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脚轮的行李箱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脚轮的行李箱,尤其涉及带有可上下伸缩的把手的行李箱。本说明书所说的行李箱广泛包括手提皮箱和小型旅行箱等。
带脚轮和带可随意拉出把手的行李箱已经开发出来,并广泛使用。这种结构的行李箱,多属可带进机舱的类型。这种结构的行李箱,已公开于美国专利第4995487号说明书、日本特公平4-76686号公报、实开平57-179824号公报及实开昭63-131634号公报。这些公报刊载的行李箱,如同图1所示,在其底面一侧装有两个脚轮1,在脚轮1的反侧固定着短脚柱。把行李箱垂直立起时,脚轮1和脚柱2接触地面。在此情况下,由于不转动的脚柱2接触地面,行李箱以不移动的状态垂直地独自站立着。而且,为了能拉着行李箱移动,在行李箱上面安装着能拉出来的把手3。由于是在使行李箱处于倾斜的状态下拉着移动,所以将把手3安装在与脚轮1相同的一侧。
这种结构的行李箱,如同图1所示,可使之倾斜拉着把手3进行移动。当行李箱倾斜时,脚轮1接触地面,脚柱2离开地面。在此状态下拉着把手3时,脚轮1则转动,可轻松地移动行李箱。但是,可这样移动的行李箱,在如同机舱那种狭窄和拥挤的地方,有时不能使用脚轮1,如用脚轮1移动,行李箱的宽度过大而不能在机舱座位之间的狭窄通道和拥挤地地方随意移动。不能使用脚轮1时,则需要用手提起行李箱移动。用手提起移动时,为了不使宽度过大,可按图1箭头A所指方向移动。
带脚轮行李箱的结构,可使大而重的行李箱轻易地移动,因为行李箱即使沉重,也可用脚轮轻快地移动。本发明人为了消除这种缺欠,开发了图2所示那种结构的行李箱。这张图所示的行李箱,把脚轮21装在行李箱主体24的底面。脚轮21装在底面的四个角上,以使行李箱主体24能独自垂直站立。把手23的手握部分23A位于行李箱主体24的上方中央。这种结构的行李箱,不是如同图1所示那样将行李箱倾斜进行移动,而是使行李箱垂直站立,使之朝着图2箭头所示方向移动。朝箭头所示方向移动,可使宽度窄些进行移动。这样,便有在机舱内和拥挤地方能移动方便的特点。而且,四个脚轮21都用可向任何方向移动自如的脚轮,这样,行李箱就能垂直立着向任何方向移动。垂直站立的行李箱,其重量对把手23无影响。因此,即使行李箱很重,一推就能轻快地移动。
图2所示结构的行李箱的特点是:如同上述那样使用四个脚轮来轻快地移动,使用方便。不过,由于这种结构的行李箱是向水平方向推把手上端的手握部分使之移动,从而像图3点划线所示,由使行李箱主体24变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力量起作用。尤其几乎所有的行李箱都是将把手23的垂直杆23B抻高,向水平方向推手握部分进行移动。因此,要变为平行四边形的很大的弯曲矩形作用于行李箱主体24。而且,行李箱要在各式各样的路面行走,当在凸凹不平的路面上不能顺利行走时,就有更大的变形力作用于行李箱主体24。因此,行李箱主体24要有不变形为点划线所示的平行四边形的强度。
且说,为了能轻快地移动,使行李箱轻量化很重要。即使是带脚轮的行李箱,也有靠脚轮也不能移动的台阶部。靠脚轮不能移动时,就需要提起行李箱移动。为此,减轻行李箱重量,使之宜于提起是很重要的。然而,行李箱的重量轻了,牢固程度也就减弱了。例如,为使整个行李箱的重量减轻而用布和塑料薄板缝制,由于材料本身不够牢固,尤其没有足够使之不变形的牢固程度,就需要局部加固。这种结构的行李箱,为防止向水平方向推手握部分使之移动时行李箱主体变形为平行四边形,就需要用铁带把行李箱主体周围箍紧。而且,用硬质纸、塑料板或金属板制作行李箱时,要使用厚而结实的材料,以免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为此,对于在独自垂直站立的状态下被移动的行李箱,要减轻整体重量是很困难的。
而且,能独自站立、以脚轮移动的行李箱,要有一定的厚度,以使之稳定地独自站立。很薄的行李箱,即使在底部四个角固定脚轮,也不能稳定地独自站立,这是因为两侧的脚轮距离太近的缘故。不能稳定独自站立的行李箱,需要经常扶着把手以免倒下,用起来不方便。能独自站立的行李箱,即使手离开把手也能稳定地独自站立,用起来很方便。而且,用脚轮移动时,不需要防止它倒下,只向水平方向推手握部分就能轻易地移动。不过,这种结构的行李箱的缺点是,厚度加大,行李箱主体加深,因而向底部装进和取出物品都不方便,因为装在上面的物品会对其产生妨碍作用。
本发明为进一步解决这种缺点而开发的,本发明的重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行李箱,该行李箱可减轻行李箱主体重量,防止以脚轮移动时变形,并能方便地向里面装进和取出物品。
在根据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进一步的目的和特征将会变得更明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行李箱的构成如下。行李箱具备:行李箱主体4;行李箱主体4底面4A的四角安装着能使行李箱主体4在垂直独自站立的情况下移动的脚轮1;行李箱主体4安装着可向上提起自如的把手3。把手3的上端有手握部分3A,其两端与垂直杆3B相联结。直杆3B可从固定在行李箱主体4的导管11中自如地提起和插入,并通过导管11安装在行李箱主体4上。而且,手握部分3A安装在行李箱主体4上,它位于行李箱上面的中央或接近中央的位置,朝着行李箱主体4上面4C的长度方向。
并且,本发明的行李箱,以固定在行李箱主体4的隔断层9把行李箱主体4的内部分割成两面的隔离室10,同时,隔断层9的外周边的一部分乃至全部与行李箱主体4连接起来,以加固行李箱主体4,防止变形为平行四边形。而且,两面设有盖6,可使各个隔离室10能各自单独地开盖和合盖,并通过开合盖6分别向两个隔离室10装取物品。
具有这种结构的行李箱的特点是,整体重量减轻了,而且可防止用脚轮移动时变形。这是因为在行李箱主体内部固定了隔断层的缘故。固定于行李箱内部的隔断层,当推动把手手握部分时,能有效地防止行李箱主体变形为平形四边形。以隔断层有效地防止行李箱主体变形的行李箱,不需要把行李箱主体本身设计得极为牢固,可减轻重量。
而且,这种结构的行李箱,在用分割行李箱主体的隔断层将箱子内部分割成隔离室的同时,又设置使行李箱主体向两面开口的盖子。这样可将行李箱主体内部分割成两个隔离室,可分别向两个不同的隔离屋装取物品,使用方便。
隔断层最好用硬质板制成。通过鞍座可把导管固定在硬质隔断层的表面上。
隔断层也可以用两枚硬质板制成。这种隔断层可把导管固定在两枚硬质板中间。
而且,这种结构的行李箱,可用牢固的结构将把手连接在行李箱主体上。并且,可把联结把手的导管顺着隔断层设置,这样可防止导管在行李箱主体内部碍事,用起来方便。而且还有另外的特点,即由于固定在隔断层的导管也起到加固隔断层的作用,可以放心地把很重的物品放在隔断层上,装到行李箱主体里。
对附图简单说明如下:
图1是表示现有的带脚轮行李箱的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人以前开发的行李箱的透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行李箱变形状态的正视图。
图4是有关本发明实施例的行李箱的透视图。
图5是图4所示行李箱的垂直剖视图。
图6是图4所示行李箱的部分剖视侧视图。
图7是图4所示行李箱的水平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加固框架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将导管联结于隔离层的其他结构的水平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把导管联结于行李箱主体的具体结构例的垂直剖视图。
图11是有关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行李箱的透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行李箱的水平剖视图。
其中:1-脚轮; 2-脚柱; 3-把手:3A-手握部分; 3B-垂直杆;4-行李箱主体; 4A-底面;4B-垂直面; 4C-上面;5-车轮台架; 6-盖;7A-加固框架; 7B-硬质板内衬;7C-铁丝; 8-软质表面材料;9-隔断层; 9A-折弯片;9B-槽; 10-隔离室;11-导管; 12-铆钉;13-拉锁; 14-拉锁;15-口袋; 16-鞍座;17-铆钉; 18-手握空隙;19-凹部; 20-合叶;21-角孔; 22-固定器;22A-筒部分; 22B-凸缘部。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4至图7所示行李箱在行李箱主体44的底面上固定着车轮台架45,在车轮架45的四角固定着脚轮41。而且,在行李箱主体44上安装着可垂直提起的把手43。
行李箱主体44由底面44A、联结于底面44A两端的两侧垂直面44B及将垂直面44B上端联结起来的上面44C组成。行李箱主体44由底面44A、垂直面44B及上面44C形成纵向长的长方形,并使两面开口。
行李箱有可带入飞机机舱内的机舱型和旅行用的大型两种。机舱型的行李箱,包括脚轮在内的整个尺寸要比规定可带入机舱内的最大尺寸要小些。目前可以带入机舱的最大尺寸,规定不超过50×35×20厘米。因此,机舱型的整个外形要比这个尺寸小些。
而且,为了使行李箱能装进相当多的物品并能独自站立地用脚轮行走,以厚度10厘米以上,横向尺寸即上面和底面长度20厘米为宜。行李箱最好使底面尺寸为10×20厘米以上,以便能稳定并能垂直站立移动。能多装物品的机舱用大型行李箱,规定厚度20厘米,宽度35厘米。机舱用较小型行李箱,规定厚度15厘米,宽度25-30厘米。机舱用行李箱的高度,规定包括脚轮在内为50厘米以下。小型行李箱,规定其主体及盖的高度为30-35厘米。非机舱用旅行大型行李箱规定:底面的大小为宽20-40厘米,长度是宽度的1.5-3倍,高度为40-60厘米。
如图7的放大剖视图所示,行李箱主体44的里面安装有方形加固框架47A,在这个加固框架47A的表面粘着硬质板内衬47B和贴在外表的软质材料48。
如图8剖视图所示,加固框架47A是这样形成的,即,向硬质聚氯乙烯树脂和聚乙烯等硬质板里插进一些铁丝47C进行加固,并沿着行李箱主体44的里面折弯成框架形状。此图的加固框架47A,在硬质塑料板上设置沿纵向伸长的方形421。把铁丝47C插进长方形孔421里,以铁丝47C牢固地加固硬质塑料板。铁丝47C的直径是2-4毫米。这种结构的加固框架47A有重量轻而坚固的特点。不过,加固框架也可使用铝或薄铁板。
硬板内衬47B,是厚纸及薄而坚硬的塑料板。硬板内衬47B可用同样材料,也可以把不同材料多层重叠起来使用。图所示的行李箱,把加固框架47A和硬板内衬47B作为各自不同的部件,但也可以把这两个部件构成一个整体结构。而且,图7所示行李箱,也可以省去加固框架。
软质表面材料48,是布和塑料薄板。图中所示行李箱主体44,在软质表面材料48的外侧中央,钉缝着带状天然皮革或合成革制成的装饰材料。
而且,如图5和图6剖视图所示,在由底面44A和垂直面44B及上面44C构成的行李箱主体44内部,用隔断层49分割成位于两面的两个隔离室410。隔断层49在将行李箱44内部分割成位于两面的隔离室410的同时,也从内侧加固了由底面44A和垂直面44B及上面44C构成的行李箱主体44,从而固定了导管411。
隔断层49用的是ABS树脂塑料制的硬质板。隔断层49的外形与底面44A和垂直面44B及上面44C的内侧形状几乎相同,这是为了与行李箱44内侧联结起来进行加固的缘故。用ABS树脂硬质板制成的隔断层49,特点是重量轻并且坚固。不过,本发明的行李箱不将隔断层的材质限定为ABS树脂。隔断层也可以用由聚氯乙烯树脂、尼龙、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及环氧树脂等成形为板状的构件。而且,隔断层也可以用透明塑料。内部安装透明隔断层的行李箱的特点是,可从隔断层背面确认对面隔离室收藏的物品。而且,隔断层的材料也可用铝或铁等金属板代替。由于塑料板和金属板制作的隔离层有足够的强度,可以在其局部钻多数贯穿孔来减轻重量。
并且,隔离层也可用布、塑料薄板及无纺布等牢固的薄板形成。薄板材料有足够的拉伸强度,而且几乎不伸长。如果隔离层的薄板伸长,行李箱主体将会变形。薄板制成的隔离层把行李箱主体的内侧联结成对角线形状,就能防止行李箱主体向图3点划线所示方向变形。薄板形状的隔离层不能直接把导管连接起来,因此要把加固框架固定在行李箱主体里面,再把导管联结在这个加固框架上。
图7示出把硬质板构成的隔离层49联结在行李箱主体44的垂直面44B上的结构。把此隔离层49的两侧折变成L状,然后把折弯片49A固定在行李箱主体44的背面。硬质板制的隔离层也可以不设折弯片,而以板状通过L形固定器固定在行李箱主体的背面。L形固定器的一片联结在隔离层上,另一片联结在行李箱主体背面。并且,以粘接或钉缝的方法把硬质框架固定在薄板隔离层周围,并用固定器把这个硬质框架联结在行李箱主体上。
隔离层49的折弯片49A或L形固定器,用穿通行李箱主体44的铆钉412或螺钉固定起来。固定隔离层49的铆钉412或螺钉把隔离层49或L固定器与硬板贴衬47B、软质表面材料48及装饰材料夹住,以便将隔离层49、硬板内衬47B、软质表面材料48及装饰材料固定住。隔离层49至少把两侧的上部和下部形成对角线地固定在行李箱主体44的垂直面44B上。并且,隔离层也可以把上缘固定在行李箱主体的上面,把下缘固定在底面上。固定在垂直面、上面及底面的隔离层更牢固地加固了行李箱主体。
如图6和图7剖视图所示,为了在行李箱主体44里设置容积大致相同的隔离室410,而把隔离层49固定在行李箱主体44的中央或接近中央的位置上。不过,没有必要使两侧的隔离室410的容积即深度完全一样。图6和图7所示行李箱,一面的隔离室410比另一面的隔离室410略微深些。
而且,图4所示行李箱在两面设置盖46,该盖46可分别开闭设置在行李箱主体44的两个隔离室410。为了使行李箱主体44整个打开,把盖46下端能弯曲地联结在行李箱主体44上,并用拉锁413把盖的两个侧边和上边与行李箱主体44的垂直面44B和上面44C的开口边联结起来。图上所示的盖46在表面设置有开口处带拉锁414的口袋415。在盖的背面也可以设置口袋。
把手43是把水平手握部分43A联结在两根垂直杆43B的上端而形成的,从而它的整个形状是形。两根垂直杆43B通过两根导管411安装在行李箱主体44上,能向上下推入拉出。导管411固定在行李箱主体44的隔离层49上。导管411是筒形,可通过滑动将垂直杆43B在其中拉出和推入。
导管411固定在处于行李箱主体44大致中央的隔离层49的表面上,从而把插进其中的垂直杆43B上端的手握部分43A安装在行李箱上面大致中央处。如图5和图7剖视图所示,导管411通过鞍座416或者用粘接剂(没有图示)固定在隔离层49的表面上。鞍座416通过铆钉417或粘接剂固定在隔离层49上。
如图9所示,导管也可以用两枚隔离层99夹住,联结在行李箱主体94上。此图所示隔离层99在塑料板或金属板等硬质板上设有可将导管911镶入的槽99B。作为隔离层99的两枚硬质板把导管911镶入槽99B中,再用铆钉917或螺钉加以固定,将导管911垂直固定起来。这种结构的隔离层99的特点是,可将导管911牢固地不会移动地加以固定。另外,虽然未作图示,导管也可以固定在行李箱主体的底面。固定在底面的导管,能更牢固地联结在行李箱主体上。
用脚轮41移动行李箱时,如图5点划线所示,可从行李箱里拉出把手43。不用脚轮41移动行李箱时,可将把手43推进行李箱中。如图5实线所示,在把手43被插进行李箱主体44的情况下,手握部分43A与行李箱主体44上面44C之间有手握空隙418。图中所示行李箱,在上面44C处设有凹部419,在把手43插进行李箱主体44的情况下,手握处43A与行李箱主体44上面44C之间有手握空隙418。
把手43从行李箱主体44拉出的位置和插进的位置,均可用制动器(不图示)卡住。将把手43停留在拉出的位置上,是为了推着手握部分43A用脚轮41移动行李箱,或扶着手握部分43A把行李箱当着手杖来休憩。这样使用时,用制动器将插入行李箱的把手43卡住。当握着把手43的手握部分43A提起行李箱搬运时,就将把手43推入行李箱中并卡住。
垂直杆43B总长度的设计是:在将把手43提到最高的情况下,从脚轮41的下端至手握部分43A的高度约为80厘米。不过,从脚轮41下端至手握部分43A的高度可以改变为60-100厘米之间。如果将手握部分43A的高度定为约80厘米,可最轻松地推动行李箱。联结在垂直杆43B上端的手握部分43A,是在行李箱上面44C顺着长度方向延长而形成的。把两根垂直杆43B提到相同的高度,手握部分43A则可保持水平状态。
图10例示的行李箱,不是把导管联结在隔离层而是联结在行李箱主体上。此图所示的行李箱,是把加固框架107A固定在行李箱主体104的里面。加固框架107A可用与图7所示行李箱同样的结构。如同图6剖视图所示行李箱一样,此图所示行李箱是把不易抻长的薄板制作的隔离层109安装在行李箱主体104的内部,将行李箱主体104里面分割成两个隔离室1010。把隔离层109的周边联结在加固框架107A上,以防止加固框架107A变形成平行四边形。把隔离层109挟在加固框架107A与硬质板内衬107B之间,并联结在加固框架107A上,或者用安装固定器联结在加固框架107A上。安装固定器的剖视形状为L形,把隔离层钉缝或粘接在安装固定器的一个片上,把另一片用螺钉或粘接等方法固定在加固框架的背面,使隔离层联结在加固框架上。
把手103的导管1011不是穿通上侧的加固框架107A和下侧的加固框架107A,而是通过固定器1022联结在加固框架107A上。固定器1022是用塑料制作的,其凸缘1022B与导管1011插入的筒部分1022A形成一体。这种结构的固定器1022,把导管1011插入筒部分1022A,把凸缘部1022B用螺钉或粘接等方法固定在加固框架107A的背面,从而把导管1011固定在行李箱主体104上。
而且,行李箱的脚轮41安装在行李箱主体44底面的四个角上。脚轮41固定在车轮架45上。车轮架45固定在行李箱主体44的底面。车轮架45的大小大致与行李箱主体44底面相等,并用螺钉或铆钉固定在行李箱主体44底面44A上。不过,车轮架也可以分成两片,以减轻整体的重量。为了使车轮架45有足够强度,用的是铝等金属板。铝制的车轮架45,厚度最好是2-5毫米,尤其希望是3-4毫米。为了减轻车轮架的重量,也可以在其局部钻些贯穿孔。
车轮架45上固定着脚轮41。脚轮41位于行李箱主体44底面44A的四个角上,并固定在车轮架45上。脚轮41用的是可以任意摆动的脚轮,通称为“万向车轮”。不过,四个脚轮也可不都是摆动式的,装在行李箱主体一侧的两个脚轮是摆动式的,而另外两个脚轮可以不是摆动式的。脚轮41用螺钉或铆钉固定在车轮架45的下面。
本发明的行李箱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如图11和图12所示,行李箱主体也可以是通过合叶1120将可以开合的盖116联结起来的结构。这种行李箱的行李箱主体114和盖116是以有足够强度的硬质材料,例如将纤维质物质用粘合剂硬化结合成板状的材料、在有耐水性的硬纸表面涂上涂料的材料及硬质塑料或铝等金属制成的。行李箱主体114和盖116的强度和厚度的设计是,即使装进相当沉重的物品也不变形。
此图所示的行李箱,如图12剖视图所示,将硬质板的隔离层19固定于行李箱主体114的内部,将行李箱内部分割成两个隔离室1110。隔离层119的两侧折弯片119A固定在行李箱主体114上。并且,这种行李箱通过鞍座1116把导管1111固定在隔离层119上,并将把手113的垂直杆113B插入导管1111。而且,这种行李箱在行李箱主体114底面的四个角上固定着脚轮111。这种结构的行李箱的特点是,由两个盖116和硬质板制的隔离层119这三个部件加固了行李箱主体114,因此它的结构极为坚固。
由于本发明在不离开其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施,所以上述实施例仅作说明用,不对发明范围进行限定。由于限定本发明范围的是附在后面的权利要求而不是前面的说明,所以所有的变动只要落在该权利要求的范围或等同于该权利要求的范围,都将被认为包含于该权利要求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