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LDMOS器件和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754265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6.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418324.8

申请日:

2012.10.26

公开号:

CN103035675A

公开日:

2013.04.1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1L 29/06申请公布日:20130410|||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H01L 29/06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01206 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桥路1188号变更后权利人: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祖冲之路1399号登记生效日:2014012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L 29/06申请日:20121026|||公开

IPC分类号:

H01L29/06; H01L29/78; H01L21/336

主分类号:

H01L29/06

申请人: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正良; 遇寒; 马彪

地址:

201206 上海市浦东新区桥路118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代理人:

丁纪铁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RFLDMOS器件,在采用钨下沉电连接的器件结构基础上,在沟道和轻掺杂扩散漂移区离子注入和热推进工艺后,在源端沟道一侧的P型重掺杂区内,离子注入一中等掺杂的P型埋层,P型埋层可降低寄生NPN管的基极电阻,使骤回效应不易发生,而漏极和沟道及埋层形成的反向二极管可以箝制住LDMOS的漏源电压,并将多余的电流下沉到基板上。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RF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在工艺实现上,本发明只是在现有工艺中增加了一步离子注入,易于实施。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RF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包含:在P型硅衬底上,具有轻掺杂P型外延;在轻掺杂P型外延中,具有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及与之抵靠接触的P型沟道区;所述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中,包含所述RFLDMOS器件的漏区,漏区表面具有金属硅化物引出所述RFLDMOS器件的漏极;所述P型沟道区中,包含有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及与之抵靠接触的重掺杂N型区,重掺杂N型区即所述RFLDMOS器件的源区;所述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和RFLDMOS的源区表面覆盖一层金属硅化物引出所述RFLDMOS的源极;一P型埋层位于P型沟道区中,并连接轻掺杂P型外延及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在P型沟道区与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交界上方的硅表面上方具有栅氧化层,栅氧化层上覆盖多晶硅栅极及金属硅化物,多晶硅栅极及栅氧化层两端具有栅极侧墙,金属硅化物、靠漏侧的侧墙、以及漏侧侧墙与漏区金属硅化物之间的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上均包裹介质层,多晶硅栅极上的金属硅化物靠漏区的部分上及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上的介质层上均覆盖一层金属层形成金属法拉第杯层;在整个器件表面具有层间介质,在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远离漏区的一侧的轻掺杂P型外延中还具有钨塞,钨塞底部连接到P型衬底中,钨塞上部也穿通层间介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工艺步骤:第1步,在P型衬底上生长P型外延;在其上方用炉管生长栅氧化层,再淀积N型重掺杂的多晶硅,或者淀积非掺杂的多晶硅再进行高剂量的N型离子注入;第2步,光刻和干法刻蚀形成多晶硅栅极,利用光刻胶盖住漏区及部分多晶硅栅极,源区和其余部分多晶硅栅极暴露,进行P型沟道离子注入;第3步,去除光刻胶,整个器件表面进行N型离子注入,然后进行高温推进形成P型沟道和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第4步,光刻打开源区P型埋层注入窗口,进行P型离子注入,形成P型埋层;第5步,制作栅极侧墙,并进行漏区和源区的离子注入,以及连接P型沟道的P型重掺杂离子注入,并进行快速热退火激活埋层、源漏极和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第6步,打开源漏区需要金属硅化的区域,进行金属硅化工艺,在源漏和栅极形成金属硅化物;第7步,淀积一介质层和金属法拉第杯层,光刻及干法刻蚀形成法拉第杯,干法刻蚀停在介质层上;对击穿电压为120V的器件,或者采用两次同样的方法形成双层法拉第杯;第8步,淀积接触孔前介质,通过光刻和干刻打开介质层,并进一步刻蚀P型外延形成深沟槽,所述深沟槽的底部位于P型衬底中;第9步,刻蚀接触孔,淀积钛、氮化钛过渡金属以及金属钨从而形成钨下沉连接通道,即钨塞。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步中,P型衬底为重掺杂,掺杂浓度为1020cm‑3以上,P型外延为轻掺杂,掺杂浓度为1014~1016cm‑3,其中P型外延的厚度每增加1μm,器件的击穿电压提高14~18V;多晶硅掺杂离子为磷或砷,浓度大于1020c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步中,栅氧化层的厚度为多晶硅的厚度为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步中,P型沟道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30keV以下,注入剂量为1012~1014cm‑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步中,N型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注入能量为60~200keV,注入剂量为1011~1013cm‑2;高温推进的温度为900~1050℃,时间为30~180分钟。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步中,P型埋层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50~200keV,注入剂量大于1014cm‑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5步中,N型源漏的注入离子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30~120keV,注入剂量大于1015cm‑2;P型重掺杂注入离子为硼,注入能量为30~80keV,注入剂量大于1015cm‑2;快速热退火的温度为1000~1100℃,时间为5~30秒。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7步中,介质层是氧化硅层,金属层是钨硅或者氮化钛。

说明书

说明书RFLDMOS器件和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大功率射频信号放大的RFLDMOS。本发明还涉及所述RF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RFLDMOS(Radio Frequency Laterally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射频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是被广泛应用在广电发射基站、移动发射基站、雷达等的具有高增益、高线性、高耐压、高输出功率的射频功率器件,其工作电压有28V和50V两种,对应的击穿电压的要求分别为70V和120V。器件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它是一个N型器件,较高的耐压由N型低掺杂漂移区6的长度(重掺杂N型漏端7到多晶硅栅极4边沿的距离),以及用作场板的调节电场分布的金属法拉第杯11决定;但同时,由漏极7以及漂移区6为集电极,P型沟道5及P型电下沉连接10为基极,源极8为发射极,形成了一个寄生的NPN管,它的发射极和基极是短接在一起并连到地电压,由于P型沟道5是通过P型下沉10连接到地的,这样就会有一个等效的基极电阻RB,同时N型轻掺杂漂移区6和P型沟道5之间会形成一个反向的二极管,形成如图2所示的RFLDMOS的等效电路图。在RFLDMOS管正常工作时,漏极7会加上工作电压并会再加射频信号使其接近击穿电压,同时也会有大于击穿的脉冲尖峰电压,这样就需要寄生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和寄生三极管的骤回电压要比击穿电压大20V左右;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比RFLDMOS的击穿电压大20V以上和较小漏电,并有较低的基极电阻RB。常见的RFLDMOS器件的骤回电压曲线如图3所示,为30V和50V LDMOS的骤回曲线,30V LDMOS的骤回点在90伏附近,50V LDMOS的骤回点在140V~150V,对于LDMOS来说,骤回点电压越大越好。
常规的RFLDMOS使用长时间扩散的P型重掺杂10作为电下沉,它和P型沟道5能形成较低的RB;而另外一种RFLDMOS器件使用金属钨塞作电和热下沉,如图4所示,与图1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是将图1中的P型重掺杂10替换为金属钨塞结构11,同时增加了一个重掺杂的P型沟道。金属可降低和衬底的电阻并提升热扩散能力,但此结构的器件仍存在基极电阻RB较大,有可能发生骤回效应,引起管子烧毁等器件耐压性失效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RFLDMOS器件,降低寄生NPN管的基极电阻,使器件具有较高的骤回电压。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所述RF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述的RFLDMOS器件,包含:
在P型硅衬底上,具有轻掺杂P型外延;
在轻掺杂P型外延中,具有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及与之抵靠接触的P型沟道区;
所述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中,包含所述RFLDMOS器件的漏区,漏区表面具有金属硅化物引出所述RFLDMOS器件的漏极;
所述P型沟道区中,包含有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及与之抵靠接触的重掺杂N型区,重掺杂N型区即所述RFLDMOS器件的源区;
所述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和RFLDMOS的源区表面覆盖一层金属硅化物引出所述RFLDMOS的源极;
一P型埋层位于P型沟道区中并连接轻掺杂P型外延及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
在P型沟道区与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交界上方的硅表面上方具有栅氧化层,栅氧化层上覆盖多晶硅栅极及金属硅化物,多晶硅栅极及栅氧化层两端具有栅极侧墙,金属硅化物、靠漏侧的侧墙、以及漏侧侧墙与漏区金属硅化物之间的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上均包裹介质层,多晶硅栅极上的金属硅化物靠漏区的部分上及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上的介质层上均覆盖一层金属层形成金属法拉第杯层;
在整个器件表面具有层间介质,在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远离漏区的一侧的轻掺杂P型外延中还具有钨塞,钨塞底部连接到P型衬底中,钨塞上部也穿通层间介质。
本发明所述的RF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工艺步骤:
第1步,在P型衬底上生长P型外延;在其上方用炉管生长栅氧化层,再淀积N型重掺杂的多晶硅,或者淀积非掺杂的多晶硅再进行高剂量的N型离子注入;
第2步,光刻和干法刻蚀形成多晶硅栅极,利用光刻胶盖住漏区及部分多晶硅栅极,源区和其余部分多晶硅栅极暴露,进行P型沟道离子注入;
第3步,去除光刻胶,整个器件表面进行N型离子注入,然后进行高温推进形成N型沟道和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
第4步,光刻打开源区P型埋层注入窗口,进行P型离子注入,形成P型埋层;
第5步,制作栅极侧墙,并进行漏区和源区的离子注入,以及连接P型沟道的P型重掺杂离子注入,并进行快速热退火激活埋层、源漏极和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
第6步,打开源漏区需要金属硅化的区域,进行金属硅化工艺,在源漏和栅极形成金属硅化物;
第7步,淀积一介质层和金属法拉第杯层,光刻及干法刻蚀形成法拉第杯,干法刻蚀停在介质层上;对击穿电压为120V的器件,或者采用两次同样的方法形成双层法拉第杯;
第8步,淀积接触孔前介质,通过光刻和干刻打开介质层,并进一步刻蚀P型外延形成深沟槽,所述深沟槽的底部位于P型衬底中;
第9步,刻蚀接触孔,淀积钛、氮化钛过渡金属以及金属钨从而形成钨下沉连接通道,即钨塞。
进一步地,所述第1步中,P型衬底为重掺杂,掺杂浓度为大于1020cm‑3,P型外延为轻掺杂,掺杂浓度为1014~1016cm‑3,其中P型外延的厚度每增加1μm,器件的击穿电压提高14~18V;多晶硅掺杂离子为磷或砷,浓度大于1020cm‑3。
进一步地,所述第1步中,栅氧化层的厚度为多晶硅的厚度为
进一步地,所述第2步中,P型沟道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30keV以下,注入剂量为1012~1014cm‑2。
进一步地,所述第3步中,N型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注入能量为60~200keV,注入剂量为1011~1013cm‑2;高温推进的温度为900~1050℃,时间为30~180分钟。
进一步地,所述第4步中,P型埋层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50~200keV,注入剂量为大于1014cm‑2。
进一步地,所述第5步中,N型源漏的注入离子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30~120keV,注入剂量为大于1015cm‑2;P型重掺杂注入离子为硼,注入能量为30~80keV,剂量为大于1015cm‑2;快速热退火的温度为1000~1100℃,时间为5~30秒。
进一步地,所述第7步中,介质层优选地是氧化硅层,金属层优选地是钨硅或者氮化钛。
本发明所述的RFLDMOS器件,通过在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P型沟道区之间注入形成P型埋层,降低了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与P型沟道区之间的串联电阻,使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P型沟道区、N型源区所形成的寄生NPN管的基极电阻RB降低,提高骤回点电压,避免器件耐压性能失效导致器件烧毁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RFLD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RFLDMOS器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3是RFLDMOS器件骤回点电压曲线图;
图4是传统钨塞结构的RFLDMOS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5~图13是本发明制造工艺步骤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RFLDMOS器件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制造工艺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是硅衬底,2是P型外延,3是多晶硅栅极,4是金属硅化物,5是P型沟道,6是漏极漂移区,7是漏区,8是源区,9是重掺杂P型区,10是金属硅化物,11是钨塞,13是法拉第杯;
311是衬底,312是P型外延,313是栅氧化层,314是多晶硅栅极,315是光刻胶,316是P沟道,317是漏极漂移区,318是P型埋层,319是金属硅化物,320是源区,321是漏区,322是重掺杂P型区,323是法拉第杯,324是介质,325是侧墙,326是沟槽,327是钨塞,328是层间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RFLDMOS器件的结构如图13所示:
在P型硅衬底311上,具有轻掺杂P型外延312;
在轻掺杂P型外延312中,具有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317及与之抵靠接触的P型沟道区316;
所述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317中,包含所述RFLDMOS器件的漏区321,漏区321表面具有金属硅化物319引出所述RFLDMOS器件的漏极;
所述P型沟道区316中,包含有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322及与之抵靠接触的重掺杂N型区320,重掺杂N型区320即所述RFLDMOS器件的源区;
所述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322和RFLDMOS的源区320表面覆盖一层金属硅化物319引出所述RFLDMOS的源极;
一P型埋层318位于P型沟道区316中并连接轻掺杂P型外延312及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322;
在P型沟道区316与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317交界上方的硅表面上方具有栅氧化层313,栅氧化层313上覆盖多晶硅栅极314及金属硅化物319,多晶硅栅极314及栅氧化层313两端具有栅极侧墙325,金属硅化物319、靠漏侧的侧墙325、以及漏区金属硅化物319与漏侧侧墙325之间的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317上均包裹介质层324,多晶硅栅极314上的金属硅化物319靠漏区的部分上及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317上的介质层上均覆盖一层金属层形成金属法拉第杯层323;
在整个器件表面具有层间介质328,在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322远离漏区320的一侧的轻掺杂P型外延312中还具有钨塞317,钨塞317底部连接到P型衬底311中,钨塞312上部也穿通层间介质328。
本发明所述的RF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实现包括以下步骤:
第1步,如图5所示,在P型衬底311上生长P型外延区312;所述P型衬底311的掺杂浓度为1020cm‑3以上,P型外延区312的掺杂浓度为1014~1016cm‑3,其中P型外延区312厚度每增加1μm,器件的击穿电压提高14~18伏;
在P型外延312上方用炉管生长栅氧313,栅氧313厚度为120~300埃,再淀积N型重掺杂的多晶硅314,厚度为1500~4000埃,或者淀积非掺杂的多晶硅再进行高剂量的N型离子注入,掺杂离子为磷或砷,浓度大于1020cm‑3。
第2步,如图6所示,光刻和干刻形成多晶硅栅极,利用光刻胶315盖住漏区及部分多晶硅栅极314,源区和其余部分多晶硅栅极314暴露,进行P型沟道离子注入,注入离子为硼,注入能量为30keV以下,剂量为1012~1014cm‑2。形成P型沟道区316。
第3步,如图7所示,去除光刻胶315,进行N型离子注入,注入离子为磷,注入能量为60~200keV,剂量为1011~1013cm‑2;然后进行高温推进,温度为900~1050℃,时间为30~180分钟,形成漏极漂移区317。
第4步,如图8所示,光刻打开局域P型埋层窗口,进行P型离子注入以形成P型埋层318,注入区域在栅极的源侧并保证和后续将制作的重掺杂P型区(即下一步将制作的重掺杂P型区322)有部分重叠。注入离子为硼,注入能量为50~200keV,注入剂量大于1014cm‑2。
第5步,如图9所示,制作栅极侧墙325,并进行漏区和源区的离子注入,注入离子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30~120keV,剂量为1015cm‑2以上,形成RFLDMOS器件的源区320和漏区321;然后进行连接P型沟道316的P型重掺杂离子注入,P型重掺杂注入离子为硼,注入能量为30~80keV,剂量为1015cm‑2以上;并进行快速热退火激活P型埋层318、源区320、漏区321和重掺杂P型区322。
第6步,如图10所示,打开源漏区金属硅化的区域,进行金属硅化工艺,在源区320、漏区321上和多晶硅栅极314上形成金属硅化物319。
第7步,如图11所示,淀积一介质层和金属法拉第杯层。介质层324优选地是氧化硅层,金属层优选地可以是钨硅或氮化硅;光刻和干刻形成法拉第杯323,干刻停在介质层324上。对击穿电压为120V的器件,可以采用两次同样的方法形成双层法拉第杯。
第8步,如图12所示,淀积层间介质328,通过光刻和干刻打开介质层,并进一步刻蚀P型外延区形成深沟槽326,所述深沟槽326的底部位于P型衬底311中。
第9步,如图13所示,淀积钛、氮化钛过渡金属以及金属钨从而形成钨塞下沉连接通道327(其他常规接触引出孔图中未示出),形成的器件的最终结构。
以上即为本发明所述的RF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实际上,本发明所述的RFLDMOS是由多个栅极并联而阵列的分立器件,典型产品的总栅极宽度大于10毫米。源区320和连接到P型重掺杂区322的沟道316及钨塞327下沉一起连接到P型衬底311,漏区321和钨塞电连接下沉通道327的两侧各有一个栅极,参考图14所示的结构,即两个栅极共用漏区321和钨塞下沉通道327,其中虚线框所示部分为重复单元。
本发明在P型沟道区316和重掺杂P型区322之间,增加一个离硅表面1500~4000埃(具体深度由离子注入能量决定)的中等剂量的P型埋层318,可极大地降低P型沟道316到重掺杂P型区322之间的串联电阻,这样由漏极漂移区317、P型沟道区316以及源区形成的寄生NPN管的基极电阻RB可得到极大的降低;这样形成的器件的寄生NPN的骤回点的电压远大于器件的击穿电压,从而可以避免器件耐压性失效造成烧毁效应的发生,而工艺流程也简单易于实施。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RFLDMOS器件和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RFLDMOS器件和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RFLDMOS器件和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RFLDMOS器件和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FLDMOS器件和制造方法.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3567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4.10 CN 103035675 A *CN103035675A* (21)申请号 201210418324.8 (22)申请日 2012.10.26 H01L 29/06(2006.01) H01L 29/78(2006.01) H01L 21/336(2006.01) (71)申请人 上海华虹 NEC 电子有限公司 地址 201206 上海市浦东新区桥路 1188 号 (72)发明人 周正良 遇寒 马彪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1211 代理人 丁纪铁 (54) 发明名称 R。

2、FLDMOS 器件和制造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 RFLDMOS 器件, 在采用钨 下沉电连接的器件结构基础上, 在沟道和轻掺杂 扩散漂移区离子注入和热推进工艺后, 在源端沟 道一侧的 P 型重掺杂区内, 离子注入一中等掺杂 的 P 型埋层, P 型埋层可降低寄生 NPN 管的基极电 阻, 使骤回效应不易发生, 而漏极和沟道及埋层形 成的反向二极管可以箝制住 LDMOS 的漏源电压, 并将多余的电流下沉到基板上。本发明还公开了 所述 RFLDMOS 器件的制造方法, 在工艺实现上, 本 发明只是在现有工艺中增加了一步离子注入, 易 于实施。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3、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8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8 页 1/2 页 2 1. 一种 RFLDMOS 器件, 其特征在于 : 包含 : 在 P 型硅衬底上, 具有轻掺杂 P 型外延 ; 在轻掺杂 P 型外延中, 具有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及与之抵靠接触的 P 型沟道区 ; 所述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中, 包含所述RFLDMOS器件的漏区, 漏区表面具有金属硅化 物引出所述 RFLDMOS 器件的漏极 ; 所述 P 型沟道区中, 包含有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及与之抵靠接触的重掺杂 N 型区, 重 掺杂 N 。

4、型区即所述 RFLDMOS 器件的源区 ; 所述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和 RFLDMOS 的源区表面覆盖一层金属硅化物引出所述 RFLDMOS 的源极 ; 一 P 型埋层位于 P 型沟道区中, 并连接轻掺杂 P 型外延及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 ; 在 P 型沟道区与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交界上方的硅表面上方具有栅氧化层, 栅氧化 层上覆盖多晶硅栅极及金属硅化物, 多晶硅栅极及栅氧化层两端具有栅极侧墙, 金属硅化 物、 靠漏侧的侧墙、 以及漏侧侧墙与漏区金属硅化物之间的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上均包 裹介质层, 多晶硅栅极上的金属硅化物靠漏区的部分上及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上的介质 层上。

5、均覆盖一层金属层形成金属法拉第杯层 ; 在整个器件表面具有层间介质, 在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远离漏区的一侧的轻掺杂 P 型外延中还具有钨塞, 钨塞底部连接到 P 型衬底中, 钨塞上部也穿通层间介质。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 RFLDMOS 器件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包含如下工艺步骤 : 第 1 步, 在 P 型衬底上生长 P 型外延 ; 在其上方用炉管生长栅氧化层, 再淀积 N 型重掺 杂的多晶硅, 或者淀积非掺杂的多晶硅再进行高剂量的 N 型离子注入 ; 第 2 步, 光刻和干法刻蚀形成多晶硅栅极, 利用光刻胶盖住漏区及部分多晶硅栅极, 源 区和其余部分多晶硅栅极暴露, 。

6、进行 P 型沟道离子注入 ; 第 3 步, 去除光刻胶, 整个器件表面进行 N 型离子注入, 然后进行高温推进形成 P 型沟 道和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 ; 第 4 步, 光刻打开源区 P 型埋层注入窗口, 进行 P 型离子注入, 形成 P 型埋层 ; 第 5 步, 制作栅极侧墙, 并进行漏区和源区的离子注入, 以及连接 P 型沟道的 P 型重掺 杂离子注入, 并进行快速热退火激活埋层、 源漏极和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 ; 第 6 步, 打开源漏区需要金属硅化的区域, 进行金属硅化工艺, 在源漏和栅极形成金属 硅化物 ; 第 7 步, 淀积一介质层和金属法拉第杯层, 光刻及干法刻蚀形成法拉。

7、第杯, 干法刻蚀停 在介质层上 ; 对击穿电压为 120V 的器件, 或者采用两次同样的方法形成双层法拉第杯 ; 第 8 步, 淀积接触孔前介质, 通过光刻和干刻打开介质层, 并进一步刻蚀 P 型外延形成 深沟槽, 所述深沟槽的底部位于 P 型衬底中 ; 第 9 步, 刻蚀接触孔, 淀积钛、 氮化钛过渡金属以及金属钨从而形成钨下沉连接通道, 即钨塞。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 RFLDMOS 器件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1 步中, P 型 衬底为重掺杂, 掺杂浓度为 1020cm-3以上, P 型外延为轻掺杂, 掺杂浓度为 1014 1016cm-3, 其 中P型外延的厚度。

8、每增加1m, 器件的击穿电压提高1418V ; 多晶硅掺杂离子为磷或砷, 浓度大于 1020cm-3。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5675 A 2 2/2 页 3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 RFLDMOS 器件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1 步中, 栅氧 化层的厚度为多晶硅的厚度为 5.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 RFLDMOS 器件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2 步中, P 型 沟道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 注入能量为 30keV 以下, 注入剂量为 1012 1014cm-2。 6.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 RFLDMOS 器件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9、 : 所述第 3 步中, N 型 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 注入能量为60200keV,注入剂量为10111013cm-2; 高温推进 的温度为 900 1050, 时间为 30 180 分钟。 7.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 RFLDMOS 器件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4 步中, P 型 埋层的注入杂质为硼, 注入能量为 50 200keV, 注入剂量大于 1014cm-2。 8.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 RFLDMOS 器件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5 步中, N 型 源漏的注入离子为磷或砷, 注入能量为 30 120keV, 注入剂量大于 1015cm-2; 。

10、P 型重掺杂注 入离子为硼, 注入能量为 30 80keV, 注入剂量大于 1015cm-2; 快速热退火的温度为 1000 1100, 时间为 5 30 秒。 9.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 RFLDMOS 器件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 7 步中, 介质 层是氧化硅层, 金属层是钨硅或者氮化钛。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5675 A 3 1/5 页 4 RFLDMOS 器件和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大功率射频信号放大的 RFLDMOS。本发明还涉及所述 RFLDMOS 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RFL。

11、DMOS (Radio Frequency Laterally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射频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是被广泛应用在广电发射基站、 移动发射基站、 雷达等 的具有高增益、 高线性、 高耐压、 高输出功率的射频功率器件, 其工作电压有 28V 和 50V 两 种, 对应的击穿电压的要求分别为 70V 和 120V。器件的基本结构如图 1 所示, 它是一个 N 型 器件, 较高的耐压由 N 型低掺杂漂移区 6 的长度 (重掺杂 N 型漏端 7 到多晶硅栅极 4 边沿的 距离) , 以及用作场板的调节电场分布的金属法拉第杯 11 决。

12、定 ; 但同时, 由漏极 7 以及漂移 区 6 为集电极, P 型沟道 5 及 P 型电下沉连接 10 为基极, 源极 8 为发射极, 形成了一个寄生 的 NPN 管, 它的发射极和基极是短接在一起并连到地电压, 由于 P 型沟道 5 是通过 P 型下沉 10 连接到地的, 这样就会有一个等效的基极电阻 RB, 同时 N 型轻掺杂漂移区 6 和 P 型沟道 5 之间会形成一个反向的二极管, 形成如图 2 所示的 RFLDMOS 的等效电路图。在 RFLDMOS 管 正常工作时, 漏极 7 会加上工作电压并会再加射频信号使其接近击穿电压, 同时也会有大 于击穿的脉冲尖峰电压, 这样就需要寄生二极。

13、管的反向击穿电压和寄生三极管的骤回电压 要比击穿电压大 20V 左右 ; 为达到这一目标, 需要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比 RFLDMOS 的击 穿电压大 20V 以上和较小漏电, 并有较低的基极电阻 RB。常见的 RFLDMOS 器件的骤回电压 曲线如图 3 所示, 为 30V 和 50V LDMOS 的骤回曲线, 30V LDMOS 的骤回点在 90 伏附近, 50V LDMOS 的骤回点在 140V 150V, 对于 LDMOS 来说, 骤回点电压越大越好。 0003 常规的 RFLDMOS 使用长时间扩散的 P 型重掺杂 10 作为电下沉, 它和 P 型沟道 5 能 形成较低的 RB; 而。

14、另外一种 RFLDMOS 器件使用金属钨塞作电和热下沉, 如图 4 所示, 与图 1 相比较, 不同之处在于, 是将图1中的P型重掺杂10替换为金属钨塞结构11, 同时增加了一 个重掺杂的 P 型沟道。金属可降低和衬底的电阻并提升热扩散能力, 但此结构的器件仍存 在基极电阻 RB较大, 有可能发生骤回效应, 引起管子烧毁等器件耐压性失效发生。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 RFLDMOS 器件, 降低寄生 NPN 管的基极 电阻, 使器件具有较高的骤回电压。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所述 RFLDMOS 器件的制造方法。 0006 为解决上述问。

15、题, 本发明所述的 RFLDMOS 器件, 包含 : 0007 在 P 型硅衬底上, 具有轻掺杂 P 型外延 ; 0008 在轻掺杂 P 型外延中, 具有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及与之抵靠接触的 P 型沟道区 ; 0009 所述N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中, 包含所述RFLDMOS器件的漏区, 漏区表面具有金属 硅化物引出所述 RFLDMOS 器件的漏极 ; 说 明 书 CN 103035675 A 4 2/5 页 5 0010 所述 P 型沟道区中, 包含有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及与之抵靠接触的重掺杂 N 型 区, 重掺杂 N 型区即所述 RFLDMOS 器件的源区 ; 0011 所述重掺杂P型。

16、沟道连接区和RFLDMOS的源区表面覆盖一层金属硅化物引出所述 RFLDMOS 的源极 ; 0012 一 P 型埋层位于 P 型沟道区中并连接轻掺杂 P 型外延及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 ; 0013 在 P 型沟道区与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交界上方的硅表面上方具有栅氧化层, 栅 氧化层上覆盖多晶硅栅极及金属硅化物, 多晶硅栅极及栅氧化层两端具有栅极侧墙, 金属 硅化物、 靠漏侧的侧墙、 以及漏侧侧墙与漏区金属硅化物之间的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上 均包裹介质层, 多晶硅栅极上的金属硅化物靠漏区的部分上及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上的 介质层上均覆盖一层金属层形成金属法拉第杯层 ; 0014 。

17、在整个器件表面具有层间介质, 在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远离漏区的一侧的轻掺 杂 P 型外延中还具有钨塞, 钨塞底部连接到 P 型衬底中, 钨塞上部也穿通层间介质。 0015 本发明所述的 RFLDMOS 器件的制造方法, 包含如下工艺步骤 : 0016 第 1 步, 在 P 型衬底上生长 P 型外延 ; 在其上方用炉管生长栅氧化层, 再淀积 N 型 重掺杂的多晶硅, 或者淀积非掺杂的多晶硅再进行高剂量的 N 型离子注入 ; 0017 第 2 步, 光刻和干法刻蚀形成多晶硅栅极, 利用光刻胶盖住漏区及部分多晶硅栅 极, 源区和其余部分多晶硅栅极暴露, 进行 P 型沟道离子注入 ; 0018 第。

18、 3 步, 去除光刻胶, 整个器件表面进行 N 型离子注入, 然后进行高温推进形成 N 型沟道和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 ; 0019 第 4 步, 光刻打开源区 P 型埋层注入窗口, 进行 P 型离子注入, 形成 P 型埋层 ; 0020 第 5 步, 制作栅极侧墙, 并进行漏区和源区的离子注入, 以及连接 P 型沟道的 P 型 重掺杂离子注入, 并进行快速热退火激活埋层、 源漏极和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 ; 0021 第 6 步, 打开源漏区需要金属硅化的区域, 进行金属硅化工艺, 在源漏和栅极形成 金属硅化物 ; 0022 第 7 步, 淀积一介质层和金属法拉第杯层, 光刻及干法刻蚀形。

19、成法拉第杯, 干法刻 蚀停在介质层上 ; 对击穿电压为 120V 的器件, 或者采用两次同样的方法形成双层法拉第 杯 ; 0023 第 8 步, 淀积接触孔前介质, 通过光刻和干刻打开介质层, 并进一步刻蚀 P 型外延 形成深沟槽, 所述深沟槽的底部位于 P 型衬底中 ; 0024 第 9 步, 刻蚀接触孔, 淀积钛、 氮化钛过渡金属以及金属钨从而形成钨下沉连接通 道, 即钨塞。 0025 进一步地, 所述第 1 步中, P 型衬底为重掺杂, 掺杂浓度为大于 1020cm-3, P 型外延为 轻掺杂, 掺杂浓度为10141016cm-3, 其中P型外延的厚度每增加1m, 器件的击穿电压提高 1。

20、4 18V ; 多晶硅掺杂离子为磷或砷, 浓度大于 1020cm-3。 0026 进一步地, 所述第 1 步中, 栅氧化层的厚度为多晶硅的厚度为 0027 进一步地, 所述第2步中, P型沟道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 注入能量为30keV以 下, 注入剂量为 1012 1014cm-2。 0028 进一步地, 所述第 3 步中, N 型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 注入能量为 60 说 明 书 CN 103035675 A 5 3/5 页 6 200keV, 注入剂量为 1011 1013cm-2; 高温推进的温度为 900 1050, 时间为 30 180 分 钟。 0029 进一步地, 所述第。

21、 4 步中, P 型埋层的注入杂质为硼, 注入能量为 50 200keV, 注 入剂量为大于 1014cm-2。 0030 进一步地, 所述第 5 步中, N 型源漏的注入离子为磷或砷, 注入能量为 30 120keV, 注入剂量为大于 1015cm-2; P 型重掺杂注入离子为硼, 注入能量为 30 80keV, 剂量 为大于 1015cm-2; 快速热退火的温度为 1000 1100, 时间为 5 30 秒。 0031 进一步地, 所述第 7 步中, 介质层优选地是氧化硅层, 金属层优选地是钨硅或者氮 化钛。 0032 本发明所述的 RFLDMOS 器件, 通过在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

22、 P 型沟道区之间注入 形成 P 型埋层, 降低了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与 P 型沟道区之间的串联电阻, 使 N 型轻掺杂 漏极漂移区、 P 型沟道区、 N 型源区所形成的寄生 NPN 管的基极电阻 RB降低, 提高骤回点电 压, 避免器件耐压性能失效导致器件烧毁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0033 图 1 是传统 RFLDMOS 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 0034 图 2 是传统 RFLDMOS 器件的等效电路图 ; 0035 图 3 是 RFLDMOS 器件骤回点电压曲线图 ; 0036 图 4 是传统钨塞结构的 RFLDMOS 器件结构示意图 ; 0037 图 5 图 13 是本发明制造工艺步。

23、骤示意图 ; 0038 图 14 是本发明 RFLDMOS 器件的俯视图 ; 0039 图 15 是本发明制造工艺流程示意图。 0040 附图标记说明 0041 1 是硅衬底, 2 是 P 型外延, 3 是多晶硅栅极, 4 是金属硅化物, 5 是 P 型沟道, 6 是漏 极漂移区, 7 是漏区, 8 是源区, 9 是重掺杂 P 型区, 10 是金属硅化物, 11 是钨塞, 13 是法拉第 杯 ; 0042 311 是衬底, 312 是 P 型外延, 313 是栅氧化层, 314 是多晶硅栅极, 315 是光刻胶, 316 是 P 沟道, 317 是漏极漂移区, 318 是 P 型埋层, 319。

24、 是金属硅化物, 320 是源区, 321 是漏 区, 322 是重掺杂 P 型区, 323 是法拉第杯, 324 是介质, 325 是侧墙, 326 是沟槽, 327 是钨塞, 328 是层间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本发明所述的 RFLDMOS 器件的结构如图 13 所示 : 0044 在 P 型硅衬底 311 上, 具有轻掺杂 P 型外延 312 ; 0045 在轻掺杂 P 型外延 312 中, 具有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 317 及与之抵靠接触的 P 型沟道区 316 ; 0046 所述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 317 中, 包含所述 RFLDMOS 器件的漏区 321, 漏区。

25、 321 表面具有金属硅化物 319 引出所述 RFLDMOS 器件的漏极 ; 0047 所述 P 型沟道区 316 中, 包含有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 322 及与之抵靠接触的重 说 明 书 CN 103035675 A 6 4/5 页 7 掺杂 N 型区 320, 重掺杂 N 型区 320 即所述 RFLDMOS 器件的源区 ; 0048 所述重掺杂 P 型沟道连接区 322 和 RFLDMOS 的源区 320 表面覆盖一层金属硅化物 319 引出所述 RFLDMOS 的源极 ; 0049 一 P 型埋层 318 位于 P 型沟道区 316 中并连接轻掺杂 P 型外延 312 及重掺杂 。

26、P 型 沟道连接区 322 ; 0050 在 P 型沟道区 316 与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 317 交界上方的硅表面上方具有栅氧 化层 313, 栅氧化层 313 上覆盖多晶硅栅极 314 及金属硅化物 319, 多晶硅栅极 314 及栅氧 化层 313 两端具有栅极侧墙 325, 金属硅化物 319、 靠漏侧的侧墙 325、 以及漏区金属硅化物 319 与漏侧侧墙 325 之间的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 317 上均包裹介质层 324, 多晶硅栅极 314 上的金属硅化物 319 靠漏区的部分上及 N 型轻掺杂漏极漂移区 317 上的介质层上均覆 盖一层金属层形成金属法拉第杯层 323 。

27、; 0051 在整个器件表面具有层间介质328, 在重掺杂P型沟道连接区322远离漏区320的 一侧的轻掺杂 P 型外延 312 中还具有钨塞 317, 钨塞 317 底部连接到 P 型衬底 311 中, 钨塞 312 上部也穿通层间介质 328。 0052 本发明所述的 RFLDMOS 器件的制造工艺实现包括以下步骤 : 0053 第 1 步, 如图 5 所示, 在 P 型衬底 311 上生长 P 型外延区 312 ; 所述 P 型衬底 311 的掺杂浓度为 1020cm-3以上, P 型外延区 312 的掺杂浓度为 1014 1016cm-3, 其中 P 型外延区 312 厚度每增加 1m。

28、, 器件的击穿电压提高 14 18 伏 ; 0054 在 P 型外延 312 上方用炉管生长栅氧 313, 栅氧 313 厚度为 120 300 埃, 再淀积 N 型重掺杂的多晶硅 314, 厚度为 1500 4000 埃, 或者淀积非掺杂的多晶硅再进行高剂量 的 N 型离子注入, 掺杂离子为磷或砷 , 浓度大于 1020cm-3。 0055 第 2 步, 如图 6 所示, 光刻和干刻形成多晶硅栅极, 利用光刻胶 315 盖住漏区及部 分多晶硅栅极314, 源区和其余部分多晶硅栅极314暴露, 进行P型沟道离子注入, 注入离子 为硼, 注入能量为 30keV 以下, 剂量为 1012 1014。

29、cm-2。形成 P 型沟道区 316。 0056 第3步, 如图7所示, 去除光刻胶315, 进行N型离子注入, 注入离子为磷, 注入能量 为 60 200keV, 剂量为 1011 1013cm-2; 然后进行高温推进, 温度为 900 1050, 时间为 30 180 分钟, 形成漏极漂移区 317。 0057 第 4 步, 如图 8 所示, 光刻打开局域 P 型埋层窗口, 进行 P 型离子注入以形成 P 型 埋层 318, 注入区域在栅极的源侧并保证和后续将制作的重掺杂 P 型区 (即下一步将制作的 重掺杂 P 型区 322) 有部分重叠。注入离子为硼, 注入能量为 50 200keV,。

30、 注入剂量大于 1014cm-2。 0058 第 5 步, 如图 9 所示, 制作栅极侧墙 325, 并进行漏区和源区的离子注入, 注入离子 为磷或砷, 注入能量为 30 120keV, 剂量为 1015cm-2以上, 形成 RFLDMOS 器件的源区 320 和 漏区 321 ; 然后进行连接 P 型沟道 316 的 P 型重掺杂离子注入, P 型重掺杂注入离子为硼, 注入能量为 30 80keV, 剂量为 1015cm-2以上 ; 并进行快速热退火激活 P 型埋层 318、 源区 320、 漏区 321 和重掺杂 P 型区 322。 0059 第 6 步, 如图 10 所示, 打开源漏区金。

31、属硅化的区域, 进行金属硅化工艺, 在源区 320、 漏区 321 上和多晶硅栅极 314 上形成金属硅化物 319。 0060 第 7 步, 如图 11 所示, 淀积一介质层和金属法拉第杯层。介质层 324 优选地是氧 说 明 书 CN 103035675 A 7 5/5 页 8 化硅层, 金属层优选地可以是钨硅或氮化硅 ; 光刻和干刻形成法拉第杯 323, 干刻停在介质 层 324 上。对击穿电压为 120V 的器件, 可以采用两次同样的方法形成双层法拉第杯。 0061 第8步, 如图12所示, 淀积层间介质328, 通过光刻和干刻打开介质层, 并进一步刻 蚀 P 型外延区形成深沟槽 32。

32、6, 所述深沟槽 326 的底部位于 P 型衬底 311 中。 0062 第9步, 如图13所示, 淀积钛、 氮化钛过渡金属以及金属钨从而形成钨塞下沉连接 通道 327(其他常规接触引出孔图中未示出) , 形成的器件的最终结构。 0063 以上即为本发明所述的 RFLDMOS 器件的制造工艺, 实际上, 本发明所述的 RFLDMOS 是由多个栅极并联而阵列的分立器件, 典型产品的总栅极宽度大于 10 毫米。源区 320 和连 接到 P 型重掺杂区 322 的沟道 316 及钨塞 327 下沉一起连接到 P 型衬底 311, 漏区 321 和钨 塞电连接下沉通道 327 的两侧各有一个栅极, 参。

33、考图 14 所示的结构, 即两个栅极共用漏区 321 和钨塞下沉通道 327, 其中虚线框所示部分为重复单元。 0064 本发明在 P 型沟道区 316 和重掺杂 P 型区 322 之间, 增加一个离硅表面 1500 4000 埃 (具体深度由离子注入能量决定) 的中等剂量的 P 型埋层 318, 可极大地降低 P 型沟 道 316 到重掺杂 P 型区 322 之间的串联电阻, 这样由漏极漂移区 317、 P 型沟道区 316 以及 源区形成的寄生 NPN 管的基极电阻 RB可得到极大的降低 ; 这样形成的器件的寄生 NPN 的骤 回点的电压远大于器件的击穿电压, 从而可以避免器件耐压性失效造。

34、成烧毁效应的发生, 而工艺流程也简单易于实施。 0065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 说, 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 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103035675 A 8 1/8 页 9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35675 A 9 2/8 页 10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35675 A 10 3/8 页 11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35675 A 11 4/8 页 12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35675 A 12 5/8 页 13 图 9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35675 A 13 6/8 页 14 图 11 图 1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35675 A 14 7/8 页 15 图 13 图 1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35675 A 15 8/8 页 16 图 1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35675 A 1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