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屏幕间的显示内容切换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屏幕间的显示内容切换方法.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31432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1.11 CN 102314329 A *CN102314329A* (21)申请号 201010220932.9 (22)申请日 2010.07.01 G06F 3/14(2006.01) G06F 3/048(2006.01) (71)申请人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桃园县 (72)发明人 梁次震 胡明椿 应汉兴 胡峻铭 陈立达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史新宏 (54) 发明名称 多屏幕间的显示内容切换方法 (57) 摘要 在一第一屏幕与一第二屏幕间的显示内。
2、容切 换方法。第一屏幕为主屏幕。一视窗显示于第一 屏幕与第二屏幕其中的一屏幕。该方法包括 : (a) 根据第一屏幕与第二屏幕间的相对位置, 计算一 视窗搬移位移量 ; (b) 进行主屏幕切换, 将第二屏 幕设定为主屏幕 ; (c) 取得视窗切换后的一座标 ; (d) 若视窗于切换前位于第一屏幕, 将视窗搬移 位移量加上视窗切换后的座标, 取得一第一显示 座标 ; (e) 若视窗于切换前是位于第二屏幕, 将视 窗切换后的座标减去视窗搬移位移量, 取得一第 二显示座标 ; 以及 (f) 根据该第一显示座标或该 第二显示座标, 将该视窗由该第一屏幕与该第二 屏幕的该屏幕搬移至该第一屏幕与该第二屏幕的。
3、 其中的另一屏幕。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7 页 CN 102314333 A1/2 页 2 1. 一种在一第一屏幕与一第二屏幕间的显示内容切换方法, 该第一屏幕为主屏幕, 一 视窗显示于该第一屏幕与该第二屏幕其中的一屏幕, 该方法包括 : (a) 根据该第一屏幕与该第二屏幕间的相对位置, 计算一视窗搬移位移量 ; (b) 进行主屏幕切换, 将该第二屏幕设定为主屏幕 ; (c) 取得该视窗切换后的一座标 ; (d) 若该视窗于切换前位于该第一屏幕, 将该视窗搬移位移量加上该视窗切换后的该 座。
4、标, 取得一第一显示座标 ; (e) 若该视窗于切换前位于该第二屏幕, 将该视窗切换后的该座标减去该视窗搬移位 移量, 取得一第二显示座标 ; 以及 (f) 根据该第一显示座标或该第二显示座标, 将该视窗由该第一屏幕与该第二屏幕的 该屏幕搬移至该第一屏幕与该第二屏幕的其中的另一屏幕。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中, 该步骤 (a) 还包括 : 确认该第一屏幕与该第二屏幕的个别解析度。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该方法还包括 : 记录视窗的原始显示顺序。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中, 还包括 : 如果该视窗为一最大化视窗或一最小化视窗, 则 : 将该视窗回复成。
5、一般可视视窗 ; 移动该视窗 ; 以及 回复为该最大化视窗或该最小化视窗。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中, 该视窗为一可视视窗。 6. 一种在多屏幕间的显示内容切换方法, 该方法包括 : (a) 接收一主屏幕切换指令, 以进行主屏幕切换 ; (b) 确认该些屏幕间的相对位置与各屏幕的解析度 ; (c) 记录在各屏幕上的所有可视视窗的原始显示顺序 ; (d) 移动各屏幕上的每一可视视窗 ; 以及 (e) 根据所记录的原始显示顺序, 重新设定所有移动后可视视窗的显示顺序。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方法, 其中, 该步骤 (d) 包括 : (d1) 根据该些屏幕的相对位置, 计算一视。
6、窗搬移位移量 ; (d2) 进行主屏幕切换 ; (d3) 取得该可视视窗切换后的一座标 ; (d4) 若该可视视窗于切换前位于主屏幕, 将该可视视窗搬移位移量加上该视窗切换后 的该座标, 取得一第一显示座标 ; (d5) 若该可视视窗于切换前非位于主屏幕, 将该视窗切换后的该座标减去该视窗搬移 位移量, 以取得一第二显示座标 ; 以及 (d6) 根据该第一显示座标或该第二显示座标, 将该视窗于该些屏幕之间移动。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方法, 其中, 该步骤 (d1) 还包括 : 确认该第一屏幕与该第二屏幕的个别解析度。 9.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方法, 该方法还包括 : 权 利 要 求。
7、 书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2/2 页 3 如果该视窗为一最大化视窗或一最小化视窗, 则 : 将该视窗回复成一般视窗 ; 移动该视窗 ; 以及 回复为该最大化视窗或该最小化视窗。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1/6 页 4 多屏幕间的显示内容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屏幕间的显示内容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Windows 操作系统可支持多屏幕, 以支持两个屏幕为例, 操作模式会设定为 延伸 桌面模式 (extension mode) 。其中一个屏幕会被操作系统视为主屏幕 (prim。
8、ary), 编号为 1 ; 其他屏幕则为次屏幕, 编号为 2、 3、 4 等等。 0003 在桌面设定中, 使用者可以自行选择欲使用哪个屏幕为主屏幕。主屏幕的设定主 要影响工具行位置和屏幕座标系统的定义。于 Windows 操作系统中, 工具行 (task bar) 固 定置放于主屏幕中, 其他次屏幕不会显示出工具行。 在屏幕座标系统中, 主屏幕的左上角会 被定义为(0, 0), 而其他屏幕(亦即次屏幕)的座标系统须参考这些屏幕间的相对位置与此 屏幕解析度而定。 0004 图 1A 与图 1B 显示现有技术中, 使用者进行主屏幕切换的示意图。如图 1A 所示, 使用者于屏幕M1上开启了视窗P1。
9、与P2, 于屏幕M2上则开启了视窗P3, 且使用者将屏幕M1 定为主屏幕, 因此工具行 110 显示于屏幕 M1( 主屏幕 )。 0005 假设, 使用者切换主屏幕, 将屏幕 M2 定为主屏幕。则工具行 110 将显示于屏幕 M2( 主屏幕 ), 如图 1B 所示。然而, 在主屏幕切换后, 视窗 P1、 P2 仍位在屏幕 M1, 视窗 P3 仍 旧位于屏幕 M2, 并未随主屏幕的切换而变动。 0006 故而, 于现有技术中, 当使用者切换主屏幕时, 原本已经开启的视窗并不会因为主 屏幕切换而移动显示位置, 仍会停留在原本屏幕上。对于使用者而言, 仍需要将视窗 P1、 P2 拉回新主屏幕上, 因。
10、此具有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多屏幕的显示内容切换方法, 当切换主屏幕时, 视窗位置会 跟着移动, 原本显示于原主屏幕的程序 / 视窗会移动到新主屏幕 ; 原本显示于原次屏幕的 程序 / 视窗会移动到新次屏幕。如此可增加使用者的便利。 0008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在一第一屏幕与一第二屏幕间的显示内容切换方法, 第一屏幕为主屏幕, 一视窗显示于第一屏幕与第二屏幕其中的一屏幕。该方法包括 : (a) 根 据第一屏幕与第二屏幕间的相对位置, 计算一视窗搬移位移量 ; (b) 进行主屏幕切换, 将第 二屏幕设定为主屏幕 ; (c) 取得视窗切换后的一座标 ; (d) 。
11、若视窗于切换前位于第一屏幕, 将视窗搬移位移量加上视窗切换后的座标, 以取得一第一显示座标 ; (e) 若视窗于切换前 位于第二屏幕, 将视窗切换后的座标减去视窗搬移位移量, 以取得一第二显示座标 ; 以及 (f) 根据第一显示座标或第二显示座标, 将视窗由第一屏幕与第二屏幕的该屏幕搬移至第 一屏幕与第二屏幕的其中的另一屏幕。 0009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在多屏幕间的显示内容切换方法, 包括 : (a) 接收 一主屏幕切换指令, 以进行主屏幕切换 ; (b) 确认屏幕间的相对位置与各屏幕的解析度 ; 说 明 书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2/6 页 5 。
12、(c) 记录在各屏幕上的所有可视视窗的原始显示顺序 ; (d) 移动各屏幕上的每一可视视窗 ; 以及 (e) 根据所记录的原始显示顺序, 重新设定所有移动后可视视窗的显示顺序。 0010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 下文特举实施例, 并结合附图式, 作详细说 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1 图 1A 与图 1B 显示于习知技术中, 使用者进行主屏幕切换的示意图。 0012 图 2A 与图 2B 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使用者进行主屏幕切换的示意图。 0013 图 3A 图 3D 显示于延伸桌面模式下, 双屏幕的相对位置与其左上角座标的示意 图。 0014 图 4A 图 4C 显示本发明实。
13、施例于移动视窗的示意图。 0015 图 5A 与图 5B 显示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三屏幕的示意图。 0016 图 6A 与图 6B 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操作流程图。 0017 附图符号说明 0018 M1 M3 : 屏幕 P1 P3、 P1 P3 : 视窗 0019 110、 210、 310、 410、 510 : 工具行 610 660 :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于本发明实施例中, 在多屏幕系统中, 当切换主屏幕时, 视窗位置会跟着移动。原 本显示于原主屏幕的程序 / 视窗会移动到新主屏幕而非停留于原主屏幕 ; 原本显示于原次 屏幕的程序 / 视窗, 也移动到新次屏幕。以下将以 “原主。
14、屏幕” 代表主屏幕切换前的主屏幕, “原次屏幕” 代表主屏幕切换前的次屏幕。同理,“新主屏幕” 代表进行主屏幕切换前的主屏 幕,“新次屏幕” 代表进行主屏幕切换后的次屏幕。 0021 图 2A 与图 2B 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使用者进行主屏幕切换的示意图。如图 2A 所示, 使用者于屏幕 M1 上开启了视窗 P1 与 P2, 于屏幕 M2 上则开启了视窗 P3, 假设使用者 将屏幕 M1 定为主屏幕, 因此工具行 210 显示于屏幕 M1。 0022 而后使用者切换主屏幕, 将屏幕 M2 定为新主屏幕。工具行 210 将显示于屏幕 M2( 主屏幕 ), 如图 2B 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15、 在主屏幕切换后, 原本显示于原主屏幕 M1 的视窗 P1、 P2 的显示位置会被移动到新主屏幕 M2, 成为视窗 P1 与 P2 ; 原本显示于原次屏 幕 M2 的视窗 P3 的显示位置则被移动到新次屏幕 M1, 成为视窗 P3 。工具行 210 则随主屏 幕的切换而显示于新主屏幕 M2。 0023 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如何于切换主屏幕时, 本发明实施例以双屏幕系统 为例说明, 但应当了解本发明其他可能实施例可应用于两个以上的屏幕。请参考图 3A 图 3D, 其显示双屏幕 ( 含主屏幕与次屏幕 ) 于切换前的相对位置与其左上角座标的示意图。 假设所有屏幕解析度皆为 1024*768, 。
16、屏幕 M1 为原主屏幕, 屏幕 M2 为原次屏幕。于 Windows 操作系统下, 主屏幕的左上角座标定义为 (0, 0)。如图 3A 所示, 原主屏幕 M1 位于原次屏幕 M2 的左方, 原主屏幕 M1 的左上角座标为 (0, 0) 而原次屏幕 M2 的左上角座标为 (1024, 0)。 如图 3B 所示, 原主屏幕 M1 位于原次屏幕 M2 的右方, 原主屏幕 M1 的左上角座标为 (0, 0) 而 原次屏幕 M2 的左上角座标为 (-1024, 0)。如图 3C 所示, 原主屏幕 M1 位于原次屏幕 M2 的 说 明 书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3/6 。
17、页 6 下方, 主屏幕 M1 的左上角座标为 (0, 0) 而原次屏幕 M2 的左上角座标为 (0, -768)。如图 3D 所示, 原主屏幕 M1 位于原次屏幕 M2 的上方, 原主屏幕 M1 的左上角座标为 (0, 0) 而原次屏 幕 M2 的左上角座标为 (0, 768)。 0024 图 4A 图 4C 显示本发明实施例于移动视窗的示意图。参考图 4A, 假设现有两个 屏幕 M1、 M2。屏幕 M2 在屏幕 M1 的右方, 屏幕 M1 设定为原主屏幕 ( 工具行 410 显示于主屏 幕 M1), 屏幕 M2 为原次屏幕。在主屏幕 M1 上有程序 / 视窗 P1 已开启。视窗 P1 具有一。
18、左上 角的座标 P1x, P1y(BS), P1x, P1y(BS)代表切换前的座标, 以原主屏幕 M1 左上角为原点的座标 系统下的座标。BS 代表切换前 (Before Swapping)。 0025 在使用者切换主屏幕后, 重新定义屏幕 M2 为新主屏幕 ( 工具行 410 将显示于新主 屏幕 M2) 而屏幕 M1 为新次屏幕, 屏幕 M1 和 M2 的相对位置均不变。此时, 视窗 P1 具有切换 后的左上角座标 P1x, P1y(AS), P1x, P1y(AS)代表切换后的座标, 以新主屏幕 M2 左上角为原点 的座标系统下的座标。AS 代表切换后 (After Swapping)。。
19、 0026 接着, 计算视窗搬移位移量。以图 4A 至图 4C 为例, 视窗 P1 须搬移到新视窗 P1 。 视窗搬移位移量为原主屏幕 (M1) 的宽度, 可表示为原次屏幕 (M2) 的左上角座标的 x 座标 值与原主屏幕 (M1) 的左上角座标的 x 座标值间差值。故而, 于本实施例中, 视窗搬移位移 量定义为原次屏幕的左上角对原主屏幕的左上角的差值。 0027 x M1_width M2x(BS)-M1x(BS)(1A) 0028 y M1_height M2y(BS)-M1y(BS)(1B) 0029 于上式中, x 与 y 即为视窗搬移位移量的 x 分量与 y 分量 ; M1_widt。
20、h 代表原主 屏幕的宽度 ; M1_height 代表原主屏幕的高度 ; M2x(BS) 与 M2y(BS) 分别代表原次屏幕的左 上角座标的 x 座标值与 y 座标值, 亦即进行主屏幕切换前的 x 座标值与 y 座标值 ; M1x(BS) 与 M1y(BS) 分别代表原主屏幕的左上角座标的 x 座标值与 y 座标值, 亦即进行主屏幕切换 前的 x 座标值与 y 座标值。 0030 由于已得到视窗搬移位移量, 故可依据视窗的原左上角座标与视窗搬移位移量, 将视窗移动到另一屏幕。 0031 下面将说明如何得到视窗新的显示位置。于进行视窗移动之前, 判断视窗于切换 主屏幕前是位于原主屏幕或原次屏幕。
21、。如果视窗于切换主屏幕前是位于原主屏幕, 则将视 窗左上角的 “切换后的座标” 加上位移量即可得视窗新显示位置。同理, 如果视窗于切换主 屏幕前位于原次屏幕, 则将视窗左上角的 “切换后的座标” 减去位移量即可得视窗新显示位 置。 如此, 则原本显示于原主屏幕的视窗会被搬移到新主屏幕 ; 反之原本显示于原次屏幕中 的屏幕会被搬移到新次屏幕。 0032 假设屏幕 M1 与 M2 的解析度皆为 1024*768 ; M1 为原主屏幕, 其左上角座标为 (0, 0) ; M2 为原次屏幕, 其左上角座标为 (1024, 0) ; 视窗 P1 左上角的切换前座标 P1x, P1y(BS) 为 (100。
22、, 100), 其为对应原主屏幕 M1 的座标系统。于切换主屏幕后, 新主屏幕为 M2 而新次 屏幕为 M1, 则新主屏幕 M2 的左上角座标变为 (0, 0), 新次屏幕 M1 左上角座标变为 (-1024, 0), 视窗 P1 左上角的切换后座标 P1x, P1y(AS) 变为 (-924, 100), 其对应新主屏幕 M2 的座 标系统。 0033 根据上式 (1A) 与 (1B), 可计算移动视窗所需的视窗搬移位移量 : 0034 x M2x(BS)-M1x(BS) (1024-0) 1024 ; 说 明 书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4/6 页 7 0。
23、035 y M2y(BS)-M1y(BS) (0-0) 0。 0036 接着, 判断视窗 P1 于切换主屏幕前是位于原主屏幕或原次屏幕, 本实施例中, 视 窗 P1 于切换主屏幕前是位于原主屏幕, 故将视窗 P1 左上角的切换后座标 (-924, 100) 加上 位移量 (1024, 100) 即可得移动于新主屏幕 M2 的显示位置 (P1 x, P1 y)。 0037 假设视窗 P1 移动为视窗 P1 , 则视窗 P1 的座标为 P1 的座标加上位移量, 亦即 : 0038 P1 x P1x(AS)+x -924+1024 100 ; 0039 P1 y P1y(AS)+y 100+0 10。
24、0。 0040 故而, 视窗 P1 的座标为 (100, 100), 其与切换前的座标 (100, 100) 一致。 0041 接着, 如图 4C 所示, 根据所计算出的视窗 P1 的座标, 将视窗 P1 移入至新主屏幕 M2 内。如此, 视窗将会随着使用者进行切换主屏幕而随的移动于新主屏幕中。 0042 于一实施例中, 若屏幕 M1 与 M2 为上下排列, 同样假设屏幕 M1、 M2 的解析度皆为 1024*768。M1 为原主屏幕, 左上角座标为 (0, 0) ; M2 为原次屏幕, 左上角座标为 (0, 768)。 亦即, 屏幕 M1 在上, 而屏幕 M2 在下。视窗 P1 左上角的切换。
25、前座标 P1x, P1y(BS) 为 (100, 868), 亦即视窗 P1 于切换主屏幕前是位于原次屏幕 M2 中。 0043 切换主屏幕后, 新主屏幕为M2, 则新主屏幕M2的左上角座标为(0, 0), 新次屏幕M1 的左上角座标变为 (0, -768), 视窗 P1 左上角的切换后座标 P1x, P1y(AS) 变为 (100, 100), 其为对应新主屏幕 M2 的座标系统。 0044 而后, 计算移动视窗所需的视窗搬移位移量如公式 (1A) 与 (1B) 所示, 故可得 0045 x M2x(BS)-M1x(BS) (0-0) 0 ; 0046 y M2y(BS)-M1y(BS) (。
26、768-0) 768。 0047 接着, 判断视窗 P1 于切换主屏幕前是位于原主屏幕或原次屏幕, 本实施例中, 视 窗 P1 于切换主屏幕前是位于原次屏幕, 则将视窗 P1 左上角的切换后座标 (100, 100) 减去 位移量 (0, 768) 即可得视窗新显示位置 (P1 x, P1 y), 亦即 : 0048 P1 x P1x-x 100-0 100 ; 0049 P1 y P1y-y 100-768 -668。 0050 将视窗 P1 由原次屏幕 M2 移入至新次屏幕 M1 成为视窗 P1 后, 视窗 P1 的左上角 座标为 (100, -668)。如此, 视窗 P1 将会随着使用者。
27、切换主屏幕而随的移动于新次屏幕中。 0051 综上所述, 移动视窗的方式可表示如下 : 假设屏幕M1为原主屏幕而屏幕M2为原次 屏幕。经主屏幕切换后, 新主屏幕为 M2 而新次屏幕为 M1。视窗 P 原本显示于原主屏幕 M1 内, 其左上角切换前的座标为Px, Py(BS)(对应原主屏幕M1的座标系统), 经主屏幕切换后, 左上角切换后的座标为Px, Py(AS)(对应新主屏幕M2的座标系统), 视窗P移入至新主屏幕 M2 内成为视窗 P 。则视窗 P 的左上角座标 ( 对应新主屏幕 M2 的座标系统 ) 可表示为 : 0052 P x Px(AS)+M1_width Px(AS)+(M2x-。
28、M1x) 0053 P y Py(AS)+M1_height Py(AS)+(M2y-M1y) 0054 其中, M1_width 代表原主屏幕 M1 的宽, M1_height 代表原主屏幕 M1 的高 ; M2x 与 M2y 分别代表原次屏幕于切换前左上角座标的 x 座标值与 y 座标值 ; M1x 与 M1y 分别代表原 主屏幕于切换前的左上角座标的 x 座标值与 y 座标值。 0055 假设视窗 P 于切换前显示于原次屏幕 M2 内, 其左上角座标为 Px, Py(BS)( 对应原 主屏幕 M1 的座标系统 ), 经主屏幕切换后, 左上角切换后的座标为 Px, Py(AS)( 对应新主。
29、屏 说 明 书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5/6 页 8 幕 M2 的座标系统 ), 视窗 P 移入至新次屏幕 M1 内成为视窗 P 。则视窗 P ( 对应新主屏幕 M2 的座标系统 ) 的左上角座标可表示为 : 0056 P x Px(AS)-M1_width Px(AS)-(M2x-M1x) 0057 P y Px(AS)-M1_height Py(AS)-(M2y-M1y) 0058 同理, 若主次屏幕的位置关系为上下排列, 亦可推得类似关系。此外, 本发明实施 例亦可应用于屏幕 M1 与 M2 的解析度彼此不相等的情况。 0059 另外, 本发明实施例亦。
30、可应用更多屏幕。图 5A 与图 5B 显示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 三屏幕的示意图。假设有三个屏幕 M1 M3, 其相对位置如图 5A 所示。视窗 P1 P3 原本 分别显示于屏幕 M1 M3 中, 且屏幕 M1 为原主屏幕 ( 工具行 510 显示于屏幕 M1), 屏幕 M2 与 M3 为次屏幕。经主屏幕切换后, M2 为新主屏幕 ( 工具行 510 显示于屏幕 M2), 屏幕 M1 与 M3 为次屏幕。视窗 P1 由屏幕 M1 移动至屏幕 M2 内成为视窗 P1 ; 视窗 P2 由屏幕 M2 移动至 屏幕 M3 内成为视窗 P2 ; 视窗 P3 由屏幕 M3 移动至屏幕 M1 内成为视窗 P3 。
31、。当然, 视窗的 移动并不受限于上例。只要重新设定主屏幕后, 原本显示于旧主屏幕上的所有可视视窗皆 移动到新主屏幕即可。 0060 根据上述公式及其精神, 分别求出视窗 P1 视窗 P3 的左上角座标之后, 再将视 窗 P1 视窗 P3 移动为视窗 P1 视窗 P3 。其细节于此不再重述。 0061 需说明的是, 于本发明实施例中, 需先对所有视窗判断是否为 “可视” 。 所谓可视视 窗是指使用者所能看到的视窗, 移动可视视窗是有意义的。 若视窗为不可视视窗, 则原则上 不对其进行搬移动作, 以节省计算能量。 0062 此外, 由于视窗依其状态可区分为最大化视窗、 最小化视窗、 或一般视窗。在。
32、进行 视窗移动时, 对于一般视窗, 在计算出新的显示位置后, 直接移动此一般视窗即可 ( 请参照 上述说明 )。对于最大化视窗 / 最小化视窗, 需先将之回复成一般视窗, 根据上述说明进行 移动后, 再回复为最大化视窗 / 最小化视窗 ; 如此一来, 当使用者将最大化视窗 / 最小化视 窗切换回一般视窗时, 切换后的一般视窗才不会跑回原本显示的屏幕上, 而会显示于正确 的屏幕上。 0063 现请参考图6A, 其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图。 如图6A所示, 于步骤610中, 接收由使用者所传来的主屏幕切换指令。接着, 于步骤 615 中, 确认多屏幕间的相对位置与 各屏幕的解析度。接着, 于步。
33、骤 620 中, 找出前景视窗, 亦即记录所有视窗的原始显示顺序。 接着, 于步骤 625 中, 移动视窗。步骤 625 的细节如图 6B 所示, 其将于下面详述。由于移动 所有可视视窗后, 所有可视视窗的显示顺序已被打乱, 所以, 在步骤 660 中, 设定前景视窗, 亦即根据步骤 620 中所记录的显示顺序, 重新设定所有移动后可视视窗的顺序, 使得视窗 显示顺序于屏幕切换前后是一致的。 如此, 使用者可立即继续目前使用中视窗, 而不须使用 者从所有视窗中找出目前使用中视窗。 0064 现请参考图 6B, 首先判断每个视窗是否可视 ( 步骤 632)。如为否, 则结束。如为 是, 则判断每。
34、个可视视窗的状态(步骤634)。 如为一般化视窗(亦即, 此可视视窗并非最大 化视窗也非最小化视窗 ), 则流程接续至步骤 636 ; 反之, 如为最大化 / 最小化视窗, 则流程 接续至步骤 648。 0065 如果这些可视视窗为一般可视视窗, 则移动视窗位置 ( 步骤 636 646)。于步骤 636中, 计算视窗搬移位移量, 其细节如上述, 故不再重述。 接着, 于步骤638中, 取得视窗左 说 明 书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6/6 页 9 上角切换后的座标, 其细节如上述, 故不再重述。接着, 于步骤 640 中, 判断此视窗在切换前 的位置, 亦即。
35、, 判断此视窗在切换前是位于原主屏幕或位于原次屏幕。 如果此视窗在切换前 位于原主屏幕的话, 则将视窗左上角切换后的座标加上视窗搬移位移量以取得新显示座标 ( 步骤 642) ; 反之, 如果此视窗在切换前位于原次屏幕的话, 则将视窗左上角切换后的座标 减去视窗搬移位移量以取得新显示座标(步骤644)。 接着, 如步骤646所示, 根据所取得的 新显示座标来移动此视窗。 0066 如果这些可视视窗为最大化视窗 / 最小化视窗, 需先对之进行一般化, 亦即将之 回复成一般可视视窗 ( 步骤 648), 接着, 进行步骤 650 移动视窗位置, 步骤 650 包括步骤 636 646, 故其细节不。
36、重述。接着, 于步骤 651 中, 再将此视窗回复为最大化视窗 / 最小化 视窗。最后, 于步骤 652 中, 判断是否所有可视视窗皆已处理 ( 移动 )。 0067 如此, 当使用者切换主屏幕时, 视窗位置会跟着移动, 原本显示于原主屏幕的程序 / 视窗会移动到新主屏幕 ; 原本显示于原次屏幕的程序 / 视窗会移动到新次屏幕。此外, 本 发明实施例进一步判断每一视窗是否为可视以节省计算资源, 并同时记录每一可视视窗的 显示顺序, 以避免打乱显示顺序。 0068 综上所述,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 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本领域的 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 可。
37、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 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为准。 说 明 书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1/7 页 10 图 1A 图 1B 图 2A 图 2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2/7 页 11 图 3A 图 3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3/7 页 12 图 3C 图 3D 图 4A 图 4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4/7 页 13 图 4C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5/7 页 14 图 5A图 5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6/7 页 15 图 6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14329 A CN 102314333 A7/7 页 16 图 6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14329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