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具有自动灵敏度校正功能和自动线性度校正功能的电子秤。 通常,具有自动灵敏度校正功能的电子秤配备有一个灵敏度校正用的秤内砝码和把砝码装载到载重传感器上和从载重传感器上卸下砝码的机械结构,以使在环境温度发生一定变化或过了某一预定时间间隔时,把校正砝码自动放到载重传感器上,接着把其输出与预先存贮在其内的校正砝码质量进行比较,以改变灵敏度系数。
在上述电子秤中,通过提供多个校正砝码,并把它们全部同时放在载重传感器上或一个个先后分别地把它们放在载重传感器上,就有可能同时实现灵敏度和线性度校正。灵敏度校正可以基于在零点得到的载重传感器的输出数据,即在没有负荷加到载重传感器上的输出数据和在该秤能称量的最大重物的附近点得到的输出数据,即把一个已知的、质量接近于该秤能称量的最大重量的重物加到载重传感器上所得到的输出数据来进行。然而,为了进行线性度校正,就需要在上面提到的两点之间处再获得一个输出数据。为此,可以提供两个校正砝码,它们的总质量接近该秤所能称量的最大值,以便通过把两个砝码同时装载在秤上所获得的数据和只把两个砝码之一装载在秤上所获得的数据,就可能同时实现灵敏度和线性度校正。
在具有上面提及的功能的传统的电子秤中,如上所述,当外界温度发生某预定量地变化或经过了某一预定的时间间隔,线性校正总是与灵敏度校正同时进行的。
不用说,人们希望这种校正所需要的时间应当尽可能短。在已知的能够进行灵敏度和线性度校正的电子秤中,需要把多个秤内砝码装载到载重传感器上和从载重传感器上卸下砝码,从而使校正操作需要很长的时间。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缩短能够进行灵敏度和线性度校正的电子秤进行校正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电子秤的称量装置校正灵敏度和线性度的方法,包括:
自上次校正之后,当环境温度化了第一个预定量或经过了一预定时间间隔时能自动进行灵敏度校正;
在校正灵敏度时,同时检查温度变化是否超过大于第一预定量的第二预定量;和
自上次线性度校正之后,只有在温度变化超过第二预定量时才进行线性度校正。
按照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电子秤,它包括:
称量装置,包括一个载量传感器和一个检测载重传感器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几个秤内的校正砝码;
把校正砝码装载到载重传感器上和从载重传感器上卸下校正砝码的装置;
指示被称量物体质量的装置;和
一个控制器,自上次校正后,当环境温度变化超过第一预定量或经过了一预定时间间隔时,自动进行载重传感器的灵敏度校正,同时检查温度变化是否超过大于所述第一预定量的第二预定量,只有当在上次线性度校正后温度后变化超过第二预定量时才进行载重传感器的线性度校正。
只有在上次线性度校正之后,称量装置周围的环境温度变化超过预定量时才需要进行线性度校正。需要进行线性度校正的温度变化量通常远大于需要进行灵敏度校正的温度变化量。这是本发明的事实依据。
按照本发明,当温度变化超过了第一预定量,或者经过了一预定时间间隔时,就进行灵敏度校正。然而,灵敏度校正时不是无条件地同时进行线性度校正的,而是首先检查,自从上次线性校正之后所发生的温度变化量是否超过大于第一预定量的第二预定量,只有在温度变化超过第二预定量时才与灵敏度校正一起进行线性度校正。
进行灵敏度校正时,根据三种数据更新电子秤称量装置的灵敏度系数,这三种数据是:当校正砝码被同时装载到称量装置上时从称量装置获得的数据,当无负荷施加到称量装置上时从称量装置获得的数据,和校正砝码的实际质量。
进行线性校正时,根据三种数据更新线性度校正方程式中的系数,这三种数据是:当校正砝码同时装载到称量装置上时从称量装置获得的数据,在零点从称量装置获得的数据,和当每个校正砝码分别装载到称量装置上从所获得的每个数据得到的中间点数据。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方块图;和
图2是写入图1所示的ROM中的校正程序的流程图。
参见图1。图1中示出了包括一个未画出的载重传感器的称量装置1,并具有一个称盘1a。当被称量物体被放在称盘1a上时,载重传感器产生一个相应的电信号,该电信号经A-D转换器2数字化后加到控制器3上。
称量装置1装备有用于把砝码装载到载重传感器上和从载重传感器上卸下砝码的机械结构4。机械结构4可以是已知类型,它包括控制杆,凸轮、一个驱动马达和辅助部件,在控制器3的控制下,两个校正砝码5a和5b可以分别或同时被装载到称量装置1内的载重传感器上和从称量装置1内的载重传感器上卸下。
称量装置1进一步包括一个温度传感器6,从温度传感器6出来的输出也由A-D转换器2数字化后加到控制器3上。开关7连接在称量装置1和A-D转换器2之间,使得载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6的输出以预定的时间间隔交替加到A-D转换器2,开关7的动作则由控制器3控制。
控制器3主要由包括一个中央处理单元(CPU)31,一个只读存储器(ROM)32,一个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3,一个输入/输出接口34等的微机构成,有一个显示器8指示称量值,此外,上面提及的A-D转换器2连接到控制器3上。
ROM32存储着用于进行通常称量的程序,也存储着用于进行校正的程序,后者将在下面详细描述。RAM33包括一个用于存储从载重传感器输出的经数字化的数据的区域、一个工作区域、即在执行校正程序时存储温度的区域、和一个当校正程序在进行线性度校正时存储温度的区域。
假定为了确保称量精度,举例中的电子秤当环境温度变化0.5℃时就需要灵敏度校正,当环境温度变化5℃时就需要线性度校正。CPU31以这样一种方式操作,即当在执行普通称量程序时,如果从温度传感器6来的温度数据表明自上次校正后的温度变化大于0.5℃,或自上次校正后已经过了一个预定的时间间隔,CPU即发出校正命令,使校正程序自动地执行校正。再假设只知道两个砝码5a和5b的总质量并写入了校正程序之中而不知道两个砝码的精确质量只知道两砝码质量近似相等。
现在参照图2描述本发明的装置的运行。图2所示是定在ROM32中的校正程序的流程图。
如上所述,自上次校正后当环境温度变化了0.5℃或自上次校正后已经过了一个预定时间间隔,CPU产生一个开始校正的命令,随后CPU把当前的温度与上次进行线性度校正时并且存储在RAM33中的温度进行比较。如果两温度差小于5℃,则CPU使校正砝码装载和卸下机械机构4把两砝码5a和5b同时装载到称量装置1的载重传感器上,然后把获得的数据存储在RAM33内,只进行灵敏度校正,然后进入普通称量程序。实际上,进行灵敏度校正时更新的是灵敏度系数是根据上述数据计算而得,即从零点所得的数据(称上无载重时的数据)和两个砝码5a和5b的实际总质量经计算而获得的。
如果温度差超过5℃,则首先把砝码5a,然后把砝码5b分别放在载重传感器上,得到数据,然后把两砝码5a和5b同时装载到载重传感器上,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线性度校正。实际上,进行线性度校正是为线性校正方程式获得一个更新的系数,该系数是根据在把两砝码5a和5b同时装载到载重传感器上获得的数据Dc,载重传感器上无载重时即在零点获得的数据Do,和分别把砝码5a和5b装载到载重传感器上所获得的数据Da和Db的中点数据计算得到的。
线性度校正以后,进行灵敏度校正,然后再继续普通称量程序。
如果精确地称量校正法码5a和5b的值并且把它们存储起来,实际上只需要通过称量砝码5a和5b两者中的任何一个砝码的质量所获得数据和两个砝码的总质量,就足以进行线性度校正。
按照本发明,当校正指令发出后,就检查是单独地进行灵敏度校正还是灵敏度校正和线性度校正同时进行,并且仅进行所需要的校正。这就消除了迄今在灵敏度校正时不管需要与否总是同时进行线性度校正的时间和劳动力上的浪费,因此,能使校正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