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心房导管.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4733112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7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068697.1

申请日:

2013.03.04

公开号:

CN103126659A

公开日:

2013.06.0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B 5/0215申请日:20130304|||公开

IPC分类号:

A61B5/0215; A61M25/10(2013.01)I

主分类号:

A61B5/0215

申请人:

李芝; 秦建伟; 钟斌

发明人:

李芝; 秦建伟; 钟斌; 邵永丰

地址:

210029 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3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代理人:

任立;姚姣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一种双心房导管,包括外延管、带刻度管体和带水囊管体,带刻度管体为多腔体管体,腔体分别独立地与外延管相通,分别固定于远端单管;带水囊管体由移行部分为近端水囊和远端水囊,近端水囊和远端水囊通过同一个腔体与外延管相通,远端水囊的管体另含两个腔体,主腔行左房测压,侧腔用药,水囊注水后,带水囊的管体成横卧的“8”字形,其腰部即移形部分为通过房间隔处。本发明途经双心房,可进行双心房测压及给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医务工作者节省时间、体力,优化治疗方案,节省医疗资源。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双心房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带刻度管体(5)以及分别连接于带刻度管体两端的外延管(3)和带水囊管体(6),所述外延管(3)至少设有五根,各外延管的近端口都接有外延管接头(1),所述带刻度管体(5)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与所述外延管(3)相同数量的独立腔体,所述带刻度管体(5)靠近带水囊管体(6)的远端管壁上设有至少两个侧孔开口(e和d),所述带水囊管体(6)由主腔管(11)、近端水囊部分(8)、远端水囊部分(9)以及连接近端水囊部分(8)和远端水囊部分(9)且注水后不扩张的移行部分(10)组成,所述主腔管(11)从近端水囊(8)、移行部分(10)和远端水囊(9)中间穿过,所述带水囊管体(6)远段管壁上设有一个侧孔开口(b);
各独立腔体的近端口都分别连接一根外延管的远端口,其中至少两个独立腔体的远端口分别接至开设在所述带刻度管体(5)远端管壁上的侧孔开口(e和d),其余三个独立腔体中的一个独立腔体的远端延续成为所述主腔管(11),所述主腔管(11)的远端口止于所述带水囊管体(6)的远端成为主腔开口(c),所述移行部分(10)的内腔连通近端水囊部分(8)的水囊和远端水囊部分(9)的水囊,并与所述其余三个独立腔体中的另一个独立腔体的远端口的延续连通;所述其余三个独立腔体中的最后一个独立腔体的远端延续并接至所述带水囊管体(6)远段管壁上的侧孔开口(b)。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心房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管(3)设有五根,分为第一外延管(A)、第二外延管(B)、第三外延管(C)、第四外延管(D)和第五外延管(E),所述带刻度管体(5)靠近带水囊管体(6)的远端管壁上设有两个侧孔开口,分为第四侧孔开口(d)和第五侧孔开口(e);所述第四侧孔开口(d)与第四外延管(D)连通,所述第五侧孔开口(e)与第五外延管(E)连通,所述主腔管(11)为带刻度管体(5)内的一个独立腔体的延续,并与第三外延管(C)连通,所述移行部分(10)、近端水囊部分(8)的水囊和远端水囊部分(9)的水囊通过带刻度管体(5)内的一个独立腔体与第一外延管(A)连通,所述带水囊管体(6)远段管壁上的侧孔开口(b)与带刻度管体(5)内的一个独立腔体的延续连接,并与第一外延管(B)连接。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心房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座(4),所述外延管(3)通过所述连接座(4)连接所述带刻度的管体(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心房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管(3)的管体上设有卡夹(2)。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心房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水囊管体(6)注水后呈横卧的“8”字形,其腰部即移行部分(10)位于左右心房的房间隔处。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心房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水囊管体(6)的末端采用软头。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心房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水囊管体长度为22mm,其中近端水囊(8)和远端水囊(9)各8mm,移行部分(10)长3mm,所述带水囊管体末端长3mm。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双心房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的说是一种可进行双心房测压和注射用药的通过右心房和房间隔置入左心房的双心房导管。
背景技术
目前,心脏外科常规通过中心静脉置管测中心静脉压(CVP)和注射给药。但CVP仅反映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和右心功能,无法反映患者的左心功能,临床虽然可通过漂浮导管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压(此压力在生理条件下与左房压、左心舒张末期压力相似,从而可较准确的反应左心功能),但对于肺或二尖瓣存在疾患、正压通气或心动过速的患者肺毛细血管楔压无法反应左房压,而这些情况在心脏外科中极为常见,因此,直接置管进行左房压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的置管仅能进行静脉系统给药,无法经左心房给药,有其局限性:⑴心脏疾患患者术后往往需要同时强心和扩血管以改善心功能,对于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可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和肺动脉压力升高;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大剂量降低肺动脉压力的药物往往同时降低体循环压力,而此时给予升压药还是首先进入肺循环,导致肺动脉压力的进一步升高,这两种情况均置临床医师于两难之地,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甚至部分患者需球囊反搏、体外膜肺支持治疗,从而增加了治疗费用;⑵体外循环停心肺转流后经静脉注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部分患者可发生严重血压下降、气道阻力升高、心肌收缩无力等不良反应,经左房途径给药可明显减轻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肺通气的影响,虽然可通过主动脉根部给药达到同样效果,但需术中主动脉根部穿刺接延长管后由手术台下的医务人员给药,增加了手术步骤和时间,并且增加了手术台区域污染的机会。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左心房置管的方法有:⑴经胸壁穿刺经肺静脉置入左心房,难道较大,并且由于左心房的压力相对较高,容易出血,在拔管后由于失去管道的支撑易发生灾难性大出血,目前已很少使用。⑵置单腔的中心静脉置管后术中通过房间隔置入左心房进行测压或给药,但由于必须进行CVP监测和中心静脉给药,同时置两根导管增加了手术前的操作步骤和时间,而且还增加了患者的创伤、风险及医疗费用。另外,由于心脏的搏动,此置管易于滑至右心房导致左房置管失败,或者导管进一步滑入左心房,过长的导管容易刺激房壁导致心律失常,更有甚者引起左心房的破裂,对于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的患者,还有可能造成卡瓣。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进行双心房测压和注射用药的导管,可同时分别经左、右心房给药,既不增加患者的创伤,又不增加医务工作者操作难度、操作时间及治疗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双心房导管,可同时分别经左、右心房给药,既不增加患者的创伤,又不增加医务工作者操作难度、操作时间及治疗风险。
本发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心房导管,包括带刻度管体以及分别连接于带刻度管体两端的外延管和带水囊管体,外延管至少设有五根,各外延管的近端口都接有外延管接头,带刻度管体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与外延管相同数量的独立腔体,带刻度管体靠近带水囊管体的远端管壁上设有至少两个侧孔开口,带水囊管体由主腔管、近端水囊部分、远端水囊部分以及连接近端水囊部分和远端水囊部分且注水后不扩张的移行部分组成,主腔管从近端水囊、移行部分和远端水囊中间穿过,带水囊管体远段管壁上设有一个侧孔开口;
各独立腔体的近端口都分别连接一根外延管的远端口,其中至少两个独立腔体的远端口分别接至开设在带刻度管体远端管壁上的侧孔开口,其余三个独立腔体中的一个独立腔体的远端延续成为主腔管,主腔管的远端口止于带水囊管体的远端成为主腔开口,移行部分的内腔连通近端水囊部分的水囊和远端水囊部分的水囊,并与其余三个独立腔体中的另一个独立腔体的远端口的延续连通;其余三个独立腔体中的最后一个独立腔体的远端延续并接至带水囊管体远段管壁上的侧孔开口。
这样,使用时按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方法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置入深度略深于中心静脉置管,手术中手术医师打开右心房后,将导管经房间隔卵圆窝置入左心房,确保移行部分为通过房间隔部分,直视下注水固定,两个外延管分别接测压装置经行左房和右房连续测压,一个外延管用作左心房给药,一个外延管用作中心静脉给药,一个外延管用作注水;导管远端为带水囊的管体,通过水囊注水固定导管,即使极少见的情况下囊体破裂也不致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导管通过房间隔卵圆窝处进入左心房,此处房间隔组织最薄(1mm),并且是心外科左心手术的常用入路,无传导束通过;注水后由于两侧水囊的支撑,使管体相对固定,从而避免了导管滑动,也避免了对心房、房间隔的刺激。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前述的双心房导管,外延管设有五根,分为第一外延管、第二外延管、第三外延管、第四外延管和第五外延管,带刻度管体靠近带水囊管体的远端管壁上设有两个侧孔开口,分为第四侧孔开口和第五侧孔开口;第四侧孔开口与第四外延管连通,所述第五侧孔开口与第五外延管连通,主腔管为带刻度管体内的一个独立腔体的延续,并与第三外延管连通,移行部分、近端水囊部分的水囊和远端水囊部分的水囊通过带刻度管体内的一个独立腔体与第一外延管连通,带水囊管体远段管壁上的侧孔开口与带刻度管体内的一个独立腔体的延续连接,并与第一外延管连接。
前述的双心房导管,还包括连接座,外延管通过连接座连接带刻度的管体。
前述的双心房导管,外延管的管体上设有卡夹。
前述的双心房导管,带水囊管体注水后呈横卧的“8”字形,其腰部即移行部分位于左右心房的房间隔处。
前述的双心房导管,带水囊管体的末端采用软头,从而减少在穿刺过程中对血管壁、心内膜的伤害。
前述的双心房导管,带水囊管体长度为22mm,其中近端水囊和远端水囊各8mm,移行部分长3mm,带水囊管体末端长3mm,从而保证了导管进入左心房不超过15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⑴通过一次穿刺即可进行双心房压力监测和给药;⑵当不需要左房压力监测或给药时,抽空水囊,在双心房测压的条件下缓缓退出导管,当双心房测压相等时停止退出导管,此时导管已退至右心房,从而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⑶房间隔穿刺处依靠周围缝线连带附近房间隔组织的张力自然闭合,不致造成房间隔缺损。
本发明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方便实用,避免了多次深静脉穿刺,并且使用方便、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医疗资源,且并不增加患者的创伤,可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总之,本发明可同时分别经左、右心房给药,既不增加患者的创伤,又不增加医务工作者操作难度、操作时间及治疗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带水囊的管体注水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带刻度管体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心房导管,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带刻度管体5以及分别连接于带刻度管体两端的外延管3和带水囊管体6,还包括连接座4,外延管3通过连接座4连接带刻度的管体5。外延管3设有五根,分为第一外延管A、第二外延管B、第三外延管C、第四外延管D和第五外延管E,各外延管的近端都接有外延管接头1,外延管3的管体上设有卡夹2。带刻度管体的截面如图3所示,带刻度管体5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五个的独立腔体7,带刻度管体5靠近带水囊管体6的远段管壁上设有两个侧孔开口,分为第四侧孔开口d和第五侧孔开口e。带水囊管体6由主腔管11、近端水囊部分8、远端水囊部分9以及连接近端水囊部分8和远端水囊部分9且注水后不扩张的移行部分10组成,主腔管11从近端水囊8、移行部分10和远端水囊9中间穿过;带水囊管体6注水后结构如图2所示,呈横卧的“8”字形,其腰部即移行部分10位于左右心房的房间隔处;带水囊管体6的末端采用软头,从而减少在穿刺过程中对血管壁、心内膜的伤害。第四侧孔开口d与第四外延管D连通,第五侧孔开口e与第五外延管E连通,主腔管11为带刻度管体5内的一个独立腔体的延续,并与第三外延管C连通,主腔管11的远端口止于带水囊管体6的远端成为主腔开口c,移行部分10的内腔连通近端水囊部分8的水囊和远端水囊部分9的水囊,移行部分10、近端水囊部分8的水囊和远端水囊部分9的水囊通过带刻度管体5内的一个独立腔体与第一外延管A连通,带水囊管体6远段管壁上设有一个侧孔开口b,带水囊管体6远段管壁上的侧孔开口b与带刻度管体5内的一个独立腔体的延续连接,并与第一外延管B连接。
这样,使用时按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方法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置入深度略深于中心静脉置管,手术中手术医师打开右心房后,将导管经房间隔卵圆窝置入左心房,确保移行部分为通过房间隔部分,直视下注水固定,两个外延管分别接测压装置经行左房和右房连续测压,一个外延管用作左心房给药,一个外延管用作中心静脉给药,一个外延管用作注水;导管远端为带水囊的管体,通过水囊注水固定导管,即使极少见的情况下囊体破裂也不致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导管通过房间隔卵圆窝处进入左心房,此处房间隔组织最薄(1mm),并且是心外科左心手术的常用入路,无传导束通过;注水后由于两侧水囊的支撑,使管体相对固定,从而避免了导管滑动,也避免了对心房、房间隔的刺激。
水囊的管体长度为22mm,其中近端水囊8和远端水囊9部分各8mm,移行部分10长3mm,导管末端3mm,从而保证了导管进入左心房不超过15mm,注水后由于两侧水囊的支撑,导管末端指向左房腔,同时管体相对固定,从而避免了导管滑动,也避免了对心房、房间隔的刺激。
使用时按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方法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置入深度略深于中心静脉置管,手术中手术医师打开右心房后,将导管经房间隔卵圆窝置入左心房,确保移行部分10为通过房间隔部分,直视下注水固定,主腔开口c与侧孔e分别用作左、右心房测压,其官腔采用具有良好传递压力性能的材料制成以保障测压的准确性;外延管A用于注水,外延管C和E接测压装置经行左房和右房连续测压,外延管B用作左心房给药,外延管D用作中心静脉给药。
导管远端为带水囊的管体,通过水囊注水固定导管,即使极少见的情况下囊体破裂也不致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导管通过房间隔卵圆窝处进入左心房,此处房间隔组织最薄(1mm),并且是心外科左心手术的常用入路,无传导束通过;带水囊的管体移行部分宽度设定为2‑3mm,注水后由于两侧水囊的支撑,使管体相对固定,从而避免了导管滑动,也避免了对心房、房间隔的刺激。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一种双心房导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双心房导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双心房导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双心房导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双心房导管.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2665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05 CN 103126659 A *CN103126659A* (21)申请号 201310068697.1 (22)申请日 2013.03.04 A61B 5/0215(2006.01) A61M 25/10(2013.01) (71)申请人 李芝 地址 210029 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 300 号 申请人 秦建伟 钟斌 (72)发明人 李芝 秦建伟 钟斌 邵永丰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32102 代理人 任立 姚姣阳 (54) 发明名称 一种双心房导管 (57) 摘要 本。

2、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一种双心房导管, 包括外延管、 带刻度管体和带水囊管体, 带刻度管 体为多腔体管体, 腔体分别独立地与外延管相通, 分别固定于远端单管 ; 带水囊管体由移行部分为 近端水囊和远端水囊, 近端水囊和远端水囊通过 同一个腔体与外延管相通, 远端水囊的管体另含 两个腔体, 主腔行左房测压, 侧腔用药, 水囊注水 后, 带水囊的管体成横卧的 “8” 字形, 其腰部即移 形部分为通过房间隔处。 本发明途经双心房, 可进 行双心房测压及给药,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 务、 为医务工作者节省时间、 体力, 优化治疗方案, 节省医疗资源。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

3、明书 4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26659 A CN 103126659 A *CN103126659A* 1/1 页 2 1. 一种双心房导管, 其特征在于 : 包括带刻度管体 (5) 以及分别连接于带刻度管体两 端的外延管 (3) 和带水囊管体 (6) , 所述外延管 (3) 至少设有五根, 各外延管的近端口都接 有外延管接头 (1) , 所述带刻度管体 (5) 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与所述外延管 (3) 相同数量的 独立腔体, 所述带刻度管体 (5) 靠近带水囊管体。

4、 (6) 的远端管壁上设有至少两个侧孔开口 (e 和 d) , 所述带水囊管体 (6) 由主腔管 (11)、 近端水囊部分 (8) 、 远端水囊部分 (9) 以及连 接近端水囊部分 (8) 和远端水囊部分 (9) 且注水后不扩张的移行部分 (10) 组成, 所述主腔 管 (11) 从近端水囊 (8) 、 移行部分 (10) 和远端水囊 (9) 中间穿过, 所述带水囊管体 (6) 远段 管壁上设有一个侧孔开口 (b) ; 各独立腔体的近端口都分别连接一根外延管的远端口, 其中至少两个独立腔体的远端 口分别接至开设在所述带刻度管体 (5) 远端管壁上的侧孔开口 (e 和 d) , 其余三个独立腔体。

5、 中的一个独立腔体的远端延续成为所述主腔管 (11) , 所述主腔管 (11) 的远端口止于所述 带水囊管体 (6) 的远端成为主腔开口 (c) , 所述移行部分 (10) 的内腔连通近端水囊部分 (8) 的水囊和远端水囊部分 (9) 的水囊, 并与所述其余三个独立腔体中的另一个独立腔体的远 端口的延续连通 ; 所述其余三个独立腔体中的最后一个独立腔体的远端延续并接至所述带 水囊管体 (6) 远段管壁上的侧孔开口 (b) 。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双心房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外延管 (3) 设有五根, 分为第一 外延管 (A) 、 第二外延管 (B) 、 第三外延管 (C) 、 第。

6、四外延管 (D) 和第五外延管 (E) , 所述带刻 度管体 (5) 靠近带水囊管体 (6) 的远端管壁上设有两个侧孔开口, 分为第四侧孔开口 (d) 和 第五侧孔开口 (e) ; 所述第四侧孔开口 (d) 与第四外延管 (D) 连通, 所述第五侧孔开口 (e) 与 第五外延管 (E) 连通, 所述主腔管 (11) 为带刻度管体 (5) 内的一个独立腔体的延续, 并与第 三外延管 (C) 连通, 所述移行部分 (10) 、 近端水囊部分 (8) 的水囊和远端水囊部分 (9) 的水 囊通过带刻度管体 (5) 内的一个独立腔体与第一外延管 (A) 连通, 所述带水囊管体 (6) 远段 管壁上的侧孔。

7、开口 (b) 与带刻度管体 (5) 内的一个独立腔体的延续连接, 并与第一外延管 (B) 连接。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双心房导管,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连接座 (4) , 所述外延管 (3) 通过所述连接座 (4) 连接所述带刻度的管体 (5) 。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心房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外延管 (3) 的管体上设有卡 夹 (2) 。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心房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带水囊管体 (6) 注水后呈横 卧的 “8” 字形, 其腰部即移行部分 (10) 位于左右心房的房间隔处。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心房导管, 其特征在于 : 。

8、所述带水囊管体 (6) 的末端采用 软头。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心房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带水囊管体长度为22mm, 其 中近端水囊 (8) 和远端水囊 (9) 各 8mm, 移行部分 (10) 长 3mm, 所述带水囊管体末端长 3mm。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26659 A 2 1/4 页 3 一种双心房导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具体的说是一种可进行双心房测压和注射用药的通过 右心房和房间隔置入左心房的双心房导管。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心脏外科常规通过中心静脉置管测中心静脉压 (CVP) 和注射给药。 但CVP仅 反映患者的有效循。

9、环血量和右心功能, 无法反映患者的左心功能, 临床虽然可通过漂浮导 管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压 (此压力在生理条件下与左房压、 左心舒张末期压力相似, 从而可较 准确的反应左心功能) , 但对于肺或二尖瓣存在疾患、 正压通气或心动过速的患者肺毛细血 管楔压无法反应左房压, 而这些情况在心脏外科中极为常见, 因此, 直接置管进行左房压的 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0003 目前的置管仅能进行静脉系统给药, 无法经左心房给药, 有其局限性 : 心脏疾患 患者术后往往需要同时强心和扩血管以改善心功能, 对于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大剂 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可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和肺动脉压力升高 ; 对于合并肺动脉高。

10、压的患 者, 大剂量降低肺动脉压力的药物往往同时降低体循环压力, 而此时给予升压药还是首先 进入肺循环, 导致肺动脉压力的进一步升高, 这两种情况均置临床医师于两难之地, 临床治 疗效果不佳, 甚至部分患者需球囊反搏、 体外膜肺支持治疗, 从而增加了治疗费用 ; 体外 循环停心肺转流后经静脉注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部分患者可发生严重血压下降、 气道阻力 升高、 心肌收缩无力等不良反应, 经左房途径给药可明显减轻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肺通 气的影响, 虽然可通过主动脉根部给药达到同样效果, 但需术中主动脉根部穿刺接延长管 后由手术台下的医务人员给药, 增加了手术步骤和时间, 并且增加了手术台区域污染的。

11、机 会。 0004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左心房置管的方法有 : 经胸壁穿刺经肺静脉置入左心房, 难 道较大, 并且由于左心房的压力相对较高, 容易出血, 在拔管后由于失去管道的支撑易发生 灾难性大出血, 目前已很少使用。置单腔的中心静脉置管后术中通过房间隔置入左心房 进行测压或给药, 但由于必须进行 CVP 监测和中心静脉给药, 同时置两根导管增加了手术 前的操作步骤和时间, 而且还增加了患者的创伤、 风险及医疗费用。 另外, 由于心脏的搏动, 此置管易于滑至右心房导致左房置管失败, 或者导管进一步滑入左心房, 过长的导管容易 刺激房壁导致心律失常, 更有甚者引起左心房的破裂, 对于二尖瓣机械瓣膜。

12、置换的患者, 还 有可能造成卡瓣。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进行双心房测压和注射用药的导管, 可同时分别经 左、 右心房给药, 既不增加患者的创伤, 又不增加医务工作者操作难度、 操作时间及治疗风 险。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 提供一种双心房导管, 可同 时分别经左、 右心房给药, 既不增加患者的创伤, 又不增加医务工作者操作难度、 操作时间 说 明 书 CN 103126659 A 3 2/4 页 4 及治疗风险。 0006 本发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双心房导管, 包括带刻度管体以及分别连接于带刻度管体两端的外延管和带水囊 管体, 外。

13、延管至少设有五根, 各外延管的近端口都接有外延管接头, 带刻度管体内沿其长度 方向设有与外延管相同数量的独立腔体, 带刻度管体靠近带水囊管体的远端管壁上设有至 少两个侧孔开口, 带水囊管体由主腔管、 近端水囊部分、 远端水囊部分以及连接近端水囊部 分和远端水囊部分且注水后不扩张的移行部分组成, 主腔管从近端水囊、 移行部分和远端 水囊中间穿过, 带水囊管体远段管壁上设有一个侧孔开口 ; 各独立腔体的近端口都分别连接一根外延管的远端口, 其中至少两个独立腔体的远端 口分别接至开设在带刻度管体远端管壁上的侧孔开口, 其余三个独立腔体中的一个独立腔 体的远端延续成为主腔管, 主腔管的远端口止于带水囊。

14、管体的远端成为主腔开口, 移行部 分的内腔连通近端水囊部分的水囊和远端水囊部分的水囊, 并与其余三个独立腔体中的另 一个独立腔体的远端口的延续连通 ; 其余三个独立腔体中的最后一个独立腔体的远端延续 并接至带水囊管体远段管壁上的侧孔开口。 0007 这样, 使用时按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方法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 置 入深度略深于中心静脉置管, 手术中手术医师打开右心房后, 将导管经房间隔卵圆窝置入 左心房, 确保移行部分为通过房间隔部分, 直视下注水固定, 两个外延管分别接测压装置经 行左房和右房连续测压, 一个外延管用作左心房给药, 一个外延管用作中心静脉给药, 一个 外延管用作注水。

15、 ; 导管远端为带水囊的管体, 通过水囊注水固定导管, 即使极少见的情况下 囊体破裂也不致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导管通过房间隔卵圆窝处进入左心房, 此处房间隔组 织最薄 (1mm) , 并且是心外科左心手术的常用入路, 无传导束通过 ; 注水后由于两侧水囊的 支撑, 使管体相对固定, 从而避免了导管滑动, 也避免了对心房、 房间隔的刺激。 0008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 前述的双心房导管, 外延管设有五根, 分为第一外延管、 第二外延管、 第三外延管、 第四 外延管和第五外延管, 带刻度管体靠近带水囊管体的远端管壁上设有两个侧孔开口, 分为 第四侧孔开口和第五侧孔开口 ; 第四侧孔开口。

16、与第四外延管连通, 所述第五侧孔开口与第 五外延管连通, 主腔管为带刻度管体内的一个独立腔体的延续, 并与第三外延管连通, 移行 部分、 近端水囊部分的水囊和远端水囊部分的水囊通过带刻度管体内的一个独立腔体与第 一外延管连通, 带水囊管体远段管壁上的侧孔开口与带刻度管体内的一个独立腔体的延续 连接, 并与第一外延管连接。 0009 前述的双心房导管, 还包括连接座, 外延管通过连接座连接带刻度的管体。 0010 前述的双心房导管, 外延管的管体上设有卡夹。 0011 前述的双心房导管, 带水囊管体注水后呈横卧的 “8” 字形, 其腰部即移行部分位于 左右心房的房间隔处。 0012 前述的双心房。

17、导管, 带水囊管体的末端采用软头, 从而减少在穿刺过程中对血管 壁、 心内膜的伤害。 0013 前述的双心房导管, 带水囊管体长度为 22mm, 其中近端水囊和远端水囊各 8mm, 移 行部分长 3mm, 带水囊管体末端长 3mm, 从而保证了导管进入左心房不超过 15mm。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通过一次穿刺即可进行双心房压力监测和给药 ; 当不 说 明 书 CN 103126659 A 4 3/4 页 5 需要左房压力监测或给药时, 抽空水囊, 在双心房测压的条件下缓缓退出导管, 当双心房测 压相等时停止退出导管, 此时导管已退至右心房, 从而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 ; 房间隔穿。

18、 刺处依靠周围缝线连带附近房间隔组织的张力自然闭合, 不致造成房间隔缺损。 0015 本发明设计巧妙, 结构简单, 方便实用, 避免了多次深静脉穿刺, 并且使用方便、 安 全, 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省医疗资源, 且并不增加患者的创伤, 可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总之, 本发明可同时分别经左、 右心房给药, 既不增加患者的创伤, 又不增加医务工作者操 作难度、 操作时间及治疗风险。 附图说明 0016 图 1 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 2 是带水囊的管体注水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 3 是带刻度管体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实施例 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心房导管, 。

19、结构如图1所示, 包括带刻度管体5以及分别连接于带 刻度管体两端的外延管 3 和带水囊管体 6, 还包括连接座 4, 外延管 3 通过连接座 4 连接带 刻度的管体 5。外延管 3 设有五根, 分为第一外延管 A、 第二外延管 B、 第三外延管 C、 第四外 延管 D 和第五外延管 E, 各外延管的近端都接有外延管接头 1, 外延管 3 的管体上设有卡夹 2。带刻度管体的截面如图 3 所示, 带刻度管体 5 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五个的独立腔体 7, 带刻度管体 5 靠近带水囊管体 6 的远段管壁上设有两个侧孔开口, 分为第四侧孔开口 d 和 第五侧孔开口 e。带水囊管体 6 由主腔管 11、 近。

20、端水囊部分 8、 远端水囊部分 9 以及连接近 端水囊部分 8 和远端水囊部分 9 且注水后不扩张的移行部分 10 组成, 主腔管 11 从近端水 囊 8、 移行部分 10 和远端水囊 9 中间穿过 ; 带水囊管体 6 注水后结构如图 2 所示, 呈横卧的 “8” 字形, 其腰部即移行部分 10 位于左右心房的房间隔处 ; 带水囊管体 6 的末端采用软头, 从而减少在穿刺过程中对血管壁、 心内膜的伤害。第四侧孔开口 d 与第四外延管 D 连通, 第 五侧孔开口 e 与第五外延管 E 连通, 主腔管 11 为带刻度管体 5 内的一个独立腔体的延续, 并与第三外延管C连通, 主腔管11的远端口止于。

21、带水囊管体6的远端成为主腔开口c, 移行 部分 10 的内腔连通近端水囊部分 8 的水囊和远端水囊部分 9 的水囊, 移行部分 10、 近端水 囊部分 8 的水囊和远端水囊部分 9 的水囊通过带刻度管体 5 内的一个独立腔体与第一外延 管 A 连通, 带水囊管体 6 远段管壁上设有一个侧孔开口 b, 带水囊管体 6 远段管壁上的侧孔 开口 b 与带刻度管体 5 内的一个独立腔体的延续连接, 并与第一外延管 B 连接。 0020 这样, 使用时按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方法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 置 入深度略深于中心静脉置管, 手术中手术医师打开右心房后, 将导管经房间隔卵圆窝置入 左心房,。

22、 确保移行部分为通过房间隔部分, 直视下注水固定, 两个外延管分别接测压装置经 行左房和右房连续测压, 一个外延管用作左心房给药, 一个外延管用作中心静脉给药, 一个 外延管用作注水 ; 导管远端为带水囊的管体, 通过水囊注水固定导管, 即使极少见的情况下 囊体破裂也不致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导管通过房间隔卵圆窝处进入左心房, 此处房间隔组 织最薄 (1mm) , 并且是心外科左心手术的常用入路, 无传导束通过 ; 注水后由于两侧水囊的 说 明 书 CN 103126659 A 5 4/4 页 6 支撑, 使管体相对固定, 从而避免了导管滑动, 也避免了对心房、 房间隔的刺激。 0021 水囊的管。

23、体长度为 22mm, 其中近端水囊 8 和远端水囊 9 部分各 8mm, 移行部分 10 长 3mm, 导管末端 3mm, 从而保证了导管进入左心房不超过 15mm, 注水后由于两侧水囊的支 撑, 导管末端指向左房腔, 同时管体相对固定, 从而避免了导管滑动, 也避免了对心房、 房间 隔的刺激。 0022 使用时按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方法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 置入深度 略深于中心静脉置管, 手术中手术医师打开右心房后, 将导管经房间隔卵圆窝置入左心房, 确保移行部分 10 为通过房间隔部分, 直视下注水固定, 主腔开口 c 与侧孔 e 分别用作左、 右 心房测压, 其官腔采用具有良好。

24、传递压力性能的材料制成以保障测压的准确性 ; 外延管 A 用于注水, 外延管 C 和 E 接测压装置经行左房和右房连续测压, 外延管 B 用作左心房给药, 外延管 D 用作中心静脉给药。 0023 导管远端为带水囊的管体, 通过水囊注水固定导管, 即使极少见的情况下囊体破 裂也不致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导管通过房间隔卵圆窝处进入左心房, 此处房间隔组织最薄 (1mm) , 并且是心外科左心手术的常用入路, 无传导束通过 ; 带水囊的管体移行部分宽度设 定为 2-3mm, 注水后由于两侧水囊的支撑, 使管体相对固定, 从而避免了导管滑动, 也避免了 对心房、 房间隔的刺激。 0024 除上述实施例外, 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 成的技术方案, 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126659 A 6 1/1 页 7 图 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26659 A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