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pdf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662336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289044.1

申请日:

2012.08.14

公开号:

CN102798795A

公开日:

2012.11.2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1R 31/02申请日:20120814|||公开

IPC分类号:

G01R31/02; G01R31/08

主分类号:

G01R31/02

申请人:

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昌鹏

地址:

116011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同仁街6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代理人:

李洪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公开了一种新的可准确实现单相接地选线和故障地位的方法。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第一时间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在第二时间,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改变整个配电网对地电容值或电感值,对于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改变消弧线圈补偿度,或者改变整个配电网对地电容值或电感值,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间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上传该分支线路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用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并加以判别,就可以确定故障点位置。在母线上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变化影响到故障选线和定位时,可切除电压互感器零序回路,提高检测精度。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分为以下步骤:
(1)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第一时间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
流值,含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2)故障线的确定:
在第二时间,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调整配电网对地电容值或电感值,
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间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对于消弧线圈接
地系统,通过改变消弧线圈补偿度,或同前者方法一样,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
间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两次时间分别用支线零序电流值除以
系统零序电压值,得其结果值;对于没有发生故障的线路,这个结果值两次时
间没有发生变化,对于发生故障的线路,这个结果值两次时间发生了变化,当
确定某支线存在这个变化值,就能够确定该支线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
对于中性点经过电阻接地,本方法同样适用,调整方法通过改变零序系统
阻抗实现;
(3)故障点的确定:
在已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通过上传该分支线路各区间微机智能
配电终端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新的小电流接地选线微机装置接受后,用检测到
的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并加以判别,就能够确定故障点位置;
故障点负荷侧零序电流值与系统零序电压值的比值两次时间没有发生变化,故
障点电源侧零序电流值与系统零序电压值的比值两次时间发生了变化;由此就
确定故障线路上故障点位置;
(4)提高检测精度方法:
在母线上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变化影响到故障选线和定位时,通过切除电
压互感器零序回路,或充分考虑该部分零序变化量,提高检测精度;在电压互
感器零序电流不能忽略的情况下,用此方法,进行故障选线和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其特征在

(1)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中性点n的电位设为Un,当a相经过接地电阻R发生接地故障时,各相流出的
电流为:
Ia=Ua/R+jωCa·Ua=(Ea+Un)/R+jωCa·(Ea+Un)
Ib=jωCb·Ub=jωCb·(Eb+Un)
Ic=jωCc·Uc=jωCc·(Ec+Un)
由于Ia+Ib+Ic=0
设定Ca=Cb=Cc=Cs
那么Ea+Un·(1+j3ωCs·R)=0
Un=-Ea/(1+j3ωCs·R)        (1)
配电网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全配电系统将出现零序电压,采用零序电压
启动,用零序电流除以零序电压结果值来判别故障线路;在某分支线上A相发生
单相接地故障后非故障分支线上有零序电流,其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为
母线流向线路侧;
非故障分支线上零序电流为:
Icm=jωCsm(Ua+Ub+Uc)=j3ωCsmUn    (2)
而在发生故障分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其数值等于整个配网对地电容电流值之
和,减去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值,再减去母线电压互感器感性零
序电流值,计算公式如下:
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Icg=jωCsg(Ua+Ub+Uc)=j3ωCsgUn
发生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Ig 0 = ΣIcm - Icg - I L = j [ 3 ω ( ΣCsm - Csg ) - 1 3 wL ] Un - - - ( 3 ) ]]>
由公式(2)、(3)看出,系统中零序电流是与系统中零序电压有关系的量,
而由公式(1)看出,系统中零序电压是与故障点接地电阻值R、电网中电容值
Cs均有关系的变化量,尤其系统中故障点接地电阻R是个变化很复杂的量,且忽
略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L;如果将公式(2)、(3)改变为:
Icm/Un=3ωCsm                    (4)
Ig 0 / Un = 3 ω ( ΣCsm - Csg ) - 1 3 wL - - - ( 5 ) ]]>
用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对于非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
果值仅与该分支线对地电容值Csm有关,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与整个配
网对地电容值之和∑Csm、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Csg、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
感值L有关,如果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那么,前者是个无变化量的值,而
后者是个有变化量的值,系统中检测设备如果检测到这个变化值,变化值大约
等于增加或减少的导纳值,就能够确定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支线;如果能够
先前测定发生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给出该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
零序电压值的基准结果值,当检测到该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
压值有较大变化,即确定该分支线上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
以上公式中:
Ea-a相感应相电势;Eb-b相感应相电势;Ec-c相感应相电势;
Ua-a相对地电压;Ub-b相对地电压;Uc-c相对地电压;
Un-中性点对地电压;
Ca-a相对地电容;Cb-b相对地电容;Cc-c相对地电容;
Ia—a相对地电容电流;Ib—b相对地电容电流;Ic—c相对地电容电流;
R—a相接地电阻;Cs—三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sg—故障分支线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sm—分支线m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
Icg—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
Icm—分支线m对地电容电流,即零序电流;
Ig0—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Icm—各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之和;
I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2)对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电网:
中性点n的电位设为Un′,当a相经过接地电阻R′发生接地故障时,各相流
出的电流为:
Ia′=Ua′/R′+jωCa′·Ua′=(Ea+Un′)/R′+jωCa′·(Ea+Un′)
Ib′=jωCb′·Ub′=jωCb′·(Eb+Un′)
Ic′=jωCc′·Uc′=jωCc′·(Ec+Un′)
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In = Un · 1 jwLn ` = - j Un · 1 wLn ` ]]>
由于Ia′+Ib′+Ic′+In′=0
设定Ca′=Cb′=Cc′=Cs′
那么 Ea + Un · [ 1 + j ( 3 ω Cs R - 1 wLn ` ) ] = 0 ]]>
Un = - Ea / [ 1 + j ( 3 ω Cs R - 1 wLn ` ) ] - - - ( 6 ) ]]>
当配电网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全配电系统将出现零序电压,采用零序电压
启动,用零序电流除以零序电压结果值判别;在某分支线上A相发生单相接地故
障后非故障分支线上有零序电流,其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为母线流向线
路侧,非故障分支线上零序电流为:
Icm′=jωCsm′(Ua′+Ub′+Uc′)=j3ωCsm′Un′    (7)
而在发生故障分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其数值等于其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减去流经故障点的残余电流,因为流经故障点的残余电流为经过消弧线圈补偿
后的残余电流,且在系统采用过补偿方式,过补偿不大的情况下,发生故障分
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值接近于其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
际方向也为母线流向线路侧;计算公式如下:
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Icg′=jωCsg′(Ua′+Ub′+Uc′)=j3ωCsg′Un′
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In = Un · 1 jwLn ` = - j Un · 1 wLn ` ]]>
故障点经过补偿后的残余电流:
In 0 = In + Σ Icm = - j Un · 1 wLn ` + j 3 ωΣ Csm Un ]]>
In 0 = j ( 3 ωΣ Csm - 1 wLn ` ) Un ]]>
发生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Ig 0 = Icg - In 0 = j [ 1 wLn ` - 3 ω ( Σ Csm - Csg ) ] Un - - - ( 8 a ) ]]>
当母线电压互感器感性零序电流不能忽略时,上述公式修正如下:
Ig 0 = Icg - ( In 0 + I L ) ]]>
= j [ 1 wLn ` + 1 3 wL - 3 ω ( Σ Csm - Csg ) ] Un - - - ( 8 b ) ]]>
由公式(7)、(8)看出,系统中零序电流是与系统中零序电压有关系的量,
而由公式(6)看出,系统中零序电压是与故障点接地电阻值R′、电网中电容
值Cs′、系统中补偿消弧线圈电感值Ln′均有关系的变化量,尤其系统中故障
点接地电阻R′是个变化很复杂的量;将公式(7)、(8)改变为:
Icm′/Un′=3ωCsm′            (9)
Ig 0 / Un = 1 wLn ` - 3 ω ( Σ Csm - Csg ) - - - ( 10 a ) ]]>
Ig 0 / Un = 1 wLn ` + 1 3 wL - 3 ω ( Σ Csm - Csg ) - - - ( 10 b ) ]]>
用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对于非发生故障分支线其
结果值仅与该分支线对地电容值Csm′有关,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与消
弧线圈电感值Ln′及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之和∑Csm′、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
值Csg′、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L有关,如果改变消弧线圈电感值Ln′,
即调整消弧线圈补偿度,或者,同先前办法一样,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
那么,前者是个无变化量的值,而后者是个有变化量的值,系统中检测设备如
果检测到这个变化值,变化值大约等于增加或减少的导纳值,就能够确定发生
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支线;
以上公式中:
Ea—a相感应相电势;Eb—b相感应相电势;Ec—c相感应相电势;
Ua′-a相对地电压;Ub′-b相对地电压;Uc′-c相对地电压;
Un′-中性点对地电压;
Ca′-a相对地电容;Cb′-b相对地电容;Cc′-c相对地电容;
Ia′-a相对地电容电流;Ib′-b相对地电容电流;Ic′-c相对地电容电流;
R′-a相接地电阻;Ln′-消弧线圈电感值;
Csg′-故障分支线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sm′-分支线m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
Icg′-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
Icm′-分支线m对地电容电流,即电容零序电流;
Ig0′—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Icm′—各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之和;
In′—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In0′—故障点经过补偿后残余电流;
I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故障点的确定的过程如下:
在已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通过上传该分支线路各区间微机智能配
电终端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新的小电流接地选线微机装置接受后,用检测到的
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并加以判别,就能够确定故障点位置;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2=j3ωC2Un
I2/Un=3ωC2                (11)
故障点电源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 1 = j ( 3 ωC 1 - 1 3 wL ) Un ]]>
I 1 / Un = 3 ωC 1 - 1 3 wL - - - ( 12 ) ]]>
对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2=j3ωC2Un′
I2/Un′=3ωC2
故障点电源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 1 = j [ 1 wLn ` + 1 3 wL - 3 ωC 1 ] Un ]]>
I 1 / Un = 1 wLn ` + 1 3 wL - 3 ωC 1 - - - ( 14 ) ]]>
当系统中调整消弧线圈补偿度,改变消弧线圈电感值,或者系统中投入或
切除一回配出线路,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时,由公式(11)、(12)、(13)、
(14)看出,故障点电源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与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比值发
生了变化,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与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比值是个
固定值;由此确定单相接地故障点;
以上公式中:
C1-故障点电源侧整个配电网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2-分支线故障点负荷侧各相残余对地电容平均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校正过程如下:
上述单相接地选线及故障点定位方案是基于一种完全理想化配网系统推导
出的,即整个配网系统及各分支线三相对地电容认为完全一致;当考虑三相对
地电容不同时,非故障分支线m实际零序电流:
Icm实际=jωCamUa+jωCbmUb+jωCcmUc
=(jωCamEa+jωCbmEb+jωCcmEc)+j3ωCsmUn
式中,Cam、Cbm、Ccm分别是分支线m的a相、b相、c相对地电容值,
Csm
是分支线m三相对地电容平均值,将公式改变为:
Icm实际=Icm不平衡+Icm理想
式中,Icm不平衡=jωCamEa+jωCbmEb+jωCcmEc,是分支线m三相对地电
容值不平衡产生的电流;Icm理想为分支线m理想状态零序电流,即三相平衡零
序电流,其计算方法同前,Icm理想=j3ωCsmUn;
当Icm不平衡值足够大,不可忽略时,将会影响Icm实际/Un比值,造成两次时
间非故障分支线Icm实际/Un比值产生变化,不能进行准确选线;如果用两次时间
检测到的分支线实际零序电流矢量之差与两次时间检测到的系统零序电压矢量
之差进行比值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Icm实际=Icm实际2-Icm实际1
=(Icm不平衡+Icm理想2)-(Icm不平衡+Icm理想1)
=Icm理想2-Icm理想1
=j3ωCsm(Un实际2-Un实际1)
△Icm实际/△Un实际=j3ωCsm(Un实际2-Un实际1)/(Un实际2-Un实际1)
△Icm实际/△Un实际=3ωCsm
以上公式中:
Icm实际1-调整前非故障分支线m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cm实际2—调整后非故障分支线m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cm理想1—调整前非故障分支线m三相平衡状态计算的零序电流;
Icm理想2-调整后非故障分支线m三相平衡状态计算的零序电流;
Icm不平衡—调整前、后非故障分支线m三相不平衡产生的零序电流;
Un实际1—调整前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
Un实际2-调整后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
△Icm实际-调整前、后非故障分支线m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矢量之差;
△Un实际-调整前、后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矢量之差;
由上边公式可见,△Icm实际/△Un实际比值仅与该分支线三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sm有关,是个常数,当进行第二次配网系统参数调整或整体改变配网对地电
容值,或改变消弧线圈电感值,两次调整时间△Icm实际/△Un实际比值不会发生变
化;上述观点是针对非故障分支线而言;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ΔIcm实际/△Un实
际比值是个有变化的量,当进行第二次配网系统参数调整,两次调整时间△Icm实
际/△Un实际比值将会发生变化;由此而来,能够很准确地找到发生故障分支线;
对于故障分支线上故障点定位,采用的办法是同样的。

说明书

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新的可准
确实现单相接地选线和故障地位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基本上是依靠零序电流比较进行的,当线路上发
生单相非金属接地时,由于受接地电阻的影响,及三相对地电容不平衡的影响,
能够选出故障线路范围很小,其理论推导有尽多不实之处。对于中性点不接地
和小电流接地系统,规程规定,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允许带故障运行两小时,
由于非故障相电压升高至线电压,长时间运行有可能导致绝缘击穿,因此快速
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及故障定位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我们的课题,没有得到很好
的解决。现有的微机接地故障选线装置其原理是利用零序电流的基波和5次谐波
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判别,实践中并不十分有效,而且其判别原理比较复杂。因
此,时至今日,有的供电部门仍在采用“拉线法”进行故障选线,在对配电自
动化要求日益完善的今天。这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

目前有专利申请号为:03134177.2,名称为: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
的方法的专利技术公开了: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第一时间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
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在第二时间,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改变整个配电
网对地电容值,对于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改变消弧线圈补偿度,或者改变整个
配电网对地电容值,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间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
值。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上传该分支线路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用
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并加以判别,就可以确定故障点
位置的定位方法。该定位方法能够很好解决上述问题,在准确地找到发生故障
分支线的同时对故障点进行精准定位。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手段(普遍存在问
题)的限制,只能够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并且只做到
了配电网对地电容值的调整;对于含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没有进行检测,
而该支路零序电流的变化会影响到故障线路选线检测精度,同时,也没有办法
调整配电网对地电感值,总之,没有做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因而一种更为精准
的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被研制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制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分为以下步骤:

(1)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第一时间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
流值,含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2)故障线的确定:

在第二时间,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调整配电网对地电容值或电感值,
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间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对于消弧线圈接
地系统,通过改变消弧线圈补偿度,或同前者方法一样,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
间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两次时间分别用支线零序电流值除以
系统零序电压值,得其结果值;对于没有发生故障的线路,这个结果值两次时
间没有发生变化,对于发生故障的线路,这个结果值两次时间发生了变化,当
确定某支线存在这个变化值,就能够确定该支线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

对于中性点经过电阻接地,本方法同样适用,调整方法通过改变零序系统
阻抗实现;

(3)故障点的确定:

在已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通过上传该分支线路各区间微机智能
配电终端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新的小电流接地选线微机装置接受后,用检测到
的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并加以判别,就能够确定故障点位置;
故障点负荷侧零序电流值与系统零序电压值的比值两次时间没有发生变化,故
障点电源侧零序电流值与系统零序电压值的比值两次时间发生了变化;由此就
确定故障线路上故障点位置;

(4)提高检测精度方法:

在母线上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变化影响到故障选线和定位时,通过切除电
压互感器零序回路,或充分考虑该部分零序变化量,提高检测精度。在电压互
感器零序电流不能忽略的情况下,用此方法,进行故障选线和定位。

(1)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中性点n的电位设为Un,当a相经过接地电阻R发生接地故障时,各相流出的
电流为:

Ia=Ua/R+jωCa·Ua=(Ea+Un)/R+jωCa·(Ea+Un)

Ib=jωCb·Ub=jωCb·(Eb+Un)

Ic=jωCc·Uc=jωCc·(Ec+Un)

由于Ia+Ib+Ic=0

设定Ca=Cb=Cc=Cs

那么Ea+Un·(1+j3ωCs·R)=0

Un=-Ea/(1+j3ωCs·R)(1)

配电网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全配电系统将出现零序电压,采用零序电压
启动,用零序电流除以零序电压结果值来判别故障线路;在某分支线上A相发生
单相接地故障后非故障分支线上有零序电流,其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为

母线流向线路侧;

非故障分支线上零序电流为:

Icm=jωCsm(Ua+Ub+Uc)=j3ωCsmUn    (2)

而在发生故障分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其数值等于整个配网对地电容电流值之
和,减去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值,再减去母线电压互感器感性零
序电流值,计算公式如下:

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Icg=jωCsg(Ua+Ub+Uc)=j3ωCsgUn

发生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Ig 0 = ΣIcm - Icg - I L = j [ 3 ω ( ΣCsm - Csg ) - 1 3 wL ] Un - - - ( 3 ) ]]>

由公式(2)、(3)看出,系统中零序电流是与系统中零序电压有关系的量,
而由公式(1)看出,系统中零序电压是与故障点接地电阻值R、电网中电容值
Cs均有关系的变化量,尤其系统中故障点接地电阻R是个变化很复杂的量,且忽
略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L;如果将公式(2)、(3)改变为:

Icm/Un=3ωCsm    (4)

Ig 0 / Un = 3 ω ( ΣCsm - Csg ) - 1 3 wL - - - ( 5 ) ]]>

用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对于非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
果值仅与该分支线对地电容值Csm有关,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与整个配
网对地电容值之和∑Csm、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Csg、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
感值L有关,如果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那么,前者是个无变化量的值,而
后者是个有变化量的值,系统中检测设备如果检测到这个变化值,变化值大约
等于增加或减少的导纳值,就能够确定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支线;如果能够
先前测定发生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给出该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
零序电压值的基准结果值,当检测到该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
压值有较大变化,即确定该分支线上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

以上公式中:

Ea-a相感应相电势;Eb-b相感应相电势;Ec-c相感应相电势;

Ua-a相对地电压;Ub-b相对地电压;Uc-c相对地电压;

Un-中性点对地电压;

Ca-a相对地电容;Cb-b相对地电容;Cc-c相对地电容;

Ia-a相对地电容电流;Ib-b相对地电容电流;Ic-c相对地电容电流;

R-a相接地电阻;

Csg-故障分支线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sm-分支线m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

Icg-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

Icm—分支线m对地电容电流,即零序电流;

Ig0—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Icm—各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之和;

I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2)对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电网:

中性点n的电位设为Un′,当a相经过接地电阻R′发生接地故障时,各相流
出的电流为:

Ia′=Ua′/R′+jωCa′·Ua′=(Ea+Un′)/R′+jωCa′·(Ea+Un′)

Ib′=jωCb′·Ub′=jωCb′·(Eb+Un′)

Ic′=jωCc′·Uc′=jωCc′·(Ec+Un′)

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In = Un · 1 jwLn ` = - j Un · 1 wLn ` ]]>

由于Ia′+Ib′+Ic′+In′=0

设定Ca′=Cb′=Cc′=Cs′

那么 Ea + Un · [ 1 + j ( 3 ω Cs R - 1 wLn ` ) ] = 0 ]]>

Un = - Ea / [ 1 + j ( 3 ω Cs R - 1 wLn ` ) ] - - - ( 6 ) ]]>

当配电网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全配电系统将出现零序电压,采用零序电压
启动,用零序电流除以零序电压结果值判别;在某分支线上A相发生单相接地故
障后非故障分支线上有零序电流,其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为母线流向线
路侧,非故障分支线上零序电流为:

Icm′=jωCsm′(Ua′+Ub′+Uc′)=j3ωCsm′Un′(7)

而在发生故障分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其数值等于其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减去流经故障点的残余电流,因为流经故障点的残余电流为经过消弧线圈补偿
后的残余电流,且在系统采用过补偿方式,过补偿不大的情况下,发生故障分
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值接近于其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
际方向也为母线流向线路侧;计算公式如下:

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Icg′=jωCsg′(Ua′+Ub′+Uc′)=j3ωCsg′Un′

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In = Un · 1 jwLn ` = - j Un · 1 wLn ` ]]>

故障点经过补偿后的残余电流:

In 0 = In + Σ Icm = - j Un · 1 wLn ` + j 3 ωΣ Csm Un ]]>

In 0 = j ( 3 ωΣ Csm - 1 wLn ` ) Un ]]>

发生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Ig 0 = Icg - In 0 = j [ 1 wLn ` - 3 ω ( Σ Csm - Csg ) ] Un - - - ( 8 a ) ]]>

当母线电压互感器感性零序电流不能忽略时,上述公式修正如下:

Ig 0 = Icg - ( In 0 + I L ) ]]>

= j [ 1 wLn ` + 1 3 wL - 3 ω ( Σ Csm - Csg ) ] Un - - - ( 8 b ) ]]>

由公式(7)、(8)看出,系统中零序电流是与系统中零序电压有关系的量,
而由公式(6)看出,系统中零序电压是与故障点接地电阻值R′、电网中电容
值Cs′、系统中补偿消弧线圈电感值Ln′均有关系的变化量,尤其系统中故障
点接地电阻R′是个变化很复杂的量;将公式(7)、(8)改变为:

Icm′/Un′=3ωCsm′                        (9)

Ig 0 / Un = 1 wLn ` - 3 ω ( Σ Csm - Csg ) - - - ( 10 a ) ]]>

Ig 0 / Un = 1 wLn ` + 1 3 wL - 3 ω ( Σ Csm - Csg ) - - - ( 10 b ) ]]>

用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对于非发生故障分支线其
结果值仅与该分支线对地电容值Csm′有关,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与消
弧线圈电感值Ln′及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之和∑Csm′、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
值Csg′、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L有关,如果改变消弧线圈电感值Ln′,
即调整消弧线圈补偿度,或者,同先前办法一样,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
那么,前者是个无变化量的值,而后者是个有变化量的值,系统中检测设备如
果检测到这个变化值,变化值大约等于增加或减少的导纳值,就能够确定发生
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支线;

以上公式中:

Ea-a相感应相电势;Eb-b相感应相电势;Ec-c相感应相电势;

Ua′—a相对地电压;Ub′—b相对地电压;Uc′—c相对地电压;

Un′—中性点对地电压;

Ca′-a相对地电容;Cb′-b相对地电容;Cc′-c相对地电容;

Ia′—a相对地电容电流;Ib′—b相对地电容电流;Ic′—c相对地电容电流;

R′—a相接地电阻;Ln′—消弧线圈电感值;

Csg′-故障分支线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sm′-分支线m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

Icg′-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

Icm′-分支线m对地电容电流,即电容零序电流;

Ig0′-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Icm′-各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之和;

In′-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In0′-故障点经过补偿后残余电流;

I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故障点的确定的过程如下:

在已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通过上传该分支线路各区间微机智能配
电终端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新的小电流接地选线微机装置接受后,用检测到的
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并加以判别,就能够确定故障点位置;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2=j3ωC2Un

I2/Un=3ωC2                (11)

故障点电源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 1 = j ( 3 ωC 1 - 1 3 wL ) Un ]]>

I 1 / Un = 3 ωC 1 - 1 3 wL - - - ( 12 ) ]]>

对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2=j3ωC2Un′

I2/Un′=3ωC2            (13)

故障点电源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 1 = j [ 1 wLn ` + 1 3 wL - 3 ωC 1 ] Un ]]>

I 1 / Un = 1 wLn ` + 1 3 wL - 3 ωC 1 - - - ( 14 ) ]]>

当系统中调整消弧线圈补偿度,改变消弧线圈电感值,或者系统中投入或
切除一回配出线路,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时,由公式(11)、(12)、(13)、
(14)看出,故障点电源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与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比值发
生了变化,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与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比值是个
固定值;由此确定单相接地故障点;

以上公式中:

C1-故障点电源侧整个配电网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2—分支线故障点负荷侧各相残余对地电容平均值。

校正过程如下:

上述单相接地选线及故障点定位方案是基于一种完全理想化配网系统推导
出的,即整个配网系统及各分支线三相对地电容认为完全一致;当考虑三相对
地电容不同时,非故障分支线m实际零序电流:

Icm实际=jωCamUa+jωCbmUb+jωCcmUc

=(jωCamEa+jωCbmEb+jωCcmEc)+j3ωCsmUn

式中,Cam、Cbm、Ccm分别是分支线m的a相、b相、c相对地电容值,
Csm
是分支线m三相对地电容平均值,将公式改变为:

Icm实际=Icm不平衡+Icm理想

式中,Icm不平衡=jωCamEa+jωCbmEb+jωCcmEc,是分支线m三相对地电
容值不平衡产生的电流;Icm理想为分支线m理想状态零序电流,即三相平衡零
序电流,其计算方法同前,Icm理想=j3ωCsmUn;

当Icm不平衡值足够大,不可忽略时,将会影响Icm实际/Un比值,造成两次时
间非故障分支线Icm实际/Un比值产生变化,不能进行准确选线;如果用两次时间
检测到的分支线实际零序电流矢量之差与两次时间检测到的系统零序电压矢量
之差进行比值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Icm实际=Icm实际2-Icm实际1

=(Icm不平衡+Icm理想2)-(Icm不平衡+Icm理想1)

=Icm理想2-Icm理想1

=j3ωCsm(Un实际2-Un实际1)

△Icm实际/△Un实际=j3ωCsm(Un实际2-Un实际1)/(Un实际2-Un实际1)

△Icm实际/△Un实际=3ωCsm

以上公式中:

Icm实际1—调整前非故障分支线m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cm实际2—调整后非故障分支线m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cm理想1—调整前非故障分支线m三相平衡状态计算的零序电流;

Icm理想2—调整后非故障分支线m三相平衡状态计算的零序电流;

Icm不平衡—调整前、后非故障分支线m三相不平衡产生的零序电流;

Un实际1—调整前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

Un实际2—调整后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

△Icm实际—调整前、后非故障分支线m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矢量之差;

△Un实际—调整前、后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矢量之差;

由上边公式可见,△Icm实际/△Un实际比值仅与该分支线三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sm有关,是个常数,当进行第二次配网系统参数调整或整体改变配网对地电
容值,或改变消弧线圈电感值,两次调整时间△Icm实际/△Un实际比值不会发生变
化;上述观点是针对非故障分支线而言;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ΔIcm实际/△Un实
际比值是个有变化的量,当进行第二次配网系统参数调整,两次调整时间△Icm实
际/△Un实际比值将会发生变化;由此而来,能够很准确地找到发生故障分支线;
对于故障分支线上故障点定位,采用的办法是同样的。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具体如下:在发生单相接地
故障第一时间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在第二时间,对于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改变整个配电网对地电容值,对于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改
变消弧线圈补偿度,或者改变整个配电网对地电容值,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间
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两次时间分别用支线零序电流值除以系
统零序电压值,得结果值。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支线上的结果值两次时间
发生变化。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上传该分支线路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值,用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并加以判别,就可以确定
故障点位置。在母线上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变化影响到故障选线和定位时,可
切除电压互感器零序回路,提高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a: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结构示意图;

图1b: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电压矢量图;

图2a:消弧线圈接地电网结构示意图;

图2b:消弧线圈接地电网及电压矢量图;

图3: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零序电流分布图;

图4: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零序电流分布图;

图5a:某分支线结构示意图;

图5b:某分支线单相接地故障点前后电网参数分布图。

图中:

Ea—a相感应相电势;Eb—b相感应相电势;Ec—c相感应相电势;

Ua(Ua′)—a相对地电压;Ub(Ub′)—b相对地电压;

Uc(Uc′)—c相对地电压;

Un(Un′)—中性点对地电压;

Ca(Ca′)—a相对地电容;Cb(Cb′)—b相对地电容;

Cc(Cc′)—c相对地电容;

Ia(Ia′)—a相对地电容电流;Ib(Ib′)—b相对地电容电流;

Ic(Ic′)—c相对地电容电流;

R(R′、RX)-a相接地电阻;

Cs-三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sg(Csg′)-故障分支线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sm(Csm′)-分支线m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Icg(Icg′)-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

Icm(Icm′)-分支线m对地电容(零序)电流;

Ig0(Ig0′)-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Icm(∑Icm′)-各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之和;

Ln′—消弧线圈电感值;

In′—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In0′—故障点经过补偿后残余电流;

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

I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C1—故障点电源侧整个配电网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2—分支线故障点负荷侧各相残余对地电容平均值。

I1—故障点电源侧零序电流

I2—故障点负荷侧零序电流

S1(S2、S3、S4、S5、S6、S7)—分支线联络开关

g(g′)—大地

F—故障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
所示,本发明以10kV配电网为例,阐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不接地方式下,
小电流接地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小电流接地选线及故障
定位的方法,其分为以下步骤:

(1)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第一时间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
流值,含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2)故障线的确定:

在第二时间,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调整配电网对地电容值或电感值,
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间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对于消弧线圈接
地系统,通过改变消弧线圈补偿度,或同前者方法一样,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
间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两次时间分别用支线零序电流值除以
系统零序电压值,得其结果值;对于没有发生故障的线路,这个结果值两次时
间没有发生变化,对于发生故障的线路,这个结果值两次时间发生了变化,当
确定某支线存在这个变化值,就能够确定该支线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

对于中性点经过电阻接地,本方法同样适用,调整方法通过改变零序系统
阻抗实现;

(3)故障点的确定:

在已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通过上传该分支线路各区间微机智能
配电终端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新的小电流接地选线微机装置接受后,用检测到
的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并加以判别,就能够确定故障点位置;
故障点负荷侧零序电流值与系统零序电压值的比值两次时间没有发生变化,故
障点电源侧零序电流值与系统零序电压值的比值两次时间发生了变化;由此就
确定故障线路上故障点位置;

(4)提高检测精度方法:

在母线上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变化影响到故障选线和定位时,通过切除电
压互感器零序回路,或充分考虑该部分零序变化量,提高检测精度。在电压互
感器零序电流不能忽略的情况下,用此方法,进行故障选线和定位。

原理分析如下:

(1)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图1a为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结构示意图,图1b
为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电压矢量图,

图中,中性点n的电位设为Un,大地设为g。当a相经过接地电阻R发生接地
故障时,各相流出的电流为:

Ia=Ua/R+jωCa·Ua=(Ea+Un)/R+jωCa·(Ea+Un)

Ib=jωCb·Ub=jωCb·(Eb+Un)

Ic=jωCc·Uc=jωCc·(Ec+Un)

由于Ia+Ib+Ic=0

设定Ca=Cb=Cc=Cs

那么Ea+Un·(1+j3ωCs·R)=0

Un=-Ea/(1+j3ωCs·R)(1)

正如图1b所示,(1)式表示中性点对地电压Un是在圆弧a-g-n上移动,圆
弧的直径为Ea。

当R=0(金属接地)时,→g点与a点重合,中性点对地电压Un=-Ea,非故
障相电压故障相电压Ua=0。

当R=∞(无故障状态)时,→g点与n点重合,中性点对地电压Un=0。
根据R值大小的变化,有可能产生非故障相电压

当10kV配电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全10kV配电系统将出现零序电压,采用
零序电压启动,用零序电流除以零序电压结果值判别。图3为某变电站10kV配电
系统分支线上A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零序电流分布图,图中10kV配电网中性点
采用不接地方式,如图3所示,在某分支线上A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非故障分
支线上有零序电流,其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为母线流向线路侧,

非故障分支线上零序电流为:

Icm=jωCsm(Ua+Ub+Uc)=j3ωCsmUn    (2)

而在发生故障分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其数值等于整个配网对地电容电流值之
和,减去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值,再减去母线电压互感器感性零
序电流值,计算公式如下:

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Icg=jωCsg(Ua+Ub+Uc)=j3ωCsgUn

发生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Ig 0 = ΣIcm - Icg - I L = j [ 3 ω ( ΣCsm - Csg ) - 1 3 wL ] Un - - - ( 3 ) ]]>

由公式(2)、(3)可以看出,系统中零序电流是与系统中零序电压有关系的
量,而由公式(1)可以看出,系统中零序电压是与故障点接地电阻值R、电网
中电容值Cs均有关系的变化量,尤其系统中故障点接地电阻R是个变化很复杂的
量(且忽略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L)。当系统中单相接地不是很明显时,系统
中零序电流会很小,因此单纯比较系统中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大小或者零序无功
功率方向的办法会很难确定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支线。如果将公式(2)、(3)
改变为:

Icm/Un=3ωCsm    (4)

Ig 0 / Un = 3 ω ( ΣCsm - Csg ) - 1 3 wL - - - ( 5 ) ]]>

用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对于非发生故障分支线其
结果值仅与该分支线对地电容值Csm有关,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与整
个配网对地电容值之和∑Csm、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Csg、母线电压互感器零
序电感值L有关,如果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那么,前者是个无变化量的
值,而后者是个有变化量的值,系统中检测设备如果检测到这个变化值〔变化
值大约等于增加或减少的导纳值〕,就可以确定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支线;如
果能够先前测定发生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给出该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
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基准结果值,当检测到该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
零序电压值有较大变化,即可确定该分支线上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将母线电
压互感器支路考虑进来,能够克服原有公式中忽略该部分而产生的误差,提高
公式的准确性,以确保该接选线及故障定位方法的准确性。

(2)对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电网:

图2a为消弧线圈接地电网结构示意图,图2b为消弧线圈接地电网及电压矢
量图。图中,中性点n的电位设为Un′,大地设为g′。当a相经过接地电阻
R′发生接地故障时,各相流出的电流为:

Ia′=Ua′/R′+jωCa′·Ua′=(Ea+Un′)/R′+jωCa′·(Ea+Un′)

Ib′=jωCb′·Ub′=jωCb′·(Eb+Un′)

Ic′=jωCc′·Uc′=jωCc′·(Ec+Un′)

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In′=Un′/jωLn′=-jUn′/wLn′

由于Ia′+Ib′+Ic′+In′=0

设定Ca′=Cb′=Cc′=Cs′

那么Ea+Un′·[1+j(3ωCs′R′-1/wLn′)]=0

Un′=-Ea/[1+j(3ωCs′R′-1/wLn′)](6)

正如图2b中电压矢量图所示,(6)式表示中性点对地电压Un′是在整个圆
a-g-n上移动,圆的直径为Ea。

当R=0(金属接地)时,→g点与a点重合。(6)式中,中性点对地电压
Un′=-Ea/(1–j/wLn),实际上图2中g点与a点并没有重合,这是因为系统中A
相电势已经发生变化,变化后新A相电势Ea'=Ea/(1–j/wLn),非故障相电压
Ub′=Uc′=√3·Ea不再成立,这与传统上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而故障相电压
Ua=0。

当R′=∞(无故障状态)时,→g点与n点重合,中性点对地电压Un′=0。

根据R′值和Ln′值大小的变化,有可能产生非故障相电压Uc′>√3·Ea,
或者,Ub′>√3·Ea。

公式(6)计算中,没有考虑3Cs′(Ca′∥Cb′∥Cc′)与Ln′组成的零
序串联回路发生谐振条件,当该串联回路接近谐振条件时,中性点对地电压
Un′会变得很大。由于运行中规定中性点对地电压Un′不大于15%的相电压
(Un′<0.15Ea),系统中通常作法是在消弧线圈回路中串联或并联电阻增大阻
尼,或者调整消弧线圈电感,使LC不完全谐振实现。

当10kV配电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全10kV配电系统将出现零序电压,新的
解决方案是采用零序电压启动,用零序电流除以零序电压结果值判别。图4为某
变电站10kV配电系统分支线上A相发生单相接地零序电流分布图,图中10kV配
电网中性点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如图4所示,在某分支线上A相发生单相接
地故障后非故障分支线上有零序电流,其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为母线流
向线路侧,非故障分支线上零序电流为:

Icm′=jωCsm′(Ua′+Ub′+Uc′)=j3ωCsm′Un′(7)

而在发生故障分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其数值等于其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减去流经故障点的残余电流,因为流经故障点的残余电流为经过消弧线圈补偿
后的残余电流,且在系统采用过补偿方式,过补偿不大的情况下,发生故障分
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值接近于其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
际方向也为母线流向线路侧。计算公式如下:

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Icg′=jωCsg′(Ua′+Ub′+Uc′)=j3ωCsg′Un′

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In = Un 1 jwLn ` = - j Un 1 wLn ` ]]>

故障点经过补偿后的残余电流:

In 0 = In + Σ Icm = - j Un 1 wLn ` + j 3 ωΣ Csm Un ]]>

In 0 = j ( 3 ωΣ Csm - 1 wLn ` ) Un ]]>

发生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Ig 0 = Icg - In 0 = j [ 1 wLn ` - 3 ω ( Σ Csm - Csg ) ] Un - - - ( 8 a ) ]]>

当母线电压互感器感性零序电流不能忽略时,上述公式修正如下:

Ig 0 = Icg - ( In 0 + I L ) ]]>

= j [ 1 wLn ` + 1 3 wL - 3 ω ( Σ Csm - Csg ) ] Un - - - ( 8 b ) ]]>

由公式(7)、(8)可以看出,系统中零序电流是与系统中零序电压有关系的
量,而由公式(6)可以看出,系统中零序电压是与故障点接地电阻值R′、电
网中电容值Cs′、系统中补偿消弧线圈电感值Ln′均有关系的变化量,尤其系
统中故障点接地电阻R是个变化很复杂的量。因此单纯比较系统中各分支线零序
电流大小的办法很难确定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支线。如果将公式(7)、(8)
改变为:

Icm′/Un′=3ωCsm′                (9)

Ig 0 / Un = 1 wLn ` - 3 ω ( Σ Csm - Csg ) - - - ( 10 a ) ]]>

Ig 0 / Un = 1 wLn ` + 1 3 wL - 3 ω ( Σ Csm - Csg ) - - - ( 10 b ) ]]>

用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对于非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
果值仅与该分支线对地电容值Csm′有关,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与消弧
线圈电感值Ln′及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之和∑Csm′、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
Csg′、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L有关,,如果改变消弧线圈电感值Ln′,即
调整消弧线圈补偿度,或者,同先前办法一样,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例
如投入或切除一回10kV配出线路,或者,在母线上并联一组调整电容器,对之
进行投入和切除操作),那么,前者是个无变化量的值,而后者是个有变化量的
值〔变化值大约等于增加或减少的导纳值〕,系统中检测设备如果检测到这个变
化值,就可以确定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支线。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故障点的
确定的过程如下:

在已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通过上传该分支线路各区间微机智能配
电终端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新的小电流接地选线微机装置接受后,用检测到的
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中零序电压值,并加以判别,就可以确定故障点位置。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公式推导见前述):

I2=j3ωC2Un

I2/Un=3ωC2                (11)

故障点电源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公式推导见前述):

I 1 = j ( 3 ωC 1 - 1 3 wL ) Un ]]>

I 1 / Un = 3 ωC 1 - 1 3 wL - - - ( 12 ) ]]>

对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公式推导见前述):

I2=j3ωC2Un′

I2/Un′=3ωC2            (13)

故障点电源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公式推导见前述):

I 1 = j [ 1 wLn ` + 1 3 wL - 3 ωC 1 ] Un ]]>

I 1 / Un = 1 wLn ` + 1 3 wL - 3 ωC 1 - - - ( 14 ) ]]>

如图5a所示,分支线联络开关处可安装智能配电终端(FTU),设定故障点发
生在分支线联络开关S4—S5之间,当系统中调整消弧线圈补偿度,改变消弧线
圈电感值,或者,系统中投入或切除一回10kV配出线路,或者,在母线上并联
一组调整电容器,对之进行投入和切除操作,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时,由
公式(11)、(12)、(13)、(14)可以看出,分支线联络开关S4处及S4处前的智
能配电终端(FTU)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与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比值调整前后有
变化,而分支线联络开关S5处及S5处后的智能配电终端(FTU)检测到的零序
电流值与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比值是个固定值。因此,当系统检测到分支线联
络开关S5为第一个零序电流值与系统中零序电压值比值的固定值,就可以确定
单相接地故障点发生在分支线联络开关S4-S5之间。同样,将母线电压互感器
支路考虑进来,能够克服原有公式中忽略该部分而产生的误差,提高公式的准
确性,以确保该接选线及故障定位方法的准确性。

故障选线及定位的校正过程如下:

上述单相接地选线及故障点定位方案是基于一种完全理想化配网系统推导
出的,即整个配网系统及各分支线三相对地电容认为完全一致。而实际配网系
统情况很复杂,各分支线及整个配网系统三相对地电容有可能不同,给故障选
线和定位带来各种问题。当考虑三相对地电容不同时,非故障分支线上实际零
序电流:

Icm实际=jωCamUa+jωCbmUb+jωCcmUc

=(jωCamEa+jωCbmEb+jωCcmEc)+j3ωCsmUn

式中,Cam、Cbm、Ccm分别是分支线m的a相、b相、c相对地电容值,
Csm是分支线m三相对地电容平均值,将公式改变为:

Icm实际=Icm不平衡+Icm理想

式中,Icm不平衡=jωCamEa+jωCbmEb+jωCcmEc,是分支线m三相对地电
容值不平衡产生的电流;Icm理想为分支线m理想状态(三相平衡)零序电流,
其计算方法同前,Icm理想=j3ωCsmUn。

当Icm不平衡值足够大,不可忽略时,将会影响Icm实际/Un比值,造成两次时
间非故障分支线Icm实际/Un比值产生变化,不能进行准确选线。如果用两次时间
检测到的分支线实际零序电流矢量之差与两次时间检测到的系统零序电压矢量
之差进行比值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Icm实际=Icm实际2-Icm实际1

=(Icm不平衡+Icm理想2)-(Icm不平衡+Icm理想1)

=Icm理想2-Icm理想1

=j3ωCsm(Un实际2-Un实际1)

△Icm实际/△Un实际=j 3ωCsm(Un实际2-Un实际1)/(Un实际2-Un实际1)

△Icm实际/△Un实际=3ωCsm

以上公式中:

Icm实际1—调整前非故障分支线m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cm实际2—调整后非故障分支线m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Icm理想1—调整前非故障分支线m理想状态(三相平衡)计算的零序电流;

Icm理想2—调整后非故障分支线m理想状态(三相平衡)计算的零序电流;

Icm不平衡—调整前、后非故障分支线m三相不平衡产生的零序电流;

Un实际1—调整前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

Un实际2—调整后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

△Icm实际—调整前、后非故障分支线m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矢量之差;

△Un实际—调整前、后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矢量之差。

由上边公式可见,△Icm实际/△Un实际比值仅与该分支线三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sm有关,是个常数,当进行第二次配网系统参数调整(或整体改变配网对地
电容值,或改变消弧线圈电感值),两次调整时间△Icm实际/△Un实际比值不会发
生变化。上述观点是针对非故障分支线而言。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ΔIcm实际/
△Un实际比值是个有变化的量,当进行第二次配网系统参数调整,两次调整时间
△Icm实际/△Un实际比值将会发生变化。由此而来,可以很准确地找到发生故障分
支线。对于故障分支线上故障点定位,采用的办法是同样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
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
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之内。

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79879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1.28 CN 102798795 A *CN102798795A* (21)申请号 201210289044.1 (22)申请日 2012.08.14 G01R 31/02(2006.01) G01R 31/08(2006.01) (71)申请人 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地址 116011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同仁街 69 号 (72)发明人 陈昌鹏 (74)专利代理机构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21212 代理人 李洪福 (54) 发明名称 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

2、开了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 的方法公开了一种新的可准确实现单相接地选线 和故障地位的方法。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第一时 间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 ; 在第二时间,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改变整个配 电网对地电容值或电感值, 对于消弧线圈接地系 统, 改变消弧线圈补偿度, 或者改变整个配电网对 地电容值或电感值, 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间系统 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确定单相接地 故障分支线路后, 上传该分支线路检测到的零序 电流值, 用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中零序 电压值, 并加以判别, 就可以确定故障点位置。在 母线上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变化影响到故障选线 和定位时, 。

3、可切除电压互感器零序回路, 提高检测 精度。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6 页 说明书 14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6 页 说明书 14 页 附图 2 页 1/6 页 2 1. 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其分为以下步骤 : (1) 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第一时间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 含母 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 (2) 故障线的确定 : 在第二时间,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调整配电网对地电容值或电感值, 调整后检测出 第二时间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 ; 对于消弧线圈接。

4、地系统, 通过改变消弧线 圈补偿度, 或同前者方法一样, 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间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 值 ; 两次时间分别用支线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零序电压值, 得其结果值 ; 对于没有发生故 障的线路, 这个结果值两次时间没有发生变化, 对于发生故障的线路, 这个结果值两次时间 发生了变化, 当确定某支线存在这个变化值, 就能够确定该支线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 ; 对于中性点经过电阻接地, 本方法同样适用, 调整方法通过改变零序系统阻抗实现 ; (3) 故障点的确定 : 在已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 通过上传该分支线路各区间微机智能配电终端检 测到的零序电流值, 新的小电流接地选线微机。

5、装置接受后 , 用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除以系 统中零序电压值, 并加以判别, 就能够确定故障点位置 ; 故障点负荷侧零序电流值与系统零 序电压值的比值两次时间没有发生变化, 故障点电源侧零序电流值与系统零序电压值的比 值两次时间发生了变化 ; 由此就确定故障线路上故障点位置 ; (4) 提高检测精度方法 : 在母线上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变化影响到故障选线和定位时, 通过切除电压互感器零 序回路, 或充分考虑该部分零序变化量, 提高检测精度 ; 在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不能忽略的 情况下, 用此方法, 进行故障选线和定位。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6、1)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中性点 n 的电位设为 Un, 当 a 相经过接地电阻 R 发生接地故障时, 各相流出的电流为 : Ia=Ua/R+jCaUa=(Ea+Un)/R+jCa(Ea+Un) Ib=jCbUb=jCb(Eb+Un) Ic=jCcUc=jCc(Ec+Un) 由于 Ia+Ib+Ic=0 设定 Ca=Cb=Cc=Cs 那么 Ea+Un(1+j3CsR)=0 Un=-Ea/(1+j3CsR) (1) 配电网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 全配电系统将出现零序电压, 采用零序电压启动, 用零序 电流除以零序电压结果值来判别故障线路 ; 在某分支线上 A 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非故障 分支线。

7、上有零序电流, 其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为母线流向线路侧 ; 非故障分支线上零序电流为 : Icm=jCsm(Ua+Ub+Uc)=j3CsmUn (2) 而在发生故障分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其数值等于整个配网对地电容电流值之和, 减去发 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值, 再减去母线电压互感器感性零序电流值, 计算公式如 下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798795 A 2 2/6 页 3 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 Icg=jCsg(Ua+Ub+Uc)=j3CsgUn 发生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 由公式 (2) 、(3) 看出, 系统中零序电流是与系统中零序电压有关系的量, 而由公。

8、式 (1) 看出, 系统中零序电压是与故障点接地电阻值 R、 电网中电容值 Cs 均有关系的变化量, 尤其 系统中故障点接地电阻 R 是个变化很复杂的量, 且忽略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 L ; 如果将 公式 (2) 、(3) 改变为 : Icm/Un=3Csm (4) 用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压值, 对于非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仅与 该分支线对地电容值 Csm 有关, 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与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之和 Csm、 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Csg、 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L有关, 如果改变整个配网 对地电容值, 那么, 前者是个无变化量的值, 而后者是个有变化量的值, 。

9、系统中检测设备如 果检测到这个变化值, 变化值大约等于增加或减少的导纳值, 就能够确定发生单相接地故 障的分支线 ; 如果能够先前测定发生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 给出该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 比上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基准结果值, 当检测到该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 压值有较大变化, 即确定该分支线上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 ; 以上公式中 : Ea-a 相感应相电势 ; Eb-b 相感应相电势 ; Ec-c 相感应相电势 ; Ua-a 相对地电压 ; Ub-b 相对地电压 ; Uc-c 相对地电压 ; Un- 中性点对地电压 ; Ca-a 相对地电容 ; Cb-b 相对地电容 ; Cc-c 相对。

10、地电容 ; Iaa 相对地电容电流 ; Ibb 相对地电容电流 ; Icc 相对地电容电流 ; Ra 相接地电阻 ; Cs三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 Csg故障分支线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 Csm分支线 m 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 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 ; Icg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 ; Icm分支线 m 对地电容电流, 即零序电流 ; Ig0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 Icm各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之和 ; I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 (2) 对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电网 : 中性点 n 的电位设为 Un, 当 a 相经过接地电阻 R发生接地故障时, 各相流出的电流 为 : Ia =Ua /。

11、R +jCaUa =(Ea+Un )/R +jCa(Ea+Un ) Ib =jCbUb =jCb(Eb+Un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798795 A 3 3/6 页 4 Ic =jCcUc =jCc(Ec+Un ) 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 由于 Ia +Ib +Ic +In =0 设定 Ca =Cb =Cc =Cs 那么 当配电网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 全配电系统将出现零序电压, 采用零序电压启动, 用零 序电流除以零序电压结果值判别 ; 在某分支线上 A 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非故障分支线上 有零序电流, 其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为母线流向线路侧, 非故障分支线上零序电流 为 。

12、: Icm =jCsm (Ua +Ub +Uc )=j3Csm Un (7) 而在发生故障分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其数值等于其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减去流经 故障点的残余电流, 因为流经故障点的残余电流为经过消弧线圈补偿后的残余电流, 且在 系统采用过补偿方式, 过补偿不大的情况下, 发生故障分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值接近于其分 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也为母线流向线路侧 ; 计算公式如 下 : 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 Icg =jCsg (Ua +Ub +Uc )=j3Csg Un 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 故障点经过补偿后的残余电流 : 发生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 。

13、当母线电压互感器感性零序电流不能忽略时, 上述公式修正如下 : 由公式 (7) 、(8) 看出, 系统中零序电流是与系统中零序电压有关系的量, 而由公式 (6) 看出, 系统中零序电压是与故障点接地电阻值 R、 电网中电容值 Cs、 系统中补偿消弧线 圈电感值 Ln均有关系的变化量, 尤其系统中故障点接地电阻 R是个变化很复杂的量 ; 将公式 (7) 、(8) 改变为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798795 A 4 4/6 页 5 Icm /Un =3Csm (9) 用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压值, 对于非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仅与 该分支线对地电容值 Csm有关, 对于发。

14、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与消弧线圈电感值 Ln及 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之和 Csm、 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 Csg、 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 感值 L 有关, 如果改变消弧线圈电感值 Ln, 即调整消弧线圈补偿度, 或者, 同先前办法一 样, 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 那么, 前者是个无变化量的值, 而后者是个有变化量的值, 系 统中检测设备如果检测到这个变化值, 变化值大约等于增加或减少的导纳值, 就能够确定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支线 ; 以上公式中 : Eaa 相感应相电势 ; Ebb 相感应相电势 ; Ecc 相感应相电势 ; Ua -a 相对地电压 ; Ub -b 相对地电压 ; Uc -c 。

15、相对地电压 ; Un - 中性点对地电压 ; Ca -a 相对地电容 ; Cb -b 相对地电容 ; Cc -c 相对地电容 ; Ia -a 相对地电容电流 ; Ib -b 相对地电容电流 ; Ic -c 相对地电容电流 ; R -a 相接地电阻 ; Ln - 消弧线圈电感值 ; Csg - 故障分支线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 Csm - 分支线 m 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 L- 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 ; Icg - 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 ; Icm - 分支线 m 对地电容电流, 即电容零序电流 ; Ig0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 Icm各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之和 ; In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

16、流 ; In0故障点经过补偿后残余电流 ; I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故障 点的确定的过程如下 : 在已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 通过上传该分支线路各区间微机智能配电终端检 测到的零序电流值, 新的小电流接地选线微机装置接受后 , 用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除以系 统中零序电压值, 并加以判别, 就能够确定故障点位置 ;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 I2=j3C2Un I2/Un=3C2 (11) 故障点电源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798795 。

17、A 5 5/6 页 6 对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 I2=j3C2Un I2/Un =3C2 故障点电源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 当系统中调整消弧线圈补偿度, 改变消弧线圈电感值, 或者系统中投入或切除一回配 出线路, 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时, 由公式 (11) 、(12) 、(13) 、(14) 看出, 故障点电源侧检 测到的零序电流值与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比值发生了变化, 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 流值与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比值是个固定值 ; 由此确定单相接地故障点 ; 以上公式中 : C1- 故障点电源侧整个配电网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 C2- 分支。

18、线故障点负荷侧各相残余对地电容平均值。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校正过程 如下 : 上述单相接地选线及故障点定位方案是基于一种完全理想化配网系统推导出的, 即整 个配网系统及各分支线三相对地电容认为完全一致 ; 当考虑三相对地电容不同时, 非故障 分支线 m 实际零序电流 : Icm 实际=jCamUa+jCbmUb+jCcmUc =(jCamEa+jCbmEb+jCcmEc)+j3CsmUn 式中, Cam、 Cbm、 Ccm 分别是分支线 m 的 a 相、 b 相、 c 相对地电容值, Csm 是分支线 m 三 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将公式。

19、改变为 : Icm 实际=Icm不平衡+Icm理想 式中, Icm不平衡=jCamEa+jCbmEb+jCcmEc, 是分支线m三相对地电容值不平衡产生 的电流 ; Icm 理想为分支线 m 理想状态零序电流, 即三相平衡零序电流, 其计算方法同前, Icm 理想=j3CsmUn ; 当Icm 不平衡值足够大, 不可忽略时, 将会影响Icm实际/Un比值, 造成两次时间非故障分支 线Icm实际/Un比值产生变化, 不能进行准确选线 ; 如果用两次时间检测到的分支线实际零序 电流矢量之差与两次时间检测到的系统零序电压矢量之差进行比值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 Icm 实际=Icm实际 2-Icm实。

20、际 1 =(Icm 不平衡+Icm理想 2)-(Icm不平衡+Icm理想 1) =Icm 理想 2-Icm理想 1 =j3Csm(Un 实际 2-Un实际 1)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798795 A 6 6/6 页 7 Icm 实际/ Un实际=j3Csm(Un实际 2-Un实际 1)/(Un实际 2-Un实际 1) Icm 实际/ Un实际=3Csm 以上公式中 : Icm 实际 1- 调整前非故障分支线 m 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 Icm 实际 2调整后非故障分支线 m 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 Icm 理想 1调整前非故障分支线 m 三相平衡状态计算的零序电流 ; Icm 。

21、理想 2- 调整后非故障分支线 m 三相平衡状态计算的零序电流 ; Icm 不平衡调整前、 后非故障分支线 m 三相不平衡产生的零序电流 ; Un 实际 1调整前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 ; Un 实际 2- 调整后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 ; Icm 实际- 调整前、 后非故障分支线 m 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矢量之差 ; Un 实际- 调整前、 后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矢量之差 ; 由上边公式可见, Icm 实际/ Un实际比值仅与该分支线三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sm 有 关, 是个常数, 当进行第二次配网系统参数调整或整体改变配网对地电容值, 或改变消弧线 圈电感值, 两次调整时间 Icm。

22、 实际/ Un实际比值不会发生变化 ; 上述观点是针对非故障分 支线而言 ; 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 Icm 实际/ Un实际比值是个有变化的量, 当进行第二次配 网系统参数调整, 两次调整时间Icm 实际/Un实际比值将会发生变化 ; 由此而来, 能够很准 确地找到发生故障分支线 ; 对于故障分支线上故障点定位, 采用的办法是同样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798795 A 7 1/14 页 8 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 尤其涉及一种新的可准确实现 单相接地选线和故障地位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单。

23、相接地故障选线基本上是依靠零序电流比较进行的, 当线路上发生单相 非金属接地时, 由于受接地电阻的影响, 及三相对地电容不平衡的影响, 能够选出故障线路 范围很小, 其理论推导有尽多不实之处。对于中性点不接地和小电流接地系统, 规程规定,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允许带故障运行两小时, 由于非故障相电压升高至线电压, 长时间运 行有可能导致绝缘击穿, 因此快速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及故障定位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我们 的课题, 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有的微机接地故障选线装置其原理是利用零序电流的基 波和 5 次谐波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判别, 实践中并不十分有效, 而且其判别原理比较复杂。因 此, 时至今日, 。

24、有的供电部门仍在采用 “拉线法” 进行故障选线, 在对配电自动化要求日益完 善的今天。这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 0003 目前有专利申请号为 : 03134177.2, 名称为 : 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 法的专利技术公开了 : 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第一时间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 电流值 ; 在第二时间,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改变整个配电网对地电容值, 对于消弧线圈 接地系统, 改变消弧线圈补偿度, 或者改变整个配电网对地电容值, 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间 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 上传该分支线路检 测到的零序电流值, 用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除。

25、以系统中零序电压值, 并加以判别, 就可以确 定故障点位置的定位方法。该定位方法能够很好解决上述问题, 在准确地找到发生故障分 支线的同时对故障点进行精准定位。但是, 由于当时技术手段 (普遍存在问题) 的限制, 只能 够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 并且只做到了配电网对地电容值的调整 ; 对于含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没有进行检测, 而该支路零序电流的变化会影响到故障线 路选线检测精度, 同时, 也没有办法调整配电网对地电感值, 总之, 没有做到精益求精的地 步。因而一种更为精准的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被研制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 而研。

26、制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本发 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 0005 一种小电流接选线及故障定位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其分为以下步骤 : 0006 (1) 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第一时间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 含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 0007 (2) 故障线的确定 : 0008 在第二时间,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调整配电网对地电容值或电感值, 调整后检 测出第二时间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 ; 对于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通过改变消 说 明 书 CN 102798795 A 8 2/14 页 9 弧线圈补偿度, 或同前者方法一样, 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间系统零序。

27、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 电流值 ; 两次时间分别用支线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零序电压值, 得其结果值 ; 对于没有发 生故障的线路, 这个结果值两次时间没有发生变化, 对于发生故障的线路, 这个结果值两 次时间发生了变化, 当确定某支线存在这个变化值, 就能够确定该支线发生了单相接地故 障 ; 0009 对于中性点经过电阻接地, 本方法同样适用, 调整方法通过改变零序系统阻抗实 现 ; 0010 (3) 故障点的确定 : 0011 在已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 通过上传该分支线路各区间微机智能配电终 端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 新的小电流接地选线微机装置接受后 , 用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除 以系统中零序。

28、电压值, 并加以判别, 就能够确定故障点位置 ; 故障点负荷侧零序电流值与系 统零序电压值的比值两次时间没有发生变化, 故障点电源侧零序电流值与系统零序电压值 的比值两次时间发生了变化 ; 由此就确定故障线路上故障点位置 ; 0012 (4) 提高检测精度方法 : 0013 在母线上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变化影响到故障选线和定位时, 通过切除电压互感 器零序回路, 或充分考虑该部分零序变化量, 提高检测精度。 在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不能忽 略的情况下, 用此方法, 进行故障选线和定位。 0014 (1)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0015 中性点n的电位设为Un, 当a相经过接地电阻R发生接地故障时。

29、, 各相流出的电流 为 : 0016 Ia=Ua/R+jCaUa=(Ea+Un)/R+jCa(Ea+Un) 0017 Ib=jCbUb=jCb(Eb+Un) 0018 Ic=jCcUc=jCc(Ec+Un) 0019 由于 Ia+Ib+Ic=0 0020 设定 Ca=Cb=Cc=Cs 0021 那么 Ea+Un(1+j3CsR)=0 0022 Un=-Ea/(1+j3CsR)(1) 0023 配电网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 全配电系统将出现零序电压, 采用零序电压启动, 用 零序电流除以零序电压结果值来判别故障线路 ; 在某分支线上 A 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非 故障分支线上有零序电流, 其电容性无。

30、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为 0024 母线流向线路侧 ; 0025 非故障分支线上零序电流为 : 0026 Icm=jCsm(Ua+Ub+Uc)=j3CsmUn (2) 0027 而在发生故障分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其数值等于整个配网对地电容电流值之和, 减 去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值, 再减去母线电压互感器感性零序电流值, 计算公 式如下 : 0028 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 0029 Icg=jCsg(Ua+Ub+Uc)=j3CsgUn 0030 发生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 说 明 书 CN 102798795 A 9 3/14 页 10 0031 0032 由公式 (2) 、(3)。

31、 看出, 系统中零序电流是与系统中零序电压有关系的量, 而由公式 (1) 看出, 系统中零序电压是与故障点接地电阻值 R、 电网中电容值 Cs 均有关系的变化量, 尤其系统中故障点接地电阻 R 是个变化很复杂的量, 且忽略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 L ; 如 果将公式 (2) 、(3) 改变为 : 0033 Icm/Un=3Csm (4) 0034 0035 用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压值, 对于非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 仅与该分支线对地电容值 Csm 有关, 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与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 之和Csm、 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Csg、 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L有关, 。

32、如果改变整个 配网对地电容值, 那么, 前者是个无变化量的值, 而后者是个有变化量的值, 系统中检测设 备如果检测到这个变化值, 变化值大约等于增加或减少的导纳值, 就能够确定发生单相接 地故障的分支线 ; 如果能够先前测定发生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 给出该分支线上零序电 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基准结果值, 当检测到该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 序电压值有较大变化, 即确定该分支线上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 ; 0036 以上公式中 : 0037 Ea-a 相感应相电势 ; Eb-b 相感应相电势 ; Ec-c 相感应相电势 ; 0038 Ua-a 相对地电压 ; Ub-b 相对地电压 ; 。

33、Uc-c 相对地电压 ; 0039 Un- 中性点对地电压 ; 0040 Ca-a 相对地电容 ; Cb-b 相对地电容 ; Cc-c 相对地电容 ; 0041 Ia-a 相对地电容电流 ; Ib-b 相对地电容电流 ; Ic-c 相对地电容电流 ; 0042 R-a 相接地电阻 ; 0043 Csg- 故障分支线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 0044 Csm- 分支线 m 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 0045 L- 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 ; 0046 Icg- 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 ; 0047 Icm分支线 m 对地电容电流, 即零序电流 ; 0048 Ig0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 0049 。

34、Icm各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之和 ; 0050 IL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 0051 (2) 对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电网 : 0052 中性点 n 的电位设为 Un, 当 a 相经过接地电阻 R发生接地故障时, 各相流出的 电流为 : 0053 Ia =Ua /R +jCaUa =(Ea+Un )/R +jCa(Ea+Un ) 0054 Ib =jCbUb =jCb(Eb+Un ) 0055 Ic =jCcUc =jCc(Ec+Un ) 0056 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 说 明 书 CN 102798795 A 10 4/14 页 11 0057 0058 由于 Ia +Ib +Ic +。

35、In =0 0059 设定 Ca =Cb =Cc =Cs 0060 那么 0061 0062 当配电网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 全配电系统将出现零序电压, 采用零序电压启动, 用零序电流除以零序电压结果值判别 ; 在某分支线上 A 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非故障分支 线上有零序电流, 其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为母线流向线路侧, 非故障分支线上零序 电流为 : 0063 Icm =jCsm (Ua +Ub +Uc )=j3Csm Un(7) 0064 而在发生故障分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其数值等于其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减去 流经故障点的残余电流, 因为流经故障点的残余电流为经过消弧线圈补偿后的残余电流, 。

36、且在系统采用过补偿方式, 过补偿不大的情况下, 发生故障分支线上的零序电流值接近于 其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电容性无功功率的实际方向也为母线流向线路侧 ; 计算公式 如下 : 0065 发生故障分支线本身对地电容电流 : 0066 Icg =jCsg (Ua +Ub +Uc )=j3Csg Un 0067 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 0068 0069 故障点经过补偿后的残余电流 : 0070 0071 0072 发生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 0073 0074 当母线电压互感器感性零序电流不能忽略时, 上述公式修正如下 : 0075 0076 0077 由公式 (7) 、(8) 看出, 系统。

37、中零序电流是与系统中零序电压有关系的量, 而由公式 (6) 看出, 系统中零序电压是与故障点接地电阻值 R、 电网中电容值 Cs、 系统中补偿消 弧线圈电感值 Ln均有关系的变化量, 尤其系统中故障点接地电阻 R是个变化很复杂的 量 ; 将公式 (7) 、(8) 改变为 : 0078 Icm /Un =3Csm (9) 说 明 书 CN 102798795 A 11 5/14 页 12 0079 0080 0081 用分支线上零序电流值比上系统中零序电压值, 对于非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 值仅与该分支线对地电容值 Csm有关, 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其结果值与消弧线圈电感值 Ln及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

38、之和 Csm、 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值 Csg、 母线电压互感器 零序电感值 L 有关, 如果改变消弧线圈电感值 Ln, 即调整消弧线圈补偿度, 或者, 同先前 办法一样, 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 那么, 前者是个无变化量的值, 而后者是个有变化量 的值, 系统中检测设备如果检测到这个变化值, 变化值大约等于增加或减少的导纳值, 就能 够确定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支线 ; 0082 以上公式中 : 0083 Ea-a 相感应相电势 ; Eb-b 相感应相电势 ; Ec-c 相感应相电势 ; 0084 Uaa 相对地电压 ; Ubb 相对地电压 ; Ucc 相对地电压 ; 0085 Un中性点对地。

39、电压 ; 0086 Ca -a 相对地电容 ; Cb -b 相对地电容 ; Cc -c 相对地电容 ; 0087 Iaa 相对地电容电流 ; Ibb 相对地电容电流 ; Icc 相对地电容电流 ; 0088 Ra 相接地电阻 ; Ln消弧线圈电感值 ; 0089 Csg - 故障分支线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 0090 Csm - 分支线 m 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 0091 L- 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感值 ; 0092 Icg - 故障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 ; 0093 Icm - 分支线 m 对地电容电流, 即电容零序电流 ; 0094 Ig0 - 故障分支线零序电流 ; 0095 Icm -。

40、 各分支线对地电容电流之和 ; 0096 In - 流经消弧线圈零序电流 ; 0097 In0 - 故障点经过补偿后残余电流 ; 0098 IL- 母线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 0099 故障点的确定的过程如下 : 0100 在已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 通过上传该分支线路各区间微机智能配电终 端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 新的小电流接地选线微机装置接受后 , 用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除 以系统中零序电压值, 并加以判别, 就能够确定故障点位置 ; 0101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0102 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 0103 I2=j3C2Un 0104 I2/Un=3C2 (11) 010。

41、5 故障点电源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 0106 说 明 书 CN 102798795 A 12 6/14 页 13 0107 0108 对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0109 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 0110 I2=j3C2Un 0111 I2/Un =3C2 (13) 0112 故障点电源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 0113 0114 0115 当系统中调整消弧线圈补偿度, 改变消弧线圈电感值, 或者系统中投入或切除一 回配出线路, 改变整个配网对地电容值时, 由公式 (11) 、(12) 、(13) 、(14) 看出, 故障点电源 侧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与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比值发生。

42、了变化, 故障点负荷侧检测到的零 序电流值与系统中零序电压值的比值是个固定值 ; 由此确定单相接地故障点 ; 0116 以上公式中 : 0117 C1- 故障点电源侧整个配电网各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 0118 C2分支线故障点负荷侧各相残余对地电容平均值。 0119 校正过程如下 : 0120 上述单相接地选线及故障点定位方案是基于一种完全理想化配网系统推导出的, 即整个配网系统及各分支线三相对地电容认为完全一致 ; 当考虑三相对地电容不同时, 非 故障分支线 m 实际零序电流 : 0121 Icm 实际=jCamUa+jCbmUb+jCcmUc 0122 =(jCamEa+jCbmEb+jC。

43、cmEc)+j3CsmUn 0123 式中, Cam、 Cbm、 Ccm 分别是分支线 m 的 a 相、 b 相、 c 相对地电容值, Csm 是分支线 m 三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将公式改变为 : 0124 Icm 实际=Icm不平衡+Icm理想 0125 式中, Icm不平衡=jCamEa+jCbmEb+jCcmEc, 是分支线m三相对地电容值不平衡 产生的电流 ; Icm 理想为分支线m理想状态零序电流, 即三相平衡零序电流, 其计算方法同前, Icm 理想=j3CsmUn ; 0126 当Icm 不平衡值足够大, 不可忽略时, 将会影响Icm实际/Un比值, 造成两次时间非故障 分支线I。

44、cm实际/Un比值产生变化, 不能进行准确选线 ; 如果用两次时间检测到的分支线实际 零序电流矢量之差与两次时间检测到的系统零序电压矢量之差进行比值计算, 计算公式如 下 : 0127 Icm 实际=Icm实际 2-Icm实际 1 0128 =(Icm 不平衡+Icm理想 2)-(Icm不平衡+Icm理想 1) 0129 =Icm 理想 2-Icm理想 1 0130 =j3Csm(Un 实际 2-Un实际 1) 0131 Icm 实际/ Un实际=j3Csm(Un实际 2-Un实际 1)/(Un实际 2-Un实际 1) 0132 Icm 实际/ Un实际=3Csm 说 明 书 CN 10279。

45、8795 A 13 7/14 页 14 0133 以上公式中 : 0134 Icm 实际 1调整前非故障分支线 m 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 0135 Icm 实际 2调整后非故障分支线 m 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 ; 0136 Icm 理想 1调整前非故障分支线 m 三相平衡状态计算的零序电流 ; 0137 Icm 理想 2调整后非故障分支线 m 三相平衡状态计算的零序电流 ; 0138 Icm 不平衡调整前、 后非故障分支线 m 三相不平衡产生的零序电流 ; 0139 Un 实际 1调整前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 ; 0140 Un 实际 2调整后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 ; 0141 Ic。

46、m 实际调整前、 后非故障分支线 m 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流矢量之差 ; 0142 Un 实际调整前、 后系统实际检测到的零序电压矢量之差 ; 0143 由上边公式可见, Icm 实际/ Un实际比值仅与该分支线三相对地电容平均值 Csm 有关, 是个常数, 当进行第二次配网系统参数调整或整体改变配网对地电容值, 或改变消弧 线圈电感值, 两次调整时间 Icm 实际/ Un实际比值不会发生变化 ; 上述观点是针对非故障 分支线而言 ; 对于发生故障分支线, Icm 实际/ Un实际比值是个有变化的量, 当进行第二次 配网系统参数调整, 两次调整时间Icm 实际/Un实际比值将会发生变化 ; 由此。

47、而来, 能够很 准确地找到发生故障分支线 ; 对于故障分支线上故障点定位, 采用的办法是同样的。 0144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具体如下 : 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第 一时间检测出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 ; 在第二时间,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改变整个配电网对地电容值, 对于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改变消弧线圈补偿度, 或者改变整个 配电网对地电容值, 调整后检测出第二时间系统零序电压和各分支线零序电流值。两次时 间分别用支线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零序电压值, 得结果值。发生了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支线 上的结果值两次时间发生变化。确定单相接地故障分支线路后, 上传该分支线路检测到的 零序电流值, 用检测到的零序电流值除以系统中零序电压值, 并加以判别, 就可以确定故障 点位置。在母线上电压互感器零序电流变化影响到故障选线和定位时, 可切除电压互感器 零序回路, 提高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0145 图 1a : 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结构示意图 ; 0146 图 1b : 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电压矢量图 ; 0147 图 2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测量;测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