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持电子装置, 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实现站立功能的手持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手持电子装置是指可让使用者随身携带及操作使用的电子装置。 手持电子装置通 常具有较小的体积与重量, 以便于使用者随身携带。 常见的手持电子装置有移动电话、 多媒 体播放器、 个人数字助理、 掌上型游戏机、 手持卫星导航及笔记型电脑等。
目前市面上所贩售的手持电子装置通常没有配备支撑架或脚架。因此, 当使用者 欲将手持电子装置放置于桌面上来欣赏影片时, 则必须将手持电子装置放置在辅助工具, 例如与手持电子装置相容的一底座 (dock) 上, 才能够使手持电子装置站立起来。换言之, 使用者必须添购可搭配手持电子装置的底座, 才能实现手持电子装置的站立功能, 因此将 造成额外的支出。同时, 底座不利于携行, 使用者通常无法随身携带底座外出, 使得手持电 子装置搭配底座实现的站立功能受到使用场合的限制。另一方面, 若仅是由使用者采用手 持的方式, 也会有使用不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站立功能的手持电子装置, 能让使用者在使用 手持电子装置时不需通过其他工具或是用手握持手持电子装置。
本发明提出一种手持电子装置, 包括一第一机体、 一第二机体、 一连动机构以及一 脚架。第二机体滑设于第一机体上。连动机构设置于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之间。连动机构 具有相互连动的一从动端与一主动端, 并且从动端从动于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脚架滑设 于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之间, 并且从动于连动机构的主动端。当第二机体沿一操作方向远 离第一机体时, 主动端带动脚架沿操作方向移动, 且第一机体暴露出脚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由从动端输入沿操作方向的 一第一冲程 (stroke) 至连动机构, 而连动机构由主动端对应输出沿操作方向的一第二冲 程至脚架, 且第二冲程大于第一冲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相邻的两个表面上分别设有 一第一导轨以及一第二导轨, 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相交并且具有小于 90 度的夹角。连动机 构位于两个表面之间, 而从动端滑设于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内, 并且位于第一导轨与第二 导轨的交点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连动机构包括一连杆, 连杆的一端滑设于第一导 轨与第二导轨的交点上, 以作为从动端, 而连杆的另一端连接脚架, 以作为主动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脚架枢接于连杆, 以朝着远离第二机体的方向枢 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手持电子装置更包括一弹性件, 设置于脚架与连杆的枢轴上, 以对脚架提供朝着远离第二机体的方向枢转的力矩。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的夹角实质上为 45 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实质上垂直于操作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手持电子装置更包括一荧幕, 荧幕配置于第二机 体上, 且荧幕与第一机体分别位于第二机体的相对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上述的手持式电子装置更包括多个喇叭, 喇叭配置于第 一机体面向第二机体的一侧, 当第二机体沿操作方向相对于第一机体移动时, 第二机体暴 露出喇叭。
基于上述, 当使用者欲使用手持电子装置时, 只需将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沿 操作方向滑动, 脚架即可通过连动机构的带动而被第一机体暴露出来, 进而可朝着远离第 二机体的方向枢转。 因此, 本发明的手持电子装置可通过脚架而站立于一表面上, 使用者不 须经由手持或是辅助工具便可进行例如观赏影片或是聆听音乐等动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 下文特举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附图 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 1A 至图 1C 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实现站立功能的操作步骤 ; 图 2 是图 1C 的手持电子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
图 3A 至图 3C 依序绘示手持电子装置 100 内部的连动机构的作动流程 ;
图 4A 至图 4C 与图 5A 至图 5C 分别为不同视角的手持电子装置 100 内部的连动机 构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 : 手持电子装置
110 : 第一机体
112 : 第一导轨
112a : 第一端
112b : 第二端
120 : 第二机体
122 : 第二导轨
122a : 第三端
122b : 第四端
130 : 连动机构
132 : 从动端
132a : 第一滑块
132b : 第二滑块
134 : 主动端
140 : 脚架
150 : 喇叭
160 : 荧幕 170 : 操作方向 180 : 弹性件 d: 距离 S1 : 第一冲程 S2 : 第二冲程具体实施方式
图 1A 至图 1C 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实现站立功能的操作 步骤。图 2 是图 1C 的手持电子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请参考图 1A 与图 1B, 手持电子 装置 100 包括一第一机体 110、 一第二机体 120、 一连动机构 130( 绘示于图 3A 中 ) 与一脚 架 140, 并且第二机体 120 滑设于第一机体 110 上。在本实施例中, 手持电子装置 100 例如 是滑盖式手机或是滑盖式个人数位助理。
在本实施例中, 手持电子装置 100 的第二机体 120 上具有一荧幕 160, 其例如是一 液晶显示荧幕。此外, 为了实现多媒体影音功能, 手持电子装置 100 的第一机体 110 上更可 设置有喇叭 150。喇叭 150 配置于第一机体 110 面向第二机体 120 的一侧, 而荧幕 160 与第 一机体 110 分别位于第二机体 120 的相对两侧。当使用者沿一操作方向 170 推动第二机体 120 相对于第一机体 110 移动时, 第二机体 120 可暴露出喇叭 150。如此一来, 使用者即可 同时观赏荧幕 160 所播放的影片, 并且聆听喇叭 150 所播放的音乐。反之, 当使用者不再使 用手持电子装置 100 时, 则将第二机体 120 推回原本的位置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 为了实现手持电子装置 100 的站立功能, 以便于使用者使用手持 电子装置 100 的影音功能, 本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 100 进一步整合了隐藏式的脚架 140。 在第一机体 110 与第二机体 120 为图 1A 所示的收合状态时, 脚架 140 被收纳于手持电子装 置 100 中, 而当使用者操作第一机体 110 与第二机体 120 相对移动而成为如图 1B 所示的展 开状态过程中, 脚架 140 会同步伸出手持电子装置 100 外。之后, 如图 1C 与图 2 所示, 脚架 140 可朝着远离第二机体 120 的方向枢转, 以使手持电子装置 100 通过脚架 140 而站立于一 平面上, 进而可让使用者较为轻松地观看荧幕 160。 以下更配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手持电子装 置 100 内部的连动机构的作动流程。
图 3A 至图 3C 依序绘示前述手持电子装置 100 内部的连动机构的作动流程, 其中 为了清楚表示连动机构, 图 3A 至图 3C 省略了部分的第二机体 120。此外, 图 4A 至图 4C 与 图 5A 至图 5C 分别为不同视角的手持电子装置 100 内部的连动机构的示意图, 其中图 4A 至 图 4C 省略了第二机体 120 以表示第一机体 110 与连动机构的连接关系, 图 5A 至图 5C 省略 了第一机体 110 以表示第二机体 120 与连动机构的连接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 前述的连动机构例如是一连杆 130, 而第一机体 110 与第二机体 120 上分别设有对应于连杆 130 的第一导轨 112 与第二导轨 122, 以通过第一导轨 112 与第 二导轨 122 来带动连杆 130 作动, 使连杆 130 驱动脚架 140 伸出手持电子装置 100 外。
请先参考图 3A、 图 4A 与图 5A, 在本实施例中, 设置于第一机体 110 与第二机体 120 之间的连杆 130 具有相互连动的一从动端 132 与一主动端 134, 并且从动端 132 是从动于第 一机体 110 与第二机体 120。另外, 脚架 140 滑设于第一机体 110 与第二机体 120 之间, 并且从动于连杆 130 的主动端 134。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机体 110 与第二机体 120 相邻的两个表面上可分别设有一第 一导轨 112 以及一第二导轨 122, 并且连杆 130 位于这两个相邻的表面之间。连杆 130 的一 端 132, 作为一从动端, 滑设于第一导轨 112 与第二导轨 122 内, 并且位于第一导轨 112 与第 二导轨 122 的交点上。更详细而言, 连杆 130 的一端 132 枢设有第一滑块 132a 与第二滑块 132b, 第一滑块 132a 位于第二导轨 122 内, 第二滑块 132b 位于第一导轨 112 内, 以使连杆 130 的一端 132 可随着第一机体 110 与第二机体 120 的相对移动而同时沿第一导轨 112 与 第二导轨 122 移动。此外, 连杆 130 的另一端 134, 作为一主动端, 连接脚架 140。
请参考图 3B、 图 4B 与图 5B, 第一导轨 112 与第二导轨 122 具有小于 90 度的夹角, 此夹角例如是 45 度。在本实施例中, 第二导轨 122 的延伸方向实质上是垂直于操作方向 170。当使用者沿操作方向 170 推动第二机体 120 相对于第一机体 110 滑动时, 第二机体 120 会带动从动端 132 由第一导轨 112 的一第一端 112a 往一第二端 112b 移动。再者, 从动 端 132 通过上述的移动方式也会同时由第二导轨 122 的一第三端 122a 往一第四端 122b 移 动。值得注意的是, 主动端 134 会受到从动端 132 带动, 进而带动脚架 140 移动而被第一机 体 110 暴露出来。 请接着参考图 3C、 图 4C 与图 5C, 脚架 140 突出于第一机体 110 之后, 可相对于第 一机体 110 与第二机体 120 枢转。更进一步地说, 脚架 140 可以通过其与连杆 130 连接的 枢轴为轴心, 而朝着远离第二机体 120 的方向枢转。如此一来, 手持电子装置 100 即可通过 脚架 140 而实现站立功能。本实施例可在脚架 140 与连杆 130 的枢轴上设置一弹性件 180, 例如一扭力弹簧, 用以对脚架 140 提供朝着远离第二机体 120 的方向枢转的力矩。
通过上述设计, 使用者仅需通过单手操作手持电子装置 100, 使第二机体 120 相对 于第一机体 110 滑动, 就可以使脚架 140 伸出手持电子装置 100, 以实现手持电子装置 100 的站立功能。因此, 使用者可免去繁复的操作步骤, 相当省时省力。当然, 前述连杆型态的 连动机构仅是举例之用, 实际上,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参照前述实施例的说明之后, 当可通 过其他例如齿轮组或是机构连动件的组合来达成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此处不再重复 赘述。
另外, 前述实施例所提出的连动机构具有待机时可完全收纳 ( 隐藏 ) 脚架, 而使用 时可伸出足够长度的脚架至手持电子装置外的特色。 亦即, 在前述实施例的作动流程中, 脚 架实际移动的冲程会大于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之间相互移动的冲程, 使得伸出手持电子装 置外的脚架具有足够的长度, 足以稳固支撑手持电子装置, 而使手持电子装置不至于因重 心不稳而倾倒。
请再度参考图 1A、 图 1B、 图 4A 与图 4B, 当第一机体 110 与第二机体 120 沿操作方 向 170 相对滑动一距离 d 时, 第一机体 110 与第二机体 120 会由从动端 132 沿操作方向 170 输入一等同于距离 d 的第一冲程 S 1 至连杆 130。因此, 从动端 132 会移动第一冲程 S1 而 由第一导轨 112 的第一端 112a 移动至第二端 112b。
接着, 主动端 134 会受到从动端 132 带动而对应输出沿操作方向 170 的一第二冲 程 S2 至脚架 140。特别的是, 第二冲程 S2 会大于第一冲程 S1, 以使脚架 140 可伸出手持电 子装置 100 外。亦即, 脚架 140 实际移动的冲程 S2 会大于第一机体 110 与第二机体 120 之 间相互移动的距离 d, 以使伸出于手持电子装置 100 外的脚架 140 具有足够的长度, 而可以
稳固地支撑住手持电子装置 100。
综上所述, 当使用者欲使用手持电子装置时, 只需将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沿 操作方向滑动, 脚架即可通过连动机构的带动而被第一机体暴露出来, 进而可朝着远离第 二机体的方向枢转。 因此, 本发明的手持电子装置可通过脚架而站立于一表面上, 以便于使 用者可直接观赏手持电子装置的荧幕, 并聆听由喇叭所发出的声音, 而不需要用手握持住 手持电子装置或是放置在底座上。此外, 本发明的手持电子装置可将脚架完全收纳于第一 机体与第二机体之间, 以提升手持电子装置的携带便利性。 另一方面, 脚架实际移动的冲程 会大于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之间相互移动的冲程, 使得伸出手持电子装置外的脚架具有足 够的长度, 足以稳固支撑手持电子装置, 而使手持电子装置不至于因重心不稳而倾倒。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 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所属技术 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可作一些的更动与润饰, 故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