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单元.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45801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5.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283561.2

申请日:

2013.07.08

公开号:

CN104047896A

公开日:

2014.09.17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4D 29/44申请日:20130708|||公开

IPC分类号:

F04D29/44

主分类号:

F04D29/44

申请人:

东普雷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松本顕; 高桥胜巳; 川浪隆幸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3.03.13 JP 2013-05014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徐金国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利用进行机器改良来提供一种更低噪音的送风单元。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述送风单元1,具有:间隔构件5,其具备使空气流通的贯穿孔21;整流构件7,其具备筒状部23,所述筒状部23设置于间隔构件5上并在间隔构件5的一侧包围贯穿孔21;及,离心风机9,其设置于间隔构件5的另一侧,以使空气流至筒状部23内与贯穿孔21中;并且,在所述送风单元1中,多个孔25均匀地设置于筒状部23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送风单元,具有:间隔构件,其具备使空气流通的贯穿孔;整流构件,其具备筒状部,所述筒状部设置于此间隔构件上并在前述间隔构件的一侧包围前述贯穿孔;及,离心风机,其设置于前述间隔构件的另一侧,以使空气流至前述筒状部内与前述贯穿孔中;并且,所述送风单元的特征在于:
多个孔均匀地设置于前述筒状部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单元,其中,前述圆筒状部上所设置的孔,形成为圆形,且由前述各孔而产生的前述筒状部的开口率为26.7%~44.2%。

3.
  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单元,其中,具有设置于前述间隔构件上的进气环,所述进气环在前述间隔构件的另一侧包围前述贯穿孔,并且,前述送风单元构成为使空气从前述间隔构件的贯穿孔至前述离心风机的吸气口为止,流过前述进气环内部,并且,
前述进气环的流路剖面,沿着从前述间隔构件的贯穿孔向前述离心风机的吸气口的方向而逐渐变小。

说明书

送风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单元,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离心风机来进行送风的送风单元。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机(空调机)或工业用送风机要求低噪音。已知尤其是采用有使用了离心风机(plug fan)的送风单元的这些机器,会因叶片的片数Z(片)与转数N(rev/min)而产生特定频率的声音。这称为NZ音,频率为f=N×Z÷60(Hz)的整数倍(参照专利文献1的第2页)。
专利文献1记载的送风单元是利用在离心风机(涡轮风扇)的吸入口(喇叭口)的外周围设置圆筒整流构件来减少NZ音。而且,作为揭示有与专利文献1同样的技术的文献,可以举出专利文献2。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1952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2811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因为空气调节机等的噪音得以减少越多就越好,所以,近年来呈现追求更低噪音机器的形势。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进行机器改良来提供一种更低噪音的送风单元。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送风单元,具有:间隔构件,其具备使空气流通的贯
穿孔;整流构件,其具备筒状部,所述筒状部设置于此间隔构件上并在前述间隔构
件的一侧包围前述贯穿孔;及,离心风机,其设置于前述间隔构件的另一侧,以使空气流至前述筒状部内与前述贯穿孔中;并且,在该送风单元中,多个孔均匀地设置于前述筒状部上。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送风单元,其中,前述圆筒状部上所设置的孔,形成为圆形,且由前述各孔而产生的前述筒状部的开口率为26.7%~44.2%。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送风单元,其中,具有设置于前述间隔构件上的进气环,所述进气环在前述间隔构件的另一侧包围前述贯穿孔,并且,前述送风单元构成为使空气从前述间隔构件的贯穿孔至前述离心风机的吸气口为止,流过前述进气环内部,并且,前述进气环的流路剖面,沿着从前述间隔构件的贯穿孔向前述离心风机的吸气口的方向而逐渐变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发挥下述的效果:可以利用进行机器改良来提供一种更低噪音的送风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中的II箭头方向来看而得的视图。
图3(a)是构成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的整流构件的立体图。
图3(b)是构成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的离心风机的立体图。
图4是构成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的进气环与离心风机的立体图。
图5是绘示构成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的整流构件的作用的立体图。
图6是绘示间隔构件的贯穿孔中的气流的速度分布的图。
图7是绘示先前的送风单元中的噪音的大小与频率的关系的图。
图8是绘示先前的送风单元与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中的噪 音的大小与频率的关系的图。
图9是绘示在送风单元中变更整流构件的筒状部的孔径时的噪音下降量的图。
图10是绘示在送风单元中变更整流构件的筒状部的内径时的噪音下降量的图。
图11是绘示在送风单元中变更整流构件的筒状部的高度时的噪音下降量的图。
符号说明
1  送风单元
5  间隔构件
7  整流构件
9  离心风机
21 间隔构件的贯穿孔
23 整流构件的筒状部
25 整流构件的筒状部的孔(小孔)
27 进气环
29 离心风机的吸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例如与先前的送风单元同样地用于空气调节机等中,如图1所示,具有框体3、间隔构件5、整流构件7及离心风机9而构成。在图1中,将框体3与间隔构件5透明地描绘,以便于观察图。
另外,以下为了方便说明,有时会将水平且特定的一方向设为纵向,将相对于纵向而呈正交的水平且特定的一方向设为横向,并将相对于纵向与横向而呈正交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上下方向)。
框体3形成为长方体状的箱状。即,框体3成为由矩形平板状的底面部(底面)11、矩形平板状的上面部(上面)13、及矩形平板状的4片侧面部(侧面)15所包围的形态。框体3的内部空间成为长方体状。
间隔构件5设置于框体3内,并将框体3的内部空间分为上侧的前室17 与下侧的后室19。前室17中,设置有未图示的空气吸入口,且导管(空气吸入导管)连接空气吸入口。后室19中,设置有未图示的空气吹出口,且导管(空气吹出导管)连接空气吹出口。
而且,若离心风机9旋转,则经由空气吸入导管、前室17、后室19、及送风导管而进行送风。
间隔构件5上,设置有使空气流通的贯穿孔21。整流构件7具有筒状部(例如圆筒状部)23,并与间隔构件5设置成一体。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在间隔构件5的一侧(上侧;前室17内)包围贯穿孔21。
离心风机9设置于间隔构件5的另一侧(下侧;后室19内)上,以使空气流至筒状部23内与贯穿孔21中。
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例如是由冲孔金属板所构成。而且,筒状部23上,设置有多数个孔(许多个小孔)25以用于减少因气流而生成的噪音。各孔25均匀地分散设置于整个筒状部23上。
并且,送风单元1上设置有进气环27。进气环27形成为筒状(圆环状),与间隔构件5设置成一体,并在间隔构件5的另一侧(下侧;后室19内)包围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
而且,构成使空气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至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为止,流过进气环27内部。即,进气环27使空气流过它的内侧,来将空气(气流)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引导至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
进气环27的流路剖面,沿着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向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沿着从上向下)的方向而逐渐变小,之后,在圆筒状部47处成为固定。
进一步详细地说明送风单元1。
间隔构件5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使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并在框体3的内部与框体3设置成一体。
利用设置间隔构件5,来将框体3内的空间分为长方体状的前室(上侧空间)17与长方体状的后室(下侧空间)19。
在间隔构件5的中央(纵向及横向的中央),设置有圆形的贯穿孔(在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上贯通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框体3内的前室17与后室19只利用贯穿孔21而彼此连接。另外,框体3与间隔构件5,例如是由 钢板所构成。
如图3(a)等所示,整流构件7具有中央设置有圆形贯穿孔31的圆板状部(凸缘部)33与筒状部23而构成。
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是利用折弯固定厚度的板状原材料来形成圆筒状,并在整流构件7的圆板状部33的厚度方向的一面上立起设置。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中心轴,通过整流构件7的圆板状部33的贯穿孔31的中心,且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与圆板状部33的贯穿孔31的内径彼此大致相等。
进一步说明,整流构件7为以下所示的立体形状。在特定平面上,描画沿上下方向延长的特定长度的第1线段。描画以第1线段的下端为起点,向右方延长的特定长度的第2线段。
继而,描画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所述中心轴位于距第1线段(第2线段的左端)特定距离的左侧。当将第1线段与第2线段(“L”字状的线)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进行360°旋转时,整流构件成为由“L”字状线的轨迹所表示的立体形状。
另外,因为实际上整流构件7的各部23、33具有厚度,所以,上述各线段具有特定的微小宽度(与各线段的延伸方向呈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并且,第1线段的轨迹成为筒状部23,第2线段的轨迹成为圆板状部33。
整流构件7位在间隔构件5的上侧并设置于间隔构件5上。在此状态中,整流构件7的圆板状部33的厚度方向成为上下方向,整流构件7的圆板状部33位在间隔构件5的上侧并与间隔构件5接触而重叠。而且,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包围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并从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的一面(上面)立起(从间隔构件5向上方延伸)。
另外,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中心轴,通过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的中心。并且,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的直径彼此大致相等。
并且,整流构件7是由钢板所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有可耐风速的强度,则也可以是由合成树脂等其他材料所构成。
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上所设置的小孔25,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筒状部23的壁部。小孔25为固定直径的圆形,各小孔25以固定间距(节距)彼此分离, 排列成棋盘格状。另外,各小孔25也能以Z字状(交错式)等其他形态排列,小孔25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以外的形状。此时,小孔25的形状期望为长圆状、椭圆状或使矩形的四角呈圆弧状的形状等的不存在尖角部的形状。
并且,期望任一小孔25均在筒状部23的端处不被切断。例如,当小孔25为圆形时,任一小孔25均不处于筒状部23的顶端(筒状部23的上端),在小孔25与筒状部23的上端之间,必须存在筒状部23的壁部,小孔25不会处于筒状部的顶端而成为弓形。
由孔25而产生的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开口率为26.7%~44.2%(例如26.7%、34.9%或44.2%)。
例如,孔25在筒状部23上以12mm的间距排列成棋盘格状。此处,当求孔25的直径为7mm时的开口率R(d=7)时,得出R(d=7)=72×π/242≒0.267,即开口率R(d=7)为26.7%(约27%)。在上述式中,“24”为孔25的间距的2倍的值。求孔25的直径为8mm时的开口率R(d=8),得出R(d=8)=82×π/242≒0.349,即开口率R(d=8)为34.9%(约35%)。求出孔25的直径为9mm时的开口率R(d=9),得出R(d=9)=92×π/242≒0.442,即开口率R(d=9)为44.2%(约44%)。
当离心风机9的圆形吸气口29的内径D2(参照图3(b))为φ347mm时,筒状部23的内径D3为φ380mm。另外,也可以使内径D3为329mm~430mm(例如329mm或430mm)。
筒状部23的高度尺寸H2为70mm,但也可以使高度尺寸H2为35mm~70mm(例如35mm或52.5mm)。
如图1、图2等所示,离心风机9与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下面)间隔少许距离,而被配置于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下侧)。离心风机9的旋转中心轴与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中心轴彼此一致,并通过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的中心。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形成为圆形,所述圆形的内径D2小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的直径(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D3)。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与贯穿孔21对向(贯穿孔21的圆与吸气口29的圆彼此平行)。
而且,若离心风机9利用制动器(actuator)(例如发动机37)而作旋转,则在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存在于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外侧的空气(前室17内的空气)被吸入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内,然后通过筒状部 23的内侧、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及进气环27,从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被吸入。被吸入离心风机9中的空气,从离心风机9的叶片39处,在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下侧),排出至离心风机9的外部(后室19内)。即,空气沿着叶片39从离心风机9的外周而被排出至后室19内。
这样一来,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从上流侧向下流侧),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及离心风机9依次排列。
并且,若离心风机9利用发动机37而作旋转,空气不仅来自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顶端(上端)的圆形开口部41,且会通过筒状部23上所开设的各小孔25而流入筒状部23内。
如图4所示,进气环27是由圆板状部(凸缘部)43、圆弧状部45、及圆筒状部47所构成。进气环27设置有圆弧状部45,这一点与整流构件7不同,但其他方面与整流构件7同样地构成。即,进气环27为以下所示的立体形状。
在特定平面内,描画沿左右方向延长的特定长度的第1线段。描画以第1线段的左端为起点并向下方延长的特定长度的第2线段。这样一来,第1线段的左端与第2线段的上端处,成为90°的尖角部。为去掉此角部,按照C倒角的要领,用1/4的圆弧使角部圆滑。
继而,描画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所述中心轴位于距第2线段(第1线段的左端)特定距离的左侧。当将圆弧状部放在中间来将彼此连接的第1线段与第2线段(角部成为圆弧状的“L”字状线)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进行360°旋转时,进气环27成为由上述“L”字状线的轨迹所表示的立体形状。
另外,因为实际上进气环27的各部具有厚度,所以,上述各线段和圆弧具有特定的微小宽度(与各线段或圆弧的延伸方向呈正交的方向的尺寸)。
进气环27的圆板状部43,由因1/4的圆弧而使左端侧变短的第1线段的轨迹所表示;进气环27的圆弧状部45,由1/4的圆弧所表示;进气环27的圆筒状部47,由因1/4的圆弧而使上端侧变短的第2线段的轨迹所表示。
进气环27位在间隔构件5的下侧,并设置于间隔构件5上。在此状态中,进气环27的圆板状部43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进气环27的圆板状部43位在间隔构件5的下侧,与间隔构件5接触并重叠。而且,进气环27的圆弧状部45与圆筒状部47包围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并从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立起(从间隔构件5向下方延伸)。在进气环27的下侧,设置有 离心风机9。
进气环27的圆筒状部47的中心轴,通过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的中心。并且,进气环27的圆弧状部45的内径(最大直径;进气环27的圆板状部43处的贯穿孔的内径)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的直径彼此大致相等。
进气环27是由圆板状部43、圆弧状部45、及圆筒状部47所构成,并以上述方式设置于间隔构件5上,由此,进气环27的流路剖面,沿着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向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沿着从上向下)的方向而逐渐变小。进气环27的流路剖面的面积,是在获得由相对于上下方向呈正交的平面而产生的剖面的情况下,由进气环27的内径所规定的部分的面积。
另外,进气环27例如是由钢等所构成,但也可以是由刚性树脂等其他材料所构成。
进一步说明离心风机9。
如图3、图4等所示,离心风机9具有以下部分而构成:主板49,其被配置于下侧,且为圆板状;侧板(吸气口形成体)51,其从主板49向上方隔开特定间隔而对向配置,并在中央具有吸气口29;及,叶片39,其在这些主板49和侧板51之间,沿圆周方向隔开特定间隔而配置多个。
与进气环27同样地,侧板51是由圆板状部(凸缘部)53、圆弧状部55、及圆筒状部57所构成。侧板51的圆板状部53位于叶片39侧(下侧),侧板51的圆弧状部55与圆筒状部57从圆板状部53向上方立起。
用于旋转驱动离心风机9的发动机(例如利用50Hz或60Hz的交流电源来驱动的四极感应电动机)37,它的框体借助发动机和离心风机支持体59,与间隔构件5设置成一体。另外,发动机和离心风机支持体59、发动机37、及离心风机9存在于框体3的后室19内。
发动机37的旋转输出轴,从发动机37的框体向上方突出。离心风机9与发动机37的旋转输出轴设置成一体。离心风机9的主板49位于下侧,多片(例如7片)叶片39位于主板49之上,侧板51位于叶片39之上。在离心风机9的侧板51的圆筒状部57的上端,形成有圆形的吸气口29。
离心风机9的旋转中心轴(发动机37的旋转输出轴的旋转中心轴)与进气环27的圆筒状部47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离心风机9的侧板51的圆筒状部57的内径(吸气口29的内径)D2,稍微大于进气环27的圆筒状部47的内径 D4或外径。而且,在上下方向上,进气环27的筒状部47的下端部进入离心风机9的侧板51的圆筒状部57的上端部,并彼此重叠。
另外,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D3为φ380mm,进气环27的圆筒状部47的内径(吸入口的直径)D4为φ330mm,内径D3为内径D4的约1.1倍。
并且,离心风机9的外径D1例如为φ500mm,高度H1例如为211mm。框体3的纵向尺寸B例如为1000mm,框体3的横向尺寸W例如为1000mm,框体3的高度尺寸H例如为2000mm。
并且,离心风机9是将钢板或铝板利用冲压加工等进行加工,并利用焊接或铆接等结合成为一体,但也可以是由合成树脂等其他材料所构成。
继而,说明送风单元1的动作。
从离心风机9停止的状态,若离心风机9作旋转,则从空气吸入导管进入前室17内的空气,从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被吸入。此所吸入的空气通过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内,且通过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与进气环27内,而从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进入离心风机9内。
进入离心风机9内的空气,通过叶片39之间,然后从叶片39的外周被排出至后室19内。然后,经由送风导管而被送风。
此处,因为先前的整流构件的筒状部上并未开孔,所以,进入整流构件的筒状部内的空气,是从整流构件的筒状部的开口部,或是越过整流构件的筒状部上端而流动(参照图5的箭头A1、A2)。来自开口部的气流与越过整流构件的筒状部上端的气流在流路中央汇集整流,但因吸入口(间隔构件的贯穿孔)的周边部分与吸入口中央的风速分布的不均匀性,会导致不会对离心风机9内部产生均等的气流。即,成为如图6中的线状图V1所示的速度分布。
并且,如果不设置整流构件,则不存在筒状部,因此会使间隔构件的贯穿孔的周边部分的空气流速变快,成为如图6中的线状图V2所示的速度分布。此时,也不会对离心风机9内部产生均等气流。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中,利用冲孔金属板来构成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而且,因为通过多个小孔(冲孔)25后的空气也会进入吸入口(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因为不仅会产生图5所示的由箭头A1、A2表示的气流,也会产生由箭头A3表示的气流),所以,可以缓和吸 入口周边部分与吸入口中央的风速分布的不均匀性。即,成为如图6中的线状图V3所示的速度分布。
这样一来,产生沿着离心风机9的内部形状且大致均匀的气流,从而可以减轻因叶轮(离心风机9)的叶板(叶片39)片数而产生的NZ音或总噪音。
继而,说明送风单元1的试验结果。
图7为先前的送风单元(比较例的送风单元)的噪音测定结果。另外,在用于获得以下所示的测定结果的测定中,将噪音测定传感器在框体3的外侧设置于框体3的近旁。并且,因为离心风机9的叶片片数Z为7(片),转数n为约1700(rev/min),所以,产生的NZ音为7×1700÷60≒200(Hz)的整数倍的音。进一步,这之后的测定结果利用完全相同的条件测定。
图7的横轴为噪音的频率,纵轴为噪音的大小。图7所示的线状图G1为未设置整流构件的送风单元的测定结果,图7所示的线状图G2为设置有筒状部上未设置孔的整流构件的送风单元的测定结果。
线状图G1与线状图G2彼此大致重叠。但在NZ音(200Hz、400Hz)的附近,线状图G2的噪音值下降。
图8为先前的送风单元(比较例的送风单元)与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的噪音测定结果。
图8的横轴为噪音的频率,纵轴为噪音的大小。图8所示的线状图G2为与图7的线状图G2相同的线状图,是安装有筒状部上未设置孔的整流构件的送风单元的测定结果。图8所示的线状图G3,是安装有筒状部23上设置孔25的整流构件7的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的测定结果。当比较线状图G2与线状图G3时,线状图G3所示的测定结果明显为更低噪音。尤其在NZ音(400Hz)的附近,噪音值下降。
图9绘示改变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孔25的直径时(7mm、8mm、9mm)的噪音测定结果。在图9的上侧的表所示的4个试验((1)~(4))中,使任一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D3均为φ380mm,并使任一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高度H2均为70mm。
并且,图9的上侧的表的最右列的“噪音(dB(A))”,表示作为噪音对象的所有频带中的噪音大小的合成值(整体(overall)),是图7或图8的线状图的下侧部分的面积。图9的下侧的柱形图表示图9的上侧的表的结果。
在图9表示的结果中,一部分噪音较大,但整体来说,在孔25的直径为7mm、8mm、9mm的任一情况中,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的噪音均较小。
图10绘示有改变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D3时(φ329mm、φ380mm、φ430mm)的噪音测定结果。在图10的上侧的表所示的6个试验((5)、(5')、(1)、(4)、(6)、(6'))中,使任一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高度H2均为70mm,当设有孔25时,使任一孔25的直径均为7mm。
图10的上侧的表的最右列的“噪音(dB(A))”与图9的“噪音(dB(A))”同样。图10的下侧的柱形图表示图10的上侧的表的结果。
在图10表示的结果中,一部分噪音也较大,但整体来说,在筒状部23的内径D3为φ329mm、φ380mm、φ430mm的任一情况中,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的噪音均较小。
图11绘示有改变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高度H2时(35mm、52.5mm、70mm)的噪音测定结果。在图11的上侧的表所示的6个试验((7)、(7')、(8)、(8')、(1)、(4))中,使任一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D4均为φ380mm,当设有孔25时,使任一孔25的直径均为7mm。
图11上侧的表的最右列的“噪音(dB(A))”与图9的“噪音(dB(A))”同样。图11下侧的柱形图表示图11上侧的表的结果。
在图11表示的结果中,在筒状部23的高度H2为35mm、52.5mm、70mm的任一情况中,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的噪音均较小。
根据送风单元1,利用在整流构件7的整个筒状部23上均匀地设置多个小孔25,可以减少噪音。即,基于图5或图6,在所示的作用下,相较于先前的设有圆筒整流构件的情况或未设置圆筒整流构件的情况,送风单元1可以使NZ音或总噪音下降。
并且,根据送风单元1,利用使由各孔25而产生的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开口率为26.7%~44.2%,可以使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内等的空气的流速更均匀,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减少噪音。
并且,根据送风单元1,以使空气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至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为止,流入进气环27内的方式来构成,且进气环27的流路剖面沿着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向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的方向而逐渐变小, 之后,进气环27的流路剖面固定(在圆筒状部47处固定),所以,空气会没有乱流地流至离心风机9,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减少噪音。
另外,在送风单元1中,未必需要如图1所示,将高度方向作为垂直方向使用,也可以在将高度方向等以倾斜的状态下使用,也可以在使高度方向成为水平的状态下使用,也可以在其上下颠倒的状态下使用。
进一步,本实施形态的噪音测定结果是在转数为1700(Rev/min)的情况下进行,所述转数是用60Hz的交流电源驱动四极感应电动机而获得。即使将所述电源变更为50Hz的电源,或是用其他频率驱动,或进一步变更叶片片数,而导致NZ音的频率不同,但相对效果不变。
并且,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也可以不由冲孔金属板构成,而是由网孔材料所构成。网孔材料是例如将剖面为圆形的细长的线材以纵横方向适当编织而形成的材料。
并且,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为圆筒状,但也可以为圆锥台形的侧面形状。即,可以使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处(下端)的内径最大(与贯穿孔21的内径为相同),并沿着向上的方向而内径逐渐变小,相反地,也可以使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处(下端)的内径最小(与贯穿孔21的内径相同),并沿着向上的方向而内径逐渐变大。

送风单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送风单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送风单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风单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风单元.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47896A43申请公布日20140917CN104047896A21申请号201310283561222申请日20130708201305014920130313JPF04D29/4420060171申请人东普雷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日本东京都72发明人松本顕高桥胜巳川浪隆幸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6代理人徐金国54发明名称送风单元57摘要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利用进行机器改良来提供一种更低噪音的送风单元。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述送风单元1,具有间隔构件5,其具备使空气流通的贯穿孔21;整流构件7,其具备筒状部23,所述筒状部23设置于间隔构件5上。

2、并在间隔构件5的一侧包围贯穿孔21;及,离心风机9,其设置于间隔构件5的另一侧,以使空气流至筒状部23内与贯穿孔21中;并且,在所述送风单元1中,多个孔25均匀地设置于筒状部23上。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9页附图8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9页附图8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47896ACN104047896A1/1页21一种送风单元,具有间隔构件,其具备使空气流通的贯穿孔;整流构件,其具备筒状部,所述筒状部设置于此间隔构件上并在前述间隔构件的一侧包围前述贯穿孔;及,离心风机,其设置于前述间隔构件的另一侧,以使空气流至前述。

3、筒状部内与前述贯穿孔中;并且,所述送风单元的特征在于多个孔均匀地设置于前述筒状部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单元,其中,前述圆筒状部上所设置的孔,形成为圆形,且由前述各孔而产生的前述筒状部的开口率为267442。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单元,其中,具有设置于前述间隔构件上的进气环,所述进气环在前述间隔构件的另一侧包围前述贯穿孔,并且,前述送风单元构成为使空气从前述间隔构件的贯穿孔至前述离心风机的吸气口为止,流过前述进气环内部,并且,前述进气环的流路剖面,沿着从前述间隔构件的贯穿孔向前述离心风机的吸气口的方向而逐渐变小。权利要求书CN104047896A1/9页3送风单元技术领域00。

4、01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单元,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离心风机来进行送风的送风单元。背景技术0002空气调节机(空调机)或工业用送风机要求低噪音。已知尤其是采用有使用了离心风机PLUGFAN的送风单元的这些机器,会因叶片的片数Z(片)与转数NREV/MIN而产生特定频率的声音。这称为NZ音,频率为FNZ60HZ的整数倍(参照专利文献1的第2页)。0003专利文献1记载的送风单元是利用在离心风机(涡轮风扇)的吸入口(喇叭口)的外周围设置圆筒整流构件来减少NZ音。而且,作为揭示有与专利文献1同样的技术的文献,可以举出专利文献2。0004先前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19521。

5、9号公报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281180号公报发明内容0008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0009然而,因为空气调节机等的噪音得以减少越多就越好,所以,近年来呈现追求更低噪音机器的形势。0010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进行机器改良来提供一种更低噪音的送风单元。0011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2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送风单元,具有间隔构件,其具备使空气流通的贯0013穿孔;整流构件,其具备筒状部,所述筒状部设置于此间隔构件上并在前述间隔构0014件的一侧包围前述贯穿孔;及,离心风机,其设置于前述间隔构件的另一侧,以使空气流至前述筒状部内与前述贯穿孔中;并且,在该送风单元中,多个孔均匀地设置。

6、于前述筒状部上。0015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送风单元,其中,前述圆筒状部上所设置的孔,形成为圆形,且由前述各孔而产生的前述筒状部的开口率为267442。0016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送风单元,其中,具有设置于前述间隔构件上的进气环,所述进气环在前述间隔构件的另一侧包围前述贯穿孔,并且,前述送风单元构成为使空气从前述间隔构件的贯穿孔至前述离心风机的吸气口为止,流过前述进气环内部,并且,前述进气环的流路剖面,沿着从前述间隔构件的贯穿孔向前述离心风机的吸气口的方向而逐渐变小。0017发明的效果说明书CN104047896A2/9页40018根据本发明。

7、,发挥下述的效果可以利用进行机器改良来提供一种更低噪音的送风单元。附图说明0019图1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的立体图。0020图2是从图1中的II箭头方向来看而得的视图。0021图3A是构成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的整流构件的立体图。0022图3B是构成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的离心风机的立体图。0023图4是构成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的进气环与离心风机的立体图。0024图5是绘示构成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的整流构件的作用的立体图。0025图6是绘示间隔构件的贯穿孔中的气流的速度分布的图。0026图7是绘示先前的送风单元中的噪音的大小与频率的关系的图。00。

8、27图8是绘示先前的送风单元与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中的噪音的大小与频率的关系的图。0028图9是绘示在送风单元中变更整流构件的筒状部的孔径时的噪音下降量的图。0029图10是绘示在送风单元中变更整流构件的筒状部的内径时的噪音下降量的图。0030图11是绘示在送风单元中变更整流构件的筒状部的高度时的噪音下降量的图。0031符号说明00321送风单元00335间隔构件00347整流构件00359离心风机003621间隔构件的贯穿孔003723整流构件的筒状部003825整流构件的筒状部的孔(小孔)003927进气环004029离心风机的吸气口具体实施方式0041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

9、单元1,例如与先前的送风单元同样地用于空气调节机等中,如图1所示,具有框体3、间隔构件5、整流构件7及离心风机9而构成。在图1中,将框体3与间隔构件5透明地描绘,以便于观察图。0042另外,以下为了方便说明,有时会将水平且特定的一方向设为纵向,将相对于纵向而呈正交的水平且特定的一方向设为横向,并将相对于纵向与横向而呈正交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上下方向)。0043框体3形成为长方体状的箱状。即,框体3成为由矩形平板状的底面部(底面)11、矩形平板状的上面部(上面)13、及矩形平板状的4片侧面部(侧面)15所包围的形态。框体3的内部空间成为长方体状。0044间隔构件5设置于框体3内,并将框体3的内部。

10、空间分为上侧的前室17与下侧的说明书CN104047896A3/9页5后室19。前室17中,设置有未图示的空气吸入口,且导管(空气吸入导管)连接空气吸入口。后室19中,设置有未图示的空气吹出口,且导管(空气吹出导管)连接空气吹出口。0045而且,若离心风机9旋转,则经由空气吸入导管、前室17、后室19、及送风导管而进行送风。0046间隔构件5上,设置有使空气流通的贯穿孔21。整流构件7具有筒状部(例如圆筒状部)23,并与间隔构件5设置成一体。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在间隔构件5的一侧(上侧;前室17内)包围贯穿孔21。0047离心风机9设置于间隔构件5的另一侧(下侧;后室19内)上,以使空气流。

11、至筒状部23内与贯穿孔21中。0048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例如是由冲孔金属板所构成。而且,筒状部23上,设置有多数个孔(许多个小孔)25以用于减少因气流而生成的噪音。各孔25均匀地分散设置于整个筒状部23上。0049并且,送风单元1上设置有进气环27。进气环27形成为筒状(圆环状),与间隔构件5设置成一体,并在间隔构件5的另一侧(下侧;后室19内)包围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0050而且,构成使空气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至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为止,流过进气环27内部。即,进气环27使空气流过它的内侧,来将空气(气流)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引导至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0051进气环2。

12、7的流路剖面,沿着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向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沿着从上向下)的方向而逐渐变小,之后,在圆筒状部47处成为固定。0052进一步详细地说明送风单元1。0053间隔构件5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使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并在框体3的内部与框体3设置成一体。0054利用设置间隔构件5,来将框体3内的空间分为长方体状的前室(上侧空间)17与长方体状的后室(下侧空间)19。0055在间隔构件5的中央(纵向及横向的中央),设置有圆形的贯穿孔(在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上贯通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框体3内的前室17与后室19只利用贯穿孔21而彼此连接。另外,框体3与间隔构件5,例如是。

13、由钢板所构成。0056如图3A等所示,整流构件7具有中央设置有圆形贯穿孔31的圆板状部(凸缘部)33与筒状部23而构成。0057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是利用折弯固定厚度的板状原材料来形成圆筒状,并在整流构件7的圆板状部33的厚度方向的一面上立起设置。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中心轴,通过整流构件7的圆板状部33的贯穿孔31的中心,且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与圆板状部33的贯穿孔31的内径彼此大致相等。0058进一步说明,整流构件7为以下所示的立体形状。在特定平面上,描画沿上下方向延长的特定长度的第1线段。描画以第1线段的下端为起点,向右方延长的特定长度的第2线段。0059继而,描画沿上下方向。

14、延伸的中心轴,所述中心轴位于距第1线段(第2线段的左端)特定距离的左侧。当将第1线段与第2线段(“L”字状的线)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进行360旋转时,整流构件成为由“L”字状线的轨迹所表示的立体形状。说明书CN104047896A4/9页60060另外,因为实际上整流构件7的各部23、33具有厚度,所以,上述各线段具有特定的微小宽度(与各线段的延伸方向呈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并且,第1线段的轨迹成为筒状部23,第2线段的轨迹成为圆板状部33。0061整流构件7位在间隔构件5的上侧并设置于间隔构件5上。在此状态中,整流构件7的圆板状部33的厚度方向成为上下方向,整流构件7的圆板状部33位在间隔构件5。

15、的上侧并与间隔构件5接触而重叠。而且,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包围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并从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的一面(上面)立起(从间隔构件5向上方延伸)。0062另外,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中心轴,通过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的中心。并且,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的直径彼此大致相等。0063并且,整流构件7是由钢板所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有可耐风速的强度,则也可以是由合成树脂等其他材料所构成。0064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上所设置的小孔25,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筒状部23的壁部。小孔25为固定直径的圆形,各小孔25以固定间距节距彼此分离,排列成棋盘格状。另外,各。

16、小孔25也能以Z字状交错式等其他形态排列,小孔25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以外的形状。此时,小孔25的形状期望为长圆状、椭圆状或使矩形的四角呈圆弧状的形状等的不存在尖角部的形状。0065并且,期望任一小孔25均在筒状部23的端处不被切断。例如,当小孔25为圆形时,任一小孔25均不处于筒状部23的顶端(筒状部23的上端),在小孔25与筒状部23的上端之间,必须存在筒状部23的壁部,小孔25不会处于筒状部的顶端而成为弓形。0066由孔25而产生的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开口率为267442(例如267、349或442)。0067例如,孔25在筒状部23上以12MM的间距排列成棋盘格状。此处,当求孔25的。

17、直径为7MM时的开口率RD7时,得出RD772/2420267,即开口率RD7为267(约27)。在上述式中,“24”为孔25的间距的2倍的值。求孔25的直径为8MM时的开口率RD8,得出RD882/2420349,即开口率RD8为349(约35)。求出孔25的直径为9MM时的开口率RD9,得出RD992/2420442,即开口率RD9为442(约44)。0068当离心风机9的圆形吸气口29的内径D2(参照图3B)为347MM时,筒状部23的内径D3为380MM。另外,也可以使内径D3为329MM430MM(例如329MM或430MM)。0069筒状部23的高度尺寸H2为70MM,但也可以使高。

18、度尺寸H2为35MM70MM(例如35MM或525MM)。0070如图1、图2等所示,离心风机9与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下面)间隔少许距离,而被配置于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下侧)。离心风机9的旋转中心轴与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中心轴彼此一致,并通过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的中心。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形成为圆形,所述圆形的内径D2小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的直径(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D3)。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与贯穿孔21对向(贯穿孔21的圆与吸气口29的圆彼此平行)。0071而且,若离心风机9利用制动器ACTUATOR(例如发动机37)而作旋转,则在间隔构件5的厚度。

19、方向的一侧,存在于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外侧的空气(前室17内的空气)说明书CN104047896A5/9页7被吸入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内,然后通过筒状部23的内侧、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及进气环27,从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被吸入。被吸入离心风机9中的空气,从离心风机9的叶片39处,在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下侧),排出至离心风机9的外部(后室19内)。即,空气沿着叶片39从离心风机9的外周而被排出至后室19内。0072这样一来,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从上流侧向下流侧),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及离心风机9依次排列。0073并且,若离心风机9利用发动机37而。

20、作旋转,空气不仅来自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顶端(上端)的圆形开口部41,且会通过筒状部23上所开设的各小孔25而流入筒状部23内。0074如图4所示,进气环27是由圆板状部(凸缘部)43、圆弧状部45、及圆筒状部47所构成。进气环27设置有圆弧状部45,这一点与整流构件7不同,但其他方面与整流构件7同样地构成。即,进气环27为以下所示的立体形状。0075在特定平面内,描画沿左右方向延长的特定长度的第1线段。描画以第1线段的左端为起点并向下方延长的特定长度的第2线段。这样一来,第1线段的左端与第2线段的上端处,成为90的尖角部。为去掉此角部,按照C倒角的要领,用1/4的圆弧使角部圆滑。0076继。

21、而,描画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所述中心轴位于距第2线段(第1线段的左端)特定距离的左侧。当将圆弧状部放在中间来将彼此连接的第1线段与第2线段(角部成为圆弧状的“L”字状线)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进行360旋转时,进气环27成为由上述“L”字状线的轨迹所表示的立体形状。0077另外,因为实际上进气环27的各部具有厚度,所以,上述各线段和圆弧具有特定的微小宽度(与各线段或圆弧的延伸方向呈正交的方向的尺寸)。0078进气环27的圆板状部43,由因1/4的圆弧而使左端侧变短的第1线段的轨迹所表示;进气环27的圆弧状部45,由1/4的圆弧所表示;进气环27的圆筒状部47,由因1/4的圆弧而使上端侧变短的第。

22、2线段的轨迹所表示。0079进气环27位在间隔构件5的下侧,并设置于间隔构件5上。在此状态中,进气环27的圆板状部43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进气环27的圆板状部43位在间隔构件5的下侧,与间隔构件5接触并重叠。而且,进气环27的圆弧状部45与圆筒状部47包围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并从间隔构件5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立起(从间隔构件5向下方延伸)。在进气环27的下侧,设置有离心风机9。0080进气环27的圆筒状部47的中心轴,通过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的中心。并且,进气环27的圆弧状部45的内径(最大直径;进气环27的圆板状部43处的贯穿孔的内径)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的直径彼此大致相等。008。

23、1进气环27是由圆板状部43、圆弧状部45、及圆筒状部47所构成,并以上述方式设置于间隔构件5上,由此,进气环27的流路剖面,沿着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向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沿着从上向下)的方向而逐渐变小。进气环27的流路剖面的面积,是在获得由相对于上下方向呈正交的平面而产生的剖面的情况下,由进气环27的内径所规定的部分的面积。0082另外,进气环27例如是由钢等所构成,但也可以是由刚性树脂等其他材料所构说明书CN104047896A6/9页8成。0083进一步说明离心风机9。0084如图3、图4等所示,离心风机9具有以下部分而构成主板49,其被配置于下侧,且为圆板状;侧板(吸气口形成体。

24、)51,其从主板49向上方隔开特定间隔而对向配置,并在中央具有吸气口29;及,叶片39,其在这些主板49和侧板51之间,沿圆周方向隔开特定间隔而配置多个。0085与进气环27同样地,侧板51是由圆板状部(凸缘部)53、圆弧状部55、及圆筒状部57所构成。侧板51的圆板状部53位于叶片39侧(下侧),侧板51的圆弧状部55与圆筒状部57从圆板状部53向上方立起。0086用于旋转驱动离心风机9的发动机(例如利用50HZ或60HZ的交流电源来驱动的四极感应电动机)37,它的框体借助发动机和离心风机支持体59,与间隔构件5设置成一体。另外,发动机和离心风机支持体59、发动机37、及离心风机9存在于框体。

25、3的后室19内。0087发动机37的旋转输出轴,从发动机37的框体向上方突出。离心风机9与发动机37的旋转输出轴设置成一体。离心风机9的主板49位于下侧,多片(例如7片)叶片39位于主板49之上,侧板51位于叶片39之上。在离心风机9的侧板51的圆筒状部57的上端,形成有圆形的吸气口29。0088离心风机9的旋转中心轴(发动机37的旋转输出轴的旋转中心轴)与进气环27的圆筒状部47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离心风机9的侧板51的圆筒状部57的内径(吸气口29的内径)D2,稍微大于进气环27的圆筒状部47的内径D4或外径。而且,在上下方向上,进气环27的筒状部47的下端部进入离心风机9的侧板51的圆筒状。

26、部57的上端部,并彼此重叠。0089另外,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D3为380MM,进气环27的圆筒状部47的内径(吸入口的直径)D4为330MM,内径D3为内径D4的约11倍。0090并且,离心风机9的外径D1例如为500MM,高度H1例如为211MM。框体3的纵向尺寸B例如为1000MM,框体3的横向尺寸W例如为1000MM,框体3的高度尺寸H例如为2000MM。0091并且,离心风机9是将钢板或铝板利用冲压加工等进行加工,并利用焊接或铆接等结合成为一体,但也可以是由合成树脂等其他材料所构成。0092继而,说明送风单元1的动作。0093从离心风机9停止的状态,若离心风机9作旋转,则从空。

27、气吸入导管进入前室17内的空气,从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被吸入。此所吸入的空气通过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内,且通过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与进气环27内,而从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进入离心风机9内。0094进入离心风机9内的空气,通过叶片39之间,然后从叶片39的外周被排出至后室19内。然后,经由送风导管而被送风。0095此处,因为先前的整流构件的筒状部上并未开孔,所以,进入整流构件的筒状部内的空气,是从整流构件的筒状部的开口部,或是越过整流构件的筒状部上端而流动(参照图5的箭头A1、A2)。来自开口部的气流与越过整流构件的筒状部上端的气流在流路中央汇集说明书CN104047896A7/9页9整。

28、流,但因吸入口(间隔构件的贯穿孔)的周边部分与吸入口中央的风速分布的不均匀性,会导致不会对离心风机9内部产生均等的气流。即,成为如图6中的线状图V1所示的速度分布。0096并且,如果不设置整流构件,则不存在筒状部,因此会使间隔构件的贯穿孔的周边部分的空气流速变快,成为如图6中的线状图V2所示的速度分布。此时,也不会对离心风机9内部产生均等气流。0097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中,利用冲孔金属板来构成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而且,因为通过多个小孔(冲孔)25后的空气也会进入吸入口(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因为不仅会产生图5所示的由箭头A1、A2表示的气流,也会产生由箭头A3表示。

29、的气流),所以,可以缓和吸入口周边部分与吸入口中央的风速分布的不均匀性。即,成为如图6中的线状图V3所示的速度分布。0098这样一来,产生沿着离心风机9的内部形状且大致均匀的气流,从而可以减轻因叶轮(离心风机9)的叶板(叶片39)片数而产生的NZ音或总噪音。0099继而,说明送风单元1的试验结果。0100图7为先前的送风单元(比较例的送风单元)的噪音测定结果。另外,在用于获得以下所示的测定结果的测定中,将噪音测定传感器在框体3的外侧设置于框体3的近旁。并且,因为离心风机9的叶片片数Z为7(片),转数N为约1700REV/MIN,所以,产生的NZ音为7170060200HZ的整数倍的音。进一步,。

30、这之后的测定结果利用完全相同的条件测定。0101图7的横轴为噪音的频率,纵轴为噪音的大小。图7所示的线状图G1为未设置整流构件的送风单元的测定结果,图7所示的线状图G2为设置有筒状部上未设置孔的整流构件的送风单元的测定结果。0102线状图G1与线状图G2彼此大致重叠。但在NZ音200HZ、400HZ的附近,线状图G2的噪音值下降。0103图8为先前的送风单元(比较例的送风单元)与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的噪音测定结果。0104图8的横轴为噪音的频率,纵轴为噪音的大小。图8所示的线状图G2为与图7的线状图G2相同的线状图,是安装有筒状部上未设置孔的整流构件的送风单元的测定结果。图8所示的。

31、线状图G3,是安装有筒状部23上设置孔25的整流构件7的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的测定结果。当比较线状图G2与线状图G3时,线状图G3所示的测定结果明显为更低噪音。尤其在NZ音400HZ的附近,噪音值下降。0105图9绘示改变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孔25的直径时7MM、8MM、9MM的噪音测定结果。在图9的上侧的表所示的4个试验14中,使任一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D3均为380MM,并使任一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高度H2均为70MM。0106并且,图9的上侧的表的最右列的“噪音DBA”,表示作为噪音对象的所有频带中的噪音大小的合成值整体OVERALL,是图7或图8的线状图的下。

32、侧部分的面积。图9的下侧的柱形图表示图9的上侧的表的结果。0107在图9表示的结果中,一部分噪音较大,但整体来说,在孔25的直径为7MM、8MM、9MM的任一情况中,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的噪音均较小。说明书CN104047896A8/9页100108图10绘示有改变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D3时329MM、380MM、430MM的噪音测定结果。在图10的上侧的表所示的6个试验5、5、1、4、6、6中,使任一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高度H2均为70MM,当设有孔25时,使任一孔25的直径均为7MM。0109图10的上侧的表的最右列的“噪音DBA”与图9的“噪音DBA”同样。图10。

33、的下侧的柱形图表示图10的上侧的表的结果。0110在图10表示的结果中,一部分噪音也较大,但整体来说,在筒状部23的内径D3为329MM、380MM、430MM的任一情况中,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的噪音均较小。0111图11绘示有改变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高度H2时35MM、525MM、70MM的噪音测定结果。在图11的上侧的表所示的6个试验7、7、8、8、1、4中,使任一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内径D4均为380MM,当设有孔25时,使任一孔25的直径均为7MM。0112图11上侧的表的最右列的“噪音DBA”与图9的“噪音DBA”同样。图11下侧的柱形图表示图11上侧的表的结果。。

34、0113在图11表示的结果中,在筒状部23的高度H2为35MM、525MM、70MM的任一情况中,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送风单元1的噪音均较小。0114根据送风单元1,利用在整流构件7的整个筒状部23上均匀地设置多个小孔25,可以减少噪音。即,基于图5或图6,在所示的作用下,相较于先前的设有圆筒整流构件的情况或未设置圆筒整流构件的情况,送风单元1可以使NZ音或总噪音下降。0115并且,根据送风单元1,利用使由各孔25而产生的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的开口率为267442,可以使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内等的空气的流速更均匀,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减少噪音。0116并且,根据送风单元1,以使空气从间隔构件。

35、5的贯穿孔21至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为止,流入进气环27内的方式来构成,且进气环27的流路剖面沿着从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向离心风机9的吸气口29的方向而逐渐变小,之后,进气环27的流路剖面固定(在圆筒状部47处固定),所以,空气会没有乱流地流至离心风机9,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减少噪音。0117另外,在送风单元1中,未必需要如图1所示,将高度方向作为垂直方向使用,也可以在将高度方向等以倾斜的状态下使用,也可以在使高度方向成为水平的状态下使用,也可以在其上下颠倒的状态下使用。0118进一步,本实施形态的噪音测定结果是在转数为1700REV/MIN的情况下进行,所述转数是用60HZ的交流电源驱动四极。

36、感应电动机而获得。即使将所述电源变更为50HZ的电源,或是用其他频率驱动,或进一步变更叶片片数,而导致NZ音的频率不同,但相对效果不变。0119并且,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也可以不由冲孔金属板构成,而是由网孔材料所构成。网孔材料是例如将剖面为圆形的细长的线材以纵横方向适当编织而形成的材料。0120并且,整流构件7的筒状部23为圆筒状,但也可以为圆锥台形的侧面形状。即,可以使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处(下端)的内径最大(与贯穿孔21的内径为相同),并沿着向上的方向而内径逐渐变小,相反地,也可以使间隔构件5的贯穿孔21处(下端)的内径最小说明书CN104047896A109/9页11(与贯穿孔21的内径相同),并沿着向上的方向而内径逐渐变大。说明书CN104047896A111/8页12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047896A122/8页13图3说明书附图CN104047896A133/8页14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4047896A144/8页15图6图7说明书附图CN104047896A155/8页16图8说明书附图CN104047896A166/8页17图9说明书附图CN104047896A177/8页18图10说明书附图CN104047896A188/8页19图11说明书附图CN104047896A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液体变容式机械;液体泵或弹性流体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