁 4 配置在下门槛 7 的内侧, 一方的纵梁 4 利用 3 个外伸托梁 (outrigger)8 固定在下门槛 7 上。另外, 在图 2 和图 3 中构件编号 7 所表示的部位相当于下门槛的内侧的壁面。构件 4、 6、 9、 10 作为车身 的一部分而预先配置在地板 16 的下方。
再次参照图 1, 在车辆 1 的前仓 11 中收纳有作为车辆 1 的行驶动力源的电动机 12 以及作为关联器件的蓄电池充电器 13 和逆变器 14。蓄电池充电器 13 是用于对蓄电池 3 进 行充电的器件, 逆变器 14 是用于控制蓄电池 3 的充放电的器件。在以下的说明中, 将电动 机 12 和关联器件总称为电气装置。
参照图 4 和图 5, 蓄电池 3 预先层叠在形成为矩形的平面形状的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的内侧, 而后作为蓄电池组件 22 自下方安装在由一对纵梁 4、 车架横梁 6、 一对后纵梁 9 和后车架横梁 10 围起来的空间内。参照图 6, 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由矩形框 23 和配置在矩形框 23 的内侧的加强构件 24 构成。
矩形框 23 由前端构件 23f、 后端构件 23r 和一对侧端构件 23s 构成, 该侧端部 23s 将前端构件 23f 的两端和后端构件 23r 的两端结合起来。前端构件 23f、 后端构件 23r 和一 对侧端构件 23s 构成矩形的 4 个边。另外, 在蓄电池组件 22 的说明中所用的前后或前端 / 后端这些用语是指在将蓄电池组件 22 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下的前后或前端 / 后端。
前端构件 23f、 后端构件 23r、 和一对侧端构件 23s 均由下述构件构成, 即, 包括纵 壁部 28 和自纵壁部 28 的下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凸缘部 29、 截面为倒 T 字形的构件。
加强构件 24 由桁 (girder)24w 和梁 (beam)24c 构成, 桁 24w 沿车辆横剖方向固定 在矩形框 23 的内侧, 梁 (beam)24c 将桁 24w 的中间部和前端构件 23f 的中间部结合起来。 利用焊接将桁 24w 和梁 24c 结合成 T 字形, 再利用焊接将 T 字的各端部结合于矩形框 23, 从 而使加强构件 24 作为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而预先一体化。
采用上述结构, 在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的内侧被桁 24w 划分成前方的矩形区域和后 方的矩形区域 26R。前方的矩形区域进一步被梁 24c 划分成两个矩形区域 26F。前方的两 个矩形区域 26F、 26F 和后方的矩形区域 26R 的面积基本相同。各矩形区域 26F、 26F、 26R 被 设计为形成长边是短边的大致 2 倍的矩形。 参照图 7, 蓄电池 3 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 蓄电池 3 沿长方体的三个边中最短的边 的方向层叠。在以下的说明中, 对于其余两边, 根据长度将这两边称为长边和短边。
在前方的两个矩形区域 26F 中, 蓄电池 3 在其长边朝向车辆横剖方向、 短边朝向车 辆横剖方向的状态下朝上层叠。 在各矩形区域 26F 中沿车辆纵剖方向并列配置 4 个层叠体。 各层叠体的蓄电池 3 的层叠数并不相同, 前方的 2 个层叠体层叠有 4 层蓄电池 3, 后方的 2 个层叠体层叠有 2 层蓄电池 3。这样, 在各矩形区域 26F 中层叠有 12 个蓄电池 3。
在前方的各矩形区域 26F 的各层叠体中, 隔着隔离件 37b 和带状板 37a 层叠蓄电 池 3。隔离件 37b 是在圆柱状的构件的中间借助台阶而形成有大径部的构件。在蓄电池的 四角预先形成用于收纳隔离件 37b 的圆柱状部分的通孔。在带状板 37a 的两端也形成有通 孔。在层叠蓄电池 3 时, 将隔离件 37b 的大径部的两侧的圆柱状部分中的一者贯穿带状板 37a 的通孔后插入到蓄电池 3 的通孔中, 将隔离件 37b 的大径部的两侧的圆柱状部分中的另 一者贯穿另一带状板 37a 的通孔后插入到相邻的蓄电池 3 的通孔中。由此, 在相邻的蓄电 池 3 之间借助两张带状板 37a 夹持隔离件 37b 的大径部, 从而保持蓄电池 3 的层叠间隔恒 定。在最上端和最下端的蓄电池 3 上安装有带状板 37a 和在圆柱状的构件的一端形成有大 径部的隔离件 37c。
在隔离件 37b、 37c 的中心预先沿轴线方向形成有通孔, 该结构未图示。在层叠了 规定数量的蓄电池 3 后, 利用隔离件 37b 和 37c 的通孔使销贯穿层叠后的蓄电池 3, 在销的 两端螺纹配合螺母, 从而使蓄电池 3 一体地形成为层叠体。
参照图 4, 在前方的矩形区域 26F、 26F 的一方的层叠体列与前方的矩形区域 26F、 26F 的另一方的层叠体列之间形成有空间 G。空间 G 位于梁 24c 和梁 24c 的周边区域的上 方。层叠在前方的矩形区域 26F、 26F 中的蓄电池 3 全以端子 3a 朝向空间 G 的状态层叠。在 空间 G 中收装有线束 34、 配电箱 (switch box)35 和接线盒 (junction box)36, 线束 34 用 于将各蓄电池 3 的端子 3a 和前仓 11 内的电气装置电连接起来, 配电箱 35 和接线盒 36 设
置在线束 34 的中途。
参照图 8, 在后方的矩形区域 26R 中沿车辆横剖方向以长边朝向车辆纵剖方向的 形式层叠有 24 个蓄电池 3。蓄电池 3 的端子 3a 朝向前方, 且借助上述隔离件 37b 以恒定间 隔层叠该蓄电池 3。在层叠体的两端层叠有端板 (end plate)37e。
在隔离件 37b 的中心预先沿轴线方向形成有通孔, 该结构未图示。在层叠了规定 数量的蓄电池 3 后, 利用隔离件 37b 的通孔使销在层叠后的蓄电池 3 中贯穿, 使螺母与销的 两端螺纹配合, 从而使蓄电池 3 一体地形成为层叠体。
利用螺钉 37f 将沿车辆横剖方向延伸的支承板 37d 固定在层叠体的前方和后方的 侧面。在后方的矩形区域 26R 中仅配置有一个像上述那样层叠的层叠体。
参照图 5, 利用上述的配置方式, 在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的内侧的前方的两个矩形 区域 26F 中分别设置有沿铅垂方向层叠有 4 层蓄电池 3 的蓄电池组 S1 和沿铅垂方向层叠 有两层蓄电池 3 的蓄电池组 S2。在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的内侧的后方的矩形区域 26R 中设 置有沿车辆横剖方向层叠有 24 层蓄电池 3 的蓄电池组 S3。 以层叠方向说明的话, 蓄电池组 S1 和 S2 构成作为沿铅垂方向层叠而成的蓄电池 3 的集合体的第 1 蓄电池单元 38F, 蓄电池 组 S3 构成作为沿车辆横剖方向层叠而成的蓄电池 3 的集合体的第 2 蓄电池单元 38R。 参照图 3 和图 9, 在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上固定有用于收容蓄电池组件 22 的壳体 22a。蓄电池 3 的层叠体例如利用螺钉固定在壳体 22a 上。也可以利用向纵壁部 28 的内侧 伸出的凸缘部 29 固定层叠体。预先根据蓄电池 3 的层叠体的形状形成壳体 22a, 壳体 22a 具有阻止层叠体的车辆纵剖方向、 车辆横剖方向和铅垂方向的位移的功能。也优选在覆盖 层叠后的蓄电池 3 的下方的壳体 22a 上形成开口部, 从而提高蓄电池 3 的冷却性。在该情 况下, 可以任意地设计开口部的数量、 形状。
参照图 8, 也优选在一方的端板 37e 的侧部的壳体 22a 的内侧配置例如由微型电子 计算机构成的控制单元 45, 该控制单元 45 控制接线盒 36 内的设备。
在该情况下, 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壳体 22a、 蓄电池 3 的层叠体、 线束 34、 配电箱 35、 接线盒 36 和控制单元 45 构成蓄电池组件 22。
参照图 1 ~图 4, 利用贯穿向纵壁部 28 的外侧伸出的凸缘部 29 的螺栓和与该螺 栓螺纹配合的螺母将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固定在纵梁 4、 车架横梁 6、 一对后纵梁 9 和后车架 横梁 10 上。在该状态下, 前端构件 23f 的纵壁部 28 与车架横梁 6 相对, 后端构件 23r 的纵 壁部 28 与后车架横梁 10 相对, 一对侧端构件 23s 的纵壁部 28 与一对纵梁 4、 和在该纵梁 4 的延长线上的一对后纵梁 9 的一部分相对。一对纵梁 4、 车架横梁 6、 一对后纵梁 9 和后车 架横梁 10 构成用于将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固定在车身上的固定构件。
固定在固定构件上的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帮助提高车身的刚性、 强度。矩形框 23 和加强构件 24 作为在车辆碰撞时输入的负荷的传递路径而发挥作用。
在车身上利用作为固定构件的一对纵梁 4、 车架横梁 6、 一对后纵梁 9 和后车架横 梁 10 划分形成出如图 3 所示的朝下的开口部 30。开口部 30 的上方被地板 16 覆盖, 形成用 于收容蓄电池组件 22 的收容凹部 31。
将蓄电池组件 22 自车身的下方插入到收容凹部 31 中, 利用螺栓将蓄电池搭载框 架 21 固定在固定构件上, 从而将蓄电池组件 22 安装在车身上。通过预先将很多个蓄电池 3 一体地形成为蓄电池组件 22, 能够易于向车身搭载蓄电池 3。另外, 能够依据蓄电池 3 的
更换等需要, 自车身容易地拆下蓄电池 3。
如图 1 所示, 车辆 1 在车厢 2 内具有前座椅 32F 和后座椅 32R。以在将蓄电池组件 22 安装在收容凹部 31 中的状态下, 蓄电池组 S1 位于前座椅 32F 的大致下方, 蓄电池组 S2 位于前座椅 32F 与后座椅 32R 之间的地面 33 的下方, 蓄电池组 S3 位于后座椅 32R 的下方 的方式, 预先设定蓄电池组件 22 的形状和尺寸、 蓄电池 3 的形状、 尺寸和层叠数、 固定构件 的位置等。此外, 根据蓄电池组件 22 的形状决定地板 16 和壳体 22a 的形状。
在将蓄电池组 S1 的高度设定为 h1、 将蓄电池组 S2 的高度设定为 h2、 将蓄电池组 S3 的高度设定为 h3 时, h3 > h1 > h2。在左右两个矩形区域 26F 内高度 h1 和 h2 是相同 的。
蓄电池组 S1 位于前座椅 32F 的下方, 蓄电池组 S3 位于后座椅 32R 的下方。通过 比位于地面 33 的下方的蓄电池组 S2 的高度 h2 大地设定蓄电池组 S1、 S3 的高度 h1、 h3, 能 够将车厢 2 内的座椅下方的空间有效地利用为蓄电池 3 的搭载空间, 从而能够不影响车厢 2 的舒适性地将很多个蓄电池 3 搭载在车辆 1 中。另外, 由于蓄电池组 S3 的高度大于蓄电 池组 S1 的高度 h1, 因此在车厢 2 内, 后座椅 32R 的乘坐面高于前座椅 32F 的乘坐面。在确 保后座椅 32R 上的乘客的良好的视野的方面, 优选采用该种设定。 左右的蓄电池组 S1 由总计 16 个蓄电池 3 构成。左右的蓄电池组 S2 由总计 8 个 蓄电池 3 构成。蓄电池组 S3 由 24 个蓄电池 3 构成。也就是说, 以桁 24w 为界限在前后各 配置 24 个蓄电池 3。因而, 蓄电池组 S3 的蓄电池重量比左右的蓄电池组 S2 的总蓄电池重 量和左右的蓄电池组 S1 的总蓄电池重量都重, 且与左右的蓄电池组 S2 和左右的蓄电池组 S1 的蓄电池重量总和大致相等。
结果, 蓄电池组件 22 的重心位于蓄电池组件 22 的俯视图的形心位置的后方。若 将图 4 的 Cv 视作车辆 1 的形心, 结果蓄电池组件 22 的重心位于车辆的形心 Cv 的后方。考 虑到要将由电动机 12、 蓄电池充电器 13 和逆变器 14 构成的电气装置收装在车辆 1 的前部 的前仓 11 中, 在适当地保持车辆 1 的前后方向的重量平衡的方面, 优选使蓄电池组件 22 的 重心位置位于车辆 1 的形心 Cv 的后方。
在蓄电池组 S1 和 S2 中, 蓄电池 3 以长边朝向车辆横剖方向、 短边朝向车辆纵剖方 向的状态层叠。在该情况下, 根据图 2 所示的车身下部的宽度 W 和图 4 所示的蓄电池 3 的 长边 Wb 的长度来决定车辆横剖方向的蓄电池 3 的密集度或间隔。对于蓄电池组 S1 和 S2, 形成在一方的矩形区域 26F 的层叠体列与另一方的矩形区域 26F 的层叠体列之间的空间 G 使该间隔的调整容易进行。在蓄电池组 S1 和 S2 中, 沿铅垂方向层叠蓄电池 3。因而, 蓄电 池组 S1 和 S2 的高度 h1、 h2 能够进行以蓄电池 3 的最短边的长度为大致的调整单位的小幅 度调整。
另一方面, 对于蓄电池组 S3, 蓄电池 3 沿最短的边在车辆横剖方向上层叠。因此, 与车身下部的宽度 W 对应地调整蓄电池 3 的层叠数和蓄电池 3 间的空间, 能够小幅度地调 整蓄电池组 S3 的在车辆横剖方向上的长度。 结果, 能够有效利用后座椅 32R 的下方的空间, 配置很多个蓄电池 3。
另外, 根据车型的不同, 有时由于设置有图 2 所示的后轮罩 (wheel house)25、 后 悬吊装置, 使车厢 2 的后部的空间出现制约。由于能够像上述那样地小幅度调整位于车厢 2 的后部的蓄电池组 S3 的在车辆横剖方向上的尺寸, 因此也能够容易地应对因车型的不同
而产生的车厢 2 的后部的空间的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 蓄电池组 S1 和 S2 均具有沿车辆纵剖方向并列的 2 个层叠体。 但 是, 可以依据车辆 1 的纵剖方向的尺寸而任意地改变该层叠体的数量。例如, 也可以分别利 用 3 个层叠体构成蓄电池组 S1, 也可以仅由 1 列的层叠体构成蓄电池组 S2。
这样, 即使在车辆 1 的座椅布局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也不用改变蓄电池搭载框 架 21, 能够通过改变蓄电池组 S1R、 S1L、 S2R、 S2L、 S3 的结构而容易地应对该座椅布局等的 变化。因而, 能够在多种车型中共用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根据以上的结构, 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的后端构件 23r 和桁 24w 位于距后悬吊装置 比较近的位置上。针对车辆的背后发生碰撞时对车身输入的负荷、 后悬吊装置对车身的上 推负荷, 这些构件具有增大车身的刚性的作用。在蓄电池组 S3 中, 使蓄电池 3 紧密接触地 层叠, 且增加支承板 37d 等构件的强度, 从而也能够帮助提高车身的刚性和强度。
另外, 将线束 34、 配电箱 35 和接线盒 36 配置在空间 G 中, 使端子 3a 朝向空间 G 地 层叠蓄电池组 S1 和 S2 的蓄电池 3, 因此能够将不用于层叠蓄电池 3 的空间 G 有效地利用于 这些构件的配置。在确保这些构件的配置空间方面, 也优选将铅垂方向层叠部配置在车辆 横剖方向层叠部的前方。
在蓄电池组 S3 中, 使端子 3a 朝向车辆 1 的前方、 换言之朝向桁 24w 的上方的空间 地层叠蓄电池 3。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保护端子 3a 的方面, 优选该配置方式。另外, 采用该种 配置方式, 能够利用桁 24w 的上方的空间而容易地使线束 34 与端子 3a 相连接。此外, 通过 利用桁 24w 支承线束 34, 也能提高线束 34 的耐久性。
接下来, 参照图 10 说明蓄电池组件 22 的电路。
电路利用线束 34 串联连接蓄电池组 S3 的蓄电池 3 和左右的矩形区域 26F 的蓄电 池组 S1 和 S2。配电箱 35 设在将蓄电池组 S3 和蓄电池组 S1、 S2 连接起来的线束 34 的中 途。接线盒 36 设在所有的蓄电池 3 的两端之间。
配电箱 35 由串联连接的手动继电器 35a 和熔丝 35b 构成。手动继电器 35a 是利 用手动操作而使蓄电池组 S3 和蓄电池组 S1、 S2 的继电器电连接或使蓄电池组 S3 和蓄电 池组 S1、 S2 断路的继电器。在本实施方式中, 利用配电箱 35 将蓄电池组件 22 的电路分开 为蓄电池单元 38R 和蓄电池单元 38F, 该蓄电池单元 38R 由蓄电池组 S3 的蓄电池 3 构成, 该蓄电池单元 38F 由位于左右的矩形区域 26F 中的蓄电池组 S1 和 S2 的蓄电池 3 构成。以 SAEJ2344( 电动汽车安全导则 ) 为标准, 相等地设定蓄电池单元 38F 的端子间电压和蓄电池 单元 38R 的端子间电压。蓄电池单元 38F 和蓄电池单元 38R 的蓄电池 3 的层叠数均为 24 个。
接线盒 36 包括 : 主触点 36a, 其用于将蓄电池单元 38F 的正极端子与逆变器 14 电 连接或断路 ; 副触点 36b, 其用于将蓄电池单元 38R 的负极端子与逆变器 14 电连接或断路。
此外, 在接线盒 36 中, 对电阻 36d 和预充电触点 36e 串联连接的预充电电路 36c 与 主触点 36a 并联地设置。根据上述控制单元 45 所输出的开关信号来进行主触点 36a、 副触 点 36b 和预充电触点 36e 的开与关。也可以在接线盒 36 内设置用于检测蓄电池单元 38F、 38R 的端子间电压的电压检测部、 用于检测蓄电池单元 38F、 38R 的输出电流的电流检测部。
在空间 G 内, 配电箱 35 位于距逆变器 14 的距离比接线盒 36 距逆变器 14 的距离 远的位置、 即位于更靠后方。配电箱 35 像上述那样地配置在蓄电池单元 38F 与蓄电池单元 38R 之间。因而, 在 缩短线束 34 的长度的方面, 优选配电箱 35 在物理的配置方式上, 也是配置在靠近蓄电池单 元 38F 与蓄电池单元 38R 的中间点的位置上。接线盒 36 在图 10 中配置在蓄电池单元 38F、 38R 与电气装置之间。 因而, 在缩短线束 34 的长度的方面, 优选在物理的配置方式上也将接 线盒 36 配置在配电箱 35 的前方。
在电气装置配置在蓄电池组件 22 后方的车辆中, 优选反将接线盒 36 配置在配电 箱 35 的后方。
再次参照图 3, 为了自车厢 2 内操作配电箱 35 内的手动继电器 35a, 在覆盖手动继 电器 35a 的上方的壳体 22a 和地板 16 上形成开口部 22b。此外, 还设置有能开闭地覆盖开 口部 22b 的盖 (lid)39。配电箱 35 位于左右的前座椅 32F 之间。通过上述那样地配置配电 箱 35, 能够不移动前座椅 32F 地开闭盖 39 以及操作手动继电器 35a。配电箱 35 也可以设 置在其他位置。
最后, 详细说明壳体 22a 和收容凹部 31。
参照图 9, 壳体 22a 包括用于收装蓄电池组 S1 的第 1 蓄电池收容部 P1、 用于收装 蓄电池组 S2 的第 2 蓄电池收容部 P2 和用于收装蓄电池组 S3 的第 3 蓄电池收容部 P3。在 车辆纵剖方向上, 在第 1 蓄电池收容部 P1 的后方设置第 2 蓄电池收容部 P2, 在第 2 蓄电池 收容部的后方设置第 3 蓄电池收容部 P3。 参照图 11, 在将第 1 蓄电池收容部 P1 的高度设定为 h11、 将第 2 蓄电池收容部 P2 的高度设定为 h12、 将第 3 蓄电池收容部 P3 的高度设定为 h13 时, h13 > h11 > h12。
利用地板 16 和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形成收容凹部 31。收容凹部 31 具有能收容蓄 电池组 S1 ~ S3 的容量。具体而言, 收容凹部 31 由前座椅 32F 的下方的用于收容蓄电池组 S1 的第 1 凹部 Q1、 地面 (floor)33 的下方的用于收容蓄电池组 S2 的第 2 凹部 Q2 和后座椅 32R 的下方的用于收容蓄电池组 S3 的第 3 凹部 Q3 构成。
在将第 1 凹部 Q1 的高度设定为 h21、 将第 2 凹部 Q2 的高度设定为 h22、 将第 3 凹 部 Q3 的高度设定为 h23 时, h23 > h21 > h22。
这里将以 2009 年 2 月 24 日为申请日的日本的特愿 2009-041225 号以及以 2009 年 7 月 15 日为申请日的日本的特愿 2009-166942 号的内容以引用的方式纳入本说明书。
以上, 利用若干特定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 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 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对这些实施方式施加各种修 改或变更。
例如, 蓄电池 3 的形状未必一定是扁平的长方体。另外, 所有的蓄电池 3 也无需一 定是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 作为第 1 蓄电池单元 38F, 设置有两个蓄电池组 S1 和 S2, 但也可 以由一个蓄电池组构成第 1 蓄电池单元 38F。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通过在梁 24c 的上方 设置空间 G, 将蓄电池组 S1 和 S2 左右分开, 但也可以根据车身下部的宽度 W 和蓄电池 3 的 尺寸的不同, 不设置空间 G, 沿车辆横剖方向不留间隙地并列设置第 1 蓄电池单元 38F 的蓄 电池堆栈。
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并不限定于是矩形的框状, 可以根据车辆 1 的形状进行各种各 样的设计变更。也可以代替将桁 24w 和梁 24c 结合为 T 字形的结构而使桁 24w 和梁 24c 呈
十字形交叉。
另外, 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不是本发明的必须构件, 在不借助蓄电池搭载框架 21 地 将蓄电池 3 搭载在车辆 1 上的情况下, 通过设置铅垂方向层叠部和车辆横剖方向层叠部, 也 能实现车辆的良好的前后方向重量平衡。
图 10 所示的蓄电池组件 22 的电路也不是本发明的必须构件, 在搭载多个蓄电池 3 的车辆中, 与蓄电池 3 的电路无关, 能够应用本发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 本发明的蓄电池搭载构造适合于电动车辆, 但却不限于此。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包含的排他性质或特点如所附述权利要求书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