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工业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用冲灰水处理污水的方法。 目前,处理工业污水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建设二级污水处理厂,但因其投资多,运行费用高而不能全面普及。采用较为实用的土地处理,氧化塘一级处理等方法又不能有效地降低化学纤维及棉浆造纸废水的污染物,使之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在我国哈尔滨市的粉煤灰处理厂是用粉煤灰处理印染和二级污水处理厂,虽然其投资较低并首创用粉煤灰处理污水的先例,但由于它采用的是“搬灰就水”的方法,在处理过程中,仍存在着粉煤灰的运输量大,清除污泥的难度、劳动量和费用较高等不足,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火力发电厂废水-冲灰水,处理化学纤维和棉浆造纸污水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输水就水”的方案,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将污水输送到火力发电厂地贮灰厂,混合冲灰水和污水,使污水在冲灰水的吸附絮凝、稀释作用下,降低其中污染物的含量,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的总体方案是:
将含有效量粉煤灰的冲灰水与待处理的污水按1∶0.77-1.54的比例充分混合,排入沉淀池库中,蓄留、沉淀水中的污染物后泄放。
相混合的冲灰水和污水所含物质是:
火力发电厂冲灰水中含有0.2-0.3%余碳粉末和Fe、Al、Ca、Mg、Sl等氧化物,冲灰水的化学氧耗量(COD浓度)约为20-30mg/L;污水是化纤及棉浆造纸废水。
冲灰水粉煤灰含量为5%,污水COD浓度小于400mg/L时,污水量应小于冲灰水总量的1.5倍。
处理污水的水利设施是:
将污水输送至火力发电厂的贮灰场,并使污水在冲灰水的出水口处与冲灰水混合,在贮灰场建沉降池,澄清池隔板,在排放口(10)设置滚水坝,橡胶浮坝或隔油档板。
日处理3-4万吨化纤及棉浆造纸污水,需蓄留、沉淀的时间为7-10天。
本发明的附图有:
图1是用于冲灰水、污水混合、蓄留、排放的水利设施示意图。
附图给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对其进一步说明如下:
1、使污水中污染物降低的基本原理:
一个中型火力发电厂(发电量约30万千瓦),每天用近3万吨水将约1500吨的粉煤灰冲入贮灰场,这种冲灰水中约含0.2-0.3%的余碳粉末(60-90吨),对污水中污染物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并可降低污水的粘度而发生共沉淀。还由于冲灰水中高价金属离子的絮凝作用,再加上冲灰水的COD只有20-30mg/l,远低于污水的COD浓度(约400mg/l),对污水有明显的稀释作用。所有这些因素将大幅度降低污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当污水COD浓度为400mg/l以下,污水为冲灰水的1.5倍以下时,对污水的色度及重金属的去除作用更强,其出水水质优于二级污水处理厂。
用冲灰水处理污水的水利设施及处理过程:
以发电厂的贮灰场(2)原有设施为基础,使污水在冲灰水的出水口(1)与冲灰水混合后,并在3×0.5×400m的明渠(3)内的流动过程中,充分混合接触完成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絮凝和稀释作用。
混合后的水先后经隔坝(9)流入沉淀池(4)、(5),澄清池(6)、(8)。沉淀池和澄清池由隔坝(7)分隔,其中沉淀池总容积为160000m3,平均水深4米,分两部分交替使用。流入沉淀池的混合水由于流速降低,在重力作用下,粉煤灰及其所吸附的污染物和其絮凝物迅速沉淀,停留15小时左右以完成污水的一级处理。在沉降池与澄清池的连接处(5)设置高约0.2m溢流堰,靠溢流作用进一步减少进入澄清池的悬浮物。
澄清池(6)、(8)有效容积分别为14万m3(水深1-3.5米)、39万m3(水深0.5-3米),两池连接处设溢流堰,高度约为20cm。经沉降处理后的污水,再在这两个池中停留5-8天,靠污水中悬浮物的再沉降及生化自净作用去除其中难降解的有机物,相当于小规模兼性氧化塘,使BOD(生化需氧量)进一步下降,下降率为50%。
3、当污水COD浓度(400mg/l时,冲灰水中粉煤灰的含量为5%时,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是:
污水冲灰水混合比为1.50∶1,最低混合时间大于2mln,最低流速0.43m/s,沉降池容积大于2万m3,深度大于2m,溢流堰高度20-40cm;澄清池水深1-4m,停留时间大于2天。
本发明所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1、采用“输水就灰”手段,以火力发电厂的贮灰场为基本设施,利用火力发电厂的冲灰水处理化纤及棉浆造纸污水,其处理效果可达到或优于二级污水处理厂水平,具有效果稳定,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等显著特点。
2、本发明对污水中主要污染指标COD、BOD、Zn、SS、色度的总下降率分别为75%、85%、95%、60%、88%,.对色度和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尤为显著,其适用范围较宽,为处理城市污水开辟了廉价实用的新途径。
3、用火力发电厂冲灰水处理污水按日均处理污水3-4万吨计算,每年可处理污水1300余万吨,处理成本仅为0.04元/吨,与二级污水处理厂0.16元/吨相比,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污水处理费用16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