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4759368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099933.1

申请日:

2012.04.06

公开号:

CN103075675A

公开日:

2013.05.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1S 8/00申请日:20120406|||公开

IPC分类号:

F21S8/00; F21V7/04; F21V7/10; G02F1/13357; F21Y101/02(2006.01)N

主分类号:

F21S8/00

申请人: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发明人:

尹德铉; 高世辰; 郑相赫

地址:

韩国首尔

优先权:

2011.10.25 KR 10-2011-0109464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陆弋;王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公开了一种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该背光单元包括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和布置在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之间的至少一个光源,并且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与该至少一个光源分开第一距离。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背光单元,包括:
第一反射器;
第二反射器;和
布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器和所述第二反射器之间的至少一个光源,
其中所述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与所述至少一个光源分开第一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由以下公式表达,
d1=x1anθ1,
其中d1表示所述第一距离,x1表示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和所述第二反射器的端部之间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的分开距离,并且θ1是所述第二反射器的上表面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的倾斜角度。
根据权利要求1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反射器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是5°至15°。
根据权利要求1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距离是0.1mm至1.2mm。
根据权利要求1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器包括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突出的表面。
根据权利要求4的背光单元,其中,所突出的表面具有在半球形形状、三角形形状、矩形形状和多边形形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
根据权利要求1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位于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交迭的区域中。
根据权利要求1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的表面粗糙度是不同的。
根据权利要求1的背光单元,其中,在所述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光源之间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距离随着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距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距离的增加而改变。
根据权利要求8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距离随着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距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地减小。
根据权利要求1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反射器包括镜面反射区域和散射反射区域,并且所述第一距离围绕所述镜面反射区域布置。
根据权利要求10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镜面反射区域和所述散射反射区域的反射率是大约50%至99.99%。
根据权利要求10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镜面反射区域与所述散射反射区域的面积比是1∶1~20。
根据权利要求10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镜面反射区域是所述第二反射器的整个区域的大约5%至50%。
根据权利要求1或4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器的端部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与所述至少一个光源分开第二距离。
根据权利要求14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是不同的。
根据权利要求14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根据权利要求14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是相同的。
根据权利要求14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二距离由以下公式表达,
d2=x2tanθ2,
其中,d2表示所述第二距离,x2表示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和所述第一反射器的上表面之间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的分开距离,并且θ2是所述第一反射器的上表面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的倾斜角度。
根据权利要求18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器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是5°至1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背光单元,其中,在所述光源之间的周边区域中,所述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与所述至少一个光源分开第三距离。
根据权利要求20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根据权利要求21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三距离是“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反射器的端部是成圆状的。
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的背光单元,进一步包括支撑所述第二反射器的支撑部,
其中,所述支撑部的在朝向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方向上的端部是倾斜的。
一种显示器,包括:
显示面板;
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的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使光照射到所述显示面板上。

说明书

说明书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
技术领域
实施例涉及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代表性的大型显示器,使用了液晶显示器(LCD)或者等离子显示面板(PDP)。
与自发射型的PDP不同,由于不存在自发射的发光器件,LCD必须地要求单独的背光单元。
在LCD中使用的背光单元根据光源的位置而被分类成边缘式背光单元和直下式背光单元。在边缘式背光单元中,光源被布置在LCD面板的左侧和右侧表面和/或上侧和下侧表面上并且使用光导板来均匀地在LCD面板的整个表面上分布光,并且因此光的均匀性得以改善且面板具有超薄的厚度。
在通常在具有20英寸或者更大的尺寸的显示器中使用的直下式背光单元中,多个光源被布置在面板下方。因此,如与边缘式背光单元相比,直下式背光单元具有优良的光效率,由此主要地在要求高亮度的大型显示器中使用。
作为传统的边缘式或者直下式背光单元的光源,使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然而,使用CCFL的背光单元可以消耗相当大的电量,因为电力一直地被施加到CCFL,表现CRT的大约70%的颜色再现率,并且由于汞的添加而引起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对于使用发光二极管(LED)的背光单元进行了研究。
如果LED被用作背光单元,则LED阵列可以部分地打开/关闭并且因此功耗可以显著地降低。特别地,RGB(红色、绿色和蓝色)LED超过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TSC)的颜色再现范围规格的100%,因此向消费者提供更加逼真的图像。
此外,使用半导体工艺制造的LED对于环境是无害的。
采用具有以上优点的LED的LCD产品近来已经投入市场,但是这些产品具有与传统CCFL光源不同的驱动机构并且因此其驱动器和印刷电路板是昂贵的。因此,LED背光单元仅仅被应用于昂贵的LCD产品。
发明内容
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以减少从光源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的背光单元,和一种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光单元包括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和布置在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之间的至少一个光源,其中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与该至少一个光源分开第一距离。
第一距离可以由以下公式表达,
d1=x1tanθ1,
这里,d1可以表示第一距离,x1可以表示在该至少一个光源和第二反射器的端部之间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的分开距离,并且θ1可以是第二反射器的上表面相对于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的倾斜角度。第二反射器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可以是5°至15°,并且第一距离可以是0.1mm到1.2mm。
该背光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支撑第二反射器的支撑部,并且该支撑部的在朝向该至少一个光源的方向上的端部可以是倾斜的。
该第一反射器可以包括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突出的表面。该突出表面可以具有在半球形形状、三角形形状、矩形形状和多边形形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
该第一反射器的端部可以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与该至少一个光源分开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可以是不同的或者相同的。在其它情形中,第一距离可以大于或者小于第二距离。
第二距离可以由以下公式表达,
d2=x2tanθ2,
这里,d2可以表示第二距离,x2可以表示在该至少一个光源和第一反射器的上表面之间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的分开距离,并且θ2可以是第一反射器的上表面相对于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的倾斜角度。第一反射器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可以是5°至15°。
在光源之间的周边区域中,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可以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与该至少一个光源分开比第一距离小的第三距离。第三距离可以是“0”。
在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和该至少一个光源之间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的第一距离可以随着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距该至少一个光源的距离的增加而改变。
例如,第一距离可以随着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距该至少一个光源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地减小。
第二反射器可以包括镜面反射区域和散射反射区域,并且第一距离可以围绕镜面反射区域布置。
第一距离可以位于与第一反射器交迭的区域中。
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的表面粗糙度是不同的。
镜面反射区域和散射反射区域的反射率是大约50%至99.99%。
镜面反射区域与散射反射区域的面积比是1∶1~20。
镜面反射区域是第二反射器的整个区域的大约5%至50%。
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在周边区域中在光源的向上方向上与光源分开第三距离。
第二反射器的端部是成圆状的。
附图说明
可以参考以下附图详细地描述布置和实施例,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引用类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图2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图3是根据再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图4是根据再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图5A到5E是根据实施例的2边缘式背光单元的平面视图,示出了第二反射器的多种形状;
图6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4边缘式背光单元的平面视图,示出了第二反射器的形状;
图7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示出包括光学部件的背光单元的视图;
图8是示出了布置在支撑部的下表面上的增强肋条的视图;
图9是示出了布置在第二反射器的上表面上的支撑销的视图;
图10是示出了具有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显示模块的截面视图;并且
图11和12是分别地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显示器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
应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称作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它能够直接地在该元件上/下,并且也可以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居间的元件。此外,当元件被称作在“上”或者“下”时,能够基于该元件包括“在该元件下”以及“在该元件上”。
在附图中,为了描述方便和清晰起见,各自的层的厚度或者尺寸被夸大、省略或者示意性地示出。此外,各自的元件的尺寸并不表示其实际尺寸。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参考图1,该背光单元包括盖板(或者热障(heat bar))10、光源模块20、第一反射器30、第二反射器32,和支撑部(或者底盖或者底架)34,光源模块20包括至少一个光源24。
盖板10可以支撑或者固定光源模块20。虽然在图中未示出,但是盖板10可以包括多个突出的散热线,以耗散由光源模块20产生的热量。此外,第一反射器30附接到盖板10。
支撑部34可以被称作底部成型部件,用于支撑第二反射器32,并且可以由聚合树脂诸如塑料形成,从而通过注射成型生产。
支撑部34包括具有至少一个拐点的至少两个倾斜表面,并且,连接到拐点的第一和第二倾斜表面的曲率可以是相同的或者不同的。
附接到支撑部34的上表面的第二反射器32可以具有与支撑部34相同的形状。即,第二反射器32包括具有至少一个拐点的至少两个倾斜表面,并且,连接到拐点的第一和第二倾斜表面的曲率可以是不同的。
包括该至少一个光源24的光源模块20被布置在第一反射器30和第二反射器32之间,并且可以接触第一反射器30或者以指定间隔与第一反射器30的一侧分开。例如,光源模块20可以如在图1中所示以指定间隔与第一反射器30分开。
此外,光源模块20可以包括具有电极图案的电路板22和产生光的至少一个光源(或者至少一个发光器件)24。这里,该至少一个光源24可以安装在电路板22上,并且将该至少一个发光器件24连接到供电的适配器的电极图案可以布置在电路板22上。
例如,用于将该至少一个发光器件24连接到适配器的碳纳米管电极图案可以布置在印刷电路板22的上表面上。
这种电路板22可以是由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玻璃、聚碳酸酯(PC)和硅(Si)形成且在其上安装多个光源24的印刷电路板(PCB),或者被形成为膜。
此外,电路板22可以选择性地采用单层PCB、多层PCB、陶瓷基板、金属芯PCB等。
用作光源24的发光器件可以是LED芯片,并且该LED芯片可以是蓝色LED芯片或者紫外LED芯片,或者在其中组合有红色LED芯片、绿色LED芯片、蓝色LED芯片、黄色‑绿色LED芯片或者白色LED芯片中的至少一种的封装件。
根据该实施例,白色LED可以用作光源24。
可以通过将黄色磷光体与蓝色LED组合、通过在蓝色LED上使用红色磷光体和绿色磷光体这两者或者通过在蓝色LED上一起地使用黄色磷光体、红色磷光体和绿色磷光体而产生白色LED。
图1所示光源24可以根据其结构而被划分成水平类型、竖直类型或者混合类型。
第一反射器30和第二反射器32可以以指定间隔相互分开并且彼此相对,从而空气引导部设置于在第一反射器30和第二反射器32之间的空置空间之间。
第一反射器30可以由反射性涂覆膜和反射性涂覆材料层之一形成,并且可以用于向第二反射器32反射从光源模块20产生的光。
第一反射器30和第二反射器32可以由表现高反射性的金属或者金属氧化物形成,诸如铝(Al)、银(Ag)、金(Au)或者氧化钛(TiO2)。第一反射器30和第二反射器32可以由相同材料或者不同材料形成,并且第一反射器30和第二反射器32的表面粗糙度可以是不同的。
第二反射器32可以通过在用作支撑部34的聚合树脂框架上沉积或者涂覆金属或者金属氧化物、或者通过在聚合树脂框架上印刷金属墨而形成。这里,沉积可以采用热蒸发法、蒸发法或者真空蒸发法诸如溅射,并且涂覆或者印刷可以采用印刷法、照相凹板式涂敷法或者丝网印刷法。
此外,可以在第一反射器30的与光源模块20相对的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锯齿状反射图案,并且锯齿状反射图案的表面可以是平坦的或者弯曲的。在第一反射器30的表面上形成反射图案的原因在于将从光源模块20产生的光反射到第二反射器32的中央区域以增加背光单元的中央区域的亮度。
根据该实施例,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以第一距离d1与该至少一个光源24分开。即,在于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和该至少一个光源24之间提供了间隙的条件下,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在该至少一个光源24的向上方向上以第一距离d1与该至少一个光源24分开。
此外,第一距离d1可以位于与第一反射器30交迭的区域中。
该间隙位于第一区域A1处,从光源24产生和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在此处集中。因此,从光源24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可以通过该间隙漏出。这里,黄白色成分的漏出意味着黄白色成分不被朝向第二反射器32反射。
因为如上所述,在于其间提供了从光源24产生的光的黄白色成分可以通过其漏出的间隙的条件下,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在向上方向上以与该至少一个光源24分开第一距离d1,所以能够减轻通过开口区域从背光单元发射的光26的黄化。
根据这个实施例,第一距离d1可以由以下公式1表达。
[公式1]
d1=x1tanθ1
这里,x1表示在该至少一个光源24和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之间在该至少一个光源24的侧向方向上的分开距离,并且θ1是第二反射器32的上表面的相对于该至少一个光源24的侧向方向的倾斜角度。即,90‑θ1意味着第二反射器32相对于与第一反射器30的表面平行的水平平面的倾斜角度。
虽然图1作为直角示意在侧向方向和向上方向之间的角度,但是该实施例不限于此。即,在侧向方向和向上方向之间的角度可以是钝角或者锐角。
此外,第二反射器32的倾斜表面可以用于将从光源模块20产生的光或者被第一反射器30反射的光反射到第一反射器30的开口区域。
根据该实施例,第一距离d1可以是0.1mm到1.2mm。例如,第一距离d1可以是0.3mm。
图2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如在图2中所示,第一反射器30的端部以第二距离d2与该至少一个光源24分开。即,在于其间提供了第二区域A2的条件下,第一反射器30的端部在该至少一个光源24的向上方向上以第二距离d2与该至少一个光源24分开。这里,以与第一区域A1相同的方式,从该至少一个光源24产生的光的黄白色成分集中在第二区域A2处。除了以上说明,图2所示背光单元具有与图1所示背光单元相同的构造。
根据该实施例,第一距离d1可以与第二距离d2相同或者不同。例如,第一距离d1可以大于或者小于第二距离d2。此外,第二距离d2可以由以下公式2表达。
[公式2]
d2=x2tanθ2
这里,x2表示在该至少一个光源24和第一反射器30的上表面之间在该至少一个光源24的侧向方向上的分开距离,并且θ2是第一反射器30的上表面相对于该至少一个光源24的侧向方向的倾斜角度。
在以上公式1和公式2中,θ1和θ2中的每一个均可以是从该至少一个光源24发射的光的角度,即,5°~15°。例如,θ1和θ2中的每一个均可以是10°。
如果光源模块20并不接触第一反射器30并且以指定间隔与第一反射器30分开,则第一反射器30在向上方向上以第二距离d2与该至少一个光源24分开,如在图2中所示,由此进一步减轻从背光单元发射的光26的黄化。
然而,如果光源模块20的印刷电路板22接触第一反射器30,该至少一个光源24接触第一反射器30,或者光源模块20靠近第一反射器30地布置,则第一反射器30可以不以第二距离d2与该至少一个光源24分开,如在图1中所示。即,第一反射器30可以以与图1相同的方式形成。
这里,如在图2的部分放大视图50中所示,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E可以是成圆状的。
图3是根据再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如在图3中所示,第一反射器30可以具有在至少一个光源24的侧向方向上突出的表面。例如,第一反射器30可以在从该至少一个光源24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在此处集中的第二区域A2中具有突出表面。第一反射器30的突出表面可以具有在半球形形状、三角形形状、矩形形状和多边形形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例如,如在图3中所示,第一反射器30的突出表面可以具有半球形形状。
如果光源模块20并不接触第一反射器30而是以指定间隔与第一反射器30分开,则第一反射器30具有突出表面,如在图3中所示,由此进一步减轻从背光单元发射的光26的黄化。
然而,如果光源模块20接触第一反射器30并且该至少一个光源24靠近第一反射器30地布置,则第一反射器30可以不具有突出表面,如在图1中所示。
图4是根据再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如在图4中所示,支撑第二反射器32的支撑部34的在至少一个光源24的向上方向上的端部可以以角度θ3倾斜。因为如上所述支撑部34的端部以角度θ3倾斜,所以从光源24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可以更加有效地通过间隙漏出。
在图1到4所示背光单元中的每一个之中,第二反射器32均包括镜面反射区域SRA1和散射反射区域SRA2。
这里,镜面反射区域SRA1用于执行入射光的镜面反射,并且散射反射区域SRA2用于执行入射光的散射反射。为此目的,镜面反射片可以布置在第二反射器32的镜面反射区域SRA1中,并且散射反射片可以布置在第二反射器32的散射反射区域SRA2中。镜面反射区域SRA1和散射反射区域SRA2的反射率可以是大约50到99.99%。此外,镜面反射区域SRA1可以占据第二反射器32的整个区域的大约5到50%。根据情况,镜面反射区域SRA1可以占据第二反射器32的整个区域的大约20到30%。此外,在第二反射器32的整个区域中,镜面反射区域SRA1与散射反射区域SRA2的面积比可以是1∶1~20。
根据一个实施例,在图1到4所示背光单元中的每一个之中,第一距离d1均可以围绕镜面反射区域SRA1形成。例如,在其中形成间隙的第一区域A1可以在镜面反射区域SRA1中和/或围绕第二反射器32的镜面反射区域SRA1定位。
图5A到5E是根据实施例的2边缘式背光单元的平面视图,示出了第二反射器32的多种形状。
如在图5A中所示,第一反射器30a和30b和第二反射器32可以在光源24a和24b的侧向方向上相互分开从而彼此相对。此外,包括电路板22a和光源24a的光源模块20a可以布置在第一反射器30a和第二反射器32之间,并且包括电路板22b和光源24b的光源模块20b可以布置在第一反射器30b和第二反射器32之间。
如在图5A中所示,第二反射器32在可以以短距离反射从光源24发射的光的区域(在下文中,中央区域)A4和在光源24之间的区域(在下文中,周边区域)A5上具有规则宽度w,而与中央区域A4和周边区域A5无关。
此外,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在中央区域A4中在光源24的向上方向上与光源24分开第一距离d1。然而,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在周边区域A5中可以在光源24的向上方向上与光源24分开第三距离d3。如果第三距离d3为“0”,则第二反射器32可以具有图5B或者5D所示形状。另一方面,如果第三距离d3不为“0”,则第二反射器32可以具有图5C或者5E所示形状。根据该实施例,第三距离d3小于第一距离d1。
如果在中央区域A4中从光源24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的量大于在周边区域A5中的量,则要求最大地增加第二反射器32的面积,以在减轻黄化的同时增加背光单元的亮度。因此,在周边区域A5中第二反射器32的宽度增加,如在图5B或者5C中所示,而非如在图5A中所示使第二反射器32的宽度w均匀。
为此目的,根据另一实施例,作为在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和光源24之间在向上方向上的间隔的第一距离d1可以随着在光源24a和24b的侧向方向上距光源24a和24b的端部的距离的增加而改变。例如,如在图5D或者5E中所示,随着第二反射器32接近在周边区域A5中的边界B,在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和光源24a和24b之间在向上方向上的间隔可以逐渐地减小。即,第一距离d1可以减小。
如果黄白色成分在周边区域A5中随着距光源24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地减少,则与如在图5B或者5C中所示其中第二反射器32在周边区域A5中的宽度均匀的情形相比,如在图5D或者5E中所示其中第一距离d1在周边区域A5中随着距光源24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地减小的情形可以进一步减轻黄化。
图6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4边缘式背光单元的平面视图,示出了第二反射器32的形状。
在图6所示4边缘式背光单元的情形中,光源模块20分别地布置在4个侧表面,即背光单元的左、右、上和下边缘处,并且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在光源24的向上方向上与每一个侧表面的光源24分开第一距离d1。
虽然在图中未示出,但是以与图5B到5E所示2边缘式背光单元相同的方式,4边缘式背光单元在周边区域A5中可以具有多种形状的第二反射器32。
例如,第二反射器32可以仅仅在中央区域A4中在向上方向上以第一距离d1与光源24分开,并且可以在周边区域A5中在向上方向上以另一距离与光源24分开。即,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可以在周边区域A5中在向上方向上以第三距离d3与光源24分开,或者第二反射器32可以被如此实施,使得随着距光源24的距离的增加,第一距离d1逐渐地减小。
图7是示意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包括光学部件的背光单元的视图。
根据该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以指定间隔与第二反射器32分开的光学部件36,并且在于第二反射器32和光学部件36之间的空间中形成空气引导部。
如在图7中所示,光学部件36布置在第一反射器30的开口区域中。这里,光学部件36用于使通过第一反射器30的开口区域发射的光漫射,并且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片,即,可以选择性地包括漫射片、棱镜片、亮度增强片等。这里,漫射片用于漫射由光源24发射的光,棱镜片用于向光发射区域引导漫射光,并且亮度增强片用于增强亮度。
如上所述,背光单元使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以第一距离d1与光源24分开,由此允许光的黄白色成分通过在其间的间隙漏出并且减轻黄化。
光源模块20可以具有直接发射型结构,其中光源模块20的发光表面沿着朝向在光学部件36和第二反射器32之间的空气引导部的方向布置。在其它情形中,光源模块20可以具有间接发射型结构,其中光源模块20的发光表面沿着第一反射器30、第二反射器32和盖板10之一的方向布置。这里,在间接发射型光源模块20的情形中,从光源模块20发射的光可以被第一反射器30、第二反射器32和盖板10反射,并且然后反射光可以在朝向背光单元的空气引导部的方向上行进。设置间接发射型光源模块20的原因在于减少热点。
图8是示意被布置在支撑部34的下表面上的增强肋条的视图。
如在图8中所示,多个增强肋条38可以布置在支撑部34的后表面上。
其原因在于防止支撑部34的弯曲反射性表面由于外部环境条件而变形。
增强肋条38可以布置在支撑部34的后表面的与支撑部34的侧表面相对的部分上以及支撑部34的后表面的与支撑部34的倾斜表面相对的部分上。
图9是示意被布置在第二反射器32的上表面上的支撑销的视图。
如在图9中所示,支撑光学部件36的支撑销40可以布置在第二反射器32的上表面上。因为光学部件36与第二反射器32分开并且空气引导部形成在光学部件36和第二反射器32之间,所以光学部件36的中央部分可能下垂。因此,支撑销40用于防止光学部件36的中央部分下垂。
这里,支撑销40可以被如此构造,使得支撑销40的与第二反射器32接触的下表面的面积大于支撑销40的上表面的面积。
此外,用于驱动光源模块20的电路器件可以布置在支撑部34的倾斜表面下方。在倾斜表面之间在支撑部34的后表面上提供了指定空间。因此,当电路器件安装在该空间中时,空置空间可以被有效地使用。
图10是示意具有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显示模块的截面视图。
如在图10中所示,显示模块100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10和背光单元120。
显示面板110可以包括彩色滤光片基板112和薄膜晶体管(TFT)基板114,它们彼此相对地布置并且被结合到彼此以维持均匀的液晶单元间隙(cell gap),并且,液晶层(未示出)可以置于该两个基板112和114之间。
此外,上偏振板116和下偏振板118可以布置在显示面板1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并且更加具体地,上偏振板116可以布置在彩色滤光片基板112的上表面上并且下偏振板118可以布置在TFT基板114的下表面上。
虽然在图中未示出,但是产生用于驱动显示面板110的驱动信号的栅极和数据驱动单元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110的侧表面上。
图11和图12是分别地示意根据实施例的显示器的视图。
首先,如在图11中所示,显示器200可以包括显示模块100、包围显示模块100的前盖210和后盖212、设置在后盖212上的驱动单元220、和包围驱动单元220的驱动单元盖230。
前盖210可以包括由透光的透明材料形成的前面板(未示出)。以指定间隔与显示模块100分开的前面板保护显示模块100并且透射从显示模块100发射的光,由此允许从外侧看到在显示模块100上显示的图像。
后盖212可以连接到前盖210以保护显示模块100。驱动单元220可以布置在后盖212的一个表面上。驱动单元220可以包括驱动控制单元222、主板224和电源单元226。
驱动控制单元222可以是时序控制器,即,用于控制显示模块100的各自的驱动器IC的操作时序的驱动器,主板224可以是用于向时序控制器传输V‑sync(竖直同步)、H‑sync(水平同步)和R、G和B分辨率信号的驱动器,并且电源单元226可以是用于向显示模块100施加电力的驱动器。
驱动单元220可以设置在后盖212上,并且驱动单元盖230包围。
后盖212可以设置有通过其将显示模块100和驱动单元220相互连接的多个孔;并且,可以设置用于支撑显示器200的支架240。
另一方面,如在图12中所示,驱动单元220的驱动控制单元222可以设置在后盖212上,并且主板224和驱动单元220的电源单元226可以设置在支架240上。
此外,驱动单元盖230可以仅仅包围被设置在后盖212上的驱动控制单元220。
虽然该实施例将主板224和电源单元226描述成被分开地设置,但是主板224和电源单元226可以被集成到一个板中。
如根据以上说明显而易见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提供从光源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通过其漏出的间隙,由此减轻从背光单元发射的光的黄化。
虽然已经参考其多个示意性实施例描述了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设计将落入本公开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多个其它修改和实施例。更加具体地,在本公开、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在主题组合布置的构件和/或布置方面,各种改变和修改都是可能的。除了在构件和/或布置方面的改变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替代的用途也将是显而易见的。

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7567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01 CN 103075675 A *CN103075675A* (21)申请号 201210099933.1 (22)申请日 2012.04.06 10-2011-0109464 2011.10.25 KR F21S 8/00(2006.01) F21V 7/04(2006.01) F21V 7/10(2006.01) G02F 1/13357(2006.01) F21Y 101/02(2006.01) (71)申请人 LG 伊诺特有限公司 地址 韩国首尔 (72)发明人 尹德铉 高世辰 郑相赫 (74)专。

2、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陆弋 王伟 (54) 发明名称 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 (57) 摘要 公开了一种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 示器。 该背光单元包括第一反射器、 第二反射器和 布置在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之间的至少一个 光源, 并且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在该至少一个光源 的向上方向上与该至少一个光源分开第一距离。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9 页 附图 1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9页 附图1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

3、3075675 A CN 103075675 A *CN103075675A* 1/2 页 2 1. 一种背光单元, 包括 : 第一反射器 ; 第二反射器 ; 和 布置在所述第一反射器和所述第二反射器之间的至少一个光源, 其中所述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与所述至少一个光源 分开第一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由以下公式表达, d1 x1an1, 其中 d1表示所述第一距离, x1表示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和所述第二反射器的端部之间 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的分开距离, 并且 1是所述第二反射器的上表面相对 于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的倾斜角度。 2. 根据权利要求 1 的。

4、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二反射器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是 5至 15。 3. 根据权利要求 1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距离是 0.1mm 至 1.2mm。 4. 根据权利要求 1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器包括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 向方向上突出的表面。 5. 根据权利要求 4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突出的表面具有在半球形形状、 三角形形状、 矩形形状和多边形形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 6. 根据权利要求 1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距离位于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交迭的区 域中。 7. 根据权利要求 1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的表面粗糙度是 不同的。 8。

5、. 根据权利要求 1 的背光单元, 其中, 在所述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光源 之间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距离随着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 方向上距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距离的增加而改变。 9. 根据权利要求 8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距离随着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 方向上距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地减小。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二反射器包括镜面反射区域和散射反射 区域, 并且所述第一距离围绕所述镜面反射区域布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镜面反射区域和所述散射反射区域的反 射率是大约 50至。

6、 99.99。 12. 根据权利要求 10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镜面反射区域与所述散射反射区域的面 积比是 1 1 20。 13. 根据权利要求 10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镜面反射区域是所述第二反射器的整个 区域的大约 5至 50。 1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4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器的端部在所述至少一个光 源的向上方向上与所述至少一个光源分开第二距离。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是不同的。 16. 根据权利要求 14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

7、75675 A 2 2/2 页 3 17. 根据权利要求 14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是相同的。 18. 根据权利要求 14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二距离由以下公式表达, d2 x2tan2, 其中, d2表示所述第二距离, x2表示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和所述第一反射器的上表面 之间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的分开距离, 并且 2是所述第一反射器的上表面 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的倾斜角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器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是5至 15。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背光单元, 其中, 在所述光源之间的周边区域。

8、中, 所述第二反 射器的端部在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与所述至少一个光源分开第三距离。 21. 根据权利要求 20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22. 根据权利要求 21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三距离是 “0” 。 2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的背光单元, 其中, 所述第二反射器的端部是成圆状的。 24.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13 中任一项的背光单元, 进一步包括支撑所述第二反射器的支 撑部, 其中, 所述支撑部的在朝向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的方向上的端部是倾斜的。 25. 一种显示器, 包括 : 显示面板 ;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13 中任一项的背光单。

9、元, 所述背光单元使光照射到所述显示面板 上。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75675 A 3 1/9 页 4 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 技术领域 0001 实施例涉及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 背景技术 0002 通常, 作为代表性的大型显示器, 使用了液晶显示器 (LCD) 或者等离子显示面板 (PDP)。 0003 与自发射型的 PDP 不同, 由于不存在自发射的发光器件, LCD 必须地要求单独的背 光单元。 0004 在 LCD 中使用的背光单元根据光源的位置而被分类成边缘式背光单元和直下式 背光单元。在边缘式背光单元中, 光源被布置在 LCD 面板的左侧和右侧。

10、表面和 / 或上侧和 下侧表面上并且使用光导板来均匀地在 LCD 面板的整个表面上分布光, 并且因此光的均匀 性得以改善且面板具有超薄的厚度。 0005 在通常在具有 20 英寸或者更大的尺寸的显示器中使用的直下式背光单元中, 多 个光源被布置在面板下方。 因此, 如与边缘式背光单元相比, 直下式背光单元具有优良的光 效率, 由此主要地在要求高亮度的大型显示器中使用。 0006 作为传统的边缘式或者直下式背光单元的光源, 使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 然而, 使用 CCFL 的背光单元可以消耗相当大的电量, 因为电力一直地被施加到 CCFL, 表现 CRT 的 大约 70的颜色再现率, 并且。

11、由于汞的添加而引起环境污染。 0007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已经对于使用发光二极管 (LED) 的背光单元进行了研究。 0008 如果 LED 被用作背光单元, 则 LED 阵列可以部分地打开 / 关闭并且因此功耗可以 显著地降低。 特别地, RGB(红色、 绿色和蓝色)LED超过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TSC)的 颜色再现范围规格的 100, 因此向消费者提供更加逼真的图像。 0009 此外, 使用半导体工艺制造的 LED 对于环境是无害的。 0010 采用具有以上优点的 LED 的 LCD 产品近来已经投入市场, 但是这些产品具有与传 统 CCFL 光源不同的驱动机构并且因此其驱动器和印。

12、刷电路板是昂贵的。因此, LED 背光单 元仅仅被应用于昂贵的 LCD 产品。 发明内容 0011 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以减少从光源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的背光单元, 和一种使 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 0012 在一个实施例中, 背光单元包括第一反射器、 第二反射器和布置在第一反射器和 第二反射器之间的至少一个光源, 其中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 与该至少一个光源分开第一距离。 0013 第一距离可以由以下公式表达, 0014 d1 x1tan1, 0015 这里, d1可以表示第一距离, x1可以表示在该至少一个光源和第二反射器的端部 说 明 书 CN 103075675 A。

13、 4 2/9 页 5 之间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的分开距离, 并且 1可以是第二反射器的上表面相 对于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的倾斜角度。第二反射器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可以是 5 至 15, 并且第一距离可以是 0.1mm 到 1.2mm。 0016 该背光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支撑第二反射器的支撑部, 并且该支撑部的在朝向该 至少一个光源的方向上的端部可以是倾斜的。 0017 该第一反射器可以包括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突出的表面。 该突出表面 可以具有在半球形形状、 三角形形状、 矩形形状和多边形形状中的至少一种形状。 0018 该第一反射器的端部可以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与该至。

14、少一个光源分 开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可以是不同的或者相同的。在其它情形中, 第一距离可 以大于或者小于第二距离。 0019 第二距离可以由以下公式表达, 0020 d2 x2tan2, 0021 这里, d2可以表示第二距离, x2可以表示在该至少一个光源和第一反射器的上表 面之间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的分开距离, 并且 2可以是第一反射器的上表面 相对于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的倾斜角度。第一反射器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可以是 5至 15。 0022 在光源之间的周边区域中, 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可以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 上与该至少一个光源分开比第一距离小的第三距离。第三距离可以。

15、是 “0” 。 0023 在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和该至少一个光源之间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向上方向上的 第一距离可以随着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距该至少一个光源的距离的增加而改 变。 0024 例如, 第一距离可以随着在该至少一个光源的侧向方向上距该至少一个光源的距 离的增加而逐渐地减小。 0025 第二反射器可以包括镜面反射区域和散射反射区域, 并且第一距离可以围绕镜面 反射区域布置。 0026 第一距离可以位于与第一反射器交迭的区域中。 0027 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的表面粗糙度是不同的。 0028 镜面反射区域和散射反射区域的反射率是大约 50至 99.99。 0029 镜面反射区域与散射。

16、反射区域的面积比是 1 1 20。 0030 镜面反射区域是第二反射器的整个区域的大约 5至 50。 0031 第二反射器的端部在周边区域中在光源的向上方向上与光源分开第三距离。 0032 第二反射器的端部是成圆状的。 附图说明 0033 可以参考以下附图详细地描述布置和实施例, 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引用类似的元 件, 并且其中 : 0034 图 1 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 0035 图 2 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 0036 图 3 是根据再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 说 明 书 CN 103075675 A 5 3/9 页 6 0037 图 4 是根。

17、据再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 0038 图 5A 到 5E 是根据实施例的 2 边缘式背光单元的平面视图, 示出了第二反射器的 多种形状 ; 0039 图 6 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 4 边缘式背光单元的平面视图, 示出了第二反射器的形 状 ; 0040 图 7 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示出包括光学部件的背光单元的视图 ; 0041 图 8 是示出了布置在支撑部的下表面上的增强肋条的视图 ; 0042 图 9 是示出了布置在第二反射器的上表面上的支撑销的视图 ; 0043 图 10 是示出了具有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显示模块的截面视图 ; 并且 0044 图 11 和 12 是分别地示出了。

18、根据实施例的显示器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在下文中, 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 0046 应理解的是, 当一个元件被称作在另一个元件 “上” 或者 “下” 时, 它能够直接地在 该元件上 / 下, 并且也可以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居间的元件。此外, 当元件被称作在 “上” 或 者 “下” 时, 能够基于该元件包括 “在该元件下” 以及 “在该元件上” 。 0047 在附图中, 为了描述方便和清晰起见, 各自的层的厚度或者尺寸被夸大、 省略或者 示意性地示出。此外, 各自的元件的尺寸并不表示其实际尺寸。 0048 图 1 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0049 参考图1, 该背光单元。

19、包括盖板(或者热障(heat bar)10、 光源模块20、 第一反射 器 30、 第二反射器 32, 和支撑部 ( 或者底盖或者底架 )34, 光源模块 20 包括至少一个光源 24。 0050 盖板 10 可以支撑或者固定光源模块 20。虽然在图中未示出, 但是盖板 10 可以包 括多个突出的散热线, 以耗散由光源模块 20 产生的热量。此外, 第一反射器 30 附接到盖板 10。 0051 支撑部 34 可以被称作底部成型部件, 用于支撑第二反射器 32, 并且可以由聚合树 脂诸如塑料形成, 从而通过注射成型生产。 0052 支撑部 34 包括具有至少一个拐点的至少两个倾斜表面, 并且,。

20、 连接到拐点的第一 和第二倾斜表面的曲率可以是相同的或者不同的。 0053 附接到支撑部 34 的上表面的第二反射器 32 可以具有与支撑部 34 相同的形状。 即, 第二反射器 32 包括具有至少一个拐点的至少两个倾斜表面, 并且, 连接到拐点的第一 和第二倾斜表面的曲率可以是不同的。 0054 包括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的光源模块 20 被布置在第一反射器 30 和第二反射器 32 之间, 并且可以接触第一反射器 30 或者以指定间隔与第一反射器 30 的一侧分开。例如, 光 源模块 20 可以如在图 1 中所示以指定间隔与第一反射器 30 分开。 0055 此外, 光源模块 20 可以包。

21、括具有电极图案的电路板 22 和产生光的至少一个光源 ( 或者至少一个发光器件 )24。这里, 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可以安装在电路板 22 上, 并且将 该至少一个发光器件 24 连接到供电的适配器的电极图案可以布置在电路板 22 上。 0056 例如, 用于将该至少一个发光器件 24 连接到适配器的碳纳米管电极图案可以布 说 明 书 CN 103075675 A 6 4/9 页 7 置在印刷电路板 22 的上表面上。 0057 这种电路板 22 可以是由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玻璃、 聚碳酸酯 (PC) 和硅 (Si) 形成且在其上安装多个光源 24 的印刷电路板 (PCB。

22、), 或者被形成为膜。 0058 此外, 电路板 22 可以选择性地采用单层 PCB、 多层 PCB、 陶瓷基板、 金属芯 PCB 等。 0059 用作光源 24 的发光器件可以是 LED 芯片, 并且该 LED 芯片可以是蓝色 LED 芯片或 者紫外 LED 芯片, 或者在其中组合有红色 LED 芯片、 绿色 LED 芯片、 蓝色 LED 芯片、 黄色 - 绿 色 LED 芯片或者白色 LED 芯片中的至少一种的封装件。 0060 根据该实施例, 白色 LED 可以用作光源 24。 0061 可以通过将黄色磷光体与蓝色 LED 组合、 通过在蓝色 LED 上使用红色磷光体和绿 色磷光体这两者。

23、或者通过在蓝色 LED 上一起地使用黄色磷光体、 红色磷光体和绿色磷光体 而产生白色 LED。 0062 图 1 所示光源 24 可以根据其结构而被划分成水平类型、 竖直类型或者混合类型。 0063 第一反射器 30 和第二反射器 32 可以以指定间隔相互分开并且彼此相对, 从而空 气引导部设置于在第一反射器 30 和第二反射器 32 之间的空置空间之间。 0064 第一反射器 30 可以由反射性涂覆膜和反射性涂覆材料层之一形成, 并且可以用 于向第二反射器 32 反射从光源模块 20 产生的光。 0065 第一反射器 30 和第二反射器 32 可以由表现高反射性的金属或者金属氧化物形 成, 。

24、诸如铝 (Al)、 银 (Ag)、 金 (Au) 或者氧化钛 (TiO2)。第一反射器 30 和第二反射器 32 可 以由相同材料或者不同材料形成, 并且第一反射器 30 和第二反射器 32 的表面粗糙度可以 是不同的。 0066 第二反射器32可以通过在用作支撑部34的聚合树脂框架上沉积或者涂覆金属或 者金属氧化物、 或者通过在聚合树脂框架上印刷金属墨而形成。 这里, 沉积可以采用热蒸发 法、 蒸发法或者真空蒸发法诸如溅射, 并且涂覆或者印刷可以采用印刷法、 照相凹板式涂敷 法或者丝网印刷法。 0067 此外, 可以在第一反射器 30 的与光源模块 20 相对的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锯齿状 反射。

25、图案, 并且锯齿状反射图案的表面可以是平坦的或者弯曲的。在第一反射器 30 的表面 上形成反射图案的原因在于将从光源模块20产生的光反射到第二反射器32的中央区域以 增加背光单元的中央区域的亮度。 0068 根据该实施例, 第二反射器 32 的端部以第一距离 d1与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分开。 即, 在于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和该至少一个光源24之间提供了间隙的条件下, 第二反射器 32 的端部在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的向上方向上以第一距离 d1与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分开。 0069 此外, 第一距离 d1可以位于与第一反射器 30 交迭的区域中。 0070 该间隙位于第一区域 A1处, 从光。

26、源 24 产生和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在此处集中。 因此, 从光源 24 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可以通过该间隙漏出。这里, 黄白色成分的漏出意 味着黄白色成分不被朝向第二反射器 32 反射。 0071 因为如上所述, 在于其间提供了从光源 24 产生的光的黄白色成分可以通过其漏 出的间隙的条件下, 第二反射器 32 的端部在向上方向上以与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分开第一 距离 d1, 所以能够减轻通过开口区域从背光单元发射的光 26 的黄化。 0072 根据这个实施例, 第一距离 d1可以由以下公式 1 表达。 说 明 书 CN 103075675 A 7 5/9 页 8 0073 公式 1 007。

27、4 d1 x1tan1 0075 这里, x1表示在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和第二反射器 32 的端部之间在该至少一个光 源 24 的侧向方向上的分开距离, 并且 1是第二反射器 32 的上表面的相对于该至少一个 光源 24 的侧向方向的倾斜角度。即, 90-1意味着第二反射器 32 相对于与第一反射器 30 的表面平行的水平平面的倾斜角度。 0076 虽然图 1 作为直角示意在侧向方向和向上方向之间的角度, 但是该实施例不限于 此。即, 在侧向方向和向上方向之间的角度可以是钝角或者锐角。 0077 此外, 第二反射器 32 的倾斜表面可以用于将从光源模块 20 产生的光或者被第一 反射器 30。

28、 反射的光反射到第一反射器 30 的开口区域。 0078 根据该实施例, 第一距离 d1可以是 0.1mm 到 1.2mm。例如, 第一距离 d1可以是 0.3mm。 0079 图 2 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0080 如在图2中所示, 第一反射器30的端部以第二距离d2与该至少一个光源24分开。 即, 在于其间提供了第二区域 A2 的条件下, 第一反射器 30 的端部在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的 向上方向上以第二距离d2与该至少一个光源24分开。 这里, 以与第一区域A1相同的方式, 从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产生的光的黄白色成分集中在第二区域 A2 处。除了以上说明, 图 2 。

29、所示背光单元具有与图 1 所示背光单元相同的构造。 0081 根据该实施例, 第一距离 d1可以与第二距离 d2相同或者不同。例如, 第一距离 d1 可以大于或者小于第二距离 d2。此外, 第二距离 d2可以由以下公式 2 表达。 0082 公式 2 0083 d2 x2tan2 0084 这里, x2表示在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和第一反射器 30 的上表面之间在该至少一个 光源 24 的侧向方向上的分开距离, 并且 2是第一反射器 30 的上表面相对于该至少一个 光源 24 的侧向方向的倾斜角度。 0085 在以上公式 1 和公式 2 中, 1和 2中的每一个均可以是从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

30、发射的光的角度, 即, 5 15。例如, 1和 2中的每一个均可以是 10。 0086 如果光源模块 20 并不接触第一反射器 30 并且以指定间隔与第一反射器 30 分开, 则第一反射器30在向上方向上以第二距离d2与该至少一个光源24分开, 如在图2中所示, 由此进一步减轻从背光单元发射的光 26 的黄化。 0087 然而, 如果光源模块 20 的印刷电路板 22 接触第一反射器 30, 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接触第一反射器 30, 或者光源模块 20 靠近第一反射器 30 地布置, 则第一反射器 30 可以不 以第二距离 d2与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分开, 如在图 1 中所示。即, 第一。

31、反射器 30 可以以与 图 1 相同的方式形成。 0088 这里, 如在图 2 的部分放大视图 50 中所示, 第二反射器 32 的端部 E 可以是成圆状 的。 0089 图 3 是根据再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0090 如在图 3 中所示, 第一反射器 30 可以具有在至少一个光源 24 的侧向方向上突出 的表面。例如, 第一反射器 30 可以在从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在此处 说 明 书 CN 103075675 A 8 6/9 页 9 集中的第二区域 A2 中具有突出表面。第一反射器 30 的突出表面可以具有在半球形形状、 三角形形状、 矩形形状和多边形形状中。

32、的至少一种形状。例如, 如在图 3 中所示, 第一反射 器 30 的突出表面可以具有半球形形状。 0091 如果光源模块 20 并不接触第一反射器 30 而是以指定间隔与第一反射器 30 分开, 则第一反射器 30 具有突出表面, 如在图 3 中所示, 由此进一步减轻从背光单元发射的光 26 的黄化。 0092 然而, 如果光源模块 20 接触第一反射器 30 并且该至少一个光源 24 靠近第一反射 器 30 地布置, 则第一反射器 30 可以不具有突出表面, 如在图 1 中所示。 0093 图 4 是根据再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截面视图。 0094 如在图 4 中所示, 支撑第二反射器 32。

33、 的支撑部 34 的在至少一个光源 24 的向上方 向上的端部可以以角度 3倾斜。因为如上所述支撑部 34 的端部以角度 3倾斜, 所以从 光源 24 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可以更加有效地通过间隙漏出。 0095 在图 1 到 4 所示背光单元中的每一个之中, 第二反射器 32 均包括镜面反射区域 SRA1 和散射反射区域 SRA2。 0096 这里, 镜面反射区域SRA1用于执行入射光的镜面反射, 并且散射反射区域SRA2用 于执行入射光的散射反射。为此目的, 镜面反射片可以布置在第二反射器 32 的镜面反射区 域 SRA1 中, 并且散射反射片可以布置在第二反射器 32 的散射反射区域 SR。

34、A2 中。镜面反射 区域 SRA1 和散射反射区域 SRA2 的反射率可以是大约 50 到 99.99。此外, 镜面反射区域 SRA1 可以占据第二反射器 32 的整个区域的大约 5 到 50。根据情况, 镜面反射区域 SRA1 可以占据第二反射器 32 的整个区域的大约 20 到 30。此外, 在第二反射器 32 的整个区域 中, 镜面反射区域 SRA1 与散射反射区域 SRA2 的面积比可以是 1 1 20。 0097 根据一个实施例, 在图 1 到 4 所示背光单元中的每一个之中, 第一距离 d1均可以 围绕镜面反射区域 SRA1 形成。例如, 在其中形成间隙的第一区域 A1 可以在镜面。

35、反射区域 SRA1 中和 / 或围绕第二反射器 32 的镜面反射区域 SRA1 定位。 0098 图 5A 到 5E 是根据实施例的 2 边缘式背光单元的平面视图, 示出了第二反射器 32 的多种形状。 0099 如在图 5A 中所示, 第一反射器 30a 和 30b 和第二反射器 32 可以在光源 24a 和 24b 的侧向方向上相互分开从而彼此相对。此外, 包括电路板 22a 和光源 24a 的光源模块 20a 可以布置在第一反射器 30a 和第二反射器 32 之间, 并且包括电路板 22b 和光源 24b 的光源 模块 20b 可以布置在第一反射器 30b 和第二反射器 32 之间。 0。

36、100 如在图 5A 中所示, 第二反射器 32 在可以以短距离反射从光源 24 发射的光的区域 (在下文中, 中央区域)A4和在光源24之间的区域(在下文中, 周边区域)A5上具有规则宽 度 w, 而与中央区域 A4 和周边区域 A5 无关。 0101 此外, 第二反射器 32 的端部在中央区域 A4 中在光源 24 的向上方向上与光源 24 分开第一距离 d1。然而, 第二反射器 32 的端部在周边区域 A5 中可以在光源 24 的向上方向 上与光源 24 分开第三距离 d3。如果第三距离 d3为 “0” , 则第二反射器 32 可以具有图 5B 或 者 5D 所示形状。另一方面, 如果第。

37、三距离 d3不为 “0” , 则第二反射器 32 可以具有图 5C 或 者 5E 所示形状。根据该实施例, 第三距离 d3小于第一距离 d1。 0102 如果在中央区域 A4 中从光源 24 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的量大于在周边区域 A5 说 明 书 CN 103075675 A 9 7/9 页 10 中的量, 则要求最大地增加第二反射器 32 的面积, 以在减轻黄化的同时增加背光单元的亮 度。因此, 在周边区域 A5 中第二反射器 32 的宽度增加, 如在图 5B 或者 5C 中所示, 而非如 在图 5A 中所示使第二反射器 32 的宽度 w 均匀。 0103 为此目的, 根据另一实施例, 作。

38、为在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和光源24之间在向上方 向上的间隔的第一距离 d1可以随着在光源 24a 和 24b 的侧向方向上距光源 24a 和 24b 的 端部的距离的增加而改变。例如, 如在图 5D 或者 5E 中所示, 随着第二反射器 32 接近在周 边区域A5中的边界B, 在第二反射器32的端部和光源24a和24b之间在向上方向上的间隔 可以逐渐地减小。即, 第一距离 d1可以减小。 0104 如果黄白色成分在周边区域 A5 中随着距光源 24 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地减少, 则与 如在图 5B 或者 5C 中所示其中第二反射器 32 在周边区域 A5 中的宽度均匀的情形相比, 如 在图 5D 。

39、或者 5E 中所示其中第一距离 d1在周边区域 A5 中随着距光源 24 的距离的增加而 逐渐地减小的情形可以进一步减轻黄化。 0105 图 6 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 4 边缘式背光单元的平面视图, 示出了第二反射器 32 的 形状。 0106 在图 6 所示 4 边缘式背光单元的情形中, 光源模块 20 分别地布置在 4 个侧表面, 即背光单元的左、 右、 上和下边缘处, 并且第二反射器 32 的端部在光源 24 的向上方向上与 每一个侧表面的光源 24 分开第一距离 d1。 0107 虽然在图中未示出, 但是以与图 5B 到 5E 所示 2 边缘式背光单元相同的方式, 4 边 缘式背光单元在。

40、周边区域 A5 中可以具有多种形状的第二反射器 32。 0108 例如, 第二反射器 32 可以仅仅在中央区域 A4 中在向上方向上以第一距离 d1与光 源 24 分开, 并且可以在周边区域 A5 中在向上方向上以另一距离与光源 24 分开。即, 第二 反射器32的端部可以在周边区域A5中在向上方向上以第三距离d3与光源24分开, 或者第 二反射器 32 可以被如此实施, 使得随着距光源 24 的距离的增加, 第一距离 d1逐渐地减小。 0109 图 7 是示意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包括光学部件的背光单元的视图。 0110 根据该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以指定间隔与第二反射器 32 分开的光 。

41、学部件 36, 并且在于第二反射器 32 和光学部件 36 之间的空间中形成空气引导部。 0111 如在图 7 中所示, 光学部件 36 布置在第一反射器 30 的开口区域中。这里, 光学部 件 36 用于使通过第一反射器 30 的开口区域发射的光漫射, 并且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片, 即, 可以选择性地包括漫射片、 棱镜片、 亮度增强片等。这里, 漫射片用于漫射由光源 24 发射的 光, 棱镜片用于向光发射区域引导漫射光, 并且亮度增强片用于增强亮度。 0112 如上所述, 背光单元使第二反射器 32 的端部以第一距离 d1与光源 24 分开, 由此 允许光的黄白色成分通过在其间的间隙漏出并且减轻。

42、黄化。 0113 光源模块 20 可以具有直接发射型结构, 其中光源模块 20 的发光表面沿着朝向在 光学部件 36 和第二反射器 32 之间的空气引导部的方向布置。在其它情形中, 光源模块 20 可以具有间接发射型结构, 其中光源模块20的发光表面沿着第一反射器30、 第二反射器32 和盖板 10 之一的方向布置。这里, 在间接发射型光源模块 20 的情形中, 从光源模块 20 发 射的光可以被第一反射器30、 第二反射器32和盖板10反射, 并且然后反射光可以在朝向背 光单元的空气引导部的方向上行进。设置间接发射型光源模块 20 的原因在于减少热点。 0114 图 8 是示意被布置在支撑部。

43、 34 的下表面上的增强肋条的视图。 说 明 书 CN 103075675 A 10 8/9 页 11 0115 如在图 8 中所示, 多个增强肋条 38 可以布置在支撑部 34 的后表面上。 0116 其原因在于防止支撑部 34 的弯曲反射性表面由于外部环境条件而变形。 0117 增强肋条 38 可以布置在支撑部 34 的后表面的与支撑部 34 的侧表面相对的部分 上以及支撑部 34 的后表面的与支撑部 34 的倾斜表面相对的部分上。 0118 图 9 是示意被布置在第二反射器 32 的上表面上的支撑销的视图。 0119 如在图 9 中所示, 支撑光学部件 36 的支撑销 40 可以布置在第。

44、二反射器 32 的上表 面上。因为光学部件 36 与第二反射器 32 分开并且空气引导部形成在光学部件 36 和第二 反射器 32 之间, 所以光学部件 36 的中央部分可能下垂。因此, 支撑销 40 用于防止光学部 件 36 的中央部分下垂。 0120 这里, 支撑销 40 可以被如此构造, 使得支撑销 40 的与第二反射器 32 接触的下表 面的面积大于支撑销 40 的上表面的面积。 0121 此外, 用于驱动光源模块20的电路器件可以布置在支撑部34的倾斜表面下方。 在 倾斜表面之间在支撑部 34 的后表面上提供了指定空间。因此, 当电路器件安装在该空间中 时, 空置空间可以被有效地使用。

45、。 0122 图 10 是示意具有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显示模块的截面视图。 0123 如在图 10 中所示, 显示模块 100 可以包括显示面板 110 和背光单元 120。 0124 显示面板 110 可以包括彩色滤光片基板 112 和薄膜晶体管 (TFT) 基板 114, 它们 彼此相对地布置并且被结合到彼此以维持均匀的液晶单元间隙 (cell gap), 并且, 液晶层 ( 未示出 ) 可以置于该两个基板 112 和 114 之间。 0125 此外, 上偏振板 116 和下偏振板 118 可以布置在显示面板 110 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上, 并且更加具体地, 上偏振板116可以布置在。

46、彩色滤光片基板112的上表面上并且下偏振 板 118 可以布置在 TFT 基板 114 的下表面上。 0126 虽然在图中未示出, 但是产生用于驱动显示面板 110 的驱动信号的栅极和数据驱 动单元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 110 的侧表面上。 0127 图 11 和图 12 是分别地示意根据实施例的显示器的视图。 0128 首先, 如在图 11 中所示, 显示器 200 可以包括显示模块 100、 包围显示模块 100 的 前盖 210 和后盖 212、 设置在后盖 212 上的驱动单元 220、 和包围驱动单元 220 的驱动单元 盖 230。 0129 前盖 210 可以包括由透光的透明材料形。

47、成的前面板 ( 未示出 )。以指定间隔与显 示模块 100 分开的前面板保护显示模块 100 并且透射从显示模块 100 发射的光, 由此允许 从外侧看到在显示模块 100 上显示的图像。 0130 后盖 212 可以连接到前盖 210 以保护显示模块 100。驱动单元 220 可以布置在后 盖212的一个表面上。 驱动单元220可以包括驱动控制单元222、 主板224和电源单元226。 0131 驱动控制单元 222 可以是时序控制器, 即, 用于控制显示模块 100 的各自的驱动 器 IC 的操作时序的驱动器, 主板 224 可以是用于向时序控制器传输 V-sync( 竖直同步 )、 H-。

48、sync( 水平同步 ) 和 R、 G 和 B 分辨率信号的驱动器, 并且电源单元 226 可以是用于向显 示模块 100 施加电力的驱动器。 0132 驱动单元 220 可以设置在后盖 212 上, 并且驱动单元盖 230 包围。 0133 后盖 212 可以设置有通过其将显示模块 100 和驱动单元 220 相互连接的多个孔 ; 说 明 书 CN 103075675 A 11 9/9 页 12 并且, 可以设置用于支撑显示器 200 的支架 240。 0134 另一方面, 如在图 12 中所示, 驱动单元 220 的驱动控制单元 222 可以设置在后盖 212 上, 并且主板 224 和驱动单元 220 的电源单元 226 可以设置在支架 240 上。 0135 此外, 驱动单元盖 230 可以仅仅包围被设置在后盖 212 上的驱动控制单元 220。 0136 虽然该实施例将主板 224 和电源单元 226 描述成被分开地设置, 但是主板 224 和 电源单元 226 可以被集成到一个板中。 0137 如根据以上说明显而易见的, 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显 示器提供从光源发射的光的黄白色成分通过其漏出的间隙, 由此减轻从背光单元发射的光 的黄化。 0138 虽然已经参考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照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