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葵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天葵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8792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1.23 C N 1 0 2 8 8 7 9 2 8 A *CN102887928A* (21)申请号 201210076242.X (22)申请日 2012.03.21 C07H 17/07(2006.01) C07H 1/08(2006.01) A61K 31/7048(2006.01) A61P 29/00(2006.01) A61P 31/00(2006.01) (71)申请人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地址 530023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长岗路 189号 申请人暨南大学 (72)发明人邱莉 谢集照 姚。
2、新生 缪剑华 谢云峰 黄桂坤 (74)专利代理机构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 限责任公司 45104 代理人王素娥 (54) 发明名称 青天葵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 途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青天葵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黄酮类化合物的 有两个,其中:第一个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 名称是: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 基-4-O-6-乙酰基-葡萄糖苷;命 名为nervilifordin I;第二个黄酮类化合物的 化学名称是: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 喃糖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命 名为nervilifordin F。制备方法是以干燥的 青天葵全草为原料,。
3、通过1)浸膏的制备、2)环 己烷层浸膏、乙酸乙酯层浸膏正丁醇层浸膏和 水层浸膏的制备和3)甲基鼠李素-3-O-葡 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 萄糖苷和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 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的制备步骤 完成。这两种黄酮类化合物用于制备抗菌和/或 抗炎药物。 (51)I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16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2 页 附图 16 页 1/2页 2 1.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 1)该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名称是: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 基-4-O-6-。
4、乙酰基-葡萄糖苷;命名为:nervilifordin I; 2)结构式 分子式:C 31 H 36 O 18 分子量:696.61 3)理化性质:黄色粉末,无臭,熔点:在甲醇中结晶的熔点为154-156,溶解性:易 溶于二甲基亚砜,可溶于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酸乙酯、氯仿。 2.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 1)该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名称是: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 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命名为:nervilifordin F; 2)结构式 分子式:C 31 H 36 O 18 分子量:696.61 3)理化性质:黄色粉末,无臭,熔点:在甲醇中结晶的熔点为170-171。溶解性。
5、:易 溶于二甲基亚砜,可溶于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酸乙酯、氯仿。 3.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萄糖苷和甲基 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于,操作步骤如下: 1)浸膏的制备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87928 A 2/2页 3 取干燥的青天葵全草,加7-10倍干燥的青天葵全草量体积百分浓度为60-80的乙 醇回流提取2-3次,每次2-3小时,合并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在低于45的条件下减压回 收乙醇后得浸膏; 2)环己烷层浸膏、乙酸乙酯层浸膏正丁醇层浸膏和水层浸膏的制备 将步骤1)浸膏混悬于水中,得到浸膏水混。
6、悬液,用环己烷对浸膏水混悬液萃取三次, 分别合并萃取后的环己烷层和水层;再用乙酸乙酯对用环己烷萃取浸膏水混悬液后的浸膏 水混悬液萃取三次,分别合并萃取后乙酸乙酯层和水层;再用正丁醇对用乙酸乙酯萃取浸 膏水混悬液后的浸膏水混悬液萃取三次,分别合并萃取后正丁醇层和水层;用旋转蒸发仪 分别在低于45的条件下减压回收环己烷层的溶剂环己烷、乙酸乙酯层的溶剂乙酸乙酯、 正丁醇层的溶剂正丁醇后,分别得到环己烷层浸膏、乙酸乙酯层浸膏、正丁醇层浸膏;将以 上 萃取后的水层合并后浓缩得到水层浸膏; 3)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萄糖苷和甲基 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
7、乙酰基-葡萄糖苷的制备 将正丁醇层浸膏用5-8倍蒸馏水溶解,过滤,滤液用D101大孔树脂分离,分别用水和体 积百分浓度为10、30、50、70、无水乙醇梯度洗脱,得到6个流分B1、B2、B3、B4、B5、 B6; 将体积百分浓度为50乙醇洗脱流分B4减压浓缩,过滤后用一根硅胶常压柱层析,分 别用氯仿甲醇水820.2、730.5、640.8三种混合液梯度洗脱,得 到6个流分B41、B42、B43、B44、B45、B46; 将流分B43再次用硅胶柱层析,再分别用氯仿甲醇水820.2、730.5、 640.8三种混合液梯度洗脱,得到4个流分B431、B432、B433、B434;将流分B433溶 于。
8、水,过反相C 8 柱,分别用水和体积百分浓度为10、30、50、70、无水甲醇洗脱,得到 六个流分B4331,B4332,B4333,B4334,B4335,B4336;其中第5个流分B4335用制备液相色 谱仪分离,先后得到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萄 糖苷和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 4.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甲基鼠李素-3-O-葡 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萄糖苷或其衍生物用于制备抗菌和/或抗炎药 物。 5.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甲基鼠李 素-4-O-葡。
9、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或其衍生物用于制备抗菌 和/或抗炎药物。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87928 A 1/12页 4 青天葵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是青天葵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 途。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及化学合成抗菌药物虽然不少,但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 大量应用和介入诊疗的广泛采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不断增加。 加之化学合成药物开发难度大周期长,毒副作用明显,因此,从天然药物中寻找高效、低毒、 敏感的抗菌药物已引起国内外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关注。2003年。
10、我国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 治非典型肺炎取得了较好疗效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提示加强中药抗菌研究的重要 性。 0003 虽然中草药中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很多,但目前很多研究仅停留在中草药水煎 剂、粗提物和挥发油、或其中某一、两种单体成分的抗菌研究水平上,对于中草药中所含有 的植物化学成分的体内外抗菌实验研究并不多见,从中提取出有效单体化合物确定其化学 结构,并结合适当的抗菌活性筛选体系,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抗菌活性评价的为数不多。因 此,对于抗菌活性或临床应用具有明确疗效的中药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青天葵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11、0005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1.一种黄酮类化合物 0007 1)该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名称是: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 基-4-O-6-乙酰基-葡萄糖苷;命名为:nervilifordin I; 0008 2)结构式 分子式:C 31 H 36 O 18 0009 分子量:696.61 0010 说 明 书CN 102887928 A 2/12页 5 0011 3)理化性质:黄色粉末,无臭,熔点:在甲醇中结晶的熔点为154-156,溶解 性:易溶于二甲基亚砜,可溶于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酸乙酯、氯仿; 0012 2.一种黄酮类化合物 0013 1)该黄酮类化合。
12、物的化学名称是: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 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命名为:nervilifordin F; 0014 2)结构式 分子式:C 31 H 36 O 18 0015 分子量:696.61 0016 0017 3)理化性质:黄色粉末,无臭,熔点:在甲醇中结晶的熔点为170-171。溶解 性:易溶于二甲基亚砜,可溶于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酸乙酯、氯仿。 0018 3.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萄糖苷和 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的制备方法,操作 步骤如下: 0019 1)浸膏的制备 0020 取干燥的青天葵。
13、全草,加7-10倍干燥的青天葵全草量体积百分浓度为60-80 的乙醇回流提取2-3次,每次2-3小时,合并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在低于45的条件下减 压回收乙醇后得浸膏; 0021 2)环己烷层浸膏、乙酸乙酯层浸膏正丁醇层浸膏和水层浸膏的制备 0022 将步骤1)浸膏混悬于水中,得到浸膏水混悬液,用环己烷对浸膏水混悬液萃取三 次,分别合并萃取后的环己烷层和水层;再用乙酸乙酯对用环己烷萃取浸膏水混悬液后的 浸膏水混悬液萃取三次,分别合并萃取后乙酸乙酯层和水层;再用正丁醇对用乙酸乙酯萃 取浸膏水混悬液后的浸膏水混悬液萃取三次,分别合并萃取后正丁醇层和水层;用旋转蒸 发仪分别在低于45的条件下减压回收。
14、环己烷层的溶剂环己烷、乙酸乙酯层的溶剂乙酸乙 酯、正丁醇层的溶剂正丁醇后,分别得到环己烷层浸膏、乙酸乙酯层浸膏、正丁醇层浸膏;将 以上 萃取后的水层合并后浓缩得到水层浸膏; 0023 3)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萄糖苷和 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的制备 0024 将正丁醇层浸膏用5-8倍蒸馏水溶解,过滤,滤液用D101大孔树脂分离,分别用水 和体积百分浓度为10、30、50、70、无水乙醇梯度洗脱,得到6个流分B1、B2、B3、B4、 说 明 书CN 102887928 A 3/12页 6 B5、B6; 0025 将体积百分。
15、浓度为50乙醇洗脱流分B4减压浓缩,过滤后用一根硅胶常压柱层 析,分别用氯仿甲醇水820.2、730.5、640.8三种混合液梯度洗 脱,得到6个流分B41、B42、B43、B44、B45、B46; 0026 将流分B43再次用硅胶柱层析,再分别用氯仿甲醇水820.2、7; 30.5、640.8三种混合液梯度洗脱,得到4个流分B431、B432、B433、B434;将流分 B433溶于水,过反相C 8 柱,分别用水和体积百分浓度为10、30、50、70、无水甲醇洗 脱,得到六个流分B4331,B4332,B4333,B4334,B4335,B4336;其中第5个流分B4335用制 备液相色谱仪。
16、分离,先后得到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 基-葡萄糖苷和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 0027 上述的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萄糖 苷或其衍生物用于制备抗菌和/或抗炎药物。 0028 上述的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 或其衍生物用于制备抗菌和/或抗炎药物。 0029 本发明的益效是: 0030 1.提供了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萄 糖苷和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的结构鉴 定方法 及其制备方法。 00。
17、31 2.本发明得到的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 基-葡萄糖苷和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 与现有的临床合成药物相比较,不但具有低毒高效的优点,而且来自传统中药,安全可靠, 具有非常良好的药用前景,可做成包括但不限于颗粒剂、片剂、注射剂等各种剂型。 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 1 H-NMR图。 0033 图2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 1 H-NMR局部放大图。 0034 图3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
18、基-4-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 13 C-NMR图。 0035 图4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 13 C-NMR局部放大图。 0036 图5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HMBC图。 0037 图6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HMQC图。 0038 图7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HSQC图。 0039 图8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 说 明 书CN 102887928。
19、 A 4/12页 7 萄糖苷的ESI-MS图。 0040 图9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 1 H-NMR图。 0041 图10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 1 H-NMR局部放大图。 0042 图11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 13 C-NMR图。 0043 图12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 13 C-NMR局部放大图。 0044 图13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 萄糖。
20、苷的HMBC图。 0045 图14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HSQC图。 0046 图15是本发明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 萄糖苷的ESI-MS图。 0047 图16为分离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49 实施例1 0050 取干燥的青天葵(Nervilia fordii(Hance)Schltr.)全草5kg,加10倍量60乙 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在低于45的条件下减压回收乙 醇后得浸膏600g;将浸膏混悬于水中,得到浸膏水混悬液,用环。
21、己烷对浸膏水混悬液萃取 三次,合并环己烷层;再用乙酸乙酯对用环己烷萃取浸膏水混悬液后的浸膏水混悬液萃取 三次,合并乙酸乙酯层;再用正丁醇对 用乙酸乙酯萃取浸膏水混悬液后的浸膏水混悬液萃 取三次,合并正丁醇层;用旋转蒸发仪分别在低于45的条件下减压回收环己烷层溶剂环 己烷、乙酸乙酯层溶剂乙酸乙酯、正丁醇层溶剂正丁醇后,各得环己烷层浸膏60g、乙酸乙酯 层浸膏130g、正丁醇层浸膏165g;萃取后的水溶液浓缩后得到320g水层浸膏; 0051 将正丁醇层浸膏用5倍蒸馏水溶解,过滤,滤液用D101大孔树脂分离,分别用水、 10乙醇、30乙醇、50乙醇、70乙醇、乙醇梯度洗脱,得到6个流分(B1、B2。
22、、B3、B4、B5、 B6);其中50乙醇洗脱流分(B4)减压浓缩,过滤后用一根硅胶常压柱层析,氯仿甲醇 水820.2,730.5,640.8三种混合液梯度洗脱,得到6个流分(B41、 B42、B43、B44、B45、B46); 0052 流分B43再次用硅胶柱层析,得到4个流分(B431、B432、B433、B434);将流分B433 溶于水,过反相C 8 柱,分别用水,10甲醇,30甲醇,50甲醇,70甲醇,甲醇洗脱,得到 六个流分(B4331,B4332,B4333,B4334,B4335,B4336);其中第5个流分(B4335)用制备 液相分离,得到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
23、4-O-6-乙酰基-葡萄糖 苷(60.8mg)和2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萄糖苷 (27.9mg); 说 明 书CN 102887928 A 5/12页 8 0053 实施例2 0054 取干燥的青天葵(Nervilia fordii(Hance)Schltr.)全草10kg,加7倍量80乙 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时,合并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在低于45的条件下减压回收乙 醇后得浸膏1200g。将浸膏混悬于水中,得到浸膏水混悬液,用环己烷对浸膏水混悬液萃取 三次,合并环己烷层;再用乙酸乙酯对用环己烷萃取浸膏水混悬液后的浸膏水混悬液萃取 三次,合并乙酸乙酯层;再用。
24、正丁醇对用乙酸乙酯萃取浸膏水混悬液后的浸膏水混悬液萃 取三次,合并正丁醇层;用 旋转蒸发仪分别在低于45的条件下减压回收环己烷层溶剂 环己烷、乙酸乙酯层溶剂乙酸乙酯、正丁醇层溶剂正丁醇后,各得环己烷层浸膏120g、乙酸 乙酯层浸膏260g、正丁醇层浸膏330g;萃取后的水溶液浓缩后得到640g水层浸膏。 0055 将正丁醇层浸膏用8倍蒸馏水溶解,过滤,滤液用D101大孔树脂分离,分别用水、 10乙醇、30乙醇、50乙醇、70乙醇、乙醇梯度洗脱,得到6个流分(B1、B2、B3、B4、B5、 B6)。其中50乙醇洗脱流分(B4)减压浓缩,过滤后用一根硅胶常压柱层析,氯仿甲醇 水820.2,730.。
25、5,640.8三种混合液梯度洗脱,得到6个流分(B41、 B42、B43、B44、B45、B46)。 0056 流分B43再次用硅胶柱层析,得到4个流分(B431、B432、B433、B434)。将流分 B433溶于水,过反相C 8 柱,分别用水,10甲醇,30甲醇,50甲醇,70甲醇,甲醇洗脱, 得到六个流分(B4331,B4332,B4333,B4334,B4335,B4336)。其中第5个流分(B4335)用 制备液相分离,得到甲基鼠李素-3-O-葡萄吡喃糖基-4-O-6-乙酰基-葡萄 糖苷(121.6mg)和甲基鼠李素-4-O-葡萄吡喃糖基-3-O-6-乙酰基-葡萄糖 苷(55.8mg。
26、)。 0057 本发明所述的青天葵中两个新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0058 实验例1: 0059 化合物1,黄色粉末,无臭,熔点:154-156(甲醇)。高分辨ESI-MS给出分 子离子峰:M+H + m/z 697.2689,分子为:C 31 H 36 O 18 ,分子量:696.61。IR光谱在3393cm -1 有 强宽峰,提示分子中存在羟基,1655cm -1 处的强吸收峰提示结构中有羰基,1600和1499cm -1 的吸收峰提示结构中有苯环。化合物1的化学名称为:(3,4,5-三羟基-6-(7-甲氧 基-5-羟基-2-(3-甲氧基-4-(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
27、H-吡喃-2-酰氧基) 苯基)-4-氧-4H-苯并吡喃-3-酰氧基)-四氢 -2H-吡喃)乙酸甲酯。 0060 该化合物的 1 H-NMR(600MHz,DMSO-d 6 )中,12.52(1H,s)为黄酮5位羟基质子特 征信号,6.81(1H,d,J2.0Hz),6.40(1H,d,J2.0Hz)为5,7二氧取代黄酮A环6、 8位质子信号,7.24(1H,d,J8.4Hz,5-H),7.60(1H,dd,J8.4,2.0Hz,6-H), 7.97(1H,d,J2.0Hz,2-H)构成B环的ABX偶合系统,5.49(1H,d,J7.0),5.08(1H, d,J6.8)为糖的端基质子信号,根据。
28、其偶合常数可知为葡萄糖的端基构型为构型。 3.871(3H,s),3.866(3H,s),为两组甲氧基质子信号,1.73(3H,s)为甲基质子信号。 0061 13 C-NMR(150MHz,DMSO-d 6 )谱中,给出31组碳信号:100.9,99.5,77.1,76.8, 76.2,74.2,74.02,73.1,69.8,69.6,62.6,60.6,为两组葡萄糖的信号。根据177.6的 羰基碳信号,同时结合未见3位质子信号,可知此化合物为黄酮醇类化合物。而根据 156.4(C-2),133.7(C-3)可知有一个糖在3位成苷。56.2,55.7为两个甲氧基碳信号, 20.2为甲基碳信。
29、号。 说 明 书CN 102887928 A 6/12页 9 0062 综合上述信息可得出片段34: 0063 0064 在HMBC谱中,6.81(92.5)的质子与165.3,156.1,105.3,98.1有远程相 关,6.40(98.1)的质子与165.3,160.9,105.3,92.5有远程相关,另外3.87(55.7)与 165.3有远程相关,得到结构片段A;7.89(113.3)的质子与156.4,148.8有远程相 关,7.64(121.8)的质子与156.4,148.8有远程相关,7.23(114.5)的质子与123.4, 148.1有远程相关,另外3.87(56.2)的质子。
30、与148.1有远程相关, 5.08(99.5)的质 子与148.8有远程相关,得到结构片段B;1.73(20.2)的质子与169.9有远程相关, 4.06(62.6)的质子与169.9有远程相关,可得到片段C,62.6为葡萄糖6位的碳信 号,由于糖苷化导致糖6位碳向低场移,而5位碳向高场移至74.0。 0065 0066 综合以上数据,以及与文献数据对比,化合物1的核磁数据归属如表1: 0067 表1 化合物1的核磁数据归属(DMSO-d 6 ) 0068 说 明 书CN 102887928 A 7/12页 10 0069 0070 a Recorded at 600MHz. b Record。
31、ed at 150MHz。 0071 实验例2 0072 化合物2,黄色粉末,无臭,熔点:170-171(甲醇)。高分辨ESI-MS给出分子 离子峰:M+COOH+m/z741.2184,分子为:C 31 H 36 O 18 ,分子量:696.61。IR光谱在3356cm -1 有 说 明 书CN 102887928 A 10 8/12页 11 强宽峰,提示分子中存在羟基,1654cm -1 处的强吸收峰提示结构中有羰基,1599和1499cm -1 的吸收峰提示结构中有苯环。化合物2的化学名称为:(3,4,5-三羟基-6-(4-(7-甲氧 基-5-羟基-4-氧-3-(3,4,5-三羟基-6-。
32、羟甲基-四氢-2H-吡喃-2-酰氧基)-4H-苯并 吡喃)-2-甲氧苯氧基)-四氢-2H-吡喃)乙酸甲酯。 0073 该化合物的 1 H-NMR(600MHz,DMSO-d 6 )中,6.81(1H,brs),6.40(1H,brs)为5,7 二氧取代黄酮A环6、8位质子信号,7.19(1H,d,J8.4Hz,5-H),7.62(1H,brd,8.4Hz, 6-H),7.95(1H,brs,2-H)构成B环的ABX偶合系统,5.61(1H,d,J7.6),5.10(1H, d,J6.1)为糖的端基质子信号,根据其偶合常数可知为葡萄糖的端基构型为构型。 3.87(3H,s),3.85(3H,s)。
33、,为两组 甲氧基质子信号,1.99(3H,s)为甲基质子信号。 0074 13 C-NMR(125MHz,DMSO-d 6 )谱中,给出31组碳信号:100.6,99.3,77.6,76.5, 76.40,74.3,73.8,73.1,69.8,69.8,63.4,60.6。为两组葡萄糖的信号。根据177.7 的羰基碳信号,同时结合未见3位质子信号,可知此化合物为黄酮醇类化合物。而根据 156.4(C-2),133.7(C-3)可知有一个糖在3位成苷。56.2,55.7为两个甲氧基碳信号, 20.8为甲基碳信号。 0075 综合上述信息可得出片段56: 0076 0077 在HMBC谱中,6.。
34、78(92.5)的质子与165.3,156.4,105.2,98.0有远程相 关,6.41(98.0)的质子与165.3,161.0,105.2,92.5有远程相关,另外3.87(55.8)与 165.3有远程相关,得到结构片段D;7.95(113.5)的质子与156.1,148.4,121.6有 远程相关,7.62(121.6)的质子与113.5,148.4有远程相关,7.19(114.4)的质子与 123.7,148.4有远程相关,另外3.87(56.2)的质子与148.1有远程相关,得到结构片段 E;1.99(20.8)的质子与170.2有远程相关,可得到片段F。结合化合物1以及文献报 。
35、道数据可知,63.4为葡萄糖6位的碳信号,由于糖苷化导致糖6位碳向低场移,而5位碳 向高场移至73.8。 0078 说 明 书CN 102887928 A 11 9/12页 12 0079 综合以上数据,以及与文献数据对比,化合物2的核磁数据归属如表2: 0080 表2 化合物2的核磁数据归属(DMSO-d 6 ) 0081 说 明 书CN 102887928 A 12 10/12页 13 0082 0083 a Recorded at 600MHz. b Recorded at 125MHz. 0084 药理学实验: 0085 1.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药理学实验:采用。
36、微量液 体稀释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将从青天葵中得到的化合物1、化合物2配制倍比 稀释的系列浓度的溶液,分别和金葡菌标准菌株ATCC25923、流感嗜血杆菌标准菌株ATCC 10211、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ATCC27853,加样于含定量肉汤培养基的96孔板,37培养 24小时。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用液体稀释法进行测 定。即按每管5mL分装试管将配置细菌液体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药液后可配成系列浓度 梯度的培养基。再接种相同量的菌液,于37的恒温震荡培养箱中进行培养48h,另外取 不接种任何菌种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MIC。
37、为肉眼看不到细菌生长的孔所对应的最高浓 度。 0086 分别从大于MIC的试管中吸取培养物0.1mL并转接在相应的培养基上,37中培 养48h,没有细菌生长的平板所对应的最高浓度为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每个菌的各个稀释度在同一块96孔板上设3个平行组,实验重复两 次。结果如下: 0087 表3 化合物1对3种标准菌株的MIC和MBC(mg/ml) 0088 0089 表4 化合物2对3种标准菌株的MIC和MBC(mg/ml) 0090 说 明 书CN 102887928 A 13 11/12页 14 0091 测定结果显示。
38、,从青天葵得到的化合物1和化合物2对多种临床常见病原菌均表 现出较强的抗菌作用。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有较好的前景。 0092 2.采用MTT法测定2个化合物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毒性。 0093 RAW264.7细胞按210 5 /mL的单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100L/孔)。 贴壁24h后,每孔加入50L终浓度为1g/mL的LPS(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PBS),作 用2h后,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加入等体积的无血清培养 基),每个浓度设4个复孔,培养箱内孵育24h后吸取培养上清液50L至酶标板中,加入等 体积的Griess试剂A和Griess试剂B(G。
39、riess试剂A为0.1N-萘乙二胺盐酸盐,Griess 试剂B为5H 3 PO 4 含1对氨基苯磺酰胺,用前11混合),室温反应10min后测定540nm 处的吸光值。 0094 用浓度分别为0,1,5,10,20,50mol/L的NaNO 2 绘制标准曲线,根据NaNO 2 标准曲 线计算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 2 - 的浓度以及对NO释放的抑制率,抑制率计算公式为: 0095 0096 同上述加入样品处理24h后,吸取50L上清液测定NO释放量,另外向每孔中加 入MTT20L,继续培养4h后,弃上清,每孔加入150L DMSO,震荡5min,于490nm波长处 检测吸光度(A值),计算细胞。
40、相对抑制率:细胞相对抑制率(1-实验组A值/对照组A 值)100。实验结果如下: 0097 表5 化合物1、2对NO释放的抑制率() 0098 说 明 书CN 102887928 A 14 12/12页 15 0099 3、结论: 0100 采用MTT法测定2个化合物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毒性,并测定对LPS诱导的 RAW264.7细胞NO生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对细胞正常增殖无明显影响的浓度范围内,2个 新化合物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NO释放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 中化合物2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化合物1。表现出很好的抗炎作用,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有很 好的前景。 。
41、说 明 书CN 102887928 A 15 1/16页 1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16 2/16页 1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17 3/16页 1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18 4/16页 19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19 5/16页 20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20 6/16页 21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21 7/16页 22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22 8/16。
42、页 23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23 9/16页 24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24 10/16页 25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25 11/16页 26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26 12/16页 27 图1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27 13/16页 28 图1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28 14/16页 29 图1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29 15/16页 30 图1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7928 A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