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空调器室内机.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469015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242382.9

申请日:

2014.05.30

公开号:

CN104110738A

公开日:

2014.10.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F 1/00申请日:20140530|||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00(2011.01)I

主分类号:

F24F1/00

申请人: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贤华; 陈俊; 方康乐; 钟志尧; 王锋珂; 杨智强

地址: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40MD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代理人:

张全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冷藏箱及设于冷藏箱顶部的空气换热装置,空气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组件、设于换热器组件背部的第一进风装置及设于换热器组件前部的出风装置,冷藏箱包括箱体、设于箱体上的箱门、设于箱体内的内胆、设于内胆后部的制冷装置以及设于箱体背部可向制冷装置送风、且同时可供热量散发出来的第二进风装置。本发明中,空气换热装置与冷藏箱部分均采用背后送风,实现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全背面送风,结构简单,送风范围大,且不影响产品的外观,且下部冷藏箱采用制冷装置制冷,并利用第二进风装置将热量散发出去,不再利用传统冷媒散热方式,在保证冷藏箱正常工作的同时不影响空气换热装置的制冷。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的换热器组件以及风道组件,所述室内机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及所述出风口共同形成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流通道位于所述室内机壳体的上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室内机壳体背部的第一进风区域,及设置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前部的第一排风区域,所述立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室内机壳体下部的冷藏箱,所述冷藏箱包括正面可以开启的箱门及具有内部储存空间的箱体,所述箱体还包括设置在其背部的第二送风区域和第二排风区域,用于散出冷藏箱的冷量或者热量。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支架及固定于所述换热器支架内的换热器,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为上进风格栅,所述上进风格栅固定于所述换热器支架后表面。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所述第一排风区域包括分别设于所述风道前表面左、右两侧的两出风框。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区域与所述第二排风区域为设于所述上进风格栅下方的同一下进风格栅。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具有进风侧与出风侧,其包括水平设置的顶端集流管、底端集流管、竖直设置于所述顶端集流管与所述底端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以及设于各所述扁管上的翅片,各所述翅片的顶端部与所述顶端集流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各所述翅片的底端部与所述底端集流管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顶端集流管上设有可遮挡所述第一间隙的第一压板,所述底端集流管固定于一支撑架内,所述支撑架内设有可遮挡所述第二间隙的槽道。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集流管上设有输入管与输出管,所述支撑架外侧设有接水盘,所述输入管与所述输出 管均由所述接水盘中穿过。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有内胆及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散热装置以及第二散热装置,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于所述内胆与所述箱体之间,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朝向所述内胆的冷端以及朝向所述箱体的热端,所述第一散热装置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所述第二散热装置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块、第一风扇以及风扇格栅,所述第一散热块位于所述内胆中,且所述第一散热块的后表面由所述内胆中伸出并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上,所述第一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块的前侧且固定于所述风扇格栅上。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装置包括第二散热块、散热块罩、导风罩以及第二风扇,所述第二散热块的前表面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上,所述散热块罩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块的后表面,所述导风罩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块的下方,所述第二风扇设于所述导风罩下方。

说明书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技术领域,出现了立式空调器室内机,但是目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结构中,大多数空调部分的进风结构不仅复杂,且进风效果不好,冷藏箱部分采用冷媒制冷,这样对空调室内机本身的制冷和制热功能造成影响,这两部分相互独立二者之间没有有效利用共同点对结构进行简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中进风结构复杂且冷藏箱制冷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冷藏箱以及设于所述冷藏箱顶部的空气换热装置,所述空气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背部的第一进风装置以及设于所述换热器组件前部的出风装置,所述冷藏箱包括箱体、设于所述箱体上可正面开启的箱门、设于所述箱体内的内胆、设于所述内胆后部的制冷装置以及设于所述箱体背部可向所述制冷装置送风、且同时可供热量散发出来的第二进风装置。
具体地,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支架及固定于所述换热器支架内的平行流换热器,所述换热器支架后表面均匀设置多个磁性件,所述第一进风装置前表面设有分别与各磁性件对应的铁片。
具体地,所述箱体的后表面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进风装置上设有可由 上至下滑入所述第一卡槽内的第二卡钩。
具体地,所述换热器支架前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卡槽,所述出风装置后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所述第二卡槽内的第二卡钩。
具体地,所述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具有进风侧与出风侧,其包括水平设置的顶端集流管、底端集流管、竖直设置于所述顶端集流管与所述底端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以及设于各所述扁管上的翅片,各所述翅片的顶端部与所述顶端集流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各所述翅片的底端部与所述底端集流管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顶端集流管上设有可遮挡所述第一间隙的第一压板,所述底端集流管固定于一支撑架内,所述支撑架内设有可遮挡所述第二间隙的槽道。
具体地,所述底端集流管上设有输入管与输出管,所述支撑架外侧设有接水盘,所述输入管与所述输出管均由所述接水盘中穿过。
具体地,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散热装置以及第二散热装置,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于所述内胆与所述箱体之间,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朝向所述内胆的冷端以及朝向所述箱体的热端,所述第一散热装置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所述第二散热装置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
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块、第一风扇以及风扇格栅,所述第一散热块位于所述内胆中,且所述第一散热块的后表面由所述内胆中伸出并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上,所述第一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块的前侧且固定于所述风扇格栅上。
具体地,所述第二散热装置包括第二散热块、散热块罩、导风罩以及第二风扇,所述第二散热块的前表面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上,所述散热块罩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块的后表面,所述导风罩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块的下方,所述第二风扇设于所述导风罩下方。
具体地,所述第一进风装置与所述第二进风装置均为进风格栅,两所述进风格栅一体成型。
本发明中,空气换热装置与冷藏箱部分均采用背后送风,这样,实现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全背面送风,这种结构简单,送风范围大,且不影响产品的外观,而且下部冷藏箱采用制冷装置制冷,并利用第二进风装置将热量散发出去,不再利用传统冷媒散热方式,在保证冷藏箱正常工作的同时不影响空气换热装置的制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器室内机拆掉两侧板后的组装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冷藏箱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换热器支架的后视图;
图6是图5中B处放大图;
图7是图2中C处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D处放大图;
图10是图1中E处放大图;
图11是图2中F处放大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平行流换热器与支撑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压板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中G处放大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冷藏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冷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100-冷藏箱;  110-箱体;  111-第一卡槽;  112-第五卡槽;
120-前框;    130-箱门;  140-内胆;      150-制冷装置;
151-半导体制冷片;  152-第一散热装置;   1521-第一散热块;
15211-第一基板;    15212-第一散热鳍片; 1522-第一风扇;
1523-风扇格栅;     153-第二散热装置;   1531-第二散热块;
15311-第二基板;    15312-第二散热鳍片; 1532-散热块罩;
1533-导风罩;       1534-第二风扇;      160-第二进风装置; 161-第一卡钩;
200-换热器组件;    210-换热器支架;     211-安装槽;       212-卡孔;
213-第二卡槽;      214-第三卡槽;       215-内框;         2151-安装柱;
220-平行流换热器;  221-顶端集流管;     222-底端集流管;   223-第一压板;
2231-安装孔;       224-进风侧;         225-出风侧;       226-支撑架;
227-输入管;        228-输出管;         229-接水盘;       2291-第一穿孔;
2292-第二穿孔;     230-第二压板;       231-第三穿孔;     232-第四穿孔;
240-接水套;        300-第一进风装置;   310-铁片;         320-折弯部;
321-定位凸块;      400-出风装置;       410-第二卡钩;     420-第四卡槽;
500-顶盖;          510-台阶;           511-定位槽;       520-卡扣;
600-侧板;          610-第三卡钩;       620-第四卡钩;     630-第五卡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1、图2,本发明提供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冷藏箱100及设于冷藏箱100顶部的空气换热装置。空气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组件200、设于换热器组件200背部的第一进风装置300、设于换热器组件200前部的出风装置400、顶盖500及两侧板600。冷藏箱100位于底部,换热器组件200置于冷藏箱100之上,出风装置400装于换热器组件200前侧且也位于冷藏箱100上,顶盖500置于换热器组件200及出风装置400顶部。换热器组件200、出风装 置400及顶盖500安装于一体后,两侧板600及第一进风装置300分别从左、右两侧及后面进行围合从而形成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冷藏箱100包括呈长方体状的箱体110、安装于箱体110开口处的前框120、设于前框120上可正面开启的箱门130,设于箱体110内的内胆140、制冷装置150以及设于箱体110背部可向制冷装置150送风且同时可供热量散发出来的第二进风装置160。第一进风装置300与第二进风装置160均为进风格栅,两进风格栅一体成型。本发明中,空气换热装置与冷藏箱100部分均采用背后送风,这样,实现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全背面送风,这种结构简单,送风范围大,且不影响产品的外观,而且下部冷藏箱100采用制冷装置150制冷,并利用第二进风装置160将热量散发出去,不再利用传统冷媒散热方式,在保证冷藏箱100正常工作的同时不影响空气换热装置的制冷。
结合图4至图6,换热器组件200包括换热器支架210及固定于换热器支架210内的平行流换热器220,换热器支架210后表面均匀设置多个磁性件(图中未示出),第一进风装置300前表面设有分别与各磁性件对应的铁片310。具体地,换热器支架210后表面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安装槽211,各磁性件分别置于各安装槽211内。利用磁性件及铁片310之间的磁力作用来使第一进风装置300与换热器支架210贴紧安装,即简单又方便。
请再参照图2、图7,具体地,箱体110的后表面设有第一卡槽111,第二进风装置160上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第一卡槽111内的第一卡钩161。安装时,将第二进风装置160向下滑动,使第一卡钩161插入第一卡槽111时,完成第二进风装置160与冷藏箱100之间的安装,在这一过程中,第一进风装置300也可同时完成与换热器组件200的安装。
请再参照图4、图8,第一进风装置300与顶盖500之间也具有对应的连接结构,这样,保证组装的紧凑性及密封性。具体地,第一进风装置300顶部向前侧弯折形成一折弯部320,顶盖500后边缘设有一台阶510,折弯部320搭接于台阶510上。
进一步地,折弯部320中部设有定位凸块321,台阶510中部设有可供定位凸块321插入的定位槽511。这样,通过定位凸块321与定位槽511的配合安装,保证折弯部320与台阶510搭接更牢固,不会发生移位。
请再参照图8、图9,顶盖500与换热器支架210的安装结构为:顶盖500下表面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卡扣520,换热器支架210顶部设有与各卡扣520对应的卡孔212。而顶盖500与出风装置400之间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具体地,顶盖500的前表面设有第一螺孔(图中未示出),出风装置400上设有第二螺孔(图中未示出),将螺钉同时旋入第一螺孔与第二螺孔即实现二者连接。
请再参照图9、图10,换热器支架210前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卡槽213,出风装置400后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第二卡槽213内的第二卡钩410。这样,在安装时,将第二卡钩410与第二卡槽213对齐,即可从上至下将整个出风装置400挂在空调的前侧,这种安装方式快捷、简单,拆卸也比较方便。当然,在此安装的基础上,为加强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换热器支架210与出风装置400之间还采用螺钉进行加固连接(图中未示出)。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换热器支架210前表面的左、右两侧边与出风装置400后表面的左、右两侧边之间还设有海绵保温层(图中未示出)。设置海绵保温层,有效防止平行流换热器220内冷凝水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而导致凝露。
同样地,本实施例中,两侧板600也采用挂接方式固定。由于两侧板600是挂接于换热器组件200、出风装置400及冷藏箱100的组合体上,故两侧板600的上部同时固定于换热器支架210与出风装置400上。具体地,参照图1、图7及图11,换热器支架2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卡槽214,两侧板600上部分别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第三卡槽214内的第三卡钩610,出风装置4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四卡槽420,两侧板600上部分别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第四卡槽420内的第四卡钩620;箱体1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五卡槽 112,两侧板600下部分别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所述第五卡槽112内的第五卡钩630。
综上,本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二进风装置160采用卡钩与卡槽上下挂接的方式,安装快捷,简单;且出风装置400及侧板600也采用此挂接方式,使得整个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装配更简单,易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请参照图1、图12,平行流换热器220具有进风侧224与出风侧225,其包括水平设置的顶端集流管221、底端集流管222、竖直设置于顶端集流管221与底端集流管222之间的若干扁管(图中未示出)以及设于各扁管上的翅片(图中未示出),各翅片的顶端部与顶端集流管22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图中未示出),各翅片的底端部与底端集流管22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图中未示出)。换热器支架210呈立方体框架状,其具有中空的内框215,平行流换热器220安装于内框215中。具体地,顶端集流管221前侧盖设第一压板223,第一压板223固定于内框215顶端,顶端集流管221包裹于第一压板223与内框215顶端之间,第一压板223遮挡第一间隙,这样,由内框215后面进风侧224进来的风即可全部进入扁管与翅片之间进行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避免发生漏风。底端集流管222固定于一支撑架226内,支撑架226内设有可遮挡所述第二间隙的槽道。同样的,支撑架226也起到与第一压板223一样的挡风作用,防止漏风,提高平行流换热器220的换热效率。
第一压板223采用紧固件如螺钉固定于内框215顶端。具体地,第一压板223顶端设有多个安装孔2231,内框215顶端设有与各安装孔2231对应的安装柱2151,螺钉旋放对应的安装孔2231与安装柱2151内从而将第一压板223固定于内框215上。
进一些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压板223与内框215顶端围合的空间内还设有保温层(图中未示出),保温层包裹顶端集流管221。设置保温层,有效防止集流管内冷凝水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而导致凝露。
参照图12至图15,底端集流管222上设有输入管227与输出管228,支撑 架226外侧设有接水盘229,接水盘229上设有可供输入管227与输出管228分别穿过的第一穿孔2291与第二穿孔2292。本实施例中,设置接水盘229其主要作用收集并排出平行流换热器220流下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底端集流管222上的输入管227与输出管228分别由第一穿孔2291与第二穿孔2292穿出后采用第二压板230来固定。第二压板230固定于接水盘229内,对应地,输入管227与输出管228也须由第二压板230中穿过,故第二压板230上设有分别与第一穿孔2291、第二穿孔2292对应的第三穿孔231与第四穿孔232。
进一步地,为避免外部空气于输入管227与输出管228上遇冷结成水滴而向下流出,输入管227与输出管228上还分别套设有接水套240。每个接水套240分别位于第三穿孔231与第四穿孔232处。
参照图3、图16,制冷装置150包括半导体制冷片151、第一散热装置152以及第二散热装置153,半导体制冷片151设于内胆140与箱体110之间,半导体制冷片151具有朝向内胆140的冷端以及朝向箱体110的热端,第一散热装置152贴设于半导体制冷片151的冷端,第二散热装置153贴设于半导体制冷片151的热端。半导体制冷片151,又叫热电制冷片,其特性为:输入电源电压时,正负极性对接时能迅速制冷,当半导体制冷片151在制冷时,其一面为冷端一面为热端,这里分别在冷端与热端设置散热装置,对冷端和热端进一步进行主动散热,从而达到更低的温度实现冷藏功能。
参照图17,第一散热装置152包括第一散热块1521、第一风扇1522以及风扇格栅1523,第一散热块1521位于内胆140中,且第一散热块1521的后表面由内胆140中伸出并贴设于半导体制冷片151的冷端上,而第一风扇1522位于第一散热块1521的前侧。第一风扇1522固定于风扇格栅1523上。通过设置风扇格栅1523,使得被吸入第一风扇1522的风更均匀,也减少吸入时的噪音。此处所述前、后、左、右是以冷藏箱100箱门130所在面为前面。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块1521结构如图17所示,其包括第一基板15211以及若干竖 直且间隔设于第一基板15211上的第一散热鳍片15212,其中,第一基板15211朝向半导体制冷片151放置,且第一基板15211的后表面设有凸块,而各第一散热鳍片15212设置于第一基板15211的前侧,即靠近第一风扇1522的一侧。相邻两第一散热鳍片15212之间形成可上下通风的气流通道。
第二散热装置153位于箱体110之外,其包括第二散热块1531、散热块罩1532、导风罩1533以及第二风扇1534,第二散热块1531的前表面贴设于半导体制冷片151的热端上,散热块罩1532设于由第二散热块1531的后表面上,导风罩1533设于第二散热块1531的下方,第二风扇1534设于导风罩1533下方。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块1531结构如图17所示,其包括第二基板15311以及若干竖直且间隔设于所述第二基板15311上的第二散热鳍片15312,其中,第二基板15311朝向半导体制冷片151放置,而各第二散热鳍片15312设置于第一基板15211的后侧,第二基板15311、散热块罩1532及相邻两第二散热鳍片15312之间形成可上下通风的气流通道。
本实施例中,冷藏箱100的冷藏原理为:第一风扇1522将内胆140内的气流吹向第一散热块1521,第一散热块1521吸入热量,并通过半导体制冷片151将第一散热块1521上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块1531上,然后再借助第二风扇1534将热气流排出,同时,由箱内第一散热块1521冷却的气流在内胆140内循环,由此实现冷藏功能。
冷藏箱100箱外气体流程行程大致如下:常温气流在第二风扇1534的旋转吸力下从外侧经过第二进风装置160下部进入,并经过导风罩1533吹向第二散热块1531;常温气流经过第二基板15311、散热块罩1532及相邻两第二散热鳍片15312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将第二散热块1531的热量带走,并经过第二进风装置160上部排出。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式空调器室内机.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10738A43申请公布日20141022CN104110738A21申请号201410242382922申请日20140530F24F1/0020110171申请人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地址430056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40MD72发明人李贤华陈俊方康乐钟志尧王锋珂杨智强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44237代理人张全文54发明名称立式空调器室内机57摘要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冷藏箱及设于冷藏箱顶部的空气换热装置,空气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组件、设于换热器组件背部的第一进风装置及设于换热器组件前部的出风装置,冷。

2、藏箱包括箱体、设于箱体上的箱门、设于箱体内的内胆、设于内胆后部的制冷装置以及设于箱体背部可向制冷装置送风、且同时可供热量散发出来的第二进风装置。本发明中,空气换热装置与冷藏箱部分均采用背后送风,实现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全背面送风,结构简单,送风范围大,且不影响产品的外观,且下部冷藏箱采用制冷装置制冷,并利用第二进风装置将热量散发出去,不再利用传统冷媒散热方式,在保证冷藏箱正常工作的同时不影响空气换热装置的制冷。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1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1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10738ACN10411073。

3、8A1/1页21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的换热器组件以及风道组件,所述室内机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及所述出风口共同形成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流通道位于所述室内机壳体的上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室内机壳体背部的第一进风区域,及设置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前部的第一排风区域,所述立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室内机壳体下部的冷藏箱,所述冷藏箱包括正面可以开启的箱门及具有内部储存空间的箱体,所述箱体还包括设置在其背部的第二送风区域和第二排风区域,用于散出冷藏箱的冷量或者热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

4、器组件包括换热器支架及固定于所述换热器支架内的换热器,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为上进风格栅,所述上进风格栅固定于所述换热器支架后表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所述第一排风区域包括分别设于所述风道前表面左、右两侧的两出风框。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区域与所述第二排风区域为设于所述上进风格栅下方的同一下进风格栅。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具有进风侧与出风侧,其包括水平设置的顶端集流管、底端集流管、竖直设置于所述顶端集流管与所述底端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以及设于各所述扁管上的翅片,各所。

5、述翅片的顶端部与所述顶端集流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各所述翅片的底端部与所述底端集流管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顶端集流管上设有可遮挡所述第一间隙的第一压板,所述底端集流管固定于一支撑架内,所述支撑架内设有可遮挡所述第二间隙的槽道。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集流管上设有输入管与输出管,所述支撑架外侧设有接水盘,所述输入管与所述输出管均由所述接水盘中穿过。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有内胆及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散热装置以及第二散热装置,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于所述内胆与所述箱体之间,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朝向所述内胆的冷端以。

6、及朝向所述箱体的热端,所述第一散热装置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所述第二散热装置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块、第一风扇以及风扇格栅,所述第一散热块位于所述内胆中,且所述第一散热块的后表面由所述内胆中伸出并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上,所述第一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块的前侧且固定于所述风扇格栅上。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装置包括第二散热块、散热块罩、导风罩以及第二风扇,所述第二散热块的前表面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上,所述散热块罩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块的后表面,所述导风罩设于所。

7、述第二散热块的下方,所述第二风扇设于所述导风罩下方。权利要求书CN104110738A1/6页3立式空调器室内机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背景技术0002目前,在空调技术领域,出现了立式空调器室内机,但是目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结构中,大多数空调部分的进风结构不仅复杂,且进风效果不好,冷藏箱部分采用冷媒制冷,这样对空调室内机本身的制冷和制热功能造成影响,这两部分相互独立二者之间没有有效利用共同点对结构进行简化。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中进风结构复杂且冷藏箱制冷效果差的问题。

8、。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冷藏箱以及设于所述冷藏箱顶部的空气换热装置,所述空气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背部的第一进风装置以及设于所述换热器组件前部的出风装置,所述冷藏箱包括箱体、设于所述箱体上可正面开启的箱门、设于所述箱体内的内胆、设于所述内胆后部的制冷装置以及设于所述箱体背部可向所述制冷装置送风、且同时可供热量散发出来的第二进风装置。0005具体地,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支架及固定于所述换热器支架内的平行流换热器,所述换热器支架后表面均匀设置多个磁性件,所述第一进风装置前表面设有分别与各磁性件对应的铁片。0006具体地,。

9、所述箱体的后表面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进风装置上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所述第一卡槽内的第二卡钩。0007具体地,所述换热器支架前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卡槽,所述出风装置后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所述第二卡槽内的第二卡钩。0008具体地,所述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具有进风侧与出风侧,其包括水平设置的顶端集流管、底端集流管、竖直设置于所述顶端集流管与所述底端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以及设于各所述扁管上的翅片,各所述翅片的顶端部与所述顶端集流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各所述翅片的底端部与所述底端集流管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顶端集流管上设有可遮挡所述第一间隙的第一压板,所述底端集流管固定于一支撑架内。

10、,所述支撑架内设有可遮挡所述第二间隙的槽道。0009具体地,所述底端集流管上设有输入管与输出管,所述支撑架外侧设有接水盘,所述输入管与所述输出管均由所述接水盘中穿过。0010具体地,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散热装置以及第二散热装置,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于所述内胆与所述箱体之间,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朝向所述内胆的冷端以及朝向所述箱体的热端,所述第一散热装置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所述第二说明书CN104110738A2/6页4散热装置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0011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块、第一风扇以及风扇格栅,所述第一散热块位于所述内胆中,且所述第一散热块的后。

11、表面由所述内胆中伸出并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上,所述第一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块的前侧且固定于所述风扇格栅上。0012具体地,所述第二散热装置包括第二散热块、散热块罩、导风罩以及第二风扇,所述第二散热块的前表面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上,所述散热块罩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块的后表面,所述导风罩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块的下方,所述第二风扇设于所述导风罩下方。0013具体地,所述第一进风装置与所述第二进风装置均为进风格栅,两所述进风格栅一体成型。0014本发明中,空气换热装置与冷藏箱部分均采用背后送风,这样,实现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全背面送风,这种结构简单,送风范围大,且不影响产品的外观,而且下部冷藏箱。

12、采用制冷装置制冷,并利用第二进风装置将热量散发出去,不再利用传统冷媒散热方式,在保证冷藏箱正常工作的同时不影响空气换热装置的制冷。附图说明0015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0016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器室内机拆掉两侧板后的组装示意图;0017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冷藏箱的分解示意图;0018图4是图1中A处放大图;0019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换热器支架的后视图;0020图6是图5中B处放大图;0021图7是图2中C处放大图;0022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0023图9是图1中D处放大图;0024图10是图1中E处放大图;0025图11是图2中F处放。

13、大图;0026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平行流换热器与支撑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0027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0028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压板结构示意图;0029图15是图12中G处放大图;0030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冷藏箱的结构示意图;0031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冷装置的分解示意图;0032100冷藏箱;110箱体;111第一卡槽;112第五卡槽;0033120前框;130箱门;140内胆;150制冷装置;0034151半导体制冷片;152第一散热装置;1521第一散热块;003515211第一基板;15212第一散热鳍片;1522第一风扇;00361523风扇格栅。

14、;153第二散热装置;1531第二散热块;003715311第二基板;15312第二散热鳍片;1532散热块罩;说明书CN104110738A3/6页500381533导风罩;1534第二风扇;160第二进风装置;161第一卡钩;0039200换热器组件;210换热器支架;211安装槽;212卡孔;0040213第二卡槽;214第三卡槽;215内框;2151安装柱;0041220平行流换热器;221顶端集流管;222底端集流管;223第一压板;00422231安装孔;224进风侧;225出风侧;226支撑架;0043227输入管;228输出管;229接水盘;2291第一穿孔;00442292第。

15、二穿孔;230第二压板;231第三穿孔;232第四穿孔;0045240接水套;300第一进风装置;310铁片;320折弯部;0046321定位凸块;400出风装置;410第二卡钩;420第四卡槽;0047500顶盖;510台阶;511定位槽;520卡扣;0048600侧板;610第三卡钩;620第四卡钩;630第五卡钩。具体实施方式0049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0050参照图1、图2,本发明提供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冷藏箱100及设于冷藏箱100。

16、顶部的空气换热装置。空气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组件200、设于换热器组件200背部的第一进风装置300、设于换热器组件200前部的出风装置400、顶盖500及两侧板600。冷藏箱100位于底部,换热器组件200置于冷藏箱100之上,出风装置400装于换热器组件200前侧且也位于冷藏箱100上,顶盖500置于换热器组件200及出风装置400顶部。换热器组件200、出风装置400及顶盖500安装于一体后,两侧板600及第一进风装置300分别从左、右两侧及后面进行围合从而形成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冷藏箱100包括呈长方体状的箱体110、安装于箱体110开口处的前框120、设于前框120上可正面开启的箱门13。

17、0,设于箱体110内的内胆140、制冷装置150以及设于箱体110背部可向制冷装置150送风且同时可供热量散发出来的第二进风装置160。第一进风装置300与第二进风装置160均为进风格栅,两进风格栅一体成型。本发明中,空气换热装置与冷藏箱100部分均采用背后送风,这样,实现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全背面送风,这种结构简单,送风范围大,且不影响产品的外观,而且下部冷藏箱100采用制冷装置150制冷,并利用第二进风装置160将热量散发出去,不再利用传统冷媒散热方式,在保证冷藏箱100正常工作的同时不影响空气换热装置的制冷。0051结合图4至图6,换热器组件200包括换热器支架210及固定于换热器支架21。

18、0内的平行流换热器220,换热器支架210后表面均匀设置多个磁性件图中未示出,第一进风装置300前表面设有分别与各磁性件对应的铁片310。具体地,换热器支架210后表面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安装槽211,各磁性件分别置于各安装槽211内。利用磁性件及铁片310之间的磁力作用来使第一进风装置300与换热器支架210贴紧安装,即简单又方便。0052请再参照图2、图7,具体地,箱体110的后表面设有第一卡槽111,第二进风装置160上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第一卡槽111内的第一卡钩161。安装时,将第二进风装置160向下滑动,使第一卡钩161插入第一卡槽111时,完成第二进风装置160与冷藏箱100之间。

19、说明书CN104110738A4/6页6的安装,在这一过程中,第一进风装置300也可同时完成与换热器组件200的安装。0053请再参照图4、图8,第一进风装置300与顶盖500之间也具有对应的连接结构,这样,保证组装的紧凑性及密封性。具体地,第一进风装置300顶部向前侧弯折形成一折弯部320,顶盖500后边缘设有一台阶510,折弯部320搭接于台阶510上。0054进一步地,折弯部320中部设有定位凸块321,台阶510中部设有可供定位凸块321插入的定位槽511。这样,通过定位凸块321与定位槽511的配合安装,保证折弯部320与台阶510搭接更牢固,不会发生移位。0055请再参照图8、图9。

20、,顶盖500与换热器支架210的安装结构为顶盖500下表面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卡扣520,换热器支架210顶部设有与各卡扣520对应的卡孔212。而顶盖500与出风装置400之间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具体地,顶盖500的前表面设有第一螺孔图中未示出,出风装置400上设有第二螺孔图中未示出,将螺钉同时旋入第一螺孔与第二螺孔即实现二者连接。0056请再参照图9、图10,换热器支架210前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卡槽213,出风装置400后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第二卡槽213内的第二卡钩410。这样,在安装时,将第二卡钩410与第二卡槽213对齐,即可从上至下将整个出风装置400挂在空。

21、调的前侧,这种安装方式快捷、简单,拆卸也比较方便。当然,在此安装的基础上,为加强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换热器支架210与出风装置400之间还采用螺钉进行加固连接图中未示出。0057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换热器支架210前表面的左、右两侧边与出风装置400后表面的左、右两侧边之间还设有海绵保温层图中未示出。设置海绵保温层,有效防止平行流换热器220内冷凝水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而导致凝露。0058同样地,本实施例中,两侧板600也采用挂接方式固定。由于两侧板600是挂接于换热器组件200、出风装置400及冷藏箱100的组合体上,故两侧板600的上部同时固定于换热器支架210与出风装置400上。具体地,。

22、参照图1、图7及图11,换热器支架2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卡槽214,两侧板600上部分别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第三卡槽214内的第三卡钩610,出风装置4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四卡槽420,两侧板600上部分别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第四卡槽420内的第四卡钩620;箱体1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五卡槽112,两侧板600下部分别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所述第五卡槽112内的第五卡钩630。0059综上,本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二进风装置160采用卡钩与卡槽上下挂接的方式,安装快捷,简单;且出风装置400及侧板600也采用此挂接方式,使得整个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装配更简单,易操作,提高生产。

23、效率。0060请参照图1、图12,平行流换热器220具有进风侧224与出风侧225,其包括水平设置的顶端集流管221、底端集流管222、竖直设置于顶端集流管221与底端集流管222之间的若干扁管图中未示出以及设于各扁管上的翅片图中未示出,各翅片的顶端部与顶端集流管22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图中未示出,各翅片的底端部与底端集流管22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图中未示出。换热器支架210呈立方体框架状,其具有中空的内框215,平行流换热器220安装于内框215中。具体地,顶端集流管221前侧盖设第一压板223,第一压板223固定于内框215顶端,顶端集流管221包裹于第一压板223与内框215顶端之间,第一压。

24、板223遮挡第一间隙,这样,由内框215后面进风侧224进来的风即可全部进入说明书CN104110738A5/6页7扁管与翅片之间进行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避免发生漏风。底端集流管222固定于一支撑架226内,支撑架226内设有可遮挡所述第二间隙的槽道。同样的,支撑架226也起到与第一压板223一样的挡风作用,防止漏风,提高平行流换热器220的换热效率。0061第一压板223采用紧固件如螺钉固定于内框215顶端。具体地,第一压板223顶端设有多个安装孔2231,内框215顶端设有与各安装孔2231对应的安装柱2151,螺钉旋放对应的安装孔2231与安装柱2151内从而将第一压板223固定于内框。

25、215上。0062进一些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压板223与内框215顶端围合的空间内还设有保温层图中未示出,保温层包裹顶端集流管221。设置保温层,有效防止集流管内冷凝水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而导致凝露。0063参照图12至图15,底端集流管222上设有输入管227与输出管228,支撑架226外侧设有接水盘229,接水盘229上设有可供输入管227与输出管228分别穿过的第一穿孔2291与第二穿孔2292。本实施例中,设置接水盘229其主要作用收集并排出平行流换热器220流下的冷凝水。0064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底端集流管222上的输入管227与输出管228分别由第一穿孔2291与第二穿孔229。

26、2穿出后采用第二压板230来固定。第二压板230固定于接水盘229内,对应地,输入管227与输出管228也须由第二压板230中穿过,故第二压板230上设有分别与第一穿孔2291、第二穿孔2292对应的第三穿孔231与第四穿孔232。0065进一步地,为避免外部空气于输入管227与输出管228上遇冷结成水滴而向下流出,输入管227与输出管228上还分别套设有接水套240。每个接水套240分别位于第三穿孔231与第四穿孔232处。0066参照图3、图16,制冷装置150包括半导体制冷片151、第一散热装置152以及第二散热装置153,半导体制冷片151设于内胆140与箱体110之间,半导体制冷片1。

27、51具有朝向内胆140的冷端以及朝向箱体110的热端,第一散热装置152贴设于半导体制冷片151的冷端,第二散热装置153贴设于半导体制冷片151的热端。半导体制冷片151,又叫热电制冷片,其特性为输入电源电压时,正负极性对接时能迅速制冷,当半导体制冷片151在制冷时,其一面为冷端一面为热端,这里分别在冷端与热端设置散热装置,对冷端和热端进一步进行主动散热,从而达到更低的温度实现冷藏功能。0067参照图17,第一散热装置152包括第一散热块1521、第一风扇1522以及风扇格栅1523,第一散热块1521位于内胆140中,且第一散热块1521的后表面由内胆140中伸出并贴设于半导体制冷片151。

28、的冷端上,而第一风扇1522位于第一散热块1521的前侧。第一风扇1522固定于风扇格栅1523上。通过设置风扇格栅1523,使得被吸入第一风扇1522的风更均匀,也减少吸入时的噪音。此处所述前、后、左、右是以冷藏箱100箱门130所在面为前面。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块1521结构如图17所示,其包括第一基板15211以及若干竖直且间隔设于第一基板15211上的第一散热鳍片15212,其中,第一基板15211朝向半导体制冷片151放置,且第一基板15211的后表面设有凸块,而各第一散热鳍片15212设置于第一基板15211的前侧,即靠近第一风扇1522的一侧。相邻两第一散热鳍片15212之间形成。

29、可上下通风的气流通道。0068第二散热装置153位于箱体110之外,其包括第二散热块1531、散热块罩1532、导风罩1533以及第二风扇1534,第二散热块1531的前表面贴设于半导体制冷片151的热端说明书CN104110738A6/6页8上,散热块罩1532设于由第二散热块1531的后表面上,导风罩1533设于第二散热块1531的下方,第二风扇1534设于导风罩1533下方。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块1531结构如图17所示,其包括第二基板15311以及若干竖直且间隔设于所述第二基板15311上的第二散热鳍片15312,其中,第二基板15311朝向半导体制冷片151放置,而各第二散热鳍片15。

30、312设置于第一基板15211的后侧,第二基板15311、散热块罩1532及相邻两第二散热鳍片15312之间形成可上下通风的气流通道。0069本实施例中,冷藏箱100的冷藏原理为第一风扇1522将内胆140内的气流吹向第一散热块1521,第一散热块1521吸入热量,并通过半导体制冷片151将第一散热块1521上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块1531上,然后再借助第二风扇1534将热气流排出,同时,由箱内第一散热块1521冷却的气流在内胆140内循环,由此实现冷藏功能。0070冷藏箱100箱外气体流程行程大致如下常温气流在第二风扇1534的旋转吸力下从外侧经过第二进风装置160下部进入,并经过导风罩15。

31、33吹向第二散热块1531;常温气流经过第二基板15311、散热块罩1532及相邻两第二散热鳍片15312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将第二散热块1531的热量带走,并经过第二进风装置160上部排出。0071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4110738A1/11页9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10738A2/11页10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10738A103/11页11图3说明书附图CN104110738A114/11页12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4110738A125/11页13图6图7说明书附图CN104110738A136/11页14图8图9说明书附图CN104110738A147/11页15图10图11说明书附图CN104110738A158/11页16图12图13说明书附图CN104110738A169/11页17图14图15说明书附图CN104110738A1710/11页18图16说明书附图CN104110738A1811/11页19图17说明书附图CN104110738A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