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8949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08 CN 103089491 A *CN103089491A* (21)申请号 201110332106.8 (22)申请日 2011.10.27 F02M 31/093(2006.01) F01N 5/02(2006.01) F02M 25/00(2006.01) F01N 3/08(2006.01) F02B 37/00(2006.01) (71)申请人 上海静迅电梯设备有限公司 地址 200040 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58号211 室 申请人 陈明 顾仁欣 (72)发明人 陈明 (54) 发明名称 蓄热。
2、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 动机主件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 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 包括气缸、 活 塞、 尾气进气管、 尾气排气管、 空气进气管、 空气滤 清器、 发动机进气管、 消音器, 在冷、 热两端的分隔 的多孔介质蓄热体中的同根长管中进行低温、 高 温互速交换。在高温尾气输入管至低温余气排气 管的中间设置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在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至 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的中间设置外管 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 体, 在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中间的体 内设置高温燃烧清灰。
3、电热棒, 在新鲜低温空气输 入管的输出端设置备用副压气机。适合在节能发 动机上使用。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8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附图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89491 A CN 103089491 A *CN103089491A* 1/2 页 2 1. 一种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 包括气缸、 活塞、 尾气进气管、 尾气排气管、 空气进气管、 空气滤清器、 发动机进气管、 消音器, 其特征在于 : 在 冷、 热两端的分隔的多孔介质蓄。
4、热体中的同根长管中进行低温、 高温互速交换。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高温尾气输入管 (1) 至低温余气排气管 (4) 的中间设置内管多孔介质余热 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在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 (5) 至高温空气导入 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中间设置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 蓄热体 (8), 在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中间的体内设置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 (13), 在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 (5) 的输出端设置备用副压气机 (23), 在高温燃烧。
5、清灰电热 棒(13)的体外设置电加热高温燃烧调控器(14)、 电源(15), 在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 入管 (10) 的输入端设置主压气机 (17)、 富氧空气发生器 (20)、 富氧空气压力储气罐 (21)、 富氧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22), 在高温尾气输入管 (1) 的输出端设置废气涡轮增压机 (16), 在高温尾气输入管 (1) 的输入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输出端设置气 缸 (18)。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高温尾气输入管 (1) 至低温余气排气管 (4) 的中间通道上设置内管多孔。
6、介 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在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上设置内层多孔介质蓄 热体 (3), 在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的中间通道内设置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 (13),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的高温端 (12) 的一 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 (1) 的一端相连接,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 质蓄热体 (3) 的低温端 (11) 的一端与低温余气排气管 (4) 的一端相连接, 富氧空气压力储 气罐 (21) 的一端与富氧空气发生器 (20) 连接另一端与富氧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22) 连接, 主压气。
7、机(17)的一端与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7)、 富氧空气输入控制系统(22) 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连接, 废气涡轮增压机 (16) 的 一端与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连接另一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 (1) 连接, 高温 尾气输入管 (1) 的一端与废气涡轮增压机 (16) 连接另一端与气缸 (18) 连接, 高温空气导 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一端与主压气机 (17)、 富氧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22) 连接另一 端与气缸 (18) 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 其特征在。
8、于 : 在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 (5) 至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中间 通道上设置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在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内设置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在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设置外保温层 (9), 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外保温层 (9) 的低温 端(11)的一端与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5)的一端相连接, 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外保温层 (9) 的高温端 (12) 的一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 进气输入管 (10) 的一端相。
9、连接, 电加热高温燃烧调控器 (14) 的一端与温燃烧清灰电热棒 (13)电连接, 电加热高温燃烧调控器(14)的另一端与电源(15)电连接,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 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 (13) 的高温端 (12) 的 一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 (1) 的一端相连接,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89491 A 2 2/2 页 3 介质蓄热体(3)、 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13)的低温端(11)的一端与低温余气排气管(4)的 一端相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
10、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至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中间设置主压气机 (17), 主压气机 (17) 的一端与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一端连接, 在外管多孔介 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至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 (5) 中间设置备用副压气机 (23), 备用副 压气机 (23) 的一端与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新鲜低温 空气输入管 (5) 的一端连接, 主压气机 (17) 的叶轮和废气涡轮增压机 (16) 的涡轮安装。
11、在 同一根转子轴上。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高温尾气输入管 (1) 至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的中间设置高 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 (24), 在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 高温端 (12) 的体外设置高温燃烧室 (27), 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 (24) 上的输 出端设置烟灰高温再燃净化电加热自洁过滤板 (26), 在高温燃烧室 (27) 上设置自点火高 温高焰燃烧器 (28)、 点火器 (25), 在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高温 端(1。
12、2)的体外设置高温助燃空气输入管(29)、 高温空气输入控制系统(30), 自点火高温高 焰燃烧器 (28) 体外设置高能燃料输入高压喷射器 (31)、 高能燃料输入控制系统 (32)。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6 所述的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 装置, 其特征在于 : 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 (24) 的一端与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 收蓄热体管 (2) 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 (1) 的一端连接, 高温燃烧室 (27) 的 一端与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连接与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 燃烧室 (24) 联通另一端与自点火高温高焰燃。
13、烧器 (28) 连接, 高温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30) 的一端与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连接另一端与高温助燃空气输入 管 (29) 的一端连接, 高温助燃空气输入管 (29) 的另一端与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 (28) 连 接, 高能燃料输入高压喷射器 (31) 的一端与高能燃料输入控制系统 (32) 连接另一端与自 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 (28) 连接, 冷、 热交换分隔的多孔介质蓄热体为同根同心长管, 在低 温端 (11) 的一段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为高效的风冷管。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89491 A 3 1/8 页 4 蓄热式多孔。
14、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 所属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尾气要能源的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不间 断蓄热式多孔介质蓄热体回收发动机尾气热能的可大幅度降低尾气中二氧化碳、 氮氧化物 等污染物的涉及一种高温低氧燃烧的可大幅度提高输出功率的新型发动机组合的节能装 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内燃机中, 尾气排气所带走约有 20 45的燃料热量全被白白的浪费掉同 时严重地污染大气环境。 目前, 现有的尾气热能回收装置的发动机技术, 基本上都在试验阶 段, 其中, 微排放的技术极少, 可形成产业化的。
15、产品极少发现。 发明内容 0003 目前, 采用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不间断蓄热式多孔介质蓄热 体回收发动机尾气热能的高温低氧燃烧的微排放的可大幅度提高输出功率的新型发动机 组合的节能装置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的技术, 文 献中记载得较少, 到目前为止, 市场上尚未发现有此类技术的产品大批量销售推广应用。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 : 提供一种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 装置。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 在冷、 热两端的分隔的多孔介质蓄热 体中的同根长管中进行低温、 高温互速交换。在高温尾气输入管至低温。
16、余气排气管的中间 设置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在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至高 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的中间设置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外层多孔介质 蓄热体, 在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中间的体内设置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 在新鲜 低温空气输入管的输出端设置备用副压气机, 在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的体外设置电加热高 温燃烧调控器、 电源, 在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的输入端设置主压气机、 富氧空气 发生器、 富氧空气压力储气罐、 富氧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在高温尾气输入管的输出端设置废 气涡轮增压机, 在高温尾气输入管的输入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的输。
17、出端设 置气缸。在高温尾气输入管至低温余气排气管的中间通道上设置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 蓄热体管, 在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上设置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在内管多孔介 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的中间通道内设置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 体管、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的高温端的一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的一端相连接, 内管多孔介 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的低温端的一端与低温余气排气管的一端相连 接, 富氧空气压力储气罐的一端与富氧空气发生器连接另一端与富氧空气输入控制系统连 接, 主压气机的一端与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富氧空气输入控制系统的一端连 接另一端与高温空。
18、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连接, 废气涡轮增压机的一端与内管多孔介质 余热回收蓄热体管连接另一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连接, 高温尾气输入管的一端与废气涡轮 说 明 书 CN 103089491 A 4 2/8 页 5 增压机连接另一端与气缸连接, 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的一端与主压气机、 富氧 空气输入控制系统连接另一端与气缸连接。在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至高温空气导入发动 机进气输入管的中间通道上设置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在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 收蓄热体管内设置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在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外设置外保温 层, 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外保。
19、温层的低温端的一端与新 鲜低温空气输入管的一端相连接, 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外保温层的高温端的一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的一端相连接, 电加热高温燃 烧调控器的一端与温燃烧清灰电热棒电连接, 电加热高温燃烧调控器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连 接,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的高温端 的一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的一端相连接,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内层多孔介质 蓄热体、 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的低温端的一端与低温余气排气管的一端相连接。在外管多 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至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的中间设置主压气机,。
20、 主压气 机的一端与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 气输入管的一端连接, 在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至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中间设置 备用副压气机, 备用副压气机的一端与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的一端连接另一端 与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的一端连接, 主压气机的叶轮和废气涡轮增压机的涡轮安装在同一 根转子轴上。 在高温尾气输入管至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的中间设置高混合高温 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 在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的高温端的体外设置 高温燃烧室, 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上的输出端设置烟灰高温再燃净化电加热 自洁过滤板, 在高温。
21、燃烧室上设置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 点火器, 在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 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的高温端的体外设置高温助燃空气输入管、 高温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体外设置高能燃料输入高压喷射器、 高能燃料输入控制系统。高混 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的一端与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的一端连接另一 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的一端连接, 高温燃烧室的一端与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 热体管连接与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联通另一端与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连 接, 高温空气输入控制系统的一端与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连接另一端 与高温助燃空气输入管的一端连接, 高温助燃空气输。
22、入管的另一端与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 器连接, 高能燃料输入高压喷射器的一端与高能燃料输入控制系统连接另一端与自点火高 温高焰燃烧器连接, 冷、 热交换分隔的多孔介质蓄热体为同根同心长管, 在低温端的一段外 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为高效的风冷管。 000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1、 结构简单, 2、 性能稳定, 3、 实用性较强, 4、 微排放环保, 5、 使用方便, 6、 节能率较高, 7、 成本较低, 8、 便于快速普及推广应用。本装置所采用的高 温空气导入发动机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蓄热式尾气热能回收新型发动机组合的节能装置 的技术方案, 使低温空气和高温尾气在流经蓄热体时的高密。
23、度的高紧密的接触过程中, 能 够在最大程度上回收高温尾气的显热 ; 节能潜力巨大, 平均节能 25以上, 低温空气的预 热的温度效率可达 85 90, 尾气的余热回收率可达 75以上, 余气排放的温度低, 约 100, 燃料节约率可达 50 60, 经济效益显著。尾气热能回收的 “高温空气导入发动 机高温空气燃烧技术” , 完全突破了几百年来人们对燃烧的传统认识, 通过高效回收尾气余 热并高效预热助燃空气, 实现了发动机在高风温 ( 内燃机的排气温度范围较宽, 全负荷运 说 明 书 CN 103089491 A 5 3/8 页 6 转时达 700 800, 最高可达 1000以上。) 和低氧气。
24、浓度 (2 10 ) 条件下的稳定 燃烧, 因此具有大幅度节能和大幅度降低尾气中的二氧化碳、 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排放的 双重优越性。 附图说明 0007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08 图1是本发明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第1实施 例的工作原理的简介示意图。 0009 图2是本发明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第1实施 例的尾气热能回收的工作原理的简介示意图。 0010 图3是本发明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能发动机主件装置第2实施 例的工作原理的简介示意图。 0011 图4是本发明蓄热式多孔介质尾气热能回收微排放节。
25、能发动机主件装置第3实施 例的工作原理的简介示意图。 0012 图中 : 1、 高温尾气输入管, 2、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3、 内层多孔介质 蓄热体, 4、 低温余气排气管, 5、 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 6、 空气滤清器, 7、 外管多孔介质余热 回收蓄热体管, 8、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9、 外保温层, 10、 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1、 低温端, 12、 高温端, 13、 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 14、 电加热高温燃烧调控器, 15、 电源, 16、 废气涡轮增压机, 17、 主压气机, 18、 气缸, 19、 活塞, 20、 富氧空气发生器, 21、 富氧空气压。
26、力 储气罐, 22、 富氧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23、 备用副压气机, 24、 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 烧室, 27、 高温燃烧室, 28、 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 29、 高温助燃空气输入管, 30、 高温空气 输入控制系统, 31、 高能燃料输入高压喷射器, 32、 高能燃料输入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在图 1 中, 在高温尾气输入管 (1) 至低温余气排气管 (4) 的中间设置内管多孔介 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在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内设置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3)。 在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5)至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 气输入。
27、管(10)的中间设置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8)、 外保温层 (9), 在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内设置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在 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设置外保温层 (9)。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 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的高温端 (12) 的一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 (1) 的一端相连 接,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3)的低温端(11)的一端与 低温余气排气管(4)的一端相连接。 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7)、 外层多孔介质蓄 热体(8)、 外保温层(9)的低温。
28、端(11)的一端与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5)的一端相连接, 外 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外保温层 (9) 的高温端 (12) 的一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10)的一端相连接。 在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5) 至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7)的中间设置空气滤清器(6)、 备用副压气机(23), 备 用副压气机(23)的一端与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7)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空 气滤清器 (6) 的一端相连接, 空气滤清器 (6) 的一端与备用副压气机 (23) 的一端相连接, 说 明 书 CN 103089491 A 6 4/8 页 7。
29、 另一端与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5)的一端相连接。 在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10) 至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7)的中间设置主压气机(17), 主压气机(17)的一端与 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 入管 (10) 的一端相连接, 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一端与主压气机 (17) 相 连接另一端与气缸 (18) 相连接。在高温尾气输入管 (1) 的输入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 进气输入管 (10) 的输出端设置气缸 (18), 在气缸 (18) 上设置活塞 (19)。在高温尾气输入 管 (1) 至内管多孔介质。
30、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的中间设置废气涡轮增压机 (16), 废气涡轮 增压机 (16) 的一端与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连接另一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 (1)连接, 高温尾气输入管(1)的一端与废气涡轮增压机(16)相连接另一端与气缸(18)相 连接。主压气机 (17) 的叶轮和废气涡轮增压机 (16) 的涡轮安装在同一根转子轴上。 0014 在图 2 中, 在高温尾气输入管 (1) 至低温余气排气管 (4) 的中间设置内管多孔介 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在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设置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在内管多孔介质。
31、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 质蓄热体(3)内设置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13)。 在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5)至高温空气导 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中间设置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 蓄热体 (8)、 外保温层 (9), 在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内设置外层多孔介质蓄 热体 (8), 在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设置外保温层 (9)。内管多孔介质余热 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的高温端 (12) 的一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 (1) 的一端相连接,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2、 (3) 的低温端 (11) 的一端与低温余气排气管 (4) 的一端相连接。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外保温层 (9) 的低温端 (11) 的一端与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 (5) 的一端相连接, 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外保温层 (9) 的高温端 (12) 的一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一端相连接。内管多 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3)、 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13)的高温 端(12)的一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1)的一端相连接,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2)、 。
33、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 (13) 的低温端 (11) 的一端与低温余气排 气管 (4) 的一端相连接。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 (13) 的一端与电加热高温燃烧调控器 (14) 的一端电连接, 电加热高温燃烧调控器 (14) 的另一端与电源 (15) 的一端电连接。在新鲜 低温空气输入管(5)至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7)的中间设置空气滤清器(6)、 备 用副压气机 (23), 备用副压气机 (23) 的一端与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一 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空气滤清器(6)的一端相连接, 空气滤清器(6)的一端与备用副压气机 (23) 的一端相连接, 。
34、另一端与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 (5) 的一端相连接。 0015 在图 3 中, 图 3 与图 1 大部分相同。在高温尾气输入管 (1) 至低温余气排气管 (4) 的中间设置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在内管多孔介 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设置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在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 (5) 至 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中间设置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 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外保温层 (9), 在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内设置外层 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在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35、 (7) 外设置外保温层 (9)。内管多 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的高温端 (12) 的一端与高温尾气 说 明 书 CN 103089491 A 7 5/8 页 8 输入管 (1) 的一端相连接,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的低温端 (11) 的一端与低温余气排气管 (4) 的一端相连接。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 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外保温层 (9) 的低温端 (11) 的一端与新鲜低温空气输 入管(5)的一端相连接, 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8)、 外 。
36、保温层 (9) 的高温端 (12) 的一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一端相连接。 在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 (5) 至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中间设置空气滤清 器 (6)、 备用副压气机 (23), 备用副压气机 (23) 的一端与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空气滤清器 (6) 的一端相连接, 空气滤清器 (6) 的一端与备用 副压气机 (23) 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 (5) 的一端相连接。在高温空 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至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中间设置主压气 机(17)、 富氧。
37、空气输入控制系统(22), 主压气机(17)的一端与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 体管 (7)、 富氧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22) 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 输入管 (10) 的一端相连接。在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输入端再设置富氧 空气发生器 (20)、 富氧空气压力储气罐 (21)、 富氧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22), 在高温尾气输 入管(1)的输入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10)的输出端设置气缸(18), 在气缸 (18) 上设置活塞 (19)。富氧空气压力储气罐 (21) 的一端与富氧空气发生器 (20) 连接另 一端与富氧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2。
38、2) 的一端连接。主压气机 (17) 的一端与富氧空气输入控 制系统(22)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10)的一端相连接。 在高温尾气输入管(1)至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2)的中间设置废气涡轮增压机 (16), 废气涡轮增压机(16)的一端与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2)连接另一端与高 温尾气输入管 (1) 连接, 高温尾气输入管 (1) 的一端与废气涡轮增压机 (16) 连接另一端与 气缸 (18) 连接。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的一端与主压气机 (17)、 富氧空气 输入控制系统 (22) 连接另一端与气缸 (18) 连接。主压气机 。
39、(17) 的叶轮和废气涡轮增压 机 (16 的涡轮安装在同一根转子轴上。 0016 在图 4 中, 图 4 与图 2 大部分相同。在高温尾气输入管 (1) 至低温余气排气管 (4) 的中间设置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在内管多孔介 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设置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在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 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内设置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 (13)。在新鲜低温空气输 入管 (5) 至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口输送管 (10) 的中间设置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 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
40、体 (8)、 外保温层 (9), 在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 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内设置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在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 蓄热体管 (7) 外设置外保温层 (9)。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 热体 (3) 的高温端 (12) 的一端与高温尾气输入管 (1) 的一端相连接,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 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的低温端 (11) 的一端与低温余气排气管 (4) 的 一端相连接。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外 保温层 (9) 的低温端 (11) 的一端与新鲜。
41、低温空气输入管 (5) 的一端相连接, 外管高效风冷 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外保温层 (9) 的高温端 (12) 的 一端与高温空气导入发动机进气口输送管 (10) 的一端相连接。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 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 (13) 的高温端 (12) 的一端与 说 明 书 CN 103089491 A 8 6/8 页 9 高温尾气输入管 (1) 的一端相连接,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 热体(3)、 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13)的低温端(11)的一端与低温余气排气管(4)的。
42、一端相 连接。 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13)的一端与电加热高温燃烧调控器(14)的一端电连接, 高混 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 (24) 的一端与电加热高温燃烧调控器 (14) 的一端电连接, 烟灰高温再燃净化电加热自洁过滤板(26)的一端与电加热高温燃烧调控器(14)的一端电 连接, 电加热高温燃烧调控器 (14) 的另一端与电源 (15) 的一端电连接。在新鲜低温空气 输入管(5)至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7)的中间设置空气过滤器(6)、 备 用副压气机(23), 用副压气机(23)的一端与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7) 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空气过滤器(6)的。
43、一端相连接, 空气过滤器(6)的一端与用副压气 机 (23) 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 (5) 的一端相连接。在高温尾气输入 管(1)至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2)的中间设置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 室 (24), 在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内设置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 氧燃烧室 (24), 在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 (24) 上设置烟灰高温再燃净化电加 热自洁过滤板 (26), 高温尾气输入管 (1)、 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 (24)、 烟灰高 温再燃净化电加热自洁过滤板 (26)、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顺。
44、序相连接。在 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体外设置高温燃烧室 (27), 在高温燃烧室 (27) 上设置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 (28)、 点火器 (25), 高温燃烧室 (27) 的一端与外管高 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一端相连接与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 室 (24) 的一端相联通, 高温燃烧室 (27) 的另一端与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 (28) 的一端相 连接。在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体外设置高温助燃空气输入管 (29)、 高温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30), 在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 (28) 的体外设置高能燃料输 入高压喷射。
45、器 (31)、 高能燃料输入控制系统 (32)。高温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30) 的一端与 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高温助燃空气输入 管 (29) 的一端相连接, 高温助燃空气输入管 (29) 的另一端与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 (28) 的一端相连接。高能燃料输入高压喷射器 (31) 的一端与高能燃料输入控制系统 (32) 的一 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 (28) 的一端相连接。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 热回收蓄热体管 (7)、 高温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30)、 高温助燃空气输入管 (29)、 自点火高温 高焰燃烧器 (28)、 高温燃烧。
46、室 (27)、 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 (24)、 烟灰高温再 燃净化电加热自洁过滤板 (26)、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顺序相连接, 高能燃 料输入控制系统 (32)、 高能燃料输入高压喷射器 (31)、 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 (28)、 高温 燃烧室 (27)、 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 (24)、 烟灰高温再燃净化电加热自洁过滤 板 (26)、 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顺序相连接。 0017 本装置的蓄热体进行蓄热及放热的尾气热能回收的工作过程 0018 大流量的高速的高温尾气从高温尾气输入管 (1) 的高温端 (12) 的内管多孔介质 余热回。
47、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内不断的非常轻松的高速的通过时, 在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和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高吸热的蓄热作用下, 高温尾气自身 的大量的高温热量被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高速的索取吸热 后并储存, 高速的高温尾气在不断大量的放热后, 最后在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的低温端 (11) 的低温余气排气管 (4) 内很轻松的快速排出。 说 明 书 CN 103089491 A 9 7/8 页 10 大流量的新鲜低温空气从新鲜低温空气输入管 (5) 的空气滤清器 (6)、。
48、 备用副压气机 (23) 的低温端 (11) 的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内不断的 非常轻松的快速的通过时, 在内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2) 内的高温被内层多孔介 质蓄热体 (3) 和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内的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的大 量的放热作用下, 大流量的新鲜低温空气被内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3)、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不断的高速预热吸热, 大流量的新鲜低温空气在不断的大量的预热吸热后, 转化成为高 温空气从外管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 (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的高温端 (12) 的 高温空气导。
49、入发动机进气输入管 (10) 内很轻松的输出, 进入到气缸 (18) 内。该装置在工 作了较长的一定的时间后, 可在高温燃烧清灰电热棒 (13)、 电加热高温燃烧调控器 (14)、 电源 (15) 的共同作用下清灰, 在进行尾气烟灰燃烧清理再生后, 该装置在尾气烟灰高温燃 烧清理再生后, 又可重新全新的投入正常工作。如此不断地反复循环。 0019 本装置对发动机尾气特别严重污染排放时必须进行特别强化高温燃烧净化的工 作过程 0020 大流量的高速的高温尾气从高温尾气输入管 (1) 进入到高混合高温再燃电加热 低氧燃烧室(24)内, 与此同时, 高温燃烧室(27)内的高温混合燃气和高焰也进入到高混合 高温再燃电加热低氧燃烧室 (24) 内, 在烟灰高温再燃净化电加热自洁过滤板 (26) 的阻拦 下进行进一步的均质的更高温混合燃烧。 当外管高效风冷多孔介质余热回收蓄热体管(7)、 外层多孔介质蓄热体 (8) 中的高温空气通过高温空气输入控制系统 (30)、 高温助燃空气输 入管 (29) 进入到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 (28) 内, 当高能燃料通过高能燃料输入控制系统 (32)、 高能燃料输入高压喷射器(31)进入到自点火高温高焰燃烧器(28)内, 高温空气和高 能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