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提供封闭式夹持空间来稳固夹持定位背光源灯管的灯管支撑架及具有所述灯管支撑架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现今,为了方便组装及运送,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量产制造上通常将许多零件预先组装成模块(module),例如由背光源及扩散板等构成的背光(back light)模块,以及后续再由背光模块结合液晶面板与前框而构成的液晶模块等。
请参照图1所示,其揭示一种现有的背光模块的分解立体图以及一种现有的背光源灯管支撑架的示意图,其中一液晶模块10大致包含一前框11、一液晶面板12、及一背光模块13,所述前框11用以将所述液晶面板12固定在所述背光模块13上。所述背光模块13则包含了一背板130、一反射板131、数个背光源灯管132、数个固定座(socket)133、数个支撑架(fastener)134、数个光学膜片135及一胶框136。所述背板130用以承载所述反射板131。所述背光源灯管132两端的电极端子或引线利用位于所述反射板131至少一侧的所述固定座133来固定在所述背板130上。同时,所述背光源灯管12的管体利用所述支撑架134来固定在所述反射板131上。所述光学膜片135设置在所述背光源灯管132的上方,所述胶框136用以保护所述背光模块13的上述组件。
如图1A所示,所述支撑架134通常包含一支撑板134a、二卡扣端134b、二对弹性臂134c及一顶撑杆134d。所述二卡扣端134b是由所述支撑板134a的下表面向下延伸而成,所述二卡扣端134b用以卡扣固定在所述反射板131的组装孔(未标示)上。所述二对弹性臂134c是由所述支撑板134a的上表面向上延伸而成,每一对所述弹性臂134c可以形成一开放式的夹持空间来弹性卡掣夹持所述背光源灯管132的管壁。再者,所述顶撑杆134d用以顶撑所述光学膜片135的下表面,以免所述光学膜片135向下凹陷。
然而,所述支撑架134在实际使用上具有的问题是:为了组装所述背光源灯管132,所述二弹性臂134c之间具一朝上的开口,以供所述背光源灯管132卡入。但是,在组装后进一步执行冲击测试时,所述背光源灯管132仍容易由所述开口向上跳出而脱离由所述二弹性臂134c形成的开放式夹持空间,因此会造成所述背光模块13因所述背光源灯管132的异位而造成画面亮度异常,进而影响其冲击测试的良品率(yield)。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另一种解决方案是预先设计缩小所述二弹性臂134c之间的开口宽度,以使所述背光源灯管132不易脱离所述开口。然而,此一开口变窄的设计却也造成所述背光源灯管132的卡入组装作业变得更困难,甚至会因为组装施力不当而造成灯管破裂。
故,有必要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其中灯管支撑架具有由至少一组的下夹持部的下夹持空间及上夹持部的上夹持空间所定义而成的至少一封闭式夹持空间,以用来稳固夹持定位至少一背光源灯管,因此可确实防止背光源灯管脱离灯管支撑架,故有利于提高灯管组装可靠度与灯管冲击测试的良品率。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其中灯管支撑架的上夹持部可利用可挠连结部直接一体连结于下夹持部,故有利于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与减少构件数量。
为达成本发明的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所述灯管支撑架包含:一支撑板;至少一下夹持部,凸设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一上表面,且所述下夹持部各具有二下结合端及一下夹持空间;至少一上夹持部,各具有二上结合端及一上夹持空间,所述上结合端组装结合于所述下结合端,使得所述下夹持空间及上夹持空间共同定义形成一封闭式夹持空间,以夹持定位一背光源灯管;以及,至少一卡扣端,凸设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一下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所述下夹持部及所述卡扣端是一体成型的结构,所述上夹持部与上述一体成型的结构分开设置。
再者,本发明提供另一种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所述灯管支撑架包含:一支撑板;至少一下夹持部,凸设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一上表面,且所述下夹持部各具有一下结合端、一可挠(flexible)连结部及一下夹持空间;至少一上夹持部,各具有一上结合端及一上夹持空间,所述上夹持部利用所述可挠连结部直接一体连结于所述下夹持部,且所述上结合端组装结合于所述下结合端,使得所述下夹持空间及上夹持空间共同定义形成一封闭式夹持空间,以夹持定位一背光源灯管;以及,至少一卡扣端,凸设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一下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所述下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及所述卡扣端是一体成型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结合端包含一下卡钩及一下卡槽,且所述上结合端包含一上卡钩及一上卡槽,所述下卡钩对应卡掣结合所述上卡槽,所述上卡钩对应卡掣结合所述下卡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卡钩另包含一倾斜面,以便所述上卡钩卡入所述下卡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结合端各另包含至少一下挡块,位于所述下卡钩及下卡槽的至少一侧;同时,所述上结合端另对应包含至少一上挡块,位于所述上卡钩及上卡槽的至少一侧,且所述下挡块对位于所述上挡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结合端包含一下插板及一下插槽,且所述上结合端包含一上插板及一上插槽,所述下插板对应插入所述上插槽,所述上插板对应插入所述下插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灯管支撑架另包含一顶撑杆,凸设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所述顶撑杆的一顶端呈圆弧状,以顶撑一背光模块的一光学膜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灯管支撑架是由透光材料制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透光材料是透光的弹性缓冲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背光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A是现有的背光源灯管支撑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的局部使用示意图。
图3是图2灯管支撑架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灯管支撑架的组合立体图。
图4A是图4灯管支撑架右半侧的下夹持部及卡扣端的立体图,其示意了由图4右半侧由前方
右下的角度倾斜观看下夹持部及卡扣端的构形。
图4B是图4灯管支撑架右半侧的上夹持部的立体图,其示意了由图4右半侧前方偏左的角度些微倾斜观看上夹持部的构形。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灯管支撑架的侧视图。
图5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灯管支撑架的上、下夹持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灯管支撑架的侧视图。
图6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灯管支撑架的上、下夹持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灯管支撑架的侧视图。
图7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灯管支撑架的上、下夹持部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再者,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请参照图2所示,其揭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的局部使用示意图,其中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灯管支撑架20主要应用在液晶显示器(LCD)的背光模块领域,所述背光模块主要包含一背板、一反射板、至少一背光源灯管30、至少一灯管支撑架20、二支持部及至少二固定座,本发明于下文将详细说明所述灯管支撑架20的细部构造,至于所述背光模块的其它组件则请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的灯管支撑架20可应用在各种形式的背光模块中,因此并不限制所述背光模块的其它组件的构造。
请参照图3及4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灯管支撑架20包含一支撑板21、至少一下夹持部22、至少一上夹持部23、至少一卡扣端24及一顶撑杆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夹持部22、所述上夹持部23及所述卡扣端24的数量皆为两个,但并不限于此。所述支撑板21、所述下夹持部22、所述卡扣端24及所述顶撑杆25是一体成型的结构,而所述上夹持部23则与上述一体成型的结构分开设置。所述灯管支撑架20优选全部是由透光材料制成,所述透光材料优选则是透光的弹性缓冲材料。所述支撑板21是概呈一细长条状的水平板体,所述下夹持部22是凸设形成在所述支撑板21的一上表面,所述上夹持部23是以可拆卸的方式组装结合于所述下夹持部22,且所述下夹持部22及上夹持部23共同用以夹持定位所述背光源灯管30。再者,所述卡扣端24则是凸设形成在所述支撑板21的一下表面。
请参照图4A所示,其揭示图4灯管支撑架右半侧的下夹持部及卡扣端的立体图,图4A示意了由图4右半侧由前方
右下的角度倾斜观看下夹持部22及卡扣端24的构形,其中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下夹持部22主要由二弧状凸臂所构成,所述下夹持部22各具有二下结合端及一下夹持空间2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结合端包含一下卡钩221、一下卡槽222及至少一下挡块223。所述下夹持空间220是指形成在所述二弧状凸臂之间的概呈半圆形的空间。所述下结合端的下卡钩221、下卡槽222及下挡块223是形成在每一所述弧状凸臂的两顶端上。所述下卡钩221是一朝上的钩状物,所述下卡槽222则对应形成在所述下卡钩221的下方,而所述下挡块223位于所述下卡钩221及下卡槽222的至少一侧,例如形成在其右侧、左侧或两侧。若每一所述下结合端仅设置单一个所述下挡块223,则所述下夹持部22两个下结合端的下挡块223优选是设置在不同侧(如分别设在左侧及右侧)。再者,如图3及4所示,在所述下夹持空间220的内周面适当位置也可形成至少一凸点,以支撑所述背光源灯管30,及减少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
请参照图4B所示,其揭示图4灯管支撑架右半侧的上夹持部的立体图,图4B示意了由图4右半侧前方偏左的角度些微倾斜观看上夹持部23的构形,其中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上夹持部23主要是一半圆形或弧形的构件,所述上夹持部23各具有二上结合端及一上夹持空间2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结合端包含一上卡钩231、一上卡槽232及至少一上挡块233。所述上夹持空间230是指形成在所述半圆形或弧形的构件内概呈半圆形的空间。所述上结合端的上卡钩231、上卡槽232及上挡块233是形成在所述半圆形或弧形的构件的两底端上。所述上卡钩231是一朝下的钩状物,所述上卡槽232则对应形成在所述上卡钩231的上方,而且所述上卡钩231优选另包含一倾斜面231a,以便所述上卡钩231能平顺的卡入所述下卡槽222。所述上挡块233位于所述上卡钩231及上卡槽232的至少一侧,例如形成在其左侧、右侧或两侧。若每一所述上结合端仅设置单一个所述上挡块233,则所述上夹持部23两个上结合端的上挡块233优选是设置在不同侧(如分别设在右侧及左侧)。再者,在所述上夹持空间230的内周面适当位置也可形成至少一凸点,以支撑所述背光源灯管30,及减少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
请参照图2、3及4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卡扣端24则是凸设形成在所述支撑板21的下表面,所述二卡扣端24用以卡扣固定在所述背光模块的反射板的组装孔上,其组装方式可参考图1所示。再者,所述顶撑杆25是凸设形成在所述支撑板21的上表面,所述顶撑杆的一顶端25呈圆弧状,可以顶撑所述背光模块的一光学膜片,例如扩散板,其组装方式也可参考图1所示。
请参照图2至4B所示,当利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灯管支撑架20来夹持定位所述背光源灯管30时,首先将所述背光源灯管30放置在所述下夹持部22的下夹持空间220内,接着将所述上夹持部23组装在所述下夹持部22上。此时,所述上结合端的上卡钩231将卡入所述下结合端的下卡槽222内,同时所述下结合端的下卡钩221将卡入所述上结合端的上卡槽232内。在组装后,所述下挡块223阻止所述上卡钩231水平滑动脱离所述下卡槽222,所述上挡块233阻止所述下卡钩221水平滑动脱离所述上卡槽232。再者,所述下夹持空间220及上夹持空间230可共同定义形成一封闭式夹持空间,以供夹持定位所述背光源灯管30。接着,利用所述二卡扣端24将所述灯管支撑架20卡扣固定在所述背光模块的反射板的组装孔上,如此即可完成所述背光源灯管30的支撑定位作业。
请参照图5及5A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相似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并大致沿用相同组件名称及图号,但第二实施例的差异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20的下夹持部22的下结合端仅具有所述下卡钩221及下卡槽222,但省略了所述下挡块223;同时,所述上夹持部23的上结合端仅具有所述上卡钩231及上卡槽232,但省略了所述上挡块233。所述下结合端及上结合端的卡入组装结合方式相同于第一实施例,但亦可另以水平滑动插入的方式来进行组装。亦即,所述上卡钩231可水平滑动插入所述下卡槽222内,而所述下卡钩221可水平滑动插入所述上卡槽232内。在组装后,也可以点上少许透明黏着剂,以确保所述下夹持部22及上夹持部23之间的组装可靠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夹持部22的下结合端的下卡钩221优选另具有圆弧状表面的设计。在所述上夹持部23的上结合端的上卡钩231欲由上而下通过所述下卡钩221并卡入所述下卡槽222的期间,所述下卡钩221的圆弧状表面设计将有利于使所述上卡钩231顺利通过所述下卡钩221并卡入所述下卡槽222。
请参照图6及6A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相似于本发明第一及二实施例,并大致沿用相同组件名称及图号,但第三实施例的差异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20的下夹持部22的下结合端具有一下插板224及一下插槽225,以取代所述下卡钩221及下卡槽222,并省略了所述下挡块223;同时,所述上夹持部23的上结合端具有一上插板234及一上插槽235,以取代所述上卡钩231及上卡槽232,并省略了所述上挡块233。所述下结合端及上结合端的组装结合方式相同于第二实施例的水平滑动插入的方式。亦即,所述上插板234可水平滑动插入所述下插槽225内,而所述下插板224可水平滑动插入所述上插槽235内。在组装后,也可以点上少许透明黏着剂,以确保所述下夹持部22及上夹持部23之间的组装可靠性。
请参照图7及7A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相似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并大致沿用相同组件名称及图号,但第四实施例的差异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20的下夹持部22各具有一下结合端、一可挠连结部226及一下夹持空间220;同时,所述上夹持部23各具有一上结合端及一上夹持空间230。所述可挠连结部226具有可挠性(flexibility),其可挠性来自于透光的弹性缓冲材料本身的材料性质。所述上夹持部23的一底端利用所述可挠连结部226直接一体连结于所述下夹持部22的一顶端,因此所述可挠连结部226可做为一枢接点,使所述上夹持部23可相对于所述可挠连结部226进行枢转而进行开启或关闭动作,以使所述上夹持部23的另一底端的上结合端离开所述下夹持部22的另一顶端的下结合端,或使所述上结合端组装结合于所述下结合端。在所述上结合端组装结合于所述下结合端之后,将使得所述下夹持空间220及上夹持空间230共同定义形成一封闭式夹持空间,以夹持定位所述背光源灯管30。由于所述上夹持部23可利用所述可挠连结部226直接一体连结于所述下夹持部22,故有利于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与减少构件数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夹持部22的下结合端的下卡钩221优选另具有圆弧状表面的设计。在所述上夹持部23的上结合端的上卡钩231欲由上而下通过所述下卡钩221并卡入所述下卡槽222的期间,所述下卡钩221的圆弧状表面设计将有利于使所述上卡钩231顺利通过所述下卡钩221并卡入所述下卡槽222。
如上所述,相较于现有背光模块的灯管支撑架在二弹性臂之间具一朝上的开口,因而存在某一程度的灯管跳脱风险及不利组装等缺点,图2至7的本发明灯管支撑架20具有由至少一组的下夹持部22的下夹持空间220及上夹持部23的上夹持空间230所定义而成的至少一封闭式夹持空间,以用来稳固夹持定位至少一背光源灯管30,因此可确实防止所述背光源灯管30脱离所述灯管支撑架20,故有利于提高所述背光源灯管30的组装可靠度与所述背光源灯管30的冲击测试良品率。再者,如图7及7A所示,所述灯管支撑架20的上夹持部23可利用所述可挠连结部226直接一体连结于所述下夹持部22,故也有利于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与减少构件数量。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公开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