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44915 上传时间:2018-01-18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87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265458.X

申请日:

2014.06.13

公开号:

CN104045748A

公开日:

2014.09.1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8F 10/00申请日:20140613|||公开

IPC分类号:

C08F10/00; C08F10/02; C08F10/06; C08F4/649

主分类号:

C08F10/00

申请人:

北京利和知信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志武; 李树行; 李华姝; 张军伟; 章慧; 陈业娜; 代金松; 马庆利; 王敬禹; 李树宾; 陈颢; 雷凤瑶; 白伟; 李利革; 高勇

地址:

100050 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6号8层E-92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瑞成兴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88

代理人:

李慧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包含Mg、Ti、卤素和给电子体,该给电子体为选自通式(Ⅰ)中的至少一种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至少一种醚、酯、酮或胺的单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给电子体化合物。本发明还提供了含该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以及该催化剂在烯烃聚合反应中的应用,特别在丙烯聚合反应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具有优良的活性,并能得到高等规度的聚烯烃产品。

权利要求书

1.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包含Mg、Ti、卤素和给电子体,该给电子体为(i)选自通式(Ⅰ)中的至少一种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至少一种醚、酯、酮或胺的单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给电子体化合物: 

其中,A、B、C、D和E均选自碳原子或选自N、O和S中的杂原子;W、X、Y、Z和m为0或1;条件是 
当n等于0时: 
I)A、B、C和D均为碳原子,X、Y、Z和W为1;或 
II)A是氮原子,B、C和D均为碳原子,W为0,X、Y和Z为1;或 
III)A和D是氮原子,B和C为碳原子,W和Z为0,X和Y为1;或 
IV)D是氮原子,A、B和C均为碳原子,Z为0,W、X和Y为1;或 
当n等于1时: 
i)A、B、C、D和E均为碳原子,m为2,W、X、Y和Z为1;或 
ii)E是氮原子,A、B、C和D均为碳原子,m为1,W、X、Y和Z为1;或 
iii)E是氧原子,A、B、C和D均为碳原子,m为0,W、X、Y和Z为1;或 
i)E是硫原子,A、B、C和D均为碳原子,m为0,W、X、Y和Z为1;或 
ii)D和E是氮原子,A、B和C均为碳原子,m为1,W、X和Y为1,Z为0。 
R1和R2为相同或不相同的C1-C20的烃基,比如C1-C20直链或支链烷基、链烯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相同或不同的R3-R7是氢原子、卤素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和C1-C20的烃基,比如C1-C20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 
上述R1-R7任意地包含一个或几个作为碳原子或氢原子或两者的取代物的R原子,R原子是杂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其中R1-R7任意两个基团可以相互键合生成一个或多个螺环、稠环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Ⅰ)的化合物包括下述通式(Ⅱ)的化合物: 

其中R1-R6基团如通式(Ⅰ)中的定义。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Ⅱ)的化合物包括下述通式(Ⅲ)的化合物: 

其中R1、R2基团如通式(Ⅰ)中的定义,R’为相同或不相同的氢、卤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通式(Ⅰ)所述的化合物选自下列化合物: 

3,
  5-二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二乙酯;3-(3-氯苯基)-5-甲基-吡咯-2,2-二甲酸二乙酯;3-(3-溴苯基)-5-甲基-吡咯-2,2-二甲酸二乙酯;二乙基-3-(对氯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芴-9,9-二甲酸二甲酯;芴-9,9-二甲酸二乙酯; 芴-9,9-二甲酸二正丙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芴-9,9-二甲酸二正戊酯;芴-9,9-二甲酸二正己酯;芴-9,9-二甲酸二正庚酯;芴-9,9-二甲酸二正辛酯;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丁酯-芴;二甲基4H-苯并<g>硫杂<2,3-e>吲唑-4,4-二甲酸酯;二乙基-5-苯基-3(对甲苯)2H-吡咯-2,2-甲酸酯;二乙基-3(对甲氧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5-(对硝基)-3-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2,3-二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氯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甲氧基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甲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硝基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氨基-4-五甲氧羰基-1,2,3,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3-苯基-茚-1,1-二甲酸甲酯;二甲基-5-(对氯苯)3-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3,4-二(对氯苯)2H-吡咯-二甲酸酯;二甲基3-(对-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3-(间-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5-(间-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5,6-二甲基-5H,6H-环戊二吲哚-11,11-二甲酸酯;1-(2-硝基苯硫)-2,3,4,5,5-甲酸甲酯-环戊二烯;1-(2,4-二硝基苯)-2,3,4,5,5-五甲酸甲酯-环戊二烯;甲基-2-叔丁基-3-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甲基-2-三甲基硅-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甲基-2-苯基-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3-二-正丙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羟甲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叔丁基-5,6-二甲氧基-3-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苯基-3-(硫杂-2-yl)-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2-甲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2-甲氧羰基苯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乙酰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环己1-烯)-3-(4-乙酰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乙氧酰基)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1,1-二乙基-1H-茚-1,1-二甲酸酯;7-氯-5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5-氯-7-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5-氨基-7-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7-甲氧基-5-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1-对甲苯氨基-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二甲基-3H-菲并〈9,10-c〉吡唑-3,3-二甲酸酯;3,3-二(甲氧羰基)-3H-吲唑;3,3-二(乙氧羰基)3H-吲唑;1-三氯甲基-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甲基-4-硝基苯)-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碘-4-硝基苯)-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2-(2-碘-4-硝基苯)-1,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4-二硝基苯)-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4-苄基-1,2,3,5, 5-五聚(甲氧羰基)环戊二烯;3-苄基-1,2,4,5,5-五聚(甲氧羰基)环戊二烯;2-(三氟甲基)-5-羰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2-(三氟甲基)-5-羰基-7-甲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3-(三氟甲基)-5-羟基-7-甲氧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二乙基-3-苯基-5(对甲苯)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2-(4-氯苯)-5-吗啉-4H-咪唑-4,4-二甲酸酯;4,5,5-三甲酸甲酯-1,2,3-三氯环戊二烯;甲基-3-甲基-4-三甲基硅-环戊-2,4-二烯-1,1-二甲酸酯;二乙基-2,5-二苯基-4H-咪唑-4,4-二甲酸酯;二乙基-3-苄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4-(甲氧羰基)苯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4-乙酰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甲氧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叔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叔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正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正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正己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3-氰基-1-丙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二乙氧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1-环己烯)-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环己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3-甲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3-硝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13H-茚并[1,2-e]-菲-13,13-二甲酸酯;二乙基-2-己基-3-(4-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环戊[c]硫杂-5,5-二甲酸乙酯;4-[4-[4-(甲基磺酸)苯]1,1-二(甲氧基)环戊-2,4-二烯-3-基]吡啶;芴-4,9,9-二甲酸-4-叔丁基-9,9-二甲酯;4-(4-氨基-吡啶-3-基氨甲酰基)-芴-9,9-二甲酸甲酯;4-(3-氨基-吡啶-4-基氨甲酰基)-芴-9,9-二甲酸二甲酯;二乙基-3-碘-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正戊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3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萘-2-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正己基-芴-9,9-二甲酸酯;二正庚基-芴-9,9-二甲酸酯;二乙基-2-苯-3H-茚-3,3-二甲酸酯;二乙基-2-溴-1H-茚-1,1-二甲酸酯; 
1-乙基-1-甲基-环己-2,5-二烯-1,1-二甲酸酯;N,4,4-三乙氧碳基-1,4-二氢-吡啶;2,6-二苯基-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苯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2,6-二(4-氯苯)-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4-甲氧苯基)-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4-氯苯)-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2,6-二(4-甲氧苯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环戊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正己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甲氧-6,6-二甲酰氧甲基-环己-1,4-二烯;二甲基1,4-二氢萘-1,1-二甲酸酯;2,6-二(4-氯苯)-4,4-二甲氧酰基-4H-噻喃;二乙基-3-溴-1,4-二氢-1-甲基pyridazino[3,4-b]喹喔啉-4,4-二甲酸酯;二乙基-5-溴-3-苯基-1,4-二氢哒嗪-4,4-二甲酸酯;三己基-3-苯基-1,4-二氢哒嗪-4,4,5-三甲酸酯;1-苯乙基-二(甲氧酰基)1,4-二氢吡啶;二乙基-2-甲基-6-苯(4H-吡喃)4,4-二甲酸酯;1-(2-萘甲基)-4,4-二(甲 氧酰基)-1,4-二氢吡啶;二甲基-3-乙酰基-1-甲基喹啉-4,4(1H)-二甲酸酯。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除含有所述的通式(Ⅰ)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之外,还包含至少另一种给电子体化合物,该化合物选自含有一个或多个电负性基团的Lewis碱,其中的给电子体原子选自N、O、S、P、As或Sn组成的组,例如选自二醚类、酯类、二酮类和二胺类的给电子体化合物。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二醚类化合物选自通式(Ⅳ)的1,3-丙二醚类: 

其中:R、R1、R2、R3、R4和R5可相同或不同,代表H或有1-18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烷基、环烷基、芳基、烷芳基或芳烷基;R6和R7可相同或不同,代表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烷基、3-2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5-20个碳原子的芳基、7-20个碳原子的烷芳基和芳烷基;R至R7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团可链接形成环状结构,均可包含选自卤素、N、O、S、P和Si的一个或多个杂原子。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酯类化合物为一元羧酸酯或多元羧酸酯类化合物。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酯类化合物选自芳香族二元羧酸的二酯,如邻苯二甲酸二酯或对苯二甲酸二酯。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酯类化合物选自通式(Ⅴ)的琥珀酸酯类化合物: 

其中,基团R1和R2,彼此相同或不同,是C1-C20线型或支化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芳基基团,任选地包含杂原子;R3-R6中至少两个基团 不同于氢并且选自C1-C20线型或支化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芳基基团,任选地含有杂原子,另外,基团R3-R6可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环。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酯类化合物选自通式(Ⅵ)的二醇酯化合物: 

式中R1-R6、R1-R2为相同或不同的氢、卤素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C7—C20芳烷基、C2-C10烯烃基或C10-C20稠环芳基;但R1和R2不是氢,R3-R6及R1-R2中的一个或多个任选地成环或不成环。 

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包含钛化合物、镁化合物和选自所述通式(Ⅰ)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的反应产物,所述镁化合物的前体选自至少一种:Mg(OR)2,XnMg(OR)2-n,MgCl2·mROH,R2-nMgXn,MgR2,MgCl2/SiO2,MgCl2/Al2O3,或卤化镁和醇钛的混合物,式中m为0.1-6的数,0<n<2,X为卤素,R是氢或C1-C20的烃基;所述钛化合物的通式为TiXn(OR)4-n,式中R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为卤素,n=1-4。 

12.
  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1所述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镁化合物和钛化合物与选自所述通式(Ⅰ)的环取代醚酸酯内给电子体化合物接触,从而得到固体催化剂组分。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镁化合物为二卤化镁分子式中其中至少一个卤原子被烃氧基或卤代烃氧基所置换的衍生物中的一种;或所述镁化合物为烷氧基镁或芳氧基镁;或所述镁化合物为二卤化镁的醇合物;或所述镁化合物为在一种选自醇、酚、酮、醛、醚、胺、吡啶和酯的化合物的存在下使通式R2-nMgXn的液体镁化合物与液体钛化合物接触再沉淀析出固体。 

14.
  一种用于烯烃CH2=CHR聚合的催化剂,其中R为氢或含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物质反应的产物: 
(a)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 
(b)至少一种通式为AlRnX(3-n)的有机铝化合物,式中R为氢、碳原子数1-20的烃基;X为卤素,n为0≤n≤3的整数;和,任选地, 
(c)至少一种外给电子体化合物。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铝化合物(b)为一种三烷基铝化合物。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烷基铝化合物选自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正丁基铝、三正己基铝、三辛基铝。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给电子体化合物(c)选自通式为RnSi(OR1)4-n的硅氧烷化合物,式中R和R1为C1-C18的烃基,任选还有杂原子;n为0≤n≤3的整数。 

18.
  一种用于烯烃CH2=CHR聚合的预聚合催化剂,其中R为氢或含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聚合催化剂包含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与烯烃进行预聚合所得的预聚物。 

19.
  根据权利要求18的预聚合催化剂,其特征在于,进行预聚合的烯烃为乙烯或丙烯。 

20.
  用于烯烃CH2=CHR聚合的方法,包括均聚、预聚和共聚,其中R为氢或含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在权利要求14-19中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或预聚合催化剂存在下进行。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为直链烯烃,所述直链烯烃选自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庚烯、1-壬烯、1-癸烯;所述烯烃还为支链烯烃,所述支链烯烃选自:3-甲基-1-丁烯或4-甲基-1-戊烯;所述烯烃还为二烯烃,所述二烯烃选自:丁二烯、乙烯基环戊烯或乙烯基环己烯。 

说明书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至少两种给电子体化合物的用于CH2=CHR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中R为氢或含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给电子体化合物其中一种选自特殊类型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另一种选自醚、酯、酮或胺的单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给电子体化合物。 
背景技术
给电子体化合物能最大可能地改变烯烃聚合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性质,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变催化剂的性能,因此高效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寻求更好的给电子体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内给电子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脂肪酸酯和芳香酸酯化合物;二醚类(例如EP0361493,EP0728724)和琥珀酸酯类(例如WO9856834,WO0063261,WO03022894)化合物;以及二醇酯类(例如CN1580033,CN1580034,CN1580035)化合物等等。 
但上述化合物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的给电子体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使用二醚类化合物制备的催化剂体系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较窄,而琥珀酸酯类催化剂体系的聚合物产品分子量分布较宽,二醇酯类催化体系的活性往往不如二醚类体系理想。为了使催化剂能获得较为平衡的综合性能,已开发了各种新型的化合物并应用于制备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每一种内给电子体都有其独特的性能,也各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可以将两种或多种给电子体复配使用以期达到理想的综合性能。LyondellBasell采用苯甲酸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两种给电子体复配使用(WO03002617),用DIBP的外消旋形式和内消旋形式两种化合物复配作为内给电子体制备出了催化剂(WO2004013193)等。莫里尼等(WO9957160)将1,3-二醚类给电子体和丙二酸酯类化合物复配,所述催化剂组分能生产出的丙烯聚合物既具有宽范围的全同立构规整度又具有高二甲苯不溶性数值。莫里尼等(CN1798774)又将自琥珀酸酯和其他给电子体化合物复配制备的催化剂组分(如琥珀酸酯与和邻苯二甲酸酯复配WO0230998)应用于生产双向拉伸PP薄膜(BOPP)领域,可得到高二甲苯不溶性、高立构嵌段含量和宽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Dow化学公司和TOTAL石油化学产品公司等也进行了给电子体复配技术的开发。阿兰·斯坦德尔特等(CN101472963,CN101479304)将二醚化合物和琥珀酸酯化合物直接或间接复配制备催化剂。利用 二醚分布窄、定向能力高的特点和琥珀酸酯分子量分布宽的特点来得到定向能力高、分子量分布宽、流动性好的丙烯聚合物。这种给电子体的复配方式可应用在在一个反应器中生产双峰的聚丙烯,所得聚丙烯显示出良好的流动、收缩和加工行为。 
但是总体来说,各种复配内给电子体制备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组分在用于烯烃聚合时的活性/等规度的平衡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因此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特定结构的多官能团化合物,即如通式(Ⅰ)所示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含有可参与配位的双官能团,且有特定的环状结构起位阻作用并且固定双官能团的立体构型。 
发明人发现,在将该类化合物用于给电子体制备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组分时,能使催化剂组分具有优良的活性和等规度。此外,当采用单一内给电子体制备的催化剂无法满足聚丙烯产品的特定要求时,可以在制备Z-N催化剂时,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内给电子体,并通过调整不同内给电子体在Z-N催化剂中的含量来提高Z-N催化剂的综合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为内给电子体并与其它已公开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复配所制得的固体催化剂组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固体催化剂组分在CH2=CHR烯烃聚合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固体催化剂组分,(CH2=CHR烯烃,其中R为氢或含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其包含Mg、Ti、卤素和一种给电子体,该给电子体为(i)选自通式(Ⅰ)中的至少一种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至少一种醚、酯、酮或胺的单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给电子体化合物: 

其中,A、B、C、D和E均选自碳原子或选自N、O和S中的杂原子;W、X、Y、Z和m为0或1;条件是 
当n等于0时: 
V)A、B、C和D均为碳原子,X、Y、Z和W为1;或 
VI)A是氮原子,B、C和D均为碳原子,W为0,X、Y和Z为1;或 
VII)A和D是氮原子,B和C为碳原子,W和Z为0,X和Y为1;或 
VIII)D是氮原子,A、B和C均为碳原子,Z为0,W、X和Y为1;或 
当n等于1时: 
iv)A、B、C、D和E均为碳原子,m为2,W、X、Y和Z为1;或 
v)E是氮原子,A、B、C和D均为碳原子,m为1,W、X、Y和Z为1;或 
vi)E是氧原子,A、B、C和D均为碳原子,m为0,W、X、Y和Z为1;或 
iii)E是硫原子,A、B、C和D均为碳原子,m为0,W、X、Y和Z为1;或 
iv)D和E是氮原子,A、B和C均为碳原子,m为1,W、X和Y为1,Z为0。 
R1和R2为相同或不相同的C1-C20的烃基,比如C1-C20直链或支链烷基、链烯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相同或不同的R3-R7是氢原子、卤素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和C1-C20的烃基,比如C1-C20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 
上述R1-R7任意地包含一个或几个作为碳原子或氢原子或两者的取代物的R原子,R原子是杂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其中R1-R7任意两个基团可以相互键合生成一个或多个螺环、稠环结构。 
包括在通式(Ⅰ)中的化合物的具体实例是: 
3,5-二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二乙酯;3-(3-氯苯基)-5-甲基-吡咯-2,2-二甲酸二乙酯;3-(3-溴苯基)-5-甲基-吡咯-2,2-二甲酸二乙酯;二乙基-3-(对氯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芴-9,9-二甲酸二甲酯;芴-9,9-二甲酸二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丙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芴-9,9-二甲酸二正戊酯;芴-9,9-二甲酸二正己酯;芴-9,9-二甲酸二正庚酯;芴-9,9-二甲酸二正辛酯;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丁酯-芴二甲基 4H-苯并<g>硫杂<2,3-e>吲唑-4,4-二甲酸酯;二乙基-5-苯基-3(对甲苯)2H-吡咯-2,2-甲酸酯;二乙基-3(对甲氧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5-(对硝基)-3-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2,3-二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氯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甲氧基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甲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硝基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氨基-4-五甲氧羰基-1,2,3,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3-苯基-茚-1,1-二甲酸甲酯;二甲基-5-(对氯苯)3-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3,4-二(对氯苯)2H-吡咯-二甲酸酯;二甲基3-(对-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3-(间-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5-(间-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5,6-二甲基-5H,6H-环戊二吲哚-11,11-二甲酸酯;1-(2-硝基苯硫)-2,3,4,5,5-甲酸甲酯-环戊二烯;1-(2,4-二硝基苯)-2,3,4,5,5-五甲酸甲酯-环戊二烯;甲基-2-叔丁基-3-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甲基-2-三甲基硅-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甲基-2-苯基-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3-二-正丙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羟甲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叔丁基-5,6-二甲氧基-3-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苯基-3-(硫杂-2-yl)-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2-甲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2-甲氧羰基苯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乙酰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环己1-烯)-3-(4-乙酰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乙氧酰基)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1,1-二乙基-1H-茚-1,1-二甲酸酯;7-氯-5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5-氯-7-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5-氨基-7-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7-甲氧基-5-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1-对甲苯氨基-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二甲基-3H-菲并〈9,10-c〉吡唑-3,3-二甲酸酯;3,3-二(甲氧羰基)-3H-吲唑;3,3-二(乙氧羰基)3H-吲唑;1-三氯甲基-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甲基-4-硝基苯)-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碘-4-硝基苯)-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2-(2-碘-4-硝基苯)-1,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4-二硝基苯)-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4-苄基-1,2,3,5,5-五聚(甲氧羰基)环戊二烯;3-苄基-1,2,4,5,5-五聚(甲氧羰基)环戊二烯;2-(三氟甲基)-5-羰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2-(三氟甲基)-5-羰基-7-甲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3-(三氟甲基)-5-羟基-7-甲氧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二乙基-3-苯基-5(对甲苯)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2-(4-氯苯)-5-吗啉-4H-咪唑-4,4-二甲酸酯;4,5,5-三甲酸甲酯-1,2,3-三氯环戊二烯;甲基-3-甲基-4-三甲基硅-环戊-2,4-二烯-1,1-二甲酸酯;二乙基-2,5-二 苯基-4H-咪唑-4,4-二甲酸酯;二乙基-3-苄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4-(甲氧羰基)苯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4-乙酰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甲氧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叔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叔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正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正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正己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3-氰基-1-丙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二乙氧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1-环己烯)-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环己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3-甲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3-硝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13H-茚并[1,2-e]-菲-13,13-二甲酸酯;二乙基-2-己基-3-(4-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环戊[c]硫杂-5,5-二甲酸乙酯;4-[4-[4-(甲基磺酸)苯]1,1-二(甲氧基)环戊-2,4-二烯-3-基]吡啶;芴-4,9,9-二甲酸-4-叔丁基-9,9-二甲酯;4-(4-氨基-吡啶-3-基氨甲酰基)-芴-9,9-二甲酸甲酯;4-(3-氨基-吡啶-4-基氨甲酰基)-芴-9,9-二甲酸二甲酯;二乙基-3-碘-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正戊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3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萘-2-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正己基-芴-9,9-二甲酸酯;二正庚基-芴-9,9-二甲酸酯;二乙基-2-苯-3H-茚-3,3-二甲酸酯;二乙基-2-溴-1H-茚-1,1-二甲酸酯; 
1-乙基-1-甲基-环己-2,5-二烯-1,1-二甲酸酯;N,4,4-三乙氧碳基-1,4-二氢-吡啶;2,6-二苯基-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苯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2,6-二(4-氯苯)-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4-甲氧苯基)-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4-氯苯)-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2,6-二(4-甲氧苯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环戊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正己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甲氧-6,6-二甲酰氧甲基-环己-1,4-二烯;二甲基1,4-二氢萘-1,1-二甲酸酯;2,6-二(4-氯苯)-4,4-二甲氧酰基-4H-噻喃;二乙基-3-溴-1,4-二氢-1-甲基pyridazino[3,4-b]喹喔啉-4,4-二甲酸酯;二乙基-5-溴-3-苯基-1,4-二氢哒嗪-4,4-二甲酸酯;三己基-3-苯基-1,4-二氢哒嗪-4,4,5-三甲酸酯;1-苯乙基-二(甲氧酰基)1,4-二氢吡啶;二乙基-2-甲基-6-苯(4H-吡喃)4,4-二甲酸酯;1-(2-萘甲基)-4,4-二(甲氧酰基)-1,4-二氢吡啶;二甲基-3-乙酰基-1-甲基喹啉-4,4(1H)-二甲酸酯。 
通式(Ⅰ)的化合物优选包括通式(Ⅱ)的化合物: 

其中R1-R6基团如通式(Ⅰ)中的定义。 
通式(Ⅱ)的化合物优选包括通式(Ⅲ)的化合物: 

其中R1、R2基团如通式(Ⅰ)中的定义,R’为相同或不相同的氢、卤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 
通式(Ⅱ)或(Ⅲ)所示的五元环化合物中,较适宜的具体化合物实例有: 
芴-9,9-二甲酸二甲酯;芴-9,9-二甲酸二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丙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芴-9,9-二甲酸二正戊酯;芴-9,9-二甲酸二正己酯;芴-9,9-二甲酸二正庚酯;芴-9,9-二甲酸二正辛酯;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丁酯-芴。 
本发明的不饱和环取代丙二酸酯可以通过各种反应合成。其中之一是通过下式三步反应合成:步骤A是将相应的环取代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和烷基锂试剂反应,或与烷基二甲酯和氢化钠反应制备得环烃基取代甲酸(可参见US4564700A1);步骤 B是将上步产物与相应的醇R1OH反应酯化为甲酸酯,或者与合适的酯类前体直接加成为环烃取代甲酸脂(可参见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1949,P2182,2185);步骤C是将上步产物与与合适的卤代甲酸酯的前体加成来制备(可参见Analytical Chemistry,vol.32,NO.4,April1960)。 

此外,当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R1和R2相同时,可用相应的不饱和环取代化合物直接与锂试剂(如正丁基锂或者二异丙基胺基锂)和卤代甲酸酯一步反应制备得到,各取代基同通式(Ⅰ)中的定义(可参见Tetrahedron Letters50(2009)6057-6059): 

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除含有所述的通式(Ⅰ)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之外,还包含至少另一种给电子体化合物,该化合物选自含有一个或多个电负性基团的Lewis碱,其中的给电子体原子选自N、O、S、P、As或Sn组成的组,优选自二醚类、酯类、二酮类和二胺类的给电子体化合物。当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其他上述已公开的内给电子体化合物一起使用时,能得到性能可以调节的催化剂。 
通式(Ⅰ)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之外的另一种给电子体化合物优选地,选自通式(Ⅳ)的1,3-丙二醚类: 

其中:R、R1、R2、R3、R4和R5可相同或不同,代表H或有1-18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烷基、环烷基、芳基、烷芳基或芳烷基;R6和R7可相同或不同,代表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烷基、3-2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5-20个碳原子的芳基、7-20个碳原子的烷芳基和芳烷基;R-R7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团可链接形成环状结构,均可包含选自卤素、N、O、S、P和Si的一个或多个杂原子。 
能够有利地使用的醚类的具体的例子包括: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叔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苯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环己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对氯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二苯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1-萘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对氟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1-十氢萘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对叔丁基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乙基-1,3-二乙氧基丙烷,2,2-二环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丙基-1,3-二乙氧基丙烷,2,2-二丁基-1,3-二乙氧基丙烷,2-甲基-2-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甲基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对氯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苯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环己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对甲基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环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环己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异丁基-1,3-二乙氧基丙烷,2,2-二异丁基-1,3-二丁氧基丙烷,2-异丁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叔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新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异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苯基-2-苄基-1,3-二 甲氧__基丙烷,2-环己基-2-环己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1,1-双(甲氧基甲基)-环戊二烯;1,1-双(甲氧基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1,1-双(甲氧基甲基)-2,3,4,5-四苯基环戊二烯;1,1-双(甲氧基甲基)-2,3,4,5-四氟环戊二烯;1,1-双(甲氧基甲基)-3,4-二环戊基环戊二烯;1,1-双(甲氧基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2,3-二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5,6,7-四氢茚;1,1-双(甲氧基甲基)-2,3,6,7-四氟茚;1,1-双(甲氧基甲基)-4,7-二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3,6-二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苯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苯基-2-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环己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3,3,3-三氟丙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三甲基甲硅烷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三氟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7-二甲基-4,5,6,7-四氢茚;1,1-双(甲氧基甲基)-7-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环戊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异丙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环己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叔丁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叔丁基-2-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苯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2-苯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1H-苯并[e]茚;1,1-双(甲氧基甲基)-1H-2-甲基苯并[e]茚;9,9-双(甲氧基甲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6,7-四甲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4,5,6,7-六氟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苯并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6,7-二苯并芴;9,9-双(甲氧基甲基)-2,7-二异丙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1,8-二氯芴;9,9-双(甲氧基甲基)-2,7-二环戊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1,8-二氟芴;9,9-双(甲氧基甲基)-1,2,3,4-四氢芴;9,9-双(甲氧基甲基)-1,2,3,4,5,6,7,8-八氢芴;9,9-双(甲氧基甲基)-4-叔丁基芴。 
通式(Ⅰ)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之外的另一种给电子体化合物优选为一元羧酸酯或多元羧酸酯类化合物,具体的例子为芳香族二元羧酸化合物和脂肪链二元羧酸酯类化合物: 
芳香族二元羧酸的二酯,如邻苯二甲酸二酯或对苯二甲酸二酯。邻苯二甲酸二酯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甲酯乙酯、邻苯二甲酸甲酯异丙酯、邻苯二甲酸甲酯正丙酯、邻苯二甲酸乙酯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乙酯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邻苯二甲酸二异戊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正庚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邻苯二甲酸(2,2-二甲基己基)二酯、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酯、邻苯二甲酸二正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2,2-二甲基庚基)二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异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戊酯正己酯、邻苯二甲酸正戊酯异壬酯、邻苯二甲酸异戊酯正癸酯、邻苯二甲酸正戊酯十一烷酯、邻苯二甲酸异戊基异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己酯(2-甲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己基(2- 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己酯(异壬酯)、邻苯二甲酸正己基(正癸酯)、邻苯二甲酸正庚酯(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庚酯(异壬酯)、邻苯二甲酸正庚酯新壬酯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异壬酯)。这些酯可以单独或多种混合使用。对苯二甲酸二酯包括: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苯二甲酸二乙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丙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丙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乙酯甲酯、对苯二甲酸甲酯异丙酯、对苯二甲酸乙酯(正丙酯)、对苯二甲酸乙酯(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乙酯(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二正戊酯、对苯二甲酸二异戊酯、对苯二甲酸二己酯、对苯二甲酸二正庚酯、对苯二甲酸二正辛酯、对苯二甲酸二异正辛酯、对苯二甲酸二(2,2-二甲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二正壬酯、对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对苯二甲酸二异癸酯、对苯二甲酸二(2,2-二甲基乙基庚基)酯、对苯二甲酸正丁酯异己酯、对苯二甲酸正丁酯(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正己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异己酯、对苯二甲酸异戊酯(庚酯)、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正戊酯(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异壬酯)、对苯二甲酸异戊酯(正癸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十一烷酯、对苯二甲酸异戊酯异己酯、对苯二甲酸正己基(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己基(异壬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己酯(正癸酯)、对苯二甲酸正庚基(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庚基(异壬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庚基(新癸酯)、和对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异壬基酯)。这些酯可以单独或多种混合使用。 
在这些二酯中推荐使用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丙丁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二正辛酯、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或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 
多元羧酸酯类化合物中特别优选地,选自通式(Ⅴ)的琥珀酸酯类化合物: 

其中,基团R1和R2,彼此相同或不同,是C1-C20线型或支化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芳基基团,任选地包含杂原子;R3-R6中至少两个基团不同于氢并且选自C1-C20线型或支化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芳基基团,任选地含有杂原子,另外,基团R3-R6可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环。R1和R2 优选是C1-C8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和烷芳基基团。特别优选的是这样的化合物,其中R1和R2选自伯烷基,特别是支化伯烷基。合适的R1和R2的例子是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新戊基、2-乙基己基。特别优选的是乙基、异丁基和新戊基。 
通式(Ⅴ)描述的优选的化合物类别之一是这样的,其中R3-R5是氢且R6是具有3-10个碳原子的支化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和烷芳基基团。特别优选的是这样的化合物,其中R6是具有3-10个碳原子的支化伯烷基基团或环烷基基团。合适的单取代琥珀酸酯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是仲丁基琥珀酸二乙酯、己基琥珀酸二乙酯、环丙基琥珀酸二乙酯、降冰片基琥珀酸二乙酯、全氢化琥珀酸二乙酯、三甲基琥珀酸二乙酯、甲氧基琥珀酸二乙酯、对甲氧基苯基琥珀酸二乙酯、对氯苯基琥珀酸二乙酯、苯基琥珀酸二乙酯、环己基琥珀酸二乙酯、苄基琥珀酸二乙酯、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乙酯、叔丁基琥珀酸二乙酯、异丁基琥珀酸二乙酯、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新戊基琥珀酸二乙酯、异戊基琥珀酸二乙酯、(1-三氟甲基乙基)琥珀酸二乙酯、芴基琥珀酸二乙酯、苯基琥珀酸(1-乙氧基羰二异丁酯)(1-(ethoxycarbo diisobutyl phenylsuccinate)、仲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己基琥珀酸二异丁酯、环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降冰片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全氢化琥珀酸二异丁酯、三甲基甲硅烷基琥珀酸二异丁酯、甲氧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对甲氧基苯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对氯苯氧基琥珀酸二异丁酯、环己基琥珀酸二异丁酯、苄基琥珀酸二异丁酯、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叔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异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新戊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异戊基琥珀酸二异丁酯、(1-三氟甲基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芴基琥珀酸二异丁酯、仲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己基琥珀酸二新戊酯、环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降冰片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全氢化琥珀酸二新戊酯、三甲基甲硅烷基琥珀酸二新戊酯、甲氧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对甲氧基苯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对氯苯基琥珀酸二新戊酯、苯基琥珀酸二新戊酯、环己基琥珀酸二新戊酯、苄基琥珀酸二新戊酯、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叔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异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异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新戊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异戊基琥珀酸二新戊酯、(1-三氟甲基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芴基琥珀酸二新戊酯。 
在通式(Ⅴ)内的化合物当中另一类优选的化合物是这样的,其中R3-R6中至少两个基团不同于氢并且选自C1-C20线型或支化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芳基基团,任选地含有杂原子。特别优选的是这样的化合物,其中两个非氢的基团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合适的二取代琥珀酸酯的具体例子是:2,2-二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苄基-2-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环己基甲基-2-异丁基琥珀酸二乙__酯、2-环戊基-2-正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2-二异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环己基-2-乙基琥珀酸二乙酯、2-异丙基-2-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十四烷基-2-乙基琥珀酸二乙酯、2-异丁基-2-乙基琥珀酸二乙酯、 2-(1-三氟甲基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异戊基-2-异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苯基-2-正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2-二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苄基-2-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环己基甲基-2-异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环戊基-2-正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2-二异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环己基-2-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异丙基-2-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十四烷基-2-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异丁基-2-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1-三氟甲基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异戊基-2-异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苯基-2-正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2-二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苄基-2-异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环己基甲基-2-异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环戊基-2-正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2-二异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环己基-2-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异丙基-2-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十四烷基-2-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异丁基-2-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1-三氟甲基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异戊基-2-异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苯基-2-正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 
另外,也特别优选这样的化合物,其中至少两个非氢的基团连接在不同碳原子,即R3和R5或者R4和R6。合适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是2,3-二(三甲基甲硅烷基)琥珀酸二乙酯、2-仲丁基-3-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3,3,3-三氟丙基)-3-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2-乙基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乙基-2-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异丙基-2-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环己基-2-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苄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叔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异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新戊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异戊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1-三氟甲基乙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十四烷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芴基琥珀酸二乙酯、2-异丙基-3-异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叔丁基-3-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异丙基-3-环己基琥珀酸二乙酯、2-异戊基-3-环己基琥珀酸二乙酯、2-十四烷基-3-环己基琥珀酸二乙酯、2-环己基-3-环戊基琥珀酸二乙酯、2,2,3,3-四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2,3,3-四乙基琥珀酸二乙酯、2,2,3,3-四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乙基-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2,3,3-四氟琥珀酸二乙酯、2,3-二(三甲基甲硅烷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仲丁基-3-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3,3-三氟丙基)-3-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2-乙基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乙基-2-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异丙基-2-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环己基-2-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苄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叔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异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新戊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异戊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1-三氟甲基乙 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十四烷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芴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异丙基-3-异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叔丁基-3-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异丙基-3-环己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异戊基-3-环己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十四烷基-3-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环己基-3-环戊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2,3,3-四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2,3,3-四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2,3,3-四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乙基-2,3-二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2,3,3-四氟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三甲基甲硅烷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仲丁基-3-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3,3-三氟丙基)-3-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2-乙基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乙基-2-异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异丙基-2-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环己基-2-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苄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叔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异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新戊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异戊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1-三氟甲基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十四烷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芴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异丙基-3-异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叔丁基-3-异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异丙基-3-环己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异戊基-3-环己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十四烷基-3-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环己基-3-环戊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2,3,3-四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2,3,3-四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2,3,3-四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乙基-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2,3,3-四氟琥珀酸二新戊酯。 
如同上面提到,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的基团R3-R6中的二个或四个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环的通式(Ⅴ)的化合物也是优选的。合适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是1-(乙氧羰基)-1-(乙氧基乙酰)-2,6-二甲基环己烷、1-(乙氧羰基)-1-(乙氧基乙酰)-2,5-二甲基环戊烷、1-(乙氧羰基)-1-(乙氧基乙酰基甲基)-2-甲基环己烷、1-(乙氧羰基)-1-(乙氧基乙酰基环己基)环己烷。 
上面提到的化合物可以纯异构体的形式或以对映体的混合物形式,或者以位置异构体和对映体的混合物形式使用。当要使用纯异构体时,一般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常用技术将其分离出来。特别是,本发明琥珀酸酯中某些可作为纯外消旋或内消旋形式,或者替代地以这两种形式的混合物使用。 
通式(Ⅰ)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之外的另一种给电子体化合物再一优选为通式(Ⅵ)的二醇酯化合物: 

式中R1-R6、R1-R2为相同或不同的氢、卤素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C7-C20芳烷基、C2-C10烯烃基或C10-C20稠环芳基;但R1和R2不是氢,R3-R6及R1-R2中的一个或多个任选地成环或不成环。 
所述的二醇酯类化合物具体可采用: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丙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丁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2-丁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乙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2-丙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异丙基-2-异戊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甲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乙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丙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丁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3-二甲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丁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丙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丁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丁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4-三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甲基-3-丁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5-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4-乙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等。优选戊二醇酯和庚二醇酯。 
本发明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包含钛化合物、镁化合物、(i)选自通式(Ⅰ)中的至少一种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至少一种醚、酯、酮或胺的单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给电子体化合物,所述镁化合物的前体选自至少一种:Mg(OR)2,XnMg(OR)2-n,MgCl2·mROH,R2-nMgXn,MgR2,MgCl2/SiO2,MgCl2/Al2O3,或卤化镁和醇钛的混合物,式中m为0.1-6的数,0<n<2,X为卤素,R是C1-C20的烃基;所述钛化合物的通式为TiXn(OR)4-n,式中R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为卤素,n=1-4。 
本发明的镁化合物优选采用烃氧基镁化合物。 
本发明的镁化合物另一优选采用二卤化镁的醇合物。 
本发明的镁化合物再一优选采用液体镁化合物。 
本发明的钛化合物包括四氯化钛、四溴化钛、四碘化钛或烷基卤化钛,烷基卤化钛如甲氧基三氯化钛、乙氧基三氯化钛、丙氧基三氯化钛、正丁氧基三氯化钛、二甲氧基二氯化钛、二乙氧基二氯化钛、二丙氧基二氯化钛、二正丁氧基二氯化钛、三甲氧基氯化钛、三乙氧基氯化钛、三丙氧基氯化钛或三正丁氧基氯化钛。这些卤化钛中可以应用一种或多种混合使用。其中优选采用四氯化钛。 
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可以按照几种方法来进行。 
按照其中一种方法,用TiCl4或烃氧基钛的芳烃(例如甲苯、二甲苯等)溶液可以在-25-0℃与诸如二烷氧基镁或二芳氧基镁之类的二烃氧基镁化合物反应,并在80-130℃进行卤化。用TiCl4的芳烃溶液进行的处理可以重复一次或多次,且在多次这样的处理中一次或分批加入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的给电子体化合物。例如可参照US5077357中所公开的含钛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依次加入乙氧基镁、四乙氧基钛、邻甲酚、乙醇和氯苯,搅拌;将TiCl4/氯苯溶液快速加入上述液体中,升温待完全溶解后,继续升温至特定温度;利用N2鼓泡带走乙醇反应物后继续搅拌一定时间,再采用热氯苯洗涤一次,异辛烷洗涤两次,然后N2吹干可得载体。或者按照另一例子:依次将TiCl4、四乙氧基钛、乙氧基镁和邻甲酚加入氯苯中,搅拌;加入乙醇,高温下待乙氧基镁溶解后继续搅拌3h;趁热过滤然后采用温氯苯洗涤一次,异辛烷洗涤一次,最后N2干燥。 
按照另一种方法,镁的醇化物或氯代醇化物和在溶液中含有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的给电子体化合物的过量的TiCl4在80-135℃的温度下反应。按照优选的方法,可将通式为TiXn(OR)4-n的钛化合物,式中R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为卤素,n=1-4;优选TiCl4,与从通式为MgCl2·mROH的加合物反应而制备固体催化剂组分,式中m为0.1-6的数,优选2-3.5,且R是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烃基。加合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适宜地制成球状:在不与加合物混溶的惰性烃存在下,将醇和氯化镁混合,使该乳液迅速急冷,从而使加合物以球形颗粒的形式固化。按照该过程制备的球形MgCl2·mROH加合物的例子描述可见于US4399054和US4469648中。如此得到的加合物可以直接与钛化合物反应,或者其可以预先经过热控制的脱醇作用(80-130℃)以得到一种加合物,其中醇的摩尔数一般低于3,优选在0.1-2.5之间。可以通过将加合物(脱醇的或其本身)悬浮在冷的TiCl4(一般-25-0℃)中来进行与钛化合物的反应;将混合物加热至80-130℃并在此温度下保持0.5-2小时。用TiCl4进行的处理可以进行一次或者多次。在用TiCl4处理期间可以加入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的 给电子体化合物进行处理,这种处理可以重复一次或者多次。 
制备本发明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另一种方法包括,将无水氯化镁和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的给电子体化合物在二氯化镁发生活化的条件下一起研磨。如此得到的产物可以在80-130℃的温度下用过量的TiCl4处理一次或多次。处理后用烃类容积洗涤直至不含氯离子。按照进一步的方法,将通过对无水状态的二氯化镁、钛化合物和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进行共研磨而得到的产物,采用诸如1,2-二氯乙烷、氯苯、二氯甲烷之类的卤代烃进行处理。该处理在40℃至卤代烃沸点之间的温度下进行1-4小时。然后通常用己烷之类的惰性烃类容积来洗涤得到产物。 
按照另一种方法,将二氯化镁按照熟知的方法进行预活化,然后在约80-135℃的温度下用过量的TiCl4处理,其中在溶液中含有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的给电子体化合物。用TiCl4处理多次并用己烷对固体进行清洗以除去任何为反应的TiCl4。 
进一步的方法包括,还可参照CN1208045中所公开的含钛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先在低温下在一种选自醇、酚、酮、醛、醚、胺、吡啶和酯的化合物存在下使液体镁化合物和液体钛化合物接触,沉淀出固体,接触时的温度一般为-70-200℃,优选为-30-130℃,接触过程中用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的给电子体化合物处理。 
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另一种方法包括:将镁化合物溶解于由有机环氧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和惰性稀释剂组成的溶剂体系中,形成均匀溶液后与钛化合物混合,在助析出剂的存在下,洗出固体物;此固体物用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的给电子体化合物处理,使其负载于固体物上,必要时,再用四卤化钛和惰性稀释剂处理而得到,其中助析出剂为有机酸酐、有机酸、醚、酮中的一种。所述各组分以每摩尔卤化镁计,有机环氧化合物为0.2-10摩尔,有机磷化合物为0.1-3摩尔,助析出剂为0.03-1.0摩尔,过渡金属Ti的卤化物及其衍生物为0.5-150摩尔。 
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还可以采用在SiO2、氧化铝等无机氧化物或多孔树脂上负载的镁化合物作为载体制备,再通过熟知的方法进行活化,然后在约80-135℃的温度下用过量的TiCl4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加入有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的给电子体化合物。 
上述的反应导致形成呈活性形态的卤化镁(一般的晶体卤化镁结构规整,能负载的Ti很少,因而催化活性低,要制备高活性的负载催化剂,卤化镁必须经过活化处理。活化处理方法包括用物理和/或化学的方法将其制成微晶,以便活性中心负载于卤化镁表面、边缘和缺陷处,该处理过的适宜于负载Ti的卤化镁微晶即为“活性卤化镁”)。除这些反应外,文献中也公知有其他的方法使由不同于卤化镁的化合物 起始物质形成呈活性形态的卤化镁。 
在任何的制备方法中,上述给电子体化合物可以以其本身直接加入或通过可选的方式进行,例如通过采用适当前体来原位制得,该适当前体能在理想的给电子体化合物中例如依靠诸如酯化、酯交换等等已知的化学反应来完成转换。通常,相对于MgCl2而言,以0.01-5,优选0.05-2.0的摩尔比来使用上述给电子体化合物。 
在任何的制备方法中,通式(Ⅰ)-(Ⅲ)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的给电子体化合物可以以任意顺序任意组合在制备过程中同时或分别添加。 
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通过按已知方法与有机铝化合物的反应来转化成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特别地,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烯烃CH2=CHR聚合的催化剂,其中R为氢或含1-12个碳原子的烃基基团,该催化剂包括以下物质反应的产物: 
(a)本发明所述的含有Mg、Ti和卤素、(i)选自通式(Ⅰ)中的至少一种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至少一种醚、酯、酮或胺的单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给电子体化合物, 
(b)至少一种通式为AlRnX(3-n)的有机铝化合物,式中R为氢、碳原子数1-20的烃基;X为卤素,n为0≤n≤3的整数;和,任选地, 
(c)至少一种外给电子体化合物。 
优选地,有机铝化合物(b)选自诸如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正丁基铝、三正己基铝、三辛基铝之类的三烷基化合物。还有可能使用三烷基铝与烷基铝卤化物、烷基铝氢化物或诸如AlEt2Cl和Al2Et3Cl3之类的烷基铝倍半氯化物的混合物,还可以使用烷基氯氧烷。 
对于需要很好的等规度的应用,可使用外给电子体化合物。外给电子体化合物选自通式为RnSi(OR1)4-n的硅氧烷化合物,式中R和R1为C1-C18的烃基,任选还有杂原子;n为0≤n≤3的整数。 
所述硅氧烷化合物具体可为:三甲基甲氧基硅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三正丙基甲氧基硅烷、三正丙基乙氧基硅烷、三正丁基甲氧基硅烷、三异丁基乙氧基硅烷、三环己基甲基硅烷、三环己基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正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2-乙基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2-乙基己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甲基二 甲氧基硅烷、环戊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异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正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戊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戊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戊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戊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二甲基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乙基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乙基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乙基乙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乙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丁基三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三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三乙氧基硅烷、环戊基三甲氧基硅烷、环戊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甲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乙氧基硅烷、戊基三甲氧基硅烷、戊基三乙氧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丙氧基硅烷、3-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4-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3,5-二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3-甲基环己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3-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4-甲基环己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4-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3,5-二甲基环己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3,5-二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四丙氧基硅烷、四丁氧基硅烷。在这些有机硅化合物中首选:二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叔丁基三甲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戊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乙氧基硅烷、3-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4-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和3,5-二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等。这些化合物C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 
优选的硅化合物的例子有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2-乙基哌啶基-2-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和(1,1,1-三氟-2-丙基)-2-乙基哌啶基二甲氧基硅烷和(1,1,1-三氟-2-丙基)-甲基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三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叔己基三甲氧基硅烷。 
本发明的催化剂可用于烯烃CH2=CHR(共)聚合中,所述的烯烃是乙烯、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和1-辛烯。 
为了应用本发明中的催化剂进行烯烃聚合,均聚和共聚都可以应用上述通过组 分a、b、c所制备的催化剂。通常组分b与组分a的摩尔比为1-1000mol每mol含在组分a中的钛原子,优选为50-800mol每mol含在组分a中的钛原子;组分c与组分a的摩尔比为0.002-10,优选为0.01-2,最好为0.01-0.5。 
各组分的加料顺序是任意的,以组分b最先加入到聚合系统中,然后加入组分c,最后加入组分a为佳。 
本发明中的聚合工艺可以在有溶剂或没有溶剂的情况下进行。烯烃单体可以是气相或液相。进一步加入氢气可作为分子量调节剂。当然聚合也可以在没有分子量调节剂的情况下进行。聚合温度不要高于200℃,优选20-100℃,更优选40-80℃的温度。聚合压力不要超过10MPa,优选1-5MPa。连续聚合或分批聚合工艺都可以应用。而且聚合反应可以分一步、两步或多步进行。 
应用本发明所述催化剂进行均聚或共聚的烯烃包括,直链烯烃: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壬烯、1-癸烯;支链烯烃如:3-甲基-1-丁烯和4-甲基-1-戊烯;二烯烃如:丁二烯、乙烯基环戊烯和乙烯基环己烯。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最好应用于聚乙烯和聚丙烯中。这些烯烃可以单独或多种混合使用。 
应用本发明催化剂组分a、b、c所进行的烯烃的聚合(这里指主体聚合),推荐进行预聚合来增加催化剂的活性聚合物的等规度、粒子性能等。该预聚合工艺同样可以用于苯乙烯均聚。 
在预聚合工艺中各组分和单体的加料顺序是任意的。优选是先将组分b加入到含有惰性或将要进行聚合的烯烃气中,然后在加入组分a后加入要聚合的一种或多种烯烃。在应用有机硅烷的烯烃预聚合的过程中,建议将组分b加入到惰性气体或要进行聚合的烯烃气体的预聚合系统中,然后加入组分c,然后加入组分a,最后再加入烯烃。 
本发明采用具有特定结构的双官能团化合物,即如通式(Ⅰ)所示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由于酯键的氧具有较强的配位效果,且在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相对稳定,因此对催化剂的活性和等规度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本发明的该类化合物所含有的特定的环取代结构,具有位阻效应并且能固定酯双官能团的立体构型,在参与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形成以及对提高催化剂的立体定向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发明人在实验中发现,在将该类化合物用于给电子体制备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组分时,能使催化剂组分具有优良的活性和立体定向性。对于需要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等规度的催化剂体系,或者需要催化活性和等规度可调节的催化剂体系,可以将该类化合物和现有已公开的各类给电子体化合物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进行复配,得到具有最佳综合性能的催化剂体系。本发明人发现,当采用不同的复配给电子体化合物以及不同的复配比例与本发明的给电子体化合物一起使用时,给电子体在催化剂中的负载量、催化剂的活性以及立体定向性,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对生产出具有特定指标的催化剂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有利于对本发明及其优点、效果更好的了解,但所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 
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的制备
实施例1 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的合成 
步骤A:于氮气保护下向1000mL三口烧瓶中依次加入18g氢化钠、50g芴、150mL甲苯,开启机械搅拌,升温至125℃回流,保持反应4h;降温至90℃,往烧瓶内缓慢滴加146.1g碳酸二乙酯,于1.5h内滴完,滴完后继续反应3h;冷却到20℃,缓慢滴入60g浓盐酸和75g水的混合物,并控制温度不超过40℃;过滤,分离出有机相,用水洗至中性,有机相旋蒸,得到红棕色液体;将旋蒸所得液体和157.4g乙酸及63g10%的盐酸一起回流过夜;将混合物降至20℃,分液;有机相旋蒸后加入30%NaOH溶液,调节pH值至8~9,用乙酸乙酯萃取,保留水相。水相加入浓盐酸调节pH值至5-6后用乙酸乙酯萃取,保留有机相,有机相旋蒸;产物用乙酸乙酯溶解,冰冻重结晶;过滤,粗产品用己烷洗涤。得到无色晶体约10g,熔点:228~230℃。 
步骤B:250mL三口瓶中,加入9-甲酸芴2g(9.5mmol),甲醇(30mL),浓硫酸(0.2mL);加热回流2h;冷却至室温;反应液倒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乙酸乙酯萃取二次(30mL*2),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30mL*1),减压蒸馏,得到黄色固体,油泵抽干,得1.8g粗产品,熔点62-65℃。 
步骤C:250mL三口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20mL),金属钠(0.12g,5mmol),冰浴下待金属钠完全溶解无气泡冒出后,加入9-甲酸甲酯芴(0.56g,2.5mmol),完全溶解,呈黄色,搅拌5min后加入氯甲酸乙酯(0.8g,7.5mmol);搅拌30min,倒入水溶液中,用二氯甲烷萃取(20mL*2)后改用乙酸乙酯萃取两次(50mL*2)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50mL*1),旋蒸走液体,己烷洗涤,粗产物用石油醚重结晶,得到产品,106-109℃。 
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的1H-NMR(CDCl3)δ(ppm):0.982-1.014(t,3H,甲基氢),3.758(s,3H,氧邻甲基氢),4.130-4.156(m,2H,氧邻亚甲基氢),7.356-7.388(t,2H,芳环氢),7.439-7.470(t,2H,芳环氢),7.714-7.728(d,2H,芳环氢),7.790-7.7804(d,2H,芳环氢)。 
实施例2 芴-9,9-二甲酸二乙酯的合成 
将(1.6M,15mmol)的正丁基锂/己烷溶液在-78℃下滴加到含有16mmol二异丙基胺的20mL四氢呋喃溶液中,上述溶液在-78℃下搅拌45分钟,并在0℃下搅拌20分钟之后再降温到-78℃。-78℃下将含有7.0mmol芴的20mL四氢呋喃溶液在30分钟内滴加到上述搅拌着的溶液中,将33mmol的氯甲酸乙酯加入上述混合物中。反应体系升温至室温,并在室温下搅拌3小时。将上述反应混合物倒入 100mL水中,用乙醚萃取(三次萃取,每次50mL乙醚),有机相用硫酸镁干燥,浓缩后所得粗产品用石油醚重结晶,得到产品,100-101℃。 
芴-9,9-二甲酸二乙酯的1H-NMR(CDCl3)δ(ppm):0.932-0.962(t,6H,甲基氢),4.132-4.158(m,4H,氧邻亚甲基氢),7.392-7.424(t,2H,芳环氢),7.448-7.480(t,2H,芳环氢),7.734-7.748(d,2H,芳环氢),7.890-7.906(d,2H,芳环氢) 
实施例3 芴-9,9-二甲酸二甲酯的合成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为将氯甲酸乙酯换为氯甲酸甲酯。 
芴-9,9-二甲酸二甲酯的1H-NMR(CDCl3)δ(ppm):3.759(s,6H,甲基氢),7.359-7.392(t,2H,芳环氢),7.443-7.475(t,2H,芳环氢),7.720-7.735(d,2H,芳环氢),7.799-7.7814(d,2H,芳环氢)。 
实施例4 芴-9,9-二甲酸二正丙酯的合成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为将氯甲酸乙酯换为氯甲酸正丙酯。 
芴-9,9-二甲酸二正丙酯的1H-NMR(CDCl3)δ(ppm):0.936-0.966(t,6H,甲基氢),1.664-1.735(m,4H,亚甲基氢),4.171-4.197(t,4H,氧邻亚甲基氢),7.389-7.421(t,2H,芳环氢),7.449-7.481(t,2H,芳环氢),7.737-7.752(d,2H,芳环氢),7.887-7.902(d,2H,芳环氢)。 
实施例5 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的合成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为将氯甲酸乙酯换为氯甲酸异丙酯。 
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的1H-NMR(CDCl3)δ(ppm):1.282-1.295(t,12H,甲基氢),5.012-5.062(m,4H,氧邻次甲基氢),7.215-7.295(t,2H,芳环氢),7.307-7.354(t,2H,芳环氢),7.356-7.371(d,2H,芳环氢),7.654-7.686(d,2H,芳环氢)。 
实施例6 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的合成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为将氯甲酸乙酯换为氯甲酸正丁酯。 
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的1H-NMR(CDCl3)δ(ppm):0.937-0.967(t,6H,甲基氢),1.363-1.438(m,4H,亚甲基氢),1.642-1.699(m,4H,亚甲基氢),4.220-4.246(t,4H,氧临亚甲基氢),7.394-7.426(t,2H,芳环氢),7.447-7.479(t,2H,芳环氢),7.734-7.749(d,2H,芳环氢),7.889-7.904(d,2H,芳环氢)。 
实施例7 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的合成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为将氯甲酸乙酯换为氯甲酸异丁酯。 
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的1H-NMR(CDCl3)δ(ppm):0.919-0.932(d,12H,甲基氢),1.936-2.016(m,2H,次甲基氢),3.982-3.995(d,4H,氧邻亚甲基氢),7.372-7.405(t,2H,芳环氢),7.440-7.473(t,2H,芳环氢),7.728-7.743(d,2H,芳环氢),7.868-7.883(d,2H,芳环氢)。 
实施例8 芴-9,9-二甲酸二苄基酯的合成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为将氯甲酸乙酯换为氯甲酸苄基酯。 
芴-9,9-二甲酸二苄基酯的1H-NMR(CDCl3)δ(ppm):5.186-5.212(s,4H,亚甲基氢),7.372-7.405(t,2H,芳环氢),7.384-7.426(t,6H,芳环氢),7.440-7.473(t,2H,芳环氢),7.478-7.602(d,4H,芳环氢),7.728-7.743(d,2H,芳环氢),7.868-7.883(d,2H,芳环氢)。 
表1环取代芴醚酯实例 

实施例 ID-编号 ID名称 1 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 2 芴-9,9-二甲酸二乙酯 3 芴-9,9-二甲酸二甲酯

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实施例中制备催化剂的操作均在高纯氮气保护下进行。具体实施例如下。 
比较例1 
在500ml经氮气充分置换的带有搅拌的5口烧瓶中,加入10g二乙氧基镁和80mL甲苯制备悬浮液,然后维持在-15℃滴加四氯化钛20mL,滴加完毕后将系统缓慢升温至10℃后滴加四氯化钛60mL,之后再缓慢升温至80℃,加入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然后继续升温至120℃恒温2小时,然后将液体压滤干净,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120mL四氯化钛在125℃洗涤3次。所得的固体用150mL己烷在60℃洗涤2次,室温洗涤2次,滤去液体并干燥,得到10.34g固体粉末即为固体催化剂组分,分析钛含量为3.96(wt)%,芴二酸酯含量为10.29(wt)%。 
比较例2 
在500ml经氮气充分置换的带有搅拌的5口烧瓶中,加入10gMgCl2·2.5C2H5OH微球和150mL四氯化钛制备悬浮液,然后维持在-15℃1小时,缓慢升温到80℃,加入4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然后继续升温至110℃恒温1小时,然后将液体压滤干净,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120mL四氯化钛在125℃洗涤3次。所得的固体用150mL己烷在60℃洗涤4次,滤去液体并干燥,得到4.73g固体粉末即为固体催化剂组分,分析钛含量为3.15(wt)%,芴二酸酯含量为13.46(wt)%。 
比较例3 
催化剂组分制备步骤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为将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芴-9,9-二甲酸二乙酯。 
比较例4 
催化剂组分制备步骤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为将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芴-9,9-二甲酸二甲酯。 
比较例5 
催化剂组分制备步骤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为将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实施例9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3.0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和0.5g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实施例10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3.0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和0.5g9,9-甲氧甲基芴。 
实施例11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3.0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和0.5g2,3-二异丙基琥珀酸乙酯。 
实施例12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3.0g芴-9,9-二甲酸二乙酯和0.5g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实施例13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3.0g芴-9,9-二甲酸二乙酯和0.5g9,9-甲氧甲基芴。 
实施例14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3.0g芴-9,9-二甲酸二乙酯和0.5g2,3-二异丙基琥珀酸乙酯。 
实施例15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3.0g芴-9,9-二甲酸二甲酯和0.5g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实施例16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3.0g芴-9,9-二甲酸二甲酯和0.5g9,9-甲氧甲基芴。 
实施例17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2.0g芴-9,9-二甲酸二甲酯和1.5g2,3-二异丙基琥珀酸乙酯。 
实施例18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1.5g芴-9,9-二甲酸二乙酯和2.0g芴-9,9-二甲酸二甲酯。 
实施例19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2,不同之处在于将4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2.0g芴-9,9-二甲酸二乙酯和1.5g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实施例20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2,不同之处在于将4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3.0g芴-9,9-二甲酸二甲酯和0.8g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实施例21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2,不同之处在于将4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2.0g芴-9,9-二甲酸二乙酯和2.0g芴-9,9-二甲酸二甲酯。 
实施例22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2.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和1.0g邻苯二甲酸正丁酯。 
实施例23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1.0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和2.5g邻苯二甲酸正丁酯。 
实施例24 
制备方法同比较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3.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换为0.5g芴-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和3.0g邻苯二甲酸正丁酯。 
聚合
以固体催化剂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组分来进行聚合评价: 
在5L不锈钢反应釜经氮气充分置换后,加入5mL浓度为0.5mol/L的三乙基铝己烷溶液和1mL浓度为0.1mol/L的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CMMS)己烷溶液及制备的催化剂10mg,然后加入10mL己烷冲洗加料管线,再加入2L(标准状态下)氢气,和2.5L精制丙烯,控制反应在20℃预聚5分钟,升温至70℃,在此温度下聚合反应1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反应釜降温并停搅拌排出反应产物,经干燥得到聚合物。(聚合物的堆积密度采用JB/T2412-2008方法,等规度采用JB/T3682-2000方法。) 
表2催化剂性能 


DN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二醚:9,9-甲氧甲基芴 
琥珀酸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乙酯 
上表聚合结果显示,在比较例1-4中单独采用一种不饱和环取代二酯化合物的芴二酸酯作为内给电子体,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制备工艺所制得的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时,能取得较高水平的活性,并且在标准聚合条件下配合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外给电子体所制备的聚丙烯具有基本高于97%的等规度,说明该类化合物能作为内给电子体适用于各种典型的催化剂制备路线,并使催化剂发挥优秀的聚合性能,取得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高等规度的聚丙烯产品。并且,当该类环取代醚酸酯化合物和另外一种选自二醚、琥珀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类等内给电子体复配使用时,在相同的催化剂制备工艺前提下,相较单独使用DNBP或者环取代醚酸酯类内给电子体的催化剂,活性大多有所提高,所得聚丙烯产品的等规度更高。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45748A43申请公布日20140917CN104045748A21申请号201410265458X22申请日20140613C08F10/00200601C08F10/02200601C08F10/06200601C08F4/64920060171申请人北京利和知信科技有限公司地址100050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6号8层E92172发明人王志武李树行李华姝张军伟章慧陈业娜代金松马庆利王敬禹李树宾陈颢雷凤瑶白伟李利革高勇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瑞成兴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88代理人李慧54发明名称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烯。

2、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包含MG、TI、卤素和给电子体,该给电子体为选自通式中的至少一种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至少一种醚、酯、酮或胺的单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给电子体化合物。本发明还提供了含该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以及该催化剂在烯烃聚合反应中的应用,特别在丙烯聚合反应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具有优良的活性,并能得到高等规度的聚烯烃产品。51INTCL权利要求书6页说明书2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6页说明书2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45748ACN104045748A1/6页21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包含MG、T。

3、I、卤素和给电子体,该给电子体为I选自通式中的至少一种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II至少一种醚、酯、酮或胺的单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给电子体化合物其中,A、B、C、D和E均选自碳原子或选自N、O和S中的杂原子;W、X、Y、Z和M为0或1;条件是当N等于0时IA、B、C和D均为碳原子,X、Y、Z和W为1;或IIA是氮原子,B、C和D均为碳原子,W为0,X、Y和Z为1;或IIIA和D是氮原子,B和C为碳原子,W和Z为0,X和Y为1;或IVD是氮原子,A、B和C均为碳原子,Z为0,W、X和Y为1;或当N等于1时IA、B、C、D和E均为碳原子,M为2,W、X、Y和Z为1;或IIE是氮原子,A、B、C和D均。

4、为碳原子,M为1,W、X、Y和Z为1;或IIIE是氧原子,A、B、C和D均为碳原子,M为0,W、X、Y和Z为1;或IE是硫原子,A、B、C和D均为碳原子,M为0,W、X、Y和Z为1;或IID和E是氮原子,A、B和C均为碳原子,M为1,W、X和Y为1,Z为0。R1和R2为相同或不相同的C1C20的烃基,比如C1C20直链或支链烷基、链烯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相同或不同的R3R7是氢原子、卤素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和C1C20的烃基,比如C1C20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上述R1R7任意。

5、地包含一个或几个作为碳原子或氢原子或两者的取代物的R原子,R原子是杂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其中R1R7任意两个基团可以相互键合生成一个或多个螺环、稠环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的化合物包括下述通式的化合物权利要求书CN104045748A2/6页3其中R1R6基团如通式中的定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的化合物包括下述通式的化合物其中R1、R2基团如通式中的定义,R为相同或不相同的氢、卤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

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通式所述的化合物选自下列化合物3,5二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二乙酯;33氯苯基5甲基吡咯2,2二甲酸二乙酯;33溴苯基5甲基吡咯2,2二甲酸二乙酯;二乙基3对氯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芴9,9二甲酸二甲酯;芴9,9二甲酸二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丙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芴9,9二甲酸二正戊酯;芴9,9二甲酸二正己酯;芴9,9二甲酸二正庚酯;芴9,9二甲酸二正辛酯;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丙酯。

7、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丁酯芴;二甲基4H苯并硫杂吲唑4,4二甲酸酯;二乙基5苯基3对甲苯2H吡咯2,2甲酸酯;二乙基3对甲氧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5对硝基3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2,3二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氯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权利要求书CN104045748A3/6页4基24甲氧基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甲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硝基苯1H茚1,1。

8、二甲酸酯;二甲基氨基4五甲氧羰基1,2,3,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3苯基茚1,1二甲酸甲酯;二甲基5对氯苯3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3,4二对氯苯2H吡咯二甲酸酯;二甲基3对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3间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5间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5,6二甲基5H,6H环戊二吲哚11,11二甲酸酯;12硝基苯硫2,3,4,5,5甲酸甲酯环戊二烯;12,4二硝基苯2,3,4,5,5五甲酸甲酯环戊二烯;甲基2叔丁基3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甲基2三甲基硅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甲基2苯基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

9、,3二正丙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羟甲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叔丁基5,6二甲氧基3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苯基3硫杂2YL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2甲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2甲氧羰基苯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乙酰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环己1烯34乙酰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乙氧酰基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1,1二乙基1H茚1,1二甲酸酯;7氯5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5氯7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5氨基7甲基吡唑4,3D嘧。

10、啶3,3二甲酸乙酯;7甲氧基5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1对甲苯氨基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二甲基3H菲并9,10C吡唑3,3二甲酸酯;3,3二甲氧羰基3H吲唑;3,3二乙氧羰基3H吲唑;1三氯甲基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甲基4硝基苯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碘4硝基苯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22碘4硝基苯1,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4二硝基苯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4苄基1,2,3,5,5五聚甲氧羰基环戊二烯;3苄基1,2,4,5,5五聚甲氧羰基环戊二烯;2三氟甲基5羰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2三氟甲基5羰基7甲基3,3。

11、二甲氧羰基3H吲哚;3三氟甲基5羟基7甲氧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二乙基3苯基5对甲苯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24氯苯5吗啉4H咪唑4,4二甲酸酯;4,5,5三甲酸甲酯1,2,3三氯环戊二烯;甲基3甲基4三甲基硅环戊2,4二烯1,1二甲酸酯;二乙基2,5二苯基4H咪唑4,4二甲酸酯;二乙基3苄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4甲氧羰基苯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4乙酰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甲氧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叔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叔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正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正丁基1H茚1,。

12、1二甲酸酯;二乙基2正己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3氰基1丙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二乙氧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1环己烯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环己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3甲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3硝基苯2苯权利要求书CN104045748A4/6页5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13H茚并1,2E菲13,13二甲酸酯;二乙基2己基34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环戊C硫杂5,5二甲酸乙酯;444甲基磺酸苯1,1二甲氧基环戊2,4二烯3基吡啶;芴4,9,9二甲酸4叔丁基9,9二甲酯;44氨基吡啶。

13、3基氨甲酰基芴9,9二甲酸甲酯;43氨基吡啶4基氨甲酰基芴9,9二甲酸二甲酯;二乙基3碘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正戊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3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萘2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正己基芴9,9二甲酸酯;二正庚基芴9,9二甲酸酯;二乙基2苯3H茚3,3二甲酸酯;二乙基2溴1H茚1,1二甲酸酯;1乙基1甲基环己2,5二烯1,1二甲酸酯;N,4,4三乙氧碳基1,4二氢吡啶;2,6二苯基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苯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2,6二4氯苯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4甲氧苯基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

14、2,6二4氯苯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2,6二4甲氧苯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环戊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正己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甲氧6,6二甲酰氧甲基环己1,4二烯;二甲基1,4二氢萘1,1二甲酸酯;2,6二4氯苯4,4二甲氧酰基4H噻喃;二乙基3溴1,4二氢1甲基PYRIDAZINO3,4B喹喔啉4,4二甲酸酯;二乙基5溴3苯基1,4二氢哒嗪4,4二甲酸酯;三己基3苯基1,4二氢哒嗪4,4,5三甲酸酯;1苯乙基二甲氧酰基1,4二氢吡啶;二乙基2甲基6苯4H吡喃4,4二甲酸酯;12萘甲基4,4二甲氧酰基1,4二氢吡啶;二甲基3乙酰基1甲基喹啉4。

15、,41H二甲酸酯。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除含有所述的通式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之外,还包含至少另一种给电子体化合物,该化合物选自含有一个或多个电负性基团的LEWIS碱,其中的给电子体原子选自N、O、S、P、AS或SN组成的组,例如选自二醚类、酯类、二酮类和二胺类的给电子体化合物。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二醚类化合物选自通式的1,3丙二醚类其中R、R1、R2、R3、R4和R5可相同或不同,代表H或有118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烷基、环烷基、芳基、烷芳基或芳烷基;R6和R7可相同或不同,代表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烷基、32。

16、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520个碳原子的芳基、720个碳原子的烷芳基和芳烷基;R至R7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团可链接形成环状结构,均可包含选自卤素、N、O、S、P和SI的一个或多个杂原子。权利要求书CN104045748A5/6页6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酯类化合物为一元羧酸酯或多元羧酸酯类化合物。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酯类化合物选自芳香族二元羧酸的二酯,如邻苯二甲酸二酯或对苯二甲酸二酯。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酯类化合物选自通式的琥珀酸酯类化合物其中,基团R1和R2,彼此相同或不同,是C1C20线型或支化烷基、。

17、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芳基基团,任选地包含杂原子;R3R6中至少两个基团不同于氢并且选自C1C20线型或支化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芳基基团,任选地含有杂原子,另外,基团R3R6可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环。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酯类化合物选自通式的二醇酯化合物式中R1R6、R1R2为相同或不同的氢、卤素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C7C20芳烷基、C2C10烯烃基或C10C20稠环芳基;但R1和R2不是氢,R3R6及R1R2中的一个或多个任选地成环或不成环。11根据权利要求。

18、110任一项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包含钛化合物、镁化合物和选自所述通式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的反应产物,所述镁化合物的前体选自至少一种MGOR2,XNMGOR2N,MGCL2MROH,R2NMGXN,MGR2,MGCL2/SIO2,MGCL2/AL2O3,或卤化镁和醇钛的混合物,式中M为016的数,0硫杂吲唑4,4二甲酸酯;二乙基5苯基3对甲苯2H吡咯2,2甲酸酯;二乙基3对甲氧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5对硝基3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2,3二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氯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甲氧。

19、基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甲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硝基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氨基4五甲氧羰基1,2,3,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3苯基茚1,1二甲酸甲酯;二甲基5对氯苯3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3,4二对氯苯2H吡咯二甲酸酯;二甲基3对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3间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5间硝基苯5苯基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甲基5,6二甲基5H,6H环戊二吲哚11,11二甲酸酯;12硝基苯硫2,3,4,5,5甲酸甲酯环戊二烯;12,4二硝基苯2,3,4,5,5五甲酸甲酯环戊二烯;甲基2叔丁基3甲基1H茚。

20、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甲基2三甲基硅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甲基2苯基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3二正丙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羟甲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叔丁基5,6二甲氧基3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苯基3硫杂2YL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2甲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2甲氧羰基苯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34乙酰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环己说明书CN104045748A104/22页111烯34乙酰苯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乙氧酰基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

21、1,1二乙基1H茚1,1二甲酸酯;7氯5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5氯7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5氨基7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7甲氧基5甲基吡唑4,3D嘧啶3,3二甲酸乙酯;1对甲苯氨基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二甲基3H菲并9,10C吡唑3,3二甲酸酯;3,3二甲氧羰基3H吲唑;3,3二乙氧羰基3H吲唑;1三氯甲基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甲基4硝基苯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碘4硝基苯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22碘4硝基苯1,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12,4二硝基苯2,3,4,5,5五甲氧羰基环戊二烯;4苄基1,2,。

22、3,5,5五聚甲氧羰基环戊二烯;3苄基1,2,4,5,5五聚甲氧羰基环戊二烯;2三氟甲基5羰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2三氟甲基5羰基7甲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3三氟甲基5羟基7甲氧基3,3二甲氧羰基3H吲哚;二乙基3苯基5对甲苯2H吡咯2,2二甲酸酯;二乙基24氯苯5吗啉4H咪唑4,4二甲酸酯;4,5,5三甲酸甲酯1,2,3三氯环戊二烯;甲基3甲基4三甲基硅环戊2,4二烯1,1二甲酸酯;二乙基2,5二苯基4H咪唑4,4二甲酸酯;二乙基3苄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4甲氧羰基苯基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4乙酰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甲氧甲基1H茚。

23、1,1二甲酸酯;二甲基2叔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叔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甲基2正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正丁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正己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3氰基1丙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二乙氧甲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4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1环己烯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2环己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3甲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3硝基苯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13H茚并1,2E菲13,13二甲酸酯;二乙基2己基34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环戊C硫杂5,5二甲酸乙酯;4。

24、44甲基磺酸苯1,1二甲氧基环戊2,4二烯3基吡啶;芴4,9,9二甲酸4叔丁基9,9二甲酯;44氨基吡啶3基氨甲酰基芴9,9二甲酸甲酯;43氨基吡啶4基氨甲酰基芴9,9二甲酸二甲酯;二乙基3碘2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正戊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3甲氧苯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乙基3碘2萘2基1H茚1,1二甲酸酯;二正己基芴9,9二甲酸酯;二正庚基芴9,9二甲酸酯;二乙基2苯3H茚3,3二甲酸酯;二乙基2溴1H茚1,1二甲酸酯;00291乙基1甲基环己2,5二烯1,1二甲酸酯;N,4,4三乙氧碳基1,4二氢吡啶;2,6二苯基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苯基4,。

25、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2,6二4氯苯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4甲氧苯基4,4二甲氧羰基4H吡喃;2,6二4氯苯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2,6二4甲氧苯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环戊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正己基4,4二甲氧羰基1,4二氢吡啶;1甲氧6,6二甲酰氧甲说明书CN104045748A115/22页12基环己1,4二烯;二甲基1,4二氢萘1,1二甲酸酯;2,6二4氯苯4,4二甲氧酰基4H噻喃;二乙基3溴1,4二氢1甲基PYRIDAZINO3,4B喹喔啉4,4二甲酸酯;二乙基5溴3苯基1,4二氢哒嗪4,4二甲酸酯;三己基3苯基1,4二氢哒嗪4。

26、,4,5三甲酸酯;1苯乙基二甲氧酰基1,4二氢吡啶;二乙基2甲基6苯4H吡喃4,4二甲酸酯;12萘甲基4,4二甲氧酰基1,4二氢吡啶;二甲基3乙酰基1甲基喹啉4,41H二甲酸酯。0030通式的化合物优选包括通式的化合物00310032其中R1R6基团如通式中的定义。0033通式的化合物优选包括通式的化合物00340035其中R1、R2基团如通式中的定义,R为相同或不相同的氢、卤原子、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和C7C20芳烷基。0036通式或所示的五元环化合物中,较适宜的具体化合物实例有0037芴9,9二甲酸二甲酯;芴9,9二甲酸二乙酯;芴9。

27、,9二甲酸二正丙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丙酯;芴9,9二甲酸二正丁酯;芴9,9二甲酸二异丁酯;芴9,9二甲酸二正戊酯;芴9,9二甲酸二正己酯;芴9,9二甲酸二正庚酯;芴9,9二甲酸二正辛酯;9甲酸甲酯9甲酸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甲说明书CN104045748A126/22页13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甲酯9甲酸异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丙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正丁酯芴;9甲酸乙酯9甲酸异丁酯芴。0038本发明的不饱和环取代丙二酸酯可以通过各种反应合成。其中之一是通过下式三步反应合成步骤A是将相应的环取代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和烷基。

28、锂试剂反应,或与烷基二甲酯和氢化钠反应制备得环烃基取代甲酸可参见US4564700A1;步骤B是将上步产物与相应的醇R1OH反应酯化为甲酸酯,或者与合适的酯类前体直接加成为环烃取代甲酸脂可参见JOURNALOFTHECHEMICALSOCIETY,1949,P2182,2185;步骤C是将上步产物与与合适的卤代甲酸酯的前体加成来制备可参见ANALYTICALCHEMISTRY,VOL32,NO4,APRIL1960。00390040此外,当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R1和R2相同时,可用相应的不饱和环取代化合物直接与锂试剂如正丁基锂或者二异丙基胺基锂和卤代甲酸酯一步反应制备得到,各取代基同通式中。

29、的定义可参见TETRAHEDRONLETTERS5020096057605900410042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除含有所述的通式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之外,还包含至少另一种给电子体化合物,该化合物选自含有一个或多个电负性基团的LEWIS碱,其中的给电子体原子选自N、O、S、P、AS或SN组成的组,优选自二醚类、酯类、二酮类和二胺类的给电子体化合物。当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和其他上述已公开的内给电子体化合物一起使用时,能得到性能可以调节的催化剂。0043通式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之外的另一种给电子体化合物优选地,选自通式的1,3丙二醚类说明书CN104045748A137/22页14。

30、00440045其中R、R1、R2、R3、R4和R5可相同或不同,代表H或有118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烷基、环烷基、芳基、烷芳基或芳烷基;R6和R7可相同或不同,代表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烷基、32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520个碳原子的芳基、720个碳原子的烷芳基和芳烷基;RR7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团可链接形成环状结构,均可包含选自卤素、N、O、S、P和SI的一个或多个杂原子。0046能够有利地使用的醚类的具体的例子包括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叔丁基。

31、1,3二甲氧基丙烷,2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苯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环己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对氯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二苯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1萘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对氟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1十氢萘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对叔丁基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乙基1,3二乙氧基丙烷,2,2二环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丙基1,3二乙氧基丙烷,2,2二丁基1,3二乙氧基丙烷,2甲基2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丙。

32、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甲基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对氯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苯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环己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对甲基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环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环己。

33、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异丁基1,3二乙氧基丙烷,2,2二异丁基1,3二丁氧基丙烷,2异丁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叔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新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异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苯基2苄基1,3二甲氧_基丙烷,2环己基2环己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1,1双甲氧基甲基环戊二烯;1,1双甲氧基甲基2,3,4,5四甲基环戊二烯;1,1双甲氧基甲基2,3,4,5四苯基环戊二烯;1,1双甲氧基甲基2,3,4,5四氟环戊二烯;1,1双甲氧基甲说明书CN104045748A148/22页15基3,4二环戊基环戊二烯。

34、;1,1双甲氧基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2,3二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5,6,7四氢茚;1,1双甲氧基甲基2,3,6,7四氟茚;1,1双甲氧基甲基4,7二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3,6二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苯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苯基2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环己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3,3,3三氟丙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三甲基甲硅烷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三氟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4,7二甲基4,5,6,7四氢茚;1,1双甲氧基甲基7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环戊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异丙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环己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

35、叔丁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叔丁基2甲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7苯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2苯基茚;1,1双甲氧基甲基1H苯并E茚;1,1双甲氧基甲基1H2甲基苯并E茚;9,9双甲氧基甲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6,7四甲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4,5,6,7六氟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苯并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6,7二苯并芴;9,9双甲氧基甲基2,7二异丙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1,8二氯芴;9,9双甲氧基甲基2,7二环戊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1,8二氟芴;9,9双甲氧基甲基1,2,3,4四氢芴;9,9双甲氧基甲基1,2,3,4,5,6,7,8八氢芴;9,9双甲。

36、氧基甲基4叔丁基芴。0047通式的不饱和环取代二酸酯化合物之外的另一种给电子体化合物优选为一元羧酸酯或多元羧酸酯类化合物,具体的例子为芳香族二元羧酸化合物和脂肪链二元羧酸酯类化合物0048芳香族二元羧酸的二酯,如邻苯二甲酸二酯或对苯二甲酸二酯。邻苯二甲酸二酯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甲酯乙酯、邻苯二甲酸甲酯异丙酯、邻苯二甲酸甲酯正丙酯、邻苯二甲酸乙酯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乙酯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邻苯二甲酸二异戊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正庚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

37、酯、邻苯二甲酸2,2二甲基己基二酯、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酯、邻苯二甲酸二正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2,2二甲基庚基二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异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戊酯正己酯、邻苯二甲酸正戊酯异壬酯、邻苯二甲酸异戊酯正癸酯、邻苯二甲酸正戊酯十一烷酯、邻苯二甲酸异戊基异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己酯2甲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己基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己酯异壬酯、邻苯二甲酸正己基正癸酯、邻苯二甲酸正庚酯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庚酯异壬酯、邻苯二甲酸正庚酯新壬酯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异壬酯。这些酯可以单独或多种混合使用。对苯二甲酸二酯包括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苯二。

38、甲酸二乙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丙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丙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乙酯甲酯、对苯二甲酸甲酯异丙酯、对苯二甲酸乙酯正丙酯、对苯二甲酸乙酯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乙酯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二正戊酯、对苯二甲酸二异戊酯、对苯二甲酸二己酯、对苯二甲酸二正庚酯、对苯二甲酸二正辛酯、对苯二甲酸二异正辛酯、对苯二甲酸二2,2二甲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二正壬酯、对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对苯说明书CN104045748A159/22页16二甲酸二异癸酯、对苯二甲酸二2,2二甲基乙基庚基酯、对苯二甲酸正丁酯异己酯、对苯二甲酸正丁酯2乙基己基酯、对苯。

39、二甲酸正戊酯正己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异己酯、对苯二甲酸异戊酯庚酯、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正戊酯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异壬酯、对苯二甲酸异戊酯正癸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十一烷酯、对苯二甲酸异戊酯异己酯、对苯二甲酸正己基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己基异壬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己酯正癸酯、对苯二甲酸正庚基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庚基异壬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庚基新癸酯、和对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异壬基酯。这些酯可以单独或多种混合使用。0049在这些二酯中推荐使用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丙丁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对苯二。

40、甲酸二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二正辛酯、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或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0050多元羧酸酯类化合物中特别优选地,选自通式的琥珀酸酯类化合物00510052其中,基团R1和R2,彼此相同或不同,是C1C20线型或支化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芳基基团,任选地包含杂原子;R3R6中至少两个基团不同于氢并且选自C1C20线型或支化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芳基基团,任选地含有杂原子,另外,基团R3R6可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环。R1和R2优选是C1C8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和烷芳基基团。特别优选的是这样的。

41、化合物,其中R1和R2选自伯烷基,特别是支化伯烷基。合适的R1和R2的例子是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新戊基、2乙基己基。特别优选的是乙基、异丁基和新戊基。0053通式描述的优选的化合物类别之一是这样的,其中R3R5是氢且R6是具有310个碳原子的支化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和烷芳基基团。特别优选的是这样的化合物,其中R6是具有310个碳原子的支化伯烷基基团或环烷基基团。合适的单取代琥珀酸酯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是仲丁基琥珀酸二乙酯、己基琥珀酸二乙酯、环丙基琥珀酸二乙酯、降冰片基琥珀酸二乙酯、全氢化琥珀酸二乙酯、三甲基琥珀酸二乙酯、甲氧基琥珀酸二乙酯、对甲氧基苯基琥珀酸二乙酯、对氯苯基琥。

42、珀酸二乙酯、苯基琥珀酸二乙酯、环己基琥珀酸二乙酯、苄基琥珀酸二乙酯、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乙酯、叔丁基琥珀酸二乙酯、异丁基琥珀酸二乙酯、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新戊基琥珀酸二乙酯、异戊基琥珀酸二乙酯、1三氟甲基乙基琥珀酸二乙酯、芴基琥珀酸二乙酯、苯基琥珀酸1乙氧基羰二异丁酯1ETHOXYCARBODIISOBUTYLPHENYLSUCCINATE、仲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己基琥珀酸二说明书CN104045748A1610/22页17异丁酯、环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降冰片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全氢化琥珀酸二异丁酯、三甲基甲硅烷基琥珀酸二异丁酯、甲氧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对甲氧基苯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对氯苯氧基琥珀酸二。

43、异丁酯、环己基琥珀酸二异丁酯、苄基琥珀酸二异丁酯、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叔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异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新戊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异戊基琥珀酸二异丁酯、1三氟甲基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芴基琥珀酸二异丁酯、仲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己基琥珀酸二新戊酯、环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降冰片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全氢化琥珀酸二新戊酯、三甲基甲硅烷基琥珀酸二新戊酯、甲氧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对甲氧基苯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对氯苯基琥珀酸二新戊酯、苯基琥珀酸二新戊酯、环己基琥珀酸二新戊酯、苄基琥珀酸二新戊酯、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叔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异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异丙基琥珀酸二新戊。

44、酯、新戊基琥珀酸二新戊酯、异戊基琥珀酸二新戊酯、1三氟甲基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芴基琥珀酸二新戊酯。0054在通式内的化合物当中另一类优选的化合物是这样的,其中R3R6中至少两个基团不同于氢并且选自C1C20线型或支化烷基、链烯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芳基基团,任选地含有杂原子。特别优选的是这样的化合物,其中两个非氢的基团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合适的二取代琥珀酸酯的具体例子是2,2二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苄基2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环己基甲基2异丁基琥珀酸二乙_酯、2环戊基2正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2二异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环己基2乙基琥珀酸二乙酯、2异丙基2甲基琥珀。

45、酸二乙酯、2十四烷基2乙基琥珀酸二乙酯、2异丁基2乙基琥珀酸二乙酯、21三氟甲基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异戊基2异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苯基2正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2二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苄基2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环己基甲基2异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环戊基2正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2二异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环己基2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异丙基2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十四烷基2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异丁基2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1三氟甲基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异戊基2异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苯基2正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2二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乙。

46、基2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苄基2异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环己基甲基2异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环戊基2正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2二异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环己基2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异丙基2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十四烷基2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异丁基2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1三氟甲基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异戊基2异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苯基2正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0055另外,也特别优选这样的化合物,其中至少两个非氢的基团连接在不同碳原子,即R3和R5或者R4和R6。合适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是2,3二三甲基甲硅烷基琥珀酸二乙酯、2仲丁基3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3,3,3三氟丙基3甲基琥珀酸。

47、二乙酯、2,3二2乙基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乙基2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异丙基2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环己基2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苄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叔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异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新戊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异戊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1三氟甲基乙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十四烷基琥珀酸二乙酯、说明书CN104045748A1711/22页182,3二芴基琥珀酸二乙酯、2异丙基3异丁基琥珀酸二乙酯、2叔丁基3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异丙基3环己基琥珀酸二乙酯、2异戊基3环己基琥珀酸二乙酯。

48、、2十四烷基3环己基琥珀酸二乙酯、2环己基3环戊基琥珀酸二乙酯、2,2,3,3四甲基琥珀酸二乙酯、2,2,3,3四乙基琥珀酸二乙酯、2,2,3,3四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乙基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2,3,3四氟琥珀酸二乙酯、2,3二三甲基甲硅烷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仲丁基3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3,3三氟丙基3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2乙基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乙基2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异丙基2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环己基2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苄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叔丁基琥珀。

49、酸二异丁酯、2,3二异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新戊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异戊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1三氟甲基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十四烷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芴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异丙基3异丁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叔丁基3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异丙基3环己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异戊基3环己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十四烷基3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环己基3环戊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2,3,3四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2,3,3四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2,3,3四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乙基2,3二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2,3,3四氟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三甲基甲硅烷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仲丁基3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3,3三氟丙基3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2乙基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乙基2异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异丙基2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环己基2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苄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环己基甲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叔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异丁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新戊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异戊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1三氟甲基乙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十四烷基琥珀酸二新戊酯、2,3二芴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