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应急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陆两栖应急系统.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44499A43申请公布日20140917CN104044499A21申请号201410278768522申请日20140621B60P3/00200601B60F3/00200601B61D3/1620060171申请人江阴荣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地址214406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徐霞客镇马镇工业园区C372发明人张云74专利代理机构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2210代理人唐纫兰沈国安54发明名称水陆两栖应急系统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所述系统包含有一活动装载于交通运输工具上的箱体;一停放于上述箱体内的水陆两栖船;上述箱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搁板。上述。
2、搁板上放置有应急救灾物资及装备,急救灾物资及装备包含但不限于燃油储备罐、发电机、定位装置、通讯装置、医疗装置、饮用水和粮食。本发明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具有调度方便、救急能力强的优点效果。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4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4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44499ACN104044499A1/1页21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含有一活动装载于交通运输工具(101)上的箱体(102);一停放于上述箱体(102)内的水陆两栖船;上述箱体(102)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搁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陆两。
3、栖应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运输为工具(101)为火车或汽车。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02)集装箱。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02)的箱门底部铰接于箱体底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搁板上放置有应急救灾物资及装备。6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其特征在于急救灾物资及装备为燃油储备罐、发电机、定位装置、通讯装置、医疗装置、饮用水和粮食。7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其特征在于急救灾物资及装备包含但不限于燃油储备罐、发电机、定位装置、通讯装置、医疗装置、饮用水和粮食。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陆两栖船包含有船体,以及安装于船体底部的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含有位于船体底部前方的前行走机构和位于后方的两个后行走机构;所述前行走机构包含有对称安装于支撑座(2)左右两端的前轮胎(1),所述支撑座(2)内安装有一摇摆轴(21),一连接座(3)的底部套装于该摇摆轴(21)上;该连接座(3)顶部设置有一转向轴(31),该转向轴(31)插入一支架(4)的底部轴孔内,有一升降油缸(6)的活塞杆铰接于支架(4)的底部,所述支架(4)上安装有一转向油缸(5),有一转向曲柄(32)的一端与转向油缸(5)的活塞杆相铰接,另一端与连接座(3)相铰接,所述。
5、升降油缸(6)的油缸座、支架(4)的顶部均铰接于连接板(7)上。9如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行走机构包含有一后支撑座,所述后支撑座上安装有后轮胎,所述后支撑座与一油缸的活塞杆相铰接,该油缸的油缸座铰接于船体底部。10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交通运输工具(101)上安装有一起吊装置。权利要求书CN104044499A1/4页3水陆两栖应急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用于城市内涝救灾、应急演练、不特定水域的紧急救助等场合的水陆两栖应急系统。背景技术0002近年来,国内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城市功能没有得到相。
6、应的升级,比如连续几年的城市内涝,缺乏相应的救灾系统,救灾协调功能完全无法发挥,延误了对城市居民的紧急救助;此外,在某些水域内发生船只倾覆、人员落水以及遭受各类自然灾害等险情时,救助船只无法及时赶来驰援,往往错过了黄金救援时间;上述问题的产生,此时人们急切的想要寻找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其必须具备长距离协同调运能力、短距离的自行调整能力,从而能够在闲时进行救灾应急演练、科研等,忙时能够紧急进行救助,在可协同周边的各个系统进行驰援,从而大大提高对突发气象灾难的应急处置能力。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调度方便、救急能力强的水陆两栖应急系统。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
7、的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所述系统包含有一活动装载于交通运输工具上的箱体;一停放于上述箱体内的水陆两栖船;上述箱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搁板。0005本发明水陆两栖应急系统,所述交通运输工具为火车或汽车。0006本发明水陆两栖应急系统,所述箱体为集装箱。0007本发明水陆两栖应急系统,所述箱体的箱门底部铰接于箱体底部。0008本发明水陆两栖应急系统,上述搁板上放置有应急救灾物资及装备。0009本发明水陆两栖应急系统,急救灾物资及装备为燃油储备罐、发电机、定位装置、通讯装置、医疗装置、饮用水和粮食。0010本发明水陆两栖应急系统,急救灾物资及装备包含但不限于燃油储备罐、发电机、定位装置、通讯装置、医疗。
8、装置、饮用水和粮食。0011本发明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所述水陆两栖船包含有船体,以及安装于船体底部的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含有位于船体底部前方的前行走机构和位于后方的两个后行走机构;所述前行走机构包含有对称安装于支撑座左右两端的前轮胎,所述支撑座内安装有一摇摆轴,一连接座的底部套装于该摇摆轴上;该连接座顶部设置有一转向轴,该转向轴插入一支架的底部轴孔内,有一升降油缸的活塞杆铰接于支架的底部,所述支架上安装有一转说明书CN104044499A2/4页4向油缸,有一转向曲柄的一端与转向油缸的活塞杆相铰接,另一端与连接座相铰接,所述升降油缸的油缸座、支架的顶部均铰接于连接板上。0012本发明一种。
9、水陆两栖应急系统,所述后行走机构包含有一后支撑座,所述后支撑座上安装有后轮胎,所述后支撑座与一油缸的活塞杆相铰接,该油缸的油缸座铰接于船体底部,所述前行走机构的前轮胎和后行走机构的的后轮胎均由油缸进行驱动,从而实现全时四驱行走(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在使用时即便选择性的只对前轮胎或后轮胎安装油缸进行驱动,也同样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所述后行走机构上安装有制动装置,从而起到停车制动功能。0013本发明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上述交通工具上安装有一起吊装置。0014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本专利并不局限应用于背景技术中所陈述的自然灾害、救灾应急演练、科研等领域,实际使用过程中无论将本专利系统应用于。
10、何种领域,均侵犯本专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交通运输工具可以方便的将系统运输前往救灾地,从而提高了其调度能力,减少了应急反应时间,从而提高了应急救灾的能力;并且通过箱体内配备的各类应急物资及装备,能够及时进行救援,并组建相应的临时指挥中心,提高了应急救灾的能力;并且本发明的前行走机构行走于崎岖路面时,通过摇摆轴的设计,可方便的根据路面情况进行摆动,提高其路面通行能力;并且左右对称前轮胎的设计,使得其重心更为稳定,受压更为均匀,从而有助于减小在行走过程中的压力,提高两栖船在陆上行走时的有效荷载,并防止局部因受力不均而导致承重过大断裂,有助于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00。
11、15图1为本发明水陆两栖应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2为本发明水陆两栖应急系统的前行走机构的装配效果示意图。0017图3为本发明水陆两栖应急系统的前行走机构的侧视图。0018图4为本发明水陆两栖应急系统的前行走机构的正视图。0019图5为本发明水陆两栖应急系统的前行走机构的仰视图。0020其中交通运输工具101、箱体102、起吊装置103;前轮胎1、支撑座2、连接座3、支架4、转向油缸5、升降油缸6、连接板7;摇摆轴21;转向轴31、转向曲柄32。具体实施方式0021参见图15,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水陆两栖应急系统,所述系统包含有一活动装载于交通运输工具101上的箱体102;交通运输工具101。
12、可以为火车、汽车等快速移动工具,装载方式可以选择吊装方式直接将箱体吊装至上述交通运输工具101上;一停放于上述箱体102内的水陆两栖船;优选的,上述箱体的箱门底部铰接于箱体底部,从而当放下箱门时,其成一自然坡度,方便水陆两栖船直接开进箱体,上述箱体可采用说明书CN104044499A3/4页5标准集装箱,以提高系统的通用性;优选的,上述交通工具上安装有一起吊装置103,用于方便的将箱体吊装至交通工具上进行运输,当运输至目的地时,能够立即将其吊下,以便用于一些没有基础设施的灾区;上述箱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搁板;上述搁板用于放置各类应急救灾物资及装备,如燃油储备罐、发电机、定位装置、通讯装置、医疗。
13、装置、饮用水、粮食等;当需要使用本专利系统时,可直接通过交通运输工具将上述装有水陆两栖船的箱体运往救灾地;达到目的地后,打开箱门后,水陆两栖船能够自行走下来,随后短途自行走至救灾水域内进行紧急救灾;同时,上述箱体内配备的各类物资能够满足救灾需求,救灾指挥人员可在箱体内搭建临时救灾指挥中心,通过箱体内配备的通讯装置进行救灾指挥;并且,通过使用本专利系统,相邻地域的应急系统可方便的赶往救灾地进行抢修救灾,无需每个地方配备大量的救生设备和物资,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救灾的应急能力;所述水陆两栖船包含有船体(船体采用宽型船体),以及安装于船体底部的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含有位于船体底部前方的前。
14、行走机构和位于后方的两个后行走机构;所述前行走机构包含有对称安装于支撑座2左右两端的前轮胎1,两个前轮胎1的中心轴线相重合,所述前轮胎1由液压马达驱动,所述支撑座2内安装有一摇摆轴21,该摇摆轴21的轴线方向与两个前轮胎1的中心轴线相垂直,一连接座3的底部套装与该摇摆轴21上,从而使得当行走在崎岖的路面上时,支撑座2能够带动前轮胎1进行左右上下摇摆,从而使得轮胎使用路面进行行走,同时,左右两个前轮胎1的设计,使得中心在支撑座2的中心,受力更为均匀,在行走过程中各个连接部位不容易因受力不均而发生断裂;同时,采用左右两个前轮胎1后,相比于常规的单轮胎行走结构,与路面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减小了对路面。
15、的压力,这一改变尤为重要,因为,水陆两栖船的应用场合多在海滩、沙地、沼泽、洪区等,这些场地供水陆两栖船行走的路面有一共同的特性就是路基较软,当水陆两栖船的轮胎压力过大时,轮胎容易嵌入软性的路基中,从而阻碍其行走;因此当本专利采用两个前轮胎后,有效的提高了接触面积,降低了前轮胎胎面对路基的压力,使得其不会陷入其中,增加了其路面通行能力,使得其适用范围更广阔的;所述连接座3顶部设置有一转向轴31,该转向轴31插入一支架4的底部轴孔内,该支架4的顶部铰接于水陆两栖船的船体底部,所述支架4上安装有一转向油缸5,有一转向曲柄32的一端与转向油缸5的活塞杆相铰接,另一端与连接座3相铰接,具体的讲,所述转向。
16、曲柄32顶部的销轴结构插入活塞杆的销孔内,所述连接座3上横向水平设置有两块耳板,两块耳板之间穿接有一竖向设置的销轴,且该销轴穿接在转向曲柄32底部的销孔内,从而使得转向曲柄32的顶部与转向油缸5的活塞杆相铰接,底部与连接座3相铰接;当转向油缸5的活塞杆伸缩时,即可通过曲柄32带动支撑座2在水平方向进行小角度的转向操作;同时,优选的,上述支架4为一“V”形结构,该“V”形结构的顶部两根连接杆均铰接于船体底部,“V”形结构使得系统连接更为稳定;有一升降油缸6的油缸座铰接于船体底部,升降油缸6的活塞杆铰接于支架4的底部,通过升降油缸6的伸缩,实现对前轮胎1的升降,从而当其航行于水面时,升起前轮胎1,。
17、当行走于路面上时,将前轮胎1放下即可;说明书CN104044499A4/4页6优选的,上述升降油缸6的油缸座、支架4的顶部均铰接于连接板7上,所述连接板7固定于船体底部;采用该种结构安装、改装均很方便,只需将上述行走机构总成整体安装于船体底部,然后再连接相应的油路管道即可;所述后行走机构包含有一后支撑座,所述后支撑座上安装有后轮胎,所述后支撑座与一油缸的活塞杆相铰接,该油缸的油缸座铰接于船体底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专利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而已,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构思所做的任何改动或改进,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4044499A1/4页7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044499A2/4页8图3说明书附图CN104044499A3/4页9图4说明书附图CN104044499A4/4页10图5说明书附图CN104044499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