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pdf(4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4643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12 CN 103146438 A *CN103146438A* (21)申请号 201210279088.6 (22)申请日 2012.08.06 C10K 1/10(2006.01) C10K 1/06(2006.01) C10K 1/04(2006.01) C10K 1/00(2006.01) C10K 1/32(2006.01) C10B 27/00(2006.01) C10B 27/06(2006.01) (71)申请人 山西鑫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030006 山西省太原高新区科技街 2 号 。
2、C 座 1023 室 (72)发明人 王新民 王小群 (54) 发明名称 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 燃烧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 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包括荒煤气导出装置、 荒煤 气冷凝装置、 荒煤气回收净化装置, 外燃气加热装 置 ; 荒煤气冷凝装置的荒煤气进入口通过管道与 荒煤气导出装置的导出环道的荒煤气导出口相连 通 ; 荒煤气回收净化装置的气液混合进入管通过 管道与荒煤气冷凝装置的集气管相连接, 荒煤气 回收净化装置的活性焦干法回收器通过第二空冷 煤气输送管与煤气风机组相通, 外燃气加热装置 的气体换向装置的煤气风机通过管道与荒煤气回 。
3、收净化装置的活性焦干法回收器的净煤气输出管 相连通。本发明的特点是将对炭化室的煤热解过 程中产生的荒煤气导出、 冷凝、 净化回收、 燃烧等 各个相对独立的工艺串成一个完整的工艺。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18 页 附图 2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8页 附图2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46438 A CN 103146438 A *CN103146438A* 1/3 页 2 1. 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包括荒煤气导 出装置、 荒煤气冷凝装置、 。
4、荒煤气回收净化装置, 外燃气加热装置 ; 所述的荒煤气导出装置 包括荒煤气集中室、 内导出通道, 外导出通道、 导出主通道, 导出环道, 所述的荒煤气集中室 设置在煤热解炉的炭化室的顶部与炭化室一体成形, 所述的内导出通道设置火道隔墙中, 内导出通道入口穿过炭化室的内环墙通向炭化室, 内导出通道出口穿过内环墙通向炭化室 顶部的荒煤气集中室, 所述的外导出通道设置炉体的外墙中, 包括下外导出通道入口、 上外 导出通道入口, 所述的下外导出通道入口、 上外导出通道入口穿过炭化室的外环墙通向炭 化室, 外导出通道出口穿过外环墙通向炭化室顶部的荒煤气集中室, 所述的导出主通道设 置在煤热解炉的炉体的外。
5、墙中, 导出主通道入口与荒煤气集中室相通再向上延伸到设置炉 体的外墙上部导出环道中, 所述的导出环道设置一荒煤气导出口 ; 所述的荒煤气冷凝装置 包括荒冷凝壳体、 调节轮密封盖、 螺纹调节杆、 水封阀盖、 水封阀座、 集气管、 氨水喷头 ; 冷凝 壳体呈长桶形, 其侧壁上部开设有荒煤气进入口, 所述的荒煤气进入口通过管道与荒煤气 导出装置的导出环道的荒煤气导出口相连通 ; 氨水喷头设置在冷凝壳体的顶部, 螺纹调节 杆一端从冷凝壳体的顶部通孔伸出与调节轮螺纹联接, 密封盖套置螺纹调节杆上固定在冷 凝壳体上, 螺纹调节杆另一端与水封阀盖相连接固定, 水封阀座设置在冷凝壳体内中下部 将冷凝壳体分上下。
6、两部, 水封阀座中部向上凸起一段桶形开口瓶颈, 水封阀盖倒扣在开口 瓶颈上, 集气管设置在冷凝壳体底部 ; 所述的荒煤气回收净化装置包括气液混合进入管、 气 液分离器、 空冷器、 煤气风机组、 活性焦干法回收器, 所述的气液混合进入管通过管道与荒 煤气冷凝装置的集气管相连接, 气液混合进入管分成两支路一路热煤气输送 管、 另一路混 合液管, 其中热煤气输送管向上通向空冷器, 混合液管向下通向煤焦油氨水沉淀槽 ; 空冷器 包括空冷壳体、 煤气冷却管网, 空冷壳体内部形成空冷腔, 煤气冷却管网形成独立回路置于 空冷腔中, 煤气冷却管网入口通过第一空冷闸阀与热煤气输送管相联, 煤气冷却管网出口 亦设。
7、有第二空冷闸阀, 煤气风机组通过第一空冷煤气输送管与第二空冷闸阀相联通, 活性 焦干法回收器通过第二空冷煤气输送管与煤气风机组相通, 所述的活性焦干法回收器包括 回收器壳体、 吸附仓、 不饱和活性焦进入仓、 饱和活性焦存储仓, 回收器壳体为一空腔容器, 回收器壳体上部净煤气输出管, 回收器壳体下部与第二煤气输送管相联通, 吸附仓设置在 空回收器壳体中位于净煤气输出管与第二煤气输送管之间, 吸附仓的顶部、 底部为过滤网 状结构, 吸附仓顶部与设置在回收器壳体顶部的不饱和活性焦进入仓相联通, 吸附仓顶部 与不饱和活性焦进入仓之间设置第一回收闸阀, 吸附仓底部与设置在回收器壳体底部与饱 和活性焦存储。
8、仓相联通, 吸附仓底部与饱和活性焦存储仓之间设置有第二回收闸阀 ; 所述 的外燃气加热装置, 位于煤热解炉体中部围绕在炭化室外墙四周, 包括一组以上结构相同 第一燃气加热器、 第二燃气加热器和气体换向装置 ; 所述的第一燃气加热器包括第一燃烧 室、 第一煤气进入支管和第一蓄热换热器, 第一燃烧室成相对封闭的煤气燃烧火道, 第一煤 气进入支管通到第一燃烧室底部, 第一蓄热换热器包括第一蓄热腔、 第一蓄热体、 第一空气 进入支管和第一烧废气排出支管, 第一蓄热腔设置在炉体外墙中, 第一蓄热体设置第一蓄 热腔中, 第一蓄热腔一端通向第一燃烧室底部, 另一端分别接有第一空气进入支管和第一 燃烧废气排出。
9、支管 ; 所述的第二燃气加热器包括第二燃烧室、 第二煤气进入支管和第二蓄 热换热器, 第二煤气进入支管通到第二燃烧室底部, 第二蓄热换热器包括第二蓄热腔、 第二 蓄热体、 第二空气进入支管和第二烧废气排出支 管, 第二蓄热腔亦设置在炉体外墙中, 第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46438 A 2 2/3 页 3 二蓄热体设置第二蓄热腔中, 第二蓄热腔一端通向第二燃烧室底部, 另一端分别接有第二 空气进入支管和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 ; 所述的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之间设有燃烧室 通孔 ; 所述的气体换向装置包括上盘、 下盘、 旋转换向电机、 空气风机、 煤气风机、 废气风机, 所述的下盘分。
10、别接有一个空气主管和第一空气分管、 第二空气分管, 一个煤气主管和第一 煤气分管、 第二煤气分管, 一个燃烧废气主管和第二燃烧废气分管、 第一燃烧废气分管, 其 中, 第二燃烧废气分管和第一燃烧废气分管与第一空气分管和第二空气分管及第一煤气分 管和第二煤气分管的设置刚好对调 ; 所述的上盘转动贴合在下盘上方, 上盘分别对应设置 有空气连接管、 煤气连接管、 燃烧废气连接管, 所述的旋转换向电机与上盘传动连接, 带动 上盘在下盘上往复转动 ; 其中, 所述的第一空气分管和第一空气进入支管联接, 同时, 所述 的第一煤气分管和第一煤气进入支管联接, 此时同时, 所述的第一燃烧废气分管与第一燃 烧废。
11、气排出支管联接 ; 同理, 第二空气分管和第二空气进入支管联接, 同时, 第二煤气围管 将第二煤气分管和第二煤气进入支管联接, 与此同时, 第二燃烧气分管与第二燃烧废气排 出支管联接 ; 所述的外燃气加热装置的气体换向装置的煤气风机通过管道与荒煤气回收净 化装置的活性焦干法回收器的净煤气输出管相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其特 征在于 : 所述的荒煤气回收净化装置还包括活性焦斗提机、 活性焦再生器、 馏分塔、 油气空 冷器, 所述的活性焦再生器包括再生器壳体、 热废气蒸发管网、 不饱和活性焦回收仓, 再生 器壳体为一空腔容器, 再生器。
12、壳体顶部设置有饱和活性焦进入闸阀, 底部设置有不饱和活 性焦排放闸阀, 不饱和活性焦排放闸阀下方设置有不饱和活性焦回收仓, 再生器壳体上还 设置有蒸发油气排放管 ; 废气蒸发管网成独 立回路设置在再生器壳体腔内, 废气蒸发管网 的底部设置有热废气进入管, 顶部设置有热废气排放管, 所述的活性焦斗提机包括饱和活 性焦斗提机、 不饱和活性焦斗提机, 饱和活性焦斗提机一端设置在活性焦干法回收器下方 的饱和活性焦存储仓内, 另一端通向活性焦再生器顶部的饱和活性焦进入闸阀 ; 不饱和活 性焦斗提机一端设置在不饱和活性焦回收仓内, 另一端通向活性焦干法回收器的不饱和活 性焦进入仓内 ; 所述的馏分塔包括馏。
13、分塔壳体、 粗苯回流器、 馏分网、 三混油集油器、 蒽油中 间槽, 所述的馏分塔壳体为一空腔容器, 馏分塔壳体的顶部设有轻油粗苯蒸汽排出管, 馏分 塔壳体底部为蒽油中间槽 ; 馏分网设置在馏分塔壳体内并位于蒽油中间槽的上方, 馏分网 包括下馏分网、 中馏分网、 上馏分网, 其中下馏分网、 中馏分网、 上馏分网依次从下到上间隔 设置在馏分塔壳体内, 下馏分网、 中馏分网之间空腔与活性焦再生器的蒸发油气排放管相 联通, 中馏分网、 上馏分网设置有三混油集油器, 上馏分网与馏分塔壳体的顶部之间设置粗 苯回流器 ; 所述的油气空冷器包括空冷器架体、 空冷器管网、 空冷风机, 空冷器架体上、 下部 分别。
14、形成密闭的上部腔室、 下部腔室, 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之间通过空冷器管网相通, 上部 腔室与轻油粗苯蒸汽排出管相通, 下部腔室通向油水分离器和粗苯回流槽中。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其 特征在于 : 所述的外燃气加热装置的第一空气进入支管与第一蓄热腔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 空气阀门, 第一单向空气阀门允许空气从第一空气进入管和第一蓄热腔流入第一燃烧室 ; 所述的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与第一蓄热腔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废气阀门, 第一单向废气 阀门允许净煤气燃烧废气从第一燃烧室流经第一蓄热腔, 最后从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 出 ; 同理, 所述的第二空。
15、气进入支管与第二蓄热腔 之间亦设置有第二单向空气阀门, 第二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46438 A 3 3/3 页 4 单向空气阀门允许空气从第二空气进入管和第二蓄热腔流入第二燃烧室, 所述的第二燃烧 废气排出支管与第二蓄热腔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废气阀门, 第二单向废气阀门允许煤气燃 烧废气从第二燃烧室流经第二蓄热腔, 最后从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出。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其特 征在于 : 所述的外燃气加热装置主要分成上、 中、 下三段式加热, 每段有多组结构相同第一 燃气加热器和第二燃气加热器构成。 5. 根据权利要求 1。
16、 所述的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其特 征在于 : 所述的炉体的外墙上设有通向荒煤气集中室的荒煤气温度监测孔, 荒煤气温度监 测孔中放置荒煤气温度表 ; 所述的调节轮是带有步进电机的自动调节轮 ; 所述的气体换向 装置包括旋转换向电机、 空气风机、 煤气风机、 废气风机 ; 所述的旋转换向电机、 空气风机、 煤气风机、 废气风机、 荒煤气温度表、 自动调节轮与工控中心电气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其特 征在于 : 还包括内燃烧加装置的第三燃烧加热器和第四燃烧加热器, 所述的第三燃烧加热 器的第三燃烧室的第三煤。
17、气进入支管、 第三空气进入支管和第三燃烧废气排出支管分别通 过第一煤气围管、 第一空气围管, 第一燃烧废气围管与第一煤气分管、 第一空气分管、 第一 燃烧废气分管相通 ; 所述的第四燃烧加热器的第四燃烧室的第四煤气进入支管、 第三空气 进入支管和第三燃烧废气排出支管分别通过第二煤气围管、 第二空气围管、 第二燃烧废气 围管与第二煤气分管、 第二空气分管、 第二燃烧废气分管相通。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其特 征在于 : 还包括内燃烧加热装置的第三燃气加热器和第四燃气加热器, 第三燃气加热器 68 的燃烧方式与外燃气加热装置的第一燃气加热器。
18、燃烧完全相同, 内燃烧加热装置的第四燃 气加热器的燃烧方式与第外燃气加热装置的第二燃气加热器 60 燃烧完全相同。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46438 A 4 1/18 页 5 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煤热解炉荒 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场上的煤热解炉 ( 炼焦炉 ) 大都采用间歇式炼焦, 入炉煤的配比、 脱水、 进 煤、 预热、 炭化、 焦改质、 干熄等各工艺步骤相对独立, 不能进行连续生产, 生产效率低下 ; 另 外, 煤热解过程中产生的。
19、荒煤气含很多有用的成份, 如 H2S、 HCH 等等酸性气体, NH3碱性气 体、 焦油类、 苯类、 萘类、 洗油类等有机物, 没完整对荒煤气导出、 回收净化加以利用的完整 的工艺。 0003 这促使本发明人探索创新出一套完整的连续炼焦和对荒煤气导出、 回收净化加以 循环利用的完整的工艺。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该装置将对 炭化室的煤热解过程中产生的荒煤气导出、 冷凝、 净化回收后的净煤气串接成一套完整的 工艺, 实现对荒煤气中的含有各种有用成份如焦油类、 苯类、 萘类、 洗油类等有机物的回收, 同时又将荒煤气净化后的净煤气进行燃烧。。
20、 0005 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 0006 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 包括荒煤气导出装置、 荒 煤气冷凝装置、 荒煤气回收净化装置, 外燃气加热装置 ; 所述的荒煤气导出装置包括荒煤气 集中室、 内导出通道, 外导出通道、 导出主通道, 导出环道, 所述的荒煤气集中室设置在煤热 解炉的炭化室的顶部与炭化室一体成形, 所述的内导出通道设置火道隔墙中, 内导出 通道 入口穿过炭化室的内环墙通向炭化室, 内导出通道出口穿过内环墙通向炭化室顶部的荒煤 气集中室, 所述的外导出通道设置炉体的外墙中, 包括下外导出通道入口、 上外导出通道入 口, 所述的下外导出通道入。
21、口、 上外导出通道入口穿过炭化室的外环墙通向炭化室, 外导出 通道出口穿过外环墙通向炭化室顶部的荒煤气集中室, 所述的导出主通道设置在煤热解炉 的炉体的外墙中, 导出主通道入口与荒煤气集中室相通再向上延伸到设置炉体的外墙上部 导出环道中, 所述的导出环道设置一荒煤气导出口 ; 所述的荒煤气冷凝装置包括荒冷凝壳 体、 调节轮密封盖、 螺纹调节杆、 水封阀盖、 水封阀座、 集气管、 氨水喷头 ; 冷凝壳体呈长桶 形, 其侧壁上部开设有荒煤气进入口, 所述的荒煤气进入口通过管道与荒煤气导出装置的 导出环道的荒煤气导出口相连通 ; 氨水喷头设置在冷凝壳体的顶部, 螺纹调节杆一端从冷 凝壳体的顶部通孔伸。
22、出与调节轮螺纹联接, 密封盖套置螺纹调节杆上固定在冷凝壳体上, 螺纹调节杆另一端与水封阀盖相连接固定, 水封阀座设置在冷凝壳体内中下部将冷凝壳体 分上下两部, 水封阀座中部向上凸起一段桶形开口瓶颈, 水封阀盖倒扣在开口瓶颈上, 集气 管设置在冷凝壳体底部 ; 所述的荒煤气回收净化装置包括气液混合进入管、 气液分离器、 空 说 明 书 CN 103146438 A 5 2/18 页 6 冷器、 煤气风机组、 活性焦干法回收器, 所述的气液混合进入管通过管道与荒煤气冷凝装置 的集气管相连接, 气液混合进入管分成两支路一路热煤气输送管、 另一路混合液管, 其中热 煤气输送管向上通向空冷器, 混合液管。
23、向下通向煤焦油氨水沉淀槽 ; 空冷器包括空冷壳体、 煤气冷却管网, 空冷壳体内部形成空冷腔, 煤气冷却管网形成独立回路置于空冷腔中, 煤气 冷却管网入口通过第一空冷闸阀与热煤气输送管相联, 煤气冷却管网出口亦设有第二空冷 闸阀, 煤气风机组通过第一空冷煤气输送管与第二空冷闸阀相联通, 活性焦干法回收器通 过第二空冷煤气输送管与煤气风机组相通, 所 述的活性焦干法回收器包括回收器壳体、 吸 附仓、 不饱和活性焦进入仓、 饱和活性焦存储仓, 回收器壳体为一空腔容器, 回收器壳体上 部净煤气输出管, 回收器壳体下部与第二煤气输送管相联通, 吸附仓设置在空回收器壳体 中位于净煤气输出管与第二煤气输送管。
24、之间, 吸附仓的顶部、 底部为过滤网状结构, 吸附仓 顶部与设置在回收器壳体顶部的不饱和活性焦进入仓相联通, 吸附仓顶部与不饱和活性焦 进入仓之间设置第一回收闸阀, 吸附仓底部与设置在回收器壳体底部与饱和活性焦存储仓 相联通, 吸附仓底部与饱和活性焦存储仓之间设置有第二回收闸阀 ; 所述的外燃气加热装 置, 位于煤热解炉体中部围绕在炭化室外墙四周, 包括一组以上结构相同第一燃气加热器、 第二燃气加热器和气体换向装置 ; 所述的第一燃气加热器包括第一燃烧室、 第一煤气进入 支管和第一蓄热换热器, 第一燃烧室成相对封闭的煤气燃烧火道, 第一煤气进入支管通到 第一燃烧室底部, 第一蓄热换热器包括第一。
25、蓄热腔、 第一蓄热体、 第一空气进入支管和第一 烧废气排出支管, 第一蓄热腔设置在炉体外墙中, 第一蓄热体设置第一蓄热腔中, 第一蓄 热腔一端通向第一燃烧室底部, 另一端分别接有第一空气进入支管和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 管 ; 所述的第二燃气加热器包括第二燃烧室、 第二煤气进入支管和第二蓄热换热器, 第二煤 气进入支管通到第二燃烧室底部, 第二蓄热换热器包括第二蓄热腔、 第二蓄热体、 第二空气 进入支管和第二烧废气排出支管, 第二蓄热腔亦设置在炉体外墙中, 第二蓄热体设置第二 蓄热腔中, 第二蓄热腔一端通向第二燃烧室底部, 另一端分别接有第二空气进入支管和第 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 ; 所述的第一燃烧。
26、室和第二燃烧室之间设有燃烧室通孔 ; 所述的气体 换向装置包括上盘、 下盘、 旋转换向电机、 空气风机、 煤气风机、 废气风机, 所述的下盘分别 接有一个空气主管和第一空气分管、 第二空气分管, 一个煤气主管和第一煤气分管、 第二煤 气分管, 一个燃 烧废气主管和第二燃烧废气分管、 第一燃烧废气分管, 其中, 第二燃烧废气 分管和第一燃烧废气分管与第一空气分管和第二空气分管及第一煤气分管和第二煤气分 管的设置刚好对调 ; 所述的上盘转动贴合在下盘上方, 上盘分别对应设置有空气连接管、 煤 气连接管、 燃烧废气连接管, 所述的旋转换向电机与上盘传动连接, 带动上盘在下盘上往复 转动 ; 其中, 。
27、所述的第一空气分管和第一空气进入支管联接, 同时, 所述的第一煤气分管和 第一煤气进入支管联接, 此时同时, 所述的第一燃烧废气分管与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联 接 ; 同理, 第二空气分管和第二空气进入支管联接, 同时, 第二煤气围管将第二煤气分管和 第二煤气进入支管联接, 与此同时, 第二燃烧气分管与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联接 ; 所述的 外燃气加热装置的气体换向装置的煤气风机通过管道与荒煤气回收净化装置的活性焦干 法回收器的净煤气输出管相连通。 0007 优选的, 所述的荒煤气回收净化装置还包括活性焦斗提机、 活性焦再生器、 馏分 塔、 油气空冷器, 所述的活性焦再生器包括再生器壳体、 热废气。
28、蒸发管网、 不饱和活性焦回 收仓, 再生器壳体为一空腔容器, 再生器壳体顶部设置有饱和活性焦进入闸阀, 底部设置有 说 明 书 CN 103146438 A 6 3/18 页 7 不饱和活性焦排放闸阀, 不饱和活性焦排放闸阀下方设置有不饱和活性焦回收仓, 再生器 壳体上还设置有蒸发油气排放管 ; 废气蒸发管网成独立回路设置在再生器壳体腔内, 废气 蒸发管网的底部设置有热废气进入管, 顶部设置有热废气排放管, 所述的活性焦斗提机包 括饱和活性焦斗提机、 不饱和活性焦斗提机, 饱和活性焦斗提机一端设置在活性焦干法回 收器下方的饱和活性焦存储仓内, 另一端通向活性焦再生器顶部的饱和活性焦进入闸阀 ;。
29、 不饱和活性焦斗提机一端设置在不饱和活性焦回收仓内, 另一端通向活性焦干法回收器的 不饱和活性焦进入仓内 ; 所述的馏分塔包括馏分塔壳体、 粗苯回流器、 馏分网、 三混油集油 器、 蒽油中间槽, 所述的馏 分塔壳体为一空腔容器, 馏分塔壳体的顶部设有轻油粗苯蒸汽 排出管, 馏分塔壳体底部为蒽油中间槽 ; 馏分网设置在馏分塔壳体内并位于蒽油中间槽的 上方, 馏分网包括下馏分网、 中馏分网、 上馏分网, 其中下馏分网、 中馏分网、 上馏分网依次 从下到上间隔设置在馏分塔壳体内, 下馏分网、 中馏分网之间空腔与活性焦再生器的蒸发 油气排放管相联通, 中馏分网、 上馏分网设置有三混油集油器, 上馏分网。
30、与馏分塔壳体的顶 部之间设置粗苯回流器 ; 所述的油气空冷器包括空冷器架体、 空冷器管网、 空冷风机, 空冷 器架体上、 下部分别形成密闭的上部腔室、 下部腔室, 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之间通过空冷器 管网相通, 上部腔室与轻油粗苯蒸汽排出管相通, 下部腔室通向油水分离器和粗苯回流槽 中。 0008 优选的, 所述的外燃气加热装置的第一空气进入支管与第一蓄热腔之间设置有第 一单向空气阀门, 第一单向空气阀门允许空气从第一空气进入管和第一蓄热腔流入第一燃 烧室 ; 所述的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与第一蓄热腔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废气阀门, 第一单 向废气阀门允许净煤气燃烧废气从第一燃烧室流经第一蓄热腔, 最。
31、后从第一燃烧废气排出 支管排出 ; 同理, 所述的第二空气进入支管与第二蓄热腔之间亦设置有第二单向空气阀门, 第二单向空气阀门允许空气从第二空气进入管和第二蓄热腔流入第二燃烧室, 所述的第二 燃烧废气排出支管与第二蓄热腔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废气阀门, 第二单向废气阀门允许煤 气燃烧废气从第二燃烧室流经第二蓄热腔, 最后从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排出。 0009 优选的, 所述的外燃气加热装置主要分成上、 中、 下三段式加热, 每段有多组结构 相同第一燃气加热器和第二燃气加热器构成。 0010 优选的, 所述的炉体的外墙上设有通向荒煤气集中室的荒煤气温度监测孔, 荒煤 气温度监测孔中放置荒煤气温度表 。
32、; 所述的调节轮是带有步进电机的自动调节轮 ; 所述的 气体换向装置包括旋转换向电机、 空气 风机、 煤气风机、 废气风机 ; 所述的旋转换向电机、 空气风机、 煤气风机、 废气风机、 荒煤气温度表、 自动调节轮与工控中心电气连接。 0011 优选的, 还包括内燃烧加装置的第三燃烧加热器和第四燃烧加热器, 所述的第三 燃烧加热器的第三燃烧室的第三煤气进入支管、 第三空气进入支管和第三燃烧废气排出支 管分别通过第一煤气围管、 第一空气围管, 第一燃烧废气围管与第一煤气分管、 第一空气分 管、 第一燃烧废气分管相通 ; 所述的第四燃烧加热器的第四燃烧室的第四煤气进入支管、 第 三空气进入支管和第三。
33、燃烧废气排出支管分别通过第二煤气围管、 第二空气围管、 第二燃 烧废气围管与第二煤气分管、 第二空气分管、 第二燃烧废气分管相通。 0012 优选的, 还包括内燃烧加热装置的第三燃气加热器和第四燃气加热器, 第三燃气 加热器 68 的燃烧方式与外燃气加热装置的第一燃气加热器燃烧完全相同, 内燃烧加热装 置的第四燃气加热器的燃烧方式与第外燃气加热装置的第二燃气加热器 60 燃烧完全相 说 明 书 CN 103146438 A 7 4/18 页 8 同。 0013 本发明的特点是将对炭化室的煤热解过程中产生的荒煤气导出、 冷凝、 净化回收、 燃烧等各个相对独立的工艺串成一个完整的工艺, 实现对荒煤。
34、气中的含有各种有用成份如 焦油类、 苯类、 萘类、 洗油类等有机物的回收, 同时又将荒煤气净化成可燃的净煤气, 通过对 净煤气进行两进一出燃烧方法进行燃烧, 实现两组燃气加热器交替燃烧和两组蓄热换热器 的蓄热换热, 使得燃气加热器燃烧更加高效, 保证入炉煤在煤热解炉中炭化所需的温度和 热量, 炼出的焦炭质量高。 附图说明 0014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5 图 1 是图 15 中 F-F 处放大图 ; 0016 图 2 是图 1 中 x-x 处截面图 ; 0017 图 3 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气体换向器示意图 ; 0018 图 4 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气体换向器上。
35、下盘示意图 ; 0019 图 5 是图 14 中 c-c 处截面示意图 ; 0020 图 5-1 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气体换向器与燃气加热器管网连接示意图 ; 0021 图 6 是图 11 中 z-z 处截面示意图 ; 0022 图 7 是图 11 中 w-w 处截面示意图 ; 0023 图 8 是图 11 中 y-y 处截面示意图 ; 0024 图 9 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煤热解炉的焦改质装置示意图 ( 图 11 中 u-u 处截面图 ) ; 0025 图 10 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煤热解炉的火道弓示意图 ( 图 11 中 t-t 处截面图 ) ; 0026 图 11 是本发明煤热解炭化装置示意图 ; 。
36、0027 图 12 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煤热解炉的干熄焦装置示意图 ( 图 15 中 H-H 放大图 ) ; 0028 图 13 本发明所涉及的煤热解炉的干熄焦装置的熄焦桥弓示意图 ; 0029 图 14 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煤热解炉的工控中心的电气连接示意图 ; 0030 图 15 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煤热解炉总体示意图。 0031 图 16 是本发明的荒煤气导出装置组装示意图 ; 0032 图 17 是本发明的荒煤气冷凝装置示意图 ; 0033 图 18 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补燃空气加热装置示意图 ; 0034 图 19 是图 18 中 d-d 截面示意图 ; 0035 图 20 是本发明的荒煤气回收净化。
37、装置的活性焦干法回收器、 活性焦斗提机、 活性 焦再生器、 馏分塔、 油气空冷器组装示意图 ; 0036 图 21 是本发明的荒煤气回收净化装置的馏分塔、 油气空冷器组装示意图 ; 0037 图 22 是本发明的荒煤气回收净化装置的气液分离器、 空冷器、 煤气风机组组装示 意图 ; 0038 图 23 是本发明的荒煤气导出装置、 荒煤气冷凝装置、 荒煤气回收净化装置、 外燃 气加热装置连接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CN 103146438 A 8 5/18 页 9 0039 本发明一种煤热解炉荒煤气导出冷凝和回收净化及燃烧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主要 在以下第四部份第一节和第五部分第一章。
38、第一、 二、 三节、 四节中予以详细介绍。 0040 第一部份入炉煤配比及制备 0041 如选用 5 种不同的煤, 它们分别是气煤、 肥煤、 焦煤、 三分之一焦煤、 瘦煤先混合然 后过筛破碎形成入炉煤, 当然本发明煤热解炉对其它配比入炉煤同样适用。 0042 第二部份入炉煤脱水 0043 预先通过进入本煤热解炉的入炉煤的进行脱水 0044 第三部分入炉煤进煤、 预热、 调节、 冷却 0045 第一节入炉煤进煤进煤装置用来输入脱水后的入炉煤 0046 第二节入炉煤预热预热装置用预热温度降低的入炉煤。 0047 第三节预热后的入炉煤调节, 入炉煤调节仓用来调节向煤热解炉的炭化室中加注 入炉煤的量。。
39、 0048 第四部分入炉煤热解 ( 炭化加热、 焦改质、 干熄焦 ) 0049 第一节入炉煤热解炭化加热 0050 如图 15 所示, 煤热解炭化装置 6 设置在炉体 91 中部, 主要包括炭化室 61、 外燃气 加热装置 64、 内燃烧加热装置 67、 火道弓 65 构成 ; 如图 2 所示 : 炭化室 61 由耐火导热材料 内、 外环墙 612、 611 构成一个环状空间, 围绕在炭化室外墙 611 环外周为外燃气加热装置 64, 其中外 燃气加热装置 64 主要为若干组 ( 本例 9 组 ) 结构相同第一燃气加热器 62、 第 二燃气加热器 60 和气体换向装置 66 构成, 另外, 如。
40、图 15 所示 : 因为炭化室 61 高度较高, 其 中外燃气加热装置64主要分成上、 中、 下三段式加热, 每段有9组结构相同第一燃气加热器 62、 第二燃气加热器 60 构成。 0051 如图 6 所示 : 炭化室内环墙 612 环内为内燃烧加热装置 67, 内燃烧加热装置 67 主 要由若干组(本例3组)结构相同的第三燃气加热器68、 第四燃气加热器69及熄焦废气加 热器 63。 0052 如图1所示, 所述的第一燃气加热器62主要包括第一燃烧室621、 第一煤气进入支 管 622 和第一蓄热换热器 624。 0053 如图 2 所示, 第一燃烧室 621 由耐火材料制成的炉体 91 外。
41、墙、 和耐火导热材料制 成炭化室外环墙 611 和外火道隔墙 625 围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煤气燃烧火道, 如图 1 所示, 第 一煤气进入支管 622 穿过炉体 91 外墙通到第一燃烧室 621 中。 0054 如图 1、 12 所示 : 第一蓄热换热器 624 包括第一蓄热腔 626、 第一蓄热体 623、 第一 空气进入支管 627 和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 628 ; 第一蓄热腔 626 设置在炉体 91 外墙中, 第一蓄热体 623 设置第一蓄热腔 626 中, 第一蓄热腔 626 一端通向第一燃烧室 621 底部, 另 一端分别接有第一空气进入支管 627 和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 628。
42、。 0055 如图 2 所示 : 在第一空气进入支管 627 与第一蓄热腔 626 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空 气阀门 629, 第一单向空气阀门 629 允许空气从第一空气进入管 627 和第一蓄热腔 626 流 入第一燃烧室 621 ; 在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 628 与第一蓄热腔 626 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 废气阀门 620, 第一单向废气阀门 620 允许煤气燃烧废气从第一燃烧室 621 流经第一蓄热 腔 626, 最后从第一燃烧废气排出支管 628 排出 ( 当然, 采用如下所述 的气体换向装置 66, 当空气主管 667 与第一空气分管 6671 接通, 空气主管 667 与第二空气分管。
43、 6673 处于切断 ; 说 明 书 CN 103146438 A 9 6/18 页 10 与此同时, 燃烧废气主管669与第一燃烧废气分管6691亦相切断, 而相应燃烧废气主管669 与第二燃烧废气分管6693处于相接通, 可以起到代替第一单向空气阀门629及第一单向废 气阀门 620 的作用 )。 0056 同理, 如图 2 所示 : 结构相同第二燃气加热器 60 主要包括第二燃烧室 601、 第二煤 气进入支管 602 和第二蓄热换热器 604, 第二燃烧室 601 由耐火材料制成的炉体 91 外墙、 和耐火导热材料制成炭化室外环墙611和外火道隔墙625围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煤气燃烧火 道。
44、, 第二煤气进入支管 602 穿过炉体 91 外墙通到第一燃烧室 601 中。 0057 如图2所示 : 第二蓄热换热器604包括第二蓄热腔606、 第二蓄热体603、 第二空气 进入支管607和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608, 第二蓄热腔606设置在炉体91外墙中, 第二蓄 热体 603 设置第二蓄热腔 606 中, 第二蓄热腔 606 一端通向第二燃烧室 601 底部, 另一端分 别接有第二空气进入支管607和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608, 在第二空气进入支管607与第 二蓄热腔606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空气阀门609, 第二单向空气阀门609允许空气从第二空 气进入管 607 和第二蓄热腔 60。
45、6 流入第二燃烧室 601 ; 在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 608 与第 二蓄热腔606之间设置有第二单向废气阀门600, 第二单向废气阀门600允许煤气燃烧废气 从第二燃烧室 601 流经第二蓄热腔 606, 最后从第二燃烧废气排出支管 608 排出 ( 当然, 采 用如下所述的气体换向装置 66, 当空气主管 667 与第一空气分管 6671 切断, 空气主管 667 与第二空气分管 6673 处于接通, 与此同时, 燃烧废气主管 669 和第一燃烧废气分管 6691 亦 相接通, 而相应燃烧废气主管 669 和第二燃烧废气分管 6693 亦相切断 ; 可以起到代替第二 单向空气阀门及第二单向。
46、废气阀门的作用 )。 0058 如图 1、 图 2 所示, 第一燃烧室 621 和紧邻的第二燃烧室 601 之间外火道隔墙 625 的顶部设有燃烧室通孔 6251, 燃烧室通孔 6251 将第一燃烧室 621 和紧邻的第二燃烧室 601 接通构成关联一组, 本例中, 外燃气加热装置 64 共设有 18 道外火道隔墙 625 隔墙, 形成 9 组关联燃烧组 ; 另外, 如图 15 所示 ; 因为炭化室 61 高度较高, 其中外燃气加热装置 64 主要 分成上、 中、 下三段式加热, 每段有 9 组结构相同第一燃气加热器 62、 第二燃气加热器 60 构 成。 0059 如图 1 所示 : 在炉体。
47、 91 外墙上还设置有燃烧室温度监测孔 6201 和燃烧室观测孔 6202, 燃烧室观测孔 6202 便于技术人员直观观察每个燃烧室的煤气燃烧情况, 燃烧室温度 监测孔 6201 中设置有燃烧室温度表 6203 用于对燃烧室的温度监测, 以便于对煤热解进程 的评估。 0060 如图 14 所示 : 燃烧室温度表 6203 与工控中心 90 相联, 由工控中心 90 自动采集燃 烧室温度表 6203 的温度数据。 0061 如图 3、 图 4、 图 5-1 所示, 气体换向装置 66 包括上盘 661、 下盘 662、 旋转换向电机 663、 空气风机 664、 煤气风机 665、 废气风机 6。
48、66, 下盘 662 分别接有一个空气主管 667 和第 一空气分管6671、 第二空气分管6673, 一个煤气主管668和第一煤气分管6681、 第二煤气分 管 6683, 一个燃烧废气主管 669 和第二燃烧废气分管 6693、 第一燃烧废气分管 6691, 其中, 第二燃烧废气分管 6693 和第一燃烧废气分管 6691 与第一空气分管 6671 和第二空气分管 6673 及第一煤气分管 6681 和第二煤气分管 6683 的设置刚好对调 ( 图 4、 图 5-1 所示 )。 0062 如图 3、 15、 图 5-1 所示 : 上盘 661 贴合在下盘 662 上方, 上盘 661 分别。
49、对应设置有 空气连接管 6672、 煤气连接管 6682、 燃烧废气连接管 6692, 旋转换向电机 663 带动上盘 661 说 明 书 CN 103146438 A 10 7/18 页 11 在下盘 662 上往复转动从而实现空气主管 667 不断与第一空气分管 6671 和第二空气分管 6673 进行接 通和切断转换, 煤气主管 668 不断与第一煤气分管 6681 和第二煤气分管 6683 进行接通和切断转换, 燃烧废气主管669不断与第二燃烧废气分管6693和第一燃烧废气分 管 6691 进行接通和切断转换 ( 与第一空气分管 6671 和第二空气分管 6673 及第一煤气分 管 6681 和第二煤气分管 6683 的切换刚好相反 )。 0063 如图 1、 图 5-1 所示, 在炉体 91 的外周还设有两组围管, 包括第一空气围管 6674, 第一煤气围管6684, 第一燃烧废气围管6694 ; 第二空气围管6675、 第二煤气围管6685, 第二 燃烧废气围管 6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