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装置.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434140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91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10136360.X

申请日:

2006.10.17

公开号:

CN1951249A

公开日:

2007.04.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44B11/25(2006.01)

主分类号:

A44B11/25

申请人: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发明人:

室町哲史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05.10.19 JP 2005-30455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党晓林;徐敏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扣装置。该带扣装置设有:锁定板,该锁定板与插入装置主体中的舌状板接合并将该舌状板保持在该装置主体内;以及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与锁定板接合并防止锁定板运动到释放位置,并且该锁定构件具有主体部分以及在装置主体内支撑该主体部分的轴。锁定构件的主体部分由烧结金属形成,而轴由金属形成并一体压配到该主体部分中。可确保接收主体部分的载荷的所述轴的强度,同时能实现主体部分的小型化以及确保重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带扣装置,该带扣装置包括:
锁定板,该锁定板被设置成可在接合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接合位置处,所述锁定板与插入该装置的主体中的舌状板接合并将该舌状板保持在该装置的所述主体内,在所述释放位置处,该锁定板已释放对所述舌状板的保持;以及
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具有:
主体部分,该主体部分被设置成能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摆动,在所述锁定位置处,所述主体部分与定位在所述接合位置处的所述锁定板接合并防止该锁定板朝向所述释放位置运动,在所述解锁位置处,所述主体部分已释放对所述锁定板的运动的防止;以及
轴,该轴在该装置的所述主体处支撑所述主体部分,其中
所述主体部分由烧结金属形成,而所述轴由金属形成并一体压配到该主体部分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带扣装置还包括:
释放钮,该释放钮被设置在该装置的所述主体处,并在通过按压而操作该释放钮时使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朝所述解锁位置摆动;
锁定弹簧,该锁定弹簧设在所述释放钮和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之间,并朝所述锁定位置推动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以及
保持件,该保持件由树脂形成,并设置在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锁定弹簧之间,且与该锁定弹簧的一端接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包括不锈钢。

4、
  一种带扣装置,该带扣装置包括:
锁定板,该锁定板被设置成可在接合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接合位置处,所述锁定板与插入该装置的主体中的舌状板接合并将该舌状板保持在该装置的所述主体内,在所述释放位置处,该锁定板已释放对所述舌状板的保持;以及
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具有:
主体部分,该主体部分被设置成能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摆动,在所述锁定位置处,所述主体部分与定位在所述接合位置处的所述锁定板接合并防止该锁定板朝向所述释放位置运动,在所述解锁位置处,所述主体部分已释放对所述锁定板的运动的防止;以及
轴,该轴在该装置的所述主体处支撑所述主体部分,其中
所述主体部分由烧结金属形成。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由金属形成并一体压配到所述主体部分中。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包括不锈钢。

7、
  一种带扣装置,该带扣装置包括:
锁定板,该锁定板被设置成可在接合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接合位置处,所述锁定板与插入该装置的主体中的舌状板接合并将该舌状板保持在该装置的所述主体内,在所述释放位置处,该锁定板已释放对所述舌状板的保持;
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具有:
主体部分,该主体部分被设置成能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摆动,在所述锁定位置,所述主体部分与定位在所述接合位置处的所述锁定板接合并防止该锁定板朝向所述释放位置运动,在所述解锁位置处,所述主体部分已释放对所述锁定板的运动的防止;以及
轴,该轴在该装置的所述主体处支撑所述主体部分;
释放钮,该释放钮设置在该装置的所述主体处,并在通过按压而操作该释放钮时使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朝向所述解锁位置摆动;
锁定弹簧,该锁定弹簧设在所述释放钮和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之间,并朝向所述锁定位置推动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以及
保持件,该保持件由树脂形成,并设置在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锁定弹簧之间,并与该锁定弹簧的一端接合。

说明书

带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扣装置,该带扣装置构成车辆座椅安全带装置,并保持连接到织带上的舌状板。
背景技术
当前公知的带扣装置例如包括这样的带扣装置,该带扣装置设有:锁定板,该锁定板被可转动地支撑在装置主体处,并通过接近和接合被插入到该装置主体中的舌状板而将该舌状板保持在装置主体处;以及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在上述接合状态下与锁定板接合并防止该锁定板与舌状板分开(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03-125811)。
在这种带扣装置中,当通过按压来操作安装在装置主体处的释放钮时,锁定构件摆动,从而允许锁定板与舌状板分开,并因此释放对舌状板的保持。
顺便提及,在与上述类似的带扣装置中,通过用铆钉将两个通过压力加工而形成的部件(主体部分和平衡块)固定在一起而制造锁定构件,并通过由形成为从一个压力加工部件(主体部分)伸出的主轴部件将该锁定构件支撑在装置主体处,该锁定构件可围绕该主轴部件摆动。另外,在这种锁定构件中,所述两个压力加工部件设有特定的重量,从而实现所谓的“平衡效应”。
然而,在要求带扣装置小型化的同时,锁定构件的宽度尺寸的限制使得难以确保锁定构件的重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以上因素,并旨在获得一种带扣装置,该带扣装置可确保所需强度,并可实现锁定构件的小型化以及确保重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带扣装置包括:锁定板,该锁定板被设置成可在接合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接合位置处,所述锁定板与被插入到该装置的主体中的舌状板接合并将该舌状板保持在该装置的所述主体内,在所述释放位置处,该锁定板已释放对所述舌状板的保持;以及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具有主体部分和轴,所述主体部分被设置成能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摆动,在所述锁定位置处,所述主体部分与定位在所述接合位置处的所述锁定板接合并防止该锁定板朝所述释放位置运动,在所述解锁位置处,所述主体部分已释放对所述锁定板的运动的防止,所述轴在该装置的所述主体处支撑所述主体部分,该主体部分由烧结金属形成,且该轴由金属形成并一体压配到该主体部分中。
在以上方面的带扣装置中,当将所述舌状板插入所述装置主体中时,所述锁定板朝所述接合位置运动并与所述舌状板接合,从而使该舌状板保持在所述装置主体中。此外,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朝锁定位置摆动,与所述锁定板接合并防止该锁定板朝所述释放位置运动。因此,实现了所述舌状板相对于本带扣装置的连接状态。
另一方面,在以上方面的带扣装置中,当操作设在所述装置主体处的释放钮时,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朝所述解锁位置摆动,从而使该锁定构件释放对于所述锁定板运动的防止。结果,所述锁定板运动到所述释放位置,从而使所述锁定板释放对所述舌状板的保持。
在本带扣装置中,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由烧结金属形成,并且在所述装置主体处支撑所述主体部分的所述轴由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形成,并一体压配到所述主体部分内。因此,可确保所述轴(所述主体部分的载荷作用在该轴上)的强度,并且还可实现所述主体部分的小型化以及确保重量。
在根据以上第一方面的带扣装置中,还可设置:释放钮,该释放钮设置在该装置的所述主体处,并在通过按压操作该释放钮时使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朝所述解锁位置摆动;锁定弹簧,该锁定弹簧设在所述释放钮和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之间,并朝所述锁定位置推动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以及保持件,该保持件由树脂形成,该保持件设置在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锁定弹簧之间,并与该锁定弹簧的一端接合。
在上述结构中,设在所述释放钮和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之间的所述锁定弹簧朝所述锁定位置推动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所述锁定弹簧的一端与一保持件接合,该保持件由树脂形成并设在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锁定弹簧之间。因此,即使所述锁定弹簧的所述一端和所述保持件在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分摆动时彼此摩擦,也可防止所述锁定弹簧磨损,从而提高该锁定弹簧的耐用性。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带扣装置中,确保了所需强度,并且还能实现锁定构件的小型化以及确保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带扣装置的锁定构件、保持件和锁定弹簧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带扣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带扣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带扣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4中,以分解立体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带扣装置10的结构。此外,在图3中以剖视图示出了带扣装置10的结构。
如图3所示,带扣装置10设有壳体12。壳体12形成为在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具有开口的箱形柱体,且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处的开口为舌件插入口14,而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处的开口为锚件插入口16。另外,构成装置主体的带扣主体18容纳在壳体12的内侧。
带扣主体18具有:底板部20,该底板部20沿壳体12的长度方向形成为扁平长板形状;以及一对侧壁部22,它们沿底板部20的宽度方向从两侧朝向沿该底板部20的板厚方向的一侧(沿箭头C的方向侧)一体延伸,因而该带扣主体整体上形成有顶部敞开的箱形截面。在带扣主体18处,从壳体12的舌件口14插入的舌状板24的插入板部26从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沿箭头B的方向侧)插在所述对侧壁部22之间。
另外,从壳体12的锚件口16插入的锚板28的前边缘部叠放在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沿箭头A的方向侧)处,并且底板部20和锚板28通过穿过该底板部20和该锚板28的铆钉30连接在一起并固定。锚板28的锚端侧在车辆的座椅侧固定在车身处(在图中省略了车身和车辆座椅),带扣装置10就这样连接到车辆上。
此外,在所述对侧壁部22之间设有弹射件(ejector)32。弹射件32的一部分与形成在底板部20处的大致矩形的通孔34接合。通孔34形成为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较长,并且弹射件32能沿通孔34在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预定范围内滑动。
在沿通孔3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沿箭头A的方向侧)的内周部处突出形成有接合突起36,该接合突起与弹射件弹簧38(其为螺旋压缩弹簧)的一端接合。弹射件弹簧38的另一端与弹射件32接合,从而通过弹射件弹簧38的推动力朝向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沿箭头B的方向侧)推动弹射件32。
当被插在所述对侧壁部22之间的舌状板24的插入板部26推动时(图2中所示的状态),弹射件32抵抗弹射件弹簧38的推动力而朝着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滑动。
另一方面,本带扣装置10设有锁定板40。锁定板40设有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形成为长板形的基部42。在基部42的锚端(在沿箭头A的方向侧的端部)处形成有朝着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伸出的一对支撑部44。所述对支撑部44穿过形成在带扣主体18的相应侧壁部22处的支撑孔46,且锁定板40由该对侧壁部22支撑,从而绕所述对支撑部44(支撑孔46)转动到预定角。
此外,在基部42的锚端侧,一对臂部48沿宽度方向从两边缘朝底板部20侧(沿箭头D的方向侧)延伸。该对臂部48形成为使得相应的前端侧定位在弹射件32的滑动轨迹上方,并且当弹射件32朝着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箭头A的方向侧)滑动时,所述对臂部48被推向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且基部42(锁定板40)朝底板部20侧(箭头D方向侧;接合位置)转动。
接合片50从基部42的前边缘(在箭头B方向侧的边缘部)朝着沿基部42的板厚方向的一侧(底板部侧;箭头D方向侧)延伸。接合片50形成为其前缘侧(箭头D方向侧)朝着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所述一端侧(箭头B方向侧)略微倾斜。另外,接合片50的前缘部与形成在底板部20处的通孔34相对应,并且当锁定板40朝底板部20侧(接合位置)转动时,接合片50穿过通孔34以及插在所述一对侧壁部22之间的插入板部26中的接合孔26A,从而限制舌状板24的移除(支撑舌状板24)(图2中所示的状态)。
在沿弹射件32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箭头C方向侧)的表面处形成有安装部32A,该安装部32A与锁定板40的接合片50相对应。在舌状板24没有插在所述对侧壁部22之间的状态下,即在弹射件32被弹射件弹簧38的推动力支撑在沿通孔3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箭头B方向侧)的状态下,安装部32A与接合片50的前缘部相干涉,从而限制锁定板40朝底板部20侧(接合位置)转动(将锁定板40支撑在释放位置)(图3所示的状态)。
此外,在沿接合片5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一对接触片52,该对接触片52从基部42的前边缘朝着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所述一端侧(箭头B方向侧)延伸。该对接触片52对应于锁定构件54。
锁定构件54通过所述对接触片52设在底板部20的相对侧,并如图1所示设有主体部分56。主体部分56为用粉末冶金方法制造成的烧结金属,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柱体形状,其长度方向沿与所述一对侧壁部22相对的方向。
另外,锁定构件54设有轴58,该轴58沿主体部分56的长度方向穿过该主体部分56的上边缘部(在箭头C方向侧的边缘部)。轴58形成为具有大致矩形截面(双D切口形状)的杆形,并由金属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为不锈钢)制成。轴58被设置成一体压配到形成于主体56的上边缘部并具有大致矩形截面(双D切口形状)的压配孔59内。轴58沿轴向的相应端部从沿主体5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伸出,并穿过形成在所述对侧壁部22处的接合孔60,从而使得主体56被支撑在所述对侧壁部22处,从而该主体56可与轴58一体摆动。
在主体部分56的上边缘侧(底板部的相对侧;箭头C方向侧)处一体地形成有大致板状的加压部62,该加压部62朝与底板部20相对的一侧(箭头C方向侧)延伸。加压部62与下述释放钮70相对应。
另外,在主体部分56的下边缘侧(底板部20侧;箭头D方向侧)形成有锁定表面56A,该锁定表面56A形成为与轴58同心的圆弧形。在锁定板40设置在接合位置而锁定构件54设置在锁定位置的状态(图2中所示的状态)下,锁定表面56A接触抵靠锁定板40的接触片52的上表面(箭头C方向侧的表面)。
此外,在沿主体部分56的厚度方向的一个边缘侧(箭头A方向侧)形成有接触表面56B。在锁定板40设置在释放位置,而锁定构件54设置在解锁位置的状态(图3所示的状态)下,接触表面56B接触抵靠锁定板40的接触片52的前边缘。
另外,如图1所示,在沿主体部分56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箭头B方向侧)安装有保持件64。保持件64由树脂材料形成并设有基部65。基部65沿主体部分56的长度方向纵向形成,并插入在主体部分56处形成的安装槽67内。
一对闩锁部69从沿基部65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朝着沿主体部分56的宽度方向的一个边缘侧(箭头A方向侧)延伸。爪部71形成为从所述对闩锁部69的相应前端朝内侧(主体部分56侧)延伸,并且爪部71插入形成在沿主体部分56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的闩锁孔73内(闩锁部69和爪部71以所谓的“搭扣配合”方式构成)。这样,保持件64就被安装在主体部分56处。
在沿基部6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处形成有弹簧保持部75,该弹簧保持部75朝与主体部分56相对的一侧(箭头B方向侧)延伸。弹簧保持部75对应于下述的锁定弹簧86。
另一方面,本带扣装置10设有设在沿带扣主体18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释放钮70。释放钮70具有通过乘客按压而操作的操作部72,并且该操作部72形成为朝着沿带扣主体1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箭头A方向侧)开口的箱形。
一对臂部74从沿操作部7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朝着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箭头A方向侧)延伸。在该对臂部74的相应末端处形成有伸出部76,该伸出部76分别朝底板部20侧(箭头D方向侧)延伸。在所述对伸出部76的相应末端处形成有爪部78,爪部78分别朝相应侧壁部22侧(内侧)伸出,并且爪部78插入分别形成在所述对侧壁部22中的长孔80内。每个长孔80均沿舌状板24的插入方向(箭头A方向)纵向形成,并且每个爪部78均能够根据长孔80的内周部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在预定范围内运动。这样,释放钮70的运动方向(操作方向)被长孔80限制到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上。
另外,沿与所述对臂部74相对的方向以大致杆状纵向形成的连接部82横跨所述对臂部74的相应末端之间桥接,从而使得所述对臂部74的相应末端通过连接部82连接。
此外,在释放钮70处,在操作部72的上端侧(箭头C方向侧)形成有按压部84,该按压部84朝着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箭头A方向侧)伸出。按压部84被布置成面对上述锁定构件54的加压部62,并且当通过按压操作该释放钮70时,加压部62被推压部84推向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箭头A方向侧),而锁定构件54的主体部分56绕轴58朝着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所述一端侧(箭头B方向侧;解锁位置)摆动。
另外,在释放钮70的操作部72与锁定构件54之间设有锁定弹簧86(其为螺旋压缩弹簧)。上述保持件64设在锁定弹簧86的一端与锁定构件54之间,且保持件64的弹簧保持部75与锁定弹簧86的所述一端接合。锁定弹簧86的另一端被按压而接触抵靠释放钮70的操作部72的下壁部,锁定构件54通过保持件64而被锁定弹簧86的推动力推向锁定位置(箭头A方向侧;与释放钮70相对的一侧)。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机理。
在如上述构造的带扣装置中,当从图3所示的非连接状态从舌件插入口14将舌状板24的插入板部26插入壳体12中时,插入板部26的前端接触抵靠并推动弹射件32的端部,致使弹射件32抵抗弹射件弹簧38的推动力而滑动到沿通孔3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箭头A方向侧),如图2所示。
当弹射件32朝着沿通孔34的长度方向的所述一端侧滑动预定量时,弹射件32的安装部32A和锁定板40的接合片50被从相对状态释放,并且弹射件32推动锁定板40的所述对臂部48,从而使锁定板40朝底板部20侧(接合位置)转动。
结果,接合片50的前缘部运动到底板部20附近。另外,在该状态下,插入板部26的接合孔26A以及形成在底板部20处的通孔34彼此重叠。因此,在该状态下,如图2所示,转动的接合片50穿过插入板部26的接合孔26A和底板部20的通孔34。
另外,通过使锁定板40转动到接合位置,可释放锁定板40的接触片52与锁定构件54的接触表面56B之间的接触状态。于是,由于锁定构件通过保持件64而接收锁定弹簧86的推动力,因此锁定构件54的主体部分56由于锁定弹簧86的推动力而朝着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箭头A方向侧;锁定位置)摆动,从而与锁定板40的转动接合,且主体部分56的锁定表面56A与接触片52的上表面(箭头C方向侧的表面)接触(图2中所示的状态)。结果,锁定板40朝释放位置的转动(接合片沿远离底板部20的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因此获得舌状板24相对于带扣装置的连接状态(保持状态)。
另一方面,当在舌状板24的上述连接状态下按压并操作释放钮70的操作部72时,锁定构件54的加压部62被释放钮70的推压部84推向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箭头A方向侧),并且锁定构件54的主体部分56抵抗锁定弹簧86的推动力而朝着沿底板部20的长度方向的所述一端侧(箭头B方向侧;解锁位置)摆动。
结果,释放了在主体部分56的锁定表面56A和锁定板40的接触片52之间的接触状态,并且释放了通过锁定构件54对锁定板40的转动限制(运动防止)。另外,由于弹射件弹簧38的推动力通过弹射件32和舌状板24的插入板部26作用在锁定板40的接合片50上,因而在接合片50上作用有沿远离底板部20的方向的分力。结果,锁定板40由于作用在接触片50上的该分力而远离底板部20朝向释放位置转动,于是释放了通过接合片50对舌状板24的保持。结果,弹射件32通过弹射件弹簧38的推动力而朝着沿通孔34的长度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箭头B方向侧)滑动,于是锁定板40的插入板部26通过弹射件32的滑动而从壳体12的插入口14排出。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带扣装置10中,锁定构件54的主体部分56由烧结金属形成,在带扣主体18处支撑该主体部分56的轴58由金属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为不锈钢)形成,并且一体压配到主体部分56中。因此,充分确保了接收主体部分56的载荷的轴58的强度,并可实现主体部分56的小型化并以及确保重量。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主体部分56由烧结金属形成,与锁定构件由压制部件形成的情况相比,大大提高了主体部分56的部件精度。因此,即使例如在对主体部分56施加低成本涂层时,也可确保锁定构件54的功能(质量),并且能够实现价值工程(VE)。
此外,由于传统带扣装置被构造成将锁定构件推动到锁定位置的锁定弹簧的一端与锁定构件加压部分(由铁制成)直接接合,因而问题在于,该锁定弹簧的所述一端(上述接合部分)由于在锁定构件摆动时锁定弹簧的所述一端与锁定构件之间的摩擦而磨损。
在这方面,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带扣装置10中,在锁定构件54的主体部分处安装由树脂形成的保持件64,并且锁定弹簧86的一端与保持件64的弹簧保持部75接合。因此,可防止锁定弹簧86的一端由于主体部分56的摆动而磨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锁定弹簧86的耐用性。因此,例如可为锁定弹簧86配置较小的线材直径,以减小推动力从而提高释放钮70的可操作性,并且可在降低锁定弹簧86的成本的同时确保该锁定弹簧的功能(质量)。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带扣装置10中,在确保锁定构件54的必要强度的同时,可实现其小型化以及确保重量。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No.2005-304552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带扣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带扣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带扣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扣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扣装置.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扣装置。该带扣装置设有:锁定板,该锁定板与插入装置主体中的舌状板接合并将该舌状板保持在该装置主体内;以及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与锁定板接合并防止锁定板运动到释放位置,并且该锁定构件具有主体部分以及在装置主体内支撑该主体部分的轴。锁定构件的主体部分由烧结金属形成,而轴由金属形成并一体压配到该主体部分中。可确保接收主体部分的载荷的所述轴的强度,同时能实现主体部分的小型化以及确保重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服饰缝纫用品;珠宝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