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传送装置 本发明是关于流体机械有关的装置,利用旋转推块与控流滑条对流道形成的空间变化,配合止回阀对流体的控制,可同时实现吸取、压缩传送的功能。
一般常见的流体传送机械有下列几类:(1)齿轮泵(2)轮叶泵(3)柱塞泵;其中,齿轮泵是利用互相啮合的两齿轮在相对的各齿咬合后分开的瞬间产生负压(吸力),使流体吸入泵的内部,随着齿轮的转动将吸入的流体带至另一端,由轮与轮齿之间的互相啮合而将流体挤压流出;齿轮泵的优点是在低压力、低流速下容易实现,缺点是在高压力、高流速、高效率的要求下不易实现,且制造成本高;轮叶泵的转子、叶片制造不易,传动过程中,流体容易劣化;柱塞式的优点是容易实现高压力的要求,缺点是传动过程振动大、噪音高,因为侧向分力的作用,磨损大、效率低。
前述三者各有利弊,若能取其所长,弃其弊,则能实现容易制造、成本低、高效率、低噪音、输出压力大的新颖发明。
针对现有技术地不足,本发明人依据多年研究经验,积极投入此项研制,历精多次的测试及改进,遂有此发明的诞生。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传送装置,其首创的机械结构及流体传送过程,可轻易实现高效率、振动小、低噪音、制造成本低的目标。
本发明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传送装置,其利用旋转推块和往复运动的控制流滑条,并配合入流、出流止回阀对流体的方向控制,而能实现同时吸取及传送的动作。
本发明是一种流体传送装置,主要包含一底座、一外环、一旋转盘及一内齿轮盘,其中,该底座一侧靠接该外环,并于其中央部份轴向凸伸一中柱,该中柱外缘与该外环内缘间,形成一环状的流道;
该中柱径向贯穿开挖一滑槽,该滑槽两端与该流道相通,其底缘陷入该底座端面内,形成两对称的半柱,该外环于该滑槽延伸线处分别贯穿一另滑槽,于该滑槽、该另滑槽内配合枢嵌一控流滑条,该控流滑条可于该滑槽内往复滑移;
该流道分别于该各另滑槽两侧相邻处,连通一止回阀,其中,相对的二该止回阀分别与一入流支管相接、另二该止回阀分别与一出流支管相接,且该各入流支管末端共同连通至一入流管,该各出流支管末端共同连通至一出流管,从入流管传送流体通过该流道至该出流管;
在控流滑条顶缘预定处挖设二过块槽,并于该各过块槽间凹陷一拨杆槽,且该各过块槽的两侧不小于该流道的断面;
该旋转盘由一顶盘及一底盘轴向构成,该底盘恰与该外环之内缘配合,其底缘搭靠于该半柱的端面,以对该流道顶侧形成遮蔽,防止流体于该流道内发生泄漏;
该底盘于底侧缘边处凸伸一推块,该推块恰枢嵌入该流道内,并与该流道断面形状、面积相配合,该底盘底侧凹设一容置槽;
该容置槽内枢设一转盘,该转盘底侧设一拨杆,顶侧凸伸一轮轴,该拨杆另一端嵌伸于该拨杆槽内,该轮轴延伸于该顶盘内;
该顶盘于该转盘的同侧挖设一齿轮穴,以枢置一齿轮,该齿轮与该轮轴轴接连动,且该拨杆轴心延长线与该齿轮的节圆垂直相交,该顶盘于顶侧中心处轴向凸伸一传动轴,连动该旋转盘旋转,并促使该推块于该流道内旋转运动;
该内齿轮盘靠搭于该底盘顶缘,该内齿轮盘于内缘形成一内齿轮,该内齿轮的节圆直径恰为该齿轮节圆直径的两倍,使该齿轮与该内齿轮咬合滚转,以连动该拨杆通过该内齿轮盘轴心延伸线的径向而直线往复运动;
多个螺栓轴穿过该内齿轮盘、该外环与该底座而螺接,形成流体传送装置。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功效及特征,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同,兹举一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于后: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三)。
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四)。
首先,请参阅图1、图2,本发明流体传送装置一较佳实施例主要包含一底座50、一外环40、一旋转盘10、一限制环31及一内齿轮盘30,其中,该底座50于一侧靠接该外环40,并于该外环40所围的内缘轴向凸伸一圆形的中柱51,于该中柱51外缘面与该外环40内缘面间,围设形成一环状的流道70,且该流道70断面形状、面积呈均一状态,该中柱51端面周缘向环凸形成一支持壁53,且该中柱51径向贯穿轴心开挖一滑槽52,该滑槽52两端均与该流道70相通,其底缘并陷入该底座50端面内,将该中柱51分割成两相对称的半柱512,该外环40于该滑槽52延伸线处的环壁分别贯穿一另滑槽41,该另滑槽41的断面形状、面积与滑槽52相同,于该滑槽52,该另滑槽41内枢嵌一控流滑条60,该控流滑条60的两侧恰与该滑槽52、该另滑槽41的侧壁相贴靠,且其两端分别延伸穿出该外环40之外,供该控流滑条60于该滑槽52、该另滑槽41内往复滑移;另,该外环40于该各另滑槽41的两侧相邻处,分别贯穿一螺孔42,该各螺孔42分别螺接一止回阀43,其中,相对的二该止回阀43分别与一入流支管44相套接、另二该止回阀43则分别与一出流支管45相套接,以控制流体的流向,且该各入流支管44末端藉一第一三通管46连通至一入流管47,该各出流支管45末端藉一第二三通管48连通至一出流管49,该入流管47传送流体通过该流道70至该出流管49,又一,该控流滑条60于顶缘预定处挖设一第一过块槽61、一第二过块槽62,并于该第一、二过块槽61、62间凹陷一拨杆槽63,且该第一、二过块槽61、62的两侧不小于该流道70的断面;
再者,该旋转盘10由一顶盘11及一底盘12轴向相接所构成,该底盘12恰与该外环40的环内缘相配合,使该底盘12底缘搭靠于该支持壁53的端面,并为该外环40所围,对该流道70顶侧形成遮蔽,以防止流体于该流道70内流动时发性泄漏,另,该各半柱512于端面处分别微凸至少一撑持肋514,使该底盘12与该各半柱512间的接触获得支持,并配合该支持壁53避免该底盘12与该中柱51间呈全面积接触,使该底盘12运动时,增加二者间的密合度;
又,该底盘12于底侧缘边处凸伸一推块13,该推块13恰枢嵌入该流道70内,并与该流道70的断面形状、面积相配合,该底盘12于底侧近缘边处凹设有一容置槽14,于该容置槽14内枢设一转盘15,该转盘15底侧轴向设一拨杆16,顶侧则凸伸一轮轴17,且该拨杆16另一端恰嵌伸于该拨杆槽63内,该轮轴17则延伸于该顶盘11内;该顶盘11于一侧挖设一齿轮穴18,于该齿轮穴18内枢置有一齿轮20,该齿轮20与该轮轴17轴枢连动,且该拨杆16的轴心延长线恰与该齿轮20的节圆(pitch circle)垂直相交,该顶盘11的顶侧中心处轴向凸伸一传动轴19,藉此与一动力源(图中未示)连动旋转,以连动该旋转盘10旋转,并促使该推块13于该流道70内旋转运动;该内齿轮盘30靠搭于该底盘12的顶侧面,该内齿轮盘30于内缘形成内齿轮32,该内齿轮32与该齿轮20咬合,使该齿轮20于该内齿轮盘30的内缘滚转运动,且该内齿轮32内齿的节圆直径(一般通称范径pitch diameter)恰为该齿轮20节圆直径的两倍,供该齿轮20与该内齿轮32咬合滚转,以连动该拨杆16在通过该内齿轮盘30轴心延伸线的径向上行直线往复运动;该底盘12与该内齿轮盘30间夹设该限制环31,多个锁固螺栓80轴穿该内齿轮盘30,该限制环31、该外环10后与该底座50螺接,以组装定位各部构件;另一,该限制环31的环内径小于该底盘12的外径、大于该内齿轮盘30的最小内径,供限制该旋转盘10定位,以防止其往上位移。
请配合参阅图3至图6所示,依据前述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当该传动轴19旋转时,即连动该推块13于该流道70内旋转运动,且促使该齿轮20于该内齿轮32的内缘咬合滚转,而该齿轮20又通过该轮轴17连动该转盘15转动,利用该拨杆16、该齿轮20、该内齿轮32间的空间组态,促使该拨杆16在通过该内齿轮盘30轴心延伸线的径向直线往复运动,进而拨动该控流滑条60于该滑槽52内往复滑移;当该推块13旋转近一该另滑槽41处时,该拨杆16恰拨动该控流滑条60,而使得该第一过块槽61逐渐与该流道70接近并趋于重合,当该第一过块槽61与该流道70重合时,即可供该推块13通过该第一过块槽61,而进入位于该控流滑条60另一侧的该流道70范围续行旋转运动,且逐渐远离一该入流支管44,同时,利用该拨杆16反向移动,使得该控流滑条60亦反向滑移,而将该流道70阻隔成弧状,藉此使得流体由于该推块13在该流道60内旋转造成的真空作用,而被吸入该推块13运行路径后端的该流道70内,而充满在该推块运行路径前端的该流道70内的流体,则被该推块13推挤,而经一该出流支管45流出至该出流管49,如此不断地反覆运行,即可使得流体可连续性地,自该入流管47吸入该流道70内,再被推挤传送至该出流管49,可连续性地高效率传送流体。
综上所述,本发明历经多次试验,证实能够充分满足所预期的目的,且功效卓越,本发明于申请前未曾见于公开的刊物及公开使用,符合申请专利的要件,故依法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