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框架.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451123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8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110370.0

申请日:

2007.06.15

公开号:

CN101089353A

公开日:

2007.12.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6B3/50(2006.01); E05D15/52(2006.01); E05C1/04(2006.01)

主分类号:

E06B3/50

申请人:

萨维奥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A·巴尔博迪维纳迪奥

地址:

意大利都灵

优先权:

2006.06.15 IT TO2006A000435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崔幼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门窗框架,包括:一四边形框架(12),所述四边形框架(12)由四条型材(14)构成,每条型材均具有带一纵向沟槽(16)的一外侧面,其中该纵向沟槽(16)包括一基座(26),两平行侧壁(28)及两边缘(30),所述两边缘(30)互相相对定向且在每个上述侧壁(28)处确定一底切接合区(32,34),及一驱动组件(36),所述驱动组件(36)包括多个作动元件(38,40,42,46,49)及多个传动杆(48,50)啮合各自的纵向沟槽(16),所述传动杆每个均具有一单个榫,作动元件(38,40,42,46,49)及传动杆(48,50)的榫(52)均与各自沟槽(16)的同一底切接合区(32)相啮合。

权利要求书

1、  门窗框架,包括:
-一可动四边形框架(12),所述可动四边形框架(12)由四条型材(14)构成,每条型材均具有带一纵向沟槽(16)的一外侧面,其中该纵向沟槽(16)包括一基座(26),两平行侧壁(28)及两边缘(30),所述两边缘(30)互相相对定向且在每个上述侧壁(28)处确定一底切接合区(32,34),第一底切接合区(18)毗邻框架(12)的第一端面(18),且第二底切接合区(34)毗邻框架(12)的第二端面(20),及
-一驱动组件(36),所述驱动组件(36)包括多个作动元件(38,40,42,46,49)及多个传动杆(48,50)啮合各自的纵向沟槽(16),所述作动元件(38,40,42,46,49)中的每个和所述传动杆(48,50)中的每个具有仅与其中一个所述底切接合区(32,34)相啮合的单个榫(52),其特征在于作动元件(38,40,42,46,49)及传动杆(48,50)的榫(52)均与各自沟槽(16)的上述第一底切接合区(32)相啮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框架,其特征在于框架(12)的上述第一端面(18),在向内开的门窗框架的情况下是框架(12)的内端面,而在向外开的门窗框架的情况下是框架(12)的外端面;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个上述作动元件(38,40,42,46,49)包括一个突出(54),该突出支承在位于所述第二底切接合区处的边缘(30)的外侧上;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框架,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个上述作动元件(38,40,42,46,49)包括至少一个以卡合方式作用的啮合齿(58),所述啮合齿有弹性地朝与沟槽(16)的相应边缘(30)相啮合的位置突出。

说明书

门窗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门窗框架。
背景技术
本发明被研发用于由铝或类似金属的合金制成的挤出型材所组成的门窗框架,即所述门窗框架是由一个四边形框架构成,而所述四边形框架则由限定一对直立构件和一对横向构件的四条型材构成。形成框架的型材是用具有复杂截面的棒材组成,通过挤出、冲压或仿形切削所制成的。每一所述型材均布置在带有纵向沟槽的框架的外侧,所述沟槽用于安装门或窗的框架的连接铰链和驱动组件。在说明书的其余部分和权利要求书中,″驱动组件″意为允许从手把向各个闭合元件传送开/关动作的一组装置和构件。
门窗框架被分类为翼状开启的框架、枢转开启的框架,和兼具翼状开启和枢转开启的框架。翼状开启定义为绕垂直轴旋转产生的开启运动。枢转开启意为绕水平轴旋转产生的开启运动。兼具翼状开启和枢转开启的门窗框架可以选择性地通过绕垂直轴的旋转或绕水平轴的旋转来开启。
在门窗框架仅具翼状开启或枢转开启的情况下,驱动组件能选择门或窗框架的闭合或开启位置。在门或窗框架兼具翼状开启和枢转开启的情况下,驱动组件能在天地插销的控制下,选择性地激活闭合位置,翼状开启位置或枢转开启位置。
用于门或窗的金属型材的标准构造包括在框外侧架由一基座,两平行侧壁及两边缘所形成的带底切剖面的纵向沟槽,所述两边缘互相相对定向且在纵向沟槽的每一侧壁处确定一个底切接合区。将驱动组件的构件安装在框架的型材的纵向狭缝中,这一操作对组装门或窗的框架所需时间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最传统的解决办法中,构成驱动组件的元件都具有与各自的纵向沟槽的两底切结合区相啮合的两个纵向榫。这一解决办法对门窗框架的制造者不是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它引起了在每个沟槽末端获得凹槽以允许在纵向插入作动元件的需要。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文献FR-A-2722527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其中,每个作动元件具有仅与纵向沟槽的一个底切区啮合的单个榫。根据FR-A-2722527中描述的解决办法,作动元件以交替方式相邻安排,以使第一作动元件具有其与沟槽的第一底切接合区相啮合的榫,而相邻的作动元件具有其与正对第一底切接合区的第二底切接合区相啮合的榫。以交替方式安排作动元件旨在解决作动元件与框架沟槽之间的啮合稳定性问题。当两个或多个相邻的作动元件相互固定时,由相互固定的作动元件系列构成的组包括至少一个啮合第一底切接合区的榫及至少一个啮合沟槽第二底切接合区的榫。
该解决办法的缺点是作动元件的交替安装不便且可能需要反复地翻倒框架。
由同一申请人提出的号码为05425179的欧洲专利申请(到本发明的申请日尚未公开)描述了用于门窗框架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提供了带有单个榫的若干作动元件,所述单个榫在横向插入各自的框架纵向狭缝。所述文献对作动元件均啮合了各自沟槽的同一底切接合区的情况未作描述。
文献DE-A-3225049描述了一门或门窗框架,其中,纵向沟槽包括一单个底切接合区,且带有通过作动元件的两个相对的榫在对侧接合的T形的沟槽侧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为门窗框架提供作动元件,所述作动元件可以较之前面的解决办法更简单地加以安装。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陈述特征的门窗框架,达到所述目标。
在根据本发明的解决办法中,作动元件具有单个榫且均与位于各自沟槽的同一侧面上的底切接合区相啮合。
由于本解决办法的构想,在将作动元件组装到型材的沟槽内期间,以交替方式反复翻倒框架以安装作动元件不是必须的。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参考完全由非限制性例所提供的附图作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对门或窗的透视图,
-图2和3是示出由图1中的箭头II所标示的作动元件的安装顺序的局部剖面透视图,
-图4和5是各自根据图2和3的线IV-IV和V-V的剖面图,
-图6和7是示出由图1中的箭头VI所标示的作动元件的安装顺序的局部剖面透视图,
-图8和9是各自根据图6和7的线VIII-VIII和IX-IX的剖面图,
-图10是是示出由图1中的箭头X所标示的作动元件在安装位置的局部剖面透视图,
-图11是根据图10的线XI-XI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数字10根据本发明指出了一门或窗框架。所述门或窗框架10包括由四条型材14形成的一四边形框架12,所述型材14优选地由铝及其合金构成。每条型材14具有带纵向沟槽16的一外侧面。
参见图2和3,框架12具有分别由数字18和20指出的两前端面。型材14具有各自的前轴承挡边22,所述轴承挡边22对准框架12的第一端面18且向外突出越过各自沟槽16。前轴承挡边22具有能容纳前密封衬片(未示出)的各自的沟槽24,所述前密封衬片在门或窗的框架的闭合位置内,且被压向门或窗的固定框架的前表面。
参见图2和4所示的例子,每条型材14的纵向沟槽16包括一基座26,两侧壁28及两条互相朝对方定向的纵向边缘30。彼此相向的两边缘30的纵向末端限定了纵向沟槽16的外侧开口。纵向边缘30限定了在沟槽16的每一侧壁28处的底切接合区。第一底切接合区32毗邻框架12的第一端面18且第二底切接合区34毗邻框架12的第二端面20。
每个底切接合区32,34具有大致的“C”形,且被基座26的侧面部分限定在侧壁28的边缘30的各个内表面之间。纵向沟槽16的形状被标准化,并被用于门或窗框架的大部分金属型材所使用。
参见图1,窗或门的框架10具有用数字36全局地指出的驱动组件。所属驱动组件36包括多个作动元件38,40,42,46,49及多个传动杆48,50有效地将相邻作动元件彼此连接。图1所示驱动组件36属于兼具翼状开启和枢转开启的门或窗框架,且其包括一垂直支柱38,一角形传动装置40,一剪式臂42,一天地螺栓联接件及一转动臂(cremone bolt coupling and cursor)49。
根据本发明,每个作动元件和每个传动杆具有用于与各自沟槽16接合的单个整体榫,以使驱动组件36的所有构件可被正面安装到各自沟槽内。各作动元件和各传动杆的榫,均与各自沟槽16的底切接合区32相啮合,所述底切接合区32毗邻框架12的第一端壁18,即具有前轴承挡边22的端壁。
图2至11系统地示出包括驱动组件36的某些作动元件40,42,49的一些细节及安装方式。
参见图2到5,作动元件49(转动臂)具有单个榫52,所述榫52和作动元件49的主体一起形成整体,并与沟槽16的第一底切接合区32相啮合。如图2和4中所示,通过将榫52定位在第一底切接合区32内来安装作动元件49;随后如图3和5所示,使接合元件49朝沟槽16内部振荡,使作动元件49正面插入沟槽16。在榫52的相对侧,作动元件38具有轴承纵向挡边54,所述轴承纵向挡边54压在位于第二底切接合区34处的边缘30的外侧上方。
作动元件49通过一螺钉56固定到传动杆50。将每个作动元件38,40,42,46及49固定到相应的传动杆48,50的方式,在同一申请人的同时专利申请中详细描述。
图6至9示出了执行正面安装角形传动装置40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角形传动装置40还具有单个整体榫52,所述榫52与纵向沟槽16的第一底切接合区52相啮合。如图6和8所示,通过将角形传动装置40正面插入沟槽16,并随后使角形传动装置40朝沟槽16的内部振荡直至其达到如图7和9所示位置,从而来执行安装操作。在榫52的相对侧有一轴承挡边54,所述轴承挡边54压在位于第二底切接合区34处的边缘30的外侧面上。角形传动装置40也能具有一凹槽齿58,所述凹槽齿58在正面插入沟槽16时以咬合的方式与边缘30相啮合。凹槽齿58有弹性地向外伸出,目的是在组装时支持沟槽16内的角形传动装置40。类似的止动齿也可用于组件36的其他作动元件上。
参见图10和11,剪式臂42也以前述方式安装。图10和11示出在沟槽16内处于安装末期的剪式臂42。插入在正面发生,定位单个整体榫52使之与第一底切结合部分32相啮合,并随后使剪式臂42朝沟槽16的内部振荡。
所有作动元件和所有传动杆都具有用于连接到型材14的单个榫,这一事实可能因施加在门或窗框架上的压力导致不稳定问题。然而,由于所有作动元件与沟槽16的底切接合区32相啮合,沟槽16朝向框架12的端面18定位且框架12具有前轴承挡边22,基于上述事实解决了所述问题。在向内开的门窗框架的情况下,端面18是门或窗框架的内表面;而在向外开的门窗框架的情况下,端面18是门或窗框架的外表面。
驱动组件36中的所有榫,在向内开的门窗框架的情况下与沟槽16的内侧部分相啮合,在向外开的门窗框架的情况下与沟槽的外侧部分相啮合,这一事实确定了完全稳定性,即便在沟槽16的相对面上没有具结构功能的榫。可以证明,在推力从外部指向内的情况下,在向内开的门窗框架的情况下;或是在从内部指向外的推力作用下,在向外开的门窗框架的情况下,作动元件和型材14之间的连接都是完全稳定的。
驱动组件的所有榫与沟槽16的同一侧相啮合,这一事实使得在不反倒框架12的情况下,即,在整个组装操作期间中保持框架12及端面18压在水平面上,能执行各作动元件及各传动杆的正面安装。

门窗框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门窗框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门窗框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门窗框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窗框架.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门窗框架,包括:一四边形框架(12),所述四边形框架(12)由四条型材(14)构成,每条型材均具有带一纵向沟槽(16)的一外侧面,其中该纵向沟槽(16)包括一基座(26),两平行侧壁(28)及两边缘(30),所述两边缘(30)互相相对定向且在每个上述侧壁(28)处确定一底切接合区(32,34),及一驱动组件(36),所述驱动组件(36)包括多个作动元件(38,40,42,46,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一般门、窗、百叶窗或卷辊遮帘;梯子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