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装控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灌装控制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7201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26 CN 103172010 A *CN103172010A* (21)申请号 201310120102.2 (22)申请日 2013.04.08 B67C 3/28(2006.01) (71)申请人 广东海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顺 江居委会工业园置业路 8 号 (72)发明人 郑贻端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44245 代理人 黄磊 (54) 发明名称 一种灌装控制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灌装控制装置, 包括阀体 。
2、以及阀杆, 其中, 阀体内设有阀室, 该阀室的中部 向内收缩形成内径小于阀室其他部分的内径的收 缩部, 该收缩部的上方形成上阀室, 下方形成下阀 室, 其中, 上阀室的侧壁上设有液体进口, 下阀室 的底部设有液体出口 ; 阀杆从上而下伸入到阀室 内, 阀杆的上部设有控制阀杆上下运动的竖向运 动控制机构, 阀杆的下端设有密封头 ; 所述密封 头位于收缩部处, 且密封头的上表面与收缩部的 下表面之间形成密封结构, 常态下密封头的上表 面封堵于收缩部的下表面上。本发明的灌装控制 装置可防止从快罐状态向慢罐状态转换时液体向 容器外溅出。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72010 A CN 103172010 A *CN103172010A* 1/1 页 2 1. 一种灌装控制装置, 包括阀体以及阀杆, 其中, 阀体内设有阀室, 该阀室的中部向内 收缩形成内径小于阀室其他部分的内径的收缩部, 该收缩部的上方形成上阀室, 下方形成 下阀室, 其中, 上阀室的侧壁上设有液体进口, 下阀室的底部设有液体出口 ; 阀杆从上而下 伸入到阀室内, 阀杆的上部设有控制阀杆上下运动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 阀杆的下端设有 密封头 ; 其特。
4、征在于, 所述密封头位于收缩部处, 且密封头的上表面与收缩部的下表面之间 形成密封结构, 常态下密封头的上表面封堵于收缩部的下表面上。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灌装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缩部的下表面以及密封 头的上表面呈锥形, 且密封头的上表面上设有密封环。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灌装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头的上表面上设有环 形槽, 所述密封环设置于该环形槽内, 所述密封环为 O 型密封圈。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灌装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出口上设有防滴漏装 置, 该防滴漏装置由多个分隔件排列而成, 相邻的分隔件之间形成有液封间隙。 5.。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灌装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分隔件为圆环, 多个圆环 同心设置, 并且这些圆环的高度从外到内依次降低 ; 所述液体出口处设有十字支架, 所述圆 环的下端连接在该十字支架上。 6.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灌装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分隔件为片状板, 多个片 状板平行排列。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灌装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由上阀体和下阀体组 合而成, 其中, 上阀体的体内形成上阀室, 所述液体进口上设有与灌装秤的液体输出管连接 的接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灌装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竖向运动控制 机构为液压缸或气。
6、压缸。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灌装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为气 压缸, 且为双活塞气压缸, 包括缸体, 该缸体由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端盖、 上缸体、 上隔 板、 下缸体以及下隔板组成, 其中下隔板连接在阀体上 ; 所述阀杆由上阀杆和下阀杆连接而 成, 其中, 上阀杆穿越在缸体内, 下阀杆伸入到阀室内 ; 所述上缸体内设有第一气缸室, 该第 一气缸室内设有与上阀杆固定连接的第一活塞, 该第一活塞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第一上 气口和第一下气口, 该第一活塞的下方设有常态下令阀杆上的密封头封堵在收缩部上的弹 簧 ; 所述下缸体内设有第二气缸室, 该第二气缸室内设有与上阀。
7、杆固定连接的第二活塞, 该 第二活塞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第二上气口和第二下气口 ; 所述第一气缸室的容积大于第 二气缸室的容积。 10.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灌装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端盖与上阀杆之间从上 到下依次设有防尘环、 耐磨环和拉杆封 ; 所述上隔板与上阀杆之间设有拉杆封 ; 所述下隔 板与上阀杆之间设有 O 型密封圈。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72010 A 2 1/4 页 3 一种灌装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容器内灌入液体时的辅助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灌装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灌装秤是一种将液体按照设定的重量灌入容器中的衡器。利。
8、用灌装秤进行灌装 时, 整个灌装过程一般分为快灌和慢灌两个阶段, 先处于快灌状态向瓶里快速装入一定的 物料, 然后改为漫灌状态, 缓慢精确的注入, 最后阀门关闭停止灌注 ; 快灌状态可节省灌装 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漫灌状态提高灌装精确度, 使快要完成灌装时出现的溅油现象得以 减缓。上述快慢灌装状态的切换通过灌装控制装置来实现, 参见图 1, 现有的灌装控制装置 主要包括阀体a和阀杆b, 其中, 阀体a内设有阀室, 该阀室的中部向内收缩形成内径小于阀 室其他部分的内径的收缩部h, 该收缩部h的上方形成上阀室c, 下方形成下阀室d, 其中, 上 阀室 c 的侧壁上设有液体进口 f, 下阀室 。
9、d 的底部设有液体出口 g ; 阀杆 b 从上而下伸入到 阀室内, 阀杆b的上部设有控制阀杆上下运动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 阀杆b的下端设有密封 头e, 该密封头e位于液体出口g处, 当其封堵于液体出口g时, 整个灌装控制装置处于关闭 状态, 当阀杆 b 在竖向运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向上抬起时, 液体出口打开, 通过控制阀杆 b 抬起的高度, 可控制液体出口 g 的开口大小, 从而形成快罐状态和慢罐状态。灌注过程中, 从快罐状态向漫灌状态转换时, 阀杆 b 自上而下运动对下落的液柱产生一个向下的外力作 用, 且液体出口 g 的开口瞬间变小, 造成液体瞬间高速向外喷射, 此时由于容器内的液体已 经灌。
10、满至接近瓶口处, 因此加速喷射的液体往往会导致液体向容器外溅出。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灌装控制装置, 该灌装控制装 置可防止从快罐状态向慢罐状态转换时液体向容器外溅出。 0004 一种灌装控制装置, 包括阀体以及阀杆, 其中, 阀体内设有阀室, 该阀室的中部向 内收缩形成内径小于阀室其他部分的内径的收缩部, 该收缩部的上方形成上阀室, 下方形 成下阀室, 其中, 上阀室的侧壁上设有液体进口, 下阀室的底部设有液体出口 ; 阀杆从上而 下伸入到阀室内, 阀杆的上部设有控制阀杆上下运动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 阀杆的下端设 有密封头 ; 其特征在于, 所述。
11、密封头位于收缩部处, 且密封头的上表面与收缩部的下表面之 间形成密封结构, 常态下密封头的上表面封堵于收缩部的下表面上。 0005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 其中, 所述收缩部的下表面以及密封头的上表面呈锥形, 且密封头的上表面上设有密封环。 进一步地, 密封头的上表面上设有环形槽, 所述密封环设 置于该环形槽内, 所述密封环为 O 型密封圈。通过锥形面的相互配合, 提高了密封的效果。 0006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 其中, 所述液体出口上设有防滴漏装置, 该防滴漏装置由 多个分隔件排列而成, 相邻的分隔件之间形成有液封间隙。具体地, 所述的分隔件为圆环, 多个圆环同心设置, 并且这些圆环的高。
12、度从外到内依次降低 ; 所述液体出口处设有十字支 架, 所述圆环的下端连接在该十字支架上。或者 : 所述的分隔件为片状板, 多个片状板平行 说 明 书 CN 103172010 A 3 2/4 页 4 排列。 在灌油时, 灌装动作完成后, 液体出口上仍然会有一层油膜, 瓶子转离的过程中, 油膜 在自重状态下, 会逐渐形成油滴, 油滴可能会滴在转动的瓶身上, 从而引起发霉、 瓶身油腻 或其他市场投诉。 而采用上述的防滴漏结构后, 由于多个分隔件之间形成有液封间隙, 油滴 滴在分隔件上时, 其液体表面张力使液体出口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在该封闭的空间内, 向 上的大气压力大于油的自重, 因此油滴不。
13、会下落。 0007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 其中, 所述阀体由上阀体和下阀体组合而成, 其中, 上阀 体的体内形成上阀室, 所述液体进口上设有与灌装秤的液体输出管连接的接头。 0008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 其中, 所述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为气压缸或油压缸。 通过 气压缸或油压缸控制阀杆的上下运动。 0009 具体地, 所述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为气压缸, 且为双活塞气压缸, 包括缸体, 该缸 体由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端盖、 上缸体、 上隔板、 下缸体以及下隔板组成, 其中下隔板连 接在阀体上 ; 所述阀杆由上阀杆和下阀杆连接而成, 其中, 上阀杆穿越在缸体内, 下阀杆伸 入到阀室内 ; 所述上缸。
14、体内设有第一气缸室, 该第一气缸室内设有与上阀杆固定连接的第 一活塞, 该第一活塞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第一上气口和第一下气口, 该第一活塞的下方 设有常态下令阀杆上的密封头封堵在收缩部上的弹簧 ; 所述下缸体内设有第二气缸室, 该 第二气缸室内设有与上阀杆固定连接的第二活塞, 该第二活塞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第二 上气口和第二下气口 ; 所述第一气缸室的容积大于第二气缸室的容积。 0010 进一步地, 所述上端盖与上阀杆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防尘环、 耐磨环和拉杆封 ; 所述上隔板与上阀杆之间设有拉杆封 ; 所述下隔板与上阀杆之间设有 O 型密封圈。 0011 本发明的灌装控制装置工作时, 阀杆上。
15、的密封头的上表面位于收缩部的下表面的 下方, 两者间的间隙形成液体的流动通道 ; 当从快罐状态转换成慢罐状态时, 阀杆向上提, 所述的流动通道减小, 该过程中, 阀杆伸入阀室的体积缩小, 使得阀室内形成负压, 从而消 耗液体的部分流动能量 ( 在液体体积一定的情况下, 容纳液体的空间变大, 液体在扩充的 过程中消耗部分能量 ), 降低液体的流速, 有效防止了从快罐向慢罐过程中出现的流体加速 从而溅出的现象。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改进方案中, 在液体出口中设置了防滴漏装置, 该防 滴漏装置中的分隔片对流体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同样也能降低流体的流速。 同时, 所述的 防滴漏装置可以令油滴在其上形成。
16、液封, 防止灌注完毕后残留的油滴掉落。 附图说明 0012 图 1 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灌装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 2 为本发明的灌装控制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 3 为图 2 的 A-A 剖视图的放大图。 0015 图 4 为图 2 的 B-B 剖视图的放大图。 0016 图 5 为本发明的灌装控制装置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防滴漏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 于此。 说 明 书 CN 103172010 A 4 3/4 页 5 0018 实施例 1 0019 参见图。
17、 2, 本实施例的灌装控制装置包括阀体 20 以及阀杆 30, 其中, 阀体 20 内设 有阀室, 该阀室的中部向内收缩形成内径小于阀室其他部分的内径的收缩部 38, 该收缩部 38 的上方形成上阀室 36, 下方形成下阀室 37, 其中, 上阀室 36 的侧壁上设有液体进口 40, 下阀室 37 的底部设有液体出口 41 ; 阀杆 30 从上而下伸入到阀室内, 阀杆 30 的上部设有控 制阀杆 30 上下运动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 阀杆 30 的下端设有密封头 39 ; 所述密封头 39 位 于收缩部 38 处, 且密封头 39 的上表面与收缩部 38 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密封结构, 常态下密 封。
18、头 39 的上表面封堵于收缩部 38 的下表面上。 0020 参见图 2, 所述的竖向运动控制机构为气压缸, 且为双活塞气压缸, 包括缸体, 该缸 体由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端盖2、 上缸体11、 上隔板13、 下缸体14以及下隔板17组成, 其 中, 上端盖2与上缸体11之间通过螺钉29连接在一起, 上缸体11、 上隔板13以及下缸体14 之间通过内六角螺钉 10 连接在一起, 下缸体 14、 下隔板 17 以及阀体 20 通过内六角螺钉 28 连接在一起。所述阀杆 30 由上阀杆 27 和下阀杆 22 螺纹连接而成, 两者在连接部位处设有 O 型密封圈 21 ; 其中, 上阀杆 27 穿越在。
19、缸体内, 下阀杆 22 伸入到阀室内。所述上缸体 11 内 设有第一气缸室 44, 该第一气缸室 44 内设有与上阀杆 27 固定连接的第一活塞 9, 该第一活 塞 9 通过两个挡圈 6 固定在上阀杆 27 上, 上阀杆 27 与第一活塞 9 之间设有 O 型密封圈 7, 第一活塞 9 与第一气缸室 44 的内壁之间设有双向活塞封 8 ; 该第一活塞 9 的上方和下方分 别设有第一上气口 31 和第一下气口 32, 该第一活塞 9 的下方设有常态下令阀杆 30 上的密 封头 39 封堵在收缩部 38 上的弹簧 12, 该弹簧 12 的上端作用在第一活塞 9 上, 下端作用在 上隔板 13 上。。
20、所述下缸体 14 内设有第二气缸室 45, 该第二气缸室 45 内设有与上阀杆 27 固定连接的第二活塞 15, 上阀杆 27 与第二活塞 15 之间设有 O 型密封圈和垫块 16, 第二活 塞15与第二气缸室45的内壁之间也设有双向活塞封 ; 该第二活塞15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 有第二上气口 33 和第二下气口 34。所述第一气缸室 44 的容积大于第二气缸室 45 的容积。 所述上端盖 2 与上阀杆 27 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防尘环 1、 耐磨环 3 和拉杆封 4 ; 所述上端 盖 2 与上缸体 11 之间设有 O 型密封圈 5 ; 所述上隔板 13 与上阀杆 27 之间设有拉杆封 ; 所 。
21、述下隔板 17 与上阀杆 27 之间设有 O 型密封圈 18 ; 所述下隔板与阀体 20 之间设有 O 型密 封圈 19。 0021 参见图 2, 上述竖向运动控制机构的工作原理是 : 常态下, 弹簧 12 对阀杆 30 产生 的作用力使得阀杆30上的密封头39封堵在收缩部38上, 形成常闭状态 ; 当进行快灌时, 第 一气缸室 44 和第二气缸室 45 上的第一上气口 31 和第二上气口 33 进气, 推动第一活塞 9、 第二活塞 15 连同阀杆 30 向下运动一定距离, 例如 6mm, 阀口打开 ; 当进入慢罐时, 第一上气 口 31 排气, 第二上气口 33 保持进气, 阀杆 30 向上。
22、运动一定距离, 例如 3mm, 阀口缩小。 0022 参见图 2 和图 3, 所述阀体 20 由上阀体 35 和下阀体 25 通过内六角螺钉 26 连接在 一起, 两者的连接部位的端面设有 O 型密封圈 24。其中, 上阀体 35 的体内形成上阀室 36, 该上阀室 36 的侧壁设有液体进口 40, 该液体进口 40 上设有与灌装秤的液体输出管连接的 接头 42 ; 下阀体 25 的体内形成下阀室 37, 下阀体 25 的底部形成液体出口 41。所述的收缩 部 38 设在上阀体 35 的下端, 该收缩部 38 上、 下表面呈相互对称的锥形, 在该收缩部 38 处 形成阀口。所述的密封头 39 。
23、设置在下阀杆 22 的下端, 该密封头 39 相对于阀杆 30 本体向 外凸起, 该密封头39也呈上、 下表面相互对称的锥形, 其中, 密封头39的上表面上设有环形 说 明 书 CN 103172010 A 5 4/4 页 6 槽, 所述密封环设置于该环形槽内, 所述密封环为 O 型密封圈 23。密封头 39 的上表面与收 缩部 38 的下表面形成密封时的密封面, 工作时, 密封头 39 的上表面与收缩部 38 的下表面 之间的间隙形成液体的流动通道 ( 参见图 2 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密封头 39)。 0023 参见图2和图4, 所述液体出口41上设有防滴漏装置, 该防滴漏装置由多个分隔件 排。
24、列而成, 相邻的分隔件之间形成有液封间隙。所述的分隔件为圆环 43, 多个圆环 43 同心 设置, 并且这些圆环43的高度从外到内依次降低。 所述液体出口41处设有十字支架46, 所 述圆环43的下端插入并固定连接在该十字支架46上 ; 所述十字架46可以是由金属件焊接 形成, 也可以是一体注塑成型的塑料件。而采用上述的防滴漏结构后, 由于多个圆环 43 之 间形成有液封间隙, 油滴滴在圆环 43 上时, 其液体表面张力使液体出口形成一个封闭的空 间, 在该封闭的空间内, 向上的大气压力大于油的自重, 因此油滴不会下落。 0024 实施例 2 0025 参见图 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 的不。
25、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防滴漏装置中, 所述 的分隔件为片状板 47, 多个片状板 47 平行排列, 片状板 47 之间形成液封间隙。 0026 本实施例上述以外的其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 1 相同。 0027 上述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内容的限制, 其 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 修饰、 替代、 组合、 简化, 均应为等 效的置换方式, 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103172010 A 6 1/4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72010 A 7 2/4 页 8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72010 A 8 3/4 页 9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72010 A 9 4/4 页 10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72010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