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隔构件以及冷暖气系统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隔构件以及冷暖气系统,特别涉及能够进行基于辐射的
冷暖气的分隔构件以及冷暖气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节能与舒适性兼顾的冷暖气方式,以辐射热来进行冷暖
气的辐射冷暖气系统受到关注。辐射冷暖气系统为如下所述的系统,对于
顶棚面、地面等在冷气时冷却在暖气时加热,通过来自冷却或加热过的顶
棚面、地面等的辐射热来进行冷暖气室的冷暖气。基于辐射热的冷暖气由
于不会在室内产生极端的温度不均,因此在舒适的同时,用于冷却或加热
顶棚面、地面等的所需要的热量比所谓的对流方式的冷暖气系统少。因此,
辐射冷暖气系统可以说是更节能的系统。
作为组建比较简单并且能够进行基于輻射的冷气或者暖气的冷暖气系
统,设置成如下系统:在与进行冷气或者暖气的冷暖气室面对的板状的加
工层设置从冷暖气室的里侧在面彼此接触的板状的里侧层,在里侧层的与
加工层相接的面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线状的中间槽,将调节温度后的空气
从冷暖气室的里侧的空间所配设的管道供给到中间槽内(例如,参照专利
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7117号公报(图1等)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将冷暖气室设为开放式的需求高涨,在冷暖气室的里侧能够确保
的空间变小,难以确保设置管道的空间,所以存在难以设置专利文献1所
记载的冷暖气系统的情况。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成为冷暖气的对象
的空间的里侧的空间小也能够进行基于辐射的冷暖气的分隔构件以及冷暖
气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分隔
构件是一种对成为冷气或暖气的对象的对象空间R进行分隔的分隔构件
10,在设置为分隔对象空间R时具备:分隔板12,相对于建筑物构造面Bf
隔开间隔地设置,并形成对象空间R的边界;散热部15,形成于分隔板12
的、对象空间R侧的表面;以及采热板18,是以对散热部15热传递的方
式与散热部15接触的采热板,该采热板设置为向建筑物构造面Bf侧突出,
相对于沿分隔板12的表面延伸的基准方向D而平行地延伸,并且,该采热
板的基准方向D的长度L形成为规定的长度。
这样构成时,在设置有分隔构件,调节温度后的空气以沿基准方向流
动的方式被供给于分隔板与建筑物构造面之间的情况下,被供给的空气的
热能够经由采热板传递至散热部并从散热部辐射热,即使分隔板与建筑物
构造面之间的距离短也能高效地对对象空间进行辐射冷暖气。
此外,本发明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分隔构件例如图1所示,在上述本
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分隔构件10中,采热板18构成为包括与分隔板
12抵接的第1突出部18a、在与基准方向D交叉的方向上从第1突出部18a
离开并与分隔板12抵接的第2突出部18b、以及在从分隔板12离开的位置
连接第1突出部18a与第2突出部18b的第3突出部18c。
这样构成时,能够抑制分隔板与建筑物构造面的距离且增大采热板与
空气的接触面积。
此外,本发明的第3方式所涉及的分隔构件例如图4、图5、图6所示,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1方式或第2方式所涉及的分隔构件中,采热板418、518、
618具有向相对于基准方向D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起418p、518p、618p。
这样构成时,能够适当发挥的前缘效应,能够提高从空气到采热板的
热传递率。
此外,本发明的第4形态所涉及的分隔构件例如图4所示,在上述本
发明的第3方式所涉及的分隔构件中,突起418p形成为沿基准方向D延伸
的分段状,并且突起418p形成为在分段状的相邻的段之间形成的槽的截面
积随着从基准方向D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前进而逐渐变小。
这样构成时,沿采热板流动的空气的流速逐渐变快,能够在导热量变
小的基准方向下游侧提高热传递率。
此外,本发明的第5方式所涉及的分隔构件例如图5所示,在上述本
发明的第3方式所涉及的分隔构件中,突起518p为打乱基准方向D的空气
的流动的打乱促进体,突起518p由将采热板518切开并立起地形成的多个
打乱促进体构成。
这样构成时,能够促进从空气到采热板的热传递。
此外,例如图2以及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6方式所涉及的冷暖气系
统具备:分隔构件10,是上述本发明的第1方式乃至第5方式的任一方式
所涉及的分隔构件10,分隔构件10设置成分隔板12相对于建筑物构造面
Bf隔开间隔,分隔构件10排列有多个;以及空气温度调节机91,调节被
供给到分隔板12与建筑物构造面Bf之间的里侧空间S的空气A的温度,
多个分隔构件10构成为以使在里侧空间S流动的空气A的流动方向与基准
方向D一致的方式排列。
这样构成时,能够将在里侧空间流动的空气的热经由采热板以及散热
部辐射到对象空间,能够简便地构建传热效率高的冷暖气系统。
此外,本发明的第7方式所涉及的冷暖气系统例如图2以及图3所示,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6方式所涉及的冷暖气系统中具备隔板30,隔板30是在
邻接的分隔构件10之间,以在里侧空间S形成空气A的通路的方式设置的
隔板30,隔板30在建筑物构造面Bf侧的部分上形成有贯通允许部30t,贯
通允许部30t是在建筑物构造面Bf侧的边设有多个切口而形成为门帘状。
这样构成时,能够允许在里侧空间敷设布线,并且能够在里侧空间形
成高效的空气的通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设置有分隔构件,调节温度后的空气以沿基准方向流
动的方式被供给于分隔板与建筑物构造面之间的情况下,被供给的空气的
热能够经由采热板传递至散热部并从散热部辐射热,即使分隔板与建筑物
构造面之间的距离短也能高效地对对象空间进行辐射冷暖气。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地板件的图,(A)为分解
立体图,(B)为设置于地面上的状态的垂直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暖气系统的示意构成图。
图3(A)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暖气系统所具备的隔板
的立体图,(B)为安装了隔板的状态的地板件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地板件的采热板的第1
变形例的图,(A)为从基准方向的上游侧观察的主视图,(B)为俯视图。
图5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地板件的采热板的第2
变形例的图,(A)为从基准方向的上游侧观察的主视图,(B)为俯视图,
(C)为水平板的部分俯视图。
图6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地板件的采热板的第3
变形例的图,(A)为从基准方向的上游侧观察的主视图,(B)为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基于在日本2013年8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72697
号,其内容作为本申请的内容形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此外,本发明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能够进一步完全地理解。通过以下的
详细的说明,本发明进一步的应用范围清楚明了。然而,详细的说明以及
特定的实施例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仅为了说明的目的而记载。根据
该详细的说明而进行的各种的变更、改变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对本领
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
申请人没有将所记载的实施方式都公之于众的意图,公开的改变、替代
方案中在写法上也许未包含在专利申请的范围内的内容也成为同等理论下
的发明的一部分。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在各图中互为
相同或相当的构件赋予相同或者类似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地板件10。图1(A)
为地板件10的分解立体图,图1(B)为设置于作为建筑物构造面的地面
Bf上的状态的地板件10的垂直剖面图。在本说明书中,建筑物构造面是指
地板、壁、顶棚等的形成建筑物的结构体的面。地板件10为分隔构件的一
个方式,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件10为形成进行冷气或暖气(以下称作
“冷暖气”。)的对象的冷暖气室R的室地板Rf的构件。如图1(B)所示,
由多个地板件10整齐地排列而形成冷暖气室R的室地板Rf。地板件10具
备主体框11、构成散热部的散热板15、以及采热板18。
主体框11为地板件10的形成主要的构架的部分,具有作为分隔板的顶
板部12以及腿部13。顶板部12为平板状的构件。顶板部12的形状、大小
能够根据冷暖气室R的耐负载等的敷设了地板件10的状况而适当决定,但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1边是250mm的正方形且厚度是20mm的板状。在
此,为了方便起见,将与顶板部12的1个边平行且沿顶板部12的表面延
伸的直线的一方的朝向定为基准方向D。在顶板部12形成有狭缝状的插入
孔12h。插入孔12h形成为能够供散热板15所形成的薄片以及采热板18所
形成的薄片插入,该插入孔12h形成为能够保持散热板15以及采热板18
的各边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孔12h在以相近形状将顶板部12四
等分后的各个部上各形成为2个,共计形成为8个。全部的插入孔12h沿
基准方向D细长地形成。8个插入孔12h朝向基准方向D排列为2行4列。
为了说明方便起见,从形成于基准方向D上游侧的一行的左侧开始,对8
个插入孔12h分别单独地赋予符号12hA、12hB、12hC、12hD来进行区别,
从形成于基准方向D下游侧的一行的左侧开始,对8个插入孔12h分别单
独地赋予符号12hE、12hF、12hG、12hH来进行区别,在未特别区别的情
况下总称为插入孔12h。
腿部13形成为从顶板部12的4个角以及各边的中点分别相对于顶板部
12的面直角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板部12与腿部13一体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制造的简单化以及考虑搬运时的效率后的轻量化的观
点出发,用合成树脂形成主体框11。主体框11构成为通过腿部13载置于
地面Bf从而顶板部12相对于地面Bf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以下的主体框11
或地板件10的说明中,在论及与地面Bf或冷暖气室R的关系时,除非特
别说明,否则作为腿部13载置于地面Bf的状态来说明。地板件10设置于
地面Bf时,在顶板部12与地面Bf之间形成作为里侧空间的地板下空间S。
散热板15为以能够朝向冷暖气室R辐射热的方式安装于顶板部12的
表面的构件。朝向冷暖气室R辐射的热在冷气时为冷热(对应日语:冷熱),
在暖气时为温热(对应日语:温熱)。冷气时,温度比周围低的散热板15
从周围吸热来得到凉爽感,为了方便起见,表现为散热板15辐射冷热。以
细长的长方形的薄板状的构件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直角地弯曲而形成散
热板15。由此,散热板15具有面积大的长方形的散热主部15B、以及在散
热主部15B的长度方向两端相对于散热主部15B直角地延伸的侧板15S。
散热板15还具有在散热主部15B的长度方向中央附近,相对于散热主部
15B直角地沿与侧板15S同方向地延伸的2个插入片15p。各插入片15p从
散热主部15B切开并立起(对应日语:切り起こし)而形成。散热板15形
成为2个侧板15S以及2个插入片15p分别插入形成于主体框11的8个插
入孔12h之中的排列为1行的4个插入孔12h。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每
1个地板件10具备2个散热板15。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对2个散热板15
的一方赋予符号15A,对另一方赋予符号15B来进行区别,在未特别区别
的情况下总称为散热板15。散热板15A的侧板15S插入插入孔12hA、12hD,
插入片15p插入插入孔12hB、12hC。散热板15B的侧板15S插入插入孔
12hE、12hH,插入片15p插入插入孔12hF、12hG。从增大对冷暖气室R
辐射的热量的观点出发,优选以热传导率高的材料形成散热板15,在本实
施方式中用铝来形成,但也可以用钢板等来形成。
采热板18为如下所述的构件:以向地板下空间S突出的方式安装于顶
板部12,从而采取在地板下空间S流动的调节温度后的空气(以下称为“温
度调节空气A”。)所保有的热,并向散热板15传递。采热板18以长方形
的薄板状的构件在长度方向隔开间隔的2个地方分别直角地弯曲而形成。
由此,采热板18具有位于一方的端部的第1肋板18a、位于另一方的端部
的第2肋板18b、以及位于第1肋板18a与第2肋板18b之间的水平板18c。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肋板18a、第2肋板18b、以及水平板18c均为平板
状,第1肋板18a以及第2肋板18b以与散热板15相接的方式插入形成于
顶板部12的插入孔12h。第1肋板18a相当于第1突出部,第2肋板18b
相当于第2突出部,水平板18c相当于第3突出部。第1肋板18a以及第2
肋板18b相互平行且一起相对于水平板18c直角地延伸。采热板18的基准
方向D的长度即采热板长度L形成为能够发挥所希望的前缘效应的长度。
在此,前缘效应是指在温度调节空气A沿平板(水平板18c)流动时,正
要在导热面(水平板18c的面)上形成在前缘薄且伴随向下游行进而厚度
增加的边界层时,通过利用热传递良好的平板的前缘部而能够享有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热板长度L形成为50mm。从地板件10享有所需要的
前缘效应的观点出发,基于采热板长度L来决定基准方向D的插入孔12h
的长度以及散热板15的长度。第1肋板18a与第2肋板18b的间隔与在以
相似形状将顶板部12四等分了的各部形成的2个插入孔12h的间隔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每1个地板件10,分别在将顶板部12以相似形状四
等分了的各部安装有1个采热板18,总计安装有4个采热板18。为了说明
的方便起见,有时分别对各采热板18赋予不同的符号18a、18b、18C、18D
来进行区别。采热板18a插入插入孔12hA、12hB,采热板18b插入插入孔
12hC、12hD,采热板18C插入插入孔12hE、12hF,采热板18D插入插入
孔12hG、12hH。根据从温度调节空气A向采热板18的热传递尽可能大的
观点,采热板18的突出情况(地板下空间S中的高度)优选的是,在温度
调节空气A高效地在水平板18c的上下流动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大突出量
并增大采热板18的表面积。根据增大自温度调节空气A采取的热量的观点,
优选使用热传导率高的材料形成采热板18,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铝来形成,
但也可以以钢板等来形成。
接下来参照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暖气系统1。图
2为表示冷暖气系统1的示意构成的图。冷暖气系统1具备多个至此说明过
的地板件10、隔开地板下空间S(参照图1(B))的隔板30、以及作为调
节空气的温度而生成温度调节空气A的空气温度调节机的空调91。在本实
施方式中,关于空调91使用通用的房间空调,并设置于冷暖气室R的顶棚。
另外,在图2中,为了说明方便起见,以虚线表示各地板件10的边界,以
实线表示在边界设置了隔板30的部分(但是外周除外)。
多个地板件10载置于地面Bf(参照图1(B)),以棋盘格的方式排列。
在冷暖气室R的外周的一部分代替地板件10而配置有管道连结地板81或
带回流口的地板83,该管道连结地板81形成有将温度调节空气A导向地
板下空间S(参照图1(B))的供给管道92的连结口81h,该带回流口的
地板83形成有使地板下空间S的温度调节空气A向冷暖气室R内移动的
回流口83h。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5000mm×4000mm的冷暖气室R的
地面Bf上排列有从20×16个中减去管道连结地板81以及带回流口的地板
83的量后的数目的地板件10。在1个角以及其对角共计2个地方设置有管
道连结地板81。沿地面Bf的各个长边隔开适当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带回流口
的地板83。地板件10排列为设计后的地板下空间S内的温度调节空气A
的通路中的温度调节空气A的流动方向与地板件10的基准方向D在原则
上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下空间S内的温度调节空气A的通路设计
为从各管道连结地板81的连结口81h流入的温度调节空气A沿地面Bf的
短边流动,在短边的中点将朝向改变为相对于短边的直角的方向(与长边
平行的方向),并朝向地面Bf的图心流动时,按各地板件10的每一列以朝
向地面Bf的两长边且相对短边平行的方式流动。另外,在地板下空间S内
的温度调节空气A的通路中温度调节空气A的流动方向变化的位置(相当
于通路的曲部)所配置的地板件10存在温度调节空气A的流动方向与地板
件10的基准方向D不一致的情况。在排列于地面Bf上的地板件10的表面,
典型地设有拼接型的地毯(tilecarpet)、塑料瓷砖(对应日语:Pタイル)
等加工件(未图示)。
如图3(A)的立体图所示,隔板30以基本构造为长方形的薄板状的构
件形成。隔板30为形成上述的被设计的温度调节空气A的通路的侧壁的构
件,如图3(B)所示,以立起的状态被利用。隔板30的宽度与主体框11
的宽度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50mm),高度形成为将隔板30以不从顶
板部12的上表面突出的方式安装于顶板部12的侧面时,隔板30的下端与
地面Bf相接的尺寸。隔板30在被安装于地板件10时的下部,形成有能够
使敷设于地面Bf的电线W等贯通地板轧制设备的贯通允许部30t。贯通允
许部30t形成为沿隔板30的下边移入纵向的切口的帘子状。贯通允许部30t
的高度根据敷设于地面Bf的电线W等的地板轧制设备来决定即可,形成为
隔板30的高度的大致1/4~1/2,典型的是1/3。
继续参照图1以及图2来说明地板件10以及冷暖气系统1的作用。另
外,地板件10的作用作为冷暖气系统1的作用的一环来说明。在冷暖气系
统1中,生成由空调91调节温度后的温度调节空气A,温度调节空气A经
由供给管道92向管道连结地板81正下方的地板下空间S供给。流入地板
下空间S的温度调节空气A在由隔板30隔开而形成的通路中流动。温度调
节空气A在由隔板30隔开了的通路中流动时,以温度调节空气A的流动
方向与基准方向D一致的方式排列有地板件10,所以该温度调节空气A一
边与采热板18接触一边沿采热板18的表面流动。温度调节空气A在沿采
热板18的表面流动时,对采热板18传递冷热(冷气时)或温热(暖气时)。
此时,由于采热板18除了第1肋板18a以及第2肋板18b以外还具有水平
板18c,所以导热面积变大,能够增大从温度调节空气A向采热板18的传
递热量。温度调节空气A沿1个采热板18的表面流动后,隔开间隔并沿随
后的采热板18的表面流动。像这样,由于采热板长度L形成为能够享有所
需要的前缘效应的规定的长度,所以,能够不存在形成于采热板18的表面
上的边界层过度增厚的部分,高效地将温度调节空气A所保有的热传递到
采热板18。
从温度调节空气A获得热的采热板18向散热板15传递热。由此,散
热板15在冷气时被冷却,在暖气时被加热。从冷却或加热了的散热板15
经由加工件(未图示)对冷暖气室R辐射冷热或温热,进行冷暖气室R的
冷暖气。在地板下空间S内的由隔板30隔开的通路中流动的温度调节空气
A直至到达通路末端的带回流口的地板83的正下方,接连向遇到的采热板
18给予热。由此,从各地板件10对冷暖气室R辐射冷热或温热,进行冷
暖气室R整体的冷暖气。到达了带回流口的地板83的正下方的温度调节空
气A经由回流口83h流入冷暖气室R。到达冷暖气室R的温度调节空气A
被空调91吸入,再次调节了温度之后,经由供给管道92供给到管道连结
地板81之下的地板下空间S,以后,重复上述的作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地板件10以及具备该
地板件10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暖气系统1,在地板下空间S中流动
的温度调节空气A的热传递到采热板18,采热板18的热传递至散热板15
并从散热板15对冷暖气室R辐射,所以,即使顶板部12与地面Bf之间的
距离较短也能够高效地对冷暖气室R进行辐射冷暖气。
在以上的说明中,分隔构件设为设置于地面Bf之上的地板件10,但也
可以是设置于壁面的壁件或从顶棚面垂下的顶棚件。
在以上的说明中,设置成在顶板部12形成有8个插入孔12h,但对从
采热板18向散热板15的热传递面积、构造的简单化等进行比较考虑,既
可以是增加至8个以上,相反也可以使其减少。
在以上的说明中,设置成主体框11以合成树脂来形成,但也可以以金
属、其他的材料来形成。此外,设为构成主体框11的顶板部12以及腿部
13一体地形成,但也可以分别单独地形成。在至少顶板部12以金属等的热
传导率高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顶板部12兼顾散热部的构成。
在以上的说明中,设置为空气温度调节机为空调91,但只要是风扇-盘
管(fan-coil)等能够调节空气的温度的机构即可。
在以上的说明中,设置成采热板18具有第1肋板18a、第2肋板18b、
以及水平板18c,但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方式,例如也可以省略水平板18c
而使构造简单化。然而,若采热板18具有与第1肋板18a以及第2肋板18b
连接的水平板18c,则具有不仅能够使采热板18与温度调节空气A的接触
面积增大,还能够提高采热板18的强度这一优点。
在以上的说明中,设采热板18形成为平板状,但也可以是以如下所述
那样的加工。
图4为表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采热板418的图,(A)为从基准方向
D的上游侧观察的主视图,(B)为俯视图。采热板418相较于采热板18(参
照图1)不同点在于,采热板418设置有水平板418c,该水平板418c形成
有分段(日语:段だら)状的突起即分段突起418p。分段突起418p在水平
板418c的基准方向D上游侧一边含有向顶板部12侧突出的分段上突起
418pt以及向地面Bf侧突出的分段下突起418ps。分段上突起418pt以及分
段下突起418ps分别成为向相对于基准方向D交叉的方向突出。此外,分
段上突起418pt以及分段下突起418ps分别沿基准方向D延伸。在相邻的2
个分段上突起418pt之间形成的槽(相当于分段下突起418ps的里面)形成
为伴随从基准方向D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前进,宽度以及深度逐渐缩小,从
而截面积逐渐缩小。另一方面,在相邻的2个分段下突起418ps之间形成的
槽(相当于分段上突起418pt的里面)形成为伴随从基准方向D的上游侧
向下游侧前进,宽度逐渐增大且深度逐渐缩小。在本变形例中,伴随沿基
准方向D前进而深度逐渐缩小的分段突起418p形成为分段突起418p的长
度大致为水平板418c的基准方向D的长度的4/5。因此,基准方向D下游
侧的水平板418c的一边没有突起而平坦地形成。在像这样构成的采热板418
中,在第1肋板18a以及第2肋板18b中与采热板18(参照图1)同样地
发挥前缘效应,且在水平板418c中除了前缘效应还起到了下述效果:在相
邻的2个分段上突起418pt之间形成的槽中流动的温度调节空气A的气流
伴随着向基准方向D下游侧行进而收缩,流速变快,促进从温度调节空气
A到水平板418c的热传递的(强制对流促进)。在本变形例中,由分段突
起418p形成的槽的从基准方向D下游侧末端出来的温度调节空气A的流
动在之后沿水平板418c的平板状的部分流动,所以,温度调节空气A的气
流扩散,即使在比该采热板418更靠下游侧设置的采热板418中也能够享
有前缘效应以及强制对流促进效果。另外,在本变形例的说明中,设置成
分段突起418p形成于水平板418c,但也可以设为替代水平板418c,或与水
平板418c一起形成于第1肋板18a和/或第2肋板18b。
图5为表示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采热板518的图,(A)为从基准方向
D的上游侧观察的主视图,(B)为俯视图,(C)为水平板518c的部分俯视
图。采热板518相较于采热板18(参照图1)的不同点在于设置了水平板
518c,该水平板518c形成有将平板的一部分切开并立起为三角形状的三角
突起518p。三角突起518p含有向顶板部12侧突出的三角上突起518pt以
及向地面Bf侧突出的三角下突起518ps。三角上突起518pt以及三角下突
起518ps分别成为向相对于基准方向D交叉的方向突出。在本变形例中以
如下所述的方式形成三角突起518p。首先,如图5(C)所示,在水平板
518c上画正八边形的轮廓518pe。在本变形例中,轮廓518pe中,正八边形
的对置的顶点间的距离(使通过图心的直线的两端与正八边形的顶部一致
时的该直线的长度)为10mm~20mm程度的大小。接下来,从形成该轮廓
518pe的正八边形的各边的端点朝向轮廓518pe的图心移入切口(共计8
根)。于是,由于在轮廓518pe的内侧形成8个全等的三角形,将这些三角
形沿轮廓518pe在水平板518c的表面上直角地弯曲。此时,通过向顶板部
12侧与地面Bf侧交替地(每隔一个地)弯曲,向顶板部12侧弯曲的三角
突起成为三角上突起518pt,向地面Bf侧弯曲的三角突起成为三角下突起
518ps。每一个水平板518c形成有多个(在本变形例中为12个)轮廓518pe,
该轮廓518pe形成有8个三角突起518p。在像这样构成的采热板518中,
在第1肋板18a以及第2肋板18b中与采热板18(参照图1)同样地发挥
前缘效应,在水平板518c中除了前缘效应以外还起到下述效果:沿水平板
518c流动的温度调节空气A与三角突起518p碰撞而流动打乱,温度调节
空气A内的温度高的部分与温度低的部分被高效地混合,从温度调节空气
A到采热板518的热移动速度提高,其结果是促进热传递。换句话说,采
热板518的三角突起518p作为打乱促进体而发挥作用。另外,在本变形例
的说明中,设置成三角突起518p形成于水平板518c,但也可以设为替代水
平板518c,或与水平板518c一起形成于第1肋板18a和/或第2肋板18b。
图6为表示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采热板618的图,(A)为从基准方向
D的上游侧观察的主视图,(B)为俯视图。采热板618相较于采热板18(参
照图1)的不同点在于设置了形成有凸片型突起618p的水平板618c。凸片
型突起618p包括向顶板部12侧突出的凸片型上突起618pt以及向地面Bf
侧突出的凸片型下突起618ps。凸片型上突起618pt以及凸片型下突起618ps
分别成为向相对于基准方向D交叉的方向突出。在本变形例中以如下所述
那样形成凸片型突起618p。首先,在水平板618c上沿基准方向D画细长
的长方形(在本变形例中为15mm×5mm)的轮廓。在本变形例中,对于沿
与基准方向D正交的方向以等间隔排列了6个长方形的横列,沿基准方向
D隔开间隔地再画一列(共计2列横列)。接下来,对于该长方形的轮廓,
留下1个长边并沿其他的3条边移入切口。然后,通过沿留下的长边将长
方形的片直角地弯曲,从而形成凸片型突起618p。在本变形例中,成为基
准方向D上游侧的横列的全部长方形的片向顶板部12侧弯曲而形成凸片型
上突起618pt,成为基准方向D下游侧的横列的全部长方形片向地面Bf侧
弯曲而形成凸片型下突起618ps。在这样构成的采热板618中,在第1肋板
18a以及第2肋板18b中与采热板18(参照图1)同样地发挥前缘效应。进
而,在水平板618c中,除了基准方向D最上游的边的前缘效应以外,沿水
平板618c流动的温度调节空气A在遇到凸片型上突起618pt或凸片型下突
起618ps时也发挥前缘效应,能够促进从温度调节空气A到采热板618的
热传递。另外,在本变形例的说明中,设为凸片型突起618p形成于水平板
618c,但也可以设为代替水平板618c,或与水平板618c一起形成于第1肋
板18a和/或第2肋板18b。
关于在本说明书中引用的出版物、专利申请以及包含专利的全部文献,
以相同限度对各文献分别进行了具体地表示、参照并编入,此外也以相同
限度对在这里叙述其全部内容,并在这里进行参照并编入。
与本发明的说明相关地(特别是与以下的技术方案相关地)所用的名词
以及同样的指示语的使用,只要在本说明书中未特别指出或明显与上下文
矛盾,则解释为言及单数以及多数这两方。语句“具备”、“具有”、“含有”、
以及“包含”,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解释为开放式术语(open-endterm)
(即“不限于包含~”的意思)。在本说明书中的数值范围的具体示例只要
未在本说明书中特别指出,则仅意味着发挥作为用于分别言及与该范围内
相当的各值的略记法的作用,各个值以在本说明书中个别地列举的方式编
入说明书中。在本说明书中说明过的全部的方法只要未在本说明书中特别
指出,或明显与上下文矛盾,则能够以所有的适当的顺序进行。在本说明
书中使用的所有例子或例示性的措辞(例如“等”)只要未特别主张,则仅
意味着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不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制。对于说明书中的
任意的措辞,不解释为将未记载在技术方案中的要素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所
不可欠缺的要素而进行表示。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包含为了实施本发明而本发明者所知的最佳的方
式、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对于本领域人员来说只要读过
上述说明则能够清楚这些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变形。本发明者期待熟练者恰
当地适用这样的变形,预定以在本说明书中具体地进行说明的以外的方法
来实施本发明。因此本发明以适用法律许可的方式包含,在本说明书中添
附的技术方案中所记载的内容的修正以及等同物。进而,只要在本说明书
中未特别指出或明显与上下文矛盾,则也在本发明包含全部的变形中的上
述要素的任意的组合。
符号说明
1冷暖气系统
10地板件
12顶板部
15散热板
18采热板
18a第1肋板
18b第2肋板
18c水平板
30隔板
30t贯通允许部
91空调
418采热板
418p分段突起
518采热板
518p三角突起
618采热板
618p凸片型突起
A温度调节空气
Bf地面
D基准方向
L采热板长度
R冷暖气室
S地板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