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隔热膨胀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柔性隔热膨胀节.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9584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1.21 CN 104295848 A (21)申请号 201410495814.7 (22)申请日 2014.09.24 F16L 51/00(2006.01) F16L 59/02(2006.01) (71)申请人 南京晨光汉森柔性管有限公司 地址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 发区将军大道 199 号 (72)发明人 黄玉兵 朱少华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 ( 特殊 普通合伙 ) 32245 代理人 闫彪 (54) 发明名称 一种柔性隔热膨胀节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
2、性隔热膨胀节, 属于流体 输送管道技术领域。该膨胀节端部构件的翻边外 侧之间通过柔性管件连接 ; 内部分别固连留有位 移补偿间隔的内衬筒, 端部构件的翻边相对面上 分别固连留有位移补偿间距的隔板 ; 隔板与柔性 管件之间填充外隔热层 ; 位移补充间距和间隔之 间衬有倾斜面相贴的左、 右隔热端板, 左、 右隔热 端板分别由各自的倾斜面内端和外端朝相应的端 部构件方向延伸出延展面, 倾斜面的倾角与膨胀 节复合变形位移方向一致, 左、 右隔热端板的两侧 空腔内分别填充内隔热层, 内隔热层的外端分别 与对应的端部构件的翻边端面固连。本发明的隔 热层不会发生撕裂, 也不会遗留复位间隔。 且内衬 筒无缩径。
3、设计, 保持了管道的流通面积和介质的 正常流通。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95848 A CN 104295848 A 1/1 页 2 1. 一种柔性隔热膨胀节, 包括两端分别具有相对 “” 形翻边的端部构件 (2、 3) , 所述 端部构件 (2、 3) 的翻边外侧之间通过柔性管件 (1) 连接 ; 所述端部构件的内部分别固连有 相对延伸且留有位移补偿间隔的内衬筒 (9、 10) ;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端部构件。
4、 (2、 3) 的翻边 相对面上分别固连有相对延伸且留有位移补偿间距的隔板 (5、 6) ; 所述隔板 (5、 6) 与柔性管 件 (1) 之间形成的环形区域填充外隔热层 (4) ; 所述内衬筒 (9、 10) 的位移补充间距和所述 隔板 (5、 6) 的位移补偿间隔之间衬有倾斜面相贴的左、 右隔热端板 (11、 12) , 所述左、 右隔 热端板 (11、 12) 分别由各自的倾斜面内端和外端朝相应的端部构件方向延伸出紧贴相应内 衬筒外表面和隔板内表面的延展面, 所述倾斜面的倾角与膨胀节复合变形位移方向一致, 所述左、 右隔热端板 (11、 12) 的两侧空腔内分别填充内隔热层 (7、 8)。
5、 , 所述内隔热层 (7、 8) 的外端分别与对应的端部构件 (2、 3) 的翻边端面固连。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柔性隔热膨胀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位移补充间距小于位移 补偿间隔。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柔性隔热膨胀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位移补充间距与位 移补偿间隔之比等于内衬筒外表至管路中心距离与隔板内表面至管路中心距离之比。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柔性隔热膨胀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两端部构件的翻边 外侧之间通过紧固件夹持固连的柔性圈带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95848 A 2 1/2 页 3 一种柔性隔热膨胀节 技术领。
6、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膨胀节, 尤其是一种柔性隔热膨胀节, 属于流体输送管道技术领 域。 背景技术 0002 据申请人了解, 现有非金属膨胀节和金属膨胀节隔热均采用整体结构。其中的导 流筒一端与端部构件固定, 另一端为活动端, 活动端对应的端部构件留有膨胀节位移间隔。 膨胀节位移变形时, 隔热层随之产生拉、 压及横向错位变形。 当垂直于轴向的横向变形较大 时, 常发生隔热层撕裂现象。同时, 隔热层变形后不能完全复位, 出现空隙。而隔热层的撕 裂和空隙都严重影响其隔热效果, 甚至造成柔性圈带或波纹管高温损坏。 0003 另外, 长期以来, 当存在横向位移时, 内衬筒均必须缩径设计, 以留出。
7、位移间隔。 而 内衬筒的缩径势必会减少管道流通面积, 影响介质的正常流通。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种能够有效避免隔热 层撕裂以及复位间隔, 而无需进行缩径设计的柔性隔热膨胀节, 从而在不减小流通面积的 情况下, 保障膨胀节的长期可靠使用。 0005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本发明的柔性隔热膨胀节包括两端分别具有相对 “” 形翻边 的端部构件 (2、 3), 所述端部构件 (2、 3) 的翻边外侧之间通过柔性管件 (1柔性圈带或 金属波纹管 ) 连接 ; 其改进之处在于 : 所述端部构件的内部分别固连有相对延伸且留有位 移补偿间隔的内衬筒 (9。
8、、 10) ; 所述端部构件 (2、 3) 的翻边相对面 上分别固连有相对延伸 且留有位移补偿间距的隔板 (5、 6) ; 所述隔板 (5、 6) 与柔性管件 (1) 之间形成的环形区域 填充外隔热层 (4纤维材料制成的纤维绵或纤维毡 ) ; 所述内衬筒 (9、 10) 的位移补充 间距和所述隔板 (5、 6) 的位移补偿间隔之间衬有倾斜面相贴的左、 右隔热端板 (11、 12), 所 述左、 右隔热端板 (11、 12) 分别由各自的倾斜面内端和外端朝相应的端部构件方向延伸出 紧贴相应内衬筒外表面和隔板内表面的延展面, 所述倾斜面的倾角与膨胀节复合变形位移 ( 轴向和横向变形复合 ) 方向一。
9、致, 所述左、 右隔热端板 (11、 12) 的两侧空腔内分别填充内 隔热层 (7、 8), 所述内隔热层 (7、 8) 的外端分别与对应的端部构件 (2、 3) 的翻边端面固连。 0006 工作中, 当膨胀节发生轴向、 横向复合错位时, 由于内隔热层为左右两件, 一端固 定在端部构件上, 相对端与隔热端板的斜面接触且具有自由度, 而该斜面的倾角与复合变 形位移方向一致, 因此两内隔热层将沿接触斜面相对滑移, 避免了撕裂破坏, 复位时则回复 原位, 不留间隔。 在此过程中, 由于外隔热层不固定, 将随着膨胀节的变形而变形, 不会发生 撕裂破坏, 同时隔板起到促使外隔热层变形复位的作用, 也不会。
10、遗留复位间隔。此外, 由于 两端部构件分别具有内衬筒, 两者之间留有位移补偿, 足以补偿横向变形, 因此无需缩径设 计, 保持了管道的流通面积和介质的正常流通。 说 明 书 CN 104295848 A 3 2/2 页 4 附图说明 000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08 图 1 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09 图 2 为图 1 实施例未填充隔热层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实施例一 0011 本实施例为用于矩形截面管路的柔性隔热膨胀节, 如图1和图2所示, 包括两端分 别具有相对 “” 形翻边的端部构件 2、 3, 两端部构件 2、 3 的翻边外。
11、侧之间通过紧固件夹持 固连的柔性圈带 1( 或金属波纹管 ) 连接。端部构件 2、 3 的内部分别焊接固连有相对延伸 且留有位移补偿间隔 1 的内衬筒 9、 10, 端部构件 2、 3 的翻边相对面上分别焊接有相对延 伸且留有位移补偿间距 2 的隔板 5、 6。隔板 5、 6 与柔性管件 1 之间形成的环形区域填充 外隔热层4, 该隔热层4为可压缩的耐热纤维材料制成的纤维绵或纤维毡。 内衬筒的位移补 充间距1和隔板的位移补偿间隔2之间衬有倾斜面相贴的左、 右隔热端板11、 12, 左、 右 隔热端板 11、 12 分别由各自的倾斜面内端和外端朝相应的端部构件方向延伸出紧贴相应 内衬筒外表面和隔。
12、板内表面的延展面, 从而将位移补充间距1和位移补偿间隔2遮住。 由于位移补充间距1在内, 位移补偿间隔2在外, 因此前者宜小于后者, 最好1与2 之比等于内衬筒外表至管路中心距离与隔板内表面至管路中心距离之比, 这样可以使内隔 热层位移时, 内部变形均衡, 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撕裂且有利于之后的完全复位。 倾斜面的倾 角 与膨胀节轴向和横向变形合成的平均复合变形位移方向一致 ( 可根据工作场所实际 情况, 通过试验确定 ), 左、 右隔热端板 11、 12 的两侧空腔内分别填充内隔热层 7、 8, 两内隔 热层 7、 8 的外端分别与对应的端部构件 2、 3 的翻边端面固连。 0012 实验表明,。
13、 当本实施例的膨胀节发生复合错位时, 由于两内隔热层沿接触斜面相 对滑移, 因此避免了撕裂破坏, 复位时自动回复原位, 不会遗留间隔。并且外隔热层随圈带 自如变形, 也不会发生撕裂破坏, 且隔板作用下, 变形后可完全复位, 因此有效保证了长期 的保温性能。并且, 内衬筒无缩径设计, 保持了管道应有的流通面积。 0013 除上述实施例外, 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例如矩形膨胀节除了矩形截面 膨胀节外, 也可以是圆形或其它规则形状, 既可以是非金属膨胀节、 也可以是金属波纹管膨 胀节。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 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4295848 A 4 1/1 页 5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295848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