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其弹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设备及其弹出装置.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9063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0.08 C N 1 0 4 0 9 0 6 3 0 A (21)申请号 201310109564.4 (22)申请日 2013.04.01 G06F 1/16(2006.01) (71)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地址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 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申请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72)发明人曹泰安 陈宏明 江协志 刘晓宇 (54) 发明名称 电子设备及其弹出装置 (57) 摘要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体、输入输出接口和设 置于主体上的弹出装置。弹出装置包括壳体、。
2、可相 对壳体滑动并外露的承载件、以及设置于壳体与 承载件之间的第一驱动模组和第二驱动模组。输 入输出接口与承载件相固定。第一驱动模组用于 产生第一作用力,第二驱动模组用于产生与第一 作用力方向相反的第二作用力。当承载件外露于 壳体时,第二作用力小于第一作用力。承载件可在 外力作用下沿第二作用力的方向滑动至第一位置 以使第二作用力增大至大于第一作用力,而后在 外力撤消后所述承载件可在第二作用力的驱动下 沿第二作用力的方向继续滑动并收容于壳体内以 使输入输出接口隐藏于壳体内。本发明还提供一 种上述电子设备的弹出装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9页 (19)中华人民共。
3、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9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90630 A CN 104090630 A 1/2页 2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体、输入输出接口和设置于所述主体上的弹出装置,所述弹出 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出装置还包括可相对壳体滑动并外露的承载件、以及设 置于壳体与承载件之间的第一驱动模组和第二驱动模组;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与承载件相固 定;所述第一驱动模组用于产生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二驱动模组用于产生与第一作用力方 向相反的第二作用力;当所述承载件外露于壳体时,所述第二作用力小于第一作用力;所 述承载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
4、第二作用力的方向滑动至第一位置以使第二作用力增大至大 于第一作用力,而后在外力撤消后所述承载件可在所述第二作用力的驱动下沿第二作用力 的方向继续滑动并收容于壳体内以使所述输入输出接口隐藏于壳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承载件收容于壳体内时,所述第 二作用力大于第一作用力;所述承载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作用力的方向滑动至第二位 置以使第二作用力减小至小于第一作用力,而后在外力撤销后所述承载件可在所述第一作 用力的驱动下沿第一作用力的方向继续滑动并外露于壳体,以使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外露于 壳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模组包括扭簧,所述。
5、扭簧 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壳体和承载件上,所述扭簧处于压缩状态以提供所述第一作用力。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模组包括第一磁铁和第 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分别固定于所述壳体和承载件上,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 磁铁相互吸引以提供所述第二作用力;当所述承载件收容于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一磁铁和 第二磁铁紧密接触以使所述承载件相对壳体固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出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 上的支撑件,所述承载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上;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承载 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槽对应的限位臂,当所述承载件外露于壳体时,所述限位。
6、槽和限位 臂相互卡合以使所述承载件在第一作用力的方向上相对壳体固定。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和可拆卸地组装 于下壳体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共同形成容置空间用于收容所述承载件;所述上 壳体包括本体和枢转连接于所述本体上的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上设置有推动臂,所述转动 件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本体转动,以使推动臂推动所述承载件沿第一作用力的方向滑动 至第二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上设置有凸肋,所述转动件 包括侧缘,当所述承载件外露于壳体时,所述侧缘抵顶于所述凸肋上以使所述承载件在第 二作用力的方向上相对壳体固定。 8.如。
7、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承载件收容于所述容置空间时, 所述转动件遮挡所述承载件,以隐藏所述输入输出接口。 9.一种弹出装置,其上设置有输入输出接口,所述弹出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 述弹出装置还包括可相对壳体滑动并外露的承载件、以及设置于壳体与承载件之间的第一 驱动模组和第二驱动模组;所述输入输出接口与承载件相固定;所述第一驱动模组用于产 生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二驱动模组用于产生与第一作用力方向相反的第二作用力;当所述 承载件外露于壳体时,所述第二作用力小于第一作用力;所述承载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第 二作用力的方向滑动至第一位置以使第二作用力增大至大于第一作用力,而后在外力。
8、撤消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090630 A 2/2页 3 后所述承载件可在所述第二作用力的驱动下沿第二作用力的方向继续滑动并收容于壳体 内以使所述输入输出接口隐藏于壳体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承载件收容于壳体内时,所述 第二作用力大于第一作用力;所述承载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作用力的方向滑动至第二 位置以使第二作用力减小至小于第一作用力,而后在外力撤销后所述承载件可在所述第一 作用力的驱动下沿第一作用力的方向继续滑动并外露于壳体,以使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外露 于壳体。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090630 A 1/7页 4 电子设备及其弹出装置 技。
9、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弹出装置,尤其是一种具有输入输出接口的电子设 备及弹出该输入输出接口的弹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大多数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输入输出(I/O)接口都是固定于电子产品的外壳 上且外露于所述外壳,例如笔记型电脑上的USB接口等。这种结构设计能够给用户在使用 I/O接口时带来一定的便利性。然而,由于I/O接口总是外露于外壳,这使得I/O接口上容 易沾染灰尘。 发明内容 0003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输入输出接口沾染灰尘的电子设备。 0004 另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该电子设备的弹出装置。 0005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体、输入输出接口和设置于。
10、主体上的弹出装置。弹出装置包 括壳体、可相对壳体滑动并外露的承载件、以及设置于壳体与承载件之间的第一驱动模组 和第二驱动模组。输入输出接口与承载件相固定。第一驱动模组用于产生第一作用力,第 二驱动模组用于产生与第一作用力方向相反的第二作用力。当承载件外露于壳体时,第二 作用力小于第一作用力。所述承载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二作用力的方向滑动至第一位置 以使第二作用力增大至大于第一作用力,而后在外力撤消后所述承载件可在所述第二作用 力的驱动下沿第二作用力的方向继续滑动并收容于壳体内以使所述输入输出接口隐藏于 壳体内。 0006 一种弹出装置,其上设置有输入输出接口。所述弹出装置包括壳体、可相对壳体滑。
11、 动并外露的承载件、以及设置于壳体与承载件之间的第一驱动模组和第二驱动模组。输入 输出接口与承载件相固定。第一驱动模组用于产生第一作用力,第二驱动模组用于产生与 第一作用力方向相反的第二作用力。当承载件外露于壳体时,第二作用力小于第一作用力。 所述承载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二作用力的方向滑动至第一位置以使第二作用力增大至 大于第一作用力,而后在外力撤消后所述承载件可在所述第二作用力的驱动下沿第二作用 力的方向继续滑动并收容于壳体内以使所述输入输出接口隐藏于壳体内。 0007 由于输入输出接口在不使用时可隐藏于壳体内,因此,电子设备及其弹出装置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输入输出接口沾染灰尘。 附图说明。
12、 0008 图1为本发明中I/O接口外露时弹出装置的状态示意图。 0009 图2为图1中I/O接口隐藏时弹出装置的状态示意图。 0010 图3为图1中弹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0011 图4为图3中上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说 明 书CN 104090630 A 2/7页 5 0012 图5为图4中上壳体组装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3 图6为图3中支撑件上第一固定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4 图7为图6的反向示意图。 0015 图8为图3中承载件的分解示意图。 0016 图9为图8的反向示意图。 0017 图10为图3中导向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0018 图11为图1沿-线的剖视图。 0019 。
13、图12为图2中I/O接口隐藏过程中沿-线的剖视图。 0020 图13为图2中I/O接口隐藏后沿-线的剖视图。 0021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子设备200 主体90 盖体91 I/O接口92 弹出装置100 壳体10 下壳体11 第一本体111 第一通孔1111 侧壁112 上壳体12 第二本体121 支撑部1211 第一螺孔1213 支撑面1214 连接部1212 第二螺孔1215 第一枢接孔1216 转动件122 底面1221 侧缘1222 枢接部1223 第一延伸段1224 第二延伸段1225 第二枢接孔1226 第一固定孔1227 推动臂1228 定位块1229 枢接轴123 第一扭簧1。
14、24 容置空间13 支撑件20 第一固定部21 第二固定孔211 第一卡合槽212 第四螺孔213 第一限位槽22 第一凸起221 第二限位槽23 说 明 书CN 104090630 A 3/7页 6 第三螺孔24 承载件30 第一承载部31 上侧缘311 定位槽3111 下侧缘312 前表面313 后表面314 第二通孔315 第一延伸部316 第二延伸部317 第三通孔3171 第一限位臂318 第二凸起3181 第二承载部32 第二限位臂321 卡槽322 第五螺孔323 定位柱324 抵顶部325 第二固定部326 第二卡合槽3261 第六螺孔3262 导向组件40 第一导向件41 第。
15、三本体411 第四通孔4111 滑动部412 止挡部4121 第二导向件42 第四本体421 第五通孔4211 卡合槽4212 滑槽422 凸肋4221 第一驱动模组50 第二扭簧51 第二驱动模组60 第一磁铁61 第二磁铁6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请参阅图1至图3,电子设备200包括主体90、盖体91、若干I/O接口92和弹出装 置10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200为笔记型电脑。I/O接口92为USB接口、电源适配 器接口和调制解调器接口等。主体90内部包括一个容纳空间,用于安装主机板、键盘、硬盘 等元件(图未示)。盖体91枢转连接。
16、于主体90的一侧。弹出装置100固定于主体90与盖 体91枢转连接的一侧。若干I/O接口92固定于弹出装置100上,并与主体90内部的主机 板电性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操作弹出装置100而使I/O接口92外露于弹出装置100或者 说 明 书CN 104090630 A 4/7页 7 隐藏于弹出装置100。如此,用户可以在不使用I/O接口92时使I/O接口92隐藏,从而防 止I/O接口92沾染灰尘。 0023 弹出装置100包括壳体10、固定于壳体10上的支撑件20、滑动设置于支撑件20 上的承载件30以及设置于支撑件20和承载件30之间的导向组件40、第一驱动模组50和 第二驱动模组60。 002。
17、4 壳体10包括下壳体11和可拆卸地组装于下壳体11的上壳体12。下壳体11和 上壳体12相互盖合形成一个容置空间13,以用于收容承载件30。下壳体11包括第一本体 111和两个相对的侧壁112。第一本体111大致为狭长的平板状,其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 通孔1111。侧壁112由第一本体111其中一对相对的侧缘向上壳体12方向倾斜延伸形成。 0025 请参阅图4和图5,上壳体12包括第二本体121、枢转连接于第二本体121上的转 动件122以及设置于第二本体121与转动件122之间的枢接轴123和第一扭簧124。第二 本体12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部1211和连接于两个支撑部1211之间的连。
18、接部1212。 支撑部1211与下壳体11相对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螺孔1213。螺丝(图未示)穿过第一通孔 1111螺合于第一螺孔1213内,从而将支撑部1211锁附于下壳体11上。此时,下壳体11的 侧壁112抵接于支撑部1211上。支撑部1211与下壳体11相背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支撑 面1214。连接部1212大致为狭长的条状,其与下壳体11相对的表面垂直向外设置有若干 个第二螺孔1215以及若干第一枢接孔1216。若干第二螺孔1215均匀分布于连接部1212 上。若干第一枢接孔1216分别位于连接部1212的两端及中间位置。 0026 转动件122大致呈略微弯曲的板状,其包括底面1221以及。
19、两个相对的侧缘1222。 底面1221与支撑面1214相对,其上设置有若干枢接部1223。枢接部1223由底面1221上 靠近其中一个侧缘1222处向外延伸形成,并与第二本体121上的第一枢接孔1216相对应。 枢接部1223大致为“L”形,其包括自底面1221上倾斜延伸出的第一延伸段1224以及自第 一延伸段1224的末端向外侧弯折形成的第二延伸段1225。第二延伸段1225的末端设置 有第二枢接孔1226。转动件122上靠近两端处的枢接部1223上还设置有第一固定孔1227 和推动臂1228。第一固定孔1227位于第一延伸段1224和第二延伸段1225的连接处。推 动臂1228由第一延伸段。
20、1224和第二延伸段1225的连接处向远离底面1221的方向延伸形 成。转动件122上远离枢接部1223的一个侧缘1222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定位块1229。 0027 枢接轴123插设于第一枢接孔1216和第二枢接孔1226内,以使转动件122以枢接 轴123为轴线绕第二本体121转动。第一扭簧124套设于转动件122两端处的枢接部1223 与第二本体121之间的枢接轴123上,且第一扭簧124一端插设于第一固定孔1227内。当 转动件122在用户操作下相对支撑面1214转动打开时,第一扭簧124被弹性拉伸。当用户 释放转动件122后,第一扭簧124可以使转动件122自动盖合于支撑面1214上。。
21、此时,转 动件122完全覆盖两个支撑面1214及两个支撑面1214之间的位置。 0028 请参阅图3、图6和图7,支撑件20与壳体10相固定。支撑件20大致呈长条状, 其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固定部21、两个第一限位槽22、两个第二限位槽23和若干个第三螺孔 24。两个第一固定部21分别设置于支撑件20的相对两端。每个第一固定部21均包括第二 固定孔211、第一卡合槽212和第四螺孔213。第二固定孔211用于固定第一扭簧124的另 一端。两个第一限位槽22分别设置于支撑件20的相对两端且靠近第一固定部21处。第一 限位槽22大致为狭长的矩形状,其由支撑件20与下壳体11相对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 。
22、说 明 书CN 104090630 A 5/7页 8 一限位槽22的末端朝向下壳体11方向突出设置有第一凸起221。两个第二限位槽23间隔 设置于支撑件20的中部,且与第一限位槽22平行。第二限位槽23大致为狭长的矩形状, 其由支撑件20与下壳体11相背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若干个第三螺孔24均匀分布于支 撑件20上,且与下壳体11上的第一通孔1111以及上壳体12上的第二螺孔1215相对应。 螺丝(图未示)穿过第一通孔1111螺合于第三螺孔24内,从而使支撑件20与下壳体11相 固定。螺丝(图未示)依次螺合于第三螺孔24、第二螺孔1215内,从而使支撑件20与上壳 体12相固定。 0029 请。
23、参阅图8和图9,承载件30滑动设置于支撑件20上。承载件30用于承载并固 定I/O接口92,以带动I/O接口92相对支撑件20滑动,从而使I/O接口92外露或隐藏于 壳体10。承载件30包括用于固定I/O接口92的第一承载部31和固定于第一承载部31上 的第二承载部32。第一承载部31大致为狭长的条状,其包括上侧缘311、下侧缘312、前表 面313和与前表面313相背的后表面314。上侧缘311与上壳体12相对,其上间隔设置有 若干定位槽3111。定位槽3111与转动件122上的定位块1229相对应。第一承载部31上 设置有若干个贯穿前表面313和后表面314的第二通孔315。第二通孔315。
24、的形状与I/O 接口92的形状相对应,以固定I/O接口92。后表面314上靠近上侧缘311处垂直向外延 伸形成有若干个长条状的第一延伸部316。第一延伸部316的末端垂直向外延伸形成卡勾 3161。后表面314上靠近下侧缘312处垂直向外延伸形成有若干个第二延伸部317。第二 延伸部317上设置有第三通孔3171。第一承载部31的两端处分别自后表面314垂直向外 延伸形成有一个长条状的第一限位臂318。第一限位臂318的长度与支撑件20上的第一限 位槽22大致相同。第一限位臂318的末端垂直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凸起3181。第一限位臂 318与支撑件20上的第一限位槽22配合以限制承载件30相对支。
25、撑件20滑动的距离。 0030 第二承载部32大致为狭长的条状,其长度与第一承载部31的长度大致相同。第 二承载部32包括两个第二限位臂321、卡槽322、第五螺孔323、若干个定位柱324、两个抵 顶部325和两个第二固定部326。两个第二限位臂321分别与支撑件20上的两个第二限位 槽23相对应。第二限位臂321插设于第二限位槽23内,以限制承载件30相对支撑件20滑 动的距离,并在支撑件20的中间部分对承载件30起到支撑作用。卡槽322与第一承载部 31的第一延伸部316上的卡勾3161相对应。第五螺孔323与第一承载部31的第二延伸 部317上的第三通孔3171相对应。螺丝(图未示)穿。
26、过第三通孔3171螺合于第五螺孔323 内,从而将第二承载部32固定于第一承载部31上。此时,卡勾3161卡合于卡槽322内,以 加强第一承载部31和第二承载部32之间的连接。若干个定位柱324设置于第二承载部32 的相对两端及中间位置。抵顶部325位于第二承载部32的相对两端,并与转动件122上 的推动臂1228相对应。当转动件122在用户操作下相对第二本体121转动打开时,推动臂 1228可推动抵顶部325,进而使承载件30相对支撑件20滑动预定距离。两个第二固定部 326分别位于第二承载部32的相对两端。第二固定部326上设置有第二卡合槽3261和第 六螺孔3262。 0031 请参阅图。
27、10,导向组件40用于限制承载件30相对支撑件20滑动的方向。导向组 件40包括可相对滑动的第一导向件41和第二导向件42。第一导向件41大致为长方体状, 其包括第三本体411和滑动部412。第三本体411上设置有第四通孔4111。螺丝(图未示) 穿过第四通孔4111螺合于第二固定部326上的第六螺孔3262内,从而将第一导向件41锁 说 明 书CN 104090630 A 6/7页 9 附于第二承载部32上。滑动部412由第三本体411的一对相对的侧边向外延伸形成。滑 动部412的一端设置有止挡部4121。第二导向件42包括第四本体421和卡合于第四本体 421上的滑槽422。第四本体421。
28、上设置有第五通孔4211和四个卡合槽4212。螺丝穿过第 五通孔4211螺合于第四螺孔213内,从而将第四本体421锁附于支撑件20上的第一固定 部21上。卡合槽4212大致呈“”形状,其由第四本体421的侧边向外侧延伸形成。四个 卡合槽4212两两一组设置于第四本体421的相对两侧,且每一侧的两个卡合槽4212均是 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滑槽422卡合于卡合槽4212内。滑槽422的中部设置有凸肋4221。 当滑槽422卡合于第四本体421同一侧的两个卡合槽4212内时,凸肋4221位于两个卡合 槽4212之间的间隙处,以使滑槽422在平行于第一导向件41和第二导向件42相对滑动的 方向上与第四。
29、本体421相固定。滑动部412可沿滑槽422滑动,从而使第一导向件41相 对第二导向件42滑动。滑槽422采用摩擦系数较小的材料制成,以减小滑动部412与滑槽 422之间的摩擦力。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412使用钣金材料制成,滑槽422使用聚甲醛 (Polyformaldehyde)材料制成。 0032 请再次参阅图3,第一驱动模组50用于提供第一作用力,以驱动承载件30沿第一 作用力的方向相对支撑件20滑动并外露于壳体10,从而使固定在承载件30上的I/O接口 92外露于壳体10。第一驱动模组50包括若干第二扭簧51。第二扭簧51的一端固定于第 二承载部32上的定位柱324上,另一端固定在螺。
30、合于第三螺孔24内的螺丝上。第二扭簧 51处于被弹性压缩状态。若干第二扭簧51的回复力的合力,即为第一驱动模组50的第一 作用力。第一作用力的方向与导向组件40限定的方向平行。当承载件30沿第一作用力的 方向滑动时,第一作用力逐渐减小。当承载件30沿与第一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 时,第一作用力逐渐增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扭簧51的两端可分别固定于壳体10上 和承载件30上。 0033 第二驱动模组60用于提供第二作用力,以驱动承载件30沿第二作用力的方向相 对支撑件20滑动并收容于容置空间13,从而使固定在承载件30上的I/O接口92隐藏于 壳体10。第二驱动模组60包括两组相互吸引且。
31、可紧密接触的第一磁铁61和第二磁铁62。 第一磁铁61固定于支撑件20上的第一卡合槽212内,第二磁铁62固定于承载件30上的 第二卡合槽3261内。第一磁铁61和第二磁铁62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即为第二驱动模组60 的第二作用力。第二作用力的方向与第一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当承载件30沿第二作用力 的方向滑动时,第二作用力逐渐增大。当承载件30沿与第二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 时,第二作用力逐渐减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铁61和第二磁铁62可通过卡合、黏 着等方式分别固定于壳体10上和承载件30上。 0034 组装弹出装置100时,首先,组装人员将第一磁铁61和第二磁铁62分别固定于支 撑件2。
32、0上和承载件30上,以完成第二驱动模组60的组装;将第一导向件41和第二导向件 42分别锁附于第二固定部326上和第一固定部21上,以完成导向组件40的组装;将若干 第二扭簧5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支撑件20和承载件30上,以完成第一驱动模组50的组装。 此时,承载件30滑动组装于支撑件20上,且第一限位臂318与第一限位槽22相对应,第二 限位臂321与第二限位槽23相对应。然后,组装人员将支撑件20锁附于上壳体12的连接 部1212上,并使第一扭簧124的另一端插设于支撑件20上的第二固定孔211内。最后,组 装人员将上壳体12锁附于下壳体11上,并将支撑件20锁附于下壳体11上。 说 明 书。
33、CN 104090630 A 7/7页 10 0035 请参阅图11,当承载件30外露于壳体10时,I/O接口92外露于壳体10。此时, 第一作用力大于第二作用力。在第一作用力、第二作用力、第一限位臂318与第一限位槽22 相互卡合以及第二限位臂321与第二限位槽23相互卡合的共同作用下,承载件30相对支 撑件20固定。转动件122在第一扭簧124的作用下盖合于支撑面1214上。转动件122上 远离枢接部1223的侧缘1222抵顶于第一承载部31的上侧缘311上,且定位块1229卡合于 上侧缘311上的定位槽3111内。如此,则能够防止用户在将外接接口插入I/O接口92时 承载件30向容置空间。
34、13内收缩,以及用户在插入外接接口的作用力过大时转动件122翘 起。 0036 请参阅图12和图13,当不需要使用I/O接口92时,用户使转动件122相对第二 本体121转动打开。承载件30在用户推动下沿着第二作用力的方向相对支撑件20滑动至 第一位置。该第一位置为第二作用力逐渐增加至大于第一作用力时承载件30相对支撑件 20所处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用户释放转动件122。转动件122在第一扭簧124的作用下 盖合于支撑面1214上。当承载件30处于第一位置时,由于第二作用力大于第一作用力,第 二作用力会驱动承载件30沿着第二作用力的方向继续滑动并收容于壳体10内。当第一磁 铁61和第二磁铁62。
35、相互吸引且紧密接触时,承载件30相对支撑件20固定。此时,推动臂 1228与抵顶部325相互接触。承载件30收容于容置空间13并被转动件122遮挡,从而使 I/O接口92隐藏于壳体10。 0037 当需要使用I/O接口92时,用户使转动件122相对第二本体121转动打开。推动 臂1228推动第二承载部32上的抵顶部325,并克服第二作用力使承载件30沿着第一作用 力的方向滑动至第二位置。该第二位置为第二作用力逐渐减小至小于第一作用力时承载件 30相对支撑件20所处的位置。此时,由于第一作用力大于第二作用力,第一作用力会驱动 承载件30沿第一作用力的方向继续滑动并外露于壳体10。当第一限位臂31。
36、8与第一限位 槽22相互卡合以及第二限位臂321与第二限位槽23相互卡合时,承载件30相对支撑件20 固定。此时,用户释放转动件122,转动件122在第一扭簧124的作用下盖合于支撑面1214 上。转动件122上远离枢接部1223的侧缘1222抵顶于第一承载部31的上侧缘311上,且 定位块1229卡合于上侧缘311上的定位槽3111内。此时,I/O接口92外露于壳体10,以 便于用户使用。 0038 由于I/O接口92在不使用时可以收容于容置空间13内且被转动件122遮挡,因 此,弹出装置10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I/O接口92沾染灰尘。 0039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
37、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 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 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说 明 书CN 104090630 A 10 1/9页 11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90630 A 11 2/9页 1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90630 A 12 3/9页 1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90630 A 13 4/9页 1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90630 A 14 5/9页 15 图6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90630 A 15 6/9页 16 图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90630 A 16 7/9页 17 图10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90630 A 17 8/9页 18 图1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90630 A 18 9/9页 19 图1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90630 A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