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级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3572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4.10 CN 103035720 A *CN103035720A* (21)申请号 201210325859.0 (22)申请日 2012.09.05 H01L 29/78(2006.01) H01L 29/06(2006.01) H01L 21/336(2006.01) (71)申请人 上海华虹 NEC 电子有限公司 地址 201206 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桥路 1188 号 (72)发明人 肖胜安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1211 代理人 丁纪铁 (54) 发明名称 超级结器件及。
2、其制作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级结器件, 包括由氧化 膜薄层、 第一导电类型薄层、 第二导电类型薄层和 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组成的薄层单元重复排列而成 的结构。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第一导电类型杂质 由填充于氧化膜薄层所在位置处的沟槽中的多晶 硅或非晶硅的杂质扩散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得到的。在氧化膜薄层的顶部形成有沟槽式栅极 结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超级结器件的制作方 法。本发明能降低形成 P 型薄层和 N 型薄层的工 艺复杂性并降低工艺成本, 能减少器件的栅极和 漏极之间的寄生电容、 提高器件的性能, 能减少器 件的终端结构的尺寸。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4 页 说。
3、明书 12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4 页 说明书 12 页 附图 6 页 1/4 页 2 1. 一种超级结器件, 其特征在于 : 超级结器件包括由侧面依次接触的氧化膜薄层、 第 一导电类型薄层、 第二导电类型薄层和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组成的薄层单元重复排列而成的 结构, 所述薄层单元排列的方向为和硅衬底表面平行的横向 ; 所述薄层单元形成于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形成有第 一沟槽 ; 所述氧化膜薄层由填充于所述第一沟槽的氧化层组成, 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沟槽 之间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和一个所述第二。
4、导电类型薄层 ; 所述氧化膜薄层的氧化层包括由形成于所述第一沟槽中的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多晶 硅或非晶硅氧化形成的第一氧化层 ; 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第一导电类型杂质由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的第一导电 类型杂质扩散到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得到 ;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薄层直接由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沟槽之间且为两个所述第一 导电类型薄层之间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组成 ; 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形成有第二沟槽 ; 所述第二沟槽位于各所述氧化膜薄层的正上方, 所述第二沟槽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氧 化膜薄层的宽度, 所述第二沟槽将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的侧面露出, 在所述第二沟槽中依次。
5、形成有栅极氧化层以及栅极多晶硅, 所述栅极氧化层和所述第一导 电类型薄层的顶部侧面接触, 所述栅极多晶硅将所述第二沟槽完全填充 ; 或者, 所述第二沟 槽位于各所述氧化膜薄层的侧上方, 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一侧将和该第一侧相邻的所述第一 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的侧面露出、 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二侧和该第二侧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 类型薄层的顶部的侧面间相隔有部分所述氧化膜薄层, 在所述第二沟槽中依次形成有栅极 氧化层以及栅极多晶硅, 在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一侧位置处所述栅极多晶硅和相邻的所述第 一导电类型薄层间隔离有所述栅极氧化层, 在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二侧位置处所述栅极多晶 硅和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间隔离有。
6、所述栅极氧化层和部分所述氧化膜薄层, 所述 栅极多晶硅将所述第二沟槽完全填充。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超级结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超级结器件为超级结 MOSFET 器 件, 还包括 : 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 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硅衬底表面, 所述硅衬底 具有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 ;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表面 上 ; 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或者穿透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 延层进入到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 第二导电类型阱区, 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的顶部区域,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 阱区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沟槽的深。
7、度, 所述栅极多晶硅从侧面对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 区覆盖 ; 源区, 由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的顶部的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组成 ; 被所 述栅极多晶硅覆盖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用于形成沟道, 该沟道实现所对应的所述源区 和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电学连接 ; 第二导电类型接触区, 由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中第二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 用于将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引出 ; 背面金属, 形成于背面减薄后的所述硅衬底的背面, 所述背面金属和所述硅衬底的背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5720 A 2 2/4 页 3 面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级结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超级结器。
8、件为超级结IGBT器件, 还包括 : 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 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硅衬底表面 ; 所述第二导 电类型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表面上 ; 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部位于所述第 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或者穿透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进入到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 中 ; 第二导电类型阱区, 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的顶部区域,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 阱区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 所述栅极多晶硅从侧面对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 区覆盖 ; 源区, 由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的顶部的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组成 ; 被所 述栅极多晶硅覆盖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用于形成沟道,。
9、 该沟道实现所对应的所述源区 和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电学连接 ; 第二导电类型接触区, 由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中第二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 用于将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引出 ; 第二导电类型背面注入区, 形成于所述硅衬底经背面减薄完全去除后的所述第一导电 类型外延层的背面 ; 背面金属, 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的背面并和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背面注入区 相接触。 4.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所述的超级结器件, 其特征在于 : 第一导电类型为 N 型, 第二 导电类型为 P 型 ; 或者, 第一导电类型为 P 型, 第二导电类型为 N 型。 5. 一种超级结器件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
10、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 步骤一、 提供一硅衬底, 在所述硅衬底上形成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 ; 步骤二、 在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上形成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 ; 步骤三、 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上淀积第一硬掩模介质层, 采用光刻刻蚀工艺形 成第一沟槽的图形结构, 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或者穿透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进入到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 步骤四、 采用淀积工艺在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部和侧壁表面淀积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的第 一多晶硅或非晶硅, 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也同时淀积在所述第一沟槽外部的表面上 ; 步骤五、 采用扩散工艺将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的第一导电类。
11、型杂质扩散到所述第 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由扩散了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杂质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组成第 一导电类型薄层, 由未扩散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杂质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组成第二导 电类型薄层, 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沟槽之间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和一个所 述第二导电类型薄层 ; 步骤六、 将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全部氧化形成第一氧化层, 形成由侧面依次接触 的氧化膜薄层、 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薄层和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 组成的薄层单元重复排列而成的结构, 所述薄层单元排列的方向为和所述硅衬底表面平行 的横向 ; 所述氧化膜薄层的氧化层包括所述第一氧化层 ; 步骤七。
12、、 采用光刻刻蚀工艺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形成第二沟槽 ; 所述第二沟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5720 A 3 3/4 页 4 槽位于所述单元区域的各所述氧化膜薄层的正上方, 所述第二沟槽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氧 化膜薄层的宽度, 所述第二沟槽将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的侧面露出 ; 或者, 所述第二沟槽位于各所述氧化膜薄层的侧上方, 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一侧将和该第一 侧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的侧面露出、 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二侧和该第二侧相 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的侧面间相隔有部分所述氧化膜薄层 ; 步骤八、 在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部和侧壁表面淀积栅极氧化层。
13、, 在所述栅极氧化层上淀 积栅极多晶硅, 所述栅极氧化层和所述栅极多晶硅也同时淀积到所述第二沟槽的外部表面 上 ; 当所述第二沟槽位于各所述氧化膜薄层的正上方时, 所述栅极氧化层和所述第二沟槽 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侧面接触, 所述栅极多晶硅将所述第二沟槽完全填 充 ; 当所述第二沟槽位于各所述氧化膜薄层的侧上方时, 在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一侧位置处 所述栅极多晶硅和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间隔离有所述栅极氧化层, 在所述第二沟 槽的第二侧位置处所述栅极多晶硅和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间隔离有所述栅极氧 化层和部分所述氧化膜薄层, 所述栅极多晶硅将所述第二沟槽完全填充 ; 步骤九、 。
14、将形成于所述第二沟槽外部的所述栅极多晶硅和所述栅极氧化层去除 ; 步骤十、 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的顶部区域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阱区, 所述第二导 电类型阱区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 所述栅极多晶硅从侧面对所述第二导电 类型阱区覆盖 ; 步骤十一、 进行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注入形成源区, 所述源区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 类型阱区的顶部 ; 被所述栅极多晶硅覆盖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用于形成沟道, 该沟道 实现所对应的所述源区和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电学连接 ; 步骤十二、 形成层间膜 ; 采用光刻刻蚀工艺形成接触孔, 所述接触孔穿过所述层间膜并 和所述栅极多晶硅、 或所述源区接触 ; 步骤。
15、十三、 在所述源区上方的所述接触孔底部进行第二导电类型的重掺杂注入形成第 二导电类型接触区, 该第二导电类型接触区和所述源区底部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接触 并用于将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引出 ; 步骤十四、 形成正面金属图形 ; 步骤十五、 对所述硅衬底进行背面减薄并形成背面金属。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超级结器件为超级结 MOSFET 器件, 步骤一 中提供的所述硅衬底具有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 ; 步骤十五中对所述硅衬底进行背面减薄后 所述硅衬底保留部分厚度并和所述背面金属相接触。 7.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超级结器件为超级结 IGBT 器。
16、件, 步骤十五 中对所述硅衬底进行背面减薄后, 所述硅衬底全部被去除 ; 且在所述硅衬底去除后、 所述背 面金属形成之前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的背面进行离子注入形成第二导电类 型背面注入区的步骤 ;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背面注入区形成后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的 背面形成所述背面金属, 所形成的所述背面金属和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背面注入区相接触。 8. 如权利要求 5 或 6 或 7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第一导电类型为 N 型, 第二导电类 型为 P 型 ; 或者, 第一导电类型为 P 型, 第二导电类型为 N 型。 9. 如权利要求 5 或 6 或 7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17、 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的厚度 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沟槽的宽度的 0.25 倍。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5720 A 4 4/4 页 5 10.如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步骤六中形成所述第一氧化层后, 所述第一氧化层将所述第一沟槽完成填充, 由所述第一氧化层组成所述氧化膜薄层。 11.如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步骤六中形成所述第一氧化层后, 在所述第一沟槽的中间区域所述第一氧化层未合并而留有空隙, 由未将所述第一沟槽完全 填充的所述第一氧化层组成所述氧化膜薄层 ; 或者, 步骤六中形成所述第一氧化层后, 在所 述第一沟槽的中间区域所述第。
18、一氧化层未合并而留有空隙, 通过旋涂或化学气相淀积工艺 形成第二氧化层将所述第一沟槽的空隙完全填满, 由所述第一氧化层和所述第二氧化层组 成所述氧化膜薄层。 12. 一种超级结器件, 其特征在于, 超级结器件为超级结二极管器件, 包括 : 具有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的硅衬底 ; 依次形成于所述硅衬底表面的第一导电类型外延 层和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 ; 由侧面依次接触的氧化膜薄层、 第一导电类型薄层、 第二导电类型薄层和第一导电类 型薄层组成的薄层单元重复排列而成的结构, 所述薄层单元排列的方向为和所述硅衬底表 面平行的横向 ; 所述薄层单元形成于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形成。
19、有第 一沟槽, 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或者穿透所述第二导电类 型外延层进入到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 所述氧化膜薄层由填充于所述第一沟槽的氧 化层组成, 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沟槽之间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和一个所述第 二导电类型薄层 ; 所述氧化膜薄层的氧化层包括由形成于所述第一沟槽中的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多晶 硅或非晶硅氧化形成的第一氧化层 ; 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第一导电类型杂质由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的第一导电 类型杂质扩散到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得到 ;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薄层直接由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沟槽之间且为两个所述第一 导电类型薄层之间的。
20、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组成 ; 第二导电类型阱区, 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并位于所述薄层单元的顶部 ; 第二导电类型接触区, 由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中,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接触区 和正面金属接触引出第二导电类型电极 ; 背面金属, 形成于背面减薄后的所述硅衬底的背面, 所述背面金属引出第一导电类型 电极。 13.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超级结器件, 其特征在于 : 第一导电类型为 N 型, 第二导电类 型为 P 型 ; 或者, 第一导电类型为 P 型, 第二导电类型为 N 型。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35720 A 5 1/12 页 6 超级结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
21、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超级结器件 ; 本发明还涉 及一种超级结器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超级结 MOSFET( 金氧半场效晶体管 ) 器件采用新的耐压层结构 - 利用一系列的交 替排列的 P 型和 N 型半导体薄层来在截止状态下在较低电压下就将 P 型 N 型区耗尽, 实现 电荷相互补偿, 从而使P型N型区在高掺杂浓度下能实现高的击穿电压, 从而同时获得低导 通电阻和高击穿电压, 打破传统功率 MOSFET 理论极限。如图 1 所示, 是现有超级结器件的 结构示意图 ; 该超级结器件为一超级结 P 型 MOSFET 器件, 包括 : 000。
22、3 P+ 硅衬底 101, 在所述 P+ 硅衬底上形成有 N 型外延层。 0004 在超级结器件的单元区域中的所述 N 型外延层上形成有交替排列的 N 型薄层 102 和 P 型薄层 103, 其中, 单元区域为位于超级结器件的中间区域的电流流动区域。 0005 在单元区域的各 N 型薄层 102 上方形成有 N 型阱区 104, N 型阱区 104 的宽度大于 等于各 N 型薄层 102 的宽度。 0006 在 N 型阱区 104 中形成有由 P+ 掺杂区组成的源区 105。 0007 栅极多晶硅 106 形成于 N 型阱区 104 上方并延伸到 P 型薄层 103 上。栅极多晶硅 106 。
23、的两侧分别和一个源区 105 自对准。被栅极多晶硅 106 所覆盖的 N 型阱区 104 组成沟 道区。 0008 源区 105 和沟道区都通过同一接触孔和金属图形 107 连接。通过正面形成的金属 图形 107 分别引出源极和栅极。在 P+ 硅衬底 101 的背面形成有背面金属并通过背面金属 引出漏极。 0009 现有超级结器件的制作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 第一类是利用多次光刻 - 外延成长和 注入来获得交替的 P 型和 N 型掺杂区即 P 型薄层和 N 型薄层。第二类是在 P 型硅外延层上 开沟槽, 往沟槽中填入 N 型多晶, 或倾斜注入 N 型杂质, 或填入 N 型外延来形成 P 型薄层和。
24、 N 型薄层。 0010 上述第一类制作方法不仅工艺复杂, 实现难度大, 而且成本很高。 第二类制作方法 中倾斜注入由于稳定性和重复性差不能用入批量生产, 因此 N 型外延或多晶硅填入工艺受 到很大的关注。在现有工艺中, 通常是采用 N 型外延填满沟槽然后做 CMP 的工艺, 但对于沟 槽深度40m50m或更深的情况, 该工艺工艺时间长, 成本相对高而且难以得到没有缝 的填充 ; 由于外延成长在沟槽中, 其缺陷控制也很困难。另外, 现有技术中也有报道利用 N 型掺杂的多晶硅来填充沟槽形成 P 型薄层和 N 型薄层, 但现有成熟炉管工艺能得到的多晶 硅的掺杂浓度一般在E18CM-3E20CM-3。
25、的水平, 不能满足器件的N型薄层需要的E15CM-3 E17CM-3的掺杂浓度, 利用现有设备来得到需要的掺杂浓度具有工艺重复性差, 产能低 ( 只 能在部分炉管位置上得到可能重复的工艺 ) 的问题。 说 明 书 CN 103035720 A 6 2/12 页 7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超级结器件, 能降低形成 P 型薄层和 N 型 薄层的工艺复杂性并降低工艺成本, 能减少器件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寄生电容、 提高器件 的性能。为此,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超级结器件的制作方法。 0012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超级结器件包括由侧面依次接触的氧化膜薄 层、 第。
26、一导电类型薄层、 第二导电类型薄层和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组成的薄层单元重复排列 而成的结构, 所述薄层单元排列的方向为和硅衬底表面平行的横向。 0013 所述薄层单元形成于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形成 有第一沟槽 ; 所述氧化膜薄层由填充于所述第一沟槽的氧化层组成, 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 沟槽之间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和一个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薄层。 0014 所述氧化膜薄层的氧化层包括由形成于所述第一沟槽中的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 多晶硅或非晶硅氧化形成的第一氧化层。 0015 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第一导电类型杂质由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的第一 导电类型杂质扩散到所述第。
27、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得到。 0016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薄层直接由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沟槽之间且为两个所述 第一导电类型薄层之间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组成。 0017 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形成有第二沟槽。 0018 所述第二沟槽位于各所述氧化膜薄层的正上方, 所述第二沟槽的宽度大于等于所 述氧化膜薄层的宽度, 所述第二沟槽将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的侧面露 出, 在所述第二沟槽中依次形成有栅极氧化层以及栅极多晶硅, 所述栅极氧化层和所述第 一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侧面接触, 所述栅极多晶硅将所述第二沟槽完全填充 ; 或者, 所述第 二沟槽位于各所述氧化膜薄层的侧上方, 所述第二沟。
28、槽的第一侧将和该第一侧相邻的所述 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的侧面露出、 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二侧和该第二侧相邻的所述第一 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的侧面间相隔有部分所述氧化膜薄层, 在所述第二沟槽中依次形成有 栅极氧化层以及栅极多晶硅, 在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一侧位置处所述栅极多晶硅和相邻的所 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间隔离有所述栅极氧化层, 在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二侧位置处所述栅极 多晶硅和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间隔离有所述栅极氧化层和部分所述氧化膜薄层, 所述栅极多晶硅将所述第二沟槽完全填充。 0019 进一步的改进是, 所述超级结器件为超级结 MOSFET 器件, 还包括 : 0020 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 。
29、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硅衬底表面, 所述硅 衬底具有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 ;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 表面上 ; 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或者穿透所述第二导电类 型外延层进入到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0021 第二导电类型阱区, 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的顶部区域, 所述第二导电 类型阱区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 所述栅极多晶硅从侧面对所述第二导电类 型阱区覆盖。 0022 源区, 由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的顶部的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组成 ; 被所述栅极多晶硅覆盖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用于形成沟道, 该沟道实。
30、现所对应的所述 源区和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电学连接。 说 明 书 CN 103035720 A 7 3/12 页 8 0023 第二导电类型接触区, 由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中第二导电类型的重掺杂 区, 用于将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引出。 0024 背面金属, 形成于背面减薄后的所述硅衬底的背面, 所述背面金属和所述硅衬底 的背面相接触。 0025 进一步的改进是, 所述超级结器件为超级结 IGBT 器件, 还包括 : 0026 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 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硅衬底表面 ; 所述第 二导电类型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表面上 ; 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部位于所述 。
31、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或者穿透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进入到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 层中。 0027 第二导电类型阱区, 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的顶部区域, 所述第二导电 类型阱区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 所述栅极多晶硅从侧面对所述第二导电类 型阱区覆盖。 0028 源区, 由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的顶部的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区组成 ; 被所述栅极多晶硅覆盖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用于形成沟道, 该沟道实现所对应的所述 源区和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电学连接。 0029 第二导电类型接触区, 由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中第二导电类型的重掺杂 区, 用于将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引出。
32、。 0030 第二导电类型背面注入区, 形成于所述硅衬底经背面减薄完全去除后的所述第一 导电类型外延层的背面。 0031 背面金属, 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的背面并和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背面注 入区相接触。 0032 进一步的改进是, 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 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 ; 或者, 第一导电类型 为 P 型, 第二导电类型为 N 型。 0033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超级结器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 0034 步骤一、 提供一硅衬底, 在所述硅衬底上形成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 0035 步骤二、 在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上形成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 0036 步骤三、 在所。
33、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上淀积第一硬掩模介质层, 采用光刻刻蚀工 艺形成第一沟槽的图形结构, 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或者 穿透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进入到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0037 步骤四、 采用淀积工艺在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部和侧壁表面淀积具有第一导电类型 的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 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也同时淀积在所述第一沟槽外部的表面 上。 0038 步骤五、 采用扩散工艺将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的第一导电类型杂质扩散到所 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由扩散了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杂质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组 成第一导电类型薄层, 由未扩散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杂质的所述。
34、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组成第 二导电类型薄层, 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沟槽之间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和一 个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薄层。 0039 步骤六、 将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全部氧化形成第一氧化层, 形成由侧面次接 触的氧化膜薄层、 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薄层和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 说 明 书 CN 103035720 A 8 4/12 页 9 层组成的薄层单元重复排列而成的结构, 所述薄层单元排列的方向为和所述硅衬底表面平 行的横向 ; 所述氧化膜薄层的氧化层包括所述第一氧化层。 0040 步骤七、 采用光刻刻蚀工艺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形成第二沟槽 ; 所述第 二沟。
35、槽位于所述单元区域的各所述氧化膜薄层的正上方, 所述第二沟槽的宽度大于等于所 述氧化膜薄层的宽度, 所述第二沟槽将和其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的侧面露 出 ; 或者, 所述第二沟槽位于各所述氧化膜薄层的侧上方, 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一侧将和该第 一侧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的侧面露出、 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二侧和该第二侧 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的侧面间相隔有部分所述氧化膜薄层。 0041 步骤八、 在所述第二沟槽的底部和侧壁表面淀积栅极氧化层, 在所述栅极氧化层 上淀积栅极多晶硅, 所述栅极氧化层和所述栅极多晶硅也同时淀积到所述第二沟槽的外部 表面上 ; 当所述第二沟槽位于各。
36、所述氧化膜薄层的正上方时, 所述栅极氧化层和所述第二 沟槽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顶部侧面接触, 所述栅极多晶硅将所述第二沟槽完全 填充 ; 当所述第二沟槽位于各所述氧化膜薄层的侧上方时, 在所述第二沟槽的第一侧位置 处所述栅极多晶硅和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间隔离有所述栅极氧化层, 在所述第二 沟槽的第二侧位置处所述栅极多晶硅和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间隔离有所述栅极 氧化层和部分所述氧化膜薄层, 所述栅极多晶硅将所述第二沟槽完全填充。 0042 步骤九、 将形成于所述第二沟槽外部的所述栅极多晶硅和所述栅极氧化层去除。 0043 步骤十、 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的顶部区域形成第二导。
37、电类型阱区, 所述第 二导电类型阱区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沟槽的深度, 所述栅极多晶硅从侧面对所述第二 导电类型阱区覆盖。 0044 步骤十一、 进行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掺杂注入形成源区, 所述源区形成于所述第二 导电类型阱区的顶部 ; 被所述栅极多晶硅覆盖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用于形成沟道, 该 沟道实现所对应的所述源区和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电学连接。 0045 步骤十二、 形成层间膜 ; 采用光刻刻蚀工艺形成接触孔, 所述接触孔穿过所述层间 膜并和所述栅极多晶硅、 或所述源区接触。 0046 步骤十三、 在所述源区上方的所述接触孔底部进行第二导电类型的重掺杂注入形 成第二导电类型接触区, 该。
38、第二导电类型接触区和所述源区底部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 接触并用于将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引出。 0047 步骤十四、 形成正面金属图形。 0048 步骤十五、 对所述硅衬底进行背面减薄并形成背面金属。 0049 进一步的改进是, 超级结器件为超级结 MOSFET 器件, 步骤一中提供的所述硅衬底 具有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 ; 步骤十五中对所述硅衬底进行背面减薄后所述硅衬底保留部分 厚度并和所述背面金属相接触。 0050 进一步的改进是, 超级结器件为超级结 IGBT 器件, 步骤十五中对所述硅衬底进行 背面减薄后, 所述硅衬底全部被去除 ; 且在所述硅衬底去除后、 所述背面金属形成之前还包 括在。
39、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的背面进行离子注入形成第二导电类型背面注入区的步骤 ;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背面注入区形成后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的背面形成所述背面金 属, 所形成的所述背面金属和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背面注入区相接触。 0051 进一步的改进是, 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 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 ; 或者, 第一导电类型 说 明 书 CN 103035720 A 9 5/12 页 10 为 P 型, 第二导电类型为 N 型。 0052 进一步的改进是, 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的厚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沟槽的宽度 的 0.25 倍。 0053 进一步的改进是, 步骤六中形成所述第一氧化层后, 所述第一氧化层。
40、将所述第一 沟槽完成填充, 由所述第一氧化层组成所述氧化膜薄层。 0054 进一步的改进是, 步骤六中形成所述第一氧化层后, 在所述第一沟槽的中间区域 所述第一氧化层未合并而留有空隙, 由未将所述第一沟槽完全填充的所述第一氧化层组成 所述氧化膜薄层 ; 或者, 步骤六中形成所述第一氧化层后, 在所述第一沟槽的中间区域所述 第一氧化层未合并而留有空隙, 通过旋涂或化学气相淀积工艺形成第二氧化层将所述第一 沟槽的空隙完全填满, 由所述第一氧化层和所述第二氧化层组成所述氧化膜薄层。 005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超级结器件为超级结二极管器件, 包括 : 0056 具有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
41、的硅衬底 ; 依次形成于所述硅衬底表面的第一导电类型 外延层和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 0057 由侧面依次接触的氧化膜薄层、 第一导电类型薄层、 第二导电类型薄层和第一导 电类型薄层组成的薄层单元重复排列而成的结构, 所述薄层单元排列的方向为和所述硅衬 底表面平行的横向。 0058 所述薄层单元形成于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在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形成 有第一沟槽, 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或者穿透所述第二导 电类型外延层进入到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外延层中 ; 所述氧化膜薄层由填充于所述第一沟槽 的氧化层组成, 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沟槽之间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和一。
42、个所 述第二导电类型薄层。 0059 所述氧化膜薄层的氧化层包括由形成于所述第一沟槽中的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 多晶硅或非晶硅氧化形成的第一氧化层。 0060 所述第一导电类型薄层的第一导电类型杂质由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的第一 导电类型杂质扩散到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得到。 0061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薄层直接由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沟槽之间且为两个所述 第一导电类型薄层之间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组成。 0062 第二导电类型阱区, 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中并位于所述薄层单元的顶 部。 0063 第二导电类型接触区, 由形成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阱区中, 所述第二导电类型接 触区和正面金属接。
43、触引出第二导电类型电极。 0064 背面金属, 形成于背面减薄后的所述硅衬底的背面, 所述背面金属引出第一导电 类型电极。 0065 进一步的改进是, 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 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 ; 或者, 第一导电类型 为 P 型, 第二导电类型为 N 型。 0066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 0067 1、 本发明的 P 型薄层和 N 型薄层中的一个半导体薄层是由外延层直接组成, 另一 个半导体薄层是由形成于外延层的沟槽中的多晶硅向外延层中掺杂形成的, 使得本发明工 艺简单、 重复性好, 产能也高, 能降低形成 P 型薄层和 N 型薄层的工艺复杂性并降低工艺成 说 明 书 CN 10303。
44、5720 A 10 6/12 页 11 本。 0068 2、 另外本发明的半导体薄层都是由同一外延层经过不同掺杂形成, 相对于现有技 术中采用外延工艺填充沟槽形成半导体薄层的工艺结构和方法, 本发明不需要采用外延工 艺来填充沟槽, 故能大大缩减工艺时间、 降低工艺成本, 而且由于两种半导体薄层都是由同 一外延层经掺杂后形成的, 故本发明半导体薄层是不会出现缝隙的, 故本发明的半导体薄 层质量也能提高。 0069 3、 本发明超级结器件的单元区域中重复排列的薄层单元还包括了氧化膜薄层, 具 有沟槽栅的器件的栅极沟槽形成于氧化膜薄层上方, 能够增加栅极和漏极之间的介质层的 厚度, 所以能减少器件的。
45、栅极和漏极之间的寄生电容、 提高器件的性能。 0070 4、 通过将沟槽栅的第二沟槽设置在各氧化膜薄层的侧上方, 能使得栅极多晶硅两 侧的栅极氧化层的厚度不同, 能得到两个不同阈值电压的 MOSFET 并进一步的提高器件性 能。 附图说明 0071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 0072 图 1 是现有超级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 0073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例一超级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 0074 图 3 是本发明实施例二超级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 0075 图 4 是本发明实施例三超级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 0076 图 5A- 图 5G 是本发明实施例一超级结。
46、器件的制作方法的各步骤中器件的结构示 意图 ; 0077 图 6A- 图 6B 是本发明实施例二超级结器件的制作方法的各步骤中器件的结构示 意图 ; 0078 图 7A- 图 7B 是本发明实施例二超级结器件的制作方法的各步骤中器件的结构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9 如图 2 所示, 是本发明实施例一超级结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 本发明实施例一以 600V 的超级结 N 型 MOSFET 器件为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一超级结器件形成于硅衬底 1 上, 所述硅衬底 1 为 N 型重掺杂, 所述硅衬底 1 的电阻率为 0.001 欧姆厘米 0.003 欧 姆厘米。在所述硅衬底 1 上形成有。
47、 N 型外延层 2, 所述 N 型外延层 2 的厚度为 8m 15m, 所述 N 型外延层 2 为 N 型轻掺杂, 掺杂浓度小于所述硅衬底 1 的掺杂浓度。在所述 N 型外延层 2 上形成有 P 型外延层 3, 所述 P 型外延层 3 的厚度为 30m 40m, 所述 P 型 外延层 3 的掺杂浓度为 E155CM-3 E177CM-3, 为所要形成的 P 型薄层所需要的浓度。 0080 本发明实施例一超级结器件包括由侧面依次接触的氧化膜薄层 7、 N 型薄层 3a、 P 型薄层 3b 和 N 型薄层 3a 组成的薄层单元重复排列而成的结构, 所述薄层单元排列的方向 为和硅衬底 1 表面平行的。
48、横向。 0081 所述薄层单元形成于所述 P 型外延层 3 中, 在所述 P 型外延层 3 中形成有第一沟 槽 ; 所述第一沟槽的底部位于所述 P 型外延层 3 中、 或者穿透所述 P 型外延层 3 进入到所述 说 明 书 CN 103035720 A 11 7/12 页 12 N 型外延层 2 中。所述第一沟槽的宽度大于 0.5m。 0082 所述氧化膜薄层 7 由填充于所述第一沟槽的氧化层组成, 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沟 槽之间形成有两个所述 N 型薄层 3a 和一个所述 P 型薄层 3b。 0083 所述氧化膜薄层7的氧化层包括由形成于所述第一沟槽中的N型的第一多晶硅或 非晶硅氧化形成的第一。
49、氧化层。 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的厚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沟槽的 宽度的 0.25 倍, 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的掺杂浓度在 E155CM-3 E19CM-3。 0084 所述 N 型薄层 3a 的 N 型杂质由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的 N 型杂质扩散到所述 P 型外延层 3 中得到。扩散工艺的最高温度为 1200。所述第一多晶硅或非晶硅的 N 型杂 质也扩散到所述第一沟槽底部的所述 N 型外延层 2 中。 0085 所述 P 型薄层 3b 直接由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沟槽之间且为两个所述 N 型薄 层 3a 之间的所述 P 型外延层 3 组成。 0086 在所述 P 型外延层 3 中形成有第二沟槽, 所述第二沟槽位于各所述氧化膜薄层 7 的正上方, 所述第二沟槽的宽度等于所述氧化膜薄层7的宽度, 即将所述氧化膜薄层7的顶 部部分去除后形成所述第二沟槽, 所述第二沟槽将和其相邻的所述N型薄层3a的顶部的侧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