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式打印机.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444946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01448.1

申请日:

2004.01.08

公开号:

CN1517229A

公开日:

2004.08.04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41J 11/70申请日:20040108授权公告日:20061227终止日期:20140108|||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B41J 11/7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NK功作株式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和歌山县变更后权利人:日本和歌山县登记生效日:20110629|||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41J11/70; B41J2/01

主分类号:

B41J11/70; B41J2/01

申请人: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辻正秋

地址:

日本和歌山县

优先权:

2003.01.10 JP 2003-005131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汪惠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喷墨式打印机,在与打印头(11)对向的印刷台(13)上,形成吸附打印纸(2、3)的多个吸附孔(31)。在印刷台(13)的下游,配置着形成多个开口的遮风板(40)。遮风板(40)的开口,愈靠近输送方向的上游,朝输送方向的长度就愈大。当输送打印纸(2、3)时,随着打印纸的前端在印刷台(13)上向下游移动,遮风板(40)也向下游移动。这样,当初被遮风板(40)闭塞的吸附孔(31),就从上游的吸附孔开始,依次与开口对向而被开放。因而利用吸附打印纸的空气流,使墨水在打印纸的前端附近的中弹精度不下降,从而能在打印纸的前端附近打印高质量的图象。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输送印刷媒体的输送装置; 具有沿着在输送装置的作用下的印刷媒体的输送方向形成有多个孔 的印刷媒体的支承面的支承体; 可以向所述支承体的所述支承面喷出墨水的墨水喷出体; 利用从所述支承面向所述孔内吸引空气产生的吸引力,使印刷媒体吸 附在所述支承体的支承面上的吸附装置;以及 在印刷媒体的前端处于所述支承面上的与所述墨水喷出体对向的区 域的期间,且所述墨水喷出体向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墨水之际,使在 所述吸附装置产生的吸引力作用下流向比印刷媒体的前端更靠向输送方 向的下游侧且最接近印刷媒体前端的所述孔内的空气的流量及流速中的 至少一方减少的空气流限制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流限 制装置,在印刷媒体的前端处在所述支承面上的与所述墨水喷出体对向的 区域的期间,且在所述墨水喷出体向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墨水之际, 使空气不流入比印刷媒体的前端更靠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且最靠近印刷媒 体前端的所述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流限 制装置,在印刷媒体的前端处在所述支承面上的与所述墨水喷出体对向的 区域的期间,且在所述墨水喷出体向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墨水之际, 使空气不流入比印刷媒体的前端更靠向输送方向的下游的与印刷媒体的 宽度相对应的所有的所述孔内。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空气流限制装置,包括:设置在与所述支承体的所述支承面的相反一侧 的面上,可沿着印刷媒体的输送方向移动,并且可伴随着向输送方向的下 游侧移动而依次开放所述孔的闭塞部件;和 伴随着印刷媒体的前端与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墨水喷出体对向的区 域逐渐地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移动,使所述闭塞部件逐渐地向输送方向 的下游侧移动的驱动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闭塞部 件上,沿印刷媒体的输送方向形成着多个开口,所述开口愈靠近输送方 向的上游侧沿输送方向的长度就愈大。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旨 在将所述输送装置产生的印刷媒体的输送力传递给所述闭塞部件的传递 机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限制所 述闭塞部件移动的挡块,以便使所述闭塞部件朝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移动 不会超过所定位置。 所述输送装置,在所述闭塞部件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移动受到所 述挡块的限制时,仍能输送印刷媒体。

说明书


喷墨式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对印刷媒体喷出墨水的方式打印图象的喷墨式打印机。

    背景技术

    作为喷墨打印机,通常都是对副扫描方向输送的印刷媒体——打印纸,由沿着与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往复运动的打印头喷出墨水,打印图象。此外,特别是作为打印纸,使用滚筒纸时,为了确保打印纸印刷面的平面性,大多采用吸附方式。

    在吸附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中,有的具有:沿着打印机输送路径形成有多个吸附孔、旨在支承与打印头对向配置地打印纸的印刷台(印字板);和通过印刷台的吸附孔,使打印纸吸附到印刷台表面的吸附风扇(参阅专利文献1)。在相关的打印机中,由于跟打印头对向配置的打印纸紧贴在印刷台的表面上,所以能够确保打印纸印刷面的平面性。从而能抑制由于未能确保打印纸印刷面的平面性,而使打印在打印纸的图象不良。此外,在印刷台与打印纸输送路径对应的区域,大多形成基本一样的吸附孔。

    [专利文献1]

    特开2001-239712号公报(图4)

    可是,在对打印纸的前端附近进行打印时,在印刷台上形成的多个吸附孔中,由于和打印纸接触而被闭塞的吸附孔甚少。就是说,将打印纸向副扫描方向输送后,虽然从印刷台上游的吸附孔开始,依次与打印纸接触而被闭塞,但印刷台的多个吸附孔(打印纸前端尚未到达区域的吸附孔)并未被闭塞,仍保持开放状态。因此,通过未被闭塞的吸附孔,大量的空气从印刷台的表面流入吸附孔内。结果使从打印头向打印纸前端附近喷出的墨水,受到通过吸附孔流动的空气流的作用,从而出现墨水中弹精度下降、打印在打印纸上的图象不良等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不受吸附印刷媒体的空气流的影响、不使印刷媒体前端附近墨水的中弹精度下降、能在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打印高质量图象的喷墨式打印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发明1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特征是包括:旨在输送记录媒体的输送装置;具有沿记录媒体在所述输送装置作用下的输送方向上形成多个孔的印刷媒体支承面的支承体;可以向所述支承体的所述支承面喷出墨水的墨水喷出体;利用从所述支承面向所述孔内吸引空气所产生的吸引力,将印刷媒体吸附在所述支承体的所述支承面上的吸附装置;在印刷媒体的前端处于所述支承面上与所述墨水喷出体对向区域的期间,当所述墨水喷出体向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墨水之际,使在所述吸附装置产生的吸引力的作用下流入位于印刷媒体前端的输送方向的下游、最靠近印刷媒体前端的所述孔内的空气的流量及流速至少有一方减少的空气流限制装置。

    采用发明1后,在印刷媒体的前端处于支承面上与墨水喷出体对向区域的期间,当墨水喷出体向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墨水之际,使流入位于印刷媒体前端输送方向的下游、最靠近印刷媒体前端的孔内的空气的流量及流速至少有一个减少。所以,可以抑制从墨水喷出体向印刷媒体前端附近喷出的墨水中弹精度下降,结果就能在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打印出高质量的图象。

    此外,发明2的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流限制装置,在印刷媒体的前端处于所述支承面上与所述墨水喷出体对向区域的期间、当所述墨水喷出体朝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墨水之际,使空气不流向位于印刷媒体前端输送方向的下游、最靠近印刷媒体前端的所述孔内。

    采用发明2后,在印刷媒体的前端处于支承面上与墨水喷出体对向区域的期间,当所述墨水喷出体向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墨水之际,空气不会流入位于印刷媒体前端的下游、最靠近印刷媒体前端的孔内。所以可以有效地抑制从墨水墨水喷出体向印刷媒体前端附近喷出的墨水中弹精度下降。其结果就能在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打印质量更高的图象。

    此外,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有人设想在开始打印之前,将印刷媒体输送到闭塞支承体的所有孔的位置上后,再开始由墨水喷出体进行打印。这时,由于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未进行打印只为了闭塞支承体的孔才进行输送,所以在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必然形成长长的空白部分。尤其是支承体沿印刷媒体输送方向的长度较长时,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形成的空白部分势必相当大,未进行打印而要废弃的打印媒体(无用损耗纸)就会显著增多。采用本发明后,由于在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不形成较长的空白部分就能开始打印,所以能够减少印刷媒体的浪费。

    此外,发明3的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流限制装置,在印刷媒体的前端处于所述支承面上与所述墨水喷出体对向区域的期间,当所述墨水喷出体向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墨水之际,使空气不流入位于印刷媒体前端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与印刷媒体的宽度对应的所有的所述孔内。

    采用发明3后,空气不会流入位于印刷媒体前端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与印刷媒体的宽度对应的所有的所述孔内。所以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下述问题:从墨水喷出体向印刷媒体前端附近喷出的墨水,受到通过印刷媒体前端下游未被闭塞的孔流动的空气流的作用,从而使墨水在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的中弹精度下降,其结果,就能在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打印质量更高的图象。

    此外,发明4的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流限制装置,具有:配置在与所述支承体的所述支承面的相反一侧的面、可沿印刷媒体的输送方向移动、随着向输送方向的下游移动、能依次开放所述孔的闭塞部件;和随着印刷媒体的前端在所述支承面上与所述墨水喷出体对向的区域向输送方向的下游移动,使所述闭塞部件也向输送方向的下游移动的驱动装置。

    采用发明4后,空气流限制装置,随着印刷媒体的前端向输送方向的下游移动,将可依次开放支承体上形成的多个孔的闭塞部件向输送方向下游移动。采用这种比较简单的结果,就能使空气不流入位于印刷媒体前端的下游、最靠近印刷媒体前端的孔内。

    此外,发明5的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闭塞部件上,沿印刷媒体的输送方向,形成着多个沿输送方向开的长孔,这些长孔越靠近输送方向的上游越长。

    采用发明5后,随着印刷媒体的前端向输送方向的下游移动,可使依次开放支承体上形成的多个孔的闭塞部件向输送方向下游移动的距离变短。所以可以抑制打印机的体积增大。

    此外,发明6的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旨在将所述输送装置产生的印刷媒体的输送力传递给闭塞部件的传递机构。

    采用发明6后,可将输送装置产生的印刷媒体的输送力作为驱动闭塞部件的驱动源加以利用,所以,不必另行设置驱动闭塞部件的驱动源,可以降低打印机的制造成本。

    此外,发明7的喷墨式打印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限制所述闭塞部件移动的挡块,以便使所述闭塞部件向输送方向的下游移动时,不会超过所定位置;所述输送装置在所述闭塞部件向输送方向的下游移动受到所述挡块限制时,也能输送印刷媒体。

    采用发明7后,闭塞部件的移动受到挡块限制时,也能输送印刷媒体,所以可以与闭塞部件的移动独立开来,适当地输送印刷媒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简要结构的图形。

    图2是表示图1的喷墨式打印机所含的印刷台附近的简要结构的图形。

    图3是表示图1的喷墨式打印机所含的遮风板的简要结构的图形。

    图4示出打印纸的前端到达位置A之前,印刷台的吸附孔和遮风板开口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5示出打印纸的前端到达位置A时,印刷台的吸附孔和遮风板的开口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6示出打印纸的前端处于位置A和位置B之间时,印刷台的吸附孔和遮风板的开口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7示出打印纸的前端处于位置B时,印刷台的吸附孔和遮风板的开口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8示出打印纸的前端处于位置B和位置C之间时,印刷台的吸附孔和遮风板的开口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9示出打印纸的前端处于位置C时,印刷台的吸附孔和遮风板的开口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0示出打印纸的前端处于位置D时,印刷台的吸附孔和遮风板的开口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1示出打印纸的前端处于位置E时,印刷台的吸附孔和遮风板的开口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2示出打印纸的前端处于位置F时,印刷台的吸附孔和遮风板的开口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3示出打印纸的前端处于位置G时,印刷台的吸附孔和遮风板的开口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中:1-喷墨式打印机;2、3-打印纸(印刷媒体);5-输送滚轮组件(输送装置);6-喷墨打印组件;7-压着滚轮组件(输送装置);11-打印头(墨水喷出体);13-印刷台(支承体);14-吸附风扇(吸附装置);22-电机;31-吸附孔(孔);40-遮风板(闭塞部件,空气流限制装置);41-开口;52-齿轮(传递机构);53-摩擦部件;54、55-齿轮(传递机构);57、58-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阅附图,对本发明的适宜的实施方式做一阐述。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简要结构。图2示出图1所示的喷墨式打印机所包括的印刷台附近的简要结构。图3示出图1所示的喷墨式打印机所包括的遮风板的简要结构。

    在图1所示的喷墨式打印机1中,在略呈长方形的壳体30内,具有:输送滚轮组件5、喷墨式打印组件6、压着滚轮组件7、切断组件8、排出滚轮组件9。此外,在壳体30内,被卷绕成滚轮状的卷绕部2a、3a的长卷打印纸2、3,在水平方向(在图1中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相邻配置。打印纸2、3的卷绕部2a、3a,分别被可以绕轴中心旋转的滚筒2b、3b保持着。此外,正如后文将要详述的那样,喷墨式打印机1各部分的动作,受配置在壳体30内的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

    输送滚轮组件5,具有驱动滚轮对5a、5b(参阅图2),由受控制器控制的电机21a、21b驱动,和压着滚轮组件7一起,分别输送未被切断组件8切断的打印纸2、3。即:输送滚轮组件5,分别将打印纸2、3从卷绕部2a、3a开卷后向下游输送,使之通过喷墨打印组件6后,将打印纸2、3供给压着滚轮组件8。此外,驱动滚轮5a、5b,相邻配置,以便分别与打印纸2、3输送路径对应。所以,打印纸2、3被配置成2列后输送时,驱动滚轮5a、5b可以分别夹持打印纸2、3后独立输送。

    喷墨打印组件6具有2个打印头11、滑架12、印刷台13、吸附风扇14和遮风板40。

    2个打印头11沿打印纸2、3的输送方向(在图2中,是从下向上的方向,在以后的叙述中,称作“副扫描方向”),按所定的间隔隔离配置。此外,在2个打印头11中,设置着多个喷嘴11a,可以分别喷出彩色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适当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喷嘴11a,可以分别喷出黄(Y)、淡黑(LB)、品红(M)、淡品红(LM)、绿蓝(C)、淡绿蓝(LC)、黑(BK)等彩色墨水。

    所以,打印头11,根据来自控制器的信号,向输送来的打印纸2、3的表面(在图1中为上面),由多个喷嘴11a分别喷出彩色墨水,从而能打印希望的彩色图象。

    此外,在打印头11中设置的多个喷嘴11a的数量及配置,可以任意变更。另外,打印头11,既可以是具有喷出上述之外的其它颜色组合的彩色墨水的喷嘴的打印头,也可以是具有只喷黑色墨水的喷嘴的打印头。此外,喷墨打印组件6既可以采用以象素为单位由喷嘴喷出液态墨水后往打印纸2上打印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压电喷射方式、热敏喷射方式或其他方式中的某一种。

    滑架12旨在保持2个打印头11,可在与副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图2中为左右方向,在以后的叙述中称作“主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所以,打印头11在随滑架12的往复运动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的同时,向打印纸2、3的表面喷出墨水。

    印刷台13具有在和打印纸的输送面大致相同的面上配置的打印纸支承面,旨在支承与打印头11对向配置的打印纸2、3。此外,印刷台13被设置成从副扫描方向的上游朝着下游向上倾斜的状态(参阅图1)。

    在这里,在印刷台13的表面上,与2个打印头11对向,可以从2个打印头11喷出墨水的区域(可打印区域)——2个打印区域60(是打印头11的通过范围,在图2中用点划线表示),是基本上横跨印刷台13全宽后形成的带状区域,分别具有和打印头11基本相同的长度(沿副扫描方向的长度)。所以,2个印刷区域60,和2个打印头11一样,沿副扫描方向,按所定的间隔隔离设置。

    此外,在印刷台13上,如图2所示,设置着多个吸附孔31、墨水接受部32、冲洗接受部33和传感器开口34。

    多个吸附孔31,都是具有大小相同的圆孔,在2个打印区域60、2个打印区域60之间以及打印区域60的副扫描方向上游及下游,基本遍布印刷台13的整个宽度。在这里,多个吸附孔31,几乎在印刷台13的所有区域中,各自的中心位置呈交错状配置。所以,多个吸附孔31,在印刷台13中,基本一样配置。

    在这里,在印刷台13的墨水接受部32和冲洗接受部33之间,由沿副扫描方向排成1列、且各自的中心位置等间隔配置的8个吸附孔31构成的多个第1吸附孔列,和由沿副扫描方向排成1列、且各自的中心位置等间隔配置的7个吸附孔31构成的多个第2吸附孔列,沿着主扫描方向,交互配置着。在这里,多个第2吸附孔列的吸附孔31,配置成与多个第1吸附孔列的吸附孔31各自的中心位置对应,所以,所有的吸附孔31的中心位置相互以基本相等的间隔配置着。此外,在印刷台13的墨水接受部32之间,形成和构成第1吸附孔列的8个吸附孔31一样的吸附孔31。

    墨水接受部32,是在印刷台13宽度方向两端附近形成的向副扫描方向延伸的凹部,旨在对打印纸2、3进行无边打印时,接受从打印纸2、3宽度方向的端部漏喷出来的墨水。所以,墨水接受部32,以与输送的打印纸2、3的宽度方向端部位置(打印纸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中外侧的端部位置)对应的形式设置在印刷台13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称于印刷台13的中心位置,设置着6个墨水接受部32,以便与多种宽度尺寸的打印纸2、3对应。另外,在墨水接受部32内,最好配置能吸收朝它喷出的墨水的吸收物(图中未示出)。此外,在图2中,示出将宽度尺寸与6个墨水接受部32中设置在最外侧的墨水接受部32对应的打印纸2、3配置成2列后输送的情况。

    冲洗接受部33,是在印刷台13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位附近形成2个略呈矩形的开口,旨在接受为防止打印头11的喷嘴11a被堵塞等而与打印无关、强制性地从各喷嘴喷出的墨水进行冲洗动作时喷出的墨水。所以,冲洗接受部33与上述2个打印头11对向的2个打印区域60对应设置。另外,在冲洗接受部33中,最好设置可以吸引朝它喷出来的墨水的接受部件(图中未示出)。此外,在对打印纸2、3进行无边打印时,冲洗接受部33还可以发挥墨水接受部的功能,接受从打印纸2、3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中的内侧端部漏喷出来的墨水。

    传感器开口34,设置在印刷台13的副扫描方向上游的端部附近,分别与打印纸2、3的输送路径对应。在这里,在印刷台13的上方与传感器开口34对向的位置上,设置着包括LED等发光元件和可以接受由其射出的光的光电二极管之类的受光元件的对的反射型的光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所以,利用光传感器,可以判断在印刷台13的副扫描方向的上游端部附近,是否安装着打印纸2、3,从而能检测出打印纸2、3的前端部。而且,传感器开口34还设置成可以利用这种光传感器,对打印纸2、3的前端进行适当的检测。

    吸附风扇14配置在隔打印纸2、3的输送路径及印刷台13与打印头11对向的位置上。吸附风扇14旨在产生可以将空气从印刷台13的表面吸入吸附孔31内的吸引力,从而将打印纸2、3吸附在印刷台13的表面。所以,与打印头11对向的打印纸2、3,被配置在打印纸2、3的背面(在图1中为下面)的吸附风扇14吸引,一边紧贴印刷台13,一边被输送,与打印头11的间隔成为恒定。因此可以在打印纸2、3卷曲时,抑制由于打印纸2、3的一部分离印刷台13较远,导致它和打印头11的间隔变化,造成打印不良等问题。

    此外,在印刷台13的下方,配置着接触印刷台13背面并可沿副扫描方向移动的遮风板40(在图2中,其大部分用虚线表示)。在这里,如图1所示,在遮风板40可移动范围的副扫描方向的下游及上游,配置着挡块57、58。遮风板40可以在挡块57、58之间移动。即挡块57可以在遮风板40位于副扫描方向最下游时,挨住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下游的端部;挡块58可以在遮风板40位于副扫描方向最上游时,挨住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上游的端部。

    遮风板40如图3所示,是宽度与印刷台13大致相同的略呈矩形的板状部件。此外,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比印刷台13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短,与包含在印刷台13上沿副扫描方向形成的5个吸附孔31在内的区域的长度大致相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正如后文将要详述的那样,遮风板40只能在与印刷台13的第1吸附孔列及第2吸附孔列各自副扫描方向下游的5个吸附孔31对应的区域附近移动,所以在印刷台13的副扫描方向上游端部附近形成的吸附孔(印刷台13的第1吸附孔列的副扫描方向上游的3个吸附孔31及第2吸附孔列的副扫描上游的2个吸附孔31)不会被遮风板40闭塞。

    此外,在遮风板40上设置着与印刷台13的多个吸附孔31的一部分对应的多个开口41,和与印刷台13的冲洗接受部33对应的开口43。

    多个开口41与印刷台13的多个吸附孔31中的一部分(第1吸附孔列及第2吸附孔列各自副扫描方向下游的5个吸附孔31)对应设置。在这里,多个开口41和印刷台13的多个吸附孔31一样,各自的中心位置都几乎交错配置。所以,在遮风板40中,多个开口41几乎配置成一样。

    在这里,在遮风板40宽度方向中央部附近,由沿副扫描方向排成1列、与印刷台13的第1吸附孔列的一部分对应的5个开口41构成的多个第1开口列,和由沿副扫描方向排成1列、与印刷台13的第2吸附孔列的一部分对应的5个开口41构成的多个第2开口列,沿主扫描方向交替配置。在这里,多个第2开口列的开口41,对应配置在多个第1开口列的开口41间的大致的中间位置。此外,在遮风板40宽度方向两端部附近,形成了与构成第1开口列的5个开口41一样的开口41。

    另外,分别构成多个第1开口列及多个第2开口列的5个开口41,都是一个略呈圆形的开口,另4个略呈椭圆形的开口。此外,分别构成多个第1开口列及多个第2开口列的5个开口41中,副扫描方向最下游的开口略呈圆形,其它4个开口是向副扫描方向延伸的略呈椭圆形。

    现在,参阅图4,对遮风板40的第1开口列及第2开口列所含开口的形状做一阐述。此外,在图4中,遮风板40的第1开口列的5个开口41,作为开口121~125,从副扫描方向的上游,朝着下游(在图4中是从下向上)依次用虚线表示。遮风板40的第2开口列的5个开口、作为开口131~135,从副扫描方向的上游,朝着下游依次用虚线示出。此外,在图4中,印刷台13的第1吸附孔列的8个吸附孔31,作为吸附孔101~108,从副扫描方向的上游,朝着下游依次用实线示出;印刷台13的第2吸附孔列的7个吸附孔31作为吸附孔111~117,从副扫描方向的上游,朝着下游依次用实线示出。

    在开口121~125及开口131~135中,处于副扫描方向最下游的开口125、135,是与吸附孔101~108及吸附孔111~117的大小基本一样的略呈圆形的孔。此外,开口121~124及开口131~134,如前所述,都是向副扫描方向延伸的呈椭圆形的孔,是比吸附孔101~108及吸附孔111~117大的长孔。而且,在开口121~124中,处于副扫描方向最上游的开口121,其副扫描方向的长度最大,开口122~124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则依次逐渐变小。同样,在开口131~134中,处于副扫描方向最上游的开口131,其副扫描方向的长度最大,开口132~134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也依次逐渐变小。还有,开口131~135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和开口121~125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互不相同,开口131~135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比与之一一对应的开口121~125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大。这样,开口121~124及开口131~134,愈靠近副扫描方向的上游,其副扫描方向的长度就愈大。

    此外,在图4中,示出了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上游的端部挨住挡块58的状态。吸附孔104~108和开口121~125,以及吸附孔113~117和开口131~135,都互不重叠(互不对向)。所以,这时吸附孔104~108及吸附孔113~117都被闭塞,只有吸附孔101~103及吸附孔111、112开放。还有,在图4中,在印刷台13的吸附孔31开放的区域(未被闭塞的区域)加着斜线。

    另一方面,正如后文将要详述的那样,在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下游的端部挨住挡块57的状态(参照图13)下,吸附孔108和开口125,及吸附孔117和开口135,基本上完全重叠(对向),而且吸附孔104~107在开口121~124各自的下端位置重叠。所以,这时不仅吸附孔101~103及吸附孔111、112,而且吸附孔104~108及吸附孔113~117都全部开放。

    这样,在遮风板40沿副扫描方向从上游移到下游后,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上游的端部挨住挡块58的状态,变成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下游的端部挨住挡块57的状态时,正如后文将要详述的那样,吸附孔104~108和开口121~125,以及吸附孔113~117和开口131~135,逐渐从互不重叠的状态变成互相重叠的状态。所以,遮风板40的开口121~125及开口131~135,按照所需的间隔设置,从而可以伴随着遮风板40的移动,使吸附孔104~108及吸附孔113~117从闭塞的状态逐渐变成开放的状态。

    压着滚轮组件7,具有受控制器控制的电机22驱动的驱动滚轮对,旨在在喷墨打印组件6和切断组件8之间夹持并输送打印纸2。此外,在喷墨打印组件6和切断组件8之间设置压着滚轮组件7后,可以准确地利用喷墨打印组件6打印图象,以及利用切断组件8切断打印纸2。另外,电机22是步进电机,在控制器中控制其驱动脉冲。

    压着滚轮组件7的压着滚轮对中的低于打印纸2、3输送面的滚轮50,嵌设在轴51中。轴51被电机22旋转驱动。此外,在轴51上,在滚轮50的外侧,嵌设着齿轮52。齿轮52是圆形的平板状部件,在其外周面上有一圈齿。

    在轴51和齿轮52之间,配设着摩擦部件(离合器)53。摩擦部件53具有当作用于轴51和齿轮52之间的力矩达到其保持力矩的极限值后,可以使轴51相对于齿轮52产生旋转的功能。就是说,作用于轴51和齿轮52之间的力矩未达到其保持力矩的极限值之前,可以将一方的旋转传递给另一方;而当上述力矩达到其保持力矩的极限值后,就无法将一方的旋转传递给另一方。

    此外,正如图1及图2所示,在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下游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着齿轮部40a。在遮风板40的齿轮部40a的背面,形成多个朝下突出的齿(图中未示出)。而且,在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下游的端部附近的下面,配设着齿轮54及一对齿轮55。齿轮54、55,都是圆形的平板状部件,在它们的外周面上,形成一圈齿。遮风板40的齿轮部40a的齿,和齿轮55的齿啮合。此外,齿轮54的齿与齿轮52及一对齿轮55中的一个的齿分别相互啮合。在这里,齿轮54可以和嵌设它的轴(图中未示出)一起,绕该轴的轴心旋转。一对齿轮55也都可以与嵌设它们的轴55a一起,绕轴55a的轴心旋转。

    所以,在电机22的作用下,轴51向将打印纸2、3朝副扫描方向输送的方向旋转驱动时,作用于轴51和齿轮52之间的力矩达到摩擦部件53的保持力矩极限值之前,将对轴51的驱动力依次传递给齿轮52、齿轮54、齿轮55、遮风板40的齿轮部40a。因而,这时,遮风板40沿着印刷台13的下面,朝副扫描方向下游移动。

    然后,当遮风板40朝副扫描方向下游移动,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下游的端部挨住挡块57后,由于作用于轴51和齿轮52之间的力矩达到摩擦部件53的保持力矩极限值,所以轴51与齿轮52相对滑动,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下游端部被维持在挨着挡块57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电机22的作用下,轴51向将打印纸2、3朝副扫描方向输送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时,作用于轴51和齿轮52之间的力矩达到摩擦部件53保持力矩极限值之前,和前文所述一样,对轴51的驱动力依次传递给齿轮52、齿轮54、齿轮55,遮风板40的齿轮部40a。因而,这时,遮风板40沿印刷台13的下面,朝副扫描方向上游移动。

    然后,当遮风板40朝副扫描方向的上游移动,使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上游的端部挨住挡块58后,由于作用于51和齿轮52之间的力矩达到摩擦部件53的保持力矩极限值,所以轴51与齿轮52相对滑动,使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上游的端部被维持在挨住挡块58的状态。

    切断组件8具有朝着打印纸2、3而配置在与打印头11同一侧的移动刃8a和隔着打印纸2、3而配置在移动刃8a对面的固定刃8b,移动刃8a及固定刃8b,都是刃长跨越配置成2列的打印纸2、3的矩形刃。移动刃8a,可在被控制器控制的电机(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下,向固定刃8b靠近或离开,通过和固定刃8b的相互作用,将输送路径上从上游输送过来的打印完毕的打印纸2、3沿宽度方向切断。这样切断之后,打印完毕的打印纸2、3就被分割成所定的长度。

    排出滚轮组件9,具有被控制器控制的电机(图中未示出)驱动的驱动滚轮对,输送打印完毕并被切断组件8切断后的打印纸2、3,将其从排出口30a排出。

    另外,控制器对由图中未示出的输入接口供给的图象信号进行所定的处理,将包括与打印图象对应的图象数据在内的印刷信号,供给喷射打印组件6。此外,控制器还能控制输送滚轮组件5及排出滚轮组件9输送打印纸2、3的时间,滑架12的移动时间或从打印头11喷出墨水的时间,遮风板40的驱动时间,用切断组件8切断打印纸2、3的切断时间等。

    下面,参阅附图,对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喷墨式打印机1的动作作一阐述。

    在这里,图5~图13示出了当伴随着打印纸的前端向副扫描方向的下游移动,遮风板40向副扫描方向的下游移动时,印刷台13的吸附孔31和遮风板40的开口41的位置关系。另外,在图5~图13中,只示出打印纸的前端分别处于位置A、位置A和位置B之间、位置B、位置B和位置C之间、位置C~位置G时,印刷台13的打印纸2的输送路径中,一组的第1吸附孔列及第2吸附孔列和与这一组的第1吸附孔列及第2吸附孔列对应的遮风板40的一组第1开口列及第2开口列。另外,在图5~图13中,印刷台13的吸附孔31及遮风板40的开口41的符号,与图4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1中,对打印纸2、3进行打印时,首先,在电机21a、21b的作用下,驱动滚轮对5a、5b被驱动,从而使打印纸2、3分别从卷绕部2a、3a开卷后,从打印纸2、3的前端开始,依次输送到印刷台13上。而且,打印纸2、3的前端一到达与打印头11对向的可打印区域60后,打印头11就沿着主扫描方向往复运动,开始打印。然后,打印头11每往动或复动一次,就将打印纸2、3向副扫描方向输送所定的进给量。下面,只对打印纸2的前端位置、打印纸2的输送路径中印刷台13的吸附孔101~108及吸附孔111~107、遮风板40的开口121~125及开口131~135的位置关系做一阐述。但打印纸3的前端位置、打印纸3的输送路径中印刷台13的吸附孔和遮风板40的开口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和它一样。

    首先,在打印纸2的前端被送到印刷台13上之前,以及被送到印刷台13上之后未到达位置A之前,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上游的端部挨住挡块58,如图4所示,吸附孔104~108和开口121~125,以及吸附孔113~117和开口131~135完全不重叠,所以,在吸附孔101~108及吸附孔113~117中,只有未被遮风板40闭塞的吸附孔101~103及吸附孔111、112开放(未被闭塞),其它的吸附孔104~108及吸附孔113~117都被遮风板闭塞。

    按着,打印头往动或复动和打印纸2的所定进给量反复交替进行,打印纸的前端达到位置A后,压着滚轮组件7的电机22按所定的脉冲量旋转驱动,从而使被遮风板40向副扫描方向移动所定的距离。此外,打印纸2的前端到达压着滚轮组件7之前,即直到打印纸2的前端被压着滚轮对夹住为止,压着滚轮组件7的电机22只驱动遮风板40。

    这时,如图5所示,吸附孔113和开口131部分重叠。所以,吸附孔101~108及吸附孔111、112保持开放状态,吸附孔113部分开放。因此,打印纸2的前端处于位置A时,通过吸附孔113,再加上吸附孔101~103,以及吸附孔111、112,将打印纸2的前端附近吸附到印刷台13的表面。另外,处于打印纸2的前端副扫描方向下游的其它吸附孔104~108及吸附孔114~117,保持被遮风板40闭塞的状态。

    然后,在遮风板40停止的状态,打印头11往动或复动和打印纸2所定进给量的输送反复交替进行后,如图6所示,打印纸2的前端到达位置A和位置B之间。这时,吸附孔111~117和开口131~135的位置关系和图5一样,所以打印纸2的前端附近,通过吸附孔101~103及吸附孔111~113,被吸附在印刷台13的表面。

    接着,打印头11往动或复动和打印纸2的所定进给量的输送继续反复交替进行后,如图6所示,打印纸2的前端位置到达位置B后,压着滚轮组件7的电机22旋转驱动所定的脉冲量,从而使遮风板40向副扫描方向移动所定距离。

    这时,如图7所示,吸附孔104、114和开口121、132分别部分重叠,吸附孔113和开口131重叠部分的面积增大。所以,吸附孔101~103及吸附孔111~113保持开放状态,吸附孔104、114分别部分开放。因此,打印纸2的前端处于位置B时,打印纸2的前端附近,通过吸附孔104、114,再加上吸附孔101~103及吸附孔111~113,被吸附在印刷台13的表面。此外,处于打印纸2的前端输送方向下游的吸附孔105~108及吸附孔115~117,保持被遮风板40闭塞的状态。

    以后,在使遮风板40停止的状态下,打印头11的往动或复动和打印纸2的所定进给量的输送反复交替进行后,如图8所示,打印纸的前端到达位置B和位置C之间。这时吸附孔101~108和开口121~125,以及吸附孔111~117和开口131~135的位置关系,与图7相同。所以打印纸2的前端附近,通过吸附孔101~104及吸附孔111~114,被吸附在印刷台的表面。

    然后,打印头11的往动或复动和打印纸2的所定进给量的输送再反复交替进行,打印纸2的前端到达位置C后,压着滚轮组件7的电机22旋转驱动所定的脉冲量,从而使遮风板40向副扫描方向移动所定距离。

    这时,如图9所示,吸附孔105、115和开口122、133分别局部互相重叠,吸附孔104、113、114和开口121、131、132分别重叠的面积增大。所以,吸附孔101~104及吸附孔111~114保持开放状态,吸附孔105、115分别局部开放。因此,打印纸2前端处于位置C时,打印纸2的前端附近,通过吸附孔105、115,加上吸附孔101~104及吸附孔111~114,被吸附在印刷台13的表面。此外,位于打印纸2前端副扫描方向下游的其它吸附孔106~108及吸附孔116、117保持被遮风板闭塞的状态。

    此后,接着跟上述一样,打印头11的往动或复动和打印纸2的所定进给量的输送反复交替进行,每逢打印纸的前端到达位置D、E、F、G时,压着滚轮组件7的电机22旋转驱动所定的脉冲量,使遮风板40向副扫描方向移动所定距离。

    这样,如图10及图11所示,吸附孔106、116和开口123、134分别局部重叠后,吸附孔107、117和开口124、135又进而局部重叠。此外,这时,吸附孔104~106、113~116和开口121~123、131~134分别相互重叠部分的面积逐渐增大。其后,如图12所示,吸附孔108和开口125局部重叠。而且,最终吸附孔108和开口125、以及吸附孔117和开口124几乎全部重叠,吸附孔104~107在开口121~124各自的下端位置互相重叠。所以,不仅是吸附孔101~103及吸附孔111、112,而且吸附孔104~108及吸附孔113~117也全部开放。因此,打印纸2的前端附近,通过吸附孔101~108及吸附孔111~117,被吸附到印刷台13的表面。

    这样,伴随着打印纸2前端向副扫描方向下游移动,遮风板40分作7个阶段移动,从而使吸附孔101~103及吸附孔111、112,一直保持开放状态,印刷台13的吸附孔104~108、113~117,从副扫描方向上游依次开放。打印纸2的前端到达位置G时,吸附孔104~108、113~117全部开放(参阅图13)。所以,在印刷台13上输送打印纸2时,在吸附孔104~108、113~117中,位于打印纸2的前端输送方向下游的吸附孔,保持被遮风板40闭塞的状态。

    另外,打印纸2的前端到达位置G,遮风板移动后,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下游的端部挨住挡块57。以后,在压着滚轮组件7的电机22的作用下,轴51旋转驱动时,如上所述,作用于轴51和齿轮52之间的力矩达到摩擦部件53保持力矩极限值后,轴51和齿轮52相对滑动。所以,在这之后,打印纸2向副扫描方向输送,压着滚轮组件7将输送力赋予打印纸2时,轴51和齿轮52不停地相对滑动。

    此外,在打印纸2上打印完最后一行后,在新打印纸的前端未送到印刷台13上之前,压着滚轮组件7的电机22向与刚才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使遮风板40向副扫描方向上游移动,遮风板40的副扫描方向上游的端部挨住挡块58后,吸附孔101~108及开口121~125,以及吸附孔111~117及开口131~135的位置关系,返回图4所示的状态。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1后,随着打印纸2、3的前端向副扫描方向下游移动,使遮风板40移动,印刷台13的吸附孔31从副扫描方向上游的孔开始依次开放。为此,打印纸2、3的前端处于印刷台13上与打印头11对向区域时,在打印头11向打印纸2、3的前端附近喷出墨水之际,空气不能流入位于打印纸2、3下游的吸附孔31内。所以,可以抑制从打印头11向打印纸2、3的前端附近喷出的墨水的中弹精度下降的问题。其结果就能在打印纸2、3前端附近打印高质量的图象。

    此外,可以在打印纸2、3的前端附近几乎不形成空白部分,就开始打印。所以,可以减少打印纸2、3的浪费。

    此外,只要使配置在印刷台13下方的遮风板40向副扫描方向下游移动,就可以随着打印纸2、3的前端向输送方向下游移动,从副扫描方向上游的孔开始,依次开放在印刷台13上形成的吸附孔31。所以,采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就能使空气不流入位于打印纸2、3前端下游的吸附孔31。

    此外,在遮风板40上,形成着多个开口41,它们与印刷台13上形成的多个吸附孔31的一部分对应,而且愈是位于副扫描方向的上游,沿副扫描方向开的口就愈长。所以,伴随着打印纸2、3前端向副扫描方向的下游移动,依次开放在印刷台13上形成的吸附孔31之际,遮风板40向副扫描方向下游的移动距离变得比较短。这样就能抑制打印机1的大型化。

    此外,压着滚轮组件7的电机22对轴5 1产生的驱动力,依次传递给齿轮52、齿轮54、齿轮55、遮风板的齿轮部40a后,就可以使遮风板40移动。所以,可以使配置在印刷台13的下方、将输送力赋予打印纸2、3的压着滚轮组件7的电机22,发挥作为驱动遮风板40的驱动源的功能。这样就不必为了驱动遮风板而另行设置驱动源,可以降低打印机1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轴51和齿轮52之间,配置着摩擦部件53。所以,遮风板40与挡块57、58都不相接时,齿轮52可以将轴51的驱动力传递给遮风板40,使遮风板40移动。当遮风板40与挡块57、58中的某一个相接时,齿轮52可以不将轴51的驱动力传递给遮风板40,只使轴51转动。这样,当遮风板40与挡块57、58中的某一个相接后,也能通过压着滚轮组件7适当地输送打印纸2、3。

    以上,对本发明的适宜的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伴随着打印纸2、3的前端向副扫描方向下游移动,遮风板40也跟着移动,从而使印刷台13的副扫描方向上游的吸附孔31依次开放,将处于打印纸2的前端副扫描方向下游的吸附孔全部闭塞的情况进行了阐述。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打印纸2、3的前端处在印刷台13上与打印头11对向区域之间时,打印头11朝打印纸2、3前端附近喷出墨水之际,在吸附风扇14产生的吸引力作用下,使流入打印纸2、3的前端副扫描方向的下游、最接近打印纸2、3的前端的吸附孔内的空气的流量及流速,至少有一个减少的结构。

    所以,未必非要利用吸附风扇14产生的吸引力,使空气不流入位于离打印纸2、3前端最近位置上的吸附孔31内,也可以使不会降低由打印头11朝打印纸2、3前端附近喷出墨水的中弹精度的空气,流入位于离打印纸2、3前端最近位置上的吸附孔31内。此外,未必非要将打印纸2、3的前端副扫描方向的下游的所有的吸附孔31都闭塞,也可以不必将打印纸2、3前端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与打印纸2、3宽度对应的所有的吸附孔31都闭塞。此外,还可以利用遮风板40以外的空气流限制装置,使在吸附风扇14所产生的吸引力的作用下,流入位于打印纸2、3前端最近位置上的吸附孔31内的空气的流量及流速,至少有一方减少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打印期间始终防止空气流入位于打印纸2、3前端副扫描方向的下游、离打印纸2、3的前端最近位置上的吸附孔31内情况进行了阐述。但并不限于。也可以断续防止空气流入位于打印纸2、3的前端副扫描方向的下游离打印纸2、3前端最近位置上的吸附孔31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打印纸2、3前端位置,将遮风板40分作7个阶段,各驱动所定距离的情况做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关于遮风板40的驱动方法,可以在容许的范围内任意变更,以便使空气不流入位于打印纸2、3的前端副扫描方向的下游、离打印纸2、3前端最近位置上的吸附孔31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遮风板40受压着滚轮组件7的电机22驱动的情况做了阐述。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遮风板40受输送滚轮组件5的电机21a、21b的驱动。这时,需要设置传递机构,以将电机21a、21b产生的驱动力传递给遮风板40。此外,遮风板40也可以通过为了驱动它而专设的驱动源(例如电机,螺杆等)驱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驱动形成开口41的遮风板40后,使印刷台13的吸附孔31适当开放的情况进行了阐述。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未形成开口41的遮风板40,使印刷台13的吸附孔31适当开放。此外,即使在遮风板40上形成开口41时,开口41也未必非得愈是位于副扫描方向的上游,沿副扫描方向的长度就愈长。它们的形状可以任意变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印刷台13上交错形成圆形的吸附孔31的情况进行了阐述。但并不限于此,在印刷台13上形成的吸附孔的数量、大小(每个吸附孔的开口面积)、形状及配置都可以任意变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往长卷打印纸2、3的前端附近进行打印的情况进行了阐述。但并不限于此,对具有所定长度的单页纸的前端附近进行打印时,也能获得和上述同样的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发明1后,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处于支承面上与墨水喷出体对向区域的期间,当墨水喷出体朝着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墨水之际,流入位于印刷媒体的前端下游离印刷媒体的前端最近位置的孔内的空气的流量及流速至少有一方减少。所以,能够抑制由墨水喷出体朝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的墨水中弹精度下降的问题,其结果就能在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打印出高质量的图象。

    采用发明2后,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处于支承面上与墨水喷出体对向区域的期间,当墨水喷出体朝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墨水之际,空气不流入位于印刷媒体前端下游、离印刷媒体的前端最近的孔内。所以可以有效抑制从墨水喷出体向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的墨水中弹精度下降的问题,其结果就可以在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打印出质量更高的图象。

    采用发明3后,空气不流入印刷媒体的前端下游、与印刷媒体的宽度内对应所有的孔,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从墨水喷出体朝印刷媒体的前端附近喷出的墨水,受到通过印刷媒体前端下游未被闭塞的孔流动的空气流的作用,从而使墨水在印刷媒体前端附近的中弹精度下降的问题,其结果就能在印刷媒体前端附近打印出质量更高的图象。

    采用发明4后,空气流限制装置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即随着印刷媒体的前端向输送方向下游移动,便可以使依次开放支承体上形成的多个孔的闭塞部件向输送方向下游移动,从而能使空气不流入位于印刷媒体前端的下游、离印刷媒体前端最近的孔内。

    采用发明5后,随着印刷媒体的前端向输送方向的下游移动,依次开放支承体上形成的多个孔之际,闭塞部件向输送方向下游的移动距离变得比较短。所以可以抑制打印机的大型化。

    采用发明6后,可以将输送装置产生的印刷媒体的输送力,作为驱动闭塞部件的驱动源加以利用。所以,不需要另行设置驱动闭塞部件的驱动源,从而可以降低打印机的制造成本。

    采用发明7后,闭塞部件的移动受到挡块限制时,也能输送印刷媒体,所以可以与闭塞部件的移动独立开来,适当地输送打印媒体。

喷墨式打印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喷墨式打印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喷墨式打印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喷墨式打印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喷墨式打印机.pdf(3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喷墨式打印机,在与打印头(11)对向的印刷台(13)上,形成吸附打印纸(2、3)的多个吸附孔(31)。在印刷台(13)的下游,配置着形成多个开口的遮风板(40)。遮风板(40)的开口,愈靠近输送方向的上游,朝输送方向的长度就愈大。当输送打印纸(2、3)时,随着打印纸的前端在印刷台(13)上向下游移动,遮风板(40)也向下游移动。这样,当初被遮风板(40)闭塞的吸附孔(31),就从上游的吸附孔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