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前端.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4413205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55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动车前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机动车前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机动车前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动车前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动车前端.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57454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7.11 C N 1 0 2 5 7 4 5 4 9 A *CN102574549A* (21)申请号 201080039732.1 (22)申请日 2010.10.29 102009052110.0 2009.11.05 DE B62D 25/08(2006.01) B62D 29/00(2006.01) (71)申请人福罗西塑胶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地址德国柏林 申请人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72)发明人汤马斯迈利克 瓦桑特潘耐凯 乌尔里克黛翠克 汉斯-沃尔特魏尔 彦斯曼克 贝伦妮丝科唐 (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

2、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代理人戴建波 (54) 发明名称 机动车前端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机动车前端,其包括至少 一个基体(1)、以及至少一个第一热塑性塑胶件 (2)和一个第二热塑性塑胶件(3),该塑胶件(2、 3)通过注塑与基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同时不 同的塑胶件(2、3)之间又相互固定连接;其中,两 种塑胶件(2、3)是由不同的塑胶材料制备的,而 且在双注射工艺的过程中其在交汇处相互融合。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03.07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EP2010/066484 2010.10.29 (87)PC。

3、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1/054754 DE 2011.05.12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5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5 页 1/1页 2 1.一种机动车前端,其包括至少一个基体(1)、以及至少一个第一热塑性塑胶件(2)和 一个第二热塑性塑胶件(3),该塑胶件(2、3)通过注塑与所述基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同 时不同的塑胶件(2、3)之间又相互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的两种塑胶件(2、3)是由不同的塑 胶材料制备的,而且在双注射工艺的过程中其在交汇处相互融合。 2.如权利要。

4、求1所述的机动车前端,其中,所述塑胶件(2、3)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基体 (1)、特别是所述基体(1)的棱角形成形状配合的连接,使得该塑胶件至少能在一个方向、 优选是在塑胶件(2、3)的纵向方向上,在所述基体上移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前端,其中,两个不同的塑胶件(2、3)的融合是在其 交汇的共同型腔内发生的。 4.如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机动车前端,其中,所述的基体(1)是由金属或者高强度 的塑胶材料制备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车前端,其中,用于所述基体(1)的金属是钢、铝或镁、或者 这些金属与其它金属的合金。 6.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机动车前端,其中,作为塑胶件。

5、(2、3)的塑胶是选自于如 下一组的至少一种:聚酰胺、聚酯、聚丙烯或这些聚合物的混合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前端,其中,要加工的塑胶件(2、3)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添 加剂和/或加强剂的含量不同。 8.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机动车前端,其中,所使用的基体(1)是一种多部件的基 体,该基体的各个部件(4、5)是通过注塑而用塑胶件(2、3)相互连接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动车前端,其中,所述多部件的基体(1)包括垂直前端支架 (5)和连接支架(4)。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动车前端,其中,热塑性的塑胶件(2、3)具有矩形框架,所述 多部件的基体分设置在该框架的垂直侧面板上。 1。

6、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动车前端,其中,所述的垂直前端支架(5)设置在所述框 架之水平侧面板的中央,所述的连接支架(4)设置在所述框架之上部的水平侧面板的高度 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动车前端,其进一步包括侧边引导件(7),其中,所述的引 导件(7)是由第二热塑性塑胶件的材料制备的,而且该引导件通过双注射工艺与第一热塑 性塑胶件融合在一起。 13.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动车前端,其中,所有塑胶件的表面都连续设置有加 强筋。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574549 A 1/10页 3 机动车前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前端(或称车头),其包括至少一个基体(G。

7、rundkoerper)、 至少一个第一热塑性塑胶件和一个第二热塑性塑胶件,该第二塑胶件一方面通过注塑工艺 (Spritzguss)与基体固定连接,同时与另一个塑胶件相互连接;其中,两个塑胶件由不同 的塑胶材料形成,其采用双注射工艺(Bi-injectionsverfahren)注塑而成,并在相交处相 互融合。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了由塑胶-金属混合构建的机动车前端。 0003 EP 1 211 163 A2、EP 1 211 164 A2以及EP 1 213 207 A1均描述了一种前端, 其包括一个上部金属支架和一个下部金属支架,且二者通过塑胶件相互连接。 0004 FR。

8、 2 805 504 A1公开了一种具有减震器的汽车前端,其中可以放置一个金 属-塑胶组件。 0005 在之后研发的机动车前端中,在WO 02/36414 A1中是用来放置保险杆单位,或者 在DE 10 2004 030 794 A1是用来放置行人保护装置;此处其组件的形式也是金属-塑胶 复合结构。 0006 通过金属-塑胶混合工艺也可以实现其它功能件的整合,例如整合防撞箱 (Crash-Box),或者在EP 2 039 592 A1或EP 1 627 800 A2中安装一个在冲撞事故发生时 可变形的外框组件。 0007 现有技术中的机动车前端的缺点在于,为了实现不同的令人满意的功能,需要将 。

9、功能件与同一个塑胶件浇铸到前端上。在EP 1 211 164 A2中,同一个塑胶件用于上支架 与下支架之间的连接,同时也作为前灯或者发动机罩锁钩固定点的框架。尽管用于不同的 功能,但只用一个塑胶件。 0008 在WO 02/064343 A1中,通过多组分注塑工艺制备机动车的前端模块,其中,基体 由钢板做成,前灯支架(前灯架)由未增强的非晶体热塑性塑胶材料如聚碳酸脂-ABS混合 物制成,制冷模块支架由玻璃纤维增强的热塑材料如聚酰胺制成。 0009 多组分技术可以分为: 0010 双注射技术,也即在同一个型腔内同时或者不同时注射两种或者多种组分; 0011 Core-Back技术,也即通过取出隔。

10、离板得以使用用于第2组分的空腔,依次注射 两种或者多种组分; 0012 转换技术,也即在注射第2组分前通过预注射转换到第2型腔或者第2机器内; 0013 夹层(Sandwich)技术,也即依次注射每一层,形成具有壳/芯结构的层。 0014 WO 02/064343 A1中部件的缺点在于,如果要求加大或者加宽基体,就会与型腔相 分离。这样,就限制了在基体周围的范围内按照需求来安装塑胶组件。在现场没有基体的 情况下,也不能完成从一种塑胶组件到另一种塑胶组件的转换。因此,基体只能在相对较小 的负荷范围内扩展。这样也就不能最优化/最大化地节约重量。 说 明 书CN 102574549 A 2/10页 。

11、4 发明内容 001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动车前端,其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不需要删减功能 而能进一步减少重量,并可以保持相同的机械性能。 0016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如此实现:将基体的一个或者多个零件设计在一个注塑模具 中,通过双注射方式生产机动车前端,不同的塑胶零件一方面与基体连接,同时或另一方面 这些塑胶零件之间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在相同的型腔内同时注射不同的塑胶 材料,从而得到具有一种用于高负荷区的塑胶组件(或者可选择地塑胶-金属混合组件)、 以及一种用于低负荷或者非负荷功能区的由其它材料制成的塑胶组件的结构部件。 0017 本发明的机动车前端,其包括:至少一个优选由金属或。

12、者高强度的塑胶材料、更优 选由金属制成的基体、以及至少一个第一热塑性塑胶件和一个第二热塑性塑胶件,这些塑 胶件一方面通过注塑与基体表面固定连接,同时另一方面不同的塑胶件相互固定连接;其 中,该两种塑胶件由不同的塑胶材料构成,而且采用双注射工艺在相交处相互融合。 0018 将一个或者多个基体放置在一个多组件注塑模具中,注塑模具具有至少两种分开 溶化引导系统和至少一个型腔,随后在一个或多个型腔内同时注射不同的塑胶材料,其中, 至少一种塑胶材料与基体的表面牢牢连接,而且两种塑胶材料之间也形成相互紧密连接。 0019 需要说明的是,在任意一个组合中都包含了在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上述说明中所 提到的一般的。

13、或者在优选范围内所提到的定义和参数。 0020 例如,本发明的机动车前端可以如图1所示,不同的阴影区由不同的塑胶材料制 成,矩齿型则表示注射时的加强筋(肋)。这种机动车前端需要图3所显示的金属基体。在 图1中,基体上的筋和边缘是由不同的塑胶注射而成的。 0021 在一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机动车前端包括一个上部前端支架,该前 端支架又包括至少一个优选为金属制的基体。在另一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机 动车前端采用了多部件的基体,其中通过注塑方式将基体的各个零件与一热塑性塑胶件互 相连接起来。 0022 在一特别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机动车前端包括一个上部前端支架,其具有至 少两个与。

14、其垂直相连的车架纵梁,它们与制冷模块的放置空间一起在头部形成U型。 0023 在本发明特别优选的机动车前端中,在至少一个塑胶件与基体特别是与基体的棱 角之间形成形状配合的连接(环环相扣的连接),这样,塑胶件在基体上就实现了至少在一 个方向移动,特别是塑胶件的纵向方向。通过选择不同的塑胶材料,在注塑时就可以在基体 上形成应用于高负荷的区域,也可以形成应用于低负荷的区域。 0024 如图1所示,在另一特别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上部前端支架通过两个连接支 架在两个方向可以延长。 0025 在另一特别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另外通过一个下部前端支架来限制制冷模块 的放置空间,该下部前端支架与两个车架纵梁。

15、以及上部前端支架又一起形成了一个矩形机 动车前端。 0026 如图1所示,在另一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前端在车架纵 梁上另外安装了垂直前端支架4,用于固定安装凸缘(如图1所示每个带四孔的矩形)。 0027 如图3,最好配置金属制的安装凸缘,并如图1所示,与塑胶筋浇铸在一起。 说 明 书CN 102574549 A 3/10页 5 0028 在另一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注塑上相应的塑胶件,可以在本发明的机动 车前端上增加其它的功能件。 0029 根据本发明,其它的功能件主要是发动机罩锁钩、防撞箱、前灯架或者是分隔制冷 模块之放置空间的中柱。 0030 在另一优选的具体实施方。

16、式中,上部前端支架的连接支架是由筋状的加强结构形 成,其同时也是由注塑的塑胶形成(如图1所示)。 0031 在另一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车架纵梁和/或下部前端支架以及其它的功能连 接件和/或车架纵梁是通过筋状的注塑加强结构来进行加强(见图4中所示的本发明之前 端的后视图)。 0032 图5是从正面显示了图4中的机动车前端。 0033 在一特别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上部前端支架、连接支架、车架纵梁以及下部前 端支架都呈外罩状,这样,它们就可以放置塑胶制的筋结构。这种零件的构成请参考EP 0 370 342 A1。 0034 最适用于制备上述一个或多个基体的金属选自于钢、铝或者镁、或者是这些金属 。

17、与其它金属的合金。在一个替代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基体由高强度的塑胶材料制成,特别是 有机板材。有机板材用作结构部件可参阅DE 20 2006 019 341 A1。其制备方式则描述在 DE 10 2006 013 685A1或者DE 10 2004 060 009 A1等中。 0035 根据本发明,通过注塑工艺,将至少两种不同的塑胶材料在双注射工艺后,一方面 与基体牢牢连接,另一方面它们互相牢牢连接。双注射技术是本领域熟知的技术。例如,在 汽车制造领域采用双注射技术可参考WO 2006/003325 A1。 0036 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清楚起见,是以两个热塑性塑胶件为出发点进行说 明灯,。

18、但这不是排除性的,本发明可以包括多个塑胶件的组合。 0037 优选地,本发明的机动车前端在其双注射工艺过程中,两种塑胶在其相遇的相同 型腔内熔化。 0038 优选地,作为注塑的热塑性塑胶选择于如下一组:聚酰胺、聚脂、聚丙烯或者上述 聚合物的可能的混合物。 0039 本发明中,多种塑胶或者不同的塑胶材料的意思是指至少两种不同的塑胶材料, 其是上述材料中的不同的塑胶聚合物,或者是具有聚合物基但不同的填充剂含量和/或不 同的加强剂含量。 0040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替代方式中采用了多部件的基体,其中,通过注塑将基体的 各个零件用热塑性塑胶件相互连接起来,而且通过如此方式制备前端,使得其日后用于高 负。

19、荷的区域,与日后用于低负荷的区域,所具有的塑胶不同,其中,不同的塑胶固定连接在 一起。 0041 本发明中,不同的热塑性塑胶材料不仅仅在于其化学结构,也包括那些具有相同 的聚合物、但其填充剂含量或加强剂含量不同的塑胶。 0042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根据上述方式所设计的机动车前端,其 中,第一塑胶件的塑胶材料与第二塑胶件的塑胶材料的区别在于其填充剂和/加强剂的含 量不同。根据本发明,上述的每种聚合物都可以加入填充剂和/或加强剂。 0043 填充剂和/或加强剂优选为:滑石、云母、硅酸盐、石英、二氧化肽、硅灰石、高岭 说 明 书CN 102574549 A 4/10页 6 土、非晶。

20、硅酸、碳酸镁、泥灰、长石、硫酸钡、玻璃珠和/或在碳纤维和/或玻璃纤维基础上的 纤维状填充剂和/或加强剂。特别优选的是加入基于滑石、云母、硅酸盐、石英、二氧化肽、 硅灰石、高岭土、非晶硅酸、碳酸镁、泥灰、长石、硫酸钡和/或玻璃纤维的无机颗粒状填充 剂。特别优选的是加入基于滑石、硅灰石、高岭土和/或玻璃纤维的无机微粒填充剂,尤其 是玻璃纤维。 0044 在应用中,特别要求尺寸稳定性的各向异性以及高的尺寸热稳定性,优先选择无 机填充剂,特别是滑石、硅灰石或者高岭土。 0045 另外,也可以选择针状无机填充剂。根据本发明,针状无机填充剂可以理解为具有 明显清楚针状特性的无机填充剂。例如,针状硅灰石。优。

21、选地,无机物(矿物质)的长径比 (长度:直径)为21到351,更优选为31到191,特别优选位41到121。 根据本发明,针状矿物质的平均颗粒大小优选小于20m,特别是小于15m,更优选小于 10m(采用CILAS粒度仪测定)。 0046 也可以对填充剂和/或加强剂进行表面修饰,例如采用硅烷基的增附剂或增附剂 体系。但不一定必须进行预处理。特别是在使用玻璃纤维时,除硅烷外,还可以使用聚合物 分散体、成膜剂、支化剂(Verzweiger)和/或玻璃纤维加工助剂。 0047 根据本发明,一般来说,特别优选的玻璃纤维的纤维直径在7至18m之间,更优 选在9至15m之间,其可以是长玻璃纤维、或剪切的玻。

22、璃纤维、或碾压的玻璃纤维。纤维 可以用适当的润滑剂体系和硅烷基的增附剂或者增附剂体系进行处理。 0048 用于预处理的常用硅烷基的增附剂是硅烷化合物,优选是具有通式(I)的硅烷化 合物: 0049 (X-(CH 2 ) q ) k -Si-(O-C r H 2r+1 ) 4-k (I) 0050 其中, 0051 X代表NH 2 -、HO-或者 0052 q代表2至10之间的整数,优选是3至4之间的整数; 0053 r代表1至5之间的整数,优选是1至2之间的整数; 0054 k代表1至3之间的整数,优选是1。 0055 另外,优选的增附剂是选自于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胺基丁基-三甲氧基硅 烷。

2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氨基丁基-三乙氧基硅烷、以及取代基X包含环氧丙基的硅 烷。 0056 处理填充剂时,以要进行表面处理的无机填充剂的重量为基准,添加的硅烷化合 物为0.05至2,优选的是0.25至1.5,特别优选的是0.5至1。 0057 颗粒状填充剂可以有条件地通过型砂或者型体进行处理,其在型砂或者型体中比 原材料具有更小的d97值或者d50值。玻璃纤维可以有条件地通过型砂或者型体进行处理, 其在型砂或者型体中比原材料具有更短的长度。 0058 不同的塑胶材料可以含有0.001至70重量份、优选15至65重量份、特别优选30 至60或30-65重量份的单独填充剂或者与其它填充剂/加强。

24、剂的混合物。 0059 在每种情况下,在使用的塑胶中加入相同的聚合物而填充剂的数量是不同的;但 是,也可以在两种塑胶材料中加入不同的聚合物而填充剂的含量是相同的。 说 明 书CN 102574549 A 5/10页 7 0060 如果在两种不同的塑胶材料中加入相同的热塑性聚合物,这两种热塑性塑胶材料 的填充剂成份的差别为070至700重量份、优选为1565至6515重量份、更优 选为3060至6030重量份。 0061 如果使用不同的塑胶材料,作为热塑性聚合物优选选用PA-PBT组合和PA-PP组 合,其中,PA代表聚酰胺,PBT代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P代表聚乙烯。 0062 在一优选的具。

25、体实施方式中,要使用的热塑性塑胶材料包含至少一种增容剂,其 为一种通过物理变化而形成临界材料的材料成份,例如将聚丙烯结合至聚酰胺,或者相反。 例如,要使用的增容剂可参阅DE 4 206191 A1或者US 6 541 571 B1。 0063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聚酰胺是部分结晶的聚酰胺(PA),其可以由二胺和二羧酸和 /或具有至少5元环的内酰胺或者相应的氨基酸制成。作为分解物,所使用的脂族和/或芳 族二羧酸例如可以为己二酸、2,2,4-和2,4,4-三甲基己二酸、壬二酸、葵二酸、间苯二甲醛 酸、对苯二甲酸,所使用的脂族和/或芳族二胺例如可以为四甲烯二胺、己二胺、1,9-壬二 胺、2,2,4-和。

26、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异构二氨双环己基甲烷、二氨双环己基丙烷、双 氨甲基环己烷、苯二胺、苯二甲胺,所使用的氨基酸例如可以为氨基癸酸,以及相应的内酰 胺。由多个上述单体组成的共聚酰胺也包括在内。 0064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聚酰胺是由己内酰胺、特别是-己内酰胺和大部分以PA6和 PA66以及其它脂族和/或芳族聚酰胺或共聚酰胺为基础的化合物制成的,该化合物在其3 至11亚甲基的聚合链中有一聚酰胺基团。 0065 根据本发明,部分结晶的聚酰胺也可以与其它的聚酰胺和/或其它的聚合物混 合。 0066 聚酰胺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常规的添加剂,优选是脱模剂、稳定剂和/或流动辅助 剂,其可以在熔化过程。

27、中加入或者直接加入到表面。 0067 同样,根据本发明,优选的聚酯是芳族二羧酸与脂族或者芳族二羟基化合物所形 成的聚酯。 0068 优选聚酯中第一组是聚对苯二甲酸烷基二醇酯,特别与2至10个碳原子的醇所形 成的聚酯。 0069 这一类聚对苯二甲酸烷基二醇酯在文献中有介绍,其在主链中包含一个来源于芳 族二羧酸的芳族环。芳族环也可以被其它基团取代,优选被卤族特别是氯和溴所取代,或者 被C1-C4的烷基特别是甲基、乙基、异丙基、正丙基丁基以及正丁基、异丁基或者叔丁基所 取代。 0070 聚对苯二甲酸烷基二醇酯可以由芳族二羧酸、芳族二羧酸的酯或者其它形成酯的 衍生物与脂族二羟基化合物按已知的方法合成。。

28、 0071 优选的二羧酸是2,6-萘二羧酸、对苯二甲酸和间苯二甲醛酸或者其混合物。最多 30mol的芳族二羧酸优选是少于10mol的芳族二羧酸可以被脂族二羧酸或者环脂二 羧酸所替代,如被己二酸、壬二酸、葵二酸、月桂酸和环己二羧酸所替代。 0072 脂族二羟基化合物优选为2至6个碳原子的二醇,特别是1,2-乙二醇、1,3-丙二 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1,4-己二醇、1,4-环己二醇、1,4-环己二甲醇和新戊基二醇 或其混合物。 0073 特别优选的聚酯是聚对苯二甲酸烷基二醇酯,其由2至6个碳原子的烷基二醇 说 明 书CN 102574549 A 6/10页 8 制得,其中特别是聚对。

29、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 酯(PBT)或其混合物。更优选的是PET和/或PBT,其中优选包含最多1wt、更优选最多 0.75的1,6-己二醇单体和/或2-甲基-1,5-戊二醇单体。 0074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聚酯的粘度值一般情况在50至220的范围内,优选在8至 160(参照ISO1628,在0.5wt的苯酚/邻二氯苯混合物(重量比11)溶液中)。 0075 优选地,聚酯的羧基端基含量最多不超过100mval/kg,更优选不超过50mval/kg, 特别是不超过40mval/kg。例如,此类聚酯可以按照DE-A 44 01 055中的方法制备。一般 情况。

30、下,羧基端基含量可以通过滴定法(例如电位)测定。 0076 在添加聚酯混合物时,型砂中所含的聚酯混合物有不同于PBT的聚酯,如聚对苯 二甲酸乙二酯(PET)。 0077 另外,其优势在于,在聚对苯二甲酸烷基二醇酯如PBT的混合物中,可加入回收物 如PA回收物或者PET回收物(也称为废PET)。 0078 回收物一般可理解为: 0079 1)工业回收物:此处是指在缩聚作用中或者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废品,或 者在注塑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注塑品,在注塑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试产品,或者挤出板材 或膜材的挤出物或棱角料; 0080 2)使用回收物:此处是指收集或回收的由终端用户使用过后的塑胶制品,主要是。

31、 用来装矿泉水、软饮料和饮料的瓶子。 0081 上述两类回收物可以是研磨料,或者是颗粒材料。颗粒材料是将原始回收物首先 分类并清洗,再在挤出机中熔化、造粒。这样,就为接下来的加工步骤简化了其处理、流性化 和定量化。 0082 既可以使用颗粒状回收物,也可以使用研磨的回收物,但其最大长度为10mm,优选 小于8mm。 0083 由于在加工过程中聚酯会发生水解(通过残留的湿气),建议将回收物进行预干 燥。干燥后的残余湿气含量优选小于0.2,更优选小于0.05。 0084 其它优选使用的聚酯可以是由芳族二羧酸和芳族二羟基化合物形成的完全芳族 聚酯。 0085 芳族二羧酸可以是之前聚对苯二甲酸烷基二醇。

32、酯中所列举的化合物,优选使用由 5-100mol间苯二甲酸和0-95mol对苯二甲酸所形成的混合物,特别是由80对苯二甲 酸与20间苯二甲酸直至这两种酸等值配比所形成的混合物。 0086 芳族二羟基化合物优选具有通式(II): 0087 0088 其中, 0089 Z表示最多8个碳原子的烷基或环烷基、最多12个碳原子的芳基、羰基、磺酰基、氧 原子或者硫原子或化学键; 说 明 书CN 102574549 A 7/10页 9 0090 m的值是0至2。 0091 上述的化合物可以在其苯基基团上携带C 1 -C 6 的烷基或烷氧基以及氟、氯或溴等 取代基。 0092 该化合物的主构架可以是二羟基联苯。

33、基、二(羟基苯基)烷烃、二(羟基苯基)环 烷烃、二(羟基苯基)硫化物、二(羟基苯基)醚、二(羟基苯基)酮、二(羟基苯基)亚砜、 a,a-二(羟基苯基)二烷基苯、二(羟基苯基)砜、二(羟基苯)二甲苯、间苯二酚和对 苯二酚以及其核心被烃基取代或者其核心被卤化衍生物。 0093 其中,优选选用4,4-二羟基联苯、2,4-二-(4-羟基联苯)-2-甲基丁烷、a, a-二-(4-羟基联苯)-p-二异丙基苯、2,2-二-(3-甲基-4-羟基联苯)丙烷 和2,2-二-(3-氯-4-羟基联苯)丙烷、以及2,2-二-(4-羟基联苯)丙烷、2, 2-联苯酚、4,4-二羟基二苯砜和2,2-二(3,5-二甲基-4-羟。

34、基联苯)丙烷或者 其混合物。 0094 显然也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烷基二醇酯和完全芳族聚酯的混合物。一般来说, 这种混合物包含20-98wt的聚对苯二甲酸烷基二醇酯和2-80wt的完全芳族聚酯。 0095 显然也可以使用聚酯的嵌段共聚物如聚醚酯。此类产品在文献中都有介绍,如 US-A 3 651 014。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商品,如杜邦的 0096 根据本发明,作为聚酯优选使用的材料也是无卤聚碳酸酯。合适的无卤聚碳酸酯 例如是以通式(III)的联苯酚为基础的: 0097 0098 其中, 0099 Q为单键、C 1 -至C 8 -的烷基、C 1 -至C 3 -亚烷基、C 3 -至C 6 -亚环烷基。

35、、C 6 -至C 12 -芳 香基以及-O-、-S-或者-SO 2 -,而m则是0至2的整数。 0100 联苯酚中的苯基基团也可以具有取代基,例如C 1 -至C 6 -的烷基或者C 1 -至C 6 -的 烷氧基。 0101 例如,上述通式中优选的联苯酚是邻苯二酚、间苯二酚、4,4-二羟基联苯、2, 2-二-(4-羟基联苯)丙烷、2,4-二-(4-羟基联苯)-2-甲基丁烷、1,1-二-(4-羟基联 苯)-环己烷。特别优选的是2,2-二-(4-羟基联苯)丙烷和1,1-二-(4-羟基联苯)-环 己烷,以及1,1-二-(4-羟基联苯)-3,3,5-三甲基环己烷。 0102 均聚聚碳酸酯和共聚聚碳酸酯都。

36、是合适的,优选除了双酚A-均聚物之外的双酚A 的共聚聚碳酸酯。 0103 合适的聚碳酸酯可以用已知的方法进行链支化,而且以所用的联苯酚的总量计, 优选接入0.05至2.0mol的至少三官能基团的化合物,特别那些具有三个或以上酚基之 OH基团的化合物。 0104 特别适合的聚碳酸酯其相对粘度 re1 在1.10至1.50之间,特别是1.25至1.40之 间。相应的平均分子重量M w (重量平均值)在10000至200000g/mol之间,特别是在20000 至80000g/mol之间。 说 明 书CN 102574549 A 8/10页 10 0105 上述通式的联苯酚是已知的,或者可以按已知的。

37、方法制备。 0106 例如,采用相位界面技术,使联苯酚与碳酰氯反应来制备聚碳酸酯,或者采用均相 技术(所谓的吡啶技术),使联苯酚与碳酰氯反应来制备聚碳酸酯,其中,无论那种技术,都 可以采用已知的方法通过控制相应的已知链中止剂的数量而控制分子量(关于含有聚二 有机硅氧烷的聚碳酸酯见DE-OS 33 34 782)。 0107 例如,合适的链中止剂可以是苯酚、p-t-丁基苯酚,也可以是长链的烷基苯酚,如 DE-OS 28 42 005中的4-(1,3-四甲基丁基)苯酚、或者DE-A 35 06 472中的具有8至20 个碳原子之烷基取代基的单烷基苯酚或者二烷基苯酚,如p-壬基苯酚、3,5-二-t-。

38、丁基苯 酚、p-t-辛基苯酚、p-十二烷基苯酚、2-(3,5-二甲基庚基)苯酚和4-(3,5-二甲基庚基) 苯酚。 0108 在本发明中,无卤聚碳酸酯是指采用无卤的联苯酚、无卤的链中止剂以及无卤的 支化剂所制备的聚碳酸酯,其中,可皂化的氯,例如采用相位界面技术用碳酰氯制备聚碳酸 酯时所残留的氯,当其含量在ppm量级时,则在本发明中不认为是含卤的。在本发明中,这 种可皂化氯在ppm量级含量的聚碳酸酯,属于无卤的聚碳酸酯。 0109 其它的热塑性聚合物可以为非晶聚酯碳酸酯等,其中,在生产过程中,碳酰氯可被 芳族二羧酸单体如间苯二甲酸和/或对苯二甲酸单体所代替。其它细节请参考EP-A 0 711 8。

39、10。 0110 在EP-A 0 365 916中公开了其它适合的、用环烷基酯作为单体的共聚碳酸酯。 0111 另外,也可以用双酚TMC来代替双酚A。此类聚碳酸酯可从Bayer公司的商标 产品购得。 0112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生产一种机动车前端的方法,该种机动车前端具有至少 一个基体以及至少一个第一热塑性塑胶件和一个第二热塑性塑胶件;其中,第一和第二塑 胶件是由不同的塑胶材料制成的,该前端是通过注塑技术制成,而且该注塑技术是一种双 注射技术;通过这种注塑技术制成第一和第二热塑性塑胶件,并与基体的表面固定连接,同 时通过注塑使不同的塑胶材料在其交汇处相互融合,从而彼此牢固地连接起来。 01。

40、13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塑胶件中至少一种塑胶与基体形成形状配合的连 接。 0114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塑胶件中至少一种塑胶与基体的棱角形成形状配 合的连接,其至少可以在一个方向优选是塑胶件的纵向方向上,在基体上移动(移位)塑胶 件。 0115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两种不同的塑胶材料在同一个型腔内交汇融合。 0116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基体是由金属或者高强度的塑胶材料制成的。 0117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基体用的金属为钢、铝或镁、或者是这些金属与其 它金属的合金。 0118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对塑胶材料的选择至少是选自于如下一组中的一 种。

41、材料:聚酰胺、聚脂、聚丙烯或这些聚合物可能的混合物。 0119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式,要加工的塑胶材料的不同之处在于填充剂和/或 加强剂的含量。 0120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可以使用多部件的基体,其中,通过注塑工艺将基 说 明 书CN 102574549 A 10 9/10页 11 体的各个零件用其中一个热塑性塑胶件相互连接起来。 0121 再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根据以上技术所生产出来的机动车前端。 0122 下面借助附图,通过实施方式来详细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 方式。 附图说明 0123 图1显示的是用于本发明的机动车前端的构架结构,该机动车前端包括由4。

42、块钢 板制的基体(1)、具有30玻璃纤维的玻璃纤维加强的热塑性塑胶件(聚酰胺)(2)以及具 有60玻璃纤维的玻璃纤维加强的热塑性塑胶件(聚酰胺)(3); 0124 图2显示的是图1中所示机动车前端的双注射技术的注塑系统; 0125 图3显示的是图1和图2中所示机动车前端的基体,其多部件金属插件; 0126 图4是图1所示机动车前端的后视图,其标注了肋状的加强结构; 0127 图5是图1所示机动车前端的正视图,其没有显示不同的塑胶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128 图1显示的是用于本发明的机动车前端的构架结构,机动车前端包括基体1、用 30玻璃纤维加强的热塑性塑胶件(聚酰胺)2和用60玻璃纤维加强的。

43、热塑性塑胶件 (聚酰胺)3,而基体又包括钢板4和5。外罩状基体1优选由深锻钢板、铝板或者塑胶制成。 0129 图3详细显示了基体1。如图3所示,基体包含2个垂直的前端支架5,其具有将 其固定在机动车车身上的固定孔。另外,基体还包括两个连接支架4,其相对于图3中的画 面是向后弯曲的,其同样用于将前端固定到机动车车身上。 0130 垂直前端支架5的钢板和连接支架4的钢板位于框架的侧边,框架是由两个相互 融合的塑胶件2和3形成。图1中,框架是矩形的,同时也可以是任意的框架结构,例如梯 形结构。 0131 两个塑胶件2和3的硬度不同,这样可以更好地加强支架结构的各个分段。在图 1中,中间部分由塑胶件3。

44、构成,其比塑胶件2的玻璃纤维含量要高得多。由此特别加强了 中间部分。 0132 重要的是,在图1中基体1至少部分注塑了塑胶件2和/或3。另外,基体1的某 些部分(区段)通过由筋状的加强结构予以加强,图4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图4是从图1 的背面对结构进行了显示。加强筋结构提高了支架结构的稳定性。另外如图4所示,采用 塑胶件的所有支架结构部件也都采用加强筋结构。 0133 支架结构的区域6的塑胶件是镂空的,有利于通风。这样,尽管采用镂空,为了保 证支架结构的稳定性,镂空结构也采用了加强筋。 0134 另外,如图1所示,塑胶制的引导件7立于塑胶框架的侧面。例如,这些引导件用 于连接缓冲件(防撞件),。

45、或者作为车灯的支架。图1中的引导件也用高强度的塑胶3制 成,并与框架侧件的塑胶2融合。 0135 这样就可以得到前端的支架结构,为了简化起见,图5中所显示的前视图中没有 显示不同的塑胶材料。 0136 生产前端的技术可以采用图2中所显示的双注射技术的注塑系统。这种方法包括 说 明 书CN 102574549 A 11 10/10页 12 以下步骤: 0137 除用于塑胶组件A和B的空腔外,在注塑模具中放置形状配合的基体1;填充空腔 得到图1所显示的区域2和3。 0138 在关闭注塑模具后,在相邻的注塑单元中同时注射塑胶成分A和B的相应的塑胶 量。图2中用不同的箭头对此进行了简要的显示,黑色实心。

46、箭头和黑框白芯箭头表示了用 于不同塑胶材料的不同的通道。每一通道用于塑胶成分A或B中的一种; 0139 在注每一注塑单元的注塑压力的作用下,在热的通道分流器(岐管)中,塑胶A和 B的熔融物流向通向型腔(空腔)的冷分配器的热通道喷嘴。热通道喷嘴也可以直接与型 腔相连。重要的是,热通道利用的是针型喷嘴,以控制塑胶成分的剂量; 0140 注射过程结束后,通常塑胶熔融液通过保持压力作用到断面的密封点上。塑胶材 料在注塑模具温控系统的作用进一步冷却; 0141 根据模件的壁厚和大小,在大约25至50秒后,打开模具,就可以取出多组分注塑 工艺件。得到的就是图5所示的注塑件; 0142 根据产品的大小及重量,通常注塑周期是35至120秒,这样就通过双注射制备了 机动车前端。 说 明 书CN 102574549 A 12 1/5页 13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574549 A 13 2/5页 14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574549 A 14 3/5页 15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574549 A 15 4/5页 16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574549 A 16 5/5页 17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574549 A 1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