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pdf

上传人:zhu****_FC 文档编号:4450383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6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0367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1.30 C N 1 0 2 9 0 3 6 7 1 A *CN102903671A* (21)申请号 201210385959.2 (22)申请日 2012.10.12 H01L 21/768(2006.01) (71)申请人江阴长电先进封装有限公司 地址 214429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园区(澄江东路号) (72)发明人陈栋 张黎 胡正勋 陈锦辉 赖志明 (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32200 代理人楼然 (54) 发明名称 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 (。

2、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 法,属于半导体芯片封装技术领域。本发明一种新 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它包括芯片本体(1) 和设置在芯片本体(1)正面的芯片电极(2),所述 芯片本体(1)的背面设置二次干法刻蚀形成的硅 通孔(101),所述硅通孔(101)为外大内小的喇 叭形,硅通孔(101)的底部直达芯片电极(2)下 表面。本发明的工艺方法形成的喇叭形的硅通孔 (101),孔壁光滑度好,消除了孔壁波纹和侧向内 凹缺陷;工艺兼容性好,有利于后续覆盖完整的 绝缘层和孔内金属填充。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4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

3、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4 页 1/1页 2 1.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其工艺过程如下: 步骤一:取带有芯片电极(2)的芯片本体(1)和载体(3),通过健合工艺,将载体(3)与 芯片本体(1)的正面粘接; 步骤二:将上述结构上下翻转180,通过减薄工艺,将芯片本体(1)的背面减薄到后 续工艺需要的厚度; 步骤三:在上述芯片本体(1)的背面通过涂胶或贴膜的方法形成胶层(4),再通过曝 光、显影或激光开孔的方法形成胶层开口(401); 步骤四:通过干法刻蚀的方法,利用上述形成胶层开口(401)的胶层(4)作为掩模,在 芯片本体。

4、(1)背面刻蚀出直孔状的硅通孔(101); 步骤五:通过腐蚀、灰化或刻蚀方法,将上述步骤中的胶层(4)去除; 步骤六:再次通过干法刻蚀的方法,使步骤四中的直孔状硅通孔(101)形成喇叭形孔 状的硅通孔(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层(4) 去除的前后均进行干法刻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 减薄方法为磨片、药水腐蚀或干法刻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六中, 载体(3)在后续工艺中保留或与芯片本体(1)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

5、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六中, 载体(3)在后续工艺中与芯片本体(1)分离。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03671 A 1/3页 3 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属于半导体芯片封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硅通孔互联技术,即以填充金属的硅通孔在垂直 方向(Z轴方向)重新分布电极或线路,实现互联从芯片一侧转移到另一侧,结合平面上 (X,Y平面)的重新布线技术,使得互联可以在整个X,Y,Z方向进行;通过硅通孔互联技术, 极大增加了封装的灵活性,同时为三维堆叠封装创造。

6、了条件。 0003 硅通孔互联通常包含硅通孔制作、绝缘层形成以及金属填充。对于行业内常用的 直孔来说,形成过程主要采用“BOSCH”刻蚀方法,即交替的使用刻蚀及钝化的工艺。但直孔 不利于后续孔内金属填充过程中溶液进入,容易导致填充不良。而且“BOSCH”刻蚀方法最 终会在孔壁上留下高低起伏的圈状纹路(scallop) 即孔壁波纹,如图1所示,并且在硅与 下层材料的界面留下侧向内凹(notch),如图2所示。而这些孔壁波纹和侧向内凹都会导致 后续绝缘层覆盖不足,影响绝缘层形成的质量。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当前硅通孔成形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不是直孔、孔壁光 滑度好和工艺兼容性好。

7、的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 方法,其工艺过程如下: 步骤一:取带有芯片电极的芯片本体和载体,通过健合工艺,将载体与芯片本体的正面 粘接; 步骤二:将上述结构上下翻转180,通过减薄工艺,将芯片本体的背面减薄到后续工 艺需要的厚度; 步骤三:在上述芯片本体的背面通过涂胶或贴膜的方法形成胶层,再通过曝光、显影或 激光开孔的方法形成胶层开口; 步骤四:通过干法刻蚀的方法,利用上述形成胶层开口的胶层作为掩模,在芯片本体背 面刻蚀出直孔状的硅通孔; 步骤五:通过腐蚀、灰化或刻蚀方法,将上述步骤中的胶层去除; 步。

8、骤六:再次通过干法刻蚀的方法,使步骤四中的直孔状硅通孔形成喇叭形孔状的硅 通孔。 0006 本发明所述胶层去除的前后均进行干法刻蚀。 0007 本发明步骤二中的减薄方法为磨片、药水腐蚀或干法刻蚀。 0008 本发明步骤六中的载体在后续工艺中保留或与芯片本体分离。 000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去胶后的干法刻蚀,由于越往孔内部干法刻蚀反应越弱,形成外大内小、光滑 说 明 书CN 102903671 A 2/3页 4 的喇叭形硅通孔,有利于后续孔内金属填充的进行。 0010 (2)通过去胶后的干法刻蚀,直孔状硅通孔的孔壁受到再次刻蚀,可以显著降低直 孔刻蚀过程中导致的孔壁粗糙,形成光滑。

9、的表面,提高了孔壁的光滑度;同时,孔壁受到额 外径向刻蚀,刻蚀直孔的过程形成的底部侧向内凹(notch)和孔壁波纹可以被消除,这有利 用形成覆盖完整的绝缘层。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采用“BOSCH”刻蚀方法成形的硅通孔的孔壁波纹缺陷的SEM图。 0012 图2为采用“BOSCH”刻蚀方法成形的硅通孔的内凹(notch)缺陷的SEM图。 0013 图3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示意图。 0014 图4图11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的示意图。 0015 图12为本发明成形方法的SEM图。 0016 图中: 芯片本体1 硅通孔101 芯片电极2 载体3 胶层4。

10、 胶层开口401。 具体 实施方式 0017 参见图3,本发明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它包括芯片本体1和设置在芯 片本体1正面的芯片电极2,所述芯片本体1的背面设置硅通孔101,所述硅通孔101为外 大内小的喇叭形,硅通孔101的底部直达芯片电极2下表面。 0018 本发明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其工艺过程如下: 步骤一:取带有芯片电极2的芯片本体1和载体3,通过健合工艺,将载体3与芯片本 体1的正面粘接,由于实际应用的不同,这种粘接可以是永久性的,即粘接后成为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临时的,即载体与晶圆或芯片本体1粘接只是为了工艺暂时需要,最终 与晶圆芯片本体1分离。

11、开来;粘接方法可以是胶体粘接、共晶健合、金属健健合或者共价键 健合。参见图4和图5。 0019 步骤二:将上述结构上下翻转180,通过减薄工艺,将芯片本体1的背面减薄到 后续工艺需要的厚度;减薄方法为磨片、药水腐蚀或干法刻蚀。参见图6。 0020 步骤三:在上述芯片本体1的背面通过涂胶或贴膜的方法形成胶层4,再通过曝 光、显影或激光开孔的方法形成胶层开口401。参见图7。 0021 步骤四:通过干法刻蚀的方法,利用上述形成胶层开口401的胶层4作为掩模,在 芯片本体1背面刻蚀出直孔状的硅通孔101;参见图8。 0022 步骤五:通过腐蚀、灰化或刻蚀方法,将上述步骤中的胶层4去除。参见图9。 0。

12、023 步骤六:再次通过干法刻蚀的方法,使步骤四中的直孔状硅通孔101形成喇叭形 孔状的硅通孔101,并且降低了硅通孔101的孔壁粗糙度,消除了侧向内凹。载体3在后续 说 明 书CN 102903671 A 3/3页 5 工艺中保留或与芯片本体1分离。参见图10和图11。 0024 本发明一种新型的芯片背面硅通孔结构的成形方法的SEM图参见图12,硅通孔 101呈外大内小、孔壁光滑度好的喇叭形孔,喇叭形硅通孔101的工艺过程有效地避免了孔 壁波纹缺陷和内凹(notch)缺陷的发生,有利于覆盖完整的绝缘层和后续孔内金属填充。 说 明 书CN 102903671 A 1/4页 6 图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3671 A 2/4页 7 图4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3671 A 3/4页 8 图7 图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3671 A 4/4页 9 图10 图11 图1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03671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