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控制系统和旋转电机控制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旋转电机控制系统和旋转电机控制方法.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380036227.5 (22)申请日 2013.09.24 2012-224373 2012.10.09 JP H02P 21/00(2006.01) H02K 19/12(2006.01) H02K 19/28(2006.01) H02K 21/04(2006.01) H02P 25/02(2006.01) H02P 25/08(2006.01) (71)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爱知县 (72)发明人 山田英治 平本健二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杨晓光 贺月娇 (54) 发明。
2、名称 旋转电机控制系统和旋转电机控制方法 (57) 摘要 一种旋转电机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旋转电机的 控制装置。当存在这样的电流相位时, 控制装置 设定具有位于第一与第二电流相位 (1、 2) 之 间的中间相位 (m) 的中间电流向量 (Im) : 在该 相位上, 磁阻转矩在第一电流向量 (I1) 的第一电 流相位 (1) 与第二电流向量 (I2) 的第二电流相 位 (2) 之间最大, 在第一电流向量上尚未叠加 电流脉冲, 第二电流向量是通过增加 d 轴电流以 及减小q轴电流来获取的。 中间电流向量(Im)被 设定为大于在向量轨迹沿直线从所述第一电流向 量(I1)变化到第二电流向量(I2)的情况下。
3、位于中 间相位 (m) 上的假想电流向量 (Ima)。通过按 照 I1、 Im 和 I2的顺序更改电流向量和按照 Im 和 I1的顺序返回电流向量来产生电流脉冲。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5.01.07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IB2013/002210 2013.09.24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4/057333 EN 2014.04.17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88186 A 。
4、(43)申请公布日 2015.04.01 CN 104488186 A 1/2 页 2 1.一种旋转电机控制系统, 包括 : 旋转电机, 其包括 定子, 其被配置为产生旋转磁场 ; 转子, 其被设置为面向所述定子, 所述转子具有通过转子槽缠绕在转子芯周围的转子 线圈, 所述转子具有连接到对应的转子线圈的整流单元, 所述整流单元分别被配置为沿一 个选择的方向对转子线圈电流进行整流, 并且所述转子具有转子凸极, 所述转子凸极由于 所述转子线圈电流而具有沿周向交替不同的极性 ; 以及 控制装置, 其被配置为在产生所述旋转磁场的电流向量上叠加电流脉冲,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设定第一电流向量和第二电流向。
5、量, 在该第一电流向量上尚未 叠加所述电流脉冲, 该第二电流向量是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向量, 通过以预定增加量增加 d 轴电流以及以预定减小量减小 q 轴电流来获取的,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 在所述电流向量与 d 轴正方向之间的相位被定义为电流相位 的情况下, 当存在这样的电流相位时设定中间电流向量 : 在该电流相位上, 磁阻转矩在所述 第一电流向量的第一电流相位与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第二电流相位之间最大, 所述中间电 流向量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电流相位与所述第二电流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 并且大于在向量 轨迹沿直线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变化到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情况下的假想电流向量,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将。
6、所述电流向量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二电流向 量, 并且进一步将所述电流向量从所述第二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一电流向量, 并且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通过在以下至少一种情况下将所述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中间 电流向量来产生所述电流脉冲 : 在所述电流向量正被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二 电流向量时, 和在所述电流向量正被从所述第二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一电流向量时。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旋转电机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在公共电流 控制圆上设定所述第一电流向量的终点和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终点, 并且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电流控制圆和沿直线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变化到所述 第二。
7、电流向量的假想向量轨迹所包围的区域中设定所述中间电流向量的终点, 所述区域包 括除所述第一电流向量的终点和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终点之外的所述电流控制圆。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旋转电机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中间电流向量具有这样的电流 相位 : 在该电流相位上, 所述磁阻转矩最大, 并且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电流控制圆 上设定所述中间电流向量的终点。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旋转电机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在第一电流 控制圆上设定所述第一电流向量的终点,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在大于所述第一电流控制圆的第二电流控制圆上设定所述第 二电流向量的终点, 并且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
8、在沿直线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变化到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假 想向量轨迹、 所述第二电流控制圆、 以及将所述第一电流向量的终点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流 控制圆上的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的终点位于 q 轴正方向侧的点的直线所包围的区域 中设定所述中间电流向量的终点, 所述区域包括所述第二电流控制圆。 5.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旋转电机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中间电流向量具有这样的电流 相位 : 在该电流相位上, 所述磁阻转矩最大, 并且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电流控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88186 A 2 2/2 页 3 制圆上设定所述中间电流向量的终点。 6.一种用于旋转电机的控制方法, 。
9、所述旋转电机包括 定子, 其被配置为产生旋转磁场 ; 以及 转子, 其被设置为面向所述定子, 所述转子具有通过转子槽缠绕在转子芯周围的转子 线圈, 所述转子具有连接到对应的转子线圈的整流单元, 所述整流单元分别被配置为沿一 个选择的方向对转子线圈电流进行整流, 并且所述转子具有转子凸极, 所述转子凸极由于 所述转子线圈电流而具有沿周向交替不同的极性,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 在产生所述旋转磁场的电流向量上叠加电流脉冲 ; 设定第一电流向量和第二电流向量, 在该第一电流向量上尚未叠加所述电流脉冲, 该 第二电流向量是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向量, 通过以预定增加量增加 d 轴电流以及以预定减小 量减小 q。
10、 轴电流来获取的 ; 在所述电流向量与 d 轴正方向之间的相位被定义为电流相位的情况下, 当存在这样的 电流相位时设定中间电流向量 : 在该电流相位上, 磁阻转矩在所述第一电流向量的第一电 流相位与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第二电流相位之间最大, 所述中间电流向量具有位于所述第 一电流相位与所述第二电流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 并且大于在向量轨迹沿直线从所述第一 电流向量变化到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情况下的假想电流向量 ; 将所述电流向量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二电流向量, 并且进一步将所述电 流向量从所述第二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一电流向量 ; 以及 通过在以下至少一种情况下将所述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中间。
11、电流向量来产生所述电 流脉冲 : 在所述电流向量正被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二电流向量时, 和在所述 电流向量正被从所述第二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一电流向量时。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88186 A 3 1/11 页 4 旋转电机控制系统和旋转电机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控制系统和旋转电机控制方法, 更具体地说, 本发明涉及在 电流向量上叠加电流脉冲情况下的控制。 背景技术 0002 公开号为2011-41433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11-41433A)描述了一种用于电磁旋 转电机的控制装置。旋转电机包括产生旋转磁场的定子和面向定子并旋转的转子。转子。
12、包 括转子线圈以及分别与转子线圈在选择的极性上发生短路的二极管。在控制装置中, 当满 足预定条件时, 电流脉冲叠加在分别流过定子线圈的定子电流。 0003 在 JP 2011-41433A 中描述的旋转电机中, 可构想一种在定子电流上叠加电流脉 冲的方法, 在产生旋转磁场的电流向量的d轴电流上叠加先增加后减小的d轴脉冲, 而在电 流向量的 q 轴电流上叠加先减小后增加的 q 轴脉冲。通过该配置, 可以提高上面已经叠加 电流脉冲的转子转矩, 而不会在叠加电流脉冲时过度增加定子电流 ; 但是, 在叠加电流脉冲 期间提高转子转矩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发明内容 0004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电机控制系统和旋。
13、转电机控制方法能够当电流脉冲正在产生 旋转磁场的电流向量上叠加时, 提高转子转矩。 0005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旋转电机控制系统。该旋转电机控制系统包括 : 旋转 电机, 其包括定子, 定子被配置为产生旋转磁场 ; 转子, 其被设置为面向所述定子, 所述转 子具有通过转子槽缠绕在转子芯周围的转子线圈, 所述转子具有连接到对应的转子线圈的 整流单元, 所述整流单元分别被配置为沿一个选择的方向对转子线圈电流进行整流, 并且 所述转子具有转子凸极, 所述转子凸极由于所述转子线圈电流而具有沿周向交替不同的极 性 ; 以及控制装置, 其被配置为在产生所述旋转磁场的电流向量上叠加电流脉冲, 所述控制。
14、 装置被配置为设定第一电流向量和第二电流向量, 在该第一电流向量上尚未叠加所述电流 脉冲, 该第二电流向量是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向量, 通过以预定增加量增加 d 轴电流以及以 预定减小量减小q轴电流来获取的,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 在所述电流向量与d轴正方向 之间的相位被定义为电流相位的情况下, 当存在这样的电流相位时设定中间电流向量 : 在 该电流相位上, 磁阻转矩在所述第一电流向量的第一电流相位与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第二 电流相位之间最大, 所述中间电流向量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电流相位与所述第二电流相位之 间的中间相位, 并且大于在向量轨迹沿直线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变化到所述第二电流向量 的情况下的。
15、假想电流向量,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将所述电流向量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更 改为所述第二电流向量, 并且进一步将所述电流向量从所述第二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一 电流向量, 并且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通过在以下至少一种情况下将所述电流向量更改为 所述中间电流向量来产生所述电流脉冲 : 在所述电流向量正被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更改为 所述第二电流向量时, 和在所述电流向量正被从所述第二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一电流向 说 明 书 CN 104488186 A 4 2/11 页 5 量时。 0006 在上述旋转电机控制系统中, 所述控制装置可被配置为在公共电流控制圆上设定 所述第一电流向量的终点和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
16、终点, 并且所述控制装置可被配置为在所 述电流控制圆和沿直线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变化到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假想向量轨迹所 包围的区域中设定所述中间电流向量的终点, 所述区域包括除所述第一电流向量的终点和 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终点之外的所述电流控制圆。 0007 在上述旋转电机控制系统中, 所述中间电流向量可具有这样的电流相位 : 在该电 流相位上, 所述磁阻转矩最大, 并且所述控制装置可被配置为在所述电流控制圆上设定所 述中间电流向量的终点。 0008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旋转电机控制系统中, 所述控制装置可被配置为在第 一电流控制圆上设定所述第一电流向量的终点, 所述控制装置可被配置为在大于所。
17、述第一 电流控制圆的第二电流控制圆上设定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终点, 并且所述控制装置可被配 置为在沿直线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变化到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假想向量轨迹、 所述第二电 流控制圆、 以及将所述第一电流向量的终点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流控制圆上的相对于所述第 一电流向量的终点位于 q 轴正方向侧的点的直线所包围的区域中设定所述中间电流向量 的终点, 所述区域包括所述第二电流控制圆。 0009 在上述旋转电机控制系统中, 所述中间电流向量可具有这样的电流相位 : 在该电 流相位上, 所述磁阻转矩最大, 并且所述控制装置可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电流控制圆上设 定所述中间电流向量的终点。 0010 本发明的第。
18、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旋转电机的控制方法。 所述旋转电机包括 : 定子, 其被配置为产生旋转磁场 ; 以及转子, 其被设置为面向所述定子, 所述转子具有通过转子槽 缠绕在转子芯周围的转子线圈, 所述转子具有连接到对应的转子线圈的整流单元, 所述整 流单元分别被配置为沿一个选择的方向对转子线圈电流进行整流, 并且所述转子具有转子 凸极, 所述转子凸极由于所述转子线圈电流而具有沿周向交替不同的极性。所述控制方法 包括 : 在产生所述旋转磁场的电流向量上叠加电流脉冲 ; 设定第一电流向量和第二电流向 量, 在该第一电流向量上尚未叠加所述电流脉冲, 该第二电流向量是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向 量, 通过以预定增加。
19、量增加d轴电流以及以预定减小量减小q轴电流来获取的 ; 在所述电流 向量与 d 轴正方向之间的相位被定义为电流相位的情况下, 当存在这样的电流相位时设定 中间电流向量 : 在该电流相位上, 磁阻转矩在所述第一电流向量的第一电流相位与所述第 二电流向量的第二电流相位之间最大, 所述中间电流向量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电流相位与所 述第二电流相位之间的中间相位, 并且大于在向量轨迹沿直线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变化到 所述第二电流向量的情况下的假想电流向量 ; 将所述电流向量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更改为 所述第二电流向量, 并且进一步将所述电流向量从所述第二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一电流 向量 ; 以及通过在以下至少一。
20、种情况下将所述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中间电流向量来产生所 述电流脉冲 : 在所述电流向量正被从所述第一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二电流向量时, 和在 所述电流向量正被从所述第二电流向量更改为所述第一电流向量时。 0011 通过根据本发明各方面的旋转电机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通过当电流脉冲正在产 生旋转磁场的电流向量上叠加时, 将电流向量更改为中间电流向量, 来增加磁阻转矩。因 此, 可提高正在叠加电流脉冲时的转子转矩。 说 明 书 CN 104488186 A 5 3/11 页 6 附图说明 0012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 优点、 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 在所述附图中, 相同的附。
21、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其中 : 0013 图 1 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周向上的局部剖面以及旋转电机 控制系统中的旋转电机驱动单元的配置的视图 ; 0014 图 2 是图 1 所示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 ; 0015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使用d-q坐标系叠加电流脉冲时的电流向量变化 的图形 ; 0016 图 4 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叠加电流脉冲时的 d 轴电流 Id、 q 轴电流 Iq 和转 子转矩 Tr 的时间变化的实例的时序图 ; 0017 图 5 是当转子凸极相对于一个定子凸极偏移这样的相位时, 旋转电机的周向上的 局部示意图, 在该相位上, 磁阻转矩最大 ; 。
22、0018 图 6 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旋转电机的磁阻转矩与电流向量的电流相位之间 的关系的图形 ; 0019 图 7 是本发明的备选实施例中对应于图 3 的图形 ; 0020 图 8 是本发明的备选实施例中对应于图 4 的图形 ; 以及 0021 图 9 是示出旋转电机的备选实施例中在二极管连接到转子线圈的状态下, 转子的 周向上的局部电路实现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 旋转电机充当电动发电 机, 并且被用作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源。 这只是示意性的, 旋转电机也可被用作诸如电动汽 车之类的另一电动车辆的驱动源。此外, 旋转电机可以仅充当电动。
23、机, 或者仅充当发电机。 另外, 在所有附图中, 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0023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控制系统10的视图, 并且也是示出旋转电机 12的周向上的局部剖面以及旋转电机驱动单元14的配置的视图。 旋转电机控制系统10包 括旋转电机 12 和旋转电机驱动单元 14。旋转电机 12 具有电动发电机的功能, 该电动发电 机兼具驱动混合动力车辆 ( 未示出 ) 的驱动轮的电动机功能、 以及通过驱动轮的再生制动 产生电力的发电机功能。 0024 旋转电机 12 包括定子 16 和转子 18。定子 16 被固定到壳体 ( 未示出 )。转子 18 被设置为面向定子 16 并。
24、旋转。定子 16 包括定子芯 20 和三个缠绕在定子芯 20 的凸极周围 的u相、 v相和w相定子线圈22u、 22v、 22w。 定子芯20由磁性材料形成, 例如金属板(例如, 磁性钢板 ) 的层压件。定子芯 20 具有多个定子凸极 24 和槽 26。多个定子凸极 24 在周向 上以等间隔设置, 以便朝着转子 18 径向朝内突出。槽 26 中的每一者形成于任何两个相邻 的定子凸极 24 之间。 “径向” 指示垂直于转子 18 的旋转中心轴的径向。 “周向” 指示围绕 转子 18 的旋转中心轴的转子周向。 “轴向” 指示转子 18 的轴向。 0025 采用集中式绕组的方式, 通过槽 26 在定。
25、子凸极 24 的周围分别缠绕定子线圈 22u、 22v、 22w。当三相定子电流分别流过定子线圈 22u、 22v、 22w 时, 定子凸极 24 被磁化, 并且在 说 明 书 CN 104488186 A 6 4/11 页 7 定子 16 中产生旋转磁场。 0026 采用环形绕组的方式缠绕定子线圈, 采用该环形绕组的方式, 在定子芯 20 的环形 部的周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缠绕多相定子线圈。 0027 转子18以预定的间隙被设置在定子16的径向内侧, 以便面向定子16, 并且可相对 于定子 16 旋转。由壳体 ( 未示出 ) 的轴承支撑的旋转轴被固定地插入转子 18 的中心轴孔 中。转子 18 。
26、包括转子芯 30, 缠绕在转子芯 30 周围的多个转子线圈 32n、 32s, 以及充当整流 单元的二极管 34、 36。 0028 转子芯 30 由磁性材料形成, 例如金属板 ( 例如, 磁性钢板 ) 的层压件, 并且具有作 为磁极部的转子凸极 38n、 38s, 这些转子凸极在周向上以等间隔设置在外周侧的多个位置 处。转子凸极 38n 借助流过转子线圈 32n 的转子线圈电流被磁化为 N 极 ( 在下面描述 )。 转子凸极 38s 借助流过转子线圈 32s 的转子线圈电流被磁化为 S 极 ( 在下面描述 )。转子 凸极 38n 和转子凸极 38s 沿周向交替设置。凹形槽 40 在转子芯 3。
27、0 的外周边上形成于任意 相邻的转子凸极 38n、 38s 之间。槽 40 形成其中设置转子线圈 32n、 32s 的空间。 0029 转子线圈32n、 32s由转子线圈32n和转子线圈32s构成。 采用集中式绕组的方式, 通过槽40在转子凸极38n的周围缠绕转子线圈32n, 转子凸极38n是转子18在周向上的每 隔一个的凸极。采用集中式绕组的方式, 转子线圈 32s 通过槽 40 缠绕在转子凸极 38s 的周 围, 转子凸极 38s 是转子 18 在周向上的每隔一个的凸极, 并且与转子凸极 38n 相邻。作为 周向上每隔一个的转子线圈的转子线圈32n彼此串联连接, 并且连接到第一二极管34以。
28、便 在一个方向上发生短路。此外, 作为周向上其它每隔一个的转子线圈的转子线圈 32s 也彼 此串联连接, 并且连接到第二二极管 36 以便在另一方向上发生短路。 0030 所有转子线圈 32n、 32s 分离也是可行的, 转子线圈 32n 可分别连接到第一二极管 以便在一个方向上发生短路, 并且转子线圈 32s 可分别连接到第二二极管以便在另一方向 上发生短路。此外, 转子线圈 32n、 32s 中的每一者可采用规则绕组的方式缠绕, 采用该规 则绕组的方式, 转子线圈 32n、 32s 中的每一者按照多行和多层的方式缠绕在转子凸极 38n、 38s 中对应一者的周围。 0031 通过该配置, 。
29、当磁通量从定子 16 侧与转子线圈 32n、 32s 联结 (link), 且然后作为 感应电流的转子线圈电流响应于定子电流的变化而流动 ( 下面描述 ) 时, 转子线圈电流分 别由二极管34、 36在一个和另一方向上进行整流, 并且转子凸极38n、 38被磁化为所需的极 性。根据第一二极管 34 的整流方向, 每个转子线圈 32n 在对应的转子凸极 38n 的远端处形 成 N 极。根据第二二极管 36 的整流方向, 每个转子线圈 32s 在对应的转子凸极 38s 的远端 处形成 S 极。转子凸极 38n、 38s 沿周向交替设置, 因此, 转子凸极 38n、 38s 分别被对应的转 子线圈电。
30、流磁化为 N 极和 S 极, N 极和 S 极是沿周向交替不同的极性。 0032 旋转电机 12 的配置如上所述。接下来, 将描述旋转电机驱动单元 14。旋转电机驱 动单元 14 包括蓄电单元 42、 逆变器 44 和控制装置 46。蓄电单元 42 被设置为直流电源, 并 且由二次电池形成。逆变器 44 包括多个开关元件, 例如晶体管和 IGBT。逆变器 44 通过开 关元件的开关操作将来自蓄电单元 42 的直流电力转换为 u 相、 v 相和 w 相交流电力, 然后 将 u 相、 v 相和 w 相交流电力提供给对应的三相定子线圈 22u、 22v、 22w。可在蓄电单元 42 与逆变器44之间。
31、设置升压装置, 该升压装置升高蓄电单元42的电压, 然后将升高的电压输 出到逆变器 44。 说 明 书 CN 104488186 A 7 5/11 页 8 0033 控制装置 46 包括微计算机, 该微计算机具有 CPU、 存储器等, 并且通过控制逆变器 44 的开关元件的开关操作, 执行对旋转电机 12 的驱动控制。控制装置 46 可与旋转电机 12 集成在一起, 也可在车体等上与旋转电机 12 分离设置。控制装置 46 包括 Id-Iq 产生单元 47、 Id-Iq 脉冲产生单元 48、 Id 脉冲叠加单元 50、 以及 Iq 脉冲叠加单元 52。将参考图 2 对 此进行详细描述。 003。
32、4 图 2 示出图 1 所示的控制装置 46、 电流传感器 54 和旋转传感器 56 的功能框。电 流传感器 54 检测分别流过旋转电机 12 的 v 相定子线圈和 w 相定子线圈的 Iv、 Iw, 并将检 测到的定子电流传输到控制装置 46。可以基于检测到的定子电流 Iv、 Iw 计算流过 u 相定 子线圈的定子电流 Iu ; 替代地, 也可通过另一电流传感器检测定子电流 Iu。 0035 旋转传感器56检测旋转电机12的旋转角x, 然后将检测到的旋转角x传输到控制 装置 46。旋转传感器 56 由解角器 (resolver) 等形成。此外, 将转矩指令值 Tr* 输入到控 制装置 46, 。
33、该转矩指令值是基于驾驶员对加速踏板的操作量的目标转矩。 0036 控制装置 46 通过借助 d-q 轴向量电流控制来控制定子电流, 执行对旋转电机 12 的驱动控制。控制装置 46 包括 Id-Iq 产生单元 47、 Id 脉冲叠加单元 50、 Iq 脉冲叠加单元 52、 减法器 60、 62、 PI 控制单元 64、 66、 两相 / 三相转换单元 68、 PWM 产生单元 70 和三相 / 两相转换单元 72。Id-Iq 产生单元 47 充当电流指令产生单元。 0037 转矩指令值 Tr* 被输入 Id-Iq 产生单元 47。Id-Iq 产生单元 47 基于转矩指令值 Tr* 产生电流向量。
34、的 d 轴电流指令值 Id(0) 和 q 轴电流指令值 Iq(0)。电流向量使定子 16 产生旋转磁场。在此, d 轴表示磁极方向, 该磁极方向是旋转电机 12 的周向上的转子线圈 32n、 32s 中每一者的绕组中心轴方向, q 轴表示相对于 d 轴前进 90 度电角的方向。例如, 当 转子 18 的旋转方向按照图 1 所示定义时, d 轴方向和 q 轴方向根据图 1 中的箭头所示的关 系定义。 0038 Id-Iq产生单元47所产生的d轴电流指令值Id(0)被输出到Id脉冲叠加单元50, Id-Iq产生单元47所产生的q轴电流指令值Iq(0)被输出到Iq脉冲叠加单元52。 在Id-Iq 产。
35、生单元 47 中, 可基于电动机旋转速度 ( 根据检测到的旋转角 x 计算出 )、 逆变器 44 的蓄 电单元 42 侧电压 ( 由电压传感器 ( 未示出 ) 检测到 )、 以及转矩指令值 Tr* 产生 d 轴电流 指令值 Id(0) 和 q 轴电流指令值 Iq(0)。 0039 Id-Iq 脉冲产生单元 48 所产生的 Id 脉冲的变化被输入 Id 脉冲叠加单元 50。Id 脉冲叠加单元 50 在预定的时间上将 Id 脉冲的变化叠加在 d 轴电流指令值 Id(0) 上, 然后 将更改的 d 轴电流指令值 Id(1) 输出到减法器 60。 0040 Id-Iq脉冲产生单元48所产生的Iq脉冲的。
36、变化量被输入Iq脉冲叠加单元52。 Iq 脉冲叠加单元 52 在预定的时间上将 Iq 脉冲的变化叠加在 q 轴电流指令值 Iq(0) 上, 然后 将更改的 q 轴电流指令值 Iq(1) 输出到减法器 62。下面将详细地描述 Id-Iq 脉冲产生单元 48。 0041 电流值 Id 被从三相 / 两相转换单元 72 输入到减法器 60。减法器 60 计算更改的 d 轴电流指令值 Id(1) 与电流值 Id 之间的偏差, 然后将所计算的偏差输出到 PI 控制单元 64。 0042 电流值 Iq 被从三相 / 两相转换单元 72 输入到减法器 62。减法器 62 计算更改的 q 轴电流指令值 Iq(。
37、1) 与电流值 Iq 之间的偏差, 然后将所计算的偏差输出到 PI 控制单元 说 明 书 CN 104488186 A 8 6/11 页 9 66。 0043 PI 控制单元 64、 66 分别通过基于预设的 PI 增益对输入偏差执行 PI 控制来计算 d 轴电压 Vd 和 q 轴电压 Vq, 然后将所计算的 d 轴电压 Vd 和所计算的 q 轴电压 Vq 输出到两相 / 三相转换单元 68。 0044 两相 / 三相转换单元 68 通过基于输入的 d 轴电压 Vd 和 q 轴电压 Vq 以及从旋转 传感器 56 接收的旋转角 x 执行两相 / 三相转换来计算三相电压 Vu、 Vv、 Vw, 。
38、然后将三相电 压 Vu、 Vv、 Vw 输出到 PWM 产生单元 70。 0045 PWM 产生单元 70 产生开关控制信号, 然后将这些开关控制信号输出到逆变器 44, 这些开关控制信号用于通过三相电压 Vu、 Vv、 Vw 与预存储的载波之间的电压比较来接通或 关断逆变器 44 的每一相的上开关元件和下开关元件。逆变器 44 基于对应的开关控制信号 接通或关断逆变器 44 的开关元件。这样, 定子电流 Iu、 Iv 和 Iw 流过旋转电机 12 的三相定 子线圈。 0046 定子电流 Iv、 Iw 被从电流传感器 54 输入到三相 / 两相转换单元 72。三相 / 两相 转换单元 72 通。
39、过基于定子电流 Iv、 Iw 以及从旋转传感器 56 接收的旋转角 x 执行三相 / 两 相转换来计算 d 轴电流 Id 和 q 轴电流 Iq, 然后将 d 轴电流 Id 和 q 轴电流 Iq 分别输出到减 法器 60、 62。在控制装置 64 中, 执行反馈控制, 以使 d 轴和 q 轴电流值 Id、 Iq 分别与更改 的 d 轴电流指令值 Id(1) 和更改的 q 轴电流指令值 Iq(1) 一致。 0047 在此, 将描述 Id-Iq 脉冲产生单元 48。Id-Iq 脉冲产生单元 48 产生多个这样的变 化量 : 这些变化量构成要分别在多个控制周期中叠加到 d 轴电流指令值 Id(0) 上。
40、的 Id 脉 冲, 并且还产生多个这样的变化量 : 这些变化量构成要分别在多个控制周期中叠加到 q 轴 电流指令值 Iq(0) 上的 Iq 脉冲。 0048 图 3 示出当使用 d-q 坐标系叠加电流脉冲时的电流向量变化。图 3 中的一长两短 交替虚线 P 概念性地指示由转子线圈 32n、 32s 中的每一者形成的电磁体。 0049 Id-Iq脉冲产生单元48设定第一电流向量I1和第二电流向量I 2, 第一电流向量I1 上尚未叠加电流脉冲, 第二电流向量 I2上已经叠加电流脉冲。第二电流向量 I2是根据第一 电流向量 I1, 通过以预定增加量增加 d 轴电流 Id 以及以预定减小量减小 q 轴。
41、电流 Iq 来设 定的。在电流向量与 d 轴正方向之间的相位被定义为电流相位的情况下, 存在 45的电流 相位m, 在该相位上, 磁阻转矩在第一电流向量I1的第一电流相位1与第二电流向量I2 的第二电流相位 2 之间最大。 0050 此时, Id-Iq 脉冲产生单元 48 设定中间电流向量 Im, 该中间电流向量 Im 具有电流 相位m, 作为位于第一电流相位1与第二电流相位2之间的中间相位。 中间电流向量 Im 大于在向量轨迹沿直线从第一电流向量 I1变化到第二电流向量 I2的情况下位于中间相 位 m 的假想电流向量 Ima。 0051 Id-Iq脉冲产生单元48将电流向量从第一电流向量I1。
42、更改为第二电流向量I 2, 并 且进一步使电流向量从第二电流向量 I2返回到第一电流向量 I 1。在这种情况下, Id-Iq 脉 冲产生单元 48 通过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将电流向量更改为中间电流向量 Im 来产生 Id 脉冲 和Iq脉冲 : 在电流向量被从第一电流向量I1更改为第二电流向量I2时, 和在电流向量被从 第二电流向量 I2更改为第一电流向量 I 1时。 0052 电流向量 I1、 Im 和 I2的终点 A、 B、 C 全部设置在公共电流控制圆 Cr 上。电流向量 说 明 书 CN 104488186 A 9 7/11 页 10 I1、 Im 和 I2的起点位于原点 O 处。中间电流向。
43、量 Im 的终点 B 在电流控制圆 Cr 上这样的位 置处设置 : 该位置是电流控制圆 Cr 与电流相位 m 上的最大磁阻转矩相位线 的交点。 0053 在开始叠加电流相位时, 电流向量的终点从 A 点开始, 在经过预设的第一预定时 间段 T1 之后, 到达 B 点, 然后在经过第二预定时间段 T2 之后, 到达 C 点, 接下来依次在经过 相同的第二预定时间段 T2 之后返回到 B 点, 然后在经过相同的第一预定时间段 T1 之后返 回到 A 点。也就是说, 电流向量的终点按照 A、 B、 C、 B 和 A 的顺序变化。电流向量 I1、 Im 和 I2之间的向量轨迹在 A 与 B 之间以及 。
44、B 与 C 之间成为直线。当电流向量在第一电流向量 I1 与中间电流向量Im之间变化时的第一预定时间段T1理想地被设定为短于或等于当电流向 量在中间电流向量 Im 与第二电流向量 I2之间变化时的第二预定时间段 T2(T1 T2)。更 理想地, T1T2。基于诸如逆变器 44 之类的组件所要求的允许电流确定电流控制圆 Cr 的大 小。 0054 电流向量 I1、 Im 和 I2中的 d 轴电流 Id 和 q 轴电流 Iq 的变化量在多个控制周期中 分离, 并且被从 Id-Iq 脉冲产生单元 48 输出到 Id 脉冲叠加单元 50 和 Iq 脉冲叠加单元 52。 然后, 变化量叠加在更改前的 d。
45、 轴电流指令值 Id(0) 和更改前的 q 轴电流指令值 Iq(0) 上, 并且被输出到减法器 60、 62。因此, 如图 4 上方的 d 轴电流 Id 的时间变化所示, Id 脉冲在 d 轴电流 Id 上叠加。Id 脉冲从对应于 A 点的非叠加时间段 Ta 端部开始陡增, 然后从作为 上限的 C 点开始陡降。图 4 示出转子 18 以恒定速度旋转的实例。 0055 此外, 如图 4 中部的 q 轴电流 Iq 的时间变化所示, q 轴电流 Iq 在 q 轴电流 Iq 上 叠加。q 轴电流 Iq 在点 A 与点 B 之间变化不多, 但是 Iq 脉冲从 B 点开始陡降, 并且从作为 下限的 C 点。
46、开始陡增。在一个电周期中, 在预设的预定时间上执行 Id 脉冲和 Iq 脉冲的这 种叠加。 0056 接下来, 依次介绍旋转电机 12 的操作和旋转电机控制系统 10 的功能效果。当三 相交流电分别流过如图 1 所示的三相定子线圈 22u、 22v、 22w 时, 在定子 16 中形成旋转磁 场。旋转磁场不仅包括正弦分布而且还包括谐波分量, 作为磁动势分布。特别地, 以集中式 绕组的形式, 三相定子线圈 22u、 22v、 22w 不会在径向上相互重叠, 因此在定子 16 的磁动势 分布中包括的谐波分量的振幅级增加。例如, 在三相集中式绕组的实例中, 在谐波分量中, 定子线圈 22u、 22v。
47、、 22w 中每一者的输入电流的频率的时间上三阶和空间上二阶的谐波分 量的振幅级增加。此类谐波分量被称为空间谐波。在此, 当旋转磁场的基波分量对转子 18 作用时, 转子凸极 38n、 38s 朝着定子凸极 24 被吸引, 以使定子 16 与转子 18 之间的磁阻变 小。这样, 磁阻转矩对转子 18 作用。 0057 当旋转磁场从定子 16 对转子 18 作用时, 由于在旋转磁场中包括的谐波分量的通 量波动, 发生从定子 16 泄漏到转子 18 的槽 40 内的磁漏, 并且该磁漏波动。当磁漏波动大 时, 在每个槽 40 中设置的转子线圈 32n、 32s 中的至少一者内产生转子线圈电流。当转子。
48、线 圈电流产生时, 转子线圈电流被二极管 34 或二极管 36 进行整流, 并且沿一个预定方向流 动。当被二极管 34 整流的电流流过对应的转子线圈 32n 时, 转子凸极 38n 被磁化, 并且当 被二极管 36 整流的电流流过对应的转子线圈 32s 时, 转子凸极 38s 被磁化, 因此转子凸极 38n、 38s 充当具有所需极性的磁极。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二极管 34、 36 之间整流方向的差 异, N 极和 S 极沿周向交替设置, 作为当转子线圈电流所产生的磁极。 0058 在旋转电机12中, 基于定子电流Iu、 Iv、 Iw和转子转速确定转子线圈电流的大小, 说 明 书 CN 104。
49、488186 A 10 8/11 页 11 并且当转子转速在低于或等于特定转速的范围内增加时, 转子线圈电流增加。在这种情况 下, 转子转矩也随着转子线圈电流增加。 0059 另一方面, 与本实施例不同, 当没有电流脉冲在 d 轴电流指令值 Id(0) 和 q 轴电流 指令值 Iq(0) 上叠加时, 从定子 16 与转子线圈 32n、 32s 联结的磁漏的波动频率在转子 18 的低转速区域中为低, 因此转子线圈电流减小, 并且转子转矩也减小。在本实施例中, Iq 脉 冲在 q 轴电流指令值 Iq(0) 上叠加, 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因此可以增加从定子 16 到转子 18 的槽 40 泄漏的磁漏的波动, 其结果是转子线圈电流增加。而且, Id 脉冲在 d 轴电流指令值 Id(0) 上叠加, 因此, 通过 d 轴磁路 ( 图 1 中在转子 18 与定子 16 之间沿 d 轴方向产生 ) 的 磁通量的波动也增加。转子线圈电流流过转子线圈 32n、 32s, 以便干扰波动。因此, 转子线 圈电流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