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檗碱类化合物的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檗碱类化合物的分析测试技术,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对小檗碱类化合物进行液相色谱—荧光检测的方法。
小檗碱类化合物广泛地分布于罂粟科、毛莨科、小檗科和防己科等植物中,部分为人工合成。小檗碱类化合物大多具有特殊而显著的生理活性,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建立一个专一性强、灵敏高的检测方法,对深入研究和开发这类化合物常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建立的小檗碱化合物测定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法、荧光分光度法、同位素标记法、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等。其中除了气相色谱—质谱法具有良好的检测灵敏度和专一性外,其余各种方法或是灵敏度较低,或是专一性较差,难以充分满足实验的要求。而由于气相色谱—质谱仪的价格昂贵,加上样品预处理过程繁琐复杂,使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液相色谱法具有较强的分离能力,专一性良好。目前在化合物的分离方面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液相色谱法的检测能力与其分离能力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寻找提高液相色谱检测能力的途径,为目前色谱分析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和不足而提供一种利用小檗碱类化合物在某些溶剂中具有强烈荧光效应特性的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为小檗碱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一种灵敏度高、专一性强地液相色谱定量测定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检测方法流程如下:
1.将流动相加压,使其流经进样装置、色谱柱、检测器后流出。
2.将含有小檗碱类化合物的试样经由进样装置随着流动相进入色谱柱,经色谱分离后的组份逐一流过检测器进行检测。
所述的流动相系采用卤代烃类溶剂,包括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甲烷为主进行配制,卤代烃类溶剂的配比大于其他任意一种组份的配比。和其他液相色谱分析一样,流动相的具体组成和配比须根据试样的种类、样品预处理的方式、待测化合物的性质及色谱柱中固定相的特性,通过实验来确定。
所述的检测器为荧光检测器。通过荧光扫描确定待测化合物在其流动相中的特征荧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以此确定检测器的荧光激发、发射波长,以进一步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和专一性。
与目前已建立的小檗碱类化合物的液相色谱测定法相比,本发明的检测灵敏度约可提高2-3个数量级,专一性更强,与气相色谱-质谱法的检测水平相当。而仪器价格低,样品预处理过程简捷,可对生物样品中痕量小檗碱类化合物进行检测。本发明在小檗碱类化合物研究和开发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1为小檗碱类化合物的母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3为空白尿样色谱图。
图4为服药后的尿样色谱图。
下面结合附图2,阐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流动相1的配比为:二氯甲烷-甲醇-二乙胺-乙酸(90∶9∶0.4∶0.5)。2为高压泵。3为进样装置。色谱柱4为不锈钢柱200mm×4.0mm ID,内装Lichrosurb SI 60(5μ)填料。荧光检测器5为Waters 470型,荧光激发波长为358nm,荧光发射波长为526nm。小檗碱(Berberine)的最低检测限为2pg(信噪比优于2.5∶1)。
以下是应用本发明对健康人口服盐酸黄连素片剂后尿液中的小檗碱进行定量分析的测定结果,如图3、图4所示。结果表明空白尿样对色谱测定完全无干扰,服药后尿样中的小檗碱代谢产物与小檗碱完全分离,具有良好的专一性。在健康人一次口服0.2克盐酸黄连素120小时后的尿样中,利用本发明尚可检测出痕量的小檗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