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47140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7.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200315.6

申请日:

2013.05.27

公开号:

CN104177310A

公开日:

2014.12.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C07D 277/82登记生效日:20160119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8号变更后权利人:110021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沈辽东路8-1号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D 277/82申请日:20130527|||公开

IPC分类号:

C07D277/82; A01N43/78; A01P3/00

主分类号:

C07D277/82

申请人:

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关爱莹; 李慧超; 孙芹; 刘长令; 王军锋; 孙旭峰; 杨帆

地址: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代理人:

李颖;何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如通式I所示:,式中各取代基的定义见说明书。通式I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杀菌活性,可用于在农业、林业或卫生上制备防治病菌的药物。

权利要求书

1.  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如通式I-1所示:

式中:
R1、R2、R3、R4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H、卤素、CN、NO2、C1-C4烷基、C1-C4卤代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卤代烷氧基。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通式I-1中:
R1、R2、R3、R4分别选自H、氟、氯、溴、碘、CN、NO2、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叔丁基、三氟甲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通式I-1中:
R1、R4分别选自H;
R2、R3分别选自H、氟、氯、溴、CN、NO2、甲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

4.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通式I-1中:
R1、R4分别选自H;
R2选自H或氯;
R3选自H、氯、CN、甲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

5.
  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如通式I-1所示的取代芳胺类化合物控制病菌的用途。

6.
  一种杀菌组合物,含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如通式I-1所示的取代芳胺类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和农业、林业或卫生上可接受的载体,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0.5-99%。

7.
  一种控制病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物以每公顷10克到1000克的有效剂量施于需要控制的病菌或其生长的介质上。

说明书

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杀菌剂领域,涉及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由于杀菌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病原菌会对其产生抗性,因此,需要不断发明新型的和改进的具杀菌活性的化合物和组合物。
Journal of the Indian Chemical Society(1978,vol LV,pp730-732)公开了如下两个N-(3-氯-2-甲基-4,6-二硝基苯基)-2-氨基苯并噻唑类化合物KC1和KC2(文献中代号分别为表1中化合物17和表2中化合物17),其中,KC1在10ppm剂量下,对Helminthosporlum Sativum,Alternaria Tenuls,Aspergillus Niger,Fusarium Oxysporum四种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8%,32%,23%,32%;KC2在10ppm剂量下,对Helminthosporlum Sativum,Alternaria Tenuls,Aspergillus Niger,Fusarium Oxysporum四种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6%,35%,26%,16%。

DE3614595A公开了如下化合物KC3、KC4、KC5,作为农用杀菌剂的用途。

WO2001000579A1公开了如下化合物KC6、KC7,专利中编号分别为化合物200、206,均作为医药的用途。

此外,文献Tetrahedron Letters(2012),53(34),4529-4531;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2012),705,44-50;Phosphorus,Sulfur and Silicon and the Related Elements(2011),186(8),1782-1789;Tetrahedron(2011),67(31),5543-5549.;Advanced Synthesis&Catalysis(2011),353(7),1174-1178.;Heterocycles(2010),81(12),2841-2847;Advanced Synthesis&Catalysis(2010),352(14+15),2538-2548;Green Chemistry(2010),12(9),1607-1610;Tetrahedron Letters(2010),51(4),649-652.;Advanced Synthesis&Catalysis(2009),351(14+15),2319-2323.;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Chemistry(2009),11(4),587-591;Journal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1991),28(2),359-63;Bollettino Scientifico della Facolta di Chimica Industriale di Bologna(1969),27(2-3),95-103.等报道了如下化合物KC9、KC10。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它可用于在农业、林业或卫生上制备防治病菌的药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如通式I所示:

式中:
R选自氢、卤素、羟基、氨基、氰基、硝基、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3-C12环烷基、C1-C12烷基氨基、卤代C1-C12烷基氨基、二(C1-C12烷基)氨基、卤代二(C1-C12烷基)氨基、C(=O)NR5R6、C1-C12烷硫基、卤代C1-C12烷硫基、C2-C12烯基、C2-C12炔基、C2-C12烯氧基、卤代C2-C12烯氧基、C2-C12炔氧基、卤代C2-C12炔氧基、C1-C12烷基磺酰基、卤代C1-C12烷基磺酰基、C1-C12烷基羰基、卤代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卤代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C1-C12烷硫基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硫基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C1-C12烷硫基羰基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硫基羰基C1-C12烷基、C1-C12烷基羰基氧基、卤代C1-C12烷基羰基氧基、C1-C12烷氧基羰基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羰基氧基、C1-C12烷基氨基羰基氧基、卤代C1-C12烷基氨基羰基氧基、C1-C12烷基磺酰基氧基、卤代C1-C12烷基磺酰基氧基、 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或卤代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n选自0至5的整数;当n大于1时,R可相同或不同;
R5、R6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C1-C4烷基或卤代C1-C4烷基;
Y选自氢、羟基、甲酰基、C1-C6烷基、C1-C6烷基磺酰基或C1-C6烷基羰基;
Z选自NY、O或S;
R1、R2、R3、R4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卤素、羟基、氨基、氰基、硝基、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3-C12环烷基、C1-C12烷基氨基、卤代C1-C12烷基氨基、二(C1-C12烷基)氨基、卤代二(C1-C12烷基)氨基、C(=O)NR5R6、C1-C12烷硫基、卤代C1-C12烷硫基、C2-C12烯基、C2-C12炔基、C2-C12烯氧基、卤代C2-C12烯氧基、C2-C12炔氧基、卤代C2-C12炔氧基、C1-C12烷基磺酰基、卤代C1-C12烷基磺酰基、C1-C12烷基羰基、卤代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卤代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C1-C12烷硫基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硫基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C1-C12烷硫基羰基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硫基羰基C1-C12烷基、C1-C12烷基羰基氧基、卤代C1-C12烷基羰基氧基、C1-C12烷氧基羰基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羰基氧基、C1-C12烷基氨基羰基氧基、卤代C1-C12烷基氨基羰基氧基、C1-C12烷基磺酰基氧基、卤代C1-C12烷基磺酰基氧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或卤代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
本发明中较优选的化合物为,通式I中:
R选自氢、卤素、羟基、氨基、氰基、硝基、C1-C6烷基、卤代C1-C6烷基、C1-C6烷氧基、卤代C1-C6烷氧基、C3-C6环烷基、C1-C6烷基氨基、卤代C1-C6烷基氨基、二(C1-C6烷基)氨基、卤代二(C1-C6烷基)氨基、C(=O)NR5R6、C1-C6烷硫基、卤代C1-C6烷硫基、C1-C6烷基磺酰基、卤代C1-C6烷基磺酰基、C1-C6烷基羰基、卤代C1-C6烷基羰基、C1-C6烷氧基羰基、卤代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卤代C1-C6烷氧基C1-C6烷基、C1-C6烷硫基C1-C6烷基、卤代C1-C6烷硫基C1-C6烷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基、卤代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基、C1-C6烷硫基羰基C1-C6烷基、卤代C1-C6烷硫基羰基C1-C6烷基、C1-C6烷基羰基氧基、卤代C1-C6烷基羰基氧基、C1-C6烷氧基羰基氧基、卤代C1-C6烷氧基羰基氧基、C1-C6烷基氨基羰基氧基、卤代C1-C6烷基氨基羰基氧基、C1-C6烷基磺酰基氧基、卤代C1-C6烷基磺酰基氧基、C1-C6烷氧基C1-C6烷氧基、卤代C1-C6烷氧基C1-C6烷氧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氧基或卤代C1-C6烷 氧基羰基C1-C6烷氧基;n选自0至5的整数;当n大于1时,R可相同或不同;
R5、R6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C1-C4烷基或卤代C1-C4烷基;
Y选自氢、甲酰基、甲基或乙酰基;
Z选自NY、O或S;
R1、R2、R3、R4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卤素、羟基、氨基、氰基、硝基、C1-C6烷基、卤代C1-C6烷基、C1-C6烷氧基、卤代C1-C6烷氧基、C3-C6环烷基、C1-C6烷基氨基、卤代C1-C6烷基氨基、二(C1-C6烷基)氨基、卤代二(C1-C6烷基)氨基、C(=O)NR5R6、C1-C6烷硫基、卤代C1-C6烷硫基、C2-C6烯基、C2-C6炔基、C2-C6烯氧基、卤代C2-C6烯氧基、C2-C6炔氧基、卤代C2-C6炔氧基、C1-C6烷基磺酰基、卤代C1-C6烷基磺酰基、C1-C6烷基羰基、卤代C1-C6烷基羰基、C1-C6烷氧基羰基、卤代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卤代C1-C6烷氧基C1-C6烷基、C1-C6烷硫基C1-C6烷基、卤代C1-C6烷硫基C1-C6烷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基、卤代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基、C1-C6烷硫基羰基C1-C6烷基、卤代C1-C6烷硫基羰基C1-C6烷基、C1-C6烷基羰基氧基、卤代C1-C6烷基羰基氧基、C1-C6烷氧基羰基氧基、卤代C1-C6烷氧基羰基氧基、C1-C6烷基氨基羰基氧基、卤代C1-C6烷基氨基羰基氧基、C1-C6烷基磺酰基氧基、卤代C1-C6烷基磺酰基氧基、C1-C6烷氧基C1-C6烷氧基、卤代C1-C6烷氧基C1-C6烷氧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氧基或卤代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氧基。
本发明中进一步优选的化合物为,通式I中:
R选自氢、卤素、羟基、氨基、氰基、硝基、C1-C4烷基、卤代C1-C4烷基、C1-C4烷氧基、卤代C1-C4烷氧基、C3-C6环烷基、C1-C4烷基氨基、卤代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卤代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硫基、卤代C1-C4烷硫基、C1-C4烷基磺酰基、卤代C1-C4烷基磺酰基、C1-C4烷基羰基、卤代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卤代C1-C4烷氧基羰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卤代C1-C4烷氧基C1-C4烷基、C1-C4烷硫基C1-C4烷基、卤代C1-C4烷硫基C1-C4烷基;n选自0至5的整数;当n大于1时,R可相同或不同;
Y选自氢、甲基或乙酰基;
Z选自NY、O或S;
R1、R2、R3、R4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C1-C4烷基、卤代C1-C4烷基、C1-C4烷氧基、卤代C1-C4烷氧基、C3-C6环烷基、C1-C4烷硫基、卤代C1-C4烷硫基、C1-C4烷基磺酰基、卤代C1-C4烷基磺酰基、C1-C4烷基羰基、卤代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或卤代C1-C4烷氧基羰基。
上面给出的通式I化合物的定义中,汇集所用术语一般定义如下:
卤素:指氟、氯、溴或碘。烷基:直链或支链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或叔丁基。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状烷基,例如环丙基、环戊基或环己基。取代基如甲基、卤素等。卤代烷基:直链或支链烷基,在这些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例如,氯甲基、二氯甲基、三氯甲基、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等。
烷基磺酰基氧基:烷基-S(O)2-O-。烷氧基:直链或支链烷基,经氧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卤代烷氧基:直链或支链烷氧基,在这些烷氧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例如,氯甲氧基、二氯甲氧基、三氯甲氧基、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三氟甲氧基、氯氟甲氧基、三氟乙氧基等。卤代烷氧基羰基:烷氧基羰基的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如ClCH2CH2OCO-、CF3CH2OCO-等。烷氧基烷基:烷基-O-烷基-,例如CH3OCH2-。卤代烷氧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的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如ClCH2CH2OCH2-、CF3CH2OCH2-等。烷氧基羰基烷基:烷氧基羰基-烷基-,例如CH3OCOCH2-。烷氧基烷氧基:如CH3OCH2CH2O-等。烷氧基羰基烷氧基:如CH3OCOCH2CH2O-等。烷硫基羰基烷基:烷硫基羰基-烷基-,例如CH3SCOCH2-。烷氧基烷氧基羰基:如CH3O CH2CH2OCO-等。烷硫基:直链或支链烷基,经硫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卤代烷硫基:直链或支链烷硫基,在这些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例如,氯甲硫基、二氯甲硫基、三氯甲硫基、氟甲硫基、二氟甲硫基、三氟甲硫基、氯氟甲硫基等。烷硫基烷基:烷基-S-烷基-,例如CH3SCH2-。卤代烷硫基烷基:烷硫基烷基的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如ClCH2CH2SCH2-、CF3CH2SCH2-等。烷基氨基:直链或支链烷基,经氮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卤代烷基氨基:直链或支链烷基氨基,在这些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二烷基氨基:如(CH32N-,(CH3CH2)2N-。烯基:直链或支链烯类,例如乙烯基、1-丙烯基、2-丙烯基和不同的丁烯基、戊烯基和己烯基异构体。烯基还包括多烯类,如1,2-丙二烯基和2,4-己二烯基。卤代烯基:直链或支链烯类,在这些烯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烯氧基:直链或支链烯类,经氧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卤代烯氧基:直链或支链烯氧基,在这些烯氧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炔基:直链或支链炔类,例如乙炔基、1-丙炔基、2-丙炔基和不同的丁炔基、戊炔基和己炔基异构体。炔基还包括由多个三键组成的基团,如2,5-己二炔基。卤代炔基:直链或支链炔类,在这些炔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炔氧基:直链或支链炔类,经氧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卤代炔氧基:直链或支链炔氧基,在这些炔氧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炔氧基羰基:如CH≡CCH2OCO-等。烷基磺酰基:直链或支链烷基经磺酰基(-SO2-)连接到结构上,如甲基磺酰基。卤代烷基磺酰基:直链或支链烷 基磺酰基,其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烷基羰基:烷基经羰基连接到结构上,如CH3CO-,CH3CH2CO-。卤代烷基羰基:烷基羰基的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如CF3CO-。烷基羰基氧基:烷基-CO-O-,如CH3COO-。烷氧基羰基:烷氧基经羰基连接到结构上。如CH3OCO-,CH3CH2OCO-。烷氧基羰基氧基:烷氧基-CO-O-,如CH3OCOO-。
表1为通式I中R1、R2、R3、R4分别可相同或不同的取自表中具体取代基。
表2为通式I中Rn的部分具体取代基。
表3为通式I中Y的部分具体取代基。
但它们并非仅限于这些取代基。

表1R1(R2、R3、R4)取代基


表2Rn取代基


表3Y取代基

YYYYHOHCH3C2H5n-C3H7i-C3H7n-C4H9s-C4H9i-C4H9t-C4H9HCOCH3COCH3CH2COn-C3H7COi-C3H7COCH3SO2CH3CH2SO2n-C3H7SO2n-C4H9SO2 

作为本发明更为优选的技术方案,通式I中:
Rn选自2-甲基-3-氯-4,6-二硝基;
Y选自氢;
Z选自S;
即如下通式I-1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
R1、R2、R3、R4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H、卤素、CN、硝基、C1-C4烷基、C1-C4卤代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卤代烷氧基。
本发明中更进一步优选的化合物为,通式I-1中:
R1、R2、R3、R4分别选自H、氟、氯、溴、碘、CN、硝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叔丁基、三氟甲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
本发明中再更一步优选的化合物为,通式I-1中:
R1、R4分别选自H;
R2、R3分别选自H、氟、氯、溴、CN、硝基、甲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
本发明中更进一步优选的化合物为,通式I-1中:
R1、R4分别选自H;
R2选自H或氯;
R3选自H、氯、CN、甲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
如下化合物是本发明最为优选的:

本发明的部分化合物可以用表4-表20中列出的具体化合物来说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

根据Z定义的不同,部分具体化合物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Z=S时,参见表4至表20:
当Y=H,R1=R2=R3=R4=H时,Rn取代基,见表4,代表化合物编号为1-278。
表4



表5:当Y=H,R1=R2=R3=H,R4=Cl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279-556,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6:当Y=H,R1=R2=R4=H,R3=Cl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557-834,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7:当Y=H,R1=R3=R4=H,R2=Cl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835-1112,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8:当Y=H,R2=R3=R4=H,R1=Cl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1113-1390,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9:当Y=H,R2=R4=H,R1=R3=Cl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1391-1668,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10:当Y=H,R2=R3=H,R1=R4=Cl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1669-1946,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11:当Y=H,R1=R4=H,R2=R3=Cl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1947-2224,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12:当Y=H,R1=R2=R4=H,R3=OCH3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2225-2502,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13:当Y=H,R1=R3=R4=H,R2=OCH3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2503-2780,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14:当Y=H,R1=R2=R4=H,R3=CH3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2781-3058,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15:当Y=H,R1=R3=R4=H,R2=CH3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 代表化合物编号为3059-3336,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16:当Y=H,R1=R2=R4=H,R3=CF3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3337-3614,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17:当Y=H,R1=R3=R4=H,R2=CF3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3615-3892,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18:当Y=H,R1=Cl,R3=CF3,R2=R4=H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3893-4170,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19:当Y=H,R1=R2=R4=H,R3=CN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4171-4448,依次对应表4的1-278。
表20:当Y=H,R1=R2=R3=H,R1=CN时,取代基Rn与表4一致,代表化合物编号为4449-4726,依次对应表4的1-278。
第二种情况,当Z=NH时,代表化合物编号为4727-9452,Y、R1、R2、R3、R4、Rn取代基依次对应于表4至表20;
第三种情况,当Z=O时,代表化合物编号为9453-14178,Y、R1、R2、R3、R4、Rn取代基依次对应于表4至表20。
本发明的通式I化合物的制备,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Y=H时,制备方法如下:

式中:X是卤素,为氯或溴;其他各基团定义同前。
通式II化合物与通式III化合物在适宜的溶剂中、适宜的碱存在下,温度为-10℃到沸点下反应0.5-48小时制得目标化合物I。
适宜的溶剂选自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己烷、苯、甲苯、乙酸乙酯、乙腈、四氢呋喃、二氧六环、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等。
适宜的碱包括碱金属如锂、钠或钾的氢化合物如氢化钠,碱金属如锂、钠或钾的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还可以是碱金属的碳酸盐如碳酸钠,也可以是有机碱如三乙胺、叔丁醇钠等。
通式II化合物或有市售或者利用市售原料根据常规方法进行制备。
通式III化合物的制备参考如下文献中描述的方法进行:Medicinal Chemistry Research,22(1),195-210;2013;U.S.20100099684;Journal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40(1),191-193;2003;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12(16),2221-2224;2002。
第二种情况,当Y≠H时,通式I化合物可以参照如下文献制备JP08269021、JP3543411、JP1995-72621、JP1995-96669、JP3511729、 JP08291149、EP530149、WO9208704。
虽然本发明的通式I化合物与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某些化合物在结构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仍存在显著不同。并且由于这些结构上的差异而使得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意料不到的高杀菌活性。同时,由于合成该类化合物的原料易得、方法简便,因而同已知杀菌剂相比,本发明的化合物成本低廉,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式I化合物对农业或其他领域中的多种病菌显示出优异的活性。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通式I化合物在农业和/或其他领域中防治病菌的应用,例如使用通式I化合物制备用于防治病菌的药物。
下面提及的病害的例子仅用来说明本发明,但绝不限定本发明。
通式I化合物可用于防治下列病害: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黄瓜霜霉病、油菜霜霉病、大豆霜霉病、甜菜霜霉病、甘蔗霜霉病、烟草霜霉病、豌豆霜霉病、丝瓜霜霉病、冬瓜霜霉病、甜瓜霜霉病、白菜类霜霉病、菠菜霜霉病、萝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葱霜霉病),白锈菌(油菜白锈病、白菜类白锈病),猝倒病(油菜猝倒病、烟草猝倒病、番茄猝倒病、辣椒猝倒病、茄子猝倒病、黄瓜猝倒病、棉苗猝倒病),绵腐病(辣椒绵腐病、丝瓜绵腐病、冬瓜绵腐病),疫病(蚕豆疫病、黄瓜疫病、南瓜疫病、冬瓜疫病、西瓜疫病、甜瓜疫病、辣椒疫病、韭菜疫病、大蒜疫病、棉花疫病),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等;半知菌病害,如枯萎病(甘薯枯萎病、棉花枯萎病、芝麻枯萎病、蓖麻枯萎病、番茄枯萎病、菜豆枯萎病、黄瓜枯萎病、丝瓜枯萎病、南瓜枯萎病、冬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甜瓜枯萎病、辣椒枯萎病、蚕豆枯萎病、油菜枯萎病、大豆枯萎病),根腐病(辣椒根腐病、茄子根腐病、菜豆根腐病、黄瓜根腐病、苦瓜根腐病、棉黑根腐病、蚕豆根腐病),立枯病(棉苗立枯病、芝麻立枯病、辣椒立枯病、黄瓜立枯病、白菜立枯病),炭疽病(高粱炭疽病、棉花炭疽病、红麻炭疽病、黄麻炭疽病、亚麻炭疽病、烟草炭疽病、桑炭疽病、辣椒炭疽病、茄子炭疽病、菜豆炭疽病、黄瓜炭疽病、苦瓜炭疽病、西葫芦炭疽病、冬瓜炭疽病、西瓜炭疽病、甜瓜炭疽病、荔枝炭疽病),黄萎病(棉花黄萎病、向日葵黄萎病、番茄黄萎病、辣椒黄萎病、茄子黄萎病),黑星病(西葫芦黑星病、冬瓜黑星病、甜瓜黑星病),灰霉病(棉铃灰霉病、红麻灰霉病、番茄灰霉病、辣椒灰霉病、菜豆灰霉病、芹菜灰霉病、菠菜灰霉病、猕猴桃灰霉病),褐斑病(棉花褐斑病、黄麻褐斑病、甜菜褐斑病、花生褐斑病、辣椒褐斑病、冬瓜褐斑病、大豆褐斑病、向日葵褐斑病、豌豆褐斑病、蚕豆褐斑病),黑斑病(亚麻假黑斑病、油菜黑斑病、芝麻黑斑病、向日葵黑斑病、蓖麻黑斑病、番茄黑斑病、辣椒黑斑病、茄子黑斑病、菜豆黑斑病、黄瓜黑斑病、芹菜黑斑病、胡萝卜黑腐病、胡萝卜黑斑病、苹果黑斑病、花生黑斑病),斑枯病(番茄斑枯病、辣椒斑枯病、芹菜斑枯病),早疫病 (番茄早疫病、辣椒早疫病、茄子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芹菜早疫病),轮纹病(大豆轮纹病、芝麻轮纹病、菜豆轮纹病),叶枯病(芝麻叶枯病、向日葵叶枯病、西瓜叶枯病、甜瓜叶枯病),茎基腐病(番茄茎基腐病、菜豆茎基腐病),及其他(玉米圆斑病、红麻腰折病、稻瘟病、栗黑鞘病、甘蔗眼斑病、棉铃曲霉病、花生冠腐病、大豆茎枯病、大豆黑点病、甜瓜大斑病、花生网斑病、茶赤叶斑病、辣椒白星病、冬瓜叶斑病、芹菜黑腐病、菠菜心腐病、红麻叶霉病、红麻斑点病、黄麻茎斑病、大豆紫斑病、芝麻叶斑病、蓖麻灰斑病、茶褐色叶斑病、茄子褐色圆星病、菜豆红斑病、苦瓜白斑病、西瓜斑点病、黄麻枯腐病、向日葵根茎腐病、菜豆炭腐病、大豆靶点病、茄子棒孢叶斑病、黄瓜靶斑病、番茄叶霉病、茄子叶霉病、蚕豆赤斑病等)等;担子菌病害,如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杆锈病、小麦叶锈病、花生锈病、向日葵锈病、甘蔗锈病、韭菜锈病、葱锈病、栗锈病、大豆锈病),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黑粉病、高粱丝黑穗病、高粱散黑穗病、高粱坚黑穗病、高梁柱黑粉病、栗粒黑穗病、甘蔗黑穗病、菜豆锈病)及其他(如小麦纹枯病、水稻纹枯病等)等;子囊菌病害,如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油菜白粉病、芝麻白粉病、向日葵白粉病、甜菜白粉病、茄子白粉病、豌豆白粉病、丝瓜白粉病、南瓜白粉病、西葫芦白粉病、冬瓜白粉病、甜瓜白粉病、葡萄白粉病、蚕豆白粉病),菌核病(亚麻菌核病、油菜菌核病、大豆菌核病、花生菌核病、烟草菌核病、辣椒菌核病、茄子菌核病、菜豆菌核病、豌豆菌核病、黄瓜菌核病、苦瓜菌核病、冬瓜菌核病、西瓜菌核病、芹菜菌核病),黑星病(苹果黑星病、梨黑星病)等。特别是对黄瓜霜霉病、水稻稻瘟病和黄瓜灰霉病具有更高的活性。
由于其积极的特性,上述化合物可有利地用于保护农业和园艺业重要的作物、家畜和种畜,以及人类常去的环境免于病菌的伤害。
为获得理想效果,化合物的用量因各种因素而改变,例如所用化合物、预保护的作物、有害生物的类型、感染程度、气候条件、施药方法、采用的剂型。
每公顷10克-5公斤的化合物剂量能提供充分的防治。
本发明还包括以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在0.5-99%之间。该杀菌组合物中还包括农业、林业、卫生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剂的形式施用。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溶解或分散于载体中或配制成制剂以便作为杀菌使用时更易于分散。例如:这些化学制剂可被制成可湿性粉剂、油悬剂、水悬剂、水乳剂、水剂或乳油等。在这些组合物中,至少加入一种液体或固体载体,并且当需要时可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防治病菌的方法:将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施 于所述的病菌或其生长介质上。通常选择的较为适宜有效量为每公顷10克到1000克,优选有效量为每公顷20克到500克。
作为本发明更为优选的技术方案,通式I中:
Rn选自2-甲基-3-氯-4,6-二硝基;
Y选自氢;
Z选自S;
即如下通式I-1所示的化合物,如通式I-1所示的取代芳胺类化合物控制病菌的应用。
还包括以通式I-1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在0.5-99%之间。该杀菌组合物中还包括农业、林业、卫生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防治病菌的方法:将本发明的以通式I-1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的杀菌组合物施于所述的病菌或其生长介质上。通常选择的较为适宜有效量为每公顷10克到1000克,优选有效量为每公顷20克到500克。
对于某些应用,例如在农业上可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加入一种或多种其它的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肥料等,由此可产生附加的优点和效果。
应明确的是,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换和改动。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合成实例、生测试验结果可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意味着限制本发明,本发明中除另有注明外,所用原料均有市售。
合成实施例
实施例1化合物235的制备:

化合物235
将0.75g(0.005mol)2-氨基苯并噻唑溶于10mL N,N-二甲基甲酰胺中,搅拌下加入0.4g(0.01mol)氢氧化钠,10分钟后向其中加入1.26g(0.005mol)2,6-二氯-3,5-二硝基甲苯,加完继续室温搅拌反应5小时。TLC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50mL饱和食盐水中,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残余物柱层析(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沸程60-90℃),体积比为1:10)纯化得1.02g化合物235,黄色固体。熔点214-216℃。
1H-NMR(300MHz,内标TMS,溶剂CDCl3)δ(ppm):2.43(s,3H), 7.20-7.25(m,1H),7.34-7.43(m,2H),7.57(d,1H),8.52(s,1H),9.20(bs,1H)。
实施例2化合物791的制备:

化合物791
将0.92g(0.005mol)2-氨基-6-氯苯并噻唑溶于10mL N,N-二甲基甲酰胺中,搅拌下加入0.4g(0.01mol)氢氧化钠,10分钟后向其中加入1.26g(0.005mol)2,6-二氯-3,5-二硝基甲苯,加完继续室温搅拌反应5小时。TLC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50mL饱和食盐水中,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残余物柱层析(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沸程60-90℃),体积比为1:10)纯化得0.96g化合物791,黄色固体。熔点179-181℃。
1H-NMR(300MHz,内标TMS,溶剂CDCl3)δ(ppm):2.43(s,3H),7.31-7.41(m,2H),7.58(d,1H),8.51(s,1H)。
实施例3化合物2181的制备:

化合物2181
将1.09g(0.005mol)2-氨基-5,6-二氯苯并噻唑溶于10mL N,N-二甲基甲酰胺中,搅拌下加入0.4g(0.01mol)氢氧化钠,10分钟后向其中加入1.26g(0.005mol)2,6-二氯-3,5-二硝基甲苯,加完继续室温搅拌反应5小时。TLC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50mL饱和食盐水中,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残余物柱层析(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沸程60-90℃),体积比为1:10)纯化得0.86g化合物2181,桔红色固体。熔点190-192℃。
实施例4化合物3571的制备:

化合物3571
将1.09g(0.005mol)2-氨基-6-三氟甲基苯并噻唑溶于10mL N,N-二甲基甲酰胺中,搅拌下加入0.4g(0.01mol)氢氧化钠,10分钟后向其中加入1.26g (0.005mol)2,6-二氯-3,5-二硝基甲苯,加完继续室温搅拌反应5小时。TLC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50mL饱和食盐水中,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残余物柱层析(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沸程60-90℃),体积比为1:10)纯化得0.72g化合物3571,黄色固体。熔点136-138℃。
1H-NMR(300MHz,内标TMS,溶剂CDCl3)δ(ppm):2.45(s,3H),7.52-7.64(m,2H),7.87(s,1H),8.51(s,1H)。
实施例5化合物4405的制备:

化合物4405
将0.88g(0.005mol)2-氨基-6-氰基苯并噻唑溶于10mL N,N-二甲基甲酰胺中,搅拌下加入0.4g(0.01mol)氢氧化钠,10分钟后向其中加入1.26g(0.005mol)2,6-二氯-3,5-二硝基甲苯,加完继续室温搅拌反应5小时。TLC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50mL饱和食盐水中,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残余物柱层析(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沸程60-90℃),体积比为1:10)纯化得0.40g化合物4405,黄色固体。熔点229-231℃。
1H-NMR(300MHz,内标TMS,溶剂CDCl3)δ(ppm):2.45(s,3H),7.54-7.65(m,2H),7.92(s,1H),8.52(s,1H)。
本发明的其他通式I化合物可参照上述方法合成。
部分化合物的物性数据及核磁数据(1HNMR,300MHz,内标TMS,ppm)如下:
部分化合物的1H NMR(300MHz,CDCl3)数据如下:
化合2459:2.40(s,3H),3.84(s,3H),6.96(dd,1H),7.14(d,1H),7.43(d,1H),8.54(s,1H)。
化合物3015:2.38(s,3H),2.44(s,3H),7.19(d,1H),7.31(d,1H),7.37(s,1H),8.50(s,1H)。
生物活性测定实施例
实施例6杀菌活性测定
用本发明化合物对植物的多种病害进行了试验。试验方法如下:
离体杀菌活性测定: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即将待测化合物样品用适合的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DMF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解,配制成所需浓度待测液。在超净工作环境下,将待测液加入到96孔培养板的微孔中,再将病原菌繁殖体悬浮液加入其中,处理后的培养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进行调查,调查时目测病 原菌繁殖体萌发或生长情况,并根据对照处理的萌发或生长情况,评价化合物抑菌活性。
活体保护活性测定:采用活体盆栽测定方法,即将待测化合物样品用少量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DMF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剂量与喷液量的体积比等于或小于0.05)溶解,用含有0.1%吐温80的水稀释,配制成所需浓度待测液。在作物喷雾机上,将待测液喷施于病害寄主植物上(寄主植物为在温室内培养的标准盆栽苗),24小时后进行病害接种。依据病害特点,将需要控温保湿培养的病害植物接种后放在人工气候室中培养,待病害完成侵染后,移入温室培养,将不需要保湿培养的病害植物直接在温室内接种并培养。待对照充分发病后(通常为一周时间)进行化合物防病效果评估。
部分化合物的离体杀菌活性测试结果如下:
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
药液浓度为25mg/L时,化合物235、3571的抑制率均为100%,化合物791、2181、2459、3015、4405的抑制率均为80%;
药液浓度为8.3mg/L时,化合物235、3571的抑制率均为100%;
药液浓度为2.8mg/L时,化合物235、3571的抑制率均为100%;
药液浓度为0.9mg/L时,化合物3571的抑制率为100%。
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率:
药液浓度为25mg/L时,化合物791、2181、3571、4405的抑制率均为100%;
药液浓度为8.3mg/L时,化合物2181、3571、4405的抑制率均为100%,化合物791的抑制率为80%;
药液浓度为2.8mg/L时,化合物2181、3571、4405的抑制率均为100%;
药液浓度为0.9mg/L时,化合物4405的抑制率均为100%,化合物3571的抑制率为80%。
部分化合物的活体保护活性测试结果如下:
对黄瓜霜霉病的活体保护活性:
药液浓度为400mg/L时,化合物235、791、3015、4405等的活性均为100%,化合物2181的活性为95%,化合物3571的活性为90%;
药液浓度为100mg/L时,化合物4405的活性为100%,化合物791、2181的活性为95%,化合物3571的活性为90%,化合物235的活性为80%;
药液浓度为50mg/L时,化合物4405的活性为95%,化合物2181的活性为85%;
药液浓度为25mg/L时,化合物4405的活性为85%;
按照以上方法,进行了部分化合物与对照药剂KC1至KC9以及与根据现 有技术合成的如下化合物KC10至KC13的活性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见表22-表24(表中“/”表示未测试)。

表22对黄瓜霜霉病的活体保护活性对比数据

表23对水稻稻瘟病的抑制率对比数据


表24对黄瓜灰霉病的抑制率对比数据

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77310A43申请公布日20141203CN104177310A21申请号201310200315622申请日20130527C07D277/82200601A01N43/78200601A01P3/0020060171申请人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地址100031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8号申请人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72发明人关爱莹李慧超孙芹刘长令王军锋孙旭峰杨帆74专利代理机构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002代理人李颖何薇54发明名称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如通式I所示,式中各取代基的定义见说明书。通式I化合物具有优异。

2、的杀菌活性,可用于在农业、林业或卫生上制备防治病菌的药物。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0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0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77310ACN104177310A1/1页21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如通式I1所示式中R1、R2、R3、R4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H、卤素、CN、NO2、C1C4烷基、C1C4卤代烷基、C1C4烷氧基或C1C4卤代烷氧基。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通式I1中R1、R2、R3、R4分别选自H、氟、氯、溴、碘、CN、NO2、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叔丁基、三氟甲基、甲氧基或三氟。

3、甲氧基。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通式I1中R1、R4分别选自H;R2、R3分别选自H、氟、氯、溴、CN、NO2、甲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通式I1中R1、R4分别选自H;R2选自H或氯;R3选自H、氯、CN、甲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5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如通式I1所示的取代芳胺类化合物控制病菌的用途。6一种杀菌组合物,含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如通式I1所示的取代芳胺类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和农业、林业或卫生上可接受的载体,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0599。7一种控制病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物以每公顷10克到。

4、1000克的有效剂量施于需要控制的病菌或其生长的介质上。权利要求书CN104177310A1/20页3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杀菌剂领域,涉及取代芳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背景技术0002由于杀菌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病原菌会对其产生抗性,因此,需要不断发明新型的和改进的具杀菌活性的化合物和组合物。0003JOURNALOFTHEINDIANCHEMICALSOCIETY1978,VOLLV,PP730732公开了如下两个N3氯2甲基4,6二硝基苯基2氨基苯并噻唑类化合物KC1和KC2(文献中代号分别为表1中化合物17和表2中化合物17),其中,KC1在10PPM剂量下,对。

5、HELMINTHOSPORLUMSATIVUM,ALTERNARIATENULS,ASPERGILLUSNIGER,FUSARIUMOXYSPORUM四种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8,32,23,32;KC2在10PPM剂量下,对HELMINTHOSPORLUMSATIVUM,ALTERNARIATENULS,ASPERGILLUSNIGER,FUSARIUMOXYSPORUM四种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6,35,26,16。00040005DE3614595A公开了如下化合物KC3、KC4、KC5,作为农用杀菌剂的用途。00060007WO2001000579A1公开了如下化合物KC6、KC7,专利中。

6、编号分别为化合物200、206,均作为医药的用途。00080009此外,文献TETRAHEDRONLETTERS2012,5334,45294531;JOURNALOFORGANOMETALLICCHEMISTRY2012,705,4450;PHOSPHORUS,SULFURANDSILICONANDTHE说明书CN104177310A2/20页4RELATEDELEMENTS2011,1868,17821789;TETRAHEDRON2011,6731,55435549;ADVANCEDSYNTHESIS2013;US20100099684;JOURNALOFHETEROCYCLICCHEM。

7、ISTRY,401,1911932003;BIOORGANIC2002。0103第二种情况,当YH时,通式I化合物可以参照如下文献制备JP08269021、JP3543411、JP199572621、JP199596669、JP3511729、JP08291149、EP530149、WO9208704。0104虽然本发明的通式I化合物与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某些化合物在结构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仍存在显著不同。并且由于这些结构上的差异而使得本发明的化合物说明书CN104177310A1514/20页16具有意料不到的高杀菌活性。同时,由于合成该类化合物的原料易得、方法简便,因而同已知杀菌剂相比。

8、,本发明的化合物成本低廉,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0105通式I化合物对农业或其他领域中的多种病菌显示出优异的活性。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通式I化合物在农业和/或其他领域中防治病菌的应用,例如使用通式I化合物制备用于防治病菌的药物。0106下面提及的病害的例子仅用来说明本发明,但绝不限定本发明。0107通式I化合物可用于防治下列病害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黄瓜霜霉病、油菜霜霉病、大豆霜霉病、甜菜霜霉病、甘蔗霜霉病、烟草霜霉病、豌豆霜霉病、丝瓜霜霉病、冬瓜霜霉病、甜瓜霜霉病、白菜类霜霉病、菠菜霜霉病、萝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葱霜霉病),白锈菌(油菜白锈病、白菜类白锈病),猝倒病(油菜猝倒病、烟。

9、草猝倒病、番茄猝倒病、辣椒猝倒病、茄子猝倒病、黄瓜猝倒病、棉苗猝倒病),绵腐病(辣椒绵腐病、丝瓜绵腐病、冬瓜绵腐病),疫病(蚕豆疫病、黄瓜疫病、南瓜疫病、冬瓜疫病、西瓜疫病、甜瓜疫病、辣椒疫病、韭菜疫病、大蒜疫病、棉花疫病),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等;半知菌病害,如枯萎病(甘薯枯萎病、棉花枯萎病、芝麻枯萎病、蓖麻枯萎病、番茄枯萎病、菜豆枯萎病、黄瓜枯萎病、丝瓜枯萎病、南瓜枯萎病、冬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甜瓜枯萎病、辣椒枯萎病、蚕豆枯萎病、油菜枯萎病、大豆枯萎病),根腐病(辣椒根腐病、茄子根腐病、菜豆根腐病、黄瓜根腐病、苦瓜根腐病、棉黑根腐病、蚕豆根腐病),立枯病(棉苗立枯病、芝麻立。

10、枯病、辣椒立枯病、黄瓜立枯病、白菜立枯病),炭疽病(高粱炭疽病、棉花炭疽病、红麻炭疽病、黄麻炭疽病、亚麻炭疽病、烟草炭疽病、桑炭疽病、辣椒炭疽病、茄子炭疽病、菜豆炭疽病、黄瓜炭疽病、苦瓜炭疽病、西葫芦炭疽病、冬瓜炭疽病、西瓜炭疽病、甜瓜炭疽病、荔枝炭疽病),黄萎病(棉花黄萎病、向日葵黄萎病、番茄黄萎病、辣椒黄萎病、茄子黄萎病),黑星病(西葫芦黑星病、冬瓜黑星病、甜瓜黑星病),灰霉病(棉铃灰霉病、红麻灰霉病、番茄灰霉病、辣椒灰霉病、菜豆灰霉病、芹菜灰霉病、菠菜灰霉病、猕猴桃灰霉病),褐斑病(棉花褐斑病、黄麻褐斑病、甜菜褐斑病、花生褐斑病、辣椒褐斑病、冬瓜褐斑病、大豆褐斑病、向日葵褐斑病、豌豆褐斑。

11、病、蚕豆褐斑病),黑斑病(亚麻假黑斑病、油菜黑斑病、芝麻黑斑病、向日葵黑斑病、蓖麻黑斑病、番茄黑斑病、辣椒黑斑病、茄子黑斑病、菜豆黑斑病、黄瓜黑斑病、芹菜黑斑病、胡萝卜黑腐病、胡萝卜黑斑病、苹果黑斑病、花生黑斑病),斑枯病(番茄斑枯病、辣椒斑枯病、芹菜斑枯病),早疫病(番茄早疫病、辣椒早疫病、茄子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芹菜早疫病),轮纹病(大豆轮纹病、芝麻轮纹病、菜豆轮纹病),叶枯病(芝麻叶枯病、向日葵叶枯病、西瓜叶枯病、甜瓜叶枯病),茎基腐病(番茄茎基腐病、菜豆茎基腐病),及其他(玉米圆斑病、红麻腰折病、稻瘟病、栗黑鞘病、甘蔗眼斑病、棉铃曲霉病、花生冠腐病、大豆茎枯病、大豆黑点病、甜瓜大斑病。

12、、花生网斑病、茶赤叶斑病、辣椒白星病、冬瓜叶斑病、芹菜黑腐病、菠菜心腐病、红麻叶霉病、红麻斑点病、黄麻茎斑病、大豆紫斑病、芝麻叶斑病、蓖麻灰斑病、茶褐色叶斑病、茄子褐色圆星病、菜豆红斑病、苦瓜白斑病、西瓜斑点病、黄麻枯腐病、向日葵根茎腐病、菜豆炭腐病、大豆靶点病、茄子棒孢叶斑病、黄瓜靶斑病、番茄叶霉病、茄子叶霉病、蚕豆赤斑病等)等;担子菌病害,如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杆锈病、小麦叶锈病、花生锈病、向日葵锈病、甘蔗锈病、韭菜锈病、葱锈病、栗锈病、大豆锈病),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黑粉病、高粱丝黑穗病、高粱散黑穗病、高粱坚黑穗病、高梁柱黑粉病、栗粒黑穗病、甘蔗黑穗病、菜豆锈病)及其他(如小麦纹。

13、枯病、水稻纹枯病等)等;子囊菌病害,如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油菜白粉说明书CN104177310A1615/20页17病、芝麻白粉病、向日葵白粉病、甜菜白粉病、茄子白粉病、豌豆白粉病、丝瓜白粉病、南瓜白粉病、西葫芦白粉病、冬瓜白粉病、甜瓜白粉病、葡萄白粉病、蚕豆白粉病),菌核病(亚麻菌核病、油菜菌核病、大豆菌核病、花生菌核病、烟草菌核病、辣椒菌核病、茄子菌核病、菜豆菌核病、豌豆菌核病、黄瓜菌核病、苦瓜菌核病、冬瓜菌核病、西瓜菌核病、芹菜菌核病),黑星病(苹果黑星病、梨黑星病)等。特别是对黄瓜霜霉病、水稻稻瘟病和黄瓜灰霉病具有更高的活性。0108由于其积极的特性,上述化合物可有利地用于保护农业和园。

14、艺业重要的作物、家畜和种畜,以及人类常去的环境免于病菌的伤害。0109为获得理想效果,化合物的用量因各种因素而改变,例如所用化合物、预保护的作物、有害生物的类型、感染程度、气候条件、施药方法、采用的剂型。0110每公顷10克5公斤的化合物剂量能提供充分的防治。0111本发明还包括以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在0599之间。该杀菌组合物中还包括农业、林业、卫生上可接受的载体。0112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剂的形式施用。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溶解或分散于载体中或配制成制剂以便作为杀菌使用时更易于分散。例如这些化学制剂可被制成可湿性粉剂、油悬剂、水悬剂。

15、、水乳剂、水剂或乳油等。在这些组合物中,至少加入一种液体或固体载体,并且当需要时可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011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防治病菌的方法将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施于所述的病菌或其生长介质上。通常选择的较为适宜有效量为每公顷10克到1000克,优选有效量为每公顷20克到500克。0114作为本发明更为优选的技术方案,通式I中0115RN选自2甲基3氯4,6二硝基;0116Y选自氢;0117Z选自S;0118即如下通式I1所示的化合物,如通式I1所示的取代芳胺类化合物控制病菌的应用。0119还包括以通式I1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在0599之间。

16、。该杀菌组合物中还包括农业、林业、卫生上可接受的载体。0120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防治病菌的方法将本发明的以通式I1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的杀菌组合物施于所述的病菌或其生长介质上。通常选择的较为适宜有效量为每公顷10克到1000克,优选有效量为每公顷20克到500克。0121对于某些应用,例如在农业上可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加入一种或多种其它的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肥料等,由此可产生附加的优点和效果。0122应明确的是,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换和改动。具体实施方式0123下列合成实例、生测试验结果可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意味着限制本发明,说明书CN1。

17、04177310A1716/20页18本发明中除另有注明外,所用原料均有市售。0124合成实施例0125实施例1化合物235的制备01260127化合物2350128将075G0005MOL2氨基苯并噻唑溶于10MLN,N二甲基甲酰胺中,搅拌下加入04G001MOL氢氧化钠,10分钟后向其中加入126G0005MOL2,6二氯3,5二硝基甲苯,加完继续室温搅拌反应5小时。TLC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50ML饱和食盐水中,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残余物柱层析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沸程6090),体积比为110纯化得102G化合物235,黄色固体。熔点214216。。

18、01291HNMR300MHZ,内标TMS,溶剂CDCL3PPM243S,3H,720725M,1H,734743M,2H,757D,1H,852S,1H,920BS,1H。0130实施例2化合物791的制备01310132化合物7910133将092G0005MOL2氨基6氯苯并噻唑溶于10MLN,N二甲基甲酰胺中,搅拌下加入04G001MOL氢氧化钠,10分钟后向其中加入126G0005MOL2,6二氯3,5二硝基甲苯,加完继续室温搅拌反应5小时。TLC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50ML饱和食盐水中,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残余物柱层析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沸程。

19、6090),体积比为110纯化得096G化合物791,黄色固体。熔点179181。01341HNMR300MHZ,内标TMS,溶剂CDCL3PPM243S,3H,731741M,2H,758D,1H,851S,1H。0135实施例3化合物2181的制备01360137化合物21810138将109G0005MOL2氨基5,6二氯苯并噻唑溶于10MLN,N二甲基甲酰胺中,搅拌下加入04G001MOL氢氧化钠,10分钟后向其中加入126G0005MOL2,6二说明书CN104177310A1817/20页19氯3,5二硝基甲苯,加完继续室温搅拌反应5小时。TLC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50ML。

20、饱和食盐水中,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残余物柱层析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沸程6090),体积比为110纯化得086G化合物2181,桔红色固体。熔点190192。0139实施例4化合物3571的制备01400141化合物35710142将109G0005MOL2氨基6三氟甲基苯并噻唑溶于10MLN,N二甲基甲酰胺中,搅拌下加入04G001MOL氢氧化钠,10分钟后向其中加入126G0005MOL2,6二氯3,5二硝基甲苯,加完继续室温搅拌反应5小时。TLC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50ML饱和食盐水中,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残余物柱层析洗脱剂。

21、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沸程6090),体积比为110纯化得072G化合物3571,黄色固体。熔点136138。01431HNMR300MHZ,内标TMS,溶剂CDCL3PPM245S,3H,752764M,2H,787S,1H,851S,1H。0144实施例5化合物4405的制备01450146化合物44050147将088G0005MOL2氨基6氰基苯并噻唑溶于10MLN,N二甲基甲酰胺中,搅拌下加入04G001MOL氢氧化钠,10分钟后向其中加入126G0005MOL2,6二氯3,5二硝基甲苯,加完继续室温搅拌反应5小时。TLC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50ML饱和食盐水中,乙酸乙酯萃取,。

22、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残余物柱层析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沸程6090),体积比为110纯化得040G化合物4405,黄色固体。熔点229231。01481HNMR300MHZ,内标TMS,溶剂CDCL3PPM245S,3H,754765M,2H,792S,1H,852S,1H。0149本发明的其他通式I化合物可参照上述方法合成。0150部分化合物的物性数据及核磁数据1HNMR,300MHZ,内标TMS,PPM如下0151部分化合物的1HNMR300MHZ,CDCL3数据如下0152化合2459240S,3H,384S,3H,696DD,1H,714D,1H,743D,1H,854。

23、S,1H。0153化合物3015238S,3H,244S,3H,719D,1H,731D,1H,737S,1H,8说明书CN104177310A1918/20页2050S,1H。0154生物活性测定实施例0155实施例6杀菌活性测定0156用本发明化合物对植物的多种病害进行了试验。试验方法如下0157离体杀菌活性测定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即将待测化合物样品用适合的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DMF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解,配制成所需浓度待测液。在超净工作环境下,将待测液加入到96孔培养板的微孔中,再将病原菌繁殖体悬浮液加入其中,处理后的培养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

24、进行调查,调查时目测病原菌繁殖体萌发或生长情况,并根据对照处理的萌发或生长情况,评价化合物抑菌活性。0158活体保护活性测定采用活体盆栽测定方法,即将待测化合物样品用少量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DMF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剂量与喷液量的体积比等于或小于005)溶解,用含有01吐温80的水稀释,配制成所需浓度待测液。在作物喷雾机上,将待测液喷施于病害寄主植物上(寄主植物为在温室内培养的标准盆栽苗),24小时后进行病害接种。依据病害特点,将需要控温保湿培养的病害植物接种后放在人工气候室中培养,待病害完成侵染后,移入温室培养,将不需要保湿培养的病害植物直接在温室内接种并培养。。

25、待对照充分发病后(通常为一周时间)进行化合物防病效果评估。0159部分化合物的离体杀菌活性测试结果如下0160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0161药液浓度为25MG/L时,化合物235、3571的抑制率均为100,化合物791、2181、2459、3015、4405的抑制率均为80;0162药液浓度为83MG/L时,化合物235、3571的抑制率均为100;0163药液浓度为28MG/L时,化合物235、3571的抑制率均为100;0164药液浓度为09MG/L时,化合物3571的抑制率为100。0165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率0166药液浓度为25MG/L时,化合物791、2181、3571、440。

26、5的抑制率均为100;0167药液浓度为83MG/L时,化合物2181、3571、4405的抑制率均为100,化合物791的抑制率为80;0168药液浓度为28MG/L时,化合物2181、3571、4405的抑制率均为100;0169药液浓度为09MG/L时,化合物4405的抑制率均为100,化合物3571的抑制率为80。0170部分化合物的活体保护活性测试结果如下0171对黄瓜霜霉病的活体保护活性0172药液浓度为400MG/L时,化合物235、791、3015、4405等的活性均为100,化合物2181的活性为95,化合物3571的活性为90;0173药液浓度为100MG/L时,化合物44。

27、05的活性为100,化合物791、2181的活性为95,化合物3571的活性为90,化合物235的活性为80;0174药液浓度为50MG/L时,化合物4405的活性为95,化合物2181的活性为85;0175药液浓度为25MG/L时,化合物4405的活性为85;说明书CN104177310A2019/20页210176按照以上方法,进行了部分化合物与对照药剂KC1至KC9以及与根据现有技术合成的如下化合物KC10至KC13的活性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见表22表24(表中“/”表示未测试)。01770178表22对黄瓜霜霉病的活体保护活性对比数据01790180表23对水稻稻瘟病的抑制率对比数据0181说明书CN104177310A2120/20页2201820183表24对黄瓜灰霉病的抑制率对比数据0184说明书CN104177310A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