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像形成装置.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31413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1.11 CN 102314139 A *CN102314139A* (21)申请号 201110189428.1 (22)申请日 2011.06.30 2010-148908 2010.06.30 JP G03G 15/16(2006.01) G03G 15/02(2006.01) G03G 15/00(2006.01) (71)申请人 夏普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大阪府 (72)发明人 立木启史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李伟 张浩 (54) 发明名称 图像形成装置。
2、 (57) 摘要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第 1 移动机 构、 预备带电器以及第2 移动机构。 第 1 移动机构 使一次转印部在使中间转印体压接于感光体的第 1 位置与使中间转印体与感光体分离开的第 2 位 置之间移动。预备带电器在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 向上的一次转印部与二次转印部之间, 以与中间 转印体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 并对中 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赋予电荷。第 2 移动机构 伴随于利用第 1 移动机构的一次转印部的移动来 使预备带电器在保持与中间转印体之间规定的位 置关系的状态下进行移动。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
3、)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5 页 CN 102314143 A1/2 页 2 1.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中间转印体, 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在该中间转印体上 ; 一次转印部, 其将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向中间转印体一次转印 ; 第 1 移动机构, 其使所述一次转印部在第 1 位置与第 2 位置之间移动, 该第 1 位置为使 所述中间转印体压接于所述感光体的位置, 该第 2 位置为使所述中间转印体与所述感光体 分离开的位置 ; 二次转印部, 其从所述中间转印体将调色剂像向纸张二次转印, 所述中间转印体从所述一次转印部所配置的位置向所述二次。
4、转印部所配置的位置移 动, 该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 : 预备带电器, 其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一次转印部所配置的位置的下 游侧、 且在所述二次转印部所配置的位置的上游侧, 以与所述中间转印体形成规定的位置 关系的方式配置, 并对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赋予电荷 ; 和 第 2 移动机构, 其伴随于利用所述第 1 移动机构的所述一次转印部的移动来使所述预 备带电器保持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规定的位置关系不变地进行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移动机构在所述一次转印开始前使所述一次转印部从所述第2位置移动到所 述第 1 位置, 并且在所述一。
5、次转印结束后且在所述二次转印开始前使所述一次转印部从所 述第 2 位置移动到所述第 1 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对置部件, 该对置部件在隔着所述中间转印体与所述预备带电器对置的位置与 所述中间转印体抵接, 所述第 1 移动机构伴随于所述一次转印部的移动在保持与所述中间转印体抵接的状 态下使所述对置部件变位。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1 移动机构包含绕第 1 凸轮轴旋转的第 1 凸轮和将所述第 1 凸轮的旋转转换成 在所述第 1 位置及所述第 2 位置之间的移动的转换部件, 所述第 2 移动机构包含与所。
6、述第 1 凸轮的旋转同步地绕第 2 凸轮轴旋转的第 2 凸轮, 并且将单一的电动机的旋转以相同的减速比提供给所述第 1 凸轮轴及所述第 2 凸轮 轴。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转印部由与包含黑色在内的相互不同的色相的调色剂像相对应的多个一次 转印部件构成, 所述第 1 移动机构, 在全彩图像形成模式时, 在所述一次转印开始前使所有的所述多 个一次转印部件从所述第 2 位置移动到所述第 1 位置, 并在所述一次转印结束后且在所述 二次转印开始前使所有的所述多个一次转印部件从所述第 2 位置移动到所述第 1 位置, 在 黑白图像形成模式时, 在所述一次转。
7、印开始前仅使所述多个一次转印部件中的与黑色的调 色剂像相对应的一次转印部件从所述第 2 位置移动到所述第 1 位置, 并在所述一次转印结 束后且在所述二次转印开始前使所有的所述多个一次转印部件从所述第 2 位置移动到所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314139 A CN 102314143 A2/2 页 3 述第 1 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 1 5 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备带电器为电晕放电器, 其具备放电线和在上表面设置有开口部的箱体, 在所述箱体的两端部分别具备保持所述放电线的多个保持部件, 该多个保持部件在所 述箱体内的规定高度的位置具备保持部, 该。
8、保持部供所述放电线在水平方向嵌入。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314139 A CN 102314143 A1/6 页 4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该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 在将 形成在感光体表面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以后, 再从中间转印体二次转印到纸 张。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具备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而言, 具有例如日本特开 2010-14995 号公 报所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在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的一次转印位置的下游侧、 且在二 次转印位置的上游侧配置有预备带电器。 预备带电器在一次转印后二次转印开始前将与调 。
9、色剂像的带电极性相同的电荷赋予中间转印体的调色剂像。 使调色剂的带电状态稳定并提 高二次转印时的转印效率。 0003 对于中间转印体, 在图像形成时为了从感光体表面接受调色剂像的转印使其预先 压接于感光体表面, 而在图像形成结束后为了防止变形及贴紧使其从感光体表面离开。若 在二次转印结束前使中间转印体与感光体分离开, 则中间转印体与预备带电器之间的距离 产生变化, 从而变得无法从预备带电器对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施加恰当的电位。 因此, 直至二次转印结束为止不能够使中间转印体与感光体分离开, 从而使到开始下一次的图像 形成处理的时间长。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 该图像形成。
10、装置能够在一次转印刚刚结束 时使中间转印体与感光体分离开, 从而能够缩短到开始下一次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时间。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第1移动机构、 预备带电器及第2移动机构。 第1移 动机构使一次转印部在第 1 位置与第 2 位置之间移动, 该第 1 位置为使中间转印体压接于 感光体的位置, 该第 2 位置为使中间转印体与感光体分离开的位置。预备带电器以与中间 转印体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于在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的一次转印部和二次 转印部之间, 并且对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赋予电荷。第 2 移动机构伴随于利用第 1 移 动机构的一次转印部的移动而使预备带电器保持与中。
11、间转印体之间的规定的位置关系不 变地进行移动。 附图说明 0006 图 1 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的主视图。 0007 图 2 是全彩图像形成模式时的图像形成部的概要的主视图。 0008 图 3 是待机模式时的图像形成部的概要的主视图。 0009 图 4 是黑白图像模式时的图像形成部的概要的主视图。 0010 图 5A 图 5C 是说明使彩色图像形成部的一次转印辊进行动作的凸轮的动作的 图。 说 明 书 CN 102314139 A CN 102314143 A2/6 页 5 0011 图6A图6C是说明使黑色图像形成部的一次转印辊及对置辊进行动作的凸轮的 动作的图。 0。
12、012 图 7 是说明使预备带电器进行移动的凸轮的动作的图。 0013 图 8 是各凸轮的推移图。 0014 图 9 是示出预备带电器的概要的结构的立体图。 0015 图 10A 及图 10B 是示出预备带电器的概要的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如图 1 所示, 图像形成装置 100 具备供纸部 80、 图像读取部 90 以及图像形成部 110, 并且基于从原稿所读取的图像数据在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进行多色或单色的图像形 成处理。另外, 图像形成装置 100 也可以进行基于从外部装置输入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 处理。 0017 图像读取部 90 从利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120 的原稿输。
13、送功能而从原稿台 93 上通 过的原稿读取图像数据、 或者从通过操作者开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120 的手动操作而被载 置于原稿台 92 的原稿来读取图像数据。 0018 图像形成部110具备曝光单元1、 图像形成单元10A10D、 中间转印单元60、 二次 转印单元 30 以及定影单元 70。 0019 图像形成单元 10A 具备显影器 2A、 感光鼓 ( 相当于本发明的感光体 )3A、 清洁单元 4A 以及带电器 5A, 并且在感光鼓 3A 的表面形成黑色的调色剂图像。带电器 5A 使感光鼓 3A 的表面均匀地带电而达到规定电位。显影器 2A 将形成在感光鼓 3A 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黑 色的。
14、调色剂像。清洁单元 4A 回收在感光鼓 3A 的周面残留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 10B 10D具有与图像形成单元10A相同的结构并分别在感光鼓3B3D的表面形成青绿色、 品红 色以及黄色的各种颜色的图像。 0020 曝光单元 1 是具备半导体激光器、 多面反射镜、 f 透镜及反射镜等光学系部件的 激光扫描单元。曝光单元 1 利用根据黑色、 青绿色、 品红色以及黄色的各种颜色的图像数据 所调制的各种激光沿着轴向对图像形成单元 10A 10D 的感光鼓 3A 3D 的表面进行曝光 扫描, 从而形成静电潜像。 0021 中间转印单元60具有中间转印带(相当于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 )61、 驱动辊62。
15、、 从动辊 63、 一次转印辊 ( 相当于本发明的一次转印部件。)64A 64D、 清洁单元 65、 张力辊 66、 预备带电器 7 以及对置辊 67。中间转印带 61 是架设于驱动辊 62、 从动辊 63、 张力辊 66 以及对置辊 67 的环状带。 0022 中间转印带 61 在移动路径的外侧沿着按照图像形成部 10D、 10C、 10B、 10A 的顺序 通过图像形成部 10D、 10C、 10B、 10A 的移动路径来移动。一次转印辊 64A 64D 隔着中间转 印带 61 配置于与感光鼓 3A 3D 分别对置的位置。一次转印辊 64A 64D 分别将在感光 鼓 3A 3D 的周面形成。
16、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 61 的表面。 0023 预备带电器7为电晕放电器, 其配置于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路径上的一次转印辊 64A 的下游侧, 进而在二次转印之前, 对中间转印带 61 上的调色剂像赋予与调色剂相同极 性的电荷。对置辊 67 隔着中间转印带 61 被配置于与预备带电器 7 对置的位置。 0024 二次转印单元 ( 相当于本发明的二次转印部件 )30 具备二次转印辊 31 及二次转 说 明 书 CN 102314139 A CN 102314143 A3/6 页 6 印带 32, 并且配置于预备带电器 7 的下游侧。二次转印带 32 为架设于多个辊的环状带。二 次转印辊。
17、 31 隔着二次转印带 32 及中间转印带 61 被配置于与驱动辊 62 对置的位置。 0025 在全彩图像形成模式时, 在中间转印带 61 从图像形成单元 10A 10D 依次通过 的期间, 将黑色、 青绿色、 品红色以及黄色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 61 的表面的相同位置, 通过减法混色来形成彩色图像。 在黑白图像形成模式时, 仅从图像形成 单元 10A 将黑色的调色剂像转印于中间转印带 61 的表面, 形成黑白图像。 0026 预备带电器 7 对中间转印带 61 的表面的调色剂像施加极性为正的电场。二次转 印单元 30 对中间转印带 61 的表面的调色剂像进行转印。清洁单。
18、元 65 回收在中间转印带 61 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 0027 定影单元 70 对从中间转印带 61 与二次转印辊 31 之间通过而转印有调色剂像的 纸张进行加热及加压。 转印于纸张的调色剂像牢固地定影于纸张的表面。 通过定影单元70 的纸张被排出到配置于图像形成部 110 的上方的排纸托盘 91。 0028 供纸部 80 具备供纸盒 81 及手动托盘 82。供纸盒 81 收纳多张在印刷处理中使用 的纸张, 并设置于曝光单元 1 的下侧。手动托盘 82 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 100 的侧面。供纸 部 80 通过搓纸辊 83 或 84 的旋转来从供纸盒 81 或手动托盘 82 向纸张输送路 40。
19、 一张张地 供给纸张。纸张输送路 40 从供纸部 80 开始形成在中间转印带 61 与二次转印单元 30 之间 及经由定影单元 70 到排纸托盘 91 之间。 0029 如图 2 图 4 所示, 一次转印辊 64A 64D 在形成全彩图像的全彩图像形成模式、 等待图像形成的开始的待机模式以及形成黑白图像的黑白图像形成模式下变位到不同的 位置, 从而使中间转印带 61 的移动路径变化。 0030 在图 2 所示的全彩图像形成模式时, 一次转印辊 64A 64D 下降到与感光鼓 3A 3D 接近的位置, 从内侧按压中间转印带 61 从而使该中间转印带 61 与感光鼓 3A 3D 的表 面抵接。中间。
20、转印带 61 在下侧的移动路径上在与一次转印辊 64A 接触的部分和与驱动辊 62 接触的部分之间倾斜。对置辊 67 与在与一次转印辊 64A 接触的部分和与驱动辊 62 接触 的部分之间倾斜的中间转印带 61 的内侧面抵接。 0031 在图 3 所示的待机模式时, 一次转印辊 64A 64D 上升到与感光鼓 3A 3D 分离 开的位置, 使中间转印带 61 离开感光鼓 3A 3D。中间转印带 61 在下侧的移动路径上自与 从动辊 63 接触的部分开始通过图像形成单元 10D、 10C、 10B、 10A 而到与驱动辊 62 接触的部 分为止之间的部分形成为水平的。对置辊 67, 与在与一次转。
21、印辊 64A 接触的部分和与驱动 辊 62 接触的部分之间水平的中间转印带 61 的内侧面接触。 0032 在图 4 所示的黑白图像形成模式时, 仅一次转印辊 64A 下降到与感光鼓 3A 接近的 位置, 从内侧按压中间转印带 61 来使该中间转印带 61 与感光鼓 3A 的表面抵接。中间转印 带 61 在下侧的移动路径上在与一次转印辊 64A 接触的部分和与驱动辊 62 接触的部分之间 倾斜。中间转印带 61 仅与感光鼓 3A 的表面抵接。对置辊 67, 与在与一次转印辊 64A 接触 的部分和与驱动辊 62 接触的部分之间水平的中间转印带 61 的内侧面抵接。 0033 张力辊 66 在全。
22、彩图像形成模式、 待机模式以及黑白图像形成模式的各种模式下, 与一次转印辊 64A 64D 及对置辊 67 的位置相应地移动, 以使一定的张力作用于中间转印 带 61。 0034 如图 2 图 4 所示, 凸轮 22A 使杆 21A 移动, 从而由一次转印辊 64B 64D 使中间 说 明 书 CN 102314139 A CN 102314143 A4/6 页 7 转印带 61 向与模式相对应的位置变位。凸轮 22B 使杆 21B 移动, 从而将一次转印辊的 64A 向与模式相对应的位置配置。凸轮 22A 及凸轮 22B 被固定于相同的凸轮轴 22, 使杆 21A 及 杆 21B 同时移动。。
23、凸轮轴 22 向单一方向旋转, 从而一次转印辊 64B 64D 按照全彩图像形 成模式、 待机模式以及黑白图像形成模式的顺序来切换。 0035 杆 21A 呈板状, 并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配备有随动于凸轮 22A 的凸轮从动件 23A。 杆 21A 形成为, 该杆 21A 的导引凸部 211A、 212A 嵌入在中间转印单元 60 的框架上形成的长 孔 ( 未图示 ) 中, 从而该杆 21A 能够沿长度方向自由移动。 0036 在杆 21A 的上边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键状的卡止部 271B 271D。在卡止部 271B 271D 卡止有弹簧 27B 27D 的另一端, 该弹簧 27B 27D 将其。
24、一端卡止于臂 26B 26D 的上端部。臂 26B 26D呈 L 字状, 并在中间部由轴支承且在下端部轴支承有一次转印 辊 64B 64D。在杆 21A 形成有突起 261B 261D。 0037 如图 2 所示, 电动机 301 的旋转经由传递机构 302、 303 传递到凸轮轴 22 及凸轮轴 24。传递机构 302、 303 形成为具有相等的减速比, 并由例如正时带和带轮或齿轮列构成。 0038 如图 5A 所示, 在全彩图像形成模式时, 凸轮 22A 的短径部及长径部分别与凸轮从 动件 23A 的圆弧部及直线部抵接, 从而杆 21A 在 XA 方向上移动。如图 2 所示, 臂 26B 。
25、26D 分别通过拉伸弹簧 27B 27D 的弹性力使一次转印辊 64B 64D 下降。一次转印辊 64B 64D 使中间转印带 61 压接于感光鼓 3B 3D。 0039 如图 5B 及图 5C 所示, 在待机模式时及黑白图像形成模式时, 凸轮 22A 的短径部及 长径部分别与凸轮从动件 23A 的直线部及圆弧部抵接, 进而杆 21A 在 XB 方向移动。如图 3 及图 4 所示, 臂 26B 26D 分别与突起 261B 261D 抵接从而使一次转印辊 64B 64D 上 升。一次转印辊 64B 64D 使中间转印带 61 与感光鼓 3B 3D 分离开。 0040 杆21B呈板状, 并在长度。
26、方向的前端具备随动于凸轮22B的凸轮从动件23B。 对于 杆 21B, 其导引凸部 211B、 212B 嵌入在中间转印单元 60 的框架上形成的长孔 ( 未图示 ), 从 而可沿长度方向自由移动。 0041 在杆21B的长度方向的上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键状的卡止部271A、 291。 在卡止 部 271A、 291 卡止有弹簧 27A、 29 的另一端, 该弹簧 27A、 29 将其一端卡止于臂 26A、 28 的上 端部。臂 26A、 28 呈 L 字状, 并在中间部由轴支承且在下端部轴支承有一次转印辊 64A 及对 置辊 67。 0042 如图 6A 及图 6C 所示, 在全彩图像形成模。
27、式时及黑白图像形成模式时, 凸轮 22B 的 长径部与凸轮从动件 23B 抵接, 从而杆 21B 在 XB 方向上移动。如图 2 及图 4 所示, 臂 26A 通过弹簧 27B 的弹性力使一次转印辊 64A 下降。一次转印辊 64A 从内侧按压中间转印带 61 从而使其抵接于感光鼓 3A。并且, 臂 28 通过弹簧 27B 的弹性力使对置辊 67 下降到图像形 成时位置。 0043 如图 6B 所示, 在待机时, 凸轮 22A 的短径部与凸轮从动件 23B 抵接, 从而杆 21B 在 XA 方向上移动。如图 3 所示, 臂 26A 通过与突起 261A 的抵接来使一次转印辊 64A 上升。一 。
28、次转印辊 64A 使中间转印带 61 与感光鼓 3A 分离开。并且, 臂 28 通过与突起 281 的抵接来 使对置辊 67 上升到待机时位置。 0044 对置辊 67 在图 2 及图 4 所示的图像形成时位置以及图 3 所示的待机时位置的任 何一处均与中间转印带 21 的内侧面抵接。中间转印带 21 的与一次转印辊 64A 接触的部分 说 明 书 CN 102314139 A CN 102314143 A5/6 页 8 和与驱动辊 62 接触的部分之间, 在全彩图像形成模式时以及黑白图像形成模式时向下方 倾斜, 而在待机模式时形成为水平。因此, 对置辊 67 的图像形成时位置为比待机时位置仅。
29、 仅下降规定距离的位置。 0045 凸轮 24A 以凸轮轴 24 为中心并与凸轮 22B 同相位地旋转, 从而使预备带电器 7 变 位。如图 7A 图 7C 所示, 在预备带电器 7 的下侧配置有随动于凸轮 24A 的凸轮从动件 25。 凸轮轴 24A 被对中间转印单元 60 进行支承的框架 ( 未图示 ) 上下移动自如地保持, 并且卡 止有弹簧 241 的另一端, 该弹簧 241 将其一端卡止于凸轮从动件 25。 0046 如图 7A 及图 7C 所示, 在全彩图像形成模式时及黑白图像形成模式时, 凸轮 24A 的 短径部与凸轮从动件 25 抵接。预备带电器 7 通过弹簧 241 的弹性力下。
30、降到图像形成时位 置。 0047 如图 7B 所示, 在待机模式时, 凸轮 24A 的长径部与凸轮从动件 25 抵接。使预备带 电器 7 上升到待机时位置。对于凸轮 24A, 形成为从凸轮轴 24 到长径部及短径部的长度的 差与规定距离相等。 因此, 待机时位置为比图像形成时位置仅仅靠向上方规定距离的位置。 0048 如上所述, 凸轮 24A 以与凸轮 22B 相同相位旋转, 预备带电器 7 伴随于对置辊 67 的移动而移动。预备带电器 7 与对中间转印带 61 进行张紧架设的对置辊 67 之间的距离始 终保持一定。 0049 如图 8 所示, 凸轮 22A 在旋转相位为 0 10及 350 。
31、360的范围使短径部 与凸轮从动件 23A 抵接, 在旋转相位为 90 320的范围使长径部与凸轮从动件 23A 抵 接。凸轮 22B 在旋转相位为 90 180的范围使短径部与凸轮从动件 23B 抵接, 在旋转 相位为 0 20及 250 360的范围使长径部与凸轮从动件 23B 抵接。凸轮 24A 在 旋转相位为 0 20及 250 360的范围使短径部与凸轮从动件 25 抵接, 在旋转相 位为 90 180的范围使长径部与凸轮从动件 25 抵接。 0050 在全彩图像形成模式时, 将凸轮 22A、 22B、 24A 的旋转相位设定为 0 10及 350 360。在待机模式时, 将凸轮 2。
32、2A、 22B、 24A 的旋转相位设定为 90 180。在 黑白图像形成模式时, 将凸轮 22A、 22B、 24A 的旋转相位设定为 250 320。 0051 如上所述, 通过设定凸轮 22A、 22B、 24A 的旋转相位, 即使中间转印带 21 的移动路 径相应于各模式发生了变化, 预备带电器7也以将与中间转印带21的距离始终保持一定的 方式进行移动。即使在利用一次转印辊 64A 的一次转印结束的同时使中间转印带 21 的移 动路径发生了变化, 也能够从预备带电器7对转印于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像适当地赋予 电荷。 0052 接下来, 参照图 9、 图 10A 对预备带电器 7 的结。
33、构进行说明。预备带电器 7 具备放 电线 51、 箱体 52 以及弹簧 53。预备带电器 7 形成为其箱体的 52 的上表面及底面与中间转 印带 61 的表面平行, 并配置为其箱体 52 的长度方向与中间转印带 61 的宽度方向一致。 0053 箱体 52 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具备保持部件 521、 522, 在保持部件 522 的外侧 具备弹簧 53。在保持部件 521、 522 上, 在箱体 52 内的相同的高度位置, 向侧面方向敞开地 形成有水平方向的缺口部 5213、 5223。 0054 放电线 51 的第 1 端部在卡止于保持部件 521 的侧面的突起 5212 以后, 沿水平方。
34、 向嵌入缺口部 5213。放电线 51 的第 2 端部沿水平方向嵌入保持部件 521 的缺口部 5223 以 后, 卡止于弹簧 53。 说 明 书 CN 102314139 A CN 102314143 A6/6 页 9 0055 放电线 51 在被弹簧 53 的弹性力赋予一定的张力的状态下, 架设于保持部件 521 与保持部件 522 之间。由于放电线 51 沿水平方向嵌入保持部件 521、 522 的缺口部 5213、 5223, 因此即使缺口部 5213、 5223 由于常年恶化而削薄, 放电线 51 也能维持与箱体 52 的上 表面平行的状态。 由于箱体52配置成使其上表面处于与中间转。
35、印带61的表面平行的状态, 因此放电线 51 始终保持与中间转印带 61 的表面平行的状态。能够在不产生放电线 51 与 中间转印带 61 之间的距离的变化的情况下, 对中间转印带 61 上的调色剂像赋予适当的电 荷。 0056 如图 10B 所示, 也可以将保持部件 521、 522 分别配置于箱体 52 的相互对置的侧 面。 0057 作为预备带电器 7, 能够使用沿面 PTC 等接触式带电器。在该情况下, 规定距离为 零, 进而在各模式时伴随于一次转印辊 64A 的移动能够使预备带电器 7 保持与中间转印带 61 接触的状态地移动。 0058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形成为使凸轮轴 22。
36、 向单一方向旋转, 但是也可以形成为 使凸轮轴 22 向两个方向旋转, 总是从全彩图像形成模式及黑白图像形成模式向待机模式 切换。 0059 另外,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对具备多个针对不同色相的感光鼓的串联式图像 形成装置举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能够将本发明普遍应用于具备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 置。 0060 应当将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考虑成是对所有方面的举例说明, 而并非对其的限 制。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实施方式示出, 而是由专利权利要求范围示出。进一步地, 谋 求将与专利权利要求范围等同的意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说 明 书 CN 102314139 A CN 102。
37、314143 A1/5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14139 A CN 102314143 A2/5 页 1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14139 A CN 102314143 A3/5 页 12 图 4 图 5A 图 5B图 5C 图 6A 图 6B 图 6C 图 7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14139 A CN 102314143 A4/5 页 13 图 7B图 7C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14139 A CN 102314143 A5/5 页 14 图 9 图 10A 图 10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314139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