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阿霉素衍生物,它的制备方法及含有它的药用组合物。 因此,本发明提供具有式(Ⅱ)结构的4′-脱氧-13(S)-二氢-4′-碘代阿霉素及其可药用的盐。
应用属于链霉菌属的微生物立体有择还原4′-脱氧-4′-碘代阿霉素的13-酮官能团(Ⅰ),
特异性地得到4′-脱氧-13-(S)-二氢-4′-碘代阿霉素,它是4′-脱氧-13-二氢-4′-碘代阿霉素两个可能的C-13立体异构体之一。新的化合物(Ⅱ),以下称为FCE24883,可用作抗肿瘤剂并对实验性肿瘤显示出可与4′-脱氧-4′-碘代阿霉素(Ⅰ)相比的活性。用于微生物立体有择还原的底物是我们的美国专利申请4438105(1984年3月20日提交)中公开的阿霉素半合成类似物。
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合成的方法,使用的菌株是波赛链霉菌的变异体,称为M87F.I.菌株,已贮存在德国微生物保藏中心,入藏号为DSM2444,该菌株的特征在于它能够立体选择性地还原4′-脱氧-4′-碘代阿霉素(Ⅰ)的13-酮官能团。产生的化合物FCE24883(Ⅱ)富集在发酵肉汤中。可从发酵肉汤中回收FCE24883(Ⅱ)并将其粗溶液浓缩和提纯。
因此,本发明也提供制备4′-脱氧-13(S)-二氢-4′-碘代阿霉素(Ⅱ)或其可药用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4′-脱氧-4′-碘代阿霉素存在下培养波赛链霉菌M87F.I.菌株(DSM2444)并回收生成的4′-脱氧-13(S)-二氢-4′-碘代阿霉素或其可药用的盐。
本发明涉及新的抗肿瘤剂蒽环素(anthracycline)FCE24883(Ⅱ),以纯的盐酸盐形式存在。
本发明还提供含有化合物(Ⅱ)或其可药用的盐并与可药用的稀释剂或载体混合的药用组合物。
应用亚硝基胍使金色波赛链霉菌亚种ATCC31428变异,得到可选择性地将化合物(Ⅰ)转变为化合物(Ⅱ)的实验微生物,即波赛链酶菌M87F.I.菌株。西德的微生物保藏中心已给予该菌株入藏号DSM2444并将其贮存在常设保藏中心。
M87F.I.变异株从形态上不能与亲本波赛链霉菌ATCC31428区分,而这两种培养物在培养和生化特性方面是明显可区别地。实际上,M87F.I.变异株在琼脂培养基上不能产生稻草黄色至柠檬黄色的可溶性色素,而其亲本波赛链霉菌ATCC31428则可产生。
此外,M87F.I.变异株可选择性地将化合物(Ⅰ)转变为化合物(Ⅱ),而亲本波赛链酶菌ATCC31428则不行。如本文所述,M87F.I.变异株的这一特性使其非常有用,
Ⅰ.变异株的这一特性使其非常有用,
转变过程
在培养阶段,将作为底物的化合物Ⅰ加到波赛链霉菌M87F.I.菌株的生长培养物中,可实现本发明的立体有择生物转变。
化合物Ⅰ的盐酸盐可在溶于无菌蒸馏水后加入。化合物Ⅰ在培养物中较好的浓度范围是大约每升50~200微克(但不局限于此)。使培养物中含有碳源(例如可同化的碳水化合物)和氮源(例如可同化的氮化合物)或蛋白质的营养培养基中生长。较好的碳源包括葡萄糖,蔗糖,甘油,淀粉,玉米淀粉,糊精,糖浆等。较好的氮源包括玉米浆,酵母提取物,啤酒干酵母,大豆粉,棉籽粉,玉米粉,酷蛋白,鱼粉,酿酒固体,动物胨,肉羹,铵盐等。应用上述碳源和氮源的组合物是有益的。不一定需要将痕量金属(例如锌,镁,锰,钴,铁等)加到发酵培养基中,因为在灭菌前用自来水和未经纯化的成分作为培养基的组分。
生物转变过程需要大约72小时到8天。生物转变过程中培养的温度可以从约25℃到约37℃,29℃较好。以大约250转/分的速度摇动或搅拌,并给转变容器中的内容物通入已灭菌的空气,以利于微生物生长,这样可提高转变过程的效率。
分析方法
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取出发酵样品,并在pH8.0用9∶1的二氯甲烷∶甲醇的混合物萃取,以便监测微生物转变反应的进展。用氯仿∶甲醇∶乙酸∶水(80∶20∶7∶3,体积比)的混合液作洗脱剂,对有机萃取物样品进行薄层层析(TLC),发现化合物FCE24883(Ⅱ)Rf值为0.50,而4′-脱氧-4′-碘代阿霉素Rf为0.60。用上述洗脱系统进行薄层层析后,刮下相应的红色区域并用甲醇洗脱,最后在496nm处进行分光光度测定,可以定量测定这两种蒽环素。
分离程序
借助于硅藻土将全部发酵肉汤(其中化合物Ⅰ已转化为FCE24883(Ⅱ))过滤。用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如甲醇和其它低级醇,二噁烷,乙腈,丙酮)萃取红色菌丝饼,用丙酮萃取较好。收集菌丝萃取液,减压浓缩并与过滤的发酵液合并,调节pH至8.0,然后用不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如正丁醇,氯仿,二氯甲烷,或最好是二氯甲烷∶甲醇(9∶1)的混合液)萃取。有机萃取液含有FCE24883(Ⅱ)以及化合物Ⅰ和一些较少的降解产物。
纯化程序
将有机萃取液减压浓缩至干并将残余物溶于二氯甲烷,在用pH为7的缓冲液处理过的硅胶柱上进行层析,以二氯甲烷∶甲醇∶水的混合液进行梯度洗脱。先用95∶5∶0.25的混合液洗脱化合物Ⅰ,再用90∶10∶0.5的混合液洗脱FCE24883(Ⅱ)。用水洗涤收集的各个组分,浓缩至小体积并置于正丙醇中,加入1当量的盐酸和过量的正己烷,得到纯的FCE24883(Ⅱ)盐酸盐沉淀物。
化学和物理性质
FCE24883(Ⅱ)的游离碱可溶于极性有机溶剂和含水醇中,而其盐酸盐可溶于水和低级醇中,仅略微溶于有机溶剂。FCE24883的盐酸盐具有下列理化性质:
熔点:200℃(分解)
旋光率:D+188°(C0.05,CH3OH)
H2O 1%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max 232,254,290和480nm(E 1cm=492,370,127,163)。
红外光谱(KBr):有下列频率的峰:
3400,2970,2920,1610,1580,1472,1440,1410,1380,1355,1320,1280,1235,1210,1110,1080,1060,1030,1010,985,965,940,920,900,890,870,860,830,810,785,755,730,710,540,480,450和415cm-1。
1H-NMR谱(DMSOd6,200MHz,22℃):
14.03(bs,2H,OH-6,OH-11),7.6-7.9(m,3H,H-1,H-2,H-3),5.26(m,1H,H-1′),4.96(d,J=5.2Hz,1H,OH-13),4.92(m,1H,H-7),4.55(m,1H,H-4′),4.51(t,J=6.7Hz,1H,OH-14),4.20(s,1H,OH-9),3.97(s,3H,4-OCH3),3.76(ddd,J=3.5,6.7,11.0Hz,1H,CH(H)-OH),3.60(dq,J=1.0,6.0Hz,H-5′),3.48(ddd,J=7.2,6.7,11.0Hz,1H,CH(H)-OH),3.37(ddd,J=5.2,3.5,7.2Hz,1H,H-13),3.02(m,1H,H-3′),2.81(m,2H,CH2-10),2.15(dd,J=2.0,15.3Hz,1H,H-8e),1.97(dd,J=6.0,15.3Hz,1H,H-8ax),1.7-1.9(m,2H,CH2-2′)和1.14δd(d,J=6.0Hz,3H,CH3-5′)
分子式:C27H30NIO10·HCl
m/z(FD):相当于游离碱,656|MH|+;655|M|+;和416(M+)(相当于糖苷配基)。
用选择性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可使存在于合成的4′-脱氧-13-二氢-4′-碘代阿霉素样品(用Na BH还原式Ⅰ化合物制得)中的两种C-13立体异构醇分离开(两个峰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8.8和19.3分钟)。
用同样的HPLC法,FCE24883(Ⅱ)以单峰出现,保留时间为19.3分钟,相当于合成的13-二氢衍生物较慢移动成分的保留时间。
*HPLC法
柱:两个RP Spherisorb S3 OD S2(C183μ Phase Separation U.K.)柱150×4.5mm串联在一起,
温度:45℃
流动相A:0.05M KH2PO4水溶液,用1M H3PO4/CH3OH=80/20(体积比)调pH至3.0。
流动相B:CH3OH
洗脱:恒溶剂成分洗脱30分钟(42%A+58%B)
流速:0.6毫升/分钟。
检测:254nm
阐明结构式
Ⅱ的酸水解(0.2N盐酸水溶液,80℃,30分钟)产生相应糖苷配基(Ⅲ)的红色沉淀,而存在于水相中的糖成分,即3-氨基-2,3,4,6-四脱氧-4-碘代-L-来苏己糖(Ⅳ),在与化合物Ⅰ酸水解所得真实样品比较之后认为是一致的。
Ⅲ:13-(S)-二氢亚德里亚霉素酮 Ⅳ
将Ⅲ的9,13-O-异亚丙基-14-O-叔丁基二苯基甲硅烷基衍生物与13-(S)-二氢亚德里亚霉素酮真实样品的相应衍生物(用S.Penco等人在Gazzetta Chimica Italiana,115,195,1985中所述方法制得)直接比较(1H-NMR和质谱,TLC)确定C-13位的绝对(S)-构型。
生物活性
在体外比较测定了FCE24883(Ⅱ)及化合物Ⅰ和阿霉素对海拉(Hela)细胞和P388细胞集落形成的胞毒活性。如表Ⅰ所示,化合物Ⅱ的活性与4′-脱氧-4′-碘代阿霉素(Ⅰ)和阿霉素的活性一样强。
还检验了体内FCE24883(Ⅱ)对播散的格罗斯(Gross)白血病的抗肿瘤活性。给每只C3H小鼠静脉注射2×106细胞并在注射肿瘤细胞24小时后用研究的化合物治疗小鼠。
表Ⅱ给出两个试验的结果。在最佳剂量下,FCE24883(Ⅱ)的活性
比阿霉素强,而与4′-脱氧-4′-碘代阿霉素(Ⅰ)的活性一样强,并在有效剂量下显示出较小的毒性。可以将化合物Ⅱ的抗肿瘤活性(按被治疗小鼠与对照小鼠的半数存活时间评价)与Ⅰ和阿霉素的活性进行比较。
为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方法和产品给出下列非限制性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波赛链霉菌M87F.I.菌株(DSM2444)的培养物在含有下列成分的斜面琼脂维持培养基(SA培养基)上,于28℃下生长14天:葡萄糖,3%;啤酒干酵母,1.2%;Na Cl,0.1%;KH2PO4,0.05%;Ca CO3,0.1%;MgSO4,0.005%;FeSO4·7H2O,0.0005%;ZnSO4·7H2O,0.0005%;CuSO4·5H2O,0.0005%;琼脂,2%;加自来水至100毫升;pH6.7;在高压灭菌器中于115℃加热灭菌20分钟。
收集生长的培养物孢子并悬浮于3毫升无菌蒸馏水中;将该悬浮液接种于含有60毫升下列生长培养液的300毫升锥形瓶中:啤酒干酵母,0.3%;胨,0.5%;Ca(NO3)2·4H2O,0.05%;加自来水至100毫升。在高压灭菌器中于120℃加热灭菌20分钟。灭菌后培养基的pH为6.8-7.0。将接种过的锥形瓶于28℃在旋转振摇器上以250转/分的转速振摇2天,旋转圆的直径为7厘米。将1.5毫升上述生长培养物接种于含有50毫升下列生物转化培养基的300毫升锥形瓶中:酵母抽提物,1.5%;KH2PO4,0.25%;葡萄糖,1.5%;加自来水至100毫升,pH6.9;在高压灭菌器中于115℃加热灭菌20分钟。将葡萄糖溶液单独灭菌并以适当的浓度加到各个灭菌的锥形瓶中。
然后在上述接种阶段的条件下,于28℃将这些锥形瓶培养24小时。此时,将1.0毫升化合物Ⅰ的无菌蒸馏水溶液(浓度为5毫克/毫升)加到各锥形瓶中。将这些振摇的烧瓶再培养2天,可使70%的化合物Ⅰ转化为化合物Ⅱ。
实施例2
使波赛链霉菌M87F.I.的培养物在实施例1所述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把三种斜面培养基上的孢子集中在一起并悬浮于10毫升无菌蒸馏水中;将所得到的悬浮液接种于含有500毫升实施例1所述的接种培养基的2升隔板式圆底烧瓶中。该烧瓶于28℃在旋转振摇器上培养48小时,转速为120转/分,旋转圆的直径为7厘米。将全部菌种接种于含有7.5升实施例1所述的生物转化培养基的10升不锈钢发酵罐中,并于120℃用蒸汽灭菌30分钟,葡萄糖溶液单独灭菌并以适当的浓度加到灭菌的发酵罐中。以230转/分的速度搅拌,在28℃使培养物生长,并通入空气流,每升培养基中每分钟通入0.7升空气流。
48小时后,以实施例1所述浓度加入底物化合物,然后再将培养物培养3天,可使60%的化合物Ⅰ转化为化合物Ⅱ。
实施例3
用2%的硅藻土作为助滤剂,将按照实施例2所述方法发酵得到的全部啤酒(5升)过滤。用丙酮(3升)萃取湿滤饼。过滤后再用丙酮萃取两次以保证红色色素的完全回收。合并的丙酮萃取液经减压浓缩并将浓缩液(1升)与经过过滤的肉汤合并,在pH8条件下用二氯甲烷∶甲醇9∶1混合液充分地萃取。将含有化合物Ⅰ和Ⅱ以及一些降解产物的有机萃取液减压浓缩至干。残余物溶于二氯甲烷中,在用pH为7的缓冲溶液(M/15磷酸盐缓冲液)处理过的硅胶柱上进行层析,以二氯甲烷∶甲醇∶水的混合液进行梯度洗脱。在一些降解产物之后,用95∶5∶0.25混合液洗脱化合物Ⅰ,然后用90∶10∶0.5混合液洗脱FCE24883(Ⅱ)。
收集的各个组分用水洗涤后,浓缩至小体积并置于正丙醇中,加入1当量盐酸和过量的正己烷,得到纯的FCE24883(Ⅱ,0.30克,60%),为盐酸盐(熔点为200℃,分解)。按同样的方法也回收得到未转化的化合物Ⅰ的盐酸盐(0.13克,26%)。
实施例4
将样品FCE24883(Ⅰ)(200毫克)溶于0.2N盐酸水溶液(50毫升)中并在100℃下加热30分钟。过滤收集糖苷配基(Ⅲ)的结晶状红色沉淀(0.12克),用水洗涤并干燥。
质谱:m/e 416(M+)。通过与真实样品比较,确定糖苷配基(Ⅲ)为13-(S)-二氢亚德里亚霉素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