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存储介质的数据 损坏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一光存储系统中将多笔数据写入一光存储介质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在一光存储系统中,利用一暂存装置并依据一定址排序法,以将多笔对应于多个损坏的数据区块的数据写入一光存储介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与多介质时代的来临,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产品对于存储介质的存储密度及容量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并由于大量信息的流通,更需要存储密度高、小型化、制作成本低的存储介质。光盘片等光存储介质以其低廉的价格、轻巧的体积与重量,及能够存储大量的数据数据的潜力,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使用最普遍的数据存储介质之一。尤其是可写入式光盘片的研发,让使用者能按照个人的需要将个人专属的数据写入至光盘片中,也使光盘片成为最重要的可携式个人存储介质之一,因此,如何使光盘片数据存取更可靠、效率更高、也成为现今产业界研发的重点。
光存储介质(光盘片)主要置于一光存储系统,如一光盘机,请参阅图1。图1为一已知光盘机10用来存取一光盘片22地功能方块图。光盘机10中设有一承载台14、一用来带动承载台转动的马达12、一用来存取光盘片数据的读取头16、用来控制光盘机10操作的控制电路18、以及一存储器20。存储器20可以为一易失性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DRAM)或其他种类的存储装置,用来暂存控制电路18运作期间所需的数据。光盘片22上则设有用来记录数据的多条(数据)轨迹(Track)24。当光盘片22放置于承载台14后,马达12就能带动光盘片22转动,而光盘片22上的轨迹24就会随着光盘片转动而掠过读取头16,控制电路18就可通过读取头16存取轨迹24上的数据。控制电路18则根据一主机(host)26的控制以存取光盘片22上的数据,而主机26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的计算机系统。
为使如图1的光盘片22记录数据的功能更为可靠耐用,在较为先进的光盘片规格中,都已设定一定的损坏管理机制。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就是在光盘片22上划定出部分的备用记录区域,当光盘片22上有损坏而不能记录数据的部分,原先要记录在该损坏部分的数据,就转而记录在备用记录区域中,以使光盘片22记录数据的功能不受损坏部分的影响,请参阅图2。图2为在一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MRW规格的配置下,备用记录区域与一般记录区域配置的示意图。合并图1观之,在DVD+MRW的规格中,光盘片22上用来记录数据的每条轨迹24可视为被划分成数个大区段,分别为一引入区(Lead-In Area)LI、一数据区间(data zone)DZ、以及一引出区(Lead-Out Area)LO。引入区LI、引出区LO分别用来标示轨迹24的开端与结尾,数据区间DZ则用来记录数据。引入区LI中还划分出一个区域作为主表格区(Main Table Area)MTA,用来存储一损坏记录表(Defect Table)DT。数据区域DZ中划分为一般应用区(General Application Area)GAA、一用来存储损坏记录表备份的次表格区(Secondary Table Area)STA、一使用者数据区域(User Data Area)UDA、以及两个备用区域(Spare Area)SA1、SA2。使用者数据区域UDA中设有多个数据区块Bd,各数据区块Bd用来记录一笔数据,同样地,备用区域SA1、SA2中也分别设有多个备用区块(spare data block)Bs,各备用区块Bs亦用来记录一笔数据。数据区块Bd与备用区块Bs的数据容量相同,都是为可写入数据的标准空间。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当光盘机10要将主机26传来的多笔数据写入至光盘片22时,会将这些数据暂存入存储器20当中,并优先将数据写入至轨迹24的数据区块Bd中,若是遭遇到因损坏而无法正确记录数据的数据区块Bd时,就要在轨迹24上找到一替代的备用区块Bs(通常使用备用区域SA2的备用区块Bs),并将原本要写入损坏数据区块Bd的数据,改写入至该替代的备用区块Bs。请参阅图3,图3为图1存储器20的一详细实施例的示意图。存储器20包含一主存储区27及一备用存储区29,主存储区27即是用来存储上述主机26所传来的多笔数据,而检查到某些对应到损坏的数据区块Bd的数据后,这些对应到损坏的数据区块Bd的数据会被加以标记(Mark),并先送至备用存储区29中存储,再被写入至替代的备用区块Bs。在实际运作时,各个备用区块Bs及数据区块Bd都有各自的地址,如区块定址PBN(Physical Block Number),为求描述清晰,在本实施例之中定义,每笔对应于一损坏的数据区块Bd的数据是对应于一备用区块定址RPBN(Replace PBN),而每一原先损坏的数据区块Bd亦具有一数据区块定址DPBN(Defect PBN)。损坏数据区块Bd和用来代替该损坏数据区块Bd的对应备用区块Bs之间的对应关系都记录在前述光盘片22的损坏记录表DT中,意即,损坏记录表DT中记录了备用区块定址RPBN与数据区块定址DPBN的对应关系。请参阅图4,图4为一已知损坏管理机制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中显示了图1轨迹24上的使用者数据区域UDA中有五个损坏的数据区块Bd(1)-Bd(5),其中数据区块Bd(1)、Bd(2)为前次操作中被检查到并予以标记的损坏的数据区块Bd,分别对应到数据区块定址DPBN(1)、DPBN(2),以及备用区块定址RPNB(1)、RPBN(2)。数据区块Bd(3)、Bd(4)、Bd(5)为本次操作中被检查到并予以标记的损坏的数据区块Bd,分别对应到数据区块定址DPNB(3)、DPBN(4)、DPBN(5),以及备用区块定址RPBN(3)、RPBN(4)、RPBN(5)。
请继续参阅图4。图4实施例亦显示图一轨迹24上的使用者数据区域UDA与存储器20的对应。在前次操作被检查到并予以标记的损坏的数据区块Bd所对应到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1)、RPBN(2)为二个连续的地址。在本实施例中,将RPBN(1)、RPBN(2)分别设为OX221200、OX221210,包含其他数据区块定址DPBN及其余备用区块定址RPBN。详细数据请见图5。图5为图4中5个损坏的数据区块Bd(1)-Bd(5)所对应的数据区块定址及备用区块定址的一实施例的列表,并依本次操作检查所得的顺序排列。而在本次操作中被检查到的损坏的数据区块Bd所指派对应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3)、RPBN(4)、RPBN(5)亦为三个连续的地址OX221220、OX221230、OX221240。如同前述,在此五笔数据(分别对应于五个损坏的数据区块Bd(1)-Bd(5))被写入至替代的备用区块Bs之前(举例而言,替代的五个备用区块Bs可为Bs(1)-Bs(5)),这五笔数据会依照本次操作所得的顺序“Bd(3)、Bd(1)、Bd(4)、Bd(2)、Bd(5)”被送至备用存储区29中暂存,最后再写入至对应的备用区块Bs。根据上述的运作原理,即使图1的光盘片22上有部分损坏(譬如说是刮痕或微尘所造成的),都能藉由备用区块Bs的设置与利用,实现损坏管理,维持光盘片22记录数据的功能。
综上所述,已知技术中光盘片22数据写入的流程请参阅图6,图6为已知光盘片22数据写入的流程图,其是以DVD+MRW的规格为基础,并包含了上述的损坏管理以加强光盘片22记录数据功能的可信度。已知流程包含有下列步骤:
步骤100:开始;
步骤102:光盘机10由主机26接收数据写入的指令,准备要将主机26传来的多笔数据写入至光盘片22,并且在光盘机10将数据写入光盘片22之前,由主机26传来的数据会先暂存于存储器20的主存储区27中;
步骤104:在存储由主机26传送数据的过程中,判断存储器20的主存储区27是否已满,若主存储区27已满,则暂停将数据存于存储器20的主存储区27中,并进行步骤106;
步骤106:检查在光盘片22的数据写入过程中是否遭遇到损坏的数据区块Bd。若遭遇到损坏的数据区块Bd,就要进行至步骤108;若写入过程尚未遭遇到损坏数据区块Bd,就可进行至步骤112。
步骤108:在已知技术中,一旦遭遇损坏数据区块Bd,这些对应到损坏的数据区块Bd会被加以标记(Mark),其对应的数据会被先送至存储器20的备用存储区29中存储;
步骤110:将暂存在存储器20的备用存储区29中原本要写入至损坏的数据区块Bd的数据,写入至替代的备用区块Bs中。根据损坏记录表DT,光盘机10可找出损坏的数据区块Bd所对应的备用区块Bs的地址,并使读取头16寻轨(Seeking)移动至替代的备用区块Bs的位置,将数据写入至光盘片22上对应的备用区块Bs中,维持光盘片22记录数据的功能;
步骤112:继续进行正常的数据写入,也就是将数据写入至主机26所指定的数据区块Bd。若是由步骤110进行至本步骤,代表光盘机10在步骤110移动读取头16以将数据写入至备用区块Bs后,又要将读取头16再度移动至对应数据区块Bd的位置,继续进行数据写入;
步骤114:判断是否接收到新的写入要求。若是,则返回进行步骤102,再度处理后续的数据写入,若已无新的写入要求,则进行步骤116;
步骤116:结束写入操作,完成已知技术中的写入流程。请返回参阅图4,如上所述,在存储器20的备用存储区29中的五笔数据的顺序为Bd(3)、Bd(1)、Bd(4)、Bd(2)、Bd(5),请注意,对于备用区块定址RPBN而言,此时上述备用存储区29中的五笔数据的顺序不为连续的五个地址,请返回参阅图5,图5表列出了图4中位于备用存储区29中的五笔数据的顺序,再次强调在已知技术的实施例下,五笔数据所对应的五个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不连续性。如图6步骤110中所述,在遭遇到损坏的数据区块Bd并将暂存在备用存储区29中的数据写入至替代的备用区块Bs时,读取头16须寻轨移动(Seek)至对应的备用区块Bs的位置,将原来要写入至损坏数据区块Bd的数据写入至备用区块Bs,然而,读取头16在一寻轨次数(Seeking Time)内只能将数据写入相邻的多个备用区块Bs中,而这些相邻的备用区块Bs是对应至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换言之,若写入数据的顺序对应至不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则读取头16必须于不同次的寻轨程序中将多个数据分次写入对应的备用区块Bs中。回到图4实施例,由于备用存储区29中的五笔数据的顺序(“Bd(3)、Bd(1)、Bd(4)、Bd(2)、Bd(5)”)为互相不连续的五个备用区块定址RPBN,使得读取头16必须分五次(五个寻轨次数)才能将这五笔数据写入对应的备用区块Bs,无法于一寻轨次数内完成。
请返回参照图2所示的光盘片规格,光盘片22上各备用区块Bs所占的区域(如备用区域SA1、SA2)和数据区块Bd所占的区域(使用者数据区域UDA)是互相交错排列于轨迹24上,故读取头16在每一次的寻轨程序中可能要由原来对应于数据区块Bd的位置移动到对应于备用区块Bs的位置,而需进行长距离的跨轨移动,造成移动过程中时间的耗费。若如上述具有不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数据数量增加,则频繁的寻轨移动就大幅降低已知光盘片22数据写入的效率,也增加了图1读取头16致动机构的运作负担,使其容易消耗损坏。再者,上述实施例中将数据先送至备用存储区29中存储,再一次或分批写入备用区块Bs的设计,使得每次能处理的对应于损坏的数据区块Bd的数据数目受限于存储器20的备用存储区29的容量大小。通常在存储器20的设计上,主存储区27的容量远大于备用存储区29的容量,若在一次写入操作中检查到损坏的数据区块Bd的数目过多,而使备用存储区29的容量无法负荷,则必须因此而分成数次操作来完成,而减低光盘片数据写入过程的效率。请注意,上述图2至图6的实施例是基于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MRW规格下的操作情形,若在不同的光盘片规格下,如一CD-MRW(Compact Disk-Mount Rainier rewritable)规格等,相关的配置及运作仍大同小异,意即,数据写入的速率仍可能会受限于备用存储区29的容量或过多的寻轨次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一光存储系统中,将多笔数据写入一光存储介质之前先依据一定址排序法将所述数据加以重新排序,以减少寻轨次数(Seeking Time)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在本发明所披露的方法及架构中,我们利用一暂存装置,将主存储区中对应于损坏的数据区块的多笔数据先存入此暂存装置中,将存于该暂存装置中的数据依据一定址排序法(Sorting Process)加以重新排序,使得这些数据在被写入存储器的备用存储区及光盘片上的备用区块前,所述数据所对应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排列顺序的连续性为最佳化后的结果。再者,本发明中的主存储区及备用存储区为一环式缓冲存储器(Ring buffer),配合上述暂存装置的设置及相关定址排序法的运用,大幅降低了光盘片损坏管理时所需的寻轨次数,并且使得一次能处理的损坏的数据区块的数目不再受限于备用存储区的容量。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在一光存储系统中利用一暂存装置将多笔数据写入一光存储介质的方法,该光存储系统还包含有一存储器,用来存储所述数据,该光存储介质上设有多个数据区块以及多个备用区块,各数据区块是用来记录一笔数据,各备用区块是用来替代一损坏(Defected)的数据区块,以记录对应于该损坏的数据区块的该笔数据,该方法包含有将该存储器中对应于多个损坏的数据区块的多笔数据存入该暂存装置中;将该暂存装置中对应于所述损坏的数据区块的所述数据依据一定址排序法(SortingProcess)加以重新排序;以及将该暂存装置中重新排序后的所述数据写入该光存储介质的所述备用区块中。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在一光存储系统中将多笔数据写入一光存储介质以减少寻轨次数(Seeking Time)的方法,该光存储介质上设有多个数据区块以及多个备用区块,各数据区块是用来记录一笔数据,各备用区块是用来替代一损坏的数据区块以记录对应于该损坏的数据区块的该笔数据,该光存储系统包含有一存储器,其包含一主存储区及一备用存储区;以及一暂存装置,电连于该存储器,且用来暂存数据;该方法包含有使用该主存储区来存储所述数据;将该主存储区中对应于预设数目个损坏的数据区块的预设数目笔数据存入该暂存装置中,其中该预设数目是根据该主存储区的存储容量决定;将该暂存装置中的该预设数目笔数据依据一定址排序法(Sorting Process)加以重新排序;将该暂存装置中重新排序后的该预设数目笔数据写入该备用存储区;以及将该备用存储区中重新排序后的该预设数目笔数据写入该光存储介质中对应的预设数目个备用区块。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将多笔数据在一寻轨次数(Seeking Time)内写入一光存储介质中相邻的多个备用区块的方法,每笔数据对应于一备用区块定址,每一备用区块定址是对应于一备用区块,该方法包含有(a)将所述数据依照所述对应的备用区块定址的顺序加以排序,使排序后的所述数据所对应的多个备用区块定址为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以及(b)在进行步骤(a)后,将排序后的所述数据在一寻轨次数内写入该相邻的多个备用区块。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已知光盘机用来存取一光盘片的功能方块图。
图2为在一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MRW规格的配置下,备用记录区域与一般记录区域配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1存储器的一详细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一已知损坏管理机制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五个损坏的数据区块依照存于备用存储区的顺序的一实施例列表。
图6为已知光盘片数据写入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的光盘机用来存取一光盘片的功能方块图。
图8为图7存储器的一详细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光盘片损坏管理机制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五个损坏的数据区块经定址排序法处理后的顺序的列表。
图11为本发明光盘片数据写入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2为本发明光盘片数据写入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30光盘机 12、32马达
14、34承载台 16、36读取头
18、38控制电路 20、40存储器
22、42光盘片 24、44轨迹
26、46主机 27、47主存储区
29、49备用存储区 43暂存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披露的方法及架构亦是以图2所描述的DVD+MRW的规格为例,以期在既有备用记录区域与一般记录区域的标准配置下,提出新的数据损坏管理方法以加强光盘片记录数据功能的效率,而上述的光盘片为一通称,可为一CD-MRW(Compact Disk-Mount Rainier ReWritable)规格的光盘片、一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MRW规格的光盘片、或者其他可重复写入数据的光存储介质。请参阅图7,图7为本发明的光盘机30用来存取一光盘片42的功能方块图。图7实施例大致上相似于图1的已知实施例,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新增设一暂存装置43。本发明仍可让使用者通过主机46(例如个人计算机的计算机系统)以控制光盘机30存取光盘片42上的数据。对照图1已知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光盘机30中亦设有一承载台34、一用来带动承载台转动的马达32、一用来存取光盘片22数据的读取头36、用来控制光盘机30操作的控制电路38、以及一存储器40。暂存装置43及存储器40可以为一易失性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DRAM)或其他种类的存储装置,用来存储控制电路38运作期间所需的数据。光盘片42上设有用来记录数据的多条轨迹(Track)44,而控制电路38即通过读取头36存取轨迹44上的数据,而轨迹44上备用记录区域与一般记录区域的配置请返回参照图2,而在本发明接下来的实施例中,将数据区块以Bnd标记,且将备用区块以Bns标记。
关于上述存储器40的配置情形请参阅图8,图8为图7存储器40的一详细实施例的示意图,其将存储器40划分为一主存储区47及一备用存储区49。请返回参阅图3实施例,图8实施例存储器40的主存储区47及备用存储区49的功能在许多方面近似于图3实施例。主存储区47用来存储上述主机46所传来的多笔数据,在检查到某些对应到损坏的数据区块Bnd的数据后,这些对应到损坏的数据区块Bnd的数据会被加以标记(Mark),并先送至备用存储区49中存储,再被写入至替代的备用区块Bns。然而,为了避免已知技术因存储于存储器40的备用存储区49中的数据具有不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而需要大量的寻轨移动去将数据写入至替代的备用区块Bns,降低数据写入的效率,本发明即利用图7中新设置的暂存装置43及一定址排序法(Sorting Process),将即将被写入至替代的备用区块Bns的数据加以排序整理,实现本发明的主要技术特征。请参阅图9,图9为本发明光盘片42损坏管理机制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而为求对照清晰,仍沿用部分图4及图5实施例所举的例子说明。图9中显示了图7的轨迹44上的使用者数据区域UDA中有五个损坏的数据区块Bnd(1)-Bnd(5),其中数据区块Bnd(1)、Bnd(2)为前次操作中被检查到并予以标记的损坏的数据区块Bnd。请注意,每笔对应于一损坏的数据区块Bnd的数据对应于一备用区块定址RPBN,而每一原先损坏的数据区块Bnd亦具有一数据区块定址DPBN。损坏数据区块Bnd和用来代替该损坏数据区块Bnd的对应备用区块Bns之间的对应关系都记录在光盘片42的一损坏记录表DT中(图7未显示),也就是说,损坏记录表DT中记录了备用区块定址RPBN与数据区块定址DPBN的对应关系。数据区块Bnd(1)、Bnd(2)分别对应到数据区块定址DPBN(1)、DPBN(2)及备用区块定址RPBN(1)、RPBN(2)。其余在本次操作中被检查到并予以标记的损坏的数据区块Bnd数据区块Bnd(3)、Bnd(4)、Bnd(5)是分别对应到数据区块定址DPBN(3)、DPBN(4)、DPBN(5),以及备用区块定址RPBN(3)、RPBN(4)、RPBN(5)。
请继续参阅图9。图9实施例显示轨迹44上的使用者数据区域UDA与暂存装置43、及存储器40之间的对应情形。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一即为在将位于主存储区47中所有对应于损坏的数据区块Bnd的数据写入备用存储区49之前,先将这些数据暂时写入至暂存装置43,如图9所示,这五笔数据会依照本次操作所得的顺序“Bnd(3)、Bnd(1)、Bnd(4)、Bnd(2)、Bnd(5)”被送至暂存装置43中暂存,接下来,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暂存装置43中的五笔数据会依据前述的定址排序法,根据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顺序加以重新排序,使得经此定址排序法处理后的这些数据,其排列顺序为其所对应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连续性为最佳化后的结果。请见图9,原先存在暂存装置43中的五笔数据的顺序为“Bnd(3)、Bnd(1)、Bnd(4)、Bnd(2)、Bnd(5)”,在经此定址排序法处理后,存在暂存装置43中的五笔数据的顺序变为“Bnd(1)、Bnd(2)、Bnd(3)、Bnd(4)、Bnd(5)”。请参阅图10,其为图9中五个损坏的数据区块Bnd(1)-Bnd(5)经此定址排序法处理后的顺序的列表,也显示了五笔数据所对应的数据区块定址及备用区块定址的详细实施例。请返回对照图5,图10承袭了图5中备用区块定址RPBN(1)至RPBN(5)、以及数据区块定址DPBN(1)至DPBN(5)的详细数据,并增添五笔数据所对应的暂存序号(Index)(代表数据存于暂存装置43的地址)。
图10中清楚显示了存在暂存装置43中的五笔数据的顺序“Bnd(1)、Bnd(2)、Bnd(3)、Bnd(4)、Bnd(5)”,使得此五笔数据所对应的五个备用区块定址RPBN为五个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亦即,在最后写入此五笔数据至光盘片42上对应替代的备用区块Bns时,此五笔数据会被写入至光盘片42上相邻的五个备用区块Bns。之后,经过重新排序后的五笔数据会依此顺序被送至存储器的备用存储区49中暂存,最后再写入至光盘片42的对应的备用区块Bns,完成光盘片42损坏管理的机制。至此简单归纳而言,本发明光盘片42数据写入的流程可参阅图11,图11为本发明光盘片42数据写入一实施例的流程图,操作流程包含有下列步骤:
步骤200:开始;
步骤202:光盘机30由主机46接收数据写入的指令,准备要将主机46传来的多笔数据写入至光盘片42,并且在光盘机30将数据写入光盘片42之前,由主机46传来的数据会先暂存于存储器40的主存储区47中;
步骤204:在存储由主机46传送数据的过程中,判断存储器40的主存储区47是否已满,若主存储区47已满,则暂停将数据存于存储器40的主存储区47中,并进行步骤206;
步骤206:检查在光盘片42的数据写入过程中是否遭遇到损坏的数据区块Bnd。若遭遇到损坏的数据区块Bnd,就要进行至步骤208;若写入过程尚未遭遇到损坏数据区块Bnd,就可进行至步骤216。
步骤208:在本发明中,对应到损坏的数据区块Bnd会被加以标记(Mark),且其对应的数据被先送至暂存装置43中暂存,同时判断暂存装置43是否已满,若在本次操作中对应于损坏的数据区块Bnd的数据未超过暂存装置43,则继续进行步骤210,若在传送数据的过程中已满,则暂停将数据存于暂存装置43,并继续进行步骤210;
步骤210:位于暂存装置43中的数据会根据其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顺序加以重新排序,亦即使用前述本发明的定址排序法执行数据排序的运作,使得经此定址排序法处理后的这些数据的排列顺序为对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连续性作最佳化后的结果。如在图9及图10的实施例中,重新排序后的五笔数据所对应的五个备用区块定址RPBN为五个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
步骤212:将存于暂存装置43中经此定址排序法重新排序后的数据写入存储器40的备用存储区49中;
步骤214:将存于存储器40的备用存储区49中(经定址排序法处理后)的数据写入至替代的备用区块Bns中。根据损坏记录表DT,光盘机30可找出损坏的数据区块Bnd所对应的备用区块Bns的地址,并使读取头36寻轨(Seeking)移动至替代的备用区块Bns的位置,在每一寻轨次数(Seeking Time)内,能将具有多个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数据写入至光盘片42上对应的相邻的备用区块Bns中;
步骤216:进行正常的数据写入,也就是将数据写入至主机46所指定的数据区块Bnd。若是由步骤214进行至本步骤,代表光盘机30在步骤214移动读取头36以将数据写入至备用区块Bns后,再将读取头36再度移动至对应数据区块Bnd的位置,继续进行数据写入;
步骤218:判断是否接收到新的写入要求。若是,则返回进行步骤202,再度处理后续的数据写入,若已无新的写入要求,则进行步骤220;
步骤220:结束写入操作,完成本发明写入流程的一实施例。请注意,首先,该存储器的主存储区47可为一环式缓冲存储器(Ringbuffer),在步骤204中,判断存储器40的主存储区47是否已满的方法可利用在检查到的第一个损坏的数据区块Bnd处加以一“起讫点(Write-donePoint)”的标记,若由主机46传来的数据开始占用到存储器40的主存储区47中标有起讫点的位置时,表示主存储区47已满,则暂停将数据存于存储器40的主存储区47中。
再者,读取头36在一寻轨次数内只能将数据写入相邻的多个备用区块Bns中,而这些相邻的备用区块Bns即对应至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如此一来,在上述步骤210中,由于经定址排序法处理后的数据的排列顺序为对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连续性作最佳化后的结果,因此代表了在经上述步骤210(定址排序法)的处理后,在接下来的步骤214中,在每一寻轨次数内能将具有“最多的”对应于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数据写入至光盘片42上对应的相邻的备用区块Bns中,而不再如已知技术中因未对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连续性作处理,使得若有不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时,就必须重新进行新的寻轨操作,增加读取头36的负荷并降低效率。事实上,若返回检视步骤210,在对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连续性作最佳化后,仍不能保证位于暂存装置43中的这些数据所对应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皆为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其中一个原因即是光盘片42上的部分备用区块Bns亦发生损坏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流程中,可在步骤212及步骤214之间再加入一步骤213,请见图12,图12为在本发明图11的流程图中另新增一操作步骤的流程图,新增的步骤213内容为:步骤213:依序检查位于暂存装置43中的这些数据所对应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是否连续,并计算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数目,若依序检查到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仍为连续的地址,则进行步骤212,将存于暂存装置43中具有连续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数据写入存储器40的备用存储区49中;若一旦检查到不连续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则可进行步骤214,将存于存储器40的备用存储区49中具有连续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数据在一寻轨次数内写入至光盘片42上替代的备用区块Bns中。
请注意,在步骤213中,若依序检查到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为连续的地址,则将暂存装置43中的数据一笔一笔依序写入存储器40的备用存储区49中,而此一笔笔被写入存储器40的备用存储区49中的数据由于具有连续备用区块定址RPBN,在被存于备用存储区49的同时,也可在一寻轨次数内依序写入至光盘片42上对应的相邻的备用区块Bns中。配合上述的运作方式,该备用存储区49可使用一环式缓冲存储器(Ring buffer)完成,让备用存储区49的空间可不断被重复使用,使得每一寻轨次数内能处理的对应于损坏的数据区块Bnd的数据数目不会受限于存储器40的备用存储区49的容量大小。
在实际实施时,如上所述利用环式缓冲存储器的设计,在将暂存装置43中具有连续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数据一笔笔依序写入存储器40的备用存储区49中的同时,将递送至备用存储区49中的数据一笔笔依序写入至光盘片42上对应的相邻的备用区块Bns中。上述的操作可用一内建的主控制系统(Command System)实现,其结合硬件与固件的功能,并利用数据所对应的暂存序号(Index)及相关区块定址,完成连续而流畅的数据传输及写入的工作。实际上,若在步骤212至步骤214中采取将检查出的多笔具有连续备用区块定址的数据一次写入备用存储区49,再一次将这些位于备用存储区49的数据写入光盘片42的备用区块Bns的方法,仍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只是如此一来,虽然这些数据的排列顺序对于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连续性仍保有最佳化的优点,能大幅减少读取头36的寻轨次数,然而于每一寻轨次数内能处理的对应于损坏的数据区块Bnd的数据数目就仍受限于存储器40的备用存储区49的容量大小。
本发明所披露的光盘片数据损坏管理方法及架构适用于各式可重复写入数据的光存储介质(包含CD-MRW规格的光盘片、DVD+MRW规格的光盘片、以及其他规格的光盘片)及与其对应的光存储系统。本发明光存储系统的架构包含一暂存装置,可用来暂存于主存储区中检查到的对应于损坏数据区块的多笔数据,本发明并将存于暂存装置中的数据依照其所对应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顺序加以重新排序,使得所述数据在暂存装置中的排列顺序是根据将对应的备用区块定址(RPBN)的连续性最佳化后的结果,最后再将这些重新排序后的数据写入存储器的备用存储区及光盘片上的备用区块,使得每一寻轨次数内能写入备用区块的数目大幅增加,并降低所需的寻轨次数。另外,本发明中的主存储区及备用存储区分别使用一环式缓冲存储器完成,配合暂存装置的设置及本发明的定址排序法的运用,使得每一寻轨次数内能处理的损坏的数据区块的数目不受限于备用存储区的容量,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显著改善光盘片数据写入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