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毛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毛装置.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0106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15 CN 103101062 A *CN103101062A* (21)申请号 201210371563.2 (22)申请日 2012.09.28 2011-226953 2011.10.14 JP B26B 19/06(2006.01) B26B 19/28(2006.01) (71)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大阪府 (72)发明人 清水宏明 桥口哲朗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 ( 普通合伙 ) 11277 代理人 刘新宇 张会华 (54) 发明名称 除毛装置 (。
2、57) 摘要 一种除毛装置, 包括 : 主单元, 其具有握持部 ; 头单元, 其具有除毛用的刀片 ; 以及驱动单元, 用 于对所述刀片进行驱动。所述主单元的一端设置 有用于支撑所述头单元的延长部, 其中所述延长 部的从所述一端起延长的方向被定义为延长方 向。所述除毛装置被配置成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 状态,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 所述头单元的长边 方向与所述延长方向平行,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 所 述头单元的长边方向与所述延长方向垂直。所述 除毛装置被配置成 : 在从所述延长方向观看时, 所述头单元的外周面位于与所述主单元的外周面 齐平的位置处或者位于所述主单元的外周面的内 侧。 (30)优先权数。
3、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1 页 附图 1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1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01062 A CN 103101062 A *CN103101062A* 1/2 页 2 1. 一种除毛装置, 包括 : 主单元, 其具有握持部 ; 头单元, 其具有除毛用的刀片 ; 以及 驱动单元, 用于对所述刀片进行驱动, 其中, 所述主单元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头单元的延长部, 并且所述延长部的从 所述一端起延长的方向被定义为延长方向, 所述除毛装置还包括转动机械部, 。
4、所述转动机械部用于使所述头单元相对于所述主单 元绕所述转动机械部的转动中心转动, 所述转动机械部的所述转动中心的轴方向与所述延 长方向垂直, 所述头单元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各自与所述转动机械部的所述转动中心的轴方向 交叉, 所述转动机械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 所述 头单元的长边方向与所述延长方向平行,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 所述头单元的长边方向与所 述延长方向垂直, 以及 所述除毛装置被配置成 : 在从所述延长方向观看时, 所述头单元的外周面位于与所述 主单元的外周面齐平的位置处或者位于所述主单元的外周面的内侧。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除毛装置, 其中。
5、,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 : 作为驱动源的马达, 其位于所述主单元内并且具有与所述延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转动 轴 ; 以及 驱动传递单元, 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这两者下, 将所述马达的转动驱 动力传递至所述头单元, 其中, 所述驱动传递单元包括 : 输出构件, 用于将所述马达的转动驱动力输出至所述头单元 ; 以及 传递构件, 用于将所述转动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构件, 以及 所述传递构件位于从所述转动轴向着所述转动轴的径向外侧方向偏移了一定距离的 位置处。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除毛装置, 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位于所述主单元内的作为驱动源的马达, 所述延长部以向着所述马达的转动。
6、轴的径向外侧方向偏离所述转动轴的方式位于所 述主单元的所述一端处, 由此在所述主单元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延长部之间形成台阶, 从而 形成凹部, 以及 所述头单元能够转动地配置在所述凹部处。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除毛装置, 其中, 所述延长部以向着所述转动轴的径向外侧方向偏离所述转动轴的方式位于所述主单 元的所述一端处, 由此在所述主单元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延长部之间形成台阶, 从而形成凹 部, 以及 所述头单元能够转动地配置在所述凹部处。 5.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除毛装置, 其中,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01062 A 2 2/2 页 3 所述传递构件包括与所述延长方向平行。
7、地配置的传递轴, 以及 所述传递轴位于从所述马达的所述转动轴在所述转动轴的径向方向上偏移了一定距 离的位置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01062 A 3 1/11 页 4 除毛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驱动刀片以切断体毛的除毛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已存在包括梳状的固定刀片和梳状的可动刀片的除毛装置。该除毛装置包括 : 头 单元, 其具有固定刀片和可动刀片 ; 以及主单元, 其中在该主单元的握持部的一端设置有延 长部。 该头单元配置于该延长部的前端。 在头单元与长有毛发的生物表面相接触、 然后使体 毛导入固定刀片和可动刀片之间的情况下, 所导入的体毛被固定刀片。
8、和可动刀片剪断 ( 切 断)。 由此, 该除毛装置进行切断以去除生物表面的体毛。 例如, 作为这类除毛装置, 日本特 开 2002-369979 公开了梳状的固定刀片和可动刀片与延长部的延长方向平行排列的一个 除毛装置 ; 以及作为这类除毛装置, 日本特开 2008-229263 公开了梳状的固定刀片和可动 刀片在与延长部的延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另一除毛装置。 0003 在这类除毛装置中, 在切断体毛时, 头单元(固定刀片和可动刀片)在与体毛的生 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生物表面相接触, 然后沿着该生长方向移动, 由此使体毛导入这些 刀片之间。 0004 然而, 诸如以上文献所述的除毛装置等的。
9、传统除毛装置仅能够以单一姿势、 即头 单元的方向与延长方向平行的一种姿势或者头单元的方向与延长方向垂直的另一姿势来 去除体毛。即, 在利用传统除毛装置去除体毛时, ( 作为头单元相对于生物表面移动的方向 的 ) 除毛方向相对于主单元总是不变。由于该原因, 当去除诸如胳膊或腿的根部等的生物 表面或其周围存在凹凸的部位上所生长的体毛时, 主单元自身或握持该主单元的人手可能 会干扰这些凹凸部位。 结果, 体毛不易被导入固定刀片和可动刀片之间, 并且对生长在这种 部位上的毛发所进行的剃刮有可能不充分。 0005 此外, 为了在用户外出的情况下整理仪容, 针对易便携型的美容设备的需求不断 增加。还已期望。
10、使除毛装置小型化从而容易携带。 发明内容 0006 考虑到以上问题而研发了本发明,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毛装置, 该除 毛装置可以降低由于与头单元的姿势限制相关联的身体干扰而导致体毛的剃刮不充分的 可能性, 并且可以通过抑制头单元的突出而使该除毛装置小型化。 0007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本发明的除毛装置, 包括 : 主单元, 其具有握持部 ; 头单元, 其 具有除毛用的刀片 ; 以及驱动单元, 用于对所述刀片进行驱动, 其中, 所述主单元的一端设 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头单元的延长部, 并且所述延长部的从所述一端起延长的方向被定义为 延长方向, 所述除毛装置还包括转动机械部, 所述转动机械。
11、部用于使所述头单元相对于所 述主单元绕所述转动机械部的转动中心转动, 所述转动机械部的所述转动中心的轴方向与 所述延长方向垂直, 所述头单元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各自与所述转动机械部的所述转动 中心的轴方向交叉, 所述转动机械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其中在所述第 说 明 书 CN 103101062 A 4 2/11 页 5 一状态下, 所述头单元的长边方向与所述延长方向平行,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 所述头单元的 长边方向与所述延长方向垂直, 以及所述除毛装置被配置成 : 在从所述延长方向观看时, 所 述头单元的外周面位于与所述主单元的外周面齐平的位置处或者位于所述主单元的外周 面的。
12、内侧。 0008 优选地, 可以对所述除毛装置进行配置, 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 : 作为驱动源的 马达, 其位于所述主单元内并且具有与所述延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转动轴 ; 以及驱动传递 单元, 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这两者下, 将所述马达的转动驱动力传递至所 述头单元, 其中, 所述驱动传递单元包括 : 输出构件, 用于将所述马达的转动驱动力输出至 所述头单元 ; 以及传递构件, 用于将所述转动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构件, 以及所述传递构 件位于从所述转动轴向着所述转动轴的径向外侧方向偏移了一定距离的位置处。 0009 优选地, 所述除毛装置可被配置成 :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位于所述主。
13、单元内的作为 驱动源的马达, 所述延长部以向着所述马达的转动轴的径向外侧方向偏离所述转动轴的方 式位于所述主单元的所述一端处, 由此在所述主单元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延长部之间形成台 阶, 从而形成凹部, 以及所述头单元能够转动地配置在所述凹部处。 0010 优选地, 所述除毛装置可被配置成 : 所述传递构件包括与所述延长方向平行地配 置的传递轴, 以及所述传递轴位于从所述马达的所述转动轴在所述转动轴的径向方向上偏 移了一定距离的位置处。 0011 该结构使得可以通过期望地选择头单元(切断宽度)的方向而在不会造成身体干 扰的情况下进行体毛去除, 从而降低体毛的剃刮不充分的可能性。 结果, 可以提高除。
14、毛装置 的便利性。另外, 可以通过抑制头单元相对于主单元的外周面的突出来使该除毛装置小型 化。 附图说明 0012 图 1 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的立体图 ; 0013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在其头单元的方向相对于图1发生了改变 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 0014 图 3 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的头单元和转动机械部的分解立体图 ; 0015 图 4 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的主单元和驱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 0016 图 5 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的延长部及其周边的侧视图, 并且部分 包括透视图 ; 0017 图 6 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
15、的延长部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并且部分 包括透视图 ; 0018 图 7 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的头单元和转动机械部的平面图 ; 0019 图 8 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的转动机械部的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 0020 图 9 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的转动机械部的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 0021 图 10 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的摆动机械部的说明图, 其中图 10(A) 示出该摆动机械部的分解立体图, 并且图 10(B) 示出该摆动机械部在保持件安装至转板的 状态下的立体图 ; 0022 图 11 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的头单元的立体图 ; 说 明 书。
16、 CN 103101062 A 5 3/11 页 6 0023 图 12 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头单元处于自然状态时的摆动机械部 的说明图, 其中图12(A)示出支撑台的周边的截面图, 并且图12(B)示出弹性体的周边的截 面图 ; 0024 图1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的摆动机械部的说明图, 其中图13(A)示出 头单元处于自然状态时的摆动机械部的示意侧视图, 并且图 13(B) 示出头单元处于摆动状 态时的摆动机械部的示意侧视图 ; 0025 图 14 示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的长度的说明图, 其中图 14(A) 示出第一状态下的实施例, 并且图 14(B) 。
17、示出第二状态下的实施例 ; 0026 图15示出用于说明主单元和头单元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其中图15(A)示出该关 系的侧视图, 并且图 15(B) 示出在从延长方向观看时该关系的图 ; 0027 图 16 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毛装置在安装有帽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并且部 分包括透视图 ; 以及 0028 图 17 示出用于说明头单元的突出量的参考示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0030 如图 1 所示, 根据本实施例的除毛装置包括 : 主单元 1, 其内置有电源 ; 头单元 47, 其具有除毛用刀片56 ; 驱动单元20(参见图5), 用于对。
18、头单元47进行驱动 ; 以及帽6(参见 16), 其能够拆卸地安装至主单元 1 从而覆盖头单元 47。 0031 如图 4 所示, 主单元 1 包括 : 电源部 7, 其配备有作为电源的电池单元 ( 未示出 ) ; 外壳 5, 其容纳有驱动单元 20 ; 密封保持件 4, 用于使外壳 5 和电源部 7 相连接 ; 以及电池壳 3, 用于更换电池单元。 电池壳3能够拆卸地安装至密封保持件4从而覆盖并隐藏电源部7。 此外, 主单元 1 的壳体经由外壳 5 和电池壳 3 而形成为中空圆筒形。主单元 1 的壳体包括 : 握持部 10, 其中用户在使用除毛装置时可以握持该握持部 10 的外周面 ; 以及。
19、小直径部 11, 其与握持部 10 相比具有较小的直径 ( 参见图 1)。如图 1 和 2 所示, 握持部 10 和小直径部 11 在轴方向上连续地形成, 以使得这两者大致同轴。此外, 如图 4 和 15(A) 所示, 在握持部 10 和小直径部 11 之间设置有台阶部 12。此外, 外壳 5 经由 O 形环 5a 安装至密封保持件 4, 并且电池壳 3 经由 O 形环 3a 安装至密封保持件 4。由此, 使主单元 1 的内部具有防水结构。 0032 此外, 如图 4 和 5 所示, 小直径部 11 被形成为外壳 5 的一部分。马达外壳 21a 以 其容纳有驱动单元 20 的驱动源 ( 马达 。
20、21) 的状态配置在小直径部 11 的内部 ( 参见图 4)。 如图 1 和 2 所示, 在主单元 1 的轴方向上的一端 ( 主单元 1 的小直径部 11 侧 ) 设置有延长 部 15。延长部 15 沿着主单元 1 的轴方向延伸。在下文, 除非另外说明, 否则将延长部 15 的 延长方向 ( 主单元 1 的轴方向 ) 描述为延长方向 AX。 0033 如图46所示, 驱动单元20包括 : 作为驱动源的马达21 ; 以及驱动传递单元23, 用 于将马达 21 的驱动力传递至头单元 47。马达 21 具有转动轴 22。马达 21 被配置成转动轴 22的轴方向与延长方向AX平行并且与小直径部11同轴。
21、。 驱动传递单元23包括 : 行星齿轮 24, 其安装至转动轴22 ; 输出构件30, 用于将驱动力输出至头单元47 ; 以及齿轮块25(传递 构件 ), 用于将驱动力从行星齿轮 24 传递至输出构件 30。行星齿轮 24 容纳在小直径部 11 的延长部 15 侧的一端内。行星齿轮 24 安装至转动轴 22, 使得这两者大致同轴。 说 明 书 CN 103101062 A 6 4/11 页 7 0034 如图 4 所示, 齿轮块 25 包括 : 传递轴 26, 其两端设置有齿轮 ; 以及轴衬 29, 用于可 转动地保持传递轴 26。 0035 如图 5 和 6 所示, 传递轴 26 的轴中心与。
22、转动轴 22 和延长方向 AX 平行。设置在传 递轴 26 的一端的齿轮 ( 第一齿轮 27) 与行星齿轮 24 啮合, 并且相对侧的齿轮 ( 第二齿轮 28) 与输出构件 30 啮合。传递轴 26 以第一齿轮 27 位于小直径部 11 侧并且传递轴 26 本身 贯通轴衬 29 的状态配置在延长部 15 内。轴衬 29 安装在延长部 15 内, 由此使传递轴 26 位 于并保持在延长部 15 内。 0036 如图 4 所示, 输出构件 30 包括大致呈圆盘状的面齿轮 31 以及用作面齿轮 31 的转 动中心的轴构件32。 轴构件32以其轴中心与延长方向AX大致垂直的状态而放置在延长部 15 内。
23、。轴构件 32 固定至形成外壳 5 的延长部 15 的构件。 0037 此外, 使轴构件32插入圆形的面齿轮31的中央以使得这两者大致同轴, 由此面齿 轮 31 可以绕轴构件 32 的轴转动。因此, 面齿轮 361 的转动中心与传递轴 26 以及马达 21 的转动轴 22 大致垂直。 0038 此外, 如图 4 和 5 所示, 面齿轮 31 的侧面设置有用于与第二齿轮 28 啮合的齿轮齿 31a。将驱动力从传递轴 26 经由第二齿轮 28 传递至面齿轮 31。面齿轮 31 在头单元 47 侧 的表面 ( 图 4 的上侧表面 ) 设置有偏心部 31b。该偏心部 31b 使从传递轴 26 传递来的。
24、驱动 力偏心, 并将该驱动力传递至头单元 47。注意, 面齿轮 31 可被配置成使齿轮齿 31a 位于所 述头单元 47 侧的表面抵接处的相对侧表面上。 0039 如上所述, 驱动单元 20 经由驱动传递单元 23 的输出构件 30 使马达 21 的转动驱 动力在大致垂直方向上进行转换和偏心, 以将得到的力输出至头单元 47。在本实施例中, 由于驱动单元 20 包括齿轮块 25, 因此如图 5 所示, 在从 ( 沿着延长方向 AX 穿过转动轴 22 的 ) 虚拟直线 L1 向着转动轴 22 的径向外侧方向偏移的位置 ( 参见该图中的虚拟直线 L2) 处, 将来自马达 21 的驱动力传递至头单元。
25、 47。 0040 在本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 延长部 15 配置于从穿过转动轴 22 的虚拟直线 L1 向着 所述径向外侧方向偏移了一定距离的位置处 ( 即, 延长部 15 配置于从转动轴 22 向着转动 轴 22 的径向外侧方向发生了偏移的位置处 )。这里, 如图 5 所示, 当考虑所述径向方向上 延伸并且与线 L1 相交的虚拟直线 L3 时, 延长部 15 被配置成向着沿线 L3 的一侧方向 ( 图 5 的下方向侧 ) 远离线 L1。结果, 本实施例的除毛装置在所述一侧方向的相反方向侧设置 有凹部 17。头单元 47 配置在凹部 17 中。 0041 如图 8 和 9 所示, 延长部 15。
26、 设置有用于使头单元 47 相对于主单元 1 转动的转动 机械部 35。此外, 如图 6 所示, 延长部 15 经由转动机械部 35 支撑头单元 47。如图 3 所示, 转动机械部 35 包括 : 转动部 36, 其可转动地安装至延长部 15 ; 以及转板 38, 其与转动部 36 一体设置。 0042 转动部 36 具有中空圆筒状的筒部 36a 和凸缘 37( 参见图 6 和 7), 其中凸缘 37 沿 着从筒部 36a 的高度的中间延伸出的转动部 36 的径向方向向外突出。如图 5 和 6 所示, 转 动部 36 被配置成筒部 36a 贯通凹部 17 侧的延长部 15 的侧壁 16, 并且。
27、转动部 36 可转动地 安装在延长部 15 的前端附近。如图 7 所示, 面齿轮 31 配置于筒部 36a 的内周侧, 使得这两 者大致同轴。此外, 如图 6 和 7 所示, 转动部 36 被配置成其凸缘 37 位于延长部 15 的内侧。 凸缘 37 与侧壁 16 的内表面相接触, 由此使转动部 36 保持在延长部 15 内。此外, 转动部 36 说 明 书 CN 103101062 A 7 5/11 页 8 的筒部 36a 的一端位于延长部 15 的外侧, 并且一体地连接至转板 38 的第一板面 ( 图 8 的 背侧 )。 0043 转板 38 具有长度和宽度。转板 38 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
28、向各自与转动机械部 35 的转动中心的轴方向交叉。在下文, 将转板 38 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分别描述为长边方 向 X 和短边方向 Y。此外, 将与转板 38 的板面垂直的方向 ( 即, 与长边方向 X 和短边方向 Y 分别垂直的方向 ) 定义为厚度方向 Z。如图 79 所示, 转板 38 被形成为平面图大致呈矩 形板状。转板 38 在长边方向 X 的中央设置有连通至转动部 36 的筒部 36a 的内周部的通孔 40( 参见图 3)。转板 38 的通孔 40 位于凹部 17 内。此外, 面齿轮 31 的偏心部 31b 突出到 通孔 40 内。即, 通孔 40 用作用于将驱动传递单元 23 的驱。
29、动力经由偏心部 31b 传递至头单 元 47 的输出孔 40。 0044 如图 810(B) 所示, 转板 38 在第二板面 ( 第一板面的相对板面 ; 图 8 的正面 ) 设 置有用于支撑头单元 47 的两个支撑台 41。支撑台 41 各自沿着厚度方向 Z 从第二板面突 出。此外, 在短边方向 Y 上, 支撑台 41 各自位于从第二板面的中央向着转板 38 的一个长边 ( 第一长边 38a) 侧略微偏移了一定距离的位置处。 0045 此外, 支撑台 41 各自具有基部 42 和倾斜板 43。基部 42 从第二板面突出并且在从 厚度方向 Z 观看时被形成为矩形。倾斜板 43 一体地设置在基部 。
30、42 的前端并且在从厚度方 向 Z 观看时被形成为矩形。在长边方向 X 上, 倾斜板 43 的大小大于基部 42 的大小。倾斜 板 43 和基部 42 的面向长边方向 X 并且位于输出孔 40 附近的侧面在厚度方向 Z 上彼此大 致齐平。另一方面, 在相对侧的侧面中, 倾斜板 43 与基部 42 相比在长边方向 X 上突出得更 多 ( 例如, 参见图 8)。 0046 此外, 倾斜板 43 在从长边方向 X 观看时被形成为圆弧形从而向第二板面侧下凹。 如图 12(A) 所示, 倾斜板 43 的圆弧的中心 S1 位于从转板 38 的短边方向 Y 的大致中点起沿 着厚度方向 Z 延伸的直线上远离倾。
31、斜板 43 的位置处。另外, 如根据与该圆弧大致同心的虚 拟圆 L4 可以预期, 该圆弧与厚度方向 Z 相交并且与长边方向 X 垂直。换句话说, 倾斜板 43 的远离转板 38 的一个表面 ( 顶面 ; 图 8 中倾斜板 43 的上表面 ) 被形成为虚拟筒的内侧面 的一部分, 其中该虚拟筒的中心轴与长边方向 X 平行地延伸并且穿过虚拟中心 S1。 0047 这样, 各支撑台 41 的该突出顶端面在转板 38 上具有以使第一长边 38a 侧远离第 二板面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此外, 两个支撑台 41、 41 沿着倾斜板 43、 43 的倾斜面 ( 圆弧 ) 可摆动地支撑头单元 47。结果, 头单元。
32、 47 的该摆动的虚拟轴中心 S2 与倾斜板 43 的圆弧 的中心 S1 一致并且沿着长边方向 X 延伸。注意, 轴中心 S2 不是作为构件实际存在的轴中 心而是虚拟轴中心, 并且没有设置针对轴中心 S2 的轴构件。此外, 该摆动的轴中心 S2 与从 面齿轮 31 的转动中心 ( 输出孔 40 的中心 ) 沿着厚度方向 Z 延伸的虚拟直线 ( 未示出 ) 交 叉。 0048 如图 3 所示, 头单元 47 包括除毛用刀片 56、 保持件 51、 驱动片 50、 保持件壳 48、 刀 片壳 60 和施力弹簧 59。如图 11 所示, 头单元 47 的壳体由保持件壳 48 和刀片壳 60 形成。 。
33、这里, 头单元 47 被形成为细长形, 并且安装至转板 38 以使得头单元 47 的长边方向与转板 38 的长边方向 X 相对应。换句话说, 头单元 47 具有长度和宽度。头单元 47 的长边方向和 短边方向各自与转动机械部35的转动中心的轴方向交叉。 头单元47的长边方向与转板38 的长边方向 X 相对应。此外, 在头单元 47 处形成有体毛导入刀片 56 所经由的开口部 63。 说 明 书 CN 103101062 A 8 6/11 页 9 0049 如图 7 所示, 保持件壳 48 被形成为矩形框状, 以使得保持件壳 48 可以从外侧覆盖 转板 38 的短边和长边, 并且保持件壳 48 。
34、具有比转板 38 大的平面大小。保持件壳 48 沿着 其长边方向设置有三个开口部 48a、 48b、 48c。如图 3 所示, 驱动片 50 位于该框的长边方向 X 上的中央开口部 48b 内。中央开口部 48b 的长边方向 X 上的长度小于驱动片 50 的长度。 在驱动片 50 的两侧配置有两个支撑台 41、 41。支撑台 41、 41 分别位于开口部 48a、 48c 内。 此外, 在驱动片 50 的配置空间 ( 开口部 48b) 和各支撑台 41 的配置空间 ( 开口部 48a、 48c) 之间设置有驱动引导件 49。该驱动引导件 49 对驱动片 50 的驱动方向进行调节。 0050 驱。
35、动引导件 49、 49 对驱动方向进行限制, 以使得驱动片 50 在穿过面齿轮 31 的转 动中心的沿着长边方向 X 的直线上往返移动。因此, 在接收到 ( 被转换成偏心部 31b 的偏 心转动的 ) 驱动单元 20 的驱动力的情况下, 驱动片 50 沿着长边方向 X 往返移动。 0051 如图 10(A) 和 10(B) 所示, 在保持件壳 48 的框内安装有保持件 51。保持件壳 48 由转板 38 经由保持件 51 进行支撑, 并且保持件壳 48 的位于转板 38 侧的表面与位于转板 38 的第二板面的突起 44、 44 相接触。在将头单元 47 安装至转板 38 的情况下, 突起 44。
36、、 44 从第二长边 38b 侧支撑头单元 47 的保持件壳 48。因此, 从头单元 47 施加至转板 38 的负荷 ( 压力 ) 分散到支撑台 41、 41 和突起 44、 44 上。 0052 如图 3 所示, 保持件 51 包括用于保持刀片 56 的保持件构件 52 以及保持件片 53、 53。将保持件片 53 安装至保持件构件 52, 从而在保持件片 53 和保持件构件 52 之间形成插 入有倾斜板 43 的槽部 54。 0053 在长边方向 X 上, 保持件构件 52 的大小比转板 38 长。保持件壳 48 安装至保持件 构件 52。保持件构件 52 在其一个表面 ( 转板 38 侧。
37、的表面 ; 图 12(A) 的下表面 ) 设置有以 与倾斜板 43 的表面形状相对应的方式所形成的突起部 52a。保持件构件 52 的突起部 52a 被放置在倾斜板 43、 43 上, 以使得突起部 52a 的表面与倾斜板 43、 43 相接触。结果, 头单元 47 被配置为沿着倾斜板 43、 43 的倾斜面摆动。如图 10(A) 和 10(B) 以及图 12(A) 和 12(B) 所示, 保持件片 53、 53 分别安装至保持件构件 52 的长边方向 X 上的两端。此外, 在保持件 构件 52 和各保持件片 53 之间在厚度方向 Z 上设置有沿着长边方向 X 下凹的槽部 54。槽部 54 在。
38、厚度方向 Z 上的大小被形成为略大于倾斜板 43 的大小。 0054 当从短边方向 Y 观看时, 各槽部 54 被形成为具有与倾斜板 43 相同的半径的圆弧 形。将倾斜板 43 的在长边方向 X 上从基部 42 突出的一部分插入到槽部 54。如图 12(A) 所 示, 槽部 54 的圆弧在圆周方向上的长度长于倾斜板 43 的该长度。这些长度之间的差确定 了头单元 47 的摆动范围。在本实施例中, 倾斜板 43 由保持件片 53 和保持件构件 52 在厚 度方向 Z 上夹持。由于该结构, 头单元 47( 保持件 51) 被保持至转板 38( 支撑台 41)。 0055 此外, 如图7和12(B)。
39、所示, 在保持件51和转板38之间设置有弹性体55、 55, 并且 弹性体 55、 55 沿着短边方向 Y 向头单元 47 弹性施力。注意, 转板 38 设置有向着短边方向 Y 下凹的凹部 38c、 38c。弹性体 55 配置在凹部 38c 内。摆动机械部主要包括 : 弹性体 55、 55 ; 支撑台 41、 41, 其各自具有倾斜板 43 ; 保持件 51 ; 以及突出的驱动引导件 49、 49。 0056 即, 如图 13(A) 和 13(B) 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除毛装置中, 摆动机械部位于头单元 47 和转板 38 之间。此外, 头单元 47 由延长部 15 经由转动机械部 35 来支。
40、撑。由于该原因, 头单元 47 经由该摆动机械部保持可摆动状态, 并且还可以经由转动机械部 35 相对于延长 部 15 进行转动。 说 明 书 CN 103101062 A 9 7/11 页 10 0057 如图 3 所示, 在支撑台 41 的输出孔 40 侧形成有凹部 38c。因此, 在支撑台 41 的输 出孔 40 侧配置有各弹性体 55。弹性体 55 包括摆动用的施力弹簧 55a。在本实施例中, 弹 性体 55 包括螺旋弹簧。如图 12(B) 所示, 各弹性体 55 在从第一长边 38a 向着相对的第二 长边 38b 的方向上 ( 沿着短边方向 Y) 向头单元 47 弹性施力。 0058。
41、 由于该原因, 如图 13(A) 和 13(B) 所示, 头单元 47 被配置为在因弹性体 55、 55 而 向着第二长边 38b 侧偏置的状态下弹性地摆动。然后, 由于头单元 47 在转板 38 上向着第 二长边 38b 侧偏置, 因此如图 12(A) 所示, 各倾斜板 43 的 ( 位于第一长边 38a 侧 ( 图 12(A) 中倾斜板 43 的右端 ) 的 ) 一端与圆弧形的槽部 54 的一端相接触。之后, 在本实施例中, 将 这种状态称为头单元 47 的头单元 47 没有摆动的 “自然状态” 。在下文, 除非另外说明, 否则 将在头单元 47 处于如图 13(A) 所示的自然状态的状态。
42、下说明本实施例。 0059 如图 3 所示, 刀片 56 包括 : 板状的固定刀片 57, 其具有位于沿着长边方向 X 的直 线上的梳状刀片 ( 切断齿 57a) ; 以及板状的可动刀片 58, 其具有位于沿着长边方向 X 的直 线上的梳状刀片 ( 切断齿 58a)。然后, 如图 11 以及图 12(A) 和 12(B) 所示, 刀片 56 相对于 输出构件 30 的转动中心位于第二长边 38b 侧, 以使得其刀片前端 ( 切断齿 56a) 面向第一 长边 38a 侧。 0060 固定刀片57被固定至保持件构件52。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固定刀片57的切断齿 57a 所排列的直线 ( 沿着。
43、刀片前端的直线 ) 与头单元 47 的摆动的轴中心 S2 相对应。由于 该原因, 本实施例被配置成 : 当头单元47摆动时, 固定刀片57的前端相对于转板38在厚度 方向 Z 上的突出量以及固定刀片 57 的前端在短边方向 Y 上的位置基本没有改变。 0061 可动刀片 58 沿着固定刀片 57 配置, 使得切断齿 58a 与固定刀片 57 的切断齿 57a 重叠 ( 参见图 12(A)。利用施力弹簧 59 使可动刀片 58 弹性向着固定刀片 57 侧偏置。此 外, 可动刀片 58 被配置为从驱动片 50 接收驱动力, 并且与驱动片 50 的往返移动相关联地 沿着长边方向 X 相对于固定刀片 。
44、57 往返移动。 0062 这样, 刀片 56 被配置为在使毛发插入固定刀片 57 的切断齿 57a 和可动刀片 58 的 往返移动的切断齿 58a 之间的情况下剪断 ( 切断 ) 体毛。即, 除毛用刀片 56 是所谓的修剪 刀片。此外, 由于切断齿 56a(57a、 58a) 沿着长边方向 X 排列, 因此除毛装置在用于剪断毛 发的区域中沿着长边方向 X( 头单元 47 的长边方向 X) 具有 “切断宽度” 。 0063 此外, 头单元 47 被配置为 : 在使 ( 以下所述的 ) 皮肤接触面与生物表面相接触的 状态下, 通过使头单元 47 沿着短边方向 Y 在从第二长边 38b 侧向着第一。
45、长边 38a 侧的方向 上移动, 将毛发导入刀片 56 并剪断毛发。在下文, 将沿着短边方向 Y 从第二长边 38b 侧向 着第一长边 38a 侧的方向描述为 “除毛方向 RE” , 将第一长边 38a 侧描述为 “前方” , 并且将 第二长边 38b 侧描述为 “后方” 。即, 例如, 在除毛方向 RE 上, 刀片 56 在其前方侧具有刀片 边缘, 并且弹性体 55( 施力弹簧 55a) 使头单元 47 向着后方偏置。 0064 如图 11 所示, 刀片壳 60 具有 : 刀片覆盖部 62, 用于从可动刀片 58 侧 ( 即, 从除毛 方向 RE 的后方侧 ) 覆盖刀片 56 ; 以及侧方覆。
46、盖部 61, 用于覆盖保持件壳 48 的两端、 保持件 51 的两端以及刀片 56 在长边方向 X 上的两端。侧方覆盖部 61 一体地形成在刀片覆盖部 62 的长边方向 X 上的两端, 并且被固定至保持件壳 48 和保持件 51。 0065 刀片覆盖部 62 在第一长边 38a 侧形成有沿着短边方向 Y 下凹 ( 即, 沿着除毛方向 RE 的后方下凹 ) 的凹部。该凹部被形成为具有比长边方向 X 上的切断宽度大的大小。此 说 明 书 CN 103101062 A 10 8/11 页 11 外, 在该凹部和保持件构件 52 之间形成有刀片 56 的前端露出所经由的开口部 63。体毛经 由开口部 。
47、63 被导入刀片 56 的切断齿 56a。此外, 由于刀片 56 的切断齿 56a( 刀片边缘 ) 经 由开口部 63 露出, 因此 ( 与切断齿 57a 的刀片边缘相对应的 ) 轴中心 S2 在从厚度方向 Z 观看时位于开口部 63 内。 0066 此外, 刀片覆盖部62具有沿着长边方向X伸展的平坦的外表面62a。 该外表面62a 用作用于在去除体毛时与生物表面相接触的皮肤接触面。此外, 该皮肤接触面相对于开口 部 63 位于第二长边 38b 侧 ( 即, 除毛方向 RE 的后方侧 )。换句话说, 该皮肤接触面与摆动 的轴中心S2和输出孔40的中心(面齿轮31的转动中心)相比位于除毛方向RE。
48、的后方侧。 0067 顺便提及, 关于头单元 47, 其在长边方向 X 上的总长度的一半短于从面齿轮 31 的 转动中心到小直径部 11 的一端的距离。因此, 头单元 47 在转动时并未干扰小直径部 11。 此外, 如图 5 以及图 14(A) 和 14(B) 所示, 可以对头单元 47 的位置进行配置, 以使该头单元 的长边方向 X 与延长部 15 的延长方向 AX 大致平行, 并且还可以进行 360 度转动。此外, 输 出构件 30 的转动中心位于输出孔 40 内, 使得其轴与转动机械部 35 的转动中心同心, 由此 即使头单元47位于任意方向(任意转动位置), 也可以将驱动单元20的驱动。
49、力传递至头单 元 47 以对刀片 56 进行驱动。 0068 在本实施例中, 在头单元47的位置被配置成该头单元的长边方向X与延长方向AX 大致平行的状态下(参见图14(A), 除毛装置的总长度长于诸如头单元47的长边方向X与 延长方向 AX 大致垂直的状态 ( 参见图 14(B) 等的、 头单元 47 的长边方向 X 与延长方向 AX 交叉的其它状态下的总长度。由于该原因, 转动机械部 35 通过使头单元 47 相对于主单元 1 转动, 还用作可以改变除毛装置的总长度的长度可变机械部。 0069 在下文, 将头单元 47 的长边方向 X 与延长方向 AX 大致平行的状态、 即除毛装置在 从厚度方向 Z 观看时具有 I 字形外观的姿势 ( 参见图 14(A) 描述为 “第一状态” 。此外, 将 头单元 47 的长边方向 X 与主单元 1 的延长方向 AX 大致垂直的状态、 即除毛装置在从厚度 方向 Z 观看时具有 T 字形外观的姿势 ( 参见图 14(B) 描述为 “第二状态” 。将第一状态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